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游化到捨衛國,居住在勝林給孤獨園。
有一天,佛陀問比丘們:“有一個貪欲心很重的窮人,他心中貪戀著物質,是不是會生起很大的苦惱?”
比丘們異口同聲地答道:“是的!佛陀!”
佛陀又問:“如果這個窮人受不了物欲的誘惑,向人貸款來滿足私欲,這會不會使他生起苦惱?”
“會的。”比丘們回答。
“這個窮人無法償還貸款,貸款又滋生利息,是不是會產生苦惱?”
“會的。”比丘們回答。
“窮人因為無法償還貸款及利息,債主因而上門索債,是否會令人生大苦惱?”
“會的。”比丘們回答。
“債主因為窮人不償還債務而天天上門催討,是不是很苦惱?”
“是的。”比丘們回答。
“由於窮人不能償債,因而被債主抓了起來,是不是會生大苦惱?”
“是的。”比丘們回答。
佛陀接著說:“世間法中,窮而貪是大苦,向人貸款也是大苦。
同樣的,在聖賢法中,不相信善有善報,不肯受持禁戒,不肯學習布施、智慧,沒有博學多聞,即使擁有許多的金銀珠寶,也只不過是一個富有的窮人,沒有真正的、無形的財富,是一個真正的窮人。
假如一個人的身、口、意行惡,這就是在賢聖法中向人舉債。
行惡之後不肯發露忏悔,這就是由借款所滋生的利息。
大眾見了身、口、意不淨的惡人,批評責備他是大眾中的一根刺,惡人聽了不但不悔改,反而覆藏反駁,這就如同債主索債。
又如惡人在樹下或空閒處,心中所思所念無非是貪、瞋、癡,這就如同債主天天上門討債。
因為身、口、意作惡而墮落惡道,這就如同被債主牢抓而不放。
天下最大的束縛,沒有再比地獄、餓鬼、畜生的束縛更加痛苦,
有智慧的人應該要知道拔除煩惱束縛的根本。”
比丘們聽佛陀的教示後,莫不收攝身心,精進修行,以免被三苦所束縛。
慧不貪欲
過客:怎麼做到禁欲的?專家說禁欲有害健康呀?
堪布:搔癢固然覺得無比舒服,但不癢的話,豈不是更快樂?
佛法就是智慧,若沒有智慧,就不是真正的佛法。
得一分佛法,得一分智慧;若是你學佛了,卻沒有打開心量,沒有讓自己覺悟,就不是佛法了。
那麼,是不是學佛人不能燒香、拜佛?
不是,主要看你的發心和動機,以何種心態去燒香、拜佛。
如果你把佛當神去求:“我給你燒點香,磕個頭,明天我要去買彩票,你得保佑我啊!讓我中獎500萬,到時候我還來給你燒香。”
若是你有這樣的心態,就不是真正的佛教,而是宗教了。
佛在《金剛經》中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法不是宗教,但是我們現在這些學佛人把它變成了宗教。佛法本身是教育,是智慧。
我們產生貪嗔癡煩惱的根本原因是無明愚癡,不明諸法的真相、真理。
如果你明白了諸法的真相、真理,這叫有智慧;有這些智慧,才可以根除根本的無明、愚癡;
若是沒有無明、愚癡,就不會有貪嗔癡這些煩惱;
若沒有貪嗔癡這些煩惱,就不會造業;
若不造業,就不會輪回,也就不會有這些痛苦。
大家不要盲目地信,不要盲目地修。
先把道理搞明白,讓自己生起真正的信心,不要迷信,不要盲目接觸佛法;否則,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罪過。
佛講過,不如法修行,正法也會變成惡趣因。
這不是佛法的問題,而是個人的問題。就像你生病、吃藥一樣,藥本身是好的,是能治病的,但是你亂吃、亂用,不僅治不了病,可能連命都沒有了。
我們學佛修行也是如此,要有足夠的聞思,清楚、明白這些道理以後,才有真正的修行。
很多人去佛前求財富,求名利,卻不知道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如是因,如是果。是否應該反思自己是否曾種下一點財富、名利的因呢?
有句話叫做: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果是眼前的際遇,已是定數,無可選擇,比如出身、比如父母,接受就是,為什麼?
因為只有因才是變數,才可以由自己選擇,你的心念和行為直接導致你要承受的後果。
菩薩沒有私心雜念,常駐清淨心,而凡夫只知道出現惡果後彌補搶救,卻不想想當初何必種下惡因?
只有時刻提醒自己,糾正自己的錯誤念想,才是善因,用金剛經的說法——善護念。
點擊藍色字查看更多:
為什麼很多人很努力卻總是發不了財?
錢不只是靠本事就能掙到的,還要靠福報!
為什麼不把錢布施給窮人,而去建寺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