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中,除了多付出美好的語言,和大家的行為保持一致也很重要。比如,大家都說去喝茶,你說我要去喝咖啡,同事們要出去一起聚餐,你卻想吃盒飯,“我只喜歡吃盒飯,你們要吃飯店你們去吃,我不去了……”等等這樣一是會影響大家的情緒,二是會讓別人覺得你不合群。
不合群的人,其實就是不懂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太過自我,每次都是用自己的主觀意識來判定人事物的對錯好壞,並由此表達自己的喜惡之情。
有人會找借口說,這是因為我有“個性”,我就是這樣的“與眾不同”。這種所謂的“個性”、“與眾不同”、“只要我高興有什麼不可以”的想法,經常會斬斷人際關系中最好的層面,斬斷的是那些願意和你接觸的緣分。
要知道,茫茫人海中有緣並願意和你接觸的人只是少部分,當你覺得自己被孤立,感到沒什麼真正的朋友,很孤獨,看什麼都不順眼的時候,就是這些“個性”將你帶入了“我執”的沼澤。
所以,要學會用適當的方式跟人接觸。如果你是個學者,跟農民在一起,就不要用文绉绉的語言講話,要用農民聽得懂的語言去表達。如果你是個商人,全用商業口氣跟別人交流也是很奇怪的。如果你是個教授,針對小學生,就必須用小學生聽得懂的語言來講,教大學生的時候,就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教授,這才叫因材施教。
我經常舉我們到國外傳教的例子。去到信仰天主教為主的國家,要學會真心贊美上帝、贊美聖母,這種贊美不是虛偽的,是真實的,讓他們感受到我們來自異教,對他們依然這麼尊敬,這樣他們才會歡喜,這樣他們的思想,他們的邏輯方法,我們才可以好好去學習。
漸漸地,當大家有了溝通,已經都是很熟的朋友後,再逐步告訴他們,我們所信仰的跟他們所信仰的有什麼不一樣。
在尊重他人的情形下,希望別人能在認同中接納我們。無論是“推銷”產品,還是推廣佛法,無論是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相互接納,還是文化與文化之間的相互融合,都是這個過程。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固然帶有私下的目的,但千萬不要忘了,重點還是要為了別人的利益。不管我們所認同的這個東西有多好,如果會給別人造成傷害和痛苦,就不應該強加給他人,這才叫利行。
為了讓別人得到利益,我們付出行動,最後讓他感受到了,變得很快樂,他也很願意接受,這才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良方妙法。
不帶任何強迫,不帶任何私心,在你無私地付出當中,你的目的統統都能達到了。
佛法,教給我們如何處理繁雜的人際關系,這可以說是最完美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