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二十四節氣 冬至
今年的冬至時間為: 2019年12月22日 12:19:18 農歷己亥年冬月(大) 廿七 冬至又稱: 冬節、亞歲、長至節等, 兼具自然與人文內涵, 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 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冬至 斗指子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第二十二個節氣 此時太陽到達黃經270度 於每年公歷12月21-23日交節 陰極之至,陽氣始生, 日南至,日短之至, 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的“至”是達到了極點,這一天夜最長、晝最短,過了冬至白天會一天天變長,這也正意味著春意的蓄意勃發,也預示著歲月的又一個開始。 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是說:冬至僅次於春節的重大節日,所以冬至前後,人們均安養身體,相逢祝福。 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的說法。 根據民間習俗,冬至開始“數九”,唱九九歌,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數九歌”是我們熟悉的民間流傳最普遍的歌謠: 一九二九 不出手 三九四九 冰上走 五九六九 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 八九燕來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冬至一到,意味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冷的“數九”寒天。古人認為,自冬至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春天翩然而至。 微陽回未回 山門雪又臨 蕭蕭寒枯盡 一歲一枯榮 牆角數枝梅 暗藏一春萌 冬至起源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節氣。 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於春節。後來實施夏歷,但冬至一直為24個節氣最重要的節氣。 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古人認為 “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冬至節,春之先聲也。冬至一陽生,天地陽氣日漸興盛,意味著下一個時間循環的開始,乃大吉之日。 冬至大如年 在古人心中,冬至的地位不亞於新年,自古就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 冬至 三候 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 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 蚯蚓作為陰曲陽伸的靈物,感知此時陰氣旺盛,因此仍蜷縮著身體;而與鹿同科的麋也在此節氣逐漸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冬至民俗 民俗專家表示,冬至是我國重要的歲時節日,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其節日習俗傳承已近3000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的祭祖節日。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傳統,以示孝敬、不忘本。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 冬至祭祀 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會在這天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則要向祖先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很多地方至今仍留有冬至祭祖習俗,甚至還有“冬節不回家無祖”的說法,意思是無論你離家多遠,冬至這天也要趕回家祭祖,否則就沒有祖家觀念。 冬至祈福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饑餓與死亡。 冬至賀冬 《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人們身著新衣,相互拜訪問候,以美食相贈,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冬至飲食 湯圓 湯圓是冬至的必備食品。這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 著團圓、圓滿,冬至吃的湯圓又叫“冬至團”。古人有詩雲: 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吃了湯圓大一歲”,在冬至吃湯圓象征著家庭的和諧團圓,也寄予我們對幸福的期盼。 餃子 北方冬至吃餃子。諺語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捨藥留下的。相傳張仲景為了不讓鄉親受凍餓之苦,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驅寒矯耳湯”施捨給鄉親吃。鄉親們服食後,凍爛的耳朵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這種“捏凍耳朵”吃,說是冬至吃了餃子不凍人。 吃馄饨 《燕京歲時記》中說:“夫馄饨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馄饨象征天地,所以人們就用它來祭祖。古人之所以對冬至如此重視,正是因為冬至是天地混沌、陰陽相爭之時。在冬至,古人反復強調,不要擾亂自然,才能長居久安。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說法。 年糕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現在,杭州人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江南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干後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香甜可口,食後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冬至傳承 冬至在民俗中有美食,有寫九、畫九,還有養生。有一首《冬至到》的詩詞是這麼寫的: 晝短摒棄煩憂事,夜常相伴歡樂聲。 餃子暖盡心頭寒,更勝金銀百十千。 這詩中提到了冬至一個重大的習俗,美食養生,說白了就是好好吃飯。冬至大如年,好吃的食物很多,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南方人吃湯圓,寓意著圓滿、團圓。在中國古代,十分看重冬至養生,認為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於冬至”,也就是說從冬至開始,生命活動由衰轉盛,由靜轉動。 “六陰消盡一陽生”,陰盡陽生,中華民族講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我們傳承傳統文化,是為了不忘昨日的來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這才是冬至文明在今天仍需薪火相傳的意義所在。感知生命,敬畏生命,從而充滿熱忱地面對人生的每一個當下。 無論是人在“草木搖落露為霜”的南方,或者是身處“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的北國,只要是冬至便是一家人團圓的時刻,一年中春生的開始。團圓是中國人親情守護的最高信仰,也是親人間最溫暖的交流儀式。而對身在他鄉的游子來說,團圓便是那眉間心上的一抹鄉愁。
上一篇:方海權:遇到寡情薄義的人要怎麼對治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30003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