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為什麼說“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有的人光鮮亮麗,說話做事卻咄咄逼人。

  有的人其貌不揚,待人卻溫和有禮,如沐春風。

  第一種人,只顧自己高興,對於別人不管不顧。

  第二種人,處處與人方便,讓別人舒服。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讓別人舒服,才能讓自己高興,這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修養。


  1、少說是非

  口乃心之門,守口不密,洩盡真機;

  意乃心之足,防意不嚴,走盡邪蹊。

  ——《菜根譚》

  嘴是心之口,說的多,暴露的就多,很容易給自己惹麻煩。

  古人說: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一個人以為自己只是說幾句閒話,殊不知,對於當事人來講卻可能是不能承受之重。

  當今世界,鍵盤俠大行其道,隔著屏幕隨意罵人,這都是個人造下的業障,早晚都是要還的。

  讓別人舒服的人,都能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說閒話。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是非。

  有吉德之人,自知為善不足,非不得已不講話;

  知人不必言盡,留些口德,禍從口出,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要說,否則禍患就會降臨。

  2、少究人過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

  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菜根譚》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誰也不能保證一輩子不犯錯。

  人之初,性本善。

  初生之際,人和人並無差別,都有一顆赤子之心。

  時移事遷,是不同的際遇,造就了不同的人。

  若不是大過,就不要咄咄逼人。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朋。

  待人寬厚一分,是在別人心裡灑下甘霖,為自己積下福祉。

  雖然未存利己之心,但在日後有意想不到的回報。

  孔子的弟子子夏對孔子的評價中有一句:“望之俨然,即之也溫。”

  聖賢總是溫和寬厚,他們總有一種令人舒服,忍不住親近的氣質。

  3、多念人恩

  我有功於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

  人有恩於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菜根譚》

  我對別人有恩,不能記在心上,但是過錯要牢記。

  別人對我有恩不能忘記,但是怨怼不要記在心上。

  《左傳》中有個故事:

  秦將杜回外出打仗,與晉將魏顆狹路相逢。

  兩人打得難分難解,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魏顆因此在這次戰役中大敗秦軍,立下戰功。

  後來才知道,魏顆曾經救過老人的女兒祖姬。

  魏武子有位愛妾祖姬,魏武子病重時要求讓她殉葬。

  但魏武子死後,魏顆並沒有殺了祖姬陪葬,而是讓她改嫁。

  老人為了報答魏顆對女兒的活命之恩,就用結草絆倒杜回來報答他。

  人有恩於我,我必感念於心,知恩圖報,有恩必報,才能立足於天地,無愧於心。

  4、將心比心

  徑步窄處,須讓一步與人行。

  滋味濃時,須留三分與人嘗。

  ——《菜根譚》

  走在窄小的路徑上,會體貼別人,讓一步給人走,這是給人方便。

  吃到美味的食物,不捨得獨食,想到留一些與人分享,這是給人歡喜。

  朱熹說:“譬如交代官相似,前官之待我者既不善,吾毋以前官所以待我者待後官也。……俗語所謂將心比心,如此則各得其平矣。”

  別人待我不好,我心裡不舒服,所以我便不用這樣的方式來對待別人。

  與人相處時,推己及人,為他人著想,設身處地考慮他人的感受。

  將心比心,才得真心。

  你若善良待人,別人自然也會以善良回報你;

  你若對別人溫柔,別人也會以溫柔回應你。

  儒風君說:

  少說是非,不該說的不要說;

  少念人過,能放過就放過;

  多念人恩,知恩圖報,懂得感恩;

  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為人處世,懂得讓別人舒服,便是頂級的人生智慧。

 

上一篇:宣化上人:這一位佛就是個大醫王,可以治世人一切的疾病
下一篇:宣化上人:這是佛教徒入佛門最初的宣誓,也是人生第一件大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