無住妙行《金剛經》
賢宗法師游學法國於愛心聯盟“醒來班”上開示
杜柯整理
《金剛經》是佛教中家喻戶曉的一部經典,它對外人來說,顯得深奧難解。今天,我就帶領大家一起掠其概要。
如果按照《金剛經》的思想去修行,可以肯定,你能夠得到人生中兩件至關重要的東西:智慧與福報。智慧無礙,福報無礙。智慧無礙是你能透視一切,了解一切,通達一切,最後達到無所掛礙的自由之境;福報無礙呢,——在座各位都是做企業的,我們知道,財富跟福報有關,當一個人沒有福報或福報微弱之時,很難賺到錢。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辛辛苦苦打拼一輩子也積不下幾個錢,而有的人不怎麼努力就財源滾滾的原因。
佛門經典《金剛經》,可以作為我們一生修行的功課,事實上,無論我們處在什麼年齡,什麼階段,什麼處境,都能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和滋養,甚至,給自己的靈魂來次大換血。
無住無著
先看經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是非常堅硬的東西,它代表可以摧毀一切,降伏一切。摧毀什麼呢?你的煩惱,魔障,所有負面情緒。波羅蜜,到彼岸。般若,是大智慧。般若波羅蜜,就是用般若智慧的思想,使你達到涅槃的彼岸,相當於用船把我們載運過去。
在《金剛經》裡開宗明義,須菩提問佛陀:我們應如何安住其心,如何降伏其心?
安住其心為什麼非常重要呢,當我們的心和身體是分離的、游離的,不能聚焦一點,力量就分散了,做什麼事都很難成功。如果能把心安住下來,做什麼專注一境,心無旁骛,就很容易把力量集中一點去突破它。其實,人最難降伏的就是自己的心,人們常說,一個將軍可以打敗敵人,於刀光劍影中攻城略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是他很難戰勝自己,為什麼?這便是不能完全降伏其心。老實說,你的心,能隨時隨地供自己差遣使喚嗎?
而只有安住其心,才能降伏其心。
對此,佛陀回答道: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住”是怎麼住?其實就是無所住,就是不執著於一物之相。相是什麼?——佛教中說的俗谛,它與真谛是相對的。俗谛,是我們對事物常規的、淺顯的、不正確的看法,而真谛,是對事物本質規律的掌握和看法。真谛認為世間萬物是無常的,生滅的,流動的,是因緣和合的。而俗谛則相反,它執著於事物的表象,認為一切事物長久不變,可以把握,有獨立的自主性。
《金剛經》裡有這樣一句話:說法非說法,是名說法。這句話很重要,套用它,可以言說世間的一切事物。比如,樹。樹非樹,是名為樹。我們說樹,是俗谛,大家認為它就是一棵樹。說非樹,是真谛,為什麼是非樹呢?這棵樹其實由眾緣和合的條件組成,從最初的種子,樹苗,到長大成樹,中間還要有土壤,陽光,雨露,氧氣,甚至人工等等不一而足。少了一樣就長不成樹。這些因緣條件全部集合在一起,它才成為一棵樹。反之,當這些條件逐步離散消失時,它就慢慢不再成為一棵樹,最終死去。現在,我們就是以這樣的表象,以我們的理念和認識,暫時把它叫做樹。當然也可以把它叫做其他東西,它其實只是一個代號而已。
同理,人非人,是名為人。我們現在成就人身,是眾多因緣條件促成的,它是不是一直不變呢,我們是人就可以一直保持人身嗎?也不是的,這些因緣條件消失之後,我們的身體就壞了,這個人就死掉了。所以,人非人,只是暫時叫人而已。
以此推論下去,丈夫非丈夫,是名丈夫,妻子非妻子,是名妻子。他作為你的丈夫,你的妻子,只是這一個階段而已,由眾多因緣組成,這個階段過去,他就不再是你的妻子和丈夫。那你還執著什麼呢?所以要安住當下,彼此珍惜,該合則合,該散則散,如此而已。
我們執著於相,就會被相干擾,束縛。我們放下相,便能站在相之外去認識相。故而,《金剛經》的般若思想告訴我們:一切事物的存在,一定要在事物所認識的過程之外,去認識它。
佛在這部經典裡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我們,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困擾迷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果你想把握事物的真谛,想深入如來藏,想進入事物的本體,你就要破除一切“相”。什麼是相?我們所住的房子,所見的山河大地,我們的身體,家庭,工廠,我們的名望,地位,金錢,等等,全部是相。
破除相之後就成了什麼情況呢,——房子非房子,是名房子;丈夫非丈夫,是名丈夫;妻子非妻子,是名妻子;孩子非孩子,是名孩子……倘若你執著於“相”,便是落於俗谛之見。當你把此人當做許多人所認為的丈夫時,就會對他有諸多要求,諸多糾結,諸多不捨,諸多放不下……很多問題紛至沓來。相反,你把他當做“非丈夫”去看待,便能輕松自在,心無掛礙。
我們現在所居住的這個房子,是由水泥、木頭、鋼筋、人工等等組合而成的,其中任何一樣都不能叫做房子,只有把這一切加起來才成為房子。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木頭腐爛了,鋼筋變質了,水泥風化了,幾十年或一百年之後這個房子就慢慢倒塌,最終化為灰塵,歸於虛無。這時候房子還存在嗎?它就是非房子。雖然說房子最終會毀壞、消失,它是變化的,無常的,但它的存在是不是就沒有意義呢?也不是,它能夠為我所用,為我遮風擋雨,讓我住在這裡,讓我開會、吃飯、睡覺……我們還真離不開它。
那麼,怎麼做?最關鍵一點,不要執著。當你從“非房子”去看待“房子”的時候,就會用一種非常超脫的思想去面對它,比如這個房子突然被火燒了,突然倒塌了,或者被國家沒收了,你都不會難受,不會糾結,不會執著。房子這個“有”最終要歸於“無”嘛,有就是它的相,無,才是它的本質。你用這種理念去看待世間萬物,“孩子非孩子,是名孩子”,“父母非父母,是名父母”,把各種問題往裡套,最終,你能得出一個結論: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對於一切事物,我們只有超越它的表象,才能駕馭它的本質。
譬如我當了這個會長,如果抓住會長不放,認為它永遠是我的,於是,對我的權利和位置產生一點妨礙的時候,我自然就非常恐懼,不安,糾結。我們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無不如此:我們希望青春永駐,希望長命百歲,希望企業興旺,希望家人永不分離……我們有很多很多希望,其實這些希望,都停留在相上。房子、金錢、丈夫、孩子、企業、名望、地位、成功,這些是什麼?全是俗谛。你停留在相上,就抓不住事物的本質。你抓不住本質,就會被它造成巨大的困擾和障礙。
人來到這世間,只是一個短暫的生命過程,可以說昙花一現。我們的生命都是這樣一個過程,更何況生命所承載的其他東西?財色名食睡,人人抓住不放。但是仔細想一想,有哪樣東西可以真正為我們所有呢?人們追求金錢,財富,想盡辦法儲存起來,想天長地久地擁有,但是佛教講,金錢其實為五家所共有:盜賊會把它偷走、搶走,洪水會把它淹滅,烈火會把它燒掉,國王和官府會沒收它,不肖子孫,會讓你傾家蕩產。可以說你的錢財,時時面臨著被“五馬分屍”的局面,你拿在手裡,本來就是個風險極大、戰戰兢兢的過程。其實,錢財只是天地讓你暫時保管一下,而你卻把自己當成它的主人,要永遠占有它。你越想占有,就越容易失去。
回想幾十年前,農村人想盡辦法往城市擠,托關系,找門路,要把戶口遷過來,現在呢,這些還存在嗎?城市人想盡辦法要出去,有錢人都希望在郊區蓋別墅,農村空氣好,日子悠閒,有地種,國家還給補助。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這些,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嗎?
《金剛經》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你明白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的時候,就會豁然而悟,那種糾結沒有了,障礙去掉了。你發現自己可以活的如此自在,從容,優雅,灑脫,怡悅,因為你真正認識到事物的本質,進入了事物的本體。進入了事物的本體,就進入了道。進入了道,就能通達一切,“聖人至物而不傷”,可以乘物以游心,達到自由無礙的境界。所以此時,對於世間任何事物,都像玩游戲一樣,不僅玩的非常快樂,還玩的非常好。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玩”的境界。大道至簡,活在當下,執而不著,以一顆禅心過至極簡單的生活,以赤子之心去游戲萬物。此時,身無礙,心無礙,身心無礙,事事無礙。
一切都是你自己選擇的
《金剛經》便是給我們這樣一種智慧——不斷破除對眼前事物錯誤的理解,直達事物的內核。無論是金錢、權力、地位,還是我們的身體本身,都是短暫的,無常的,生滅的。我們要牢牢攥在手裡,是徒勞而不智。就說我們的身體吧,也是我們靈魂寄居的房子,有一天,房子老了、衰了、壞了,我們只能再換一個房子,那時候這一生就結束了。
有的人,不相信人有靈魂,說人死如燈滅,一了百了,這在我們佛教中叫“斷見”。要說明人有生死輪回,不是一兩句可以講透徹的,但是我可以提供一個現象供大家參考:附體。有人可能見過這種現象。以前在我老家有個女的,本來極其瘦弱,平時提拿十幾斤東西都費力,但是有一天,突然中邪,莫名其妙力大無比,五六個年輕小伙子都拽不住她,說出的話也不是她本人口音,而是一個男人的聲音。到下午,這個附體的東西走掉了,她似乎才從夢中醒來,問她剛才發生的事,一無所知。那女的躺了兩個月才慢慢恢復過來。
這就是附體,類似的現象還很多。
前兩天,我碰到一個物理學家,他說我們看到的所有東西,不是說你眼睛看就看到了,而是它在你面前,還要有光照到那裡,然後反射到我們眼裡,瞳孔成像,才能看到,這個物理上大家都學過。沒有光,我們什麼也看不到。我們看不到,不代表它不存在。還有一種情況,有光,我們也有眼睛,但是看不到。為什麼,難道我們是睜眼瞎嗎?可以說是這樣的,因為人眼的功能十分有限,不要認為我們的眼睛是萬能的,就像超聲波和低聲波耳朵聽不到一樣,我們的眼睛對超過我們域限之外的光波也看不到,就像你看不到紫外線和紅外線一樣,但科學證明它是存在的。
同樣的,對於我們的靈魂,對於其他空間的眾生,你看不到就說明他不存在嗎?科學證明,這個世界有百分之十的明物質,剩余百分之九十都是暗物質。暗物質是我們肉眼沒法看到的,占百分之九十。你想想,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了解有多少?
佛教中有部經叫《俱捨論》,它詳細論述了人去世後49天到投胎前,中陰身的狀況。中陰身不是鬼,是中間的過度階段,在前四個周,關於人此生的記憶還很清晰,到後三個周則慢慢淡化,更接近於他要投胎的物象。現在,我們的科學還不能印證這一點。
其實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決定著我們的未來和去向。你的心態、品質、為人、處事,決定了你靈魂的純淨度,也決定了你下一生去什麼地方。你靈魂的純淨度高,就往上走,天人,或者阿修羅。如果你的靈魂污濁,沉重,就往下走,畜生,地獄。所以它決定了你下一期生命的品質和質量。你現在在什麼頻道,就會吸引什麼頻道的人來到你身邊,包括你的父母。有人說父母是不能選擇的,膚色不能選擇,國家不能選擇,出生地不能選擇……這些,在佛教中根本不成立。你的一切都是你自己選擇的,今生的父母、家庭、國家、環境,都是我們前世的業力所吸引,一切唯心造,你自己造就了自己的命運。所以要想改命,就要從現在做起,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此簡單。
藉此,修行對我們每個人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當然,佛教的修行主要是奔著解脫去的,我們能夠脫離六道了脫生死當然很好,但這個不是一朝之功,非一蹴而就。“人成即佛成”,把世間的事做好,就是成佛的基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真俗不二,事理兼通,二者並行不悖。
繁華事散逐香塵
《金剛經》給我們揭示的真理就是無上的智慧。什麼是無上?一切有相的東西在他面前都變成無相,從真谛去認識俗谛,超越於俗谛,最終你所站立的高度就超越一切,就是至高無上。為什麼說佛法的思想是最究竟圓滿的?——因為它讓我們認識到事物的本質,超脫出來,同時又再次回歸,以出世之心入世。
我們做企業也一樣,你的思想高度決定了成就的大小。譬如你站在第一層,能看到什麼,只有牆壁、桌子、椅子,這些把你障礙住了。你站在十層,可以目盡百裡,看到更多的景象。當你站在50層,看到什麼?可以目盡千裡,看到無量無邊的東西。
試想一下,為什麼別人可以打擊到你?因為你和他站在同一個高度上。倘若你在十樓,他在五樓,再長的胳膊也打不到吧。為什麼別人隨便罵你一句你就惱怒、糾結、痛苦呢,因為你心的容量和他一般大小,你的心是一個臉盆,扔一個石頭就激起水花,溢出來了。如果你的心是黃河,把整座泰山投進去,也會湮滅不見。
剛才講到了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在生活中,我們如果能“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你的幸福指數,快樂等級,就會直線上升。我們家庭的和諧,人際關系的融洽,事業的順遂,內心的強大,情感的祥和,精神的自由,都是來自“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包括我們企業文化的落實和貫徹,能不能得到本質的提升,也來源於這樣一種思想和觀念。
人,最難戰勝的是自己的欲望,貪婪,執著。倘若不能臣服自己的心,就會不斷地被外境所干擾,看到好看的,眼睛戀戀不捨,放不下;聽到好聽的,耳朵流連忘返,想多聽;嘗到好吃的,津津有味,要多吃……六根追逐六塵,被它所控制。
你被外境干擾,久而久之便迷失掉自己。我們可不可以做到,這個東西我雖然擁有,但也可以放下;我可以想辦法得到它,但也可以忍著不要它?這就是一種仁,一種淡泊,一種割捨。實際上,這就是降伏其心的方法。
但是人要做到這一點極不容易,所以我們遇到各種境遇時,要學會自我反思和觀照。人,常常想買更大的房子,坐更高檔的車,升更高的職務,掙更多的錢……在這個過程裡,你的欲望不斷膨脹,當欲望不斷膨脹的時候,人就成為金錢、物質的奴隸,甚至導致了人性的異化而不知。前幾天,一個雲南的弟子給我打電話,說他要結婚,但是覺得自己的房子不夠大,想買個更大的,所以去借錢做首付,而且每月按揭要五六千元。既然一月按揭要五六千,兩人一月不賺上萬元是沒法生活的。但是上萬元,也不那麼好賺。我就問他,你為什麼要換大房子呢?他說父母來可以住啊,將來孩子有更大的活動空間,等等。我問你父母一年來幾次,要住多長時間?他說,也不一定年年來,但來了就住幾天吧。我說,你就為了這幾天,給自己這麼大壓力嗎?好好想想,人為什麼活著,難道是為了面子,為了虛榮嗎?原本這個房子,他完全可以生活的,但和別人一比較,在別人的鼓動下,就迷失掉自己。
有人也許覺得,有壓力才有動力,也是好事。你既然這麼想,心甘情願把自己壓在泰山底下,把自己綁架起來享受綁架的快感,我也不說什麼。只是提醒一點,人的一生很短暫,最美好的年華其實也就二三十年時間,這些時間你願意壓在幾座大山之下,苦苦掙扎、奮斗,喘不了一口氣。仔細想想,這一切值得嗎?當你的所謂理想實現的時候,是不是又在比較中有了新的失落呢?
活在當下,直下承當
前面講到“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其實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叫無住生心。當我們無住生心時,就是住而不住,著而不著,做而不做。住而不住,即你住著,但不會被住干擾,就像你當會長,但你不覺得自己是會長,你當董事長,但你不覺得自己是董事長,你在講課,但不覺得自己在講課。這樣,你就能超越目前的角色、身份,從而產生一顆超然之心、解脫之心和自在之心。那種心生起來,你才能真正達到般若之境界。
大英博物館裡認為中國有三個聖人:第一個孔子,第二個老子,第三個慧能。在這裡面,慧能接受後天教育最少,他本來大字不識,是個樵夫,後來到寺院去,又做伙夫,很少有聽經聞法的機會。然而他後天接受教育少,先天卻積累深厚,所以別人一點就通,很容易就會開悟了。在佛教裡面,只有釋迦摩尼說的法才叫經,唯有慧能例外,他說的法,我們也叫經,可見其影響之大。
如今,禅修已經風靡世界。禅宗的思想,也被越來越多人所接受。中國的禅宗,不但融合儒家、道家,還繼承了印度兩河文明,是糅合而成的奇葩。佛教,本來是注重知識理論傳承的,但自慧能起推崇“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立地成佛”,這是對傳統佛教的背叛和超越,它沒有任何文字的枷鎖和纏繞。有人擔心,以後中國漢地的佛教會不會被基督教、天主教占領吞沒,或者被藏傳密宗所取代,其實不用擔心,我們漢人行事的風格一貫喜歡簡潔,禅宗慧能的思想正好契合了這一點。你不用學那麼多高深的道理,每天就是打坐,就是觀照,就是吃飯,就是睡覺,砍柴挑水是禅,行住坐臥是禅,一言一行也是禅,從生活中,時時刻刻面對自己觀照自己,了解自己超越自己。以什麼樣的心活在這個世間,才是最重要的。這一刻,你心地清淨,就是佛;下一刻,你心地不清淨,就是魔。魔跟佛就那麼簡單,只在你的一念之間。禅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就是直下承當,活在當下。
無相布施
《金剛經》的思想除了無住生心,還有無相布施。佛說:“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無相布施就是三輪體空的布施,它其實也是無住生心的一種。佛法講,布施能得財富,得福報,能讓你內心得到豐足,讓你充滿快樂。布施有三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是用金錢物質去幫助別人,法布施是用技術、知識幫助別人,無畏布施,就是在別人擔憂、恐懼、困苦之時讓他安穩怡樂。
為什麼有人生來富有呢?因為過去世中他布施過。為什麼有的家庭不幸福,總是爭爭吵吵呢?因為家裡的成員不布施,——都想別人服務自己,自己不願意服務別人,服務就是布施。為什麼有的公司有強大的凝聚力,蒸蒸日上呢?因為裡面的每個員工都在布施,沒有自私心,只有奉獻心。
無相布施,是布施的最高境界,即布施時心中沒有你、我、物的概念。
佛教認為,如果一個人能讓你幫助他,布施他,你應該反過來感謝他。為什麼呢?感謝他給你種福田的機會,他就是成就你的菩薩,沒有他,你積累不了福報。
人生如夢,借假修真
《金剛經》最後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所謂“有為法”,是跟“無為法”相對。無為法就是如來,就是真谛,就是實相,就是真如,就是如來藏,就是不生滅,永恆固定的東西。有為法呢,就是有所造作的法。這個世間只要我們眼睛看到、耳朵聽到、舌頭嘗到、鼻子聞到、手摸到、心裡想到的,這一切東西,都屬於有為法。
房子,是由木頭、水泥、鋼筋、人工和合而成。人,是由皮肉,骨骼,血液,毛發等組合而成。我們的家庭,公司,也一樣,都是由各種因緣條件組成,所以叫有為法。故而有生滅、變動、造作的法,都叫有為法。
這些東西都怎樣呢?佛陀連用了六個比喻,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來說明有為法事物的本質——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
《金剛經》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個幻覺而已。你的存在,可以當做自己做了一個夢,轉瞬即逝。
我們知道莊周夢蝶的故事。莊子做夢見到了一只蝴蝶,醒來後不知道是自己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自己?是昨晚上那個夢是真實的存在呢?還是現在是真實的?我們在夢裡感覺也很真實啊,吃飯,打架,生氣,傷心,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跟現實生活沒有多大區別,醒來後才明白剛才不是真的,只是一個夢。那反過來說,難道我們現在就是真實的嗎?當你這一生結束時,再回頭想想,不跟做夢一樣嗎?現在想起十年、二十年前的事,也跟做夢一樣。我們今天大家一起上課,吃飯,做什麼,好像很真實,但一二十年之後你再想想,也跟做夢一樣。
人生本來是夢,何必執著於夢?執著一個虛幻的東西沒有意義。夢,最終要破滅,要醒來。不過凡夫的人生是一個接一個夢連成的,這一生是人,下一生可能就是畜生,惡鬼,那下一個夢就是噩夢,不如現在這個夢好。但再好的夢也是夢,也有結束的時候,正如天道的人,福報享盡也一樣要墮落。
夢,就是相,我們執著於夢就是執著於相。現在《金剛經》一語驚醒夢中人:快醒來吧,不要再假戲真做了!但,既然戲是假的,是不是就不要做了呢?——也不是,你不做了還做什麼?我們要借假修真。戲,還要做,還要演,但不能執著、癡迷,要以“假的”心去做假的戲,目的是保養我們的“真心”、“真性”不受傷害,返回到最初的純淨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