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一句話在經文的一開頭,這也代表它是整部經文的總綱領。聖賢人都是開智慧的人,所以他們第一句話都是最重要的重點。包含儒家《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後面的經文都是在诠釋這一句總綱領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是把感應的道理告訴我們,而「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把感應的事實真相、實際的情況,具體的說出來。所以前一句是理,後一句是事。我們常說理得心安,人把這個道理給搞明白了,心就不會埋怨、不會迷惑,其實我們的心不能安往往是理還不明。
我們看到第一句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惟人自召就代表,禍跟福它沒有一定的一個形跡,都是人感召來的,絕對不是說上天要降給誰禍、降給誰福,禍福的根源都是自己感召的。我們假如用心來體會,都是人自己感召的。那當場,從此以後不怨天、不尤人,為什麼?自己感召的,怎麼可以怪得了任何人?所以,人只要怨天尤人,那就是跟這個真相違背。假如我們跟《弟子規》來結合,「過能改,歸於無」,我們明白惟人自召,趕緊改過。「倘掩飾,增一辜」,我們今天感召來不好的結果,我們還要怨天尤人,還要指責他人,這個念頭就不明理,這個念頭叫「倘掩飾」,就「增一辜」。而且我們是明知故犯。我們明白惟人自召,還去責怪別人。所以,修學之後要更下定決心,不能再退回本來的習氣去,就好像我們今天當教學的人,我們讀過這些道理,一個老師犯錯,那顯然他的罪跟一般的人不一樣。一個佛弟子在造罪,那顯然跟沒有學的人也是不一樣。
而「自召」,什麼在召?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在感召。而身、口、意其實它最根本的還是意業,人有念頭,才會變成一言一行。能守住念頭純淨純善,他就不造業。所以,經上常常提醒我們「吉凶禍福,皆由心造」。六祖惠能大師也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既然這個禍福都是心感召來的,但老子也說「禍福相倚」。我們每一天念「心命詩」,那告訴我們,「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我剛剛談了這麼多感應的事情,大家心情是比較低落,要聽到這些事實,愈聽愈高興,這個才是福在受谏。我們爸爸媽媽一講我們兩句,頭就低下來,臉就臭了。大福從哪兒來?從受谏來的。這一生真正要了脫生死、出六道輪回,聽到正法、聽到別人指出我們問題要生歡喜心,不然很難調伏習氣。所以,最要存仁道,念念為人著想,這個命就開始轉。禍福相倚很有味道,福氣來了,生貪著,然後享受之後又放縱,禍就跟著來。但是,是禍來了,可是不怨天、不尤人,還能夠忏悔自己,去改過,那大福也就跟著來了。自召,它是可以轉的。
清朝,在崇明這個地方,有一個人士叫做黃永爵先生,人家給他算命,差不多六十歲壽命就到了。結果他剛好有一次看到海上有一條船要翻了,他趕緊出十兩銀子,請漁船趕緊去救人,救了十多條命。結果後來,他又遇到那個算命先生,算命先生就說,你現在臉上陰骘紋愈來愈多,你會很長壽,還會很有福氣。大家知不知道陰骘紋長什麼樣子?我也還不知道。不過我想,常常笑的人陰骘紋應該比較多。為什麼?給人歡喜。常常裝著一個很凶的臉,那鐵定陰骘紋就少。大家想一想,愈常笑的,這個額頭上面應該會有很多條,大家要善於觀察,你們以後聽師父講經多觀察一下,師父這裡陰骘紋特別多。結果黃永爵先生確實後來活到九十多歲,無疾而終,而且生了個兒子,考上康熙時候科舉的榜首,後代都很興旺。
一個本來短命無福之人,就因為盡心做好事轉變命運,後來感召來的就是非常好的果報。所以,只要人肯下功夫,一定可以改造命運。「命實造於心,吉凶惟人召」,「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這些道理我們明白了,我們對「惟人自召」,不只不恐懼,還積極斷惡修善。
摘自《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第6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