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慈悲開示:
“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
不單有緣覺、聲聞這二乘人,還有“十方菩薩”:這就不只是一個菩薩,是由十方來的菩薩。什麼叫“十方”呢?東、西、南、北是“四方”,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叫“四隅”;這八方,再加上、下,是十方。那麼說:“這八方還有上方菩薩來,這可以。下方也有菩薩嗎?”有的,地藏菩薩就是專管我們下邊的事情。所以這有十方的菩薩。
“菩薩”兩個字,本來在講經題時已經講過,現在再略略地講一講。菩薩也是梵語,叫 Bodhisattva(菩提薩埵)。Bodhi(菩提)是覺,Sattva(薩埵)是有情,就是“覺悟有情”——他自己已經覺悟了,而又去覺悟有情;又可以說是有情裡邊的一個覺悟者,他原來也是和我們一樣來著,不過他覺悟了。我們現在沒覺悟,就叫“人”;他就是由我們人覺悟的,所以叫做 Bodhisattva。菩薩能自覺又能覺他,能自利又能利他,可是他沒有圓滿,所以叫“菩薩”。
這十方來的菩薩有多少呢?也是不知道數目。來做什麼呢?是不是來湊熱鬧呢?是不是來好像看戲似的,到這地方看熱鬧來了?不是的。他們都有不明白的事情,來“咨決心疑”:他們是共同來研究心裡不明白的事情;“心疑”,就是他心裡還不了解的。“咨”,是咨詢、咨問,就是請問。請問什麼?請問不能決定,或心裡不能明白的道理。什麼道理呢?就是這個“密義”的道理。密義,也就是本經這個“密因”。
“欽奉慈嚴,將求密義”:這“慈嚴”,就是佛;“欽奉”,就是恭恭敬敬對佛。“將求密義”,就將要求他們智慧所達不到、所不明白的道理。他們對這個密因的道理都不懂,所以在十方聽見釋迦牟尼佛說《楞嚴經》和〈楞嚴咒〉,他們都到這兒來了,都要聽“密因了義”這個法門。為什麼他們要聽呢?他們不懂啊!所以你看,連菩薩都不懂這個道理,都要來咨決心疑!
所以我們現在講這部《楞嚴經》,這是菩薩所不明白的經典,我們現在想要明白它;我們如果明白,一開了悟,也就是菩薩。你不要自暴自棄,說是:“這是菩薩都不明白的道理,我怎麼能懂呢?我趕快走了,要退席了,不要耽誤時間!”就因為菩薩不懂的事情,現在就是叫你懂。
我們現在都是“近水樓台先得月”,我們和釋迦牟尼佛有緣,所以釋迦牟尼佛說出這個法,留到世界上來。以前菩薩不懂的事情,我們現在就可以懂了。我們現在能明白這個密因,明白這個了義法門,你說我們是不是多便宜啊?我們生在釋迦牟尼佛說法之後,這真是比那些菩薩得到好處都快。那些菩薩從十方來,那不知道經過多遠的路呢!有從天上來的,有從東方來、西方來的——那不是就我們一般東方、西方而已,這有無量世界,從其他的世界來的。
我們現在是有大善根、有大因緣,才能聽到這個教菩薩法!你切記不要害怕,不要以為“菩薩都不明白,我不要學了!”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
“即時如來”:“即時”,就是說《楞嚴經》這個時候,這叫“師資道合”的時候,也就是要說《楞嚴經》和〈楞嚴咒〉這個時候。“如來”,是佛十號之一。
“敷座宴安”:“敷座”,就是把臥具打開,坐到臥具上。佛因為聽到他們這樣請求了,安坐在那個地方。“宴安”,就是 very quiet,很寧靜、很平靜地坐那個地方,沒有講話。“宴”,是宴如,也就是清淨的意思,就是在這兒坐著參禅、靜慮的樣子,這是清淨。“安”,佛很安詳地坐在那兒。不是像一般人有時候打坐,把眉頭一皺這個樣子。不是這個樣子,是很慈祥地坐在那個地方,笑咪咪的,好像不知和誰笑呢!
總而言之,誰見著,誰就歡喜佛這個樣子,所以這叫“宴安”。宴安這種表現,很平安而又很慈祥,這種樣子也是令人見相就發心,就生一種歡喜心。為什麼要敷座宴安呢?就因為要沉靜沉靜,入定觀察觀察。宴安,也就是入定觀察一切眾生的根性。
“為諸會中”:“諸”,也可以說當語助詞,就是幫助這句話的。“諸會”,這會就是當時法會裡頭這些人——有一千二百五十個比丘,又有無量辟支無學,又有十方菩薩,這麼多人。我們今天這個法會和它比較,可就相差太遠了。釋迦牟尼佛那個法會,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圍繞佛;我們這兒,只有二三十個人。人是二三十個,但是神、鬼也是無量無邊的,這有很多很多的鬼都在外邊聽法呢!也有很多神在外邊守護著呢!你若不信,你看看,你數不過來的!
“宣示深奧”:“宣”,就是宣布出來,把它說明了。“示”,指示你。“深”,這個密因謂之深,這個深密的因。“奧”,奧妙,也就是了義。佛為這個法會裡的大眾說法,就說“密因、了義”的法門。這個密因,如果佛不說,你沒有法子知道的;這個了義,佛若不指示你,你也不能明白的。所以“為諸會中,宣示深奧”。
“奧”,是奧妙。怎麼叫奧妙呢?就是你不知道那個事情。你不知道那個事情,所以就奧妙;你若知道,就認為很平常了。你沒吃過的東西,你看見了,無論如何要嘗一嘗、試一試。你若吃過了之後,怎麼樣?啊,我知道,那就是這個味道嘛!好像上個禮拜有人問 walnut(核桃),他說前生他吃過;因為他前生吃過,所以今生吃,也就是吃以前吃過的東西。那麼如果沒吃過的呢?就總想要試一試。
菩薩為什麼要來咨決心疑?也就因為他不懂這個道理,就想要明白多一點。釋迦牟尼佛知道法會這眾生的心理,於是就宣示深奧。
“法筵清眾”:“法”,是說法;“筵”,就是好像筵席,但是這是說法的筵席,不是一般吃酒、擺慶功宴那一種的筵席。這是法筵,是用法味來給你吃;你若吃飽了法味,那你就成佛。“法筵”,就是這個法會,不是說真叫你來吃法、喝法,那只是一個比喻。你講的時候,可以有那個意思;但是說的時候,不能就說“吃啊、喝啊”。
怎麼叫“清眾”呢?到法筵裡來的大眾,沒有一個是不清淨的,都願意清淨其心、清淨其身,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一些大眾,心裡也不污濁,身上也不污濁;污濁,就是污濁邋遢,周身都不干淨。因為他沒有一種不正當、不好的行為,都是心裡也干淨、身上也干淨,所以都叫“清眾”。
“得未曾有”:怎麼叫“未曾有”呢?就是說這種法,是從來沒有聽過的,這是頭一次聽見這個妙法。所以這叫“未曾有法”,也就是屬於“未曾有部”。
恭錄自《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