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二年中秋節後,來佛寺這個安靜的小廟一下子聚集了來自南陽、洛陽、駐馬店、江蘇和陝西等地一共十位居士。 當時寺院還沒有出名,所以平日很少有人到訪。 印志法師很高興,就和大家說:“大家從好幾個地方聚在來佛寺,也不知是多少生多少劫的緣分。所以我提議大家在一起打個佛七,好不好?”大家一致贊成。
其中有對夫婦還帶來了他們五歲的兒子,小孩兒很頑皮。 幾位居士念佛的時候,老和尚就在寮房裡一邊穿薏米珠子,一邊照看這孩子。 經常是老和尚好不容易穿起了一串珠子,卻被小孩兒一把抓到地上,珠子滾得滿地都是。 老和尚一點兒也不動氣,一顆顆地撿起來,再重新穿好。
海賢和尚性情溫和,一生為人恭謹,沒有人見他老人家發過脾氣,也不曾見他毀謗、輕視過任何人。 海賢和尚一生從 不說狂妄的話,非但沒有說過,連這樣的語氣都不曾出現過。 所以無論男女老幼、在家出家,親近海賢和尚的沒有不生歡喜心的。
老人家曾多次告誡弟子們:“寧可葷口念佛,不可素口罵人。”
賢首國師說待人要“柔和質直”,質直就是真心,對人不用妄心,用真心。 柔和是慈悲的表現;對人有愛心,一定就會多為別人著想,少批評別人。 批評人很容易與人結冤仇,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結了怨結就很難化解,所以不能不小心謹慎。 寺院裡,都是把彌勒菩薩(布袋和尚)擺在大門前,讓人一進來就看到一個學習的榜樣,學他的笑面迎人,學他的一片慈悲。
“素口罵人”指吃長齋的人罵人、對別人不好。 海賢和尚一生沒有輕視過任何人,沒有用不好的態度對待過任何人,他 看見誰都是歡歡喜喜的,從他的內心流露出來的是真誠的慈悲。 不論是對好人還是對壞人,他 都是笑瞇瞇的,在他的心裡,沒有這個好、那個壞,也沒有喜歡這個、討厭那個,永遠是一律平等,所以每個人都喜歡親近他。 他非常隨和,對於別人的要求也總是善巧方便地予以滿足,令人生起歡喜心。
海賢和尚對待一切人事物沒有絲毫惡意。 你得罪了他,他不在乎,他不放在心上;你在他面前說了錯話、做了錯事,他也沒有責怪,他明白你為什麼會做事不妥當,他會教你,不會怪你。
一位直人快語、熱心腸的居士形容自己是那種“頭腦簡單,說話想怎麼說就怎麼說”的人。 二〇一二年初春,在南陽義烏念佛堂,他第一次見到了老和尚。 他雖然明白自己有這些毛病,但那天說話時依舊是想怎麼說就怎麼說。 老和尚最不喜歡指責、批評別人,這一次老和尚卻一見面就告誡他說:“你管好你的嘴,不要亂說話!”
居士聽了這話,心裡想:老和尚看到我的錯誤,馬上就給我指出來,他真是把我當作他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了。 一想到這,不覺心裡充滿了對老和尚的感激之情。
和老和尚在一起,他感覺自己確實像個孩子,他總喜歡在老和尚面前調皮,總是一遍遍地問老和尚:“您見過阿彌陀佛沒有?他給您說過什麼話沒有?”老和尚每次也都像是逗他似的回答道:“老佛爺不讓說呀!”
這位居士一直深深地敬愛著海賢老和尚。 老和尚往生後,他仔細地回想與老和尚在一起時的那些細節,似乎老和尚一直沒有對他說過什麼玄妙的話,只是教他要念佛。 他終於非常清楚地意識到:自始至終,老和尚一直在教他要老老實實地好好念佛。
為什麼海賢和尚能常常見到極樂世界,常常見到阿彌陀佛? 他心裡沒有雜念,他把這個世間的一切人事物早就放下了,所以他在隨緣裡得大自在。 隨緣裡面流露出來的是智慧,他沒有煩惱。
海賢老和尚一生用真心。 他在日常生活當中用真心待人接物。 真心是自己本有的真誠心,真心裡沒有一絲毫的虛偽,沒有一絲毫的欺騙——不自欺,也不欺人。
小孩兒剛出生時,完全用真心,所以每個人都曾經用過真心,非常可惜的 是,真心被環境染污了,污染之後就再也不能回頭,一直用到老死。 不用真心就用妄心,妄心念念都是造輪迴的因,所以死了以後就在六道裡輪迴,永遠出不來。 這是非常悲慘的一件事。恭錄自《海賢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