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薄、悭貪的人的果報
暫得憶念藥師佛名,還生人中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
“爾時世尊”:在前邊釋迦牟尼佛說這一段經文之後,“復告曼殊室利童子言”:又不怕麻煩的、悲心切切,而再告訴文殊師利童子,就說了,“曼殊室利”,“有諸眾生”:說假設若有一切的眾生,“不識善惡”:他也不知道什麼叫善?什麼叫惡?善惡他混合分不清楚,“惟懷貪吝”:他所知道的就是一個貪心和一個吝啬,捨不得。
“不知布施”:他不知道布施給其他人,不知道對其他人好。
布施,就是以自己的所有,布施給這個所無的,那麼這裡邊就有財施、有法施、有無畏施。
財施,就把所有一切的財產,包括一切的技能都在內,來布施給其他人,幫助其他人。
法施,是把自己所明白的佛法,看眾生的機緣,觀機逗教,因人說法,因病予藥,那麼這樣子來利益眾生,這叫法施。
無畏施,就是看見人在那困苦艱難、危險的時候,非常地恐怖,所謂“六神無主”;在這個時候,你能安慰他,能以軟言玉語,用很柔和的語言來安慰這個人,令這個人沒有恐怖心,這叫無畏施。
財施、法施、無畏施,這是三種的布施。你沒有財,你可以布施法;沒有法,可以布施這個無畏,這都是布施。
那麼你能布施,“及施果報”:那你能再講說這個布施的果報,好像《地藏經》上說“捨一得萬報”,這是布施的果報。
“愚癡無智”:沒有人給他講這個因果報應,他也沒有這種知識,這叫無知──愚癡無智,沒有智慧。
“阙於信根”:為什麼我們人遇到正法,會狐疑不信,會生出很多懷疑?這就是信根不具足,也沒有擇法眼,你說的是,他想成非了;你說的非,他又想是。沒有真正的智慧來判斷是道和非道這種的界限,判斷不出來,這就叫愚癡無智。阙於信根,沒有這個信根。
“多聚財寶”:他把這個財寶聚得很多很多的,要做守財奴,所以“勤加守護”:早起想著我這個財寶到晚間,晚間想得睡不著覺,又想到天光。你看辛苦不辛苦?因為保護自己的財產,吃飯也沒有味道了,睡覺也睡不著了,你看這是很苦的!所以勤加守護,想盡方法來守護自己的財產。
“見乞者來”:若見一個討飯的,或者乞食的,到自己這兒來了,怎麼樣啊?
“其心不喜”:心裡就很討厭很討厭的,說:“你跑到我這兒來要了,真是可惡!”
“設不獲已”:或者受這個環境的使然,一定要布施才可以,不布施嘛,就有麻煩了,這叫受逼迫來布施,是不得已的布施。
“而行施時”:那麼被壓迫而做這個布施的時候,“如割身肉”:這真是所謂捨錢如割肉,像割身上肉一樣的。“深生痛惜”:很捨不得的,心裡都痛了!
“復有無量悭貪有情”:又有無量無邊那麼多悭貪的眾生,捨不得、孤寒鬼、刻薄、悭吝。
“積集資財”:聚集這個資財。資就是物質,財就是財產;積聚這物質和財產。
“於其自身”:就是給他自己這個身,“尚不受用”:他自己也捨不得用。什麼東西都收藏起來,自己捨不得用,也不給其他的人用。
“何況能與父母妻子”:他自己都捨不得用,他怎麼能又會令父母、妻子來享用呢?他更也捨不得!
“奴婢作使”:那麼或者給他奴婢,或者他這個傭人,“及來乞者”:或者來和他要飯的這些人。
“彼諸有情”:這一類刻薄、悭貪、孤寒的眾生,“從此命終”:一旦他死了,“生餓鬼界”:死了怎麼樣啊?因為他這麼悭貪,總是不捨得,所以就做了一個窮鬼,做了一個餓鬼,做了一個守財鬼;“或傍生趣”:或者做了畜生,也不一定的。
“由昔人間”:因為他以前在人間,“曾得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他偶爾在一個場合裡頭,聽見人念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今在惡趣”:現在在這個三惡道裡頭,“暫得憶念,彼如來名”:偶爾就想起來這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了。
“即於念時”:就在他這個念的時候,“從彼處沒”:就從那個或者是餓鬼道,或者傍生,它就從那兒沒有了,“還生人中”:又回來生在人世間來了。
“得宿命念”:他常常知道自己前生是做什麼,是怎麼樣的,得宿命通。
“畏惡趣苦”:很怕這個三惡道的苦果,“不樂欲樂”:不再歡喜這個欲樂、吃喝玩樂了。
“好行惠施”:那麼就歡喜做一些個布施,布施給一切眾生。
“贊歎施者”:他也贊歎布施的這一類人。
“一切所有,悉無貪惜”:他一切所有的,也都不那麼孤寒了,不那麼悭貪了。
“漸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那麼慢慢的,漸次就是慢慢的,一步一步來;尚能,他能勉強布施頭、布施目、布施手足,或者布施血肉之身,“施來求者”:布施給向他來求的這一類眾生;“況余財物”:況且其余的身外之物,那他更不會不捨得了,一定都能捨得了。
恭錄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