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學佛應遠離四種相並知道如​何對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應遠離相,復有四種:謂沉相、掉相。”修行不應該有的四種相:“沉相”即昏沉,一打坐就頭腦昏聩,睡眠。“掉相”不是散亂啊,是跳動。有時候打坐起來好像有點清淨,突然一個念頭來了:“哎,討厭,掉了。”沒有想。。。沒有想,突然又蹦出來一個:“哎,討厭,又丟掉了。”這種是“掉相”。

  “亂相、著相。”散亂是根本坐不下去。“著相”不可以,即使得到了一個空,得到清淨了,也不要“著相”,“龍銜海珠,游魚不顧”啊,清淨相都不著。如果你是分別影像所緣,我要緣一個觀音相或者佛像,或者一點明點亮光,結果啊,亮光緣不起來,一股清淨相來了,身心非常清淨,然後我貪著清淨就定下去,認為自己對了。錯了,這是“著相”,你被清淨相迷走了,你的定境界,這個專一的分別影像離開了主體,不能得定,懂了吧。

  所以你們有許多是到了邊緣不能得定,就是“著相”。特別注意“沉相”、“掉相”、“亂相”、“著相”,這四種相不能著。《金剛經》的四種相,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那是大乘菩薩的以體而論,以性而論;這個是以功用而論。

  “應修習相,當知對治此四種相。”對“昏沉”、“掉舉”、“散亂”、“著相”要對治。

  “何等沉相?謂不守根門,食不知量,初夜後夜,不常覺寤勤修觀行,不正知住,是癡行性。”注意啊,出家修行的更要注意啊,什麽叫容易落沉相?打起坐來不能用功?因為“不守根門”,六根不守,就是身體放逸。所以戒律(要求)目不斜視,笑不露齒,就是守根門。“哈哈”一笑就散亂了,所以要笑不露齒,笑要微微的,牙齒都看不見;眼睛不要東看西看,要守六根根門。

  最重要的是“食要知量”,飲食。不要貪嘴啊,很多毛病都是吃出來的,吃壞的,食要知量。“初夜後夜”即上半夜下半夜,“不常覺寤”。喜歡貪睡,睡懶覺,不“勤修觀行”就是墮落,“不正知住”。為什麽會如此?因為沒有“正知”,這屬於“癡行性”, 癡的根性太重。

  “耽著睡眠,無巧便慧,惡作俱行,欲勤心觀,不曾修習正奢摩他。”貪睡,還說睡不夠,功課太多了,太累了。“無巧便慧”,自己又不懂得方法,沒有智慧,不懂調整自己精神的方法。“惡作俱行”,所以啊,一邊出家,一邊心裡後悔討厭;一邊修道,一邊是自己生氣;一邊在這個環境裡,一邊討厭這個環境。都在“惡作俱行”,同時跟煩惱一起來。“欲勤心觀,不曾修習正奢摩他。”想用功一點,心裡去觀想,但是,正修行之路得不到。

  “於奢摩他未為純善。”對於修止的方法,修定的方法根本做不到。就是說在方法上沒有達到至善的境界。“一向思惟奢摩他相,其心惛闇,於勝境界不樂攀緣。”《瑜伽師地論》裡說的“一向”對於修止得定的“相” ,“其心惛闇”。一打起坐來兩腿一盤,定還沒有定,瞌睡來了,就想睡覺。“於勝境界不樂攀緣”,對於上進的聖人境界,並不想求進步。

  有些同學一樣:“哎,佛學我很喜歡。”我說:“真的?”“真的,我很喜歡。不過是喜歡聽聽了。”“你修不修呢?”“那我還做不到。”這就是“於勝境界不樂攀緣”,都屬於癡性,都是愚癡人,白癡,智慧的白癡。世間的多情人,佛法的愚癡人。這都屬於昏沉的一面,屬於昏沉根性種子的人。

  “何等掉相?謂不守根門等四,如前廣說,是貪行性。”掉舉心什麽?就是“不守根門等四”即“食不知量,初夜後夜,不常覺寤勤修觀行,不正知住。”這些都一樣,是“貪行性”。掉舉心是這麽來的?是因為你貪欲心重。“樂不寂靜,無厭離心,無巧便慧,太舉俱行,”不是“太”,是“惡” ?“惡舉俱行”,還是“惡作俱行”?

  “如前欲等,不曾修舉,於舉未善唯一向修,由於種種隨順掉法親裡尋等動亂其心。”掉舉心是貪心重。“樂不寂靜”不喜歡清淨的境界,不喜歡定的境界,對於世間貪戀的很。我經常碰到有些朋友說:“學佛的人要離娑婆世界,哼,我不想離開這個世界。娑婆世界有什麽壞?哪樣不好?電燈、冷氣,哪樣不舒服啊?何必到那個極樂世界呢?地都是平的,也沒得山爬,玻璃為地,那我還要穿膠鞋,滑的很呢。”對這個世界沒有“厭離心”,沒有善巧方便的智慧,所以,“惡作俱行”,對於前面所講的勝妙之樂,永遠沒有修學。這都是屬於散亂心,甚至於想到家鄉,修行還不到幾天就想家了,親朋故裡,“尋等動亂其心”,這都屬於掉舉心,還不屬於散亂心。

  南無阿彌陀佛 🙏🙏🙏

 

上一篇: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是學佛修行最大的障礙
下一篇:宣化上人:菩薩因為行菩薩道,功德圓滿,​而得這樣種種神通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