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宏圓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02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佛說阿彌陀經》。在上一節課,我們講了本經的釋名和辨體,在辨體之後,我們來看明宗。

  宗,就是修行的要徑,通俗的說就是我們修行的要領。我們上一節課講的體性是理,宗就是行。要想證得不生不滅的理體,就要懂得怎樣修行才能夠證得,所以說體是宗所依之體,宗是讓體得以顯現之宗,宗和體不即不離。

  我們在辨體之後就要明宗,我們這部經是以信願行為宗。為什麼要把信排在首位呢?因為信非常的重要。佛法寶山信為手,必須是真信才能在寶山中取得寶物,否則任憑你每天忙忙碌碌,腳不沾地,也不會在佛法中有所收獲。而且這個信在五根、五力、以及十一善法中都排第一,具備了信才能算是入佛門。

  淨土法門中,由信來啟發我們的願,再由願來引導我們的行,由行來滿往生的願,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所以說,信願行三法,三即是一,一包含三。以求往生的心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具足信願行。不是先有信而後有願,發願之後再立行,不是這樣的,在這一念當中,信願行同時具足的。

  經中先廣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以生信。極樂世界有七寶行樹、樓閣羅網、八功德水等都是依報莊嚴;還有阿彌陀佛和諸大菩薩、聲聞天人都是無量光無量壽;所有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都能證得阿毗跋致三不退,其中有很多還是一生補處的後補佛。在《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中,世尊讓與會的大眾,親眼得見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娑婆極樂這兩土相見如同對面。這以上說的這些,都是為了堅固眾生的信心,有了信心自然生出求生淨土的願。

  世尊在經中勸導眾生:“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眾生聽到經中所說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就應當發起求生極樂淨土的這個大願。這個大願極為殊勝,能發起這個大願,就能與阿彌陀佛接引眾生的願相合,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

  如果不發願,不能往生。因為佛恆順眾生,絕不強迫眾生的,只有人發了願,阿彌陀佛的全部願力,就都顯現在發願人的身上,所以我們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以願導行,所導之行就是執持名號。如果能深信切願、持名念佛,就必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往生之後再也不退轉。

  像我們娑婆世界,處處都是退緣、都是違緣、種種的障礙。壽命短干擾多,好不容易勤苦修行有了那麼一點點的成績,遇到干擾就會退步。甚至我們都有深刻的體會,退的比進的還要多。可見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想成就很難。

  而極樂世界國無女人、衣食隨意、萬物清淨,隨念、隨願、隨時都能聽到佛法,一切隨意自在。往生之人都能證得位不退,一生成佛。這是信願行,這是本經的宗要。

  對於信願行,我們好多的居士多少也有一些概念,但是具體的從哪個地方下手,我們還不甚了解,這裡我們概略地來論述一下。

  蕅益大師說有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信自,就是信自己現前一念真心,和阿彌陀佛等無差別。我們常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的佛性和阿彌陀佛是平等的。

  我們的自性圓裹太虛、量周沙界,山河大地都是自心所現,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自心所現。我們一定要內重己靈,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們念佛的目的要指向成佛,一定要敢於承擔。這是信自。

  還要信他,釋迦牟尼佛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這是佛的真實語,絕不會欺騙我們。

  還有《無量壽經》和《觀經》中所記載的,“與會大眾親見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這個都是歷史事實,不是神話傳說。

  我們要信阿彌陀佛決無虛願。阿彌陀佛是大願王,所發四十八願都已實現。因為他已經成佛十劫,所以他因地中發的大願都已圓滿成就。我們信願持名,就能一定與阿彌陀佛的大願相通相應,往生到極樂世界。

  我們還要相信六方諸佛。經中給我們介紹,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稱贊淨土法門,就是為了讓我們眾生生起決定信心。我們應當隨順諸佛的真實教誨,發願求生,不再懷疑,這是信他。

  信自和信他其實是密切相聯的,通過他佛的加持,把我們自佛的功德顯發出來,這就是托彼名號顯我自性。蕅益大師也常說:“淨土法門,全在了他即自”。這就是信自、信他。

  下面還要信因、信果。淨土一法,你只要信願持名作為往生之因,就能獲得往生之果。這個因果超越了世間善惡因果,因為只要信願持名,就是淨土宗的善男子善女人。哪怕是造了五逆十惡、為世間所唾棄的人,只要他能夠具足信願,也是善男子善女人。善導大師說:“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定得往生”。

  如果你不具足信願,哪怕是世間的大善人、世間的善法做得再多,不是淨土宗的善男子善女人,也不能往生。這裡的善是完全從具足信願的角度來建立的,只要具足了信願持名,馬上就超越世間一般因果的關系,就成了極樂世界的菩薩或者後補佛,這個是出世間的大善根。有了這種大善根就可以成佛,所以不能按世間泛泛的善的標准來討論的。這個因果也區別於通途的、斷一分惑證一分真這樣的因果,完全是一個圓頓的因果。你只要信願持名,承托願力,就能夠橫超三界、帶業往生、快速成佛。這個就是信因信果。

  還要信事、信理,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二有,有佛有淨土,要事相上相信。有的人說極樂世界是烏托邦,是人想象出來的。我們要知道,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是法藏菩薩徹證了諸法實相,由他的願力顯現出來的,是理體的妙用,是真實的存在的。這叫信事信理。

  具足了六種信才是真信。蓮池大師在勸發真信文中說:“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佛,只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就是說,沒有真信,縱然念佛修善,也不能往生。下世可以到善處享樂,可以得人天福報。下面大師又接著說:“當受樂即造業,即造業已,必墮苦,正眼觀之,較他闡提旃陀羅輩僅差一步爾”。比闡提旃陀羅輩就差一步,早晚的事情。

  這個旃陀羅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屠夫,造作屠殺惡業的人。屠夫、闡提,我們經中一闡提,斷善根的,沒有信是斷善根的,無信根之人。

  大師的話發人深省,如果沒有正信,縱然修善,雖然來生享福,享福的時候必定造業,既造惡業,必受惡果。所以從正眼看來,沒有真信而修善念佛的人,比闡提與旃陀羅的受報,只是在時間早晚的問題,僅差一步而已。這就是我們《華嚴經》當中說的“忘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法,即為魔業。”你享福就會造業,造業接著就要受報,無非是三世因果,緊跟著你就要受報的。由此可知,真信萬分重要,這個信非常關鍵。

  下面我們來看願,願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對於娑婆世界,我們要毫無貪戀,願意出離,一心所向往只有極樂世界,這就叫做願。

  古人說:“金剛非堅,願力唯堅”。我們看金剛石,硬度非常強的,能夠消磨寶石、玻璃、瓷器,但是金剛石不如這個願力堅固。《普賢行願品》中說,人到臨欲命終時候,一切的諸根都敗壞了,一切辦法都沒有了,唯有願王不相捨離,可見這個願非常重要。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所以信願是往生的關鍵,我們要在信願上多下工夫的。

  佛在本經中三番勸願,這就說明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心是很難發起來的。

  難就難在厭離娑婆上。這個娑婆世界,我們也知道非常濁惡,我們也知道我們也苦,樂很少,但是好死不如賴活著,這都是我們大家的這種邪知見。我們住習慣了,寧可受苦還是捨不得。我們貪戀著錢財,得不到也想貪,因為財物可以讓我們受用;我們貪色,為了快樂;貪名,可以榮耀;貪吃,可以享口福養身體;貪睡,為了安逸。還有的,稍微有些文化的,他們貪戀文章詩賦、林泉花卉。他們心裡都有放不下的,都有所貪戀的目標。

  有一樣東西放不下,臨欲命終,就會為此物所牽,就是我們臨終的障礙,而不得往生。因為有一物不忘,我們就叫什麼?念不專一,念不一不生極樂,都會成為我們臨終的障礙的。

  我們要了解這個娑婆世界有種種的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八苦交煎,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受苦。《法華經》中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這個娑婆世界就是火宅、就是牢獄,不容一刻的停留,以這種出離心求生淨土,這個就是願。

  《觀經》中說:“造五逆十惡的人,在臨命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就是說,當這個人墮落到地獄以後,見到這個油鍋炸人,就像我們炸油條一樣,你們這叫果子,就像炸果子一樣翻滾,他突然生起了這種恐懼的心理,這個時候有個人能給他說,你只要能夠念佛求生淨土,你都可以得到往生。這個人如果因這一個機緣,聞而能信,一心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就和阿彌陀佛接引眾生的大願感應上了。雖然他什麼道理都不懂,但他這種厭離心,他這種厭離感應上了,他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這個暗合道妙了,就能感應道交,脫離生死苦海。就這麼一念,臨終就是墮落地獄、地獄業力現前,有人勸他,就是這麼一種情況,他都能得到往生。雖然不明理,但是他生起了厭離欣求的心,就這麼一剎那間,他就可以往生了。

  淨土宗道綽大師說:“若始學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專至,無不往生,不須疑”。這就是說,你不要管著不著相,不要管你理不理解,真要深信切願,老實念佛,就決定往生。你看祖師的話就這麼直截了當的。

  我們今天在座的,你只要信願持名,跟大家說,極樂世界都有分的,關鍵就在什麼?在信願之有無。大家一定要明白,對極樂世界切不可懷疑,一定要生起厭離欣求的心,這樣大家必定去做菩薩、一生成佛的。

  我們發願往生,千萬不要腳踏兩只船。又留戀娑婆世界,又想到極樂世界,這個願就有夾雜了,也可以說這個願不真實。我們好多居士都是帶著這種心:等我臨欲命終了的時候我再去吧、我再去求往生吧。其實這個時候你的心已經夾雜了。在你臨欲命終的時候,你現在清醒的時候你都放不下,臨欲命終的時候你又能放下多少?很難的。所以要往生,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這個信心一深,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念得就更專心了。信願如果真有了,十念、甚至一念,決定往生。所以我們一定要在這個信願上多去用心。

  願能導行,行就是執持名號,不夾雜任何的觀想、觀像、實相。我們末法時期,這一個六字洪名,或者四字名號是最得力的。為什麼說這部經典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下手最易?就是因為從持名入手,這個持名,直接就把淨土法門的核心抓住了。

  法藏菩薩發願要平等普度九法界的眾生,思惟了五大劫,考察了十方二百一十億俱胝佛剎土眾生的根性、佛剎土的優劣,最後終於思惟到了一個平等普度眾生的方法,就是以名號度眾生。大家千萬不要把這個執持名號看得很淺顯,這是八地菩薩得十方諸佛加持,在這聲佛號的執持當中,圓滿完成了初發心的人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等覺、妙覺的過程。

  所以蕅益大師說,這個行門是方便中第一方便。其他大乘法門多是悟後起修,要先開悟,開悟以後看清道路,然後你才有資格去修道。沒有開悟就修行,這叫盲修瞎練,因為看清了道路以後才能開始下手,才能開始修行,所以這個下手就很難。下手都不容易,別說證悟了,別說證道了。

  而持名最容易下手,剛會說話的小孩都會念阿彌陀佛;只要信願持名,就能夠決定往生。縱然是這個信願還有欠缺,但是念一句佛都有無量的功德,散稱也能成為佛種。由於下手最容易,得果又極殊勝,所以說這是方便中第一方便。這個方便就是這麼說的,非常的方便。

  這一句佛號,你就圓滿成佛,這句名號是了義中無上了義,是真空妙有,大乘中第一義谛彰顯無遺。無量壽是真空,無量光是妙有,中道的了義就在這聲佛號當中。

  我們念這一聲名號,也就是說,如來果覺的知見,化入了我們因地的初心,既然佛的果覺入了我們的心,所以我們的心更含果覺,這就是圓頓中至極圓頓。

  我們今天能遇到這樣的持名方法,一定要生稀有難遭之想。不是什麼樣的人都能聽聞的,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相信的,所以一定要抓牢這一句名號,抓住我們的這一個大的殊勝的因緣,這一生不再空過。

  五重玄義的第四個是力用,力用就是功能作用。一切經典如果沒有殊勝的作用,誰還肯苦心去修行呢?所以在明宗之後,必須來討論力用的問題。

  釋迦牟尼佛講的經各有不同的功用。如《楞嚴經》是以離愛得脫為用,《心經》是以度苦破妄為用,本經是以什麼為用呢?從因上說,這部經是末法時期,眾生得度的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因為隨著眾生根機越來越劣,眾生靠自力來修戒定慧是沒有什麼希望的,了生死也不太可能,所以要仰靠佛力加持來橫超。這個法門,對末法眾生是非常當機的,乃至法滅盡後,佛還要用慈悲願力加持這部經再住世百年,來救刀兵劫的眾生。這個經滅了以後,一百年以後、經滅了以後,還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住世現在虛空當中,有人發心求生淨土,念一句即得往生。

  這部經典介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讓我們產生欣求心,讓我們通過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反襯出我們娑婆世界的種種苦難,由此產生出離心。

  再就是這部經典,能夠讓我們在信願持名過程中,能得到佛力加持、安穩的修行、不招種種的魔障。

  由於現在的人有很多的妄想雜念,以至招感很多的鬼魅的這種現象。這種現象都是來自於我們很多的、我們內心當中很多不正當的這種貪求。所以我們一定要老實念佛,在名號的光明裡面,這些魔障它就不會現前。我們要用至誠心來念這一聲佛號,就會被諸佛所護念,直接達到菩提的覺岸。這是從因上來說這部經的功能作用。

  我們再從果上來看,這部經的功能作用是往生不退。經中說:“眾生生者,皆是阿毗跋致”。不僅上三土不退,即使生到凡聖同居土,也是圓證三不退。到了極樂世界都是最後身,可以入一生補處位,一生成佛。往生有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和常寂光土。我們帶業往生的凡夫都生在凡聖同居土,雖然生在凡聖同居土,但是又可以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上善人就是大菩薩,我們可以與大菩薩生活在一起,與觀音菩薩、勢至菩薩把手同行,能夠親見彌陀,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這個是非常殊勝的。

  在他方的凡聖同居土,像我們娑婆的凡聖同居土,很難看到聖人的,也沒有辦法遇到阿羅漢,更沒有辦法見到佛。一定要在斷了見思惑以後,生到方便有余土,我們才能見到阿羅漢;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生到實報莊嚴土,才能見到法身大士;無明斷盡,才能見到佛。

  但是極樂世界是圓融無礙的,帶業往生的凡夫見思惑都沒斷,到了極樂世界就具足六種神通,又有佛的相好光明,萬億紫磨真金色身。你說他是凡夫吧,他又是聖人,你說他是聖人吧,他見思惑一點都沒斷,非凡非聖,即凡即聖,這個是非常的不可思議的。

  我們再來看不退,不退有四種含義。本來不退是講三不退,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又加了畢竟不退,這是為了顯示佛號功德非常不可思議。第一是位不退,帶業往生到凡聖同居土都是蓮花化生,永不會退到人間;第二個是行不退,就是常修度化眾生的菩薩行,不會退轉到二乘;第三是念不退,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的這種念,和一切種智相應,念念流入薩婆若海,這是大菩薩的境界;第四是畢竟不退,就是今生聽聞到彌陀名號,不論是至心念還是散心念,無論是有心念還是無心念,無論是對於經文和名號理解還是不理解,只要經名和佛號一歷耳根,永遠埋藏在這個八識裡面,埋藏在這個八識裡面成為善根的種子,永遠不壞。假如過了千劫以後,善根成熟,畢竟因為念佛名、念經名而得度,作為我們的種子、往生的因了。

  這就是這部經典的妙用:往生和不退。往生到凡聖同居土就等於橫生三土,住在位不退,就等於圓證三不退,能夠快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五個是判教、教相。一般我們會把一代時教判為小乘法或者還是大乘法,這部經典屬於大乘菩薩藏所攝。判教有天台的藏通別圓,有華嚴的小始終頓圓。《阿彌陀經》屬於頓教所攝,同時也包含分圓、圓教。

  自古以來對這部經的判教都非常的低,教下對這部經的重視程度不夠。蓮池大師把《彌陀經》和《華嚴經》相提並論,把這部經判為了圓教。當時有很多宗門教下的人不同意,說這部經畢竟所被的是愚公愚婦,是攝受下根機人的法門,怎麼能判為圓教呢?我們知道圓教究竟成佛的法門,這部經所受益的、所當機的是愚公愚婦,說判為它叫成佛的圓頓法門,他們不肯同意的,怎麼能跟這個華嚴、法華相提並論呢?

  但是這部經確實具足華嚴的十玄門,這些有眼光的注經家,也都認為這部經是略寫的華嚴,這個就是廣法做略法講、深法作淺法講的一個善巧方便。

  《華嚴經》甚深甚廣,《阿彌陀經》一千多字就可以加以宣說,這是二乘菩薩、等覺菩薩都不能測度的一個智慧法門,但是它能夠從事相上展開,讓我們凡夫來加以分享。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把這部經判為《華嚴》的奧藏、《法華》的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

  我們看《華嚴經》,雖然橫說、豎說、塵說、剎說、說至究竟,仍然是以普賢十大願望導歸極樂,所以此經是《華嚴》的奧藏。《法華經》中說:“但聞法華一句一偈,皆得成佛”。我們這部經中,凡是信願持名的人無一不成佛,所以說是法華之秘髓,諸佛之心要。

  諸佛的心要就是實相。此經中的依報正報、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願所願、能信所信都是實相,所以說是,諸佛之心要都在這部《阿彌陀經》裡面道妙暗合了。

  我們正在念佛的時候,放下這個身心,念佛放下身心,這就是布施;身口意我們清淨了,這就是持戒;無嗔恚心就是忍辱;念念無間就是精進;妄念不生就是禅定;歷歷分明就是智慧。所以一句佛號六度盡攝。萬行雖多,也都含攝在六度裡面,所以菩薩萬行之司南,也都在這一句名號裡面了。這一句名號,你達到了這些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全都含攝在一句名號裡面了,所以說是菩薩萬行之指南。

  從以上五重玄義來看,這部經是非常殊勝,讀誦、受持這部經典功德也非常大的。所以我們在這裡學習《阿彌陀經》,真的對我們來說是非常殊勝的,功德也非常大的。我們念這一句佛號,原來是滑嘴而過,甚至這個信心和願力都不太堅固,聽完這部經以後,大家這個信願行堅固。名號裡面就包含了我們的覺悟心,包含了我們的菩提心了,所以念這一句佛號,你有信願行和沒有信願行,念的力量不一樣的,這個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念誦、我們學習這部經典功德是非常大的。

  下面大家一定要用心地去聽,聽完以後就用在我們的執持名號當中。這一句名號包含著我們的信願行,把我們的光明就這麼引發出來了、就這麼顯發出來了。在這個六字洪名當中,我們的佛性、我們的無量光無量壽,就這麼顯發出來了,就是這麼的方便,就是這麼的簡單、方便、殊勝。

  下面介紹本經的譯經人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姚秦是國號,三藏法師我們也經常講,就是精通經藏、律藏和論藏的法師稱為三藏法師。鸠摩羅什漢譯為童壽,在童年的時候就有老年人那樣的智慧稱為童壽。大師出生於龜茲國的貴族,龜茲國現在已經沒有了,我們今天的新疆庫車。他七歲隨母出家,他的母親是公主,最後也放棄世間的榮華富貴出家修道。看清了人這一生該怎麼走,該去向往什麼,該去求什麼,只有這個解脫的大道才是我們應該所走的路。他隨母出家,他的母親證得初果。

  羅什大師一開始是學習小乘,後來學習中觀大乘理論,因博學多聞,名震諸國。他的母親知道這個龜茲國運將衰,就要前往天竺國去進一步求證三果,臨行前,他對羅什大師說:“大乘佛法將要在東土弘揚,只有靠你的力量,但是對你的自身稍有不利,你怎麼看?”意思是說,你是想為了弘揚大乘佛法受點委屈,還是受點委屈去弘揚大乘佛法。羅什大師說:“菩薩之道,利物彼忘軀。”只要大乘佛法能夠流行於世,犧牲自己又何妨呢?他就留在了龜茲國,後來被請到了華夏,一生所譯經本廣為流通。

  羅什大師還是七佛的譯經師,所以我們中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能感得大師到中國來翻譯經典,是我們中國人的福報,也是大乘佛法將要在中國傳播的一個瑞相。鸠摩羅什大師在臨終時發願,對他自己這一生請佛來做一個印證,說“如果所譯經論,不違背佛旨,將身體火化後能夠留得舌根不壞”,為了向我們世人一個證明。等到荼毗的時候,果然一舌獨存,落一個全舌捨利一舌獨存,所以他的經本絕對可以信賴。

  好,謝謝大家。

 

上一篇:宏圓法師:僧團的六和敬
下一篇:斷除邪YIN後,你的路會越走越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