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三十六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三十六章了無寄處堪大用03
與佛同在
佛言,普賢菩薩今現在此道場眾會,親近我住,初無動移者,明以根本智,性自無依,名為現在此道場故,為能治有所得諸見蘊故。
佛經上說,你們要到哪裡找普賢?大家用神通、用智慧到處找普賢,像找迷藏一樣,佛說你找不到的,你要找他,起心動念一念就出來了。佛說我告訴你們,普賢現在就在這裡啊!就在這個道場,而且‘親近我住’,就坐在我旁邊,你們沒有看到。大家一定說普賢菩薩用隱身法,沒有這回事。佛說普賢就坐在我旁邊,大家看到釋迦牟尼佛,沒有看到普賢坐在那裡。‘初無動移者’,分根本動都沒動過,開始就坐在我旁邊,但是我們找不到他。這不是跟小說一樣?所以我說,如果懂了,看佛經就像看小說一樣,很妙的!這個道理說明什麼呢?
‘明以根本智,性自無依,名為現在此道場故,為能治有所得諸見蘊故’,佛為什麼這樣說呢?就是告訴你,普賢普遍存在,無所不在,是在我們這裡。所以佛說‘親近我住’,代表每一個人的‘我’,當你動念要求佛時,佛就在;當你動念求菩薩,菩薩就在;當你起一念善心時,善就在;當你起一念惡心時,惡就在,到哪裡去另外找一個善惡?善惡就是一念,就在這裡,就在這個身邊,非常清淨,根本沒有動過。佛說這些在說明什麼?明心見性得道的那個根本智,一切眾生,任何一個人,天生下來,只要你生命存在就有這個智慧。你說沒有念過書不懂,念書以後是不是懂了很多事?在座有許多青年六歲開始讀小學,到大學畢業二十幾歲,你回想看看,是不是比六歲的時候聰明很多?知識多得多?乃至現在到了中年,覺得肚子裡學問一大堆?回想一下,一點學問都沒有,還是同小的時候那一點道理一樣。那麼,這幾十年教育得了什麼?只是知識上多一點,曉得這是書本,那叫什麼表。然而你那個能懂事的那一點作用還是一樣,沒有變動。而且讀了幾十年書,現在這些到哪裡去了?‘了不可得’,影子都找不到。
‘性自無依’,就是成佛的根本智,自性根本是無依的,不依傍書本,也不依傍任何東西,而無所依的它永遠存在。所以佛說,普賢菩薩永遠就在這個道場。道場是佛經名詞,拿普通言語說:就在這個地方。
講到這裡,我要提醒大家注意,尤其青年同學將來出國留學,要留意‘道場’的翻譯。十幾年前,有一位在國外的教授翻譯佛教的書,尤其禅宗的書,那痛苦得很!在外國當教授,比在中國還要痛苦,兩三年沒有新的論文提出來,就被認為沒有進步,那就沒有飯吃了!所以拼命寫論文。他出國幾十年,年紀又大,時下流行禅宗,他就跑到日本學禅宗。寫論文必須翻譯,也不知道翻譯得對不對,怎麼辦呢?東找西找後來有一位教授告訴他寫信到台灣跟我連絡。他來信懇求,並連同中英文禅宗語錄手稿也一起寄過來。我一看火大了,你這位老兄在那裡當教授,竟然拿這麼大疊稿子要我修改,我還要請幾位秘書幫忙,我幫你修改好了,你去吃飯,我在這裡喝稀飯、吃西北風?這怎麼辦?最後還是可憐他。
恰好一位六、七十歲的老同學,他是老牌留學生,我們兩人就幫幫他的忙。那位老同學一打開稿子,氣死了,他說不能改,你看他把‘道場’翻成什麼?翻成死人的墳墓,這怎麼能當教授!我說真翻錯了,我們把它改過來就是了,不要生氣。我是完全懂得他為什麼這樣翻譯的。算算看,他到美國三十幾年,在大陸當年哪裡曉得學佛,那時學佛學禅宗是落伍,被人看不起的,哪裡曉得現在變成時髦!當時的大陸,人死了,家裡人找和尚到墳上念經,就說‘走道場’。所以,他一看‘道場’就把它翻成墳堆一點也沒錯,因為他的知識只有這樣的范圍。
‘道場’是佛學名詞,譬如我們在這裡講佛經,這裡就叫道場;如果在這裡打坐、念經、修道,這地方叫道場。那麼,推開佛學‘道場’二字的觀念,用普通話講就是‘這個地方’,那就懂了。
‘名為現在此道場故’,你們要找普賢,普賢在哪裡?佛說普賢永遠在這個地方,當然不是在我這個地方,在你們大家那個地方。這裡也可以,那裡也可以,沒得地方的那個地方。你說在腦子裡,如果腦子子開刀,那普賢菩薩豈不被也割跑了!就是‘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中國人說的‘這個東西’,‘東西’既不是東也不是西,就是那個東西,普賢就在這裡。
‘為能治有所得諸見蘊故’,這是為了對治、醫治你的毛病。一般人學佛都拿一個有所得之心求一個東西,譬如買三根香蕉或三支香一廟子上拜佛,都是想有所求,希望佛保佑我這樣、保佑我那樣。或者不求保佑,但求佛加持,一定要明心見性,這些都是有所求的心。
‘為能治有所得見蘊故’,‘見’就是觀念,要把這個‘有所得’的觀念拿開,才能了解普賢菩薩無所在、無所不在。
以無礙總別同異普光明智,與十方一切諸佛大用體同,名為眾會故,無邊差別智海,一時等用。不移根本智體無依住智,名為親近我住初無移故。
要進入一種什麼智慧呢?一切無障礙,無所謂出世,無所謂入世;無所謂出家,無所謂在家;無所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就是無礙了!
‘無礙總別’,‘總’是籠總、歸納;‘別’是差別、分析。‘不生不滅’是籠總;‘生滅’是差別;‘不垢不淨’是籠總;‘垢淨’是差別。真正悟道的智慧以‘無礙總別異同’,也不分同,也不分異。‘普光明智’,普遍光明的大智慧,這就叫成佛、明心見性。在《華嚴經》也不叫明心見性,它稱‘無礙總別同異普光明智’,了解了以後,你就是佛,你同過去佛、現在佛、佛的大機大用功能之體是相同的。
‘名為眾會故,無邊差別智海,一時等用。’這種智慧,不是普通大學某一個科系或拿一個學位的智慧,拿到某個學位是專門,專門是它的別;淵博是它的總。這個智慧不是世間的智慧。‘名為眾會’,一切融會貫通叫‘無邊差別智海’,沒有邊際,無量無邊的,包括一切差別的智慧,統統明白了。‘一時等用’,所謂一了百了,一悟千悟,統統明白了。
‘不移根本智體無依住智,名為親近我住初無移故。’佛為什麼說普賢菩薩就在我身邊,你們沒有看到?這即說明‘不移根本智體’,任何一個人本身的清淨隨時呈現,譬如大家打坐找清淨境界,每一個人每一天每一秒每一時刻,隨時呈現清淨境界,只是你自己沒有看自己,這種事很可憐!所以禅宗修行要悟自己‘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清淨無礙,從來沒跑掉。
昨天晚上我看了一本書,有一個人埋怨上帝、埋怨盤古,把兩只眼睛長錯了,眼睛長在人的臉上,看別人看的很清楚,卻看不見自己。如果一只眼睛長在臉上看別人;一只長在手上看自己,那就好,人就沒有錯了!這個人埋怨上帝埋怨得非常。我們之所以如此,看不見自己的根本智,大概也是眼睛長錯了地方的關系!
其實,自己的根本智永遠在這裡,所以佛說它本來‘親近我住’,自己的就在我這裡。‘初無移故’,從出來到現在、到死亡,沒有變動過,它永遠跟著你,只是我們自己沒有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