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宣化上人:若找著自己的真心,就不受生死的束縛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在前面,阿難認為這個攀緣心是自性,這是一個錯誤。“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第二種根本,就是由無始來,那個不生不滅、本來清淨的體。前文曾經講過“無始”,你說哪一個是開始呢?這開始,追究不出來所以然的,所以就說“無始”,沒有一個開始。在沒有開始那個時候,就是比那個開始還再以前,那個“開始”還沒有來呢!那個時候叫“無始”。菩提、涅槃,在前邊都講過很多了。“菩提”是梵語,譯成中文就叫“覺道”,就是一個覺悟的道理。這有三種:

  (一)真性菩提:這就是我們根本就有的那個佛性。

  (二)實智菩提:實實在在這個真實的智慧,這也叫菩提。

  (三)方便菩提:就是人成了佛之後,方便權巧而教化眾生。

  這三種菩提,也可以說是一種,也可以說是三種;分之則三,合之則一,就是一個真性菩提。在真性菩提生出來實智菩提,言其這是真實不虛的智慧;又生出來一個方便菩提,言其這是方便權巧的智慧;所以這三而一、一而三。那麼菩提究竟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這個菩提什麼地方也沒有來,什麼地方也沒有去。我們每一個人自己都有一份,每一個人都是無欠無余的,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涅槃”,也是梵語,翻到中文,就叫“不生不滅”。一般的人認為涅槃就是死後,其實涅槃不一定是死後,而是證得一種道理。到那個沒有生死的地方上,就叫“涅槃”,不是說佛死了叫涅槃。佛死了,不過是“入了涅槃”,證到涅槃“常、樂、我、淨”的理體。所以有一些對佛學沒有研究清楚的,就認為“涅槃”就是“死”,這是一種不明白佛理的見解。那麼涅槃既然不生不滅,你到涅槃這個境界上,就沒有生死,生死就了了。“元”,當“本來”講。由無始來,這個菩提涅槃,本來它是清淨的一個體,也不垢不淨,也不增也不減的。

  “則汝今者,識精元明”:這個本然清淨的體,就是你現在那個光明遍照的識精。“汝”,就是說阿難。這個“識”,不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這八識;是“識精”,識的精,這也就是“菩提涅槃”的一別名。因為在這下一段不能再說“菩提涅槃”了,所以就說“識精元明”。“識精”,就是識的最精妙處;“元明”,它本來是光明遍照的。這說來說去,就是本有的佛性,也就是常住的真心。

  “能生諸緣,緣所遺者”:在這個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上,又可以生出來一切諸緣。反而能生出種種緣的本體,你就好像跑路跑遠了,而丟失了似的。“諸緣”,就是所有一切的因緣。前邊我不是講阿難和佛的問答越答越遠?那麼現在這個“諸緣”,是由識精元明裡頭化現出來的。可是這個能生諸緣的本體,久而久之,你就好像把它丟了似的。丟了什麼呢?什麼也沒有丟。好像丟了而沒有丟的這個,是什麼?就是“識精元明”。所以說,“緣所遺者”,也就是指這個“識精元明”、“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這個東西是你自己家裡的珍寶,本來在你自己這兒,可是你不曉得利用它,你不會用它,所以就好像丟了似的。也就好像我們本來有一種最寶貴的東西,可是藏起來了,這個地方藏得太秘密了,時間久了,自己也忘了,所以也就沒有用它;雖然窮困,也不曉得把它拿出來利用。這就好像丟了似的,實際上是沒有丟,似失非失,似遺非遺。那麼在這個期間,你不曉得用它,所以也就等於沒有一樣。那你曉得用的是什麼呢?就是這個妄想、攀緣心。因為你盡用這個攀緣心,就把真心也就忘了;忘了,就好像丟了一樣。我們所以不成佛,就因為沒有找著自己的真心;若找著自己的真心,就不受生死的束縛了。

  “由諸眾生,遺此本明”:因為眾生失落本來這種識精元明;實際上沒有失,但在眾生的份上,它好像失了似的。“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我們眾生雖一天到晚都用這個常住真心性淨明體,而自己不知道,不覺悟到。因為你不知道這個真心的本體,只用攀緣心,結果就不明不白,好冤枉地墮落到六道輪回裡頭去了。

  雖然這經文說是“遺失”,可是我們這個真心沒有丟,眾生就以為丟了,根本就不知道了。所以雖然一天到晚都是這個真心來幫助你,一切時、一切處都是這個真心的表現,而你不知道,就知道用這個妄想心、攀緣心。就是這個妄想心、攀緣心,它的根本也是由真心這兒生出來的。

  什麼是真心呢?“見、聞、嗅、嘗、覺、知”這種的知、這種的性,這就是你真心的表現。有人問:“什麼叫佛性啊?”釋迦牟尼佛就答復說:“在眼曰見”,在眼睛就叫見性;“在耳曰聞”,在耳朵就叫聞性;“在鼻嗅香”,在鼻子就是嗅香這個知;“在舌嘗味”,在舌頭就是嘗味的這個知;“在手指捉”,我們這個手怎麼能拿東西呢?怎麼它自自然然就能拿東西呢?“在足運奔”,在足,它就走路,好像你想要走路,這足就往前邁步了。這無形中都是真心的這種表現,不過我們人不知道這個地方就是真心。所以阿難還不明白,現在佛又用種種的比喻來告訴他。

  “諸趣”,就是所有的六道輪回裡頭;諸趣有善趣、惡趣。善趣,就是“三善道”;惡趣,就是“四惡趣”。怎麼叫“趣”呢?趣,就是“趨向”,就是向那兒走去。走到什麼地方去?走到天上去,走到阿修羅裡邊去,走到地獄裡邊去,走到餓鬼裡邊去,走到畜生裡邊去,又走到人道裡邊來。這“枉入諸趣”,就是你造什麼業,就受什麼果報。這個“枉”字,就是冤枉,好冤枉的!心裡還有點不甘願,就是心裡不明不白,就走到那個道裡去了;不一定是自己願意的,可是就墮落到那裡邊去了。

  恭錄自《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上一篇:如果你不丟這個東西的話,你早成佛啰!(宣化上人)
下一篇:宣化上人:如用感情來學佛法,不但不能成就,反而越學越墮落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