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通覺法師:《金剛經》的啟示:一生的修行,就是修好八顆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金剛經》在中國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教經典,是記錄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須菩提問答對話的一部經。

  南懷瑾評價說:“《金剛經》最偉大之處,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是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我們研究學習《金剛經》時,不能將它局限於佛教的范圍。將《金剛經》的宗教形式放一邊,不論你信奉佛教與否,都可以從這部經典中汲取最有營養的人生智慧。

  縱覽《金剛經》,我們可以知道,人生需守住八顆心,便可解脫煩惱、獲得幸福、提升生命的價值。

  一、平常心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捨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譯文:到午時該吃飯了,世尊(釋迦牟尼佛祖)披上袈裟,手持缽盂,進入捨衛城中乞食。在城中按順序挨門挨戶化緣完畢,然後回到原來的地方吃飯,飯後,收好袈裟和缽盂,洗淨腳,整理好座位,便盤坐在座位上。

  乍看上去,這段話描述的就是佛的一段日常生活,並無奇妙之處。

  可細想一下,像佛這樣具有大智慧、超凡脫俗、德高望眾的人,其平常生活與普通僧人並沒有兩樣,也要自己化緣,自己洗腳,吃完飯就打坐休息,一切都是那麼的平常。

  按說,佛陀身邊有這麼多的弟子,有這麼多的護法,如果佛陀稍稍擺個師父的架子,他身邊的弟子一定很樂意供養他。可是佛陀沒有這麼做,這是佛陀慈悲,讓眾生有機會種福田,並且以身作則,將真理介紹給世人。

  真正的真理就在最平凡之處,就在最平常的事物之上,平凡到極點,亦是偉大到極點。真正的聖人都是於平凡處見偉大,在平常中修行而體悟境界。正所謂“世間莫若修行好,天下無如吃飯難”。

  那麼,如何從生活中去體會道呢?《金剛經》告訴我們,要擁有平常心,所謂穿衣吃飯即是道,平常心是道。真的平常心就是心止於至善,而不是忐忑不安,就是不計較輸贏,從容不迫,就是干淨而溫和,寬容而鎮定。

  一個人只要安住自己的心,不管他在做什麼,打坐也好,走路也好,吃飯也好,你都能感覺到他身上的那份寧靜、祥和與自在。

  二、安定心

  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譯文:應當如何才能得到最高的智慧覺悟?如何降伏妄心?

  《金剛經》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們內心中不安定的煩惱因素,也是整個佛法要解決的問題。

  一個人若沒有安定的心,給他再多的名聲和財富他都不會滿足。比如社會上有很多人,經過努力買房買車,衣食無憂,生活寬裕,卻偏偏心不安著,非要跟那些坐擁豪宅豪車的人相比,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終日郁郁寡歡。

  我們之所以感到痛苦煩惱,是因為我們心中有太多的欲望。一旦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會感到煩惱,自卑,痛苦。既使欲望暫時實現了,又生怕會失去或者又有了更大的欲望。因此,我們的身心永遠在苦海中沉浮,永無出頭之日。

  我們為什麼不能擁有良好的心境呢?就是因為我們還有煩惱,所以才不能獲得自在。

  佛教認為,一念之間,人就會有八萬四千種煩惱。佛要大加修行,根本就是要“善護念”,也就是要讓這些煩惱“住”,要“降伏其心”。好好的掌控好自己的心念,千方百計把自己各種想入非非的想法停下,各種念頭止住了,由此產生的各種痛苦自然也就消失了。

  三、奉獻心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譯文:菩薩既然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於行住坐臥,起心動念時,應當無所住。比如行布施的時候,應當無所住而行布施。

  提到布施,應當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布施後就忘記這件事了。而且布施的時候,是不會看對象的,只有這樣,才能修得功德圓滿。

  一個人自呱呱落地,到小學、中學、大學,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別人的給予,究竟又有幾個人想到自己給予了別人多少呢?

  對於別人的給予,我們要抱著感恩的心去接受和回報他們,人有感恩的心會讓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美好,在這個世間,每個人都在為別人付出,同時每個人都在接受別人的付出,因此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感恩。

  有人說我自己還不夠用,或者說自己一無所有,沒有什麼好布施的。

  其實,一句溫暖的問候,一片誠摯的愛心,一個美麗的微笑,任何自己覺得可以利益他人的東西都可以用來布施,勿以善小而不為,當布施成為習慣,你會從別人的快樂中得到更大的快樂。真正的給予是不求回報的,這才是真正的布施,真正的奉獻。

  四、無相心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譯文:世間所有成形成體的,都是以心執相、都是虛妄的,好比在夢中,你看見山河大地親朋好友,而實際上並沒有。如果見所有現象都是虛幻相,當知一切虛幻現象雖然有生滅變化,而實際上本來就沒有生滅,和不生不滅的如來沒有兩樣,那麼,你若知道見諸相是虛幻相,就見到了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即如來法身。

  從大千世界到微塵,從國家到家庭,從感情世界到物質世界……無一例外,皆是因緣所生,並隨條件之變化而變化,沒有永恆不變的。

  人生就像一場電影,有跌宕起伏,有風平浪靜,有陽光燦爛,有暴風驟雨......而讓我們的心也生起了愛恨喜怒,隨境而生,隨境而滅。最後傻傻地發現,我們當了一輩子的演員,隨劇情而表演,從來沒有做過真正的我。

  當你離開世界的那天,回頭再看自己的一生,你還會要自己的孩子一定得考得最好、學得最好;自己一定要干得最好、業績要最棒;自己一定要住得比人高檔、穿得比人漂亮、吃得比人豐富、出行也比人奢侈;別人傷了你,一定要以牙還牙嗎?你追求一生、執著一生的東西,你卻什麼也帶不走。

  今天愛你、疼你、恨你、傷你、怨你、折磨你的人和境,該來的讓它們來,該去的就讓它們去。不去執著,你才知道你還是你,你沒有被它們牽著走,這樣你才做回了一個真正的你。

  五、進取心

  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譯文:如來常常說:你們比丘,既然知道我所說的佛法如同渡筏的比喻,渡過河就要捨筏,佛法也是如此。佛法尚且要捨棄,何況非法呢?

  對佛法也不能執著,要像竹筏子一樣,過了河就捨棄掉,對佛法是這樣捨棄,世間知識、經驗更不用說了,這才是真正的萬法皆空。

  我們不要滿足於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應該不斷開拓自己的視野,曾經有助於我們的舊的思想體系該拋棄的也要拋棄,才能不斷突破自我,得大自在。

  有些人認為佛教是消極的,擔心一旦學佛會失去進取心,因而不敢走近佛教,其實這是對佛教的誤解。從世俗意義上說,進取心是好事;從佛教角度看,進取心同樣被肯定。

  佛的本意是要我們進取而不執著。進取代表著人們有某種上進心,有某種向上的追求。但我們在追求過程中,成功了,我很光彩,萬一失敗,就覺得沒面子,這就是對成功的執著和過分在乎。

  另外,我們對追求的事也會有自己的價值判斷。而那些在乎的事,重要性就被誇大了,一旦不能成功,會很痛苦。我們也會執著自己的經驗方法,以為這才是通往成功的最佳模式,從而變得自以為是,不能采納他人意見。甚至在做事中,因為固執己見,產生對立沖突,使人活得很累,產生憂慮和焦躁。

  想要進取而不為所累,就必須要有空性的智慧,認識到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惟有這樣,才能超越對現象的執著,心無所住,在積極進取的同時不失自在。

  六、無住心

  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譯文:知道一切相都是虛幻的,應當如是生無上正等正覺的清淨心,不應當住在物質現象上,而想要生無上正等正覺心,一旦住在物質現象上,那是凡夫的虛妄心,不應當住在聲音、香氣、滋味、感覺、記憶等現象上而生起凡夫的虛妄心,應當無所住。無所住不是什麼事都不做,也不是什麼事都不想。應無所住,並不妨礙起心動念,不妨礙行住坐臥。人應該對世俗物質無所執著,才有可能深刻領悟佛。

  當今時代是一個物欲湧動,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盛行的時代,有些人不再談論人生、理想、國家、社會,而是更多地談論電影、股票、服飾、美食、足球、明星等等。

  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世界,享受現代物質文明是現代人應有的權利。但是,人切不可成為物質的奴隸,陷溺於拜金主義的狂潮,從而導致精神家園的失落。

  《金剛經》的“無住”心,可以緩解現代人的壓力感,使其保持澄明心性。面對洶湧澎湃的物欲大潮,必須以金剛般若大智慧斬斷物欲,才能將生命提升到天心月圓的光明澄澈之境。

  人除了物質生活,還要有充實的精神生活,精神上的充實才是真正的富貴,精神上的滿足才是真正的幸福。

  人都具有“庸人自擾”的本性,對於有關自身之事作過多的無謂思考,是困擾自身的主要原因。

  假使心起了煩惱,那麼即使在社會上很有地位、財富,生活也是空虛的。如果心中顛倒夢想,高樓大廈無異於監獄,美味佳肴就是毒藥。

  古人說:心安事無問,心定菜根香。假使心安定了,就算吃的是粗茶淡飯,住的是茅草小屋,心中也很安定、自在,遠勝山珍海味高床大屋。

  七、當下心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譯文:過去心了不可得,現在心了不可得,未來心了不可得。(只是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所產生的意識現象,相繼不斷使我們錯謬的以為己心。)

  過去心不可得,意思就是已經過去的事情我們就應該放手,不應該有執念。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人沉溺於對於過去的自豪或悔恨中。過去的成就或者過去的錯誤其實都流水一樣過去了,如果你想回到過去找到你心的真谛顯然是不可能的。

  未來如同過去一樣虛幻。我們永遠無法知道未來將會如何到來,將我們的心放在未來無疑就是將真理訴諸於猜測,對於未來心往往會陷入猜測和狂想之中。未來還沒有來到,人們貪戀未來,無非是對未來存著各種幻想,認為真正的真谛會在未來取得。

  那麼為什麼現在心也不可得呢?佛說過,一念之中有九十起生滅,以電光石火之快,尚不能比。心念的生生滅滅,當你意識到的時候,心念就已經成為過去。這就是“現在心不可得”。

  我們之所以無法放下執念,是因為我們總是執迷於過去心、現在心或者未來心。執著於虛妄的心念,我們自然也就無法獲得心靈上的超脫。

  “過去心已滅,現在心無往,未來心未至”。三心不可得,就是叫我們放下對於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執著。不執著於三心,才能看得開,才能放的下,才能輕輕松松,才能了無掛礙。所以知三心不可得,解開心縛,放下執著,方能身心輕松。

  八、隨緣心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譯文:有為法都如同夢幻泡影,本來不可取不可說,又如同水露,如同閃電,雖然呈現過,瞬間消失,不可取不可說,應作如是觀。

  人生如夢,苦樂如泡影,成敗如朝露,榮華富貴如浮雲,名利如鏡花水月,宇宙間萬事萬物瞬息變幻,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人也不過是天地間匆匆的過客,怎能永恆地留住自己喜歡的東西?天地間萬物,人只有暫時的使用權,哪有永恆的所有權?

  一個人若能領悟到一切萬法的本質皆緣生緣滅,看透自我、苦樂、名利、美色等,世間萬物之心便會生起,這樣就能逐漸明白凡事不必過於執著,應以隨緣的心態做事。

  順境時珍惜眼前所有,以良好的機緣去成就事業,活出幸福的人生;逆境時坦然地面對、承受、化解人生中的各種困苦,依然能笑對人生,活得輕松、自在。

  如此,無論順逆境,一個人都能坦然面對世間的悲歡離合、炎涼冷熱,超越成敗、榮辱和得失,甚至生死,隨緣而行,無住生心,便能領悟人生的大智慧。

  南無阿彌陀佛

 

上一篇:佛音講堂開示:一部《心經》居然有​這麼多的大智慧
下一篇:淨空法師:躺著看經、​念咒會得什麼果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