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相求事者須降伏其心
賢宗法師於般若禅修營開示
楊正雄整理
住心,修行之始
《金剛經》所講的是般若境界,般若是一種悟道了脫的智慧之法,要了解它,就要打破我們以往對事物表相上認識的障礙,達到空淨狀態,所以《金剛經》不僅是一門讓我們獲得智慧的法門,同時也是一門培植福報的法門。智慧和福報是相輔相成的,有智慧就能培養更多的福報,沒有智慧,福報也會在你頭上一點點消失。
般若智慧對我們來講有什麼意義和作用呢?我們要怎樣把它運用到生活中?怎樣把經文教義和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來完善我們的人生?這是一門值得我們用一輩子去探討的學問,我們可以從《金剛經》裡面找到答案,它給了我們一個從另外一種角度來解讀世界的方法。我們都想在這個世界上能夠活得快樂、健康、自在和心想事成,可事實上我們越是希望得到什麼,結果卻越是得不到。
《金剛經》雲:“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當你坐在這裡聽課的時候,是不是把所有的事情都放下了,把心安在了當下?你的身心有沒有達到那種寧靜祥和的狀態,你內心的思想境界是不是像水一樣一波不起?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安住心,不要整天忙些什麼都不知道,在家的時候想著公司的事,在公司的時候想著家裡的事,和老婆在一起想著獨自出去旅游,獨自出去旅游了又想著和老婆在一起,這樣子的話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樂在其中,吃飯感覺不到飯菜的香味,和朋友聚會感覺不到友情的溫馨,這樣的人生且不是很無味?所以我們要把三心二意的心收回來,把糾結的眼神收回來,把波動的情緒收回來,放下一切妄想,用自在的心去觀看世間一切,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
“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這句話體現出一種大智慧,但是再至理的名言,如果你沒有達到相應的境界,你很難理解它的意思。就像穿衣服,同一件衣服穿在不同的人身上感覺就不一樣,並不是說只要是好衣服穿誰身上都好看,關鍵是這件衣服要跟你的身材搭配,符合你的氣場。人的氣質不是看你穿戴的衣服和首飾有多名貴,而是你的內在修養有多高,高雅的氣質都是從人的內心散發出來的。而氣質的培養,是從人的各個方面的行為中展現出來的。我們只要用心去觀察身邊的事物就會發現,最美好的事物並不意味著是世上最名貴的事物,而是與周圍壞境最搭配、或者最適合你的事物。美好的事物必然是協調的,但是我們的內心要寧靜柔和,才能感受到那份協調,如果總是心猿意馬,不管看到什麼東西總是很浮誇。因此我們要安住自己的身心,展現出一種沉穩、具有定力的磁場,能給人一種泰山壓頂屹立不倒的感覺。
人生有兩種狀態是最好的:第一是靜,第二是善。“靜”就是保持寧靜、祥和的狀態,梁武帝一生信佛,他就是在用一種寧靜的狀態,給他的國民做出表率,但是最後因為軍民叛亂,他的國家垮掉了,這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寧靜也是需要智慧的,要示人寧靜與祥和,而不是示人軟弱。寧靜與祥和是發自內心的一種修養,展示著我們豐富的精神世界。“善”就是要有一顆向善之心,時時做利益他人的事。能靜和能為善的人生是最幸福的。
《金剛經》開篇即說:“一時佛在捨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捨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是佛陀講經的場景,整個過程如流水一般寧靜祥和,佛陀安詳地坐在捨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裡開壇講經,眾比丘紛紛入座,大家各入其位,秩序井然,這是多麼祥和的景象,像山間流淌的小溪,安詳地流出叢林,流過平原田野,最終匯入大海。這是一個流動的景象,卻能喚起我們內心的寧靜。
一個人只要安住自己的心,不管他在做什麼,打坐也好,走路也好,吃飯也好,你都能感覺到他身上的那份寧靜、祥和和自在。包括信佛,我也提倡大家寧靜、安詳和自在地去信奉,不要一時驚喜一時哀戚、一時熱烈一時淡漠,要以最虔誠的心,最恰當的方式來信仰,這其實就是一種中道,只要具備這種品德,生活中所有不如意的事情都會過去,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所有煩惱都能放下。
《金剛經》裡的每一句話,我們都可以解讀出千百條的含義,每一句話都能影射出生活的萬般現象,我們讀完這部經,再去看平時看慣了的事情,你會發現一切都是另外一番景象,你的世界不再烏煙瘴氣,反而充滿著清新的空氣,藍天白雲、小橋流水,都充滿著無限的活力。我們所有對生活的感悟,都來源於我們有一顆安著之心。安住自己的心,這句話聽起來是那麼的簡單,卻又是那麼的遙不可及,之所以遙不可及,是因為我們的心總是飄來飄去,安不下來,我們總是妄念紛飛,以致迷失自己,找不到人生的意義。
一個人若沒有安住他的心,給他再多的名聲和財富他都不會滿足,一個人的快樂跟物質的多少並沒有必然聯系,反過來講,我們的痛苦也跟我們擁有多少物質也沒有必然聯系,快樂和痛苦都是由我們對世界的看法來決定的。比如你經過自己的努力,買了房子車子,手中還有十萬塊錢存款,你衣食無憂,生活寬裕,已經是一個小康之家了,可倘若你的心不安著,硬是要跟那些房子有幾十套、車子有幾十部、存款上億的人比,你自然會覺得自己活得一無是處,這樣看低自己,幸福感從何而來。反過來講,倘若你跟那種沒車沒房還負債累累的人相比,你難道不比他們幸福嗎?所以生活幸不幸福,不在於你擁有多少,而在於你怎麼去看待擁有,少計較,多奉獻,這樣的人生是最幸福的。
我們要把《金剛經》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好好經營我們的生活,打開我們的心量,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去解讀世間萬物,你能做到這些,那麼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什麼事情可以難得到你,你的心也不會被外境所左右。當你的心安住了,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太圓滿了,你什麼都不缺,你也可以什麼都不要,吃飯哪怕只喝粥你也能喝得很香甜。很多東西都是這樣,你越想得到的時候,越是得不到,你越不想得到的時候,你得到的會越多。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要是有一個人,你一買什麼新東西他就在你面前抱怨為什麼你有他沒有,時間一長,你看見他都會把東西藏起來,不給他看見,而另外一個人明明很喜歡這個東西,但是你送給他他卻不要,這個時候你就會越想把東西送給他。
感恩,幸福之始
我根據我遇到的一些情況總結出一個經驗,別人送我東西,即便我不想要,也會收下來,因為我越是說不要,他們越是要送給我,拒絕他們,其實是拒絕了他們做布施的一個機會,也是拒絕他們的一番好意,這樣顯得對人不尊敬。所以我一般會感激地接受他們的贈與,然後想盡辦法去回報給他們。別人送禮物給我們,是他們的一個心意,我們要抱著感恩的心去接受和回報他們,人有感恩的心會讓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美好,在這個世間,每個人都在為別人付出,同時每個人都在接受別人的付出,因此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感恩。就像我今天給大家講經,表面上看是我在傳授知識給你們,事實上我對你們也有著深深的感恩,因為你們聚到這裡,我才有機會把我的所學所知講出來跟大家分享,我在講經的同時,自己也是一種進步,還要感謝你們把時間奉獻在這裡,感謝你們把心安在這裡,感謝你們為香海所做的一切。
人跟外界發生聯系,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我們奉獻了別人,或者接受了別人的奉獻,奉獻別人,我們會成為大德。為別人付出跟母親帶孩子的道理是一樣的,有的母親覺得帶孩子是件很苦惱的事情,沒有一天能睡個好覺,連吃飯也沒有半刻的安寧。那是因為她沒有看到帶孩子的快樂,有一個母親跟我講,每天早上醒來看見自己的小寶寶躺在身邊呼呼入睡,是一件非常令人愉快的事情,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那種做母親的幸福感就會從心底升起來了,從這個角度來講,你說是母親為孩子付出呢,還是孩子為母親帶來了人生的快樂和意義?也許沒有這個孩子,這個家庭不會有那麼幸福圓滿,這個母親不會磨出那麼好的脾氣性格。帶孩子其實是為人父母的一個使命,因為有這個使命,生命變得更有意義。
我們在生活中待人待事也要有一顆感恩之心,不能認為付了錢在餐廳吃飯就可以隨意辱罵服務員,付了錢打車就可以對司機指手畫腳,不要認為你花了錢,別人對你的服務就是理所應當的,你就是主人,在這個世間,誰也不是誰的主人,人的主人只有自己。別人服務了你,你感謝他,誇贊他,他會把這份好心情傳遞給下一位客人,同樣你下次再來,他也會報給你更燦爛更溫馨的笑臉。贊美別人,以微笑示人,也是一種布施,這種布施的功德絲毫不亞於物質上的布施。
敬畏,博愛之始
很多人對佛教的真谛不理解,他們不理解為什麼不可以殺生?為什麼對人和動物乃至世間萬物都要有一顆敬畏之心?不知道放生的意義,認為佛教裡的很多教理教義是沒有道理的。事實上你認為這些東西不可理喻,僅僅是因為你不知道它們存在的意義。比如放生,學過生物的人都知道保持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性,現在很多河流污染嚴重,魚類大量死亡,或者受到過量捕撈,原有的生態系統受到破壞,這將導致食物鏈的斷裂,以致威脅到人類的生存,放生,從科學的意義上講不正是在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嗎?不正是在喚醒人們對生命的敬畏和對環境的愛護嗎?
我有一個朋友,他去印度旅游,見一些地方有祭拜古樹的習俗,回來後他跟我說,那些地方的人太落後了,很迷信。我跟他說,你千萬不要覺得人家這樣做是迷信,那些樹長在那裡上千年,對那個地方的土地、氣候、水源、乃至整個環境都起到相當大的作用。如果沒有那棵樹,說不定會起山洪、會出現泥石流,它影響著當地人的起居生活,人們對它抱有濃厚的感激之情,拜一拜它也是合情合理的。我們不要以現代人的角度去看待它,畢竟現代人看待事情的觀點未必都是對的。
九江的雲居山有一顆千年古杉樹,它會給人托夢,有很多人去拜它,根據人們長時間的觀察發現,很多樹木長到一定年齡後,就會有一種靈體出現,這種狀態用我們的眼睛是看不到的,只有感覺特別敏銳的人才能夠感覺到那種靈性。我前兩天在微信上分享過一條關於十二維空間的文章,講了各維空間的構成和情況,從一維一直講到十二維,那是我們所無法理解的一種世界,我突然想到佛經裡講述的情景,釋迦牟尼佛以千百億化身去普度眾生,用的就是那種超出我們常人想象的思維方式,很多東西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甚至聞所未聞,但實際它們是存在的。就好比有個看不見的東西,從遠處來到你面前突然就出現了,把你嚇一跳,如果你認為世上不可能有這種東西,那麼量子力學裡描述的量子束的運動是什麼情況?不正是一些看不見的東西在做高速運動嗎?如果使用一種技術把量子束聚集起來,不就有一個東西出現了?喜歡看科幻電影的人一定看過那種用機器傳輸人的情結,那些東西我們現在認為是科幻,以後未必不能實現,科幻電影裡的很多情結也是在現代科技的基礎上推理出來的。
也許有很多你沒見過的東西你不相信它的存在,比如中陰身、惡鬼地獄、西方淨土、六道輪回等等,但是就我們看得見的這個世界而言,你有想過你活在這個世間的意義是什麼嗎?你是以什麼樣的內心來看待這個世界?你要是每天生活在痛苦中,你身上就會表現出地獄的景象,你要是每天生活在快樂中,你身上就會表現出天堂的景象。如果你從小接受的是怨恨的思想,你長大後一定渾身充滿怨恨,對世間的一切都不滿意,總是憤怒和煩惱;反過來講,如果你從小接受的是感恩的思想,你長大後一定會對世間萬物充滿感恩之心,你會活得很幸福。如果你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你身上會散發出一種正能量,身邊的人會受到你的感染,他們都願意跟你交往,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願意助你一臂之力,這樣一來,你的人生道路就會走得很順暢。而嗔恨心重的人,別人不願意跟他交往,他的人生道理也會走得很艱難,這些都是有因果的。一個人如果能把事情做到圓滿的狀態,一定是跟他的內心修養有關,所以我們一定要多關照自己的內心。
《金剛經》流傳至今,還有那麼多的人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它,學習它,就說明它是一部空古絕今的偉大著作,它那麼的通俗易懂,卻又是那麼的博大精深。它像一面鏡子,時刻照耀著我們的內心,給我們以行為上的指引,我們可以用它賜予我們的智慧來經營我們的婚姻、家庭、事業以及人生,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智慧金剛。
離相,求事之始
人因為學習而改變,因為改變而提升,因為提升,你的命運跟以前就會不一樣。當我們內心被一些問題所困擾的時候,那就試著把所有問題羅列出來,把它們一一弄明白,想象它們已經發生了,你怎麼樣來面對它們,這個過程就是參禅。把你遇到的問題一件一件擺出來再去看它們,你會發現我們遇到的很多事情其實根本就不是個事情,有很多坎兒都是我們自己給自己設定的,只要我們打開心結,困難自然而然就解決了。
《金剛經》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的財富、名利、地位、健康、愛情和親情,凡是所有我們看得見的東西,都是虛妄的,為什麼是虛妄呢?因為所有東西都是我們的心造出來的,包括我們的愛人、父母、兒女,你現在看到他們是這樣的,再過十年,二十年後再看,還是這樣嗎?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和十年二十年後所看到的他們,都是一種相,相是虛妄的。那是不是說就不用管他們了呢?不是的,佛陀的教誨是教我們放下,而不是放棄,最重要的不是執著於眼前的相,而是打破相去看他們的本質,那個本質是什麼?是愛,是當下。現在他們是一個樣,十年後他們是另一個樣,二十年後又是另一個樣,五十年後、一百年後呢?你的父母現在還健在,你的曾祖父母呢?你曾祖父母的曾祖父母呢?他們都到哪裡去了?所有這些東西都是變化的、無常的,是虛妄的,所以活在當下好好愛他們才是最重要的。
萬物都是因緣聚集而成的,房子是鋼筋、水泥、木頭和磚瓦的集合體,杯子是把手、蓋子、杯壁和底盤的集合體、手機是屏幕、按鍵、電池和芯片的集合體。你的家庭、公司也是因緣聚集而成,我教大家一種思維方式,以後遇到問題,你就用這種方式去套它,告訴自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讓自己從糾結中解脫出來。我們學《金剛經》的真正意義,就是要打破虛妄的外相,真正地看清事物的實相,用般若智慧去解決遇到的一切問題。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不同,就是思維方式的不同,思考問題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決定著一個人能創造出多大的事業,走向多輝煌的人生。有一個企業家朋友跟我說,他的員工技術很爛,能力也不行,遇到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把公司搞得一團糟,我跟他講,既然你知道他們哪裡做的不好,也知道要怎麼去做,你為何不耐心地指導一下他們,教他們怎麼做,而不是一味地抱怨他們不行。不管你現在的角色有多威武,地位有多高,你在教訓他們的時候考慮過他們的感受沒有?
還有一個朋友跟我說,他的姑姑得了癌症,快不行了,但是她的子女不孝順,沒有把她送到最好的醫院治療,我問他,假如換做是你得了癌症,快不行的時候,你是希望你的子女把你從這個醫院轉到那個醫院,不斷地折騰,還是讓你安安靜靜地安度余生?我有時候去醫院探望那些病危的朋友,看到他們渾身插滿儀器和管子,整張臉被化療搞得憔悴不堪,身上到處是手術留下的刀疤,我就會想,如果我得了絕症,我絕不會來醫院裡受這種罪,我寧願安安靜靜地呆在寺院裡,感受著大自然的贈與,安享生命最後的旅程,等待死神的到來。再說,也許少這樣去折騰,還能活得更久些。孝順不在於花多少錢去做無用的補救,而在於平時的關懷,和在最後的時刻根據實際情況用最恰當的方式去給予他們呵護,有很多人,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為了做給周圍的人看,把氣息奄奄的老人折騰來折騰去。用這種方式來顯示你的孝心是不對的,應該多爭取一下老人家的意見,問一問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應該參考他們的意願,給他們一個幸福的晚年。
放下,快樂之始
什麼叫智慧,智慧就是從事物的真實本性出發去思考眼前的問題,就是要結合事物的過去和現在,再恰當地把事情往前推進。有的科學家推測,以後人們可以通過電腦來做決策,就是把以往我們遇到的所有問題的決策輸進電腦裡,電腦軟件會進行分析,判斷出你在遇到一件新的事情時該怎樣去做決策。這其實是根據你的性格特點,和你以往做決策的經驗,來對你可能做出的決策進行分析判斷。
愛跟自己過不去的人總是有糾結不完的事情,你可能會覺得你名聲不夠大,財富不夠多,你說話沒人聽,其實名聲這種東西也是糾結不來的,有的名聲根本沒必要去追求,有的名聲不需要你去追求,等你達到一定級別的時候它自然都會加到你身上。有人跟我說,師父,你在我們心中太有魅力了,我說什麼有魅力,你到街上拉兩個人來問問他們願不願意聽我講經。人不要刻意去追求虛名,踏踏實實做好手中的事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做好了,名聲自然就來了。
前幾天省政府組織我們去井岡山接受紅色教育,還瞻仰了毛主席的雕像,毛澤東是一代風雲人物,是那個時代全國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可是我們看看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做的那些事情,再去評判他,你還會覺得他是一個完美無瑕的大英雄嗎?這很難說。一個人在有名氣以後還能克制住自己的欲望,非常不容易,越有名氣的人越要學會低調。
我們要根據事物的客觀實際來處理事情,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比如有一畝地,可以種一百棵樹,你如果在裡面種上一萬棵,必然會有很多樹死掉,剩下來能長好的還不到一百棵,我們想想我們地球有多大,可以養活多少人,如果超過了極限會怎樣,必然有一部分人會被淘汰。所以我們生存下來的人理應好好珍惜,愛護我們的地球,不要鋪張浪費,你沒有什麼資格去鋪張浪費和破壞環境?如果每個人都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不顧這個地球的生態環境,我們人類最後會毀在自己手裡。
我們寺院有個阿婆在生態園裡種了一片苋菜,種得密密麻麻,我第一次去散步時看到長得很好,郁郁蔥蔥的,過了一個星期再去,看到苋菜擠在一起,每一棵都長得很細,又過一個星期再去,看到苋菜長滿蟲子,已經所剩無幾了。而在菜地的邊上長著幾棵野生苋菜,稀稀拉拉的,卻長的很健壯,上面一條蟲子都沒有。人工種下的苋菜之所以沒有野生的長得那麼好,我想是因為人為破壞了它們的自然生長規律,我們總是把自己的願望強加給它們,致使它們不能正常成長,一旦長得不好,就會有蟲子來蠶食它們。所以我們人應該尊重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包括我們人體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按照自然的規律來生存,會更有利於身心的健康。你想想,如果你一到夏天就開冷氣,一到冬天就開暖氣,總是生活在一種人為制造的環境中,你的身心會健康嗎?同樣的道理,如果一有疾病就去醫院,久而久之我們的身體就越來越抵抗不了疾病的入侵。就像阿婆種的菜一樣,長得細長細長的,蟲子一來就被蠶食掉了。我們教育孩子也是一樣,不要一到冬天就把他們裹得緊緊的,讓他們出去凍一凍不要緊的,跑跑步啊,多運動一下,小孩還是要經歷一些磨練才能茁壯成長。
這種思維方式在我們的腦子裡打開了一扇窗,佛教裡面有一個典故,叫盲人摸象,想必大家都聽過,它講述的道理就是,對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結果千差萬別。很多問題我們無法解決,是因為沒有站在正確的角度看待它們,我們沒有打破事物的表象來看待它們的本質,我們所看到的只是這個世界的表象,不是真實的,真實的是事物存在的規律。就好比我們生活在三維空間裡的人無法理解四維空間裡的事物。
這個世界有很多在某些方面能力超越於常人的人,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有特異功能,有的人把眼睛蒙起來還可以陪你打球、散步,有的人看書如飛,刷刷地翻過去就知道裡面寫些什麼,還能把裡面的內容復述出來,還有的人能用意念使綠豆發芽,凡此種種,數不勝數。這些東西既然存在,必然有它存在的原因,這些原因不會因為人類還沒有發現它們的存在就消失,它們一直就在那裡,不管你見或者不見。
萬物都是因緣聚集而成,正是因為有某種神秘力量的存在,把萬物聚集在一起,才構建出一個有序的世界,好比樹梢上聚集著一群麻雀,若朝它們扔去一個石子,麻雀就會散去,在天空中叽叽喳喳地飛舞,他們在空中繞了一圈,最後落到草叢中不見了,世間萬物的存在就像這群麻雀一樣,總在不斷變化之中。人生百態,世事無常,唯有破除虛妄,方能證得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