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或許會是被最多的人念誦過的一句佛經吧。這句佛經來自《金剛經》。金剛經是般若部中的一個經典。自從慧能和尚被尊崇為禅宗六祖之後,金剛經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也就有了特殊的地位。許多開始學習佛經之人都會把金剛經做為首選佛經。
是金剛經比其它的佛經所講述的經義更圓融、更完備、更殊勝嗎?這個就不好講了。對於特定的人來說,某些經典或許會更為合適一些吧。但是應該說從經義上來講所有的佛經都是一樣的殊勝的。
那麼為什麼有更多的人推崇金剛經呢?因為慧能和尚從金剛經中得到了大的成就。既然有了一個好的、值得學習的先例,許多學習佛經的人也就首選金剛經了。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因為有了即見如來,於是許多人就把這一句佛經當成了佛學的經義核心。再加上這句佛經的字面又很直白、很通俗。許多學佛之人就喜歡把這句佛經掛在嘴上。這句佛經雖然很直白,卻也讓人莫測高深;這句佛經很通俗,卻也會讓人覺得很神秘。而且呢,這句佛經的適用性很廣。指點他人也好,規勸他人也好,批評他人也好,反對他人也好,點評也好,總結也好等等,總之都能適用,有普適性。於是許多的學佛之人,都喜歡用這句佛經。特別是那些個剛剛學習佛經的人。說起這句佛經時,會覺得已經掌握了佛法的核心要旨。仿佛自己已經進入了上人之列,成佛可期。只要一說這句佛經,身上也會多了些佛的氣息。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雖然好聽、好用,但是就象甘草一樣能和諸藥,卻是難治一病。太過籠統了,很難給人以切實的點破、真實的受用。
真正系統地學習過佛經,特別是學習過多部佛經的人。我想他們都不會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掛在嘴上。因為很難做到見見非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就是這一句被許多人掛在嘴上的、很直白、很通俗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們真的都懂了嗎?或許他們就連“相”的概念都沒有形成認識呢。明明還是活在相中,還沒能脫離相的纏縛,卻在嘴上掛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豈不是自欺欺人。若樹非見,雲何見樹,若樹即見,復雲何樹?
不讀《華嚴經》不知道自己想象的貧乏,不讀《大般若經》不知道自己對方便的無知,不讀《維摩诘經》不知道自己參研的渺劣,不讀《解深密經》不知道自己境界的淺薄。
在解深密經中,就這一個“相”字的分析,足以讓你覺得自己以前所學的都太過膚淺。
解深密經:如螺貝上鮮白色性,不易施設與彼螺貝一相異相。如螺貝上鮮白色性,金上黃色亦復如是。如箜篌上美妙曲性,不易施設與彼箜篌一相異相......又如一切行上無常性,一切有漏法上苦性,一切法上補特伽羅無我性,不易施設與彼行等一相異相......勝義谛相,不可施設與彼行相一相異相。
謂諸法相略有三種。何等為三,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圓成實相。雲何遍計所執相,謂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別,乃至為令隨起言說。雲何諸法依他起相,謂一切法,緣生自性,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乃至招集純大苦蘊。雲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於此真如,諸菩薩眾勇猛精進,為因緣故,如理作意,無倒思惟,為因緣故,乃能通達。於此通達,漸漸修習,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方證圓滿。
當然了也不要妄自菲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可以是進步的前提。
願佛佑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