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念祖:苦集滅道叫作四谛法,含義是什麼?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叫作四谛法。含義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這個話又是倒裝的,因為有集才有苦,修道才能滅。人生是苦,真實不虛,就稱為苦谛。一切可以招引苦果的種種惡因,例如無明、愛見等煩惱,叫作集谛。一切苦惱永遠消滅叫滅谛。一切聖道(“道”即道路與方法)修了能滅除苦惱的叫作道谛,“谛”是真實不顛倒之義。

  人道的八苦在“度一切苦厄”處,已經介紹過了。八苦交煎,苦惱無邊,所以首先是知苦。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苦這麼可怕,我們要消掉苦的因。苦的因是煩惱、造業,由於這些因,就要受到苦果。為除苦的因,所以要斷集,煩惱、造業、種種惡因不出現於我們的心、身、口。希望苦惱永滅,這就是滅谛。

  怎樣才能滅苦?修習三無漏學、六波羅蜜、八正道等等聖道,即是道谛。聲聞乘行人,厭苦乃斷一切苦因,羨滅盡煩惱之樂而修道,以此為法即是聲聞的法執。大乘菩薩了知根本無無明,也就沒有煩惱,也就沒有苦,都是事相的顯現,都是夢中事,醒來之後就沒有這些事,當體全空,只是一心,本來無苦無集,醒來就是,無道可修。故曰:“無苦集滅道。”阿羅漢修的四谛法也破了。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無智”。菩薩修行成佛,就是把八識轉成四智。前五識轉“成所作智”。第六識——意識成為“妙觀察智”,如鏡照物,觀察得很清楚,但是沒有受影響,沒有分別,沒有痕跡。

  第七是執我,末那識變為“平等性智”。執我有自、有他就不平等。自他都一樣,一切都同體,就轉為平等性智。

  第八識變為“大圓鏡智”。這也是個比喻,鏡子無所不照,一個又大又圓的鏡子。我們的鏡子是平面的,只照一方,如果鏡子是大圓球,就無所不照。這個智慧無所不照,稱為大圓鏡智,成佛的智慧。所以佛就是把八識轉成四智。

  這為什麼說“無智”?就是說,轉識成智還是在你沒有成佛之前,修行道路上的事情。真正到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是什麼?就是這句話: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不是還要你轉,你本來就具一切如來智慧。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大圓鏡智,本自具足,不是你修持轉而得的。所以“無智”。

  又《破空論》說:“是故此心即三般若,三般若只是一心。”般若者,殊勝大智慧,只是一心,智如波,心如水,水上生波,全波是水,只是一心,故曰“無智”。

  “無得”。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成就無上正等菩提。所謂新成只是恢復原來的本有,若有新得,就會有所增。(原是一百,又得一,應為一百零一。)經中前已示明“不增不減”,若有所得,就會有所增,便與經意相違。故《金剛經》說:“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以無所得故”的含義。

  這裡從西藏本補充一句作為參考。“是以無苦集滅道,無智無得亦無不得。”就怕你落空,一切都無,流於斷滅。

  “菩提薩埵”這一句的銜接,在中國、日本皆有兩種。一種是菩提薩埵緊接前文作為結束,成為“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一種是放在後頭作為開始,藏本譯文正是這樣。

  西藏跟印度相接,彼此間的大德往返很容易,兩國的往來很頻繁,所以很多經典是到了西藏,沒有傳到中原,還有好多經典到了西藏,西藏就翻譯了,中國沒有翻譯的也不少。所以現在大家對於西藏的佛教很重視,它有一些經典是中原、其他國家所沒有的,印度也沒有了。還有一些它已經翻譯成藏文了,而別的國家還沒有翻譯的。

  西藏還有個特點,他們翻的東西也是力求准確。比如《阿彌陀經》,鸠摩羅什翻譯,六方佛贊,東、西、南、北方,上、下方。真正的原來的梵文本是十方佛贊,還有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角,都有很多佛在贊。玄奘翻譯的是十方佛贊,西藏翻譯的相同。至於“菩提薩埵”連接下文,日本宏法大師也正是這樣主張。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心聲錄》,黃念祖著,中國書籍出版社)

 

上一篇:《大智度論》裡的故事 大醫​王
下一篇:藥師如來的護法 十二神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