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心光明證菩提
賢宗法師為般若禅修團隊開示《金剛經》
楊正雄整理
消煩惱須破我執
《金剛經》給我們怎樣的一種智慧和受益?最關鍵的是斷除我們身心的煩惱和執見,觀念改變了,我們的言行舉止就會改變,最終促使我們的身心得到提升。《金剛經》自始至終都是在講述破除我執和煩惱的方法,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把錯誤的東西留給了自己,你以錯誤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短暫的東西被你認為是長久的,善變的東西被你認為是固定的,虛妄的東西被你認為是真實的,所以我們就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煩惱。
人都特別喜歡關注自己,特別在乎自己碰到的問題,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著眼於眼前的利益,要說學《金剛經》對大家有何幫助,其實這種幫助更多是取決於你的內心改變了多少。我們總是希望上天有一雙萬能的手,把我們遇到的所有問題都一股腦解決掉,生病了一下子康復,缺錢了一下子暴富,總是想著一下子能實現這樣,一下子能實現那樣,想歸想,事物該咋樣還是咋樣,天上不會無緣無故掉下餡餅。每一件事情的發生都有其因果,為什麼我們常常說要了解世間萬法存在的規律,就是因為只有找到那個規律,我們才能正確地認識事物的存在,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今天的疾病來源於過去不好的生活習慣和前世種下的惡因,了解了這個規律,你就知道,要想未來健健康康,從現在開始你就要愛惜自己的身體,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有人說我以前做了那麼多好事,為什麼今天還會有這麼多病痛和煩惱,為什麼我總是發不了財,是不是自己的命不好,其實這也是因果決定的。今天所發生的事情是以前造的業所結的果,今天所造的業的果要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會顯現出來,今天的努力,不能改變今天的果,但它能改變明天的因。就好比我們想吃西瓜,不是說今天撒下一顆西瓜籽,明天就能結出西瓜來,這是不可能的,西瓜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需要一定時間,不是你想要就能有的。何況種子種下去未必就能結出果實,要條件適宜,並且樹沒有中途死掉,能正常開花結果,這樣你才能抱個大西瓜回家。
一顆種子能否順利結出果實,是各種各樣的因素共同決定的,一個人要想播下的種子得到收獲,他需要不斷去耕耘,這個耕耘就是廣種福田。一顆種子撒下去容易死,你就撒下千萬顆,總有幾顆能成器。人世間很多事情的道理跟自然界萬物發展的道理是一樣的,不能說你在這個人身上種下一顆種子,就一定能從他身上收獲一個果實,不一定哦。種善因就像青蛙在河中產卵,產下幾萬顆,最終長成小青蛙的也只是寥寥數只,有些卵可能剛產下來就被蛇吃掉了,有些長成小蝌蚪後死掉了。又比如海龜產卵,在岸上產下幾百顆卵,有的小海龜才剛孵出來就被海鳥叼走了。人生就是這樣一種狀態,種下善因不一定馬上就會有回報,中間有很多因素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但是種下的善因多了,結出果實的可能性就會越大,收獲的果實也會越多,不播種是絕不可能有收獲的。
當我們遇到問題時,要客觀去看待它,從自身角度尋找出合理的解決辦法。有的人在大街上看見乞丐,就會糾結要不要布施一點,不布施又覺得過意不去,布施了又擔心遇到假乞丐被騙,畢竟這兩年關於假乞丐的丑聞很多。其實沒必要糾結,你想想,要是讓你扮演乞丐去街上乞討,你願不願意,肯定打死都不願意,既然你都不願意扮乞丐,又怎麼肯定跪在你面前的那個乞丐是假扮的呢?即便真的遇上假乞丐,你做了布施,功德和福報是你的,他在行騙,是積累他自己的業障。因此根本沒必要糾結,有了就給他一點,沒有走開就是了,主要是你要做得心甘情願,做了之後要開心。
現在還有些人把貧困地區的殘疾人帶到大城市裡乞討,從他們中收一點錢,有人覺得那些人很可惡,是騙子,我倒覺得,如果他們單純只是在幫助殘疾人謀生,那並不是壞事,只不過有的人唯利是圖,不是發心幫助殘疾人,而是從他們身上牟取利益,干出很多違法的事情來。
纖塵不染,自心清涼
佛法裡面講,布施要有智慧。《金剛經》就是教我們在實踐慈悲心的時候,用智慧去引導我們的行為,有這本“行動指南”,你就不會迷路,按照正確的方向去前進。有方向的心是清涼明澈的,不會被外境所左右.有一次我在嘉興的一個寺廟參加開光典禮,很多護法去燒香,人太多,接待的師父忙不過來,我看見他手忙腳亂,自己也不由得被感染,在一邊為他著急,這時我發覺我的心被外境左右了,於是我把眼睛閉上,做了一次深呼吸,一股清涼之氣瞬間從鼻孔吸進體內,流遍我的全身。
人的很多煩惱其實是內心被外境左右產生的結果,孩子不聽話啦,家裡發生矛盾吵,老婆做飯不合口啦等等,你要是總把眼光專注在這些事情上,你會發現身邊矛盾一大堆,永遠處理不完,把你壓得喘不過氣來。如果你能把心安住,對外在的東西少一些困擾和執著,你就會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這種感覺是那麼的幸福,它取決於我們對外境的取捨。
曾經有一個小伙子跟我說,他談戀愛失敗了,很痛苦,想去跳樓,我跟他講,你還那麼年輕,就這樣結束自己的生命太不值了,等你結婚了,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有了事業,回過頭來看你今天遇到的這點困難,簡直就是微不足道。人生的很多痛苦,實際上是我們把一些小事情看得太大了,想不通,放不下。在學佛的道路上,我們要通過各種各樣的苦難來磨練自己的身心,使自己成長,糾結於小事,是因為我們沒有碰到更大的困難。
遇到悲觀的人時,我常常會教他們去觀想,想象自己出了車禍,身體血淋淋地被人從車裡面抬出來,腿殘廢了,截了肢,十年後你還活著,靠假肢和拐杖半挪半爬地走路,你的父母老了,有一天他們離開了你,再也不能照顧你,留下你一個人孤零零地活在這個世間,那時你怎麼辦?你再觀想,假如你得了癌症,醫生告訴你,你只能活三個月,這個時候你怎麼辦?或者有一天你下班回家,走到公司門口莫名其妙地被警察抓走了,說你犯了某某罪,這個時候你又怎麼辦?生命中什麼樣的事情都可能發生,任何事情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我們沒必要那麼擔心,也不要那麼悲觀。任何你所擔心的事情,都去觀想,想象它已經在你身上發生,你要怎麼去對付它。
有一次我去廣東南山寺交流學習,那邊有一種念佛法門,叫皈命念佛,就是把命捨出來去念佛,一心念佛,不要有任何雜念,在那種狀態下念佛,自然能發生奇跡,說不定垂死之人,念著念著就康復了,因為人如果能夠做到完全忘我,他的生命就達到了最明亮的狀態,在那種狀態下,有很多平常做不到的事情我們都能夠做到,身體也會在這個時候得到快速恢復。有的業務團隊在做訓練時,完全跟訓練運動員的方式是一樣的,你不能想著如果做不到會怎麼辦,要時刻保持著百米沖刺時的那種狀態,忘我地往前沖刺,心中只有一個目標,沒有任何雜念,一個業務團隊如果能達到這種境界,業績肯定能做上去。一個人創造了別人創造不出的奇跡,那並不是偶然,是因為他平時就達到了高於別人的境界。
你們來聽這門課,不在於你聽了多少,而是你回去後實踐了多少,我們前面講過“佛法非佛法,是名佛法。”同樣也可以說:“丈夫非丈夫,是名丈夫;僧人非僧人,是名僧人。”它的含義是,作為僧人,要身正行直,要遵守戒律、勤學佛法、身體力行,給人做出表率,但是一個有大智慧的僧人,外表看上去並不一定像個僧人哦。三十年代有一批西藏的喇嘛游歷美國,天天跟那些嬉皮混在一起,喝酒吃肉,無所不做,簡直叫人無法目睹,可是幾年之後,那些嬉皮士都成了他們的護法。我在《讀者》上看過一篇文章,說有個學者回鄉下老家,看見村中的大榕樹下坐著一位出家僧人,面前放著一個化緣的缽,裡面放著幾文錢,在旁邊玩耍的一群小孩很調皮,趁老和尚不注意就去偷缽裡的錢,拿去買糖吃,老和尚看見了也不制止他們,幾年後這位學者再次回到故鄉,看見榕樹下多了一群小沙彌,仔細一看,原來是以前偷錢的那群小孩。
很多年輕人,總是用父母教給他們的方法去設定事物的某一種可能,不懂得根據事實來處理事情,他們不知道其實正是因為那些西藏喇嘛跟嬉皮士混在一起,最後才讓他們變成自己的護法;正是那位坐在榕樹下的老和尚沒有制止孩子們偷錢,才使得他身邊多了一群小沙彌。這就是“僧人非僧人,是名僧人”。為什麼又說“丈夫非丈夫,是名丈夫”?按我們通常的觀念,丈夫主外,妻子主內,丈夫就要陽剛霸氣才行,可是也有一些丈夫回家後就幫妻子做家務,在家人面前一點都不會擺出陽剛霸氣的樣子,反而很溫柔體貼,這樣的男人你認為他不是一位好丈夫嗎?一個男人,他有心包太虛的胸襟,不以洗衣做飯為恥,這是一位真正的大丈夫的所為。
我們不能用固定的思維來看待世間萬物,不要認為某種東西就是某個樣子,要打破一切世間法相,以一種更高超的境界來看待問題,就比如一個企業家,如果那些連員工都不屑去做的小事你也能去做,你想想你在員工心目中將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形象,這就要求我們真正去了解生活、感悟人生。
學習佛法是給你智慧的,而不是給你消極,更不是讓你無所作為,是為了讓你達到忘我的狀態,積極地去追求人生的目標。我們要把心靜下來,去思考人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們在社會中的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在家庭中和企業中有著什麼樣的職責,我們的人生能達到何種高度,當你認真去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所有困擾你的問題,終將被你所駕馭。這就是前面講的,“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以具足相故,就是無相,不執著於相,最後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
人有時就是一念之間成就了自己,或者一念之間毀了自己,一念善,一念惡,一念天上,一念地下,一念之間的不同抉擇,出現了天壤之別的反差。《了凡四訓》裡面講,當你為人的時候就是善,當你為己的時候就是惡,你做一件事情,是為人還是為己,最終出現善惡兩種不同結果。我們做的很多事情,其實都是在為人和為己之間抉擇。大企業之所以能做大,是因為他們設立的目標本來就大,這個目標,除了老板自己賺錢,更為眾生帶來利益。既是利益無量眾生,便會有無量眾生匯集到他們旗下,所以他們能做得大;倘若他們所做的事情只是為了自己賺錢,再聰明的老板,事業也做不大。還有那些落馬官員,為什麼會落馬,就是因為沒有為眾生著想,只是一味地為自己撈好處。
有個師傅跟我講,他每次去別的寺院參加活動都要倒貼錢,因為每次去他都要布施一點,供養那個道場,一個人如果只為自己著想,沒有想著去利益眾生,他的道路會越走越窄,到最後會走投無路,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很多人認識不到這些,總是認為事情要對自己有利才去做,對自己無利就不去做,這是攤販的思維,不是企業家的思維,攤販因為被生活所迫,不得不擺地攤賺錢,那是解決生計問題,企業家是要為社會貢獻價值的。所以人一定要時刻想著提高自己的境界,不要總是拿攤販的心態去經營你的人生。
人如果只想著自己,就容易被本性中的貪嗔癡所迷惑,不但產生煩惱,有時還會干出昧良心的事情,我們經常會在電視上看到這樣的案例,兩個人合伙去做一件事,做成之後,其中一個把另一個殺死,把好處全部攬到自己身上,那就是被利益沖昏了頭腦所干出的傻事。所以我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要破除自我,站在利益眾生的角度,以開闊的胸襟去思考和處理問題。
不受不貪,厚德載物
——《金剛經》二十八品
我們現在開始講二十八品:不受不貪。這一品主要講兩個主題:福德和得成於忍。這個思想可以用一個大家都熟悉的成語來描述:厚德載物。就是說一個人要有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載重大的事情,有多少德行,承擔得起多大的事情,你是一個杯子,你可以承載一片葉子,你是一個池塘,你可以承載一艘小船,你是一片大海,你可以承載很多艘航空母艦,你如果是一個虛空,你可以承載整個宇宙。一個人活在這個世間,你福德有多深厚,你的承載就有多大。培養福德要從四個方面入手:平等心、利他心、菩提心和悲潤心。
什麼是福德?什麼是心量?什麼是人生格局?這些話聽起來很空洞,你有沒有用心去想過,為什麼你一遇到問題就怒火中燒,而別人卻能冷靜處理,為什麼別人有這種品德而你卻沒有?
人一定要跟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不要跟那些愛在背後說人長短的人交往,更不要跟陰險狡詐的小人交往,所謂近君子為君子,親小人為小人。一個人如果愛在你面前說別人不好,他也會在別人面前說你不好,這樣的人你和他交往多了會污染你的身心,從今天開始,你們不要再和這樣的人交往,他們會破壞你的好名聲,給你帶來污名。反過來講,當你身邊有這種朋友的時候,你就要反觀自照,為什麼你跟他交往了那麼多年卻沒有發覺,是不是你身上也沾上了那種習氣。人交朋友都是有吸引力法則的,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別人在你面前說長論短的時候你聽得津津有味,無意中你就和他融為一體了,這樣一來他的壞脾氣就傳染給了你。你要培養自己的福報,提高自己的修為,就要近君子遠小人。
在工作中大家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他天天討好上司,對下屬卻不可一世,這樣的人總是千方百計往高處爬,爬上去以後卻總是在下屬面前耍威風,這樣的人也是小人。作為企業家,當你身邊出現這樣的人時你就要留意了,要保持清醒,別被他的吹噓拍馬所迷惑,你都被迷惑了,你的公司也就完了。
第一:平等心
世間萬物要做到絕對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有一點是平等的——人性。比方你們來香海禅寺學習,可能會有人想著下課後組織大家出去吃魚,有人不想自己的手機被收掉,可是寺院還是規定要吃素和上繳手機,這對於那些想吃魚、想玩手機的人來說是不公平的。但是我們既然是來寺院禅修,就應該安下心來,如果來到這裡仍舊心煩氣躁,來了又有什麼意義呢?當然,也還有一些人喜歡寺院的生活,他樂意吃素和上繳手機,對於他們來講,寺院的做法又是公平的,反過來,如果出去吃魚,或者不上繳手機,對他們來說又不公平了,因為人們的想法不同,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所以無論任何一種做法,都不可能做到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但是人性是平等的。
我們要尊重人性,不管他是主席,或者乞丐,我們都要尊重他,當我們以這樣的心去對待世間眾生的時候,就會發現我們的內心充滿平和,就會感恩身邊每一個人。有的人認為“感恩”這個詞都已經是老掉牙了,實際上不是,無論我們去到哪裡,得到別人的幫助都要感恩,我在微信裡看過一篇文章,說有一對青年人要結婚了,女孩的父母去看望他們,男孩帶他們到城裡最好的酒店,點了最上等的菜肴款待他們,吃完飯後,這對父母卻對女孩說,跟這個人結婚你要慎重,這個女婿太不會尊重別人,他點菜只點自己認為好的,從不問我們喜歡吃什麼,吃飯的時候他也一直是在講自己,從不關心別人,他對服務員很苛刻,上菜慢了就罵個不停。
人如果沒有一顆平等心,就不會平等地去看待世間一切眾生,凡事總是從自身角度出發,不會考慮別人。你有一顆平等心,對任何東西都懂得尊重和感恩,尊重和感恩不是只會對別人有好處,實際上歸根結底還是培養了自己的福報。當你敬別人一尺,別人就會敬你一丈。
當你身上有這種正能量的時候,你身邊就會聚集起很多這樣的人。
從佛法的角度來講,用一顆平等心來看待世間萬物,你會發現世間的美好,你會發現天邊的朝霞是多麼絢爛,清晨的風是多麼清涼,林子裡的鳥鳴是多麼婉轉,山谷裡的涓涓細流是多麼清澈,這樣一個展現在你眼前的世界,不正是人間天堂嗎?生活在這樣的世界裡不是一種享受嗎?而這個世界的美,來源於我們內心的清涼。
當你的心跟一個場合相合的時候,你就能夠精神飽滿,學什麼都學得很快,當你的心跟一個場合不相合的時候,你就會很懈怠,什麼都聽不進去,甚至還會覺得這個法師在胡說八道。事實上一個人跟什麼樣的場合相合,跟他的人生閱歷有關,他的內心達到什麼樣的境界,就容易融入什麼樣的場合。
平等心能消除我們的差別心,讓我們的內心變得柔美,讓我們看到的世界變得和諧,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心,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相,當我們看到一些不順眼的事情時,首先要觀照自己的內心,而不是去找別人的缺點。我有時覺得,慈悲心也是一種平等心,沒有平等,慈悲就無從談起。
第二:利他心
我們可以用布施來解釋這個詞,怎樣才能做到布施,甚至無畏的布施,忘我的布施,三輪體空的布施?你是一個地位很高的人,也可以去做一點利益別人的小事,老師可以拖地,企業家可以洗馬桶,放下自我來做這些事,身邊的人會因此而受到感染。
我經常跟我的朋友講,你們每天要觀照自己,想想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有沒有利益別人。我有一次在香海遇到一位女居士,是一位企業家的女兒,打扮得高貴典雅,像個模特一樣,她看見我,就從衣服裡掏出一本破舊的小冊子,是我們寺院印發的,她說:師父,我雖然是第一次見到你,但是這本小冊子我五年前就帶在身邊了,我這幾年在創業,每當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拿出來看看,念上幾段,心情就會豁然開朗。書都翻爛了,她都沒捨得扔掉,外面裹了厚厚的膠紙,她說她愛馬仕都換了幾個了,這本書卻還留著。為什麼她會那麼珍惜我們的小冊子?因為裡面寫的都是對大家有用的東西。我還有一個朋友,他拿到《學佛與做人的道理》的光盤後,放在車上整整聽了六年,他說那張光盤裡面講的東西對他很有幫助,他會一直聽下去。
我們在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把自己的想法和利益別人結合起來,以一顆利他之心待人待事,你的人生就能做到究竟圓滿,你在家裡能想到家人的感受,在公司能想到員工的感受,在任何一個地方,做任何一件事情,不但要把它做好,還要把它做得對大家都好,以這樣的態度處世,哪還有人緣不好的?哪還有不受人尊敬的?大到治理國家,小到處理家庭事務,都遵循這樣一種規律。把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處理好對我們的身體也有好處,如果總是生活在焦灼和憂慮中,會給我們的身心帶來很大壓力,當壓力大到頂不住的時候疾病就來了。
如果我們每天給自己減壓,讓身心感到愉悅,這樣我們就能得到健康,一個樂觀達見的人疾病看見他都會繞道。政黨也是這樣的,如果一個政黨對待每一件事都是以利益民眾為出發點來做,民眾就會擁戴它,國家、企業、家庭都是這樣的。有些人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總是覺得要別人對他好他才會對別人好,別人不對他好而他對別人好就會吃虧,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是很狹隘的,當別人向你索取的時候,你能給多少就給多少,能給別人,說明你很富有,懂得給予的人會越給越富有,不懂得給予的人會越來越貧瘠。你這輩子給了他,他下輩子給你做牛做馬,你給予了他,他要來還債的,這輩子還不了的,下輩子也會來還。
這樣的例子其實也不少,有些小孩,從生下來就一直很乖,安安靜靜地長大,很少生病,讀書、工作、賺錢養家,什麼都順順利利的,做任何事情都能讓父母滿意,這就是他上輩子欠了你,這輩子來還債的。而有些小孩呢,還沒出生就開始在肚子裡折騰,生下來後沒有一天安靜,總是生病,等你花光所有家產的時候他好了,這樣的孩子就是你上輩子欠了他的債,他這輩子來討債的。所以我們有錢了要盡可能地布施出去,布施出去的錢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它總是會在某個機緣巧合的時候回報給你,也許今生,也許來生。我經常跟我們的師父講,不要認為施主布施給我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要還的。得到的比付出的多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第三:菩提心
什麼是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求佛道”就是為追求無上正等正覺的至高境界锲而不捨地努力,也許是此生,也許是無量世,我今生不能成佛,卻可以用今生的努力來積累來生成佛的功德果報,我們的努力就表現在盡可能多地做利益眾生的事情,多給人贊歎,當你把所有的善心都回向給這些上求佛道的眾生,你的身心會達到一個無上清涼的境界。就好比我們讀《金剛經》時以“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和無壽相”的心境來看待世間萬物,要把有相的福德變成無量的功德。怎麼樣禮佛功德最大呢,我教大家一個方法,禮佛時要說:“弟子某某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菩提心就是要發無畏心、廣大心、無量心,把自己和無量的眾生結合在一起,這個時候你就不再是單獨一個人在奮斗,無量眾生都和你在一起,你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你。當你是一個人的時候,任何事情都會傷害到你,當你和萬物融為一體的時候,任何事物都傷害不到你。你的心如果足夠強大,就不會被外境所影響,別人辱你罵你也好,捧你贊你也好,都不會改變你的心境。你如果是一頭獅子,就不會因為別人說你是貓就變成貓,你如果是一只貓,別人再贊歎你是獅子,你也只是一只貓而已。別人說你什麼你不會真的變成什麼,所以根本不用去在乎。
“下化眾生”,就是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我們自己是眾生,需要度化自己,同時也需要去度化別人,我們的家人、同事、朋友,都是眾生,你都要去度化他們。就像我們上微信,有些人就會在微信上發一些對大家有益的東西,而有些人就愛曬自己的照片,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我們講度化眾生,首先你要度化自己,所謂“自度度人”,就是這個道理。你要有那個力量才度化得了別人。
菩提心是長時間的發心,內心不清淨的時候產生的發心是雜染,發心不純淨,不可能得出純淨的結果。我們在建香海禅寺的時候,有人說好也有人說不好,我沒必要跟他們爭,這個世間沒有一個純善的結果,任何一個東西都會有人說它好有人說它不好,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贊歎你。你要是以這種心態去做事情,那干脆什麼都別做了,做不好的。人唯一能改變的就是讓自己的內心面對光明,當你面對光明的時候,黑暗就自然破除了。我推薦大家一句話:是心光明。這句話是明朝學者王陽明在臨終前跟他的弟子說的,原話是=====“此心光明”,我把它改成是心光明。要讓黑暗在我們面前消失,我們就迎著太陽走,我們去度化別人,沒必要在乎別人怎麼講,盡自己的所能,能度化一個是一個。
第四:悲潤心
悲就是慈悲,憐憫眾生,拔除眾生的痛苦,有這種心,你便能總是生活在一種清涼的狀態之中,就像清晨走過森林,微風迎面吹來,那種舒適的感覺,將會伴隨著你的人生。潤是潤澤萬物,像一棵干枯的草,雨滴灑在上面,會煥發出新的生命,讓你干涸的生命在智慧的滋潤下,獲得重生。
我有時在想,我們每天到底是在焦慮什麼,為什麼總是有那麼多事情放不下,我們真的應該好好觀照下自己的內心。我們讀書會分享過一本書,《與神對話》,作者是美國作家尼爾·唐納德·沃爾什,他年輕時候做過企業老板,最後企業破產,房子被查收,淪落街頭,做過乞丐很多年,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經歷,他寫出來的東西跟別的作家有很大的不同,我有一個朋友看過之後說,他一生讀過很多書,《與神對話》是其中最好的一本,從字裡行間都能體會出作者是個閱歷豐富的人。一個人在經歷過各種苦難之後,他內心的情感和對生活的感悟,都會跟普通人不一樣。很多人沒有經歷過太多問題,一遇到問題就被困住了。
有一次有個阿婆來找我,心急火燎地說師父啊,廚房的阿姨走掉了,沒有煮飯的人了,我說不要緊,沒人煮飯的話下點面也可以吃,小蔥拌醬油味道也不錯的。在我們看來很小的一件事,在她看來就很嚴重。生活中很多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問題都是我們想象出來的,人一生活得再好最後也是一口氣就沒了,活得再差也是一口氣就沒有了,所有生命最後都將回歸到一個點上——死。有生就會有死,你再富有,長得再好看,胖也好,瘦也罷,最後都要入土為安,胖的人難道火化時會省下幾塊錢嗎,不會吧?
在平常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的時候,你的內心是火在燃燒,還是水在清潤?你是以慈悲潤澤的心來看待這個世間,還是以嗔恨煩惱的心來看待?你有什麼樣的心境,就決定了你看到什麼樣的世界,也就決定了你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世間一切是非善惡,都是我們的內心制造出來的幻象,心靜則國土淨,心安則眾生安,心平則天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