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經、律、論。】
這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分為這三大類。我們中國後來編書,像《四庫全書》,《四庫全書》這個構想,就是根據佛經的方法來的。佛門有三藏,分為三類,所以當年乾隆編中國的典籍,就把它分為四類叫四庫,庫跟藏意思是相同的,藏就是庫藏的意思。三藏實在講很難分。三藏是經、律、論,它的內容是戒、定、慧,律藏是講戒律、戒學;經是講定學;論是講慧學,就是戒、定、慧三學。但是世尊每一次說法,無論講大小乘經典,每一部經典裡面,幾乎戒定慧三學都具足。這怎麼分法?後人編集分類就從多。譬如這本經講定講得多,講慧、講戒講得比較少一點,篇幅少一點的,我們這個篇幅多的就歸到經藏去了。如果研究討論多,講定比較少,就把它歸到論藏去。用這個方法,從多,這是必須要知道的,因為我們每展開一部經典,幾乎戒定慧三學都具足。三藏是我們修行的標準,這對初學人來說的;修持功行圓滿的時候,三藏又是我們印證的標準。我們功夫到底有沒有成就?到底我們證到什麼樣的果位?也可以來給你做證明,所以它是修學的標準、印證的標準、證明的標準。
「經、論是修正知見」。也就是我們的見解、思想有沒有錯誤?我們對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要用經論做標準。經論裡面所說的是佛知佛見,佛是覺悟,究竟圓滿徹底的覺悟,那是一個覺悟的知見,覺悟的看法、想法,決定沒有錯誤。我們的想法、看法,跟經典對照對照,如果跟經上講的是一樣,那很好,我們的想法、看法都正確。假如不一樣,一定要知道,我們自己錯了,要把錯誤的,依照經論上所講的改正過來,這叫修正,這叫修行,修正知見。我們在行持上,「行持」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到底是正、是邪,是善、是惡?戒律是標準,戒律是佛與大菩薩的行持,我們一定要跟戒律對照對照,如果跟戒律相違背,一定要依照戒律的標準改過來。
律是佛行,諸佛菩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戒律。我們要學佛,怎麼個學法?要認真用佛的標準,改正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行,這叫學佛,一定要用佛做標準,不可以用人做標準。這是善導大師講得很好,我們過去在講《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我還記得在「上品上生章」裡面,你看看善導大師所說的,不要說是世間這些知名的大德們來跟你講,來教導你,他所講的跟經上講的不相應,我們不能聽他的。阿羅漢來講,阿羅漢證了果,是聖人,如果講的跟經上講的不相應,也不能聽他的。乃至於菩薩、乃至於等覺菩薩都不行,一定他講的要跟經上相應,我們才能聽他的;不相應的,我們都不能夠聽他的。最後大師講,那諸佛來了怎麼樣?佛佛道同,你要記住這一點,諸佛來說決定沒有講兩樣的話,如果講兩樣的話,那一定是假佛,不是真佛,那是妖魔鬼怪冒充佛來欺騙你,如果是真佛,一定講的是一樣的。
一切諸佛無有異語,異是兩樣,《金剛經》上講「不诳語者、不異語者」,沒有兩樣的話,決定是相同的。所以我們要能夠辨別哪是真佛,哪是假佛?很容易,不難。跟經一對照起來,他講的意思跟經上講的完全一樣,那是真佛;講的不一樣,那是假佛,不是真佛。可是這個地方要注意到,魔很厲害,魔也很有本事,他可以九十九句話跟佛經上一樣,只有一句不一樣,這個就很厲害了。但是要曉得,那一句不一樣,就把你法身慧命給斷送掉了。我們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謹慎。完全相同,沒有一句不相同,那才是真佛。
特別是在這個時代,《楞嚴經》上講:「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真正善知識不容易遇到。唯一能夠靠得住的是經典,古來這些祖師大德收在《藏經》裡面的著述,這是決定靠得住的。但是這個《大藏經》,要從前的《大藏經》,古時候編的,現在新編的《大藏經》靠不住。新編的《大藏經》,現代人一些著作他都收進去了,現代人的著作誰給他做證明?不像從前,從前收入《大藏》,那個著作,要那個時代的高僧大德都看過、都同意了,沒有反對意見,這才報給皇帝,皇帝批准入藏,所以它有個標準在,現在沒有標準。這個法師跟我感情不錯,他寫的東西趕緊就給他入藏;那個法師我不喜歡他,我討厭他,他再好的東西,我也不讓它放在《藏經》裡。所以閱讀《大藏經》要用從前人的本子,古時候所編的。在中國最後一部大藏經是《龍藏》,乾隆時候編的,這是個標準的本子。這個《藏經》裡面有的,可以說大致上不會有錯,都是經過嚴格審查的,不是隨便能夠編進去的。這個表解雖然很簡單,也很清楚。「修正知見這是學問,修正行持這是品德。」所以學佛,它的標準,就是要有良好的品德與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