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阿彌陀經》。大家請打開經本,請看經文:
爾時佛告長老捨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這一段是本經當中序分中的別序,別序又叫發起序,是說明一經發起的緣由。其他經典大多為弟子請問說法而發起,此經是無問自說。因為淨土妙門,但持六字洪名,就能橫超三界,念佛為因而得成佛之果,這不是大眾的智力能知能問的。世尊觀察大眾機緣成熟,應聞此妙法而獲益,而且預知末世眾生的根機應依此法而得度,事關緊要,所以無問自說、直唱淨土,依證名號作為發起。
爾時,就是六種成就圓成、佛將說此經之時。告,是上對下叫做告,下對上叫做白,表示尊重。從是西方,是指娑婆世界向西的方向。過十萬億個佛國土,一個佛國土就是一個佛的教化區,我們經中說是三千大千世界,簡稱為大千世界。怎麼理解?一個佛的教化區有多大呢?我們在經中看到,一個日月所造四天下,包括六欲天和初禅天為一個小世界。一千個這樣的范圍的小世界,它能夠覆到二禅天,稱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的范圍覆蓋到三禅天,稱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名為大千世界,覆蓋四禅天,為大千世界。因為一個大千世界,它裡面有一個小世界的天位,又有一個中天,又有一個大天,故名稱為三千大千世界。應該是一個佛的教化區是一個大千世界,我們應該這麼來理解。
我們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中間,隔著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極樂世界的教主叫阿彌陀,正在那裡講經說法。在這裡,佛開門見山的標示出了二有:有世界,極樂世界;有佛,阿彌陀佛。
這種開示是稱性宣說,這個二有,就是釋迦牟尼佛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不是一切聲聞能夠了解的,唯有佛斷盡了一切無明,才能現量親證的這個境界。在這樣的境界當中,他就現量接納了這個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凝聚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究竟度脫眾生出離苦海、圓成佛道的那種本懷,這樣的願力,正是可以救度一切苦難的眾生,他把這個直接宣說了出來,難信就難信在這裡。以我們凡夫的這種妄想分別,來入佛知佛見是非常難的,我們經中說,連這些聲聞都不能了知,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的一個這麼個境界。所以我們凡夫是很難能夠了解的。
世尊這是完全把佛證悟的境界顯發出來。我們平時都講證悟、開悟,實際上我們開悟是很難的,如果我們相信了這個二有,就是以佛的見道來作為我們的受用。一般修行講悟後起修,見道後,看清道路,明了道路了,你有了正見了,這個時候才能講修行。
現在的眾生想見道很難,但是淨土法門,教你從信入手,你把佛的見道作為我們的光明,以佛的見道用我們的信心來接納,就直接以佛的見道作為我們的證道、作為我們修行的正見、作為我們的光明道路,這就是以佛的開示作為我們的起修,這樣往生極樂世界去證道非常的快捷。我們一定要深信、把握這個二有。
這裡西方是指什麼?西方就是指我們的清淨心,這是表示我們自性清淨心。十萬億佛土,表明我們眾生十萬億煩惱,凡夫的十萬億煩惱。你斷了這個十萬億煩惱,極樂世界那種自性涅槃的境界就顯發出來了,極樂世界就是我們自性涅槃的境界。釋迦牟尼佛也就是斷了所有的煩惱,現量出現的,所以這是他自證的境界,他把自證的境界傳達給了我們。但我們要徹證自性涅槃的境界,是要仰靠彌陀的慈悲願力,也讓我們究竟證到。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這個阿彌陀表明我們的自性、自性法身。
今現在說法。是我們法身隨緣發起的妙用時時顯現、不曾離開。今現在說法,從字面上的意義來看,是釋迦牟尼佛正在講《彌陀經》的時候,是釋迦牟尼佛正在說法之時。阿彌陀佛也在說法,實際上阿彌陀佛才成佛十劫,他是無量壽的,永遠都在說法。
唐朝的玄奘法師到印度西行去取經的時候,他來到了佛曾經講經說法的地方,看到那個地方已經是變成了一片廢墟,他觸景生情,不由得失聲痛哭,遺憾自己沒有生在佛住世的年代,親耳聆聽佛講經說法。
我們現在處在末法時期,釋迦牟尼佛已經涅槃,彌勒佛還未下生,我們想見佛聞法是不可能的,只有發願往生到極樂世界才能親見彌陀、親聞彌陀講經說法。
我們從表法的意義上來看,我們以四悉檀來了解淨土法門帶給眾生的利益。悉是普遍的意思,檀是施予的意思,佛以四法來普施眾生,所以稱為四悉檀。
第一是世界悉檀。大眾聞說,有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國中有佛,現在說法,心生歡喜,這個得歡喜益。第二是為人悉檀。聞說要想往生到極樂世界親見彌陀,只要執持名號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緣,也就是說念佛就能生善,這是得生善的利益。第三是對治悉檀。我們專修淨行,淨念相繼,能滅除身口意三業之惡,這樣能得滅惡的利益。第四是第一義谛悉檀。持名念佛,日久功深,豁然了悟第一義谛之理,這樣就得入理體的利益。這就是四悉檀的利益。
本經的宗要就是信願行,所以在序中也表達了信願行之義。有世界、有佛,這二有是確確實實存在的,不是假設或者是想象的,應當深信不疑,這是序中的勸信序;世界名極樂,一聽到這個名字,就知道是個沒有苦只有樂的地方,應當切願往生,這個是序中的勸願序;佛號是阿彌陀,聽到這個名號就應該念佛修行,這是勸行序,這為正宗分的信願行做了一個鋪墊。本經沒有離開信願行,都是以信願行來展開的,所以這就是為本經的宗要。也是我們以信願行來作為我們的修持。
經的序分到這裡我們就介紹完了,下面我們討論正宗分。
正宗分從“捨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一直到“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這一大段是為本經的正宗分。
蕅益大師判此經的正宗分不出信願行三科。首先是廣陳淨土依正莊嚴以起信,然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最後是正示執持名號以立行。我們來看下面的經文:
捨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這段經文是總名,也就是總括極樂世界的本質特點。這個世界為什麼叫做極樂?釋迦牟尼佛這裡以一種征問的形式來問捨利弗,他知道捨利弗回答不了,所以就自問自答,直接把這個答案說了出來。“極樂世界的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這幾句經文看了非常的簡潔,但是義理非常的深厚,它是揭示出阿彌陀佛構建淨土的、恆順眾生的這種悲心和大願在裡面的。
法藏菩薩在五劫的思惟當中,考察了二百一十億俱胝剎土以及這無量的眾生,對剎土的優劣、眾生的祈求有一個明確的抉擇。一切的眾生,他在這個訴求上有一個根本的祈求,就是趨樂避苦、求於安樂。就像我們今天在座的大眾,都想無病無災、快樂的生活。甚至我們有些居士還想,“師父,我能再美貌一點,我能再年輕一點,永遠不老”那更快樂了。這個我們到極樂世界都可以做得到的,永遠年輕,因為什麼?無量壽,無有生滅的。
法藏菩薩構建淨土,他是為了度脫眾生來構建的,不是為了自己,所以一定要順應眾生的這種生命的需求來展開,來展開他的慈悲和行持。所以極樂世界就把這麼一個眾生生命當中最為核心的追求展示了出來。
為什麼叫極樂?我們一般的眾生都在追求快樂,但是這種快樂總是跟苦相對待的一種快樂,苦樂對待,建立在苦的基礎上的。我們通常所謂的快樂都將變成痛苦。
比如說,我們大家相聚,相聚是一種快樂,但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相聚的快樂裡面隱含著分離的痛苦。年輕人戀愛,任賢齊唱的那首歌,相愛總是簡單,相處太難,所以他這個戀愛的快樂,隱藏著爭吵、猜忌、怨恨的痛。不如自己的意,自己心裡就不痛快。所以生活當中我們看到有些年輕人,由於愛生恨造成了分手。這些都不是主要的,最後造了種種的惡業,難以彌補的過,這種過失;我們大家年輕貌美是快樂的,但是歲月無情催人老,年輕的這種美貌的快樂裡面,就隱含著這種衰老的痛苦;為人父母,年輕的居士為人父母,上來想要孩子,要了孩子以後,這種苦逐漸就顯露出來了。這個嬌小脆弱的生命,把他撫養成人要付出很多的代價、要付出很多的精力,甚至提心吊膽、吃不好、睡不著,牽腸掛肚。像古人說的“兒行千裡母擔憂”,這其中又有多少的辛苦?我們看,我們工人,這些商人們,升職漲工資,大家都想升職、都想漲工資,是快樂的,追求這種快樂。但是在你升職漲工資的這個過程當中,又有很多的壓力,焦慮也隨之相伴隨的。前兩天有個企業的老總來到我這個地方,來請我開示。他說:師父,我去年產值多少,我今年掙了很多,但是我感覺到還是過得非常的辛苦。原來總想著產值高了人會幸福,現在雖然產值高了,壓力反而更大了。什麼原因呢?我就給他說了,凡夫都是在欲望上追求,欲望上永遠沒有滿足的,欲壑難平。如果你轉變個思想,不是不叫你用心去經營,我們一定要敦倫盡分。你轉變一個思惟態度,我們用清淨心、用沒有分別的心,去把我們的企業做好。我們盡心盡力地去做,把一切的這種壓力當成我們一種鍛煉的機會,來長養我們的心性,在這種當中去盡力地做任何的事情。對社會要負責、要有擔當,對這麼多的職工,你要有擔待,盡力地去做好。而且在這個做的過程當中來拓展你的心量,不要把它看成你的一種負擔,把它看成你的一種,這種清淨的這種鍛煉、平等的這種鍛煉,這樣你轉變這種心態,你就沒有痛苦了。
所以我們世間這種對待的樂它不能長久,真正的快樂是極樂,極樂是什麼?就是超越苦樂對待的那種絕待的樂。什麼叫做絕待?絕待就是絕諸對待,唯一無二,唯此無外。這個絕待的樂,那種自性是深深的扎根在我們的自性清淨心裡面的。
我們世間人的樂都是在欲望當中、在分別當中的。這種樂它是扎根在清淨裡面的,就是我們前面講的涅槃的常樂我淨、涅槃的體性,它才超越生滅的苦樂的相對待,升華到絕對的快樂,這叫法性樂。
阿彌陀佛構建的這個淨土,就是要有法性土的特點,要讓一切苦難的眾生,脫離那種苦樂對待的境界,回歸到絕待的永恆的樂裡面來的。於是在這個剎土,這些往生者“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樂是對苦才能顯的,極樂世界既然沒有眾苦,怎麼能顯示出樂來呢?這個極樂世界的樂,是對於我們娑婆世界的苦來顯示出來的。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對人生之苦有著刻骨銘心的體會。我們感受到的苦一般概括為三苦、八苦、一百零八苦、八萬四千苦、乃至恆河沙苦,所以稱為苦海無邊。我們常見的有八苦: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而這八苦在極樂世界裡都沒有。
第一、無十月胎獄生苦。這是我們的生苦。我們在胎獄裡面,我們在住胎的時候,現在我們已經沒有感覺了,已經忘了。我們在住胎的時候,母親要是喝一口熱水,我們什麼?火燒地獄。如果喝一口冷水,我們是寒冰地獄。出生的時候受夾山地獄之苦。出生以後那個風一刮到我們的皮膚上,就像又受風刀之苦,那個風像刀割一樣。為什麼孩子出來下來都是哭?他要受夾山風刀之苦。我們在極樂世界沒有這個苦,但受蓮花化生之樂,我們都是蓮花化生。
第二、無身體衰朽老苦。尤其我們這些老居士們,師父現在也已經能感覺到了,這個膝蓋也開始疼了,也沒有過去的這種身強力壯了。師父剛到地藏寺來的時候,七八年前,和大家一起栽花、種樹、搬磚,現在再干那個活可能就有點老邁的,老態龍鐘就開始顯現出來了,這個是什麼?身體衰朽老苦。極樂世界沒有,但受相好圓滿之樂。
你們年輕的居士們想青春永駐,想永遠漂亮,不要抹粉的,念佛就行,求生極樂淨土就行。你看我們念佛的居士,他那個亮是從裡往外亮的。你看有的外邊來的居士,因為師父很少上外面去嘛,基本上這幾個月,不知道能出一次寺廟門吧,師父和外面接觸,主要是外面的居士到我們寺廟裡來,外面來這參觀的,到我們這地方來。師父看那個沒有學佛的人,臉看了很白,但是你再一細看,厚厚的一層面,黑由裡往外透。我們是由裡往外透著亮,青春永駐。我們到了極樂世界就是相好,永遠的相好圓滿之樂,所以我都跟我們的居士說,沒有必要化妝,你們就念佛,相好光明。就像師父這樣,相好光明,念佛念的。師父原來也不行,眼非常小,耳朵也非常小,師父這幾年用功了,眼也大了,耳朵也非常飽滿的,相好光明,念佛,還是念佛。
第三、無內外各種病苦,但受自在安康之樂。
第四、無四大分離時苦。四大分離,我們臨欲命終了,我們的壽命很短,但是到了極樂世界,但受壽命無量之樂。
第五、無恩愛別離之苦,但受海會相聚之樂。這個愛別離苦真的是太難太難了,就是說太難接受了。
在我母親往生的時候,已經知道她往生了,師父那時候已經出家了,自己一個人,雖說有這麼多的佛理在支撐著師父,師父用佛理,但是這種分離的痛還是非常難受的。但是自己一個強烈的願望,我一定往生,到了極樂世界還可以和我父母團聚。如果沒有這麼一個強大的支撐、這麼一個信仰,真的很難接受的。尤其是又是一個人在外邊,沒有家親眷屬,又是自己一個人,也算山裡吧,在山裡修行,黃昏的時候都不敢自己一個人散步,不敢抬頭看西方的晚霞,就總認為我的母親就在西方看著我,但是這又給師父做了一個強大的動力,我一定要往生,一定要往生的。所以一往生了呢,我們但受海會相聚之樂。
我們有的老菩薩一說往生,說“師父,我唯一放不下的就是孫子,放不下兒女”如果你往生了,你和他們是永遠相聚的,但受海會相聚之樂的。你看著兒孫又能看幾天,看不了幾天的,等你因緣盡了的時候、撒手人寰的時候,那非常被動的。等你再相見的時候,《地藏經》中講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的。你們只有什麼?只有因緣的和合,不是你欠他的因緣,就是他欠你的因緣,因緣盡了,互不相認的。這就是愛別離苦,愛別離苦非常深的。
第六、無怨憎會遇之苦。沒有怨憎會遇之苦,但受諸上善人聚會之樂。我們現在越是惡緣越會聚頭,尤其是到我們現在,心不善會招感到很多的惡緣過來,越是你的惡緣,他越來找你,想躲你都躲不了。我們到了極樂世界以後,都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
第七、無所求不得之苦,但受自然如意之樂。那都是隨念而至的,你思衣來衣,思食得食。我們現在都是什麼?求不得苦。求不得,你想要的得不到,費盡了努力,最後得到了以後也是成住壞空,所以你永遠得不到的。到了極樂世界,但受自然如意之樂。
第八、無五陰熾盛煩惱之苦,但受照見五蘊皆空之樂。沒有我們的這種五陰熾盛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苦,但受照見五蘊皆空之樂。
通過這兩土的對照,使我們對娑婆世界產生厭離心,生起求生淨土的心。這個對我們來說真的太值得去了,從我們這個世間的行為層面來看,大部分人真的都是要墮落的。
我曾經看過一個公案,是一個老和尚寫的,他在度化鬼道眾生的時候,鬼道眾生就說我不想到人間來,什麼原因?到了人間以後,眨眼之間又會到了地獄裡面去的,那我不如在鬼道裡面享福了,何必我折騰自己去跑地獄裡去?你看,所以我們現在也同樣是這樣,你不好好的修行,真的到哪一道不好說的。雖然我們現在已經造了三惡道的業,但是極樂世界沒有讓你業力兌現的條件,沒有這些不好的因緣,所以不受三惡道報。
印祖在開示中說:“若生西方,則無業可得”,沒有這些業了,無業可得。就是依正環境太好了,讓我們直至成佛,直至快速成佛。
極樂世界的快樂也是無量無邊的,不但從物質層面思食食來、思衣衣至,從心性層面、精神層面,整個的是一個快樂。這種快樂是但受,但受是什麼意思?就是純一的快樂,它不夾雜任何的苦難,這樣才有資格稱為極樂。這就是阿彌陀佛把他的無有染濁的這種自性顯發出來。自性無染就是無有眾苦的意思,自性常淨就是但受諸樂的意思。阿彌陀佛把他果地上證到的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這樣的一個特點,這樣心性的特點,展示在他的國土上,恩賜到一切往生者身上去。
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快樂、追求幸福,但是我們顛倒,我們所追求的往往都是痛苦、墮落、黑暗、輪回,我們所追求的都是生滅的有為法。皆是有為法,不可得、無所有,皆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我們想想,我們今天所追求的都是因緣法,我們在這個生滅法當中去貪染,達不到我們願望的。所以我們想想,我們去追求無所有不可得的物質上的、現相上的,我們多愚癡!所以現在要轉變過來,要有智慧,有正知正見,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快樂,到了極樂世界我們就擺正這樣的觀念了。這就是總括,標顯極樂世界的一個特點,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
又捨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這段經文總的來說明極樂世界殊勝莊嚴的居住環境。
欄楯就是我們講的欄桿,橫的叫欄,豎的叫楯。這個欄不是我們娑婆世界的石頭或者木頭來做成的,是七寶自然合成的。
我們結合《無量壽經》來看,這個欄楯上面懸掛了白珠摩尼等寶做的璎珞,交叉懸掛、互相輝映、互相裝飾、光明美妙,沒有什麼可以與之相比的。一重樹外面就有一重的欄楯、欄桿,這樣重重相間,以至於七重,樹上又有七重的羅網覆蓋著。行樹是莊嚴陸地的,羅網是莊嚴空中的。
這些寶樹遍滿整個極樂世界。有的是一寶所成,如純金樹、純白銀樹、琉璃樹、水晶樹、琥珀樹、美玉樹、瑪瑙樹。極樂世界的樹美到無法形容,只有拿寶來形容、來比方。還有的是以兩種寶或者三種寶,以至於用七寶共同合成。比如有棵寶樹,黃金來做它的根、白銀來做它的干、琉璃來做它的枝、水晶來做它的樹梢、琥珀來做葉、美玉來做它的花、瑪瑙來做它的果。其余的樹另有七寶組成,這種組成種種不同形色的七寶樹的,非常的美妙,光輝互應。
極樂世界無上微妙的一寶是什麼?就是阿彌陀佛和我們的心寶,一切往生者的心寶,這稱為摩尼寶。這是介紹寶樹的實質。
下面我們再看寶樹的排列。非常的工整、行行相直。就像我們排隊的時候,橫著看是一條線,豎著看也是一條線,很工整。就像師父要求你們擺拜墊的,這個桌椅板凳,甚至拜墊都要擺成這麼工整的形式,行行相直,徑徑相望。不但寶樹行行對正工整,樹干也都彼此的對正,不會參差不齊。繼而枝枝相向,一枝一葉都很整齊。就是每棵樹上的枝葉,都和它相鄰這個樹上的枝葉整齊的對正,互相對照,很自覺的。不是你們,師父非得拿著戒板,排隊排隊。在那是非常自覺的就對正了。華實相當,每棵樹上的花果的位置都有規律,很整齊。而且這些樹光明照耀,令人目不暇接,非常美的。如果我們還不想去的話,那真的非常可惜的。你們都花錢去旅游,這個不要,只要信願行,你就可以達到這麼美麗的景點,可以見到這麼美麗的景點。所以我們要是有的老菩薩們喜歡攝影,你往生了以後一定背著照相機,來給師父照下來一張寄過來非常美麗的。
《定善義》中說:“諸寶樹林皆從彌陀無漏心中流出,因為佛心是無漏心,所以樹也都是無漏的”。沒有強迫性的,都是非常自覺的。它是由彌陀的性德所流露出來的,沒有老死、沒有病害、沒有生滅。它也不是漸漸長大,沒有這些變化的,這些寶樹是必然同時頓起,等齊劃一,井然有序。
在這些樹裡面還有菩提樹。菩提樹是一切眾寶自然和合而成,樹的花和果繁茂旺盛,並且放大光明遍照一切處。倘若有眾生聞到菩提樹的香、嘗到菩提樹的果,都能夠得六根清淨,都能夠證得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
我們再來看寶樹上的七重寶網。寶網覆蓋於這個寶樹上,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這個宮殿不是我們世間的宮殿,它這個宮殿如大梵王宮殿,也不是忉利天的宮殿,而是大梵天王的宮殿。寶網是用黃金線和珍珠所穿成,有百千種珍寶裝飾在上面。寶網四周還掛著寶鈴,寶網非常柔軟,像兜羅綿,非常柔軟的兜羅綿,珍寶和網流放百千萬億色的光明。這個我們就沒法想象的了,它的殊勝我們沒法想象的,不能用我們凡夫的分別心,來體解這種無量光明心性的流露的,所以這個光明百千萬億色的光明,照耀的區域沒有極限的。
以上這些寶樹莊嚴之相,普應群機、變化不拘、隨意而現,不用人工雕琢。我們比較我們這個世界,泥土沙石、荊棘叢生,不成個樣子,亂七八糟的不成個樣子。所以那個地方叫做極樂。
我們從表法的意義上來說,七重表七科,也就是三十七助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四寶表常樂我淨四德;欄楯表自性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就像欄之橫、楯之豎;寶網表自性包羅法界;行樹表自性長養諸善根。通過極樂世界事相上的莊嚴,托事顯法,就把阿彌陀佛的萬德縱橫的自性表現了出來。
我們回頭看看我們自性的欄楯呢?我們今天因為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戒定慧。我們因為沒有這個戒定慧,我們就變成了我們今天的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自性的作用不是清淨、不是平等正覺,而我們的摩尼寶珠所顯現的是什麼?貪嗔癡。我們清淨本性的用不是如來藏,而是阿賴耶,表現在貪嗔癡上面的。現在我們看到極樂世界的這樣依正莊嚴,我們要建立我們自性的欄楯、羅網、行樹,要讓我們同阿彌陀佛這個等無差別的性德,一定也要依正莊嚴顯現出來的。所以要用三十七助道品來建立出世的善根,也要用常樂我淨、涅槃的體性來莊嚴。
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