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目睹美麗的事物僅僅停留片刻便悄然泯滅,我們或許會遺憾的感慨“這可真是好景不長,昙花一現。”
當我們了悟生命的真谛,心自清明,了然無塵,我們會道一聲:“我已豁然開朗,大徹大悟。”
當我們聽得一席智慧之言,並對此深有領悟,我們會驚喜的贊歎:“聽君一席話,如醍醐灌頂,令人茅塞頓開。”
可是你知道嗎,這些朗朗上口,優美至極的詞匯,其實都是佛教詞語,他們大多來自於佛經佛法,經過中國人千年的傳承和使用而成為了我們生活中最常用的日常用語。
佛教向來注重哲理思辨精神,因此,佛教的詞語總是充滿著無窮的智慧與神秘的美感,其中往往凝聚著佛家智慧,大繁至簡,大音希聲,寥寥幾字,往往便能讓人體會到無盡的禅意和佛法意趣,令人念後讀後,清淨自生,心境安然自在,仔細品味,我們會發現,佛教語言有著能夠超越時間與空間的特殊魅力。
《楞嚴經》雲“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世”與“界”,僅僅用兩個字,便將我們所能觀察到、體悟到的宏觀上廣闊無界,宇宙無疆的時間與空間表現了出來,多麼精妙,多麼准確,佛法的智慧實在是令人歎服!
當然,不僅僅是對大世界的觀察和思考,佛經對於極細極微的短暫的時間也有著自己的計量和說法,《僧祗律》:“一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間,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在《妙法蓮華經》中也有“深入禅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間,發菩提心。”“一剎那”,“一瞬間”,“一彈指”,“一須臾”,也成為我們形容時間短暫的常用詞語。
佛教謂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如果六根不染六塵,修行中能夠一直保持心底純淨的話,便是“一塵不染”;鏡中花,水中影,縱然美麗,但皆為虛幻鏡像,都是空靈幻境,執著追逐“鏡花水月”,則更難以勘破紅塵,參透真實;對待他人,既不要太過親近,也不要太過疏離,而要保持“不即不離”的距離;塵世的痛苦,就如同大海一般,無邊無際,寬廣無垠,但只要肯修行悟道,便能夠獲得解脫,實現涅槃,是為“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提起佛教文化,或許有很多人覺得神秘莫測,事實上,佛教已經在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中深深的浸透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趙樸初老先生說:“……一張嘴說話,其實就包含著佛教的成份。”而由丁福保先生編纂的《佛學大辭典更是收錄了三萬余條詞條,我們就能想到有多少佛教詞語已經深入我們的通用詞匯當中了,如贊歎、緣分、成就、忏悔、覺悟、煩惱......很多我們見之如常的詞語,其實都來源於佛教,得益於古代高僧對佛經絕妙又精准的翻譯和禅師們對佛經佛法的傳播,這些詞匯也變得充滿了中國式含蓄的神秘美感,仔細思索品味,更令人驚歎於其殊勝的佛教智慧。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