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子路聽到有人指出自己的過錯就很高興,大禹聽到好的言論,就給人行禮。子路和大禹的行為都可看其出勇於承認錯誤,不拒谏飾非的優秀品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像顏回這樣的修為,孔子還以“不貳過”稱之,可見顏回也曾犯過錯誤。
犯過錯誤並不損害其為君子,過而不改,才是最大的錯誤。子路明白這個道理,聞過則喜,所以成聖賢之德,而名流萬古;唐太宗明乎此理,所以有貞觀盛世,萬載傳揚。夏桀無道,龍逢谏而死,而夏朝滅亡;商纣無道,比干谏而死,而商亡;吳王不聽伍子胥之谏,而被越國所滅。前車之鑒,不可不知。
《論語》說“過則勿憚改”,鼓勵人們勇於改錯。又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光明磊落,絕無隱匿,即使有過錯,眾人共見,未嘗掩飾,立即改正,不留纖毫,明德復明,完全無缺,如日食月食一般。不似“小人之過也必文”,到處為自己找理由開脫,不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聖賢未嘗無過,子路聞過則喜,所以為聖賢之徒;大舜善與人同,所以為百世之師。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不二過”,就是不犯同樣的錯誤。這才是真忏悔,也是有效的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