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宏圓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03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佛說阿彌陀經》。前面我們用五重玄義,對本經做了一個概括性的介紹,下面我們正述經文。

  經文分三個部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是歷來注經的大德常用的格式。實際上是由晉朝的道安法師首先結構上這樣分類的,到了唐代,玄奘法師傳來親光論師的《佛地經論》裡,也是這樣分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正好印證了道安法師的正確判分。

  這三分就好比經文是一個有機體,用人的身體來比喻,序分就好像人的頭部,五官俱全。看一個人的五官,就能知道這個人的智愚善惡,序分也是這樣,看序分便知此經的大小偏圓;正宗分好比人的身體,五髒六腑都在身中,極關重要。正宗分也是這樣,一陳依正莊嚴以啟信,二勸應求往生以發願,三示執持名號以立行,三種資糧要義都在正宗分中,這也是淨土宗最為重要之義;流通分就像人的手足,人有手足方能運行無礙。流通分也是這樣,流傳萬古通達十方,也就是說流通今後無有滯礙。

  我們現在先看序分。序分又分通序和別序,通序是一切經典都具有的其六種成就: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和眾成就。有這六種成就,就能來證明,人們才會相信此經乃為佛所說,所以通序又叫做證信序。別序又名發起序,是經的發起因緣。每部經發起的因緣都不相同,所以別序也各自不同。

  看本經的通序,從“如是我聞”到“無量諸天大眾俱”我們請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這裡標示法會的時和處。我們剛講了,通序就是表六種證信: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和眾成就,這一句經文包含了六種成就的前五種。

  我們先看如是我聞。如是,就是信成就,什麼叫如是?實相的微妙理體亘古不變就為“如”,也叫真如,依實相妙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曰“是”,可以這樣理解如是。但對於如是的理解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注經家有眾多的解釋,我們選擇一個通俗易懂的如是。就是與佛所說沒有絲毫的差別,這就叫如;是,就是既然是佛所說,決定沒有錯誤,這就叫是。這樣的解釋比較通俗易懂。

  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最先是佛在即將涅槃的時候,阿難問佛的第四個問題。佛即將涅槃,阿難帶大眾請問佛四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佛陀住世的時候以佛為師,佛陀即將涅槃,以誰為師?佛說以戒為師;第二個問題,佛陀住世的時候依佛安住,佛陀涅槃依什麼而安住?佛說依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第三個問題,佛涅槃後,這些惡性比丘如何調伏?佛說默擯之;第四個問題,佛所說一切遺教,典當集結,在經首安什麼字以取信天下?佛告訴阿難,經首當安“如是我聞”。

  所以以後就形成了集結的一個格式,任何的經典都是如是我聞。為什麼要用這幾個字呢?到後來集結經典的時候,才發現非常的重要。如是我聞,意思就是“這樣的佛經是我阿難親耳從佛處所聽到的,不是道聽途說”這句話就能夠斷大家的疑惑。

  阿難在集結經典的時候,高升法座,突然相好光明,大家就像看到師父今天一樣,一在講經的時候相好光明,就是得佛加持。阿難在集結經典的時候顯這種莊嚴的相,眾生就起了三種疑問。第一個疑問,是不是釋迦佛再來?第二個問題,疑他方佛再來;第三個,疑阿難成佛了。大家一聽到阿難經文一開始“如是我聞”,這些懷疑就都沒有了,全都退去了。

  所以經文開頭這四個字就能斷懷疑,同時也能息滅爭論。因為阿難所說都是從佛那裡聽到的,不是己見自說,大家一聽“如是我聞”,就不再爭辯了。另外,西域外道經典之首都用“阿右”二字,用“如是我聞”就可以與九十六種外道的經典區分開來。所以這個“我聞”就表聞成就,我親自從佛那裡聽到,不是道聽途說,不是從別處輾轉過來的,這表明聽聞的真實性。再加上阿難尊者博聞強記,他只要一聽聞到,就能一字不落地記述下來。古人的心都非常的清淨,哪怕幾十卷、幾百卷,他聽後都能記誦出來。阿難尊者在佛弟子當中是多聞第一,所以大家聽到他說如是我聞,就相信他說的都是真實可信的,這就是“如是我聞”。

  一時,這是時成就。經中都沒有講過具體的時間,或者是什麼年代。佛是九法界教主,到處說法利生。我們在經中看到,或在天上說、或在人間、或在龍宮、或在此土、或在他國,而各個地方的紀年歷法不盡相同,所以不能確定是哪年哪月哪日,就用一時稱之;另外,一時,是指佛陀跟弟子機感相應之時,佛一切教法都是無心的,是以他這種大慈大悲的、這種清淨平等心由自性流露出來的,應眾生的感、眾生的種種要求來表現他種種的教法,所以一定要有能感之機,才有佛的所應之法。

  我們一定要明白,佛講任何的經法沒有意識性的,他都是由清淨本性流露出來的。我們看《金剛經》的開頭:“入捨衛大城。次第乞已。還至本處。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是他有意識心我應當怎麼說,不是這樣的,是由清淨本性裡邊自然流露出來的。不像我們現在,在讀在誦的時候都用意識心。我們說在讀經的時候,把心放清淨,用清淨平等心和佛的這種性德,我們在感應、我們在交流,這就是什麼?與高人用這種性德再去交流。我們都把這個悟搞錯了,師父一說你去悟去,大家都跑什麼?跑房間裡去苦思冥想,其實是錯誤的。你這個時候用的是什麼?用的是意識心。我們清淨心怎麼顯露出來?就是一個寧靜、清淨,你清淨、沒有任何的夾雜,你的這種智慧自然湧露出來了。佛講經說法沒有意識心,他是用眾生能感之機,然後由清淨本性來顯現出來,所應之法耦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時成就。

  佛就是主成就。前邊簡單的講了一下,這裡的佛就是指釋迦牟尼佛,他是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具有一切種智的這樣一個教主。在六成就當中,以佛這主成就為核心來展開的,離開這個佛一切都等於零。

  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句是處成就。首先是在,久居叫住,暫居叫在。佛在什麼地方,是應教化眾生的需求來定的,有時他會在城市聚落,有時在皇宮,甚至六道中來隨機說法,處所是不定的,所以佛應度化眾生之機,到給孤獨園說此念佛妙法,稱為在。

  捨衛國,捨衛不是國名,這是波斯匿王國的首都,捨衛譯為聞物,又譯為豐德,豐富的豐,道德的德。這個國家具有四種德能:第一、物產豐富;第二、財富非常雄厚,我們今天說有經濟實力;第三、文化非常發達;第四、這個國家解脫的人非常多。修行的人非常多,我們說知識非常多,用現在的話來說是政治、文化、經濟、聖賢集中的地方,聞名於五天竺國。這是釋迦牟尼佛用比較長的時間來教化眾生的地方,在這裡講了很多的經典。

  祇樹給孤獨園,是這個精捨的名稱。祇樹是祇陀太子的樹,給孤獨園是一位叫給孤獨長者的園子。這位給孤獨長者真名叫須達多,因為他經常幫助窮苦的人,接濟孤寡老人,所以大家給他一個雅號,叫做給孤獨。這個園子還有一個來歷,有一天須達多長者,就是給孤獨,須達多長者到鄰國王捨城,為他的兒子去聘媳婦。晚上住在珊檀那長者的家裡,他看到珊檀那長者家裡非常的忙碌,裝飾房間、准備酒席,非常熱鬧,他就好奇地問:“你們家是准備迎接國王還是要辦什麼喜事呢?”珊檀那長者說是因為明天早晨請佛應供,請佛齋僧。須達多長者一聽到佛這個字,汗毛聳立,這種無量劫的善根使他的心情愉悅,無量的善根現前心情愉悅,想立刻就見到佛。佛陀這個時候正在竹林精捨,知道須達多長者內心善根的訴求,就放光明,照得這個夜如白晝一樣。須達多長者就順著這個光亮、順著這個佛光來到了竹林精捨。佛正在精捨經行,須達多長者依法禮拜佛陀,佛為他說法,立即證得初果。然後他請世尊到捨衛國說法度脫眾生,佛就問他“你有地方可以安住這麼多的僧眾嗎?”他對佛說他能夠找到一個適合的地方。佛就派捨利弗尊者,和他一起去到捨衛國找地方,最後看中了祇陀太子的花園。因為那是祇陀太子的花園,園子非常寬闊,幽靜,非常優美,樹木茂盛,須達多找到了祇陀太子說,我想將你的花園買下來,你能讓給我嗎?太子一聽就故意刁難他說:“除非你用金磚把園子的地鋪滿,我就讓給你”。於是須達多把自己家裡的金銀財寶全部變現為金磚,把園鋪滿了。太子見了非常驚訝,就問這個須達多長者,“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事情,能讓你這麼興師動眾、不惜代價去這樣做呢?”須達多長者就把佛的功德給祇陀太子介紹了,祇陀太子非常感動,也要和他一樣去修大布施。這個時候須達多長者沒有同意,祇陀太子就跟他說了,園子雖然是你的,但是這個樹還是我的,這樣你布施園子,我再供養樹,那麼這一個精捨就變成了祇樹給孤獨園。由祇陀太子和須達多長者兩人共同來供養的,就成了現在的祇樹給孤獨園。我們請看下面的經文: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捨利弗。摩诃目犍連。摩诃迦葉。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羅。離婆多。周利盤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睺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诃劫賓那。薄拘羅。阿耨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這一段是眾成就。

  眾成就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聲聞眾,第二類是菩薩眾,第三類是天人眾。

  有人就會問了,為什麼不把菩薩列在前面呢?有三個原因:第一、聲聞割愛辭親,出家修道,剃發染衣,具出世間相;第二、佛成道後感佛深恩,常隨不離;第三、佛法二寶,必須靠僧寶來弘傳來傳承。而菩薩有出家菩薩也有在家菩薩,其相不定;另外,有此界菩薩也有他方菩薩到此處來度眾生,不常隨從佛;再有,菩薩不住涅槃不住生死,出染若淨,不落空有兩邊,常居中道,所以把菩薩列在中間表中道義。

  天人眾是世間人,同時也是佛法的外護,所以就列在最後。

  我們來看這些與會的聲聞眾。有一千二百五十人,這些都是大比丘。這裡稱大比丘,就是說他們都是聲聞乘,內秘菩薩行,外現比丘身。比丘有三義:乞士、破惡、怖魔。僧是僧伽,譯為和合眾,一般以六和敬的方式組成的僧團,就稱為僧伽。

  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佛成道以後最先度脫的一個僧團。佛在摩揭陀國,度化了事火婆羅門的三迦葉兄弟: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這三兄弟他們曾經都是修事火婆羅門。

  佛為什麼要度三迦葉呢?佛在初度憍陳如等五比丘之後,就考慮要度社會上有地位、有知名度的人,這樣可以廣度眾生,建立僧團來弘揚佛法。他用妙觀察智,觀察了三迦葉兄弟機緣已經成熟。當時優樓頻螺迦葉被頻沙王奉為國師,而且國民稱他為大仙,可見對他的這種信仰度是非常高的。佛來到樓頻螺迦葉的木瓜林,他正帶著他的五百弟子在木瓜林裡修行。佛來到以後要借住,優樓頻螺迦葉就給佛說了,我的寮房已經住滿了,只有一個龍窟,你要住的話你可以去。佛當晚就住在那個龍窟裡邊。龍窟,這是一個毒龍,毒龍一看,佛占了它的臥榻,就噴火來燒佛,佛放三昧真火勝它,毒龍一看接著又生起了嗔恨心,噴毒氣。佛入慈心三昧,將這個龍降服,將毒龍降服。第二天,優樓頻螺迦葉派他的弟子跑去看看,看看這個年輕人還在不在?他的弟子到了這個洞窟一看,這個毒龍老老實實地伏在了佛的肩膀上。他的弟子趕緊去匯報他的師父,優樓頻螺迦葉對他的弟子說,你們不要相信這個年輕人,他的道不如我的真。後來佛為優樓頻螺迦葉顯了十六次的神通,優樓頻螺迦葉他的心念才一動,佛馬上就能知道,於是這個優樓頻螺迦葉心服,心服了、臣服了,求佛來度脫他,求佛來度他出家。佛讓他對他的弟子宣布,勸大家從佛修道,將事火器都拋到了泥蓮河。他的弟弟伽耶迦葉聽從他大哥的勸說,也隨佛出家了。

  那提迦葉在河邊看到了兩個哥哥事火的法器都飄到了河裡,都隨流而下,懷疑兩位兄長被人所害,趕緊跑過去看看,這才知道他兩位兄長都隨佛出了家,他也帶著他的二百五十人來皈依佛門。這樣,優樓頻螺迦葉是五百人,他的二弟伽耶迦葉是二百五十人,再加上那提迦葉二百五十人,這樣就是一千人。隨後,大富耶捨長者的兒子,帶了五十人隨佛出家。後來捨利弗和目犍連因為聞到佛因緣教心有領悟,也帶著二百人隨佛出家。這樣加上最初在鹿野苑度的憍陳如五人,實數應該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人,省略零數不記,所以我們經中都是說千二百五十人。這些外道歸依過來的弟子,感恩佛度脫的深恩,常隨佛學,不離左右,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這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佛處都證得了阿羅漢。

  阿羅漢有三義:第一是應供。阿羅漢跟前面的比丘僧相比,比丘開始是乞士,外乞食品來資身,內乞法糧來資法身慧命。乞士福德智慧圓滿了,就成了應供,有資格接受人天的供養,是眾生的福田。

  第二個含義是殺賊。在比丘階段要破惡,最後把煩惱賊都除掉了,就是破見思惑。見思惑就是煩惱賊,可以劫我們的功德法財、可以傷害法身慧命,所以用賊來比喻。到了阿羅漢果位,這些見思惑全都斷掉了,所以稱為殺賊。

  第三個是無生。在比丘階段出家受戒羯磨時,當下魔宮震動,魔王波旬害怕有人受戒,就會遠離五欲,少了一個魔子魔孫。怖魔之後,斷見思惑,就得無生,就是證得了人我空,這就叫長揖生死,不受後有,所作皆辦,這就出離分段生死。稱為大阿羅漢。

  這些大阿羅漢實際是示現聲聞身,都是法身大士。我們在《華嚴經》中看到護明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從兜率內院降生到我們這個世間的時候八相成道。他降生時大地震動,放無量的光,遍告十方剎土的菩薩,讓他們不要忘記曾經發過的誓願。由於釋迦牟尼佛因地和無量的菩薩結了緣,他們一起發願,你只要做佛我們都要擁戴你,跟你一起去弘法利生,所以釋迦牟尼佛降誕的時候要告訴大家,於是這些菩薩也都紛紛在那個時代降誕了。或者做國王、或者做長者、或者做菩薩、或者做他座下的聲聞弟子,所以這些聲聞都是法身大士。

  我們在經中看到,捨利弗過去已證金龍佛位,須菩提是青龍陀佛,都是倒駕慈航來的,都是來輔佐釋迦牟尼佛的,這就叫大阿羅漢。

  眾所知識。知就是知道,識就是認識,很熟悉。這些大阿羅漢有智慧、有德能、有辯才,是一切大眾都知道認識的。

  下面列舉了十六位尊者,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長老捨利弗。長老二字包括以下十六位,不是單指捨利弗一人,什麼叫長老?長老就是指道德和戒臘都很高的,很尊貴,值得敬重,就叫長老。捨利譯為鹙鷺,因為鹙鷺的眼睛非常美麗,捨利弗的母親的眼睛長得非常像鹙鷺,人又非常的美麗,所以大家都叫他捨利。弗譯為子,他是捨利的兒子,就叫捨利弗。

  捨利弗在聲聞眾中,他的智慧無人能及。他在胎中的時候,就能幫助他的母親來跟他舅舅摩诃俱絺羅來辯論。沒有懷捨利弗之前,捨利從來辯不過摩诃俱絺羅,自從懷了捨利弗以後,這個摩诃俱絺羅再也辯不過捨利了,所以摩诃俱絺羅知道他姐姐懷的,一定是一個智者。捨利弗年方八歲就能登座,議論無雙,曾勝過十六國的論師。出家七日,遍達佛法,證阿羅漢果,所以稱為智慧第一。

  目犍連尊者是諸弟子中神通第一。目連尊者在琉璃王滅釋迦族的時候,想用他的神通來給釋迦族留下血脈,他用他的缽托了五百童男童女到大梵天。等這個事態平息下來以後,他打開缽一看全部變成血水了,沒有一個活的,他才知道神通抵不過業力。目連尊者是在弘法的途中經過伊私阇梨山,他在山中靜坐的時候,被當時的裸形外道見到,他們就集合了很多的人,從山上來投石頭,石頭像雨一樣落下來,目犍連尊者這個無常的肉體被打成肉醬。但是裸形外道兩三天都不敢靠近目連尊者身亡的地方,他們懼怕目連尊者的神通力,可是目連尊者為了給後世做個為法犧牲的榜樣,他的色身真的與世長辭了。

  摩诃迦葉,摩诃是大的意思,迦葉又叫引光。在迦葉佛的時候,他看到佛像的金脫落了,就發心為佛像貼金,這樣感得九十一劫身常放光明,光吞日月,所以叫做引光。摩诃迦葉還是禅宗的初祖,傳佛心印,並且在行持方面稱為頭陀第一。他雖然出身貴族,但是仍然堅持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住墳冢間,一輩子都是這樣。到了老年的時候佛憐憫他,勸他回到精捨修行,他不同意,堅持修頭陀行,為世間做個表率。所以佛贊歎他,有頭陀行在,就有佛法在。

  世尊涅槃後,經藏、律藏能夠傳到現在,都是尊者盡力召集大阿羅漢們集結的功德。據說尊者乘釋迦佛之命,現在還在我們雲南的雞足山中入定,等待彌勒菩薩來示現成佛的時候,將釋迦佛的衣缽傳承給彌勒菩薩,完成責任。我們看到尊者為佛教的一片婆心,真的值得我們大家學習贊歎的。

  摩诃迦旃延,這位尊者在佛弟子中議論第一。曾經有一位婆羅門的修道者,聽說迦旃延議論第一的大名不服氣,他想以辯論來問倒迦旃延。他就說了:“我聽說本是婆羅門的迦旃延不再拜年老的婆羅門,我想這不是正法。”他意思就說明佛法不是正法,不懂老幼尊卑,他是這麼一個表達。這不是正法,是不應該的。尊者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地回答:“你說的是事實,我從婆羅門來歸依佛陀,確實不再向婆羅門的老者禮拜,這很合乎法理。我已經證得聖果,你不可用年齡的老少來衡量,假如一個年齡八九十歲的婆羅門,沉溺於愛欲,陷於貪嗔邪見,年齡雖長,那這樣的年齡又有什麼用呢?”就像我們中國說的“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這個人被迦旃延這麼一反問,無話可說,深感羞愧,他也捨棄邪見,歸依到佛陀的座下。

  摩诃俱絺羅,我們剛才講了,他是捨利弗的舅舅,問答第一。尊者一生善議論、好問答,自從他姐姐懷孕以後,再也辯不過他的姐姐了,他知道他姐姐所懷必是智人,於是發奮博覽十八種經書及四韋陀典。忙得無暇去剪指甲了,指甲非常長,最後被人稱作長爪梵志。後來他又想找捨利弗接著辯論,非得要勝他的外甥。這個時候捨利弗已經隨佛出家,證得聖果了,那他更辯論不過了,最後他也就隨佛出家了。

  離婆多。稱為無倒亂第一,沒有顛倒。我們現在顛倒夢想。離婆多,無顛倒第一,也稱為禅定第一。

  周利盤陀伽。這個我們都很熟悉,有他很多的公案,來教育我們不管人有沒有智慧,我們的清淨本性是永遠存在的。你只要心清淨了,你的智慧就自然現前了。我們後天學的都叫什麼?都叫所知障。你去堅固的執著它,都變成我們的障礙了。就像剛才師父講的,什麼為悟?清淨心,清淨就是我們的清淨本性、清淨智慧自然的顯露出來,這叫悟。不是所知,我們盲目的去追求我們的所知,我們的所知都是一種經驗,它不是我們的清淨本性,都是我們積累的經驗。

  周利盤陀伽這個人根機很鈍、記憶力差,他哥哥教他一個偈子,教了上句忘了下句,記了下句又忘了上句,這樣三年一個偈子都沒有記下來。他哥哥嫌他笨,沒有資格跟佛出家,就勸他還俗。因為他這個人非常有善根,他不想還俗,他就在那哭。佛陀知道了,佛陀就去安慰他去,只教給他掃帚兩個字,說你只要念掃帚也就行了。他念著念著,因為他精勤不懈,念著念著他就證悟了。最後他有一個偈子:“掃帚掃帚掃心地,不掃心地空掃地”他悟道了,得阿羅漢果,在諸弟子中義持第一。

  難陀。他是佛同父異母的弟弟,是淨飯王和波捨波提夫人生的兒子。難陀在佛弟子中稱為儀容第一,長得非常莊嚴。就像師父這樣相好光明,長得非常的莊嚴,有的人一見師父,師父三十二相,師父說,八十種好,還要好好修,修到像佛一樣,佛面猶如淨滿月,亦如千日放光明,也是師父非常羨慕的。修到佛那樣的相好光明,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的。相好光明怎麼修呢?就在我們的清淨慈悲當中去做,清淨慈悲,我們的面相正報,依報自然改變。這是難陀。佛有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相,有的時候大家見到他都誤認為是佛陀。

  阿難陀。他是佛的堂弟又是佛的侍者,多聞第一。他是在佛成道的那一天出生的。佛成道了,阿難出生了,喜訊傳到宮中,所以他的名字叫雙喜。雙喜到二十歲佛度他出家,他要求佛將佛二十年所說之法,重新為他再講一遍,他都能一字不差地記下來。迦葉尊者贊歎他,“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

  羅睺羅。是佛的兒子,稱為密行第一。羅睺羅翻譯為中文是障覆的意思,是障礙之義。他的這種障礙有三個障礙:障自、障佛、障母。障自,他在宿世前,因為調皮,用木頭把老鼠洞給堵了六天,令老鼠六天不能出來,所以他所感得的果報,就是在母胎中呆了六年,住胎住了六年。

  第二是障佛出家,佛為太子的時候,他的父王不允許佛出家,在佛一再的要求下,淨飯王沒有辦法,就說,你如果有兒子就允許你出家。最後太子用手指著耶輸陀羅的腹部,以一種咒法用手一指,這個耶輸陀羅馬上就懷孕了,所以《大善權經》中說:“羅雲於天變沒化生,不由父母合會而育”,這個時候才允許佛出家。

  第三是障母,羅睺羅在佛出家後六年才出生的。我們剛才講了他障自,然後住胎六年,佛出家六年以後他才出生的,釋迦族的人就懷疑耶輸夫人行為不正,請淨飯王來治她的罪。耶輸夫人自信清白,為雪不白之冤,請求淨飯王設一大火坑,她抱著兒子向空中發大誓言,她說:“我若為非,母子俱焚,死而無憾”於是抱著她的兒子就跳下去了。真的不可思議,火化紅蓮,拖住了耶輸母子的身體緩緩地升了上來,母子毫發無損。這就是我們戒定真香當中的一個“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就是這麼一個公案,這麼一個來歷。淨飯王和釋迦族的人這才相信,也平息了國人的誹謗。

  在諸弟子中,羅睺羅密行第一,經中羅睺羅密行,唯佛能知。羅睺羅也是我們佛教中沙彌第一人,我們第一個做沙彌的,羅睺羅。

  憍梵波提。譯為牛呞,雖然他證得了阿羅漢,但是嘴裡有像牛一樣反刍的這種聲音。因為他過去世做沙彌的時候,見到一個年老比丘誦經,聲音像牛反刍的聲音,他就嘲笑這個老比丘誦經像牛吃草。老比丘已經證得阿羅漢果,告訴他你說這個話有罪過的,小沙彌馬上忏悔,但是還是墮落了五百世為牛。所以我們一定要善護口業、不計他過的。小沙彌這樣最後他墮五百世為牛,現在轉世為人,雖然證得了阿羅漢果,但是還有牛的習氣,佛為了不讓世人再造口業笑話他,讓他到忉利天在屍利沙園受天供,所以他在諸弟子中稱為受天供養第一。

  賓頭盧頗羅墮。賓頭盧譯為不動,頗羅墮譯為利根。我們在打千僧齋的時候,這位尊者肯定會來應供的。這裡面有一個公案。當時有一位樹提長者,把他做的一個栴檀缽,他把他的缽掛到很高的樹上來炫耀,並且對路過的修行人說,誰能顯神通把缽取下來,這個缽就送給他了。賓頭盧頗羅墮尊者就顯神通,把缽取了下來。佛知道以後就呵責他,不許他入涅槃,留在世間來應末世的供養,為末世的眾生修福報,故稱為福田第一。

  迦留陀夷。又譯為黑光,身體粗黑而有光。這是宿世在佛前裸體燃燈所感得的果報。所以師父給大家說,進了大雄寶殿,進了寺廟,一定要莊嚴。尤其是我們女居士,一定要穿的得體,盡量不要穿高跟鞋,盡量不要袒胸露背的。我們的海青也好,職業裝也好,一定要體現佛教的莊嚴的。

  迦留陀夷。他教化夫婦同證道果者有一千人,夫妻二人同證道果的。教化一人證果的不計其數,故稱為教化第一。

  摩诃劫賓那。他是知星宿第一,我們今天說他是星宿家。

  薄拘羅,壽命第一。毗婆屍佛時,他以阿梨勒果供養一病僧,這個病僧已經證得辟支佛果了,以此果報,感得九十一劫無病無災。他又持不殺戒,感得一百六十歲的壽命。

  最後一位是阿耨樓馱,他是天眼第一。在過去世鬧災荒的時候,他供養辟支佛一缽飯,九十一劫不受貧窮得如意樂。他也是佛的堂弟,聽法的時候經常睡著,佛呵責他:“咄咄何為睡,螺蛳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他聽後生起大慚愧心,發奮精進,七日七夜精進修行。因過分用功雙眼失明了,佛憐憫他,教他修照見金剛三昧。很快他就不需要肉眼,就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所以稱為天眼第一。

  這十六位尊者都是影響眾,來為我們大家表法的。這十六位尊者,代表十六類別的修行法門,以他們的智慧和善根,都選擇求生極樂世界,那我們還有什麼可以選擇的呢?下面介紹菩薩眾。

  並諸菩薩摩诃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诃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前面聲聞眾之後,接著就列舉菩薩眾。淨土一法不但聲聞眾當機,連大權示現的菩薩們也都發願求生淨土。我們在《華嚴經》中看到,普賢菩薩勸發願:“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在無量菩薩裡面,這裡面列舉出了四位菩薩作為上首。第一位是文殊師利法王子,文殊師利菩薩在大乘法中表智慧第一。前面聲聞乘裡面,也是把智慧第一放在第一,如果說前面的捨利弗表權智的話,那麼文殊菩薩在這裡表實智。實智即根本智,沒有根本智,不能證解淨土法門難信之法,所以把文殊菩薩列在最前面。

  文殊菩薩有幾個名號:妙手、妙吉祥、妙德。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過去已成龍種上尊王佛,現在北方成佛,號寶積佛,未來於南方離垢世界成佛,號普現如來。他倒駕慈航,為輔佐釋迦如來示現菩薩,其實早已成佛。

  第二位是阿逸多菩薩,也就是彌勒菩薩。他現在在兜率天內院為補處佛,賢劫的第五尊佛,當來繼承釋迦佛位,於第十減劫中,人壽八萬歲時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道,開三番法會,度上、中、下三根眾生。

  龍華三會也是要把這個法門傳承下去,我們看《無量壽經》後半部的當機者就是彌勒菩薩,釋迦牟尼佛把這個法門交給了彌勒菩薩,龍華三會也是要講《阿彌陀經》的。彌勒菩薩又會把這個法門付囑下一位獅子佛,賢劫的第六尊佛獅子佛,把這個法門傳承下去。

  第三位是乾陀诃提菩薩,乾陀诃提譯為不休息,此菩薩常修萬行,廣度眾生,歷恆沙劫未曾休息。

  常精進菩薩,常精進與不休息相同,兩位菩薩的行為也相同,悲智雙運,常無疲倦,所以叫做常精進菩薩。這些都是大菩薩,大菩薩至少是登地位菩薩,是聖位的菩薩。十住、十行、十回向,這是三賢位的菩薩,這裡表法的都是等覺位菩薩,也就是表明淨土法門能夠攝受上至等覺。

  為什麼等覺菩薩在這法會上,也要求生極樂世界呢?這是因為往生極樂世界成佛快速。在華嚴會上,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令善財童子導歸極樂,這樣能夠快速圓滿普賢大願。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這表明與會的大菩薩很多,他們在成佛的過程中不離念佛。及釋提桓因,下面是介紹天人。釋提桓因是忉利天主,經中也稱為三十三天,我們中國稱為玉皇大帝。等無量諸天,諸天包括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大眾俱,大眾包括人非人等、天龍八部。由此可見,淨土法門所攝九法界眾生。

  通序的六種成就,我們這裡就介紹完了。

 

上一篇:宏圓法師:佛默示眾生在日常生活中住心無住
下一篇:嘎瑪仁波切:為什麼這些人往生時,能做到帶著笑容走?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