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哲學系的大學生放假回到老家,鄉親們對他學的哲學頗感興趣,紛紛問他啥是哲學。
大學生思索了一下,看到桌上擺著一只雞,靈機一動說:“哲學嘛,講的就是抽象的東西。比如說這只雞,你們看來是一只雞,但我看到的是兩只:一只具體的雞和一只抽象的雞。”
鄉親們哄堂大笑,對他說:“好好好,那我們就吃這只具體的雞,你去吃那只抽象的雞吧!”
故事中那只“抽象的雞”到底存不存在?這個問題類似於佛教裡講的勝義谛和世俗谛。“具體的雞”就如同世俗谛,“抽象的雞”就如同勝義谛。勝義谛上一切法自性本空,世俗谛上一切法作用不空。在我們的根識面前、分別念面前,依據業力因緣明明了了存在而能被感受到的這些法,就是世俗谛。當我們不再信任感官與分別,用中觀的理論去分析諸佛所證悟的諸法實相,發現一切法除了依靠能取和所取而假立,通過因緣而假合,並無一絲一毫的實體,這種境界就是勝義谛。
因為空,所以可以無礙地顯現。如果不空就不能顯現,顯現的當下就是空,空的當下就是顯現,這叫二谛雙運。雖然對於凡夫而言,必須將二谛分開诠釋才能令其理解,但如果將二谛執著為異體的兩種法,執著空的一邊,或者執著有的一邊,必然會像故事中的鄉親們一樣,無法明白這“第二只雞”究竟在何處存在。當然,哲學裡所講的具體與抽象的關系也是分別念的范疇,“抽象”也僅是對事物從某一方面來深刻認識,不能等同於佛教裡的二谛雙運的境界。
在因果的取捨上,我們也很容易犯類似的錯誤。因果是在緣起上,相上有;空是在體上,體上沒有。“有”和“沒有”是一體的。因果報應是在世俗谛上講的,不是在本體上講的。造惡業要感受痛苦,修善法能得到善果,這是緣起法。在勝義谛上,好壞、善惡都是無自性的;但在顯現上講,好壞、善惡還是有的,對我們來說真實不虛。所以不能認為是空,就不取捨因果,不去修行。明白空性這個道理以後,取捨因果要更加嚴格、仔細。
因果規則本身也是空性,因為是空性才有因果,它們兩個是相輔相成的。如果你只修空性,不取捨因果,那你修的也不是真空性,還是要受因果規律的束縛,更不可能像佛菩薩那樣證得輪回與涅槃無二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