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說不要讓心住到客塵上。住到客塵上的心,是無常變化的、是緣起緣滅的,心會隨著這種變化而產生苦樂,而苦樂並不是人生的實相。
因為一切都是無常的,所以要珍惜當下。所以要放下,因為執著是執著不了的。
我心巋然不動。
我要忍辱。
不驚,不懼,不畏,清淨
不要問道在哪裡,道在生活瑣事中。不要問佛在哪裡,自己就是佛。
我決定了,以後要忍辱。忍大辱,成大事。歡喜忍辱,歡喜奉行。
內心要清淨。
慈悲之前無敵人,忍讓之人無對手。
一切空無自性,所以不用執著。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知道誰有理,所以看開放下。得無所得,失無所失,所以要放下,放下心情才會好。
世界本無煩惱,是人自尋煩惱。
我們為了這個心而勞累,還不如放下。
快樂就是少思,少事,欲少自然事少,無事的凡夫。但是無為而無不為。
一旦靜下來,智慧的苗芽會在心中生起。我們的心更不會再隨著感覺、欲望和情緒而奔逐,因為這些無常而變化的東西並不是恆久的,也不是自己的,沒有必要隨波逐流。
人真的顛倒了,只有清淨才能使自己快樂。
淡泊、寧靜並非陶淵明式的消極避世,反之,這是一種積極的進取,只是前進的途徑不一樣而已,退步原來是向前。
清淨心念佛,清淨才能生智慧。
空的智慧,只有空才能裝東西。
開開心心辦好事。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只有看空,放下,清淨才能跳出廬山。
對色聲香味觸法不要執著。不執著就快樂。
認識無常,知道無常。
佛說:仇恨永遠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
只有我認真干一件事的時候,我才能不被其他的事情紛擾。
隨緣應物心無住,正是如來真如體:一切都是無常,一切都是假相,心住了就錯了,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我們只管做好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就好。
事情沒有好壞,高興傷心,只是個人看法不同,所以佛只有慈悲之心。
佛曰:坐易安,行易安。
妄想已經被降伏了,真心明白顯現。所以保持清淨心吧。
知行合一。
無心無煩惱。
當你手握拳頭時,你只擁有一個東西,但當你舒展拳頭時,你能擁有全世界。人的思想也是這樣的,當你鑽牛角時你只能思考一個問題,但當你放下時,你能感受更多快樂。
道就是不住,就說是空好了,只有空才能生有,空是有的前提。我們學佛學道就是回歸到空的自性上去。空就不會壞。
人感受痛苦的深度遠大於感受快樂的深度,所以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以往的經驗只能參考,不能實用。
神通也要向內求。自己就是宇宙一切。
一切都不用執著,因為一切無常,執著了最後都是痛苦。
遇到煩心事(比如送貨),放下情緒去面對,情緒不是好東西。正如佛說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生情緒而生送貨心。
什麼是高,什麼是低;什麼是美,什麼是丑。都沒有一個固定定義,無自性。等等一切對立的都是分別出來的,都是錯覺,虛妄的。煩惱來源於對相的分別,有分別就有了執著然後就有了煩惱。有了分別心之後就想想沒有分別心之前是怎麼想的。
以後保持清淨心吧,這樣才能正確思考。
一切都是對比分別產生的,其實沒有定義。都是虛妄。
放下,空,清淨,智慧。
清淨:清心寡欲,寧靜致遠。
眾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在於轉身,不在於尋找。
人的煩惱從五欲中來。
此消故彼消,此生故彼生。陰陽相生,陰陽又相克。遠離二元對立,內心空寂()。一切的發生,也就沒有了好壞對錯,所有的發生也就只是發生(目標)。也就是眼中有佛,心中無佛。
不孤單,我已在成佛的路上。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虛妄不是假象。意思就是不用執著相。
非有非空,非善非惡,什麼都不用執著。去掉二元對立是可以的,是有一種寂靜境界的。
世界上有兩件事情不能等:一是孝順,二是行善。
一切煩惱的背後都有一片寂靜,這寂靜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
做事時不慌不忙,不急不亂,這就是修心。
你所想的就是虛妄。
為什麼幫助別人不求回報?因為聖人幫助別人就不求回報。
看空其實是對我執的放下,我執是煩惱。
陰陽相生相克,不如放下,方得自在。
我們本就不生不滅,輪回可以證明。
放下得自在,心中無煩惱。
不在於尋找,而在於放下。在行動中體會放下。
原來人相信自己定能成功都那麼難。
一切物體無自性,所以是空性,所以不用執著。
似有而非有
幸福的感覺來源於知足。
為他人著想,少了些我執的煩惱,就對智慧的產生少些阻礙。就解釋了我不刻意理解佛經卻能深刻理解的原因。
只想保持清淨心而已,不想有其他情緒的雜染。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