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文達公,諱昀,清朝學者、文學家。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錄其平時所見所聞奇異之事著《閱微草堂筆記》一書,約三十萬余言,詳述因果六道輪回之事征,多系真人真事。民國陳荻洲居士,依此筆記摘錄百篇,題為《紀文達公筆記摘要》,冀其普及。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曾為此《摘要》撰寫序文,回溯往聖前賢,無不提倡因果,以期平治天下,淑世牖民。
清大學士紀曉岚撰
演蓮法師譯白
70、知恩報恩【譯文】
像育嬰堂、養濟院這一類的慈善機構,差不多處處都有。而滄州卻有個專門收養盲人的地方,名字叫“養瞽院”。他和別的慈善機構不一樣,是不屬於官府主辦的。
盲人劉君瑞說,以前有位候補官員陳某,當他路過滄州時,身邊所帶的路費已經用盡了。他在此地舉目無親,更是無從借貸,思來想去,進退無路,竟想投河一死。這時候,有個盲人憐憫他,傾囊資助這位候補官員。陳某因之得以進京,並得到官職,後來被舉薦為一州之長。
陳某居官之後,總不能忘懷那位資助過他的盲人,便親自帶了幾百兩文銀,想效法當年韓信報答漂母之舉。但他四處尋訪,始終沒有找到這位盲人,就連盲人的姓氏名字也沒有人知道。於是,他就把這筆資金捐獻出來,在滄州修建了這座“養瞽院”,專門收養孤苦無依的盲人。
那位慷慨仗義的盲人,以及這位受恩必報的陳某,都可以稱得上具有古道熱腸的人。劉君瑞又說,眾盲人在“養瞽院”裡留出一間房子,作為早晚燒香禮拜陳公靈位的地方。我說:“在陳公的牌位旁,那位盲人也應該設一個牌位。”劉君瑞聽了很不安,吱吱唔唔地說:“一個盲人怎敢與州官平起平坐?”我說:“如果按照官銜來祭祀,盲人當然沒有資格居位於此。但如果是以‘義’來祭祀,則盲人樂於助人的俠義襟懷和陳某的報恩義舉相等,設牌位在那裡又有何不可呢?”
這件事發生在康熙年間,而劉君瑞講給我聽時,已是在乾隆乙亥(1755)、丙子(1756)年之間了。當時劉君瑞還能說出“養瞽院”中許多盲人的名字。如今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那“養瞽院”也不知存留興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