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六十一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六十一章 境來不勞眼01
‘若欲息妄,令念相寂然,是樂法行;若樂聽聞,徹無明底,是樂信行。’喜歡息滅妄念,達到清淨寂然的境界,這一類人的性向是‘樂法行’。相反地,有些人不喜歡打坐,而專門聽聞研究佛經,乃至聽人說佛法的道理,由此去‘徹無明底’,要把念頭的來去研究透徹,這一念起,不知哪裡來?不知哪裡去?佛經叫它無明。無明就是不明白,黑咚咚地,睡了不曉得到哪裡去?死了也不曉得到哪裡去?永遠不明白,所以叫無明,沒有一點光明。在相上的無明是沒有光明;理上的無明是因為沒有開悟,未徹底明白。有些人想在理論上研究透徹無明的根底,這一類性向是樂於信行。
樂寂者,知妄從心出,息心則眾妄皆靜。若欲照知,須知心原,心原不二,則一切諸法皆同虛空,是為隨樂欲自行安心。
樂於寂然的人,知道妄念皆從心而出,只要把心休息下來,一切妄念皆歸於寂靜。套用現代名詞,這是心理治療,不一定要把打坐修行講得那麼嚴重!我們為何打坐?為了治療心理疾病,使心理平安,凡是沒有成佛以前,都是病人,都有精神病,心理不正常,因此我們也有必要盤起腿來醫病,做心理治療。
身也是心
‘樂寂者,知妄從心出’,我們已經知道,思想妄念從自心所出。‘息心則眾妄皆靜’,只要把自己的妄心休息下來,自然不會胡思亂想。這個理論大家都懂,但是我的媽呀!這個妄心怎麼樣休息得了呢?問題就在這裡。
以前學佛,把白衣觀音供在前面,我的菩薩!怎麼樣使我證道啊!叫了半天,她是白衣,我是灰衣,終兩不相干,他不幫助我,一點辦法也沒有,此心還是亂得很!道理上知道‘息心則眾妄皆靜’,此話看起來容易懂,實則難懂,大家不要被文字騙過去。什麼是這個心?心與妄念是兩回事。我們覺得現在的思想是心,都是妄念,虛妄不實在。我們現在講的心是身心兩面,連這個身體都屬於心所包含的范圍。那麼有時打坐,意識上叫自己不要思想。可是生理上的酸痛麻,或者消化不良、胸口堵塞,或者傷風感冒、腦子嗡嗡。生理這一部分變成心的煩惱,它就不給你休息;它不休息,你妄念就停不了。這個心是‘心物一元’那個心,所以大家要研究唯識了。
因此,在理論上明知道‘息心則眾妄皆靜’,實際上,心息不下來,大家要特別注意!像諸位在坐的男女老幼、青年朋友等等,心為什麼息不下來?這個(指腦)息不下來,腦電波的跳動使它寧靜不了,你拿它沒辦法!身也是心的一種,它息不下來,你哪裡能夠達到‘眾妄皆靜’?
一個不二的空
‘若欲照知,須知心原’,你要反照自己。人是很奇妙的動物,一般人兩只眼睛都是向外照,看人家看得很清楚,觀察自己很難,人唯一看不到的就是自己。
因此我們做人、心理的行為道德也是這樣,對人家的善惡是非看得很清楚,這個不對、那個不好,但自己永遠看不清自己。
修持要特別注意!修養道德和行為,要回轉來把自己看清楚,不要光看人家。‘若欲照知’,普通是照見外面,現在要回轉照見自己。‘須知心原’,心的根源是什麼?必須了解清楚。
‘心原不二,則一切諸法皆同虛空’,如果找到心的根源,明心見性、曉得不二法門,那麼一切法,不管善法、惡法皆同虛空,本來就是空的。空就是一個。
你在每個廟子上大都能看到‘不二法門’四個字。什麼是不二?不二就是一,沒有兩個,就是一個。我們學佛常常被文字騙了,文字上贊歎人家成功、了不起,用‘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年輕時碰到老前輩寫給我們勉勵的話,有一天仔細一看,‘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爬到頂了,更進一步爬到哪裡去啊?再更進一步掉下來,對!要掉下來。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要踏到很平實的地方,站的太高還是不保險,要平平實實,由高明到了中庸,到了陸地。
不二法門,佛學真了不起!就是一個,叫不二。如果我的名字叫‘南不二’一定很好聽,叫‘南一個’那就沒有意思(眾笑),文字會騙人的。‘心原不二’,心只有一個,就是一心。現在找不到不二法門,就是這一心不能明了,善惡、是非、好壞、美丑,都是這一心的變化。‘心原不二’能夠悟到這‘一個’,中國禅宗祖師連‘一個’也不講,什麼是道?‘這個’。‘這個’是什麼?不二法門,你要是悟到了這個,一切法皆同虛空。
‘是為隨樂欲自行安心’,這個理透徹了,隨便你喜歡靜也好、動也好,就可以進入定的境界了!
講完了!他把方法告訴我們了!理論就是方法,結果我們還是定不了,嘴裡講自己很定,沒有什麼問題,提得起放得下。到那個時候定不了,那就是空洞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