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 mo a mi tuo fo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我看蕅益大師的傳記,蕅益大師24歲出家,25歲開悟。他這個人善根很強、觀照力很強。他不但觀照力強,他修行的行動力也很強。
你看他經常閉關,他年輕的時候曾經講過一句非常豪氣的話,他說:“旭出家時,宗乘自負,藐視教典,妄謂持名曲為中下。”
蕅益大師剛開始不是天台宗的學者,他是參禅的,“宗乘自負”。
參禅的人,他是觀照現前一念,所謂的“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他只是觀照當下這一念:你們這些學教的,還要依教起觀,這太麻煩了,這些都是如來禅。他不但是看不起修止觀的,也看不起念佛的,認為是中下根所修的。
他當初對整個一念不生即如如佛的法寶,充滿了自信;直到他四十幾歲的時候,他的自信產生了動搖。他四十幾歲生了一場大病,諸位看傳記就知道。在這個傳記上說,他這個病痛到什麼情況?
這個病痛折磨一代大師到什麼情況?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臥,唯有含淚念佛而已。一個有剛骨的祖師,會折磨到他含淚念佛,你就知道這個業力不可思議。
後來他說,從今以後,對淨土法門,寶此一行,萬牛莫挽。
這個時候對佛號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開始著作《彌陀要解》,所以我們才有這個機會讀到這樣一個法寶。
諸位要知道,持名,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對一心歸命,通身靠倒講出一個明確的定義:什麼叫做一心歸命?什麼叫做通身靠倒?
你念佛的時候,要有二種心情:
第一個,你相信你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相信你自己沒有出離的因緣。
也就是說你在念佛之前的心理建設──不管修空觀也好、不管拜佛也好、不管是持咒也好,我現在開始到臨命終,不吃飯也不睡覺,整天用功,也沒有辦法了生脫死,這不是要不要的問題,這是現實問題。
如果你認為,除了佛號以外,還有其他的出路,這個就不能叫做一心歸命了。
這個佛號只是你很多法寶當中的其中一個而已,那你這個叫做三心兩意了。
所以,我們不一定要強調佛號念得很多,但是對佛號的那種情感是要建立的。就是你相信:我離開了佛號,我就沒有出離的因緣。
第二個,你相信阿彌陀佛有大悲願力,決定能夠救拔你。
第一個相信自己無能,第二個相信佛力不可思議,這個時候,佛號在你的心目中的地位,才正式明確地安立下來。
這個就是身為《本經》(注釋:佛說阿彌陀經)的最後,佛陀說甚難希有的目的,就是要我們死盡偷心。
我想我們要有一個觀念:念佛法門絕對不排斥其他法門。
你念觀世音菩薩可以,念地藏王菩薩也可以,你修其他的善法通通可以。但是我要告訴大家,你要知道你這個法寶當中,什麼是你的本命元辰。一個對法完全沒有分別,什麼法門對你來說都是一樣,你不可能往生,淨土法門是須要有一點分別心的,就是佛號在你心中有一些不共的特色。
我希望大家把印光大師的話體會一下,什麼叫做本命元辰、通身靠倒。你把它體會一下,就知道怎麼修皈依了。
附徹悟大師重要開示
世間眾生,當處急難痛苦之時,嗥叫父母,呼天喚地。不知父母人天王等,不能救我生死、盡我輪回,以其同在生死輪回故耳。
三乘聖人,雖出生死,無大悲心,無益於我。
諸菩薩等,雖有大慈悲心,以其心證各有分限,未能普利眾生、滿一切願。
十方諸佛,雖皆證窮法界,然我感之不易。縱感極而見,不過暫時離苦,終非究竟。
唯阿彌陀佛,但得一見,即頓脫生死、永斷苦根矣。
唯此一句阿彌陀佛,是所當盡心竭力者。
予曾有偈雲:“世間出世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然而念佛不難,難於堅久。果能堅持一念,如生鐵鑄成,渾鋼打就。如一人與萬人敵,千聖遮攔不住,萬牛挽不回頭。
如是久之,必能感通相應。
若其未能如此用心,便謂佛言無驗、佛心難感者,夫豈可哉?
但得一念感通,便頓出生死,直登不退,穩成佛果。豈易事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