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五蘊(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我們讀佛經時,經常遇到"五蘊"一詞,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經文:以觀捨利子為例,受想行識的相同道理論證。

  (一)色蘊

  色蘊,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即十一處色,此等色法有種種差別和合積集為一聚故名色蘊。

  色蘊即物質的積聚。色蘊包含內色與外色。內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們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軀);外色就是:色、聲、香、味、觸——五境:所知的外境,這些都包含在色蘊之中。

  (二)受蘊

  受蘊,領納為受相。受有三種:苦、樂、捨。即按違順等境,領納苦樂捨集為一聚故名受。有有形和無形之不同,接觸冷暖澀滑為有形,喜怒哀樂為無形。

  受蘊即是領取納受之意。對於順境與逆境的領納感受,它可分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樂、捨(不苦不樂)三種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憂、喜。故受有苦、樂、憂、喜、捨五種性質。

  (三)想蘊

  想是構想,取相為義。於境界取種種相,隨施設種種名言。或亂思不定為想,念一切法謂之想。

  心於所知境執取形象。即是看、聽、接觸東西時,會認定所對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後為它安立名稱,生起認識的心理。

  (四)行蘊

  "行"是造作之義,行蘊是驅使心造作諸業,所造作的行為有善、惡、無記三種心理,稱為心所生法,又稱為心所。

  行以遷流造作為義。五十一個心所中,除受想兩個心所外,其余相應心所和不相應行法,都是行蘊所攝。一切有為法皆念念不住遷變流動故名行。

  (五)識蘊

  識以了別為義。於色等諸法,能覺了分別。

  佛教對識蘊的解說有大、小乘的區別,在此依據大乘的分類來解說:識蘊分為八識,它又可分為三類:

  一者為心,它集起諸法,並能生起種種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識----阿賴耶識。

  二者為意,它恆思量,即我們有一種心念,它一直執著有一個"我",這就是末那識,稱為意。

  三者為識,即是了別外境;能夠知覺外面境界的心,稱為識。有時候,心、意、識總稱為心,也稱為識蘊;識能夠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為由它帶動其他的心念,以它為主,故稱為心王,隨它而生起的心念稱為心所。

  五蘊包含了色、受、想、行、識這五類的法,各個合為一集,都是因緣和合的,它們相續不斷的生滅,故五蘊的意思是五種不同的聚合。五蘊也被翻譯為五眾或五陰。

  "五眾"是五種眾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陰"是五種法遮蓋住我們的智慧之意。佛陀為利根的眾生說五蘊;對智慧比較差的眾生,佛陀則為他們演說十二處、十八界。

  南無阿彌陀佛 🙏🙏🙏

 

上一篇:宏圓法師:無明,束縛了我們無量無邊的真心
下一篇:五蘊(​上)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