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序品第一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序品第一(分三)
A1 序分 A2 正宗分 A3 流通分
A1 分二
B1 通序˙通敘跡本二門˙六種證信序 B2 別序
B1 分三
C1 標信與聞 C2 時主及處 C3 眾成就
C3 分二
D1 列眾 D2 總結眾集
D1 分三
E1 聲聞眾 E2 菩薩眾 E3 八部眾
E2 分三
F1 舉列標數 F2 明位歎德 F3 列名總結
今F1
“菩薩摩诃薩八萬人。”
又有這“菩薩摩诃薩八萬人”。菩薩,是覺有情;摩诃薩,是個大菩薩。菩薩,這是鸠摩什法師用的省文,具足說是菩提薩埵。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就是覺悟有情的一個菩薩,也就是有情裡邊的一個覺悟者,也就是以這個覺悟的道理與方法,來再去覺悟有情,這就叫菩薩。又名大道心的眾生,他也是眾生之一,不過他道心大。又有一個名字叫開士。
菩薩摩诃薩,即大菩薩,具足有七種的大:具大根、有大智、信大法、解大理、修大行、經大劫、求大果。
第一、具大根。他的根基要非常的深。深,也就是大;大,也就是深。怎麼樣大法呢?他植眾德本。他在多生多劫,種下的善根非常之深;這種善根,就叫德本,就是道德的根本。他把這個德行的根扎下去了,無量無邊那麼多;所以叫“植眾德本”,眾就是眾多,很多很多的。他這種多法,就如《金剛經》上所說的:“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他植眾德本,不是在一個佛來種善根,是在無量無邊百千萬億恆河沙數這麼多的佛的面前,種諸善根。所以這叫具大根。
第二、有大智。有大的智慧,這個智慧怎麼樣大法?就是能發大菩提心;因為能發大菩提心,所以自己要有大智慧。發大菩提心,他要廣度一切眾生、普度一切眾生,而不著住這個度生之相。這是《金剛經》所說的:“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雖然滅度一切眾生,沒有一個眾生是佛度的,都是眾生自度;這就叫“雖然度生,而不著住度生之相”。不像我們人,做了一件什麼好事,就“我度了多少個人出家了!我度了多少人發心信佛!某一個人是我度的,某一個人是我勸他信佛的,某一個人是我介紹他來的!”就著這種相。為什麼著相?就因為愚癡;若有大智慧的,就不著一切相。“菩薩應離一切相,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若不離相,那就不是菩薩。所以菩薩要具有大智慧。
第三、信大法。信大的法,大法,是大乘之法;就是你要信大乘的法門──你要深信般若、深信因果、深信大乘實相的法門,要有這種大的信心。佛法好像大海那麼大,就是一個“信”字,才能可以到佛法裡面去;如果你沒有信心,佛法雖然廣大,也不能度你。為什麼?因為你沒有信心!所以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你這善根從什麼地方來的?就是要從信心來的;從信心,才能生出來的。這個信,是你所修的功德的母親;所以在第三種,就要信大的法。菩薩摩诃薩信一切的大法、無上的妙法,尤其對這部《妙法蓮華經》,他是特別的深信,所以要信大法。我們對於佛法,若有真正大的信心,我們也就是摩诃薩,也就是菩提薩埵。
在《金剛經》上說:“乃至一念,生淨信者”,就僅僅的有一念,生出一種最純潔的信心,其福德勝過以七寶布施三千大千世界──這個功德,就等於你用七寶來布施這世界,那麼多的福德。如來是決定知道你這個心念,而不會空過的;所以我們學佛法的人,每一個人都要拿出真正的信心出來,才能得到這種相應。好像我們這講經法會,有幾個染傷風的病,盡咳嗽,本來我的意思,希望每一個人休息休息;但是有人還這麼發奮圖強,在講經法會的期間,也不退席,還是到這裡來聽經。這足見有一股真正的信心;信佛法,也就應該有一股真正的信心。我以前在聽經學法的時候,也有生病;生病的時候,我也不退席。那時候自己抱什麼觀念呢?“我學習佛法,除非把這口氣斷了;若不斷了這口氣,我一定要學習!或者不能行動了,我才休息。”想不到現在遇著這麼多的知音,也能以帶病聽法;不過不要勉強,如果實在支持不住,都可以休息休息。
第四、解大理。在《華嚴經》上講信、解、行、證,首先要信,就是必須要依照這信心,然後就是要明白,就是要解;解了,你就要去做、去實行,然後才能證得,這叫信解行證。
什麼叫解大理?我現在告訴你們。你要明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一個大的理,也就是“六即佛”的“理即佛”。按照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佛;可是你要去修行,你才能成佛。你如果不修行,就說:“我是佛!佛、佛、佛!”那是沒有用的。就好像你自己封自己做皇帝,“哦!我是皇帝!我是皇帝呀!”可是有沒有一些個文武大臣來保護你?有沒有老百姓來支持你?沒有的!那你是個光棍皇帝,有什麼用?你說你是佛,不錯!按理說,你是佛;可是事實上,你要修行;你要是不修行,就不能返本還原,認識你本來的面目。為什麼要明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呢?因為實相的智慧,是不離眾生的心,就在每一個人的自性所具足的。
第五、修大行。要勤修六度萬行,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
(一)布施。第一就是要布施,是要布施給人,不是要人家來布施給自己。有的人也專講布施,是叫人布施給他,他不布施給人,這就是不單不夠菩薩,就連羅漢也不夠了!布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
財施,又有內財與外財。外財,指一切的珠寶、國土和妻子;這些都可以布施給人。行菩薩道,根本就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我”;所以我的也是你的,你的,我也不一定要。他是無人相、無我相;所以他能把國家也捨棄了,能把家庭也捨去了,甚至於妻子也捨棄了!好像釋迦牟尼佛,本來他應該做皇帝的,他不做,去做和尚;本來他有很美麗的三個太太,他都捨棄了。捨去國榮,就到雪山去修道。內財,就是你自己本有的。好像頭,有人要這個頭嗎?只要你需要,他都捨。目,有人需要這個眼睛嗎?就布施給人。頭、目、腦、髓,皮、血、肉、筋、骨,什麼都可以布施給人。
法施,就是說法利生;給眾生講說佛法,教化一切眾生。所謂“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在一切的供養中,這法的供養,是最高尚的。法供養,就是給一切眾生宣揚佛法;所以學佛法的,都應該學習講經說法,不要“懷寶迷邦”。懷寶迷邦,就是自己帶著很多珠寶,在這國家裡,也不救濟貧民,把這個貧民都餓死了。我們會佛法的人,一定要把佛法介紹給人聽;我知道一點,就向人來講說一點;知道十分,就講十分。本著我所知道的佛法,去給人家講說佛法,這就叫法施──用這個法,來布施給人。
無畏施,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遇著飛災橫禍,令你非常恐懼;正在恐懼時,你去安慰他:“你不要怕!不要緊的,這有感應的。你的心這麼好,將來一定不會有什麼惡的結果!”令他沒有一種恐懼心,這叫無畏施。
(二)持戒。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十重四十八輕戒,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條戒。戒律有這麼多種,要持戒。
(三)忍辱。這忍辱是最好的一個方法,你若能忍辱,你就有寶貝。所謂“忍是無價寶,人人使不好”,這“忍”字是個無價的寶珠,可是這個無價寶,人人不會使用。為什麼?就是忍一次還忍著,忍兩次就勉強,忍三次就發了火了:“哼!你為什麼這樣欺負我?你以為我真怕你嗎?我是忍著你!你這樣子對我,左一次、右一次,一而再、再而三,你不是趕盡殺絕?你太過份了!”就發起火了,就斗爭起來了。這就是因為沒能用這個“忍”。
好像以前我講過,有一位修忍辱行的老修行,他門上掛了一塊匾,自己用紙寫了“性如灰”在門口掛著;言其性裡頭像灰似的,一點火都沒有了。他一天到晚也不發脾氣,在這兒修行、用功;性情修得很柔和,真是像水似的,活活潑潑的。這時候,就來了一個菩薩試試他。到了,就問:
“你這幾個字,是寫著什麼?”
“性如灰。”
“你這幾個字,寫的是什麼?”過了幾分鐘,這人又問。
“性如灰。”
“你這幾個字,是什麼?我記不清楚!”又過沒有好久,又問。
“性如灰。”
一問,問了幾十、百次,這回把他火問出來了:“性如灰、性如灰!你這麼啰嗦啰嗦,我在這地方修道,你盡來這裡搗亂!”
這人說:“喔!原來這灰裡還有火呢!”說完了話,就踴身虛空;原來是誰呢?是觀世音菩薩來考驗他。結果這一回,修了幾十年“性如灰”,觀音菩薩來,一試驗,考不上了。觀世音菩薩說:“你還要修行啊!再等你二十年,我再來看看你!”你看!這不容易的;忍,就是要沒有脾氣。
我以前做人家徒弟的時候,始終不敢發脾氣;就是在我師父面前、不在我師父面前,都不敢發脾氣的。為什麼?因為我師父並不像我這麼惡,他很慈悲。如果我一發脾氣,他自己就不吃飯;他說:“我教化徒弟,沒有教化好!”唉!就不吃飯;因為他不吃飯,所以我也就不敢發脾氣了。
我有沒有脾氣呢?我的脾氣比誰都大,最大不過了;但是因為出家修行,把脾氣改了。現在到了美國,新收了三個美國徒弟,他們在沒有出家以前都沒有脾氣的,一出家了,沒有學會旁的,就學會發脾氣,學會發火了。昨天,就有兩個徒弟到我那裡去告狀;這個說那個發了脾氣,那個說這個發了脾氣。究竟誰發了脾氣?我也不管他了!這回我立了一個規矩。
什麼規矩呢?我不管是誰發脾氣、誰是誰非,總而言之,發脾氣的這個人,要在佛前跪一天一夜,這二十四個鐘頭不准起身、不准去大小便、不准去吃東西、不准去喝水、不准睡覺。這是我立的規矩,如果你不這樣做,不在佛前這樣跪,我來替你代辦,我就照這樣來做。你試一試!但不是一個人跪著,要怎麼樣呢?無論哪一個發脾氣──現在我就這三個美國徒弟,要三個一起跪;那兩個沒有發脾氣的,一樣要陪著跪的。
說一個人發脾氣,兩個人陪著跪?這是不公道了!就是這樣不公道!若講公道,世間沒有公道的事。你要是怕,大家都不發脾氣;背著不讓我知道誰發了脾氣,那也一樣要罰的。你不讓我知道?我有千裡眼、順風耳,會有人告訴我的;那時候,你一樣要這樣做的。聽清楚了嗎?就是這個“忍”。
為什麼叫你跪?不吃、不喝、不睡,這也叫做“修忍”,你不是發脾氣嗎?有脾氣,就要修這個“忍”。這也是個“忍”──在那裡跪著,忍著膝蓋痛。現在聽清楚了嗎?清楚了,以後這憲法就立下了。“這個師父真厲害!我再也不敢跟他出家了。”有好幾個想要出家,也不敢出家了。你要是怕,不發脾氣,就沒有事了。這個不是我立的規矩,這是咎由自取;跪不跪,在自己那個地方,不是在我這兒。
為什麼要立這個規矩?如果我不立這個規矩,以後要是徒弟多了,你和我打、我和你打,這個也來告狀,那個也到師父這兒,說誰對、誰不對的,那簡直一天也審判不完這糊塗的官司。修道的人,怎麼可以發脾氣呢?不可以的。你要是有徒弟,你為了教化徒弟,就對著徒弟發脾氣,那還情有可原;對師兄弟發脾氣,那是不可以的。所以說:
忍是無價寶,人人使不好;
若能會使它,萬事都能好。
你若能會用這個“忍”字,什麼事情都會好的;你不會用這個“忍”字,那就什麼事情都出毛病。
(四)精進。有身精進和心精進。身精進,是指拜佛、念經、持咒等,用功修行,一時一刻也不懈怠,不睡那麼多覺。心精進,就是念茲在茲,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把心裡貪心、瞋心、癡心都攆走它;你要精進,而後才能修行、參禅打坐。做和尚不是很容易的,不能天天睡覺,要晝夜精進,真正用功的精進;不是說盡給人家做功夫,叫人家看我用功修行。有沒有人看見,都要用功修行;修行用功是給自己,不是給人家看的。
(五)禅定。就是要參禅打坐,修禅定的功夫。參禅打坐,必須要用精進來幫助它。你若不精進,今天蓮花,明天又牡丹,盡變;所謂“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好像東西,你曬它一天,凍它十天,那有什麼用呢?就是你修行一天,休息十天;都是個“修、休”,一個是修行的“修”,一個卻是休息的“休”;這就不能得到禅定的功夫。
(六)般若。般若度也是最要緊的,我們修行一定要有智慧,若沒有智慧也就沒有法子修行。愚癡的人修行,往前去用功,怎麼樣用功,也用功不下去;有智慧的人,他隨時隨地都是用功的,都見到真正的般若。所以說“翠竹黃花,無非般若”,他看見什麼,都是智慧。好像果某告訴我,某某人罵他。罵“誰”呢?這豈不是愚癡?要是有智慧,怎麼會有人罵呢?就算他罵了你,你若是有智慧的,你不接受他的罵,這罵,就回到他自己那裡去了。
在《四十二章經》上說,有人罵佛,佛不答他。佛說:“你罵我,我不答你,你罵我的這個,就回去了!好像你仰天而唾,這口吐沫,還落在你自己臉上!”所以不要說他不會罵你,就是罵你,你若不接受,這個罵就沒有了。罵你時,你聽著當作:“哦!他唱歌給我聽的。”或者當作:“哦!我不懂他罵人的話。他是講日本話?或者他是講中文?再不就是講法文?”因為他講的話你不懂,什麼事都沒有;這就是有真正的智慧!你若懂了,“他罵我!”究竟“你”又是誰?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怎麼還有一個“我”呢?出家人要把這個“我”掉到太平洋去,不要這個“我”;沒有“我”,這才可以!
這是第五“修大行”;這是講修六度,又有萬行;萬行,言其行門之多。要是詳細講起來,不止萬行,有八萬四千種的行門,不過限於時間的關系,不能一一分析。
我們現在就講這個“三心”。菩薩要掃三心、非四相;掃,好像地上有塵土,用一個笤掃,把它掃干淨了。我們人這個三心,也應該把它掃去的;什麼叫三心呢?就是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過去心,已經過去了;已經過去,就是沒有“過去”了。現在心,你說這個是現在?現在它不停,這個“現在”又過去了,變成“過去”了。過去的,已經過去了;現在的,又停留不住;你說“未來心”,未來心還沒有來呢!沒有來,你又到什麼地方去找這未來心呢?所以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也不可得。”你要是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心”都了不可得了,又有什麼可執著的?沒有可執著的,就是得到解脫了;你得到解脫了,那就是真正的自由。
菩薩要行四攝法,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一)布施。菩薩要存一種布施心。布施,是普遍來施給一切眾生;有“財施、法施、無畏施”。
(二)愛語。菩薩要行愛語;但是,可要是菩薩才可以,不是菩薩,就不可以的。菩薩要說愛語,對一切眾生,都要有一種慈愛的心;為什麼他慈愛呢?菩薩沒有我相,他看一切眾生,就和他自己是一樣的。不單和他自己是一樣的,他自己也和一切眾生是一樣的;不單一樣,還變成一個,沒有彼、此之分;所以他願意救度眾生,也就是救度他自己。愛語,就是對一切眾生,都有一種慈愛的這種說話。
(三)利行。一切眾生都歡喜利益,你對一切眾生,都要有一點利益;有利益的事情很多很多的,利益眾生的事情,菩薩都應該去做。
(四)同事。菩薩要化身千萬億,見到什麼眾生應該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變化這一類的身體,去教化這一類的眾生。所以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的時候,要去度鹿,他就變成鹿去教化它們,這都是同事之一。
行菩薩道要難行能行,本來不容易做的事情,你去做,這就是菩薩道。難捨能捨,你不容易捨的東西,你要把它捨出來;你愈捨不得的東西和財寶,你若能把它捨了,那才真是“難捨能捨”。難忍能忍,不容易忍的事情要忍。這是菩薩修大行的一種菩薩道。難讓能讓,不能讓的事情,你也能讓。我也常常說:“要吃人所不能吃的,受人所不能受的。”吃人所不能吃的,並不是說,人所沒有吃著的東西,我要先吃。也不是說,這個世界最名貴的菜,人人都沒有吃著,我要先吃!不是這樣子;是人家不歡喜吃的東西,菩薩他可以吃。
我告訴你,我不是個菩薩,可是我也能吃人家所不願意吃的東西。怎麼樣呢?我記得,在十七歲那年冬天的事,我北方有一個道德會,就專門講道德、說仁義的。我十六歲參加道德會,十七歲就做講習班的主任;講習班的主任,就是做教授,教授一切的學員。我年紀很輕,學生大概有六、七十人,四、五十歲,五、六十歲的,男男女女都有。在道德會是講要節約的,就是要省儉,什麼東西都要節省。節約到什麼程度呢?吃馬鈴薯,不是那個甜的,是普通那種的馬鈴薯。吃馬鈴薯的時候,本來一般人吃馬鈴薯,把皮都剝下不吃的,這個薯皮是不吃的;在道德會,這些人都講道德的,要人家不能吃的都要吃。那麼,我就對每一學員講:“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把馬鈴薯的皮吃了,不要吐掉;就是勉強一點,都要把它吃下去。我們不能吃的東西也要吃,表示我們有實行的功夫。”
我這樣講,我自己是把這個皮吃了,但是一般學員呢?有的就像耳邊風,聽也不聽,還是把薯皮吐了──這從口裡嚼完了,有的把它吐到桌子上,有的吐到地下。在吃飯的時候,大家都不講話,我也不管他,隨他們便;我已經發表“不要吐馬鈴薯的皮”了,一般的學生還是照常吐。那麼吃完飯,我用一個碗,把所有學員吐到桌上或者地下的馬鈴薯的皮撿到碗裡,我對著一般學員,把它給吃了。
這麼樣一來,這些學生都覺得不好意思了;由此之後,我看這些學生,一個也不敢吐馬鈴薯的皮了。我若不是這樣實行,以身作則,這些個學生就不會受教化了!他們從口裡吐出來,我再把它用口來吃了,他們都覺得非常慚愧;這就叫“人所不能吃的、能吃,人所不能受的、能受”。什麼是人所受不了呢?這個“氣”!人都受不了氣。你若是給他受一點氣,他就要發火了。你要是能受氣,有人對你發脾氣,你就把他當做是唱歌唱給你聽的,或者他在講外國話,這樣就沒事了。能受、能忍、能讓、能捨,這都是修大行的菩薩所應該具備的條件。
第六、經大劫。經多大的大劫?我告訴你!一個劫,就是十三萬九千六百年;一千個劫聚在一起,就是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聚在一起,算一個中劫;四個中劫合起來,就叫一個大劫。經大劫,是經過三個沒有數量這麼多的大劫。你想一想,這是多少數目?經過三個沒有數量的大阿僧祇劫!阿僧祇,是印度話,此雲無量數。在這個無量數的大劫,正常的時間,你說這要經過多久?所以做菩薩不是這麼容易的,這要經過很久很久這麼多的大劫。
第七、求大果。菩薩所求的,是一個大果,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果,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成佛。
菩薩摩诃薩具足這七種大的意義,所以就叫摩诃薩。
恭錄自《妙法蓮華經》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