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 mo a mi tuo fo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濟公和尚說:“一生都是修來的,求什麼?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麼?得便宜處失便宜,貪什麼?
食過三寸成何物,饞什麼?
死後一文帶不去,悭什麼?舉頭三尺有神明,欺什麼?
榮華富貴眼前花,傲什麼?
他家富貴前生定,妒什麼?
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麼?
一旦無常萬事休,忙什麼?”
佛經中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那麼,對於過去、現在和未來,我們應當如何把握呢?
不沉浸過去
不少人總是對往事流連忘返:“我過去如何如何談戀愛,成績如何如何好,掙錢如何如何容易……”

其實,往昔的一切感受,苦也好、樂也好,就像水中的波紋,已經消失無跡了,沒有必要再去回憶了。
沉浸在過去的苦難或輝煌裡,完全是在浪費時間。
過去的事情最好想也不要想,談也不要談,因為想了、談了也沒有用。
無垢光尊者說過:昨天的事就像昨天的夢,都已經過去了,沒必要再去懷念這些。
如果你非要追憶過去不可,那也應該與無常觀結合起來,多多思維盛衰離合的道理。
比如,過去腰纏萬貫之人,現在落魄潦倒、身無分文;過去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之人,如今飛黃騰達、富甲一方;過去一家人共處時歡聲笑語、其樂融融,而今各奔東西、音信全無……
可見,這世上沒什麼可信賴的,你若能經常思維這些無常之理,人生中不管遇到什麼,都會提前有所准備。

不焦灼現在
對現在的事情也不能太執著,很多人把什麼都看得特別實有,因實執而造下各種各樣的業。
若能以無執著、空性、如幻如夢的見解印持,就會知道很多行為皆無實義。
如果你非要執著現在不可,那麼自己正在做的一切,無論是吃飯、走路、說話、睡覺,都不要太當真,對來世不利的非法惡業更要拋棄。
總之,我們平時不要憶念過去的種種,想這些也沒有什麼用;
不要執著現在,莫以種種分別念擾亂自己;
不要妄想未來,應捨棄一切虛幻的夢想。
退一步說,若是這些分別念斷除不了,也應依正知正念將其轉為道用,一定不要隨妄念而奔馳。

不妄想未來
對未來的百般籌劃打算,就像在旱地上撒網捕魚一樣,是不切實際的黃粱美夢。
藏地有句俗話說:“希望的周圍,總環繞著絕望。”
如同有些人,去年炒股票、搞房地產,認為今年肯定發財,到時候再拿這些錢投資什麼……
沒想到突然金融風暴來了,席卷到了他的“領土”,最後美夢徹底破滅。看看我們身邊,這樣的現象數不勝數,故應放棄對未來的希望。
如果你非要憧憬未來不可,則應思維死期不定。
每個眾生遲早會死,而且死亡往往不期而至,一想到這些,自己應該有種強烈的緊迫感,抓緊時間做些有意義的事,而不要隨便散亂放逸。

念佛和不念佛的差別
我們皈依三寶了以後,不管是出家僧人,還是在家居士,都要常念三寶的功德,要以三皈自居。
居就是住的意思,就是我們的心要居住在佛、法、僧三寶上面,就是我們的心不能離開念佛、念法、念僧,這就叫以三皈自居。
我們常念三寶的功德,一心念佛、念法、念僧,這就是我們佛門弟子的基本修持、基本標志。
若離開念佛、念法、念僧,談不到修為。
我們不念佛、念法、念僧,我們就會念世間的這一切事物,就會念五欲六塵、好、壞、苦、樂、成功、失敗,就會使我們心上有牽掛、障礙、憂愁、恐懼,起惑造業,所以必須念佛、念法、念僧。
在修行中沒有巧路,我們無明妄想降伏得越好,我們的身心氣質隨著心變化,就隨著殊勝起來,就會沒有病苦;都是因為「無明妄想」沒有得到降伏,像賊似的,在我們這裡作亂,我們就不能安居樂業。
所以種種障礙,種種系縛,種種逼迫,所以身心苦得不得了。但是這也是循業發現,循因結果。

病苦是從果上說,所以我們要忏悔,在佛前很好地發露忏悔。
因為松樹長在高山上,經歷了風吹雨打、日曬變化,所以長得更加挺直茁壯。
佛子為道也是這樣,是因為經歷了世間的一切善惡、逆順、罪福等境界的磨練,而道心更加堅定,不動不搖。
佛說一切法皆是佛法,言不虛也。是知一切法,皆是我的成道處,我應當珍重。
我們就能夠對這一切所經歷的事情,不妄想執著,心無所住著。
好事現前了也莫作好想,因為事情本來不可得,好事也不可得。
如果作好想了,就該起貪心了,就能唆發我們的妄情,希望這種好事現前,保留下來別失掉,這就是生死,就是罪業,就是痛苦。
不好的事情現前了,我們了達本空,無我我所,也不作壞想。
作壞想了,就會唆發我們的嗔恨煩惱,發起危害,這也是罪業,也是生死,也是痛苦。
打成一片,就是說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不管我們是有障礙也好,沒有障礙也好,就像祖師說的:“有事也如是念,無事也如是念;苦也如是念,樂也如是念;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
這樣,一切生死、疲勞、地獄都會摧毀打破的,我們就會把上極樂世界的道路徹底地通達,走通,中間就不會有障礙。
念佛沒有巧路,就是靠我們老實念佛,實實在在地念,心裡想,口裡念,耳根聽。
不要口裡念佛,心想他緣,
口念心不念,祖師不說嘛,念破喉嚨也徒然。
念佛在心,心裡有佛,即是佛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