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學佛人來說,這幾個重要的概念一定要搞清楚,不能依己意去錯解佛意,不然走錯了方向還怪罪佛陀……
關於忏悔
有人說,人生是一場充滿錯誤的旅程。而怎麼去對待錯誤?是文過飾非還是坦然面對?是去追悔還是去忏悔?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錯了之後卻試圖去掩蓋錯誤。殊不知,錯誤雖然在表面上被掩蓋了,但卻在內心伏藏,煩惱在內心得以滋長。而忏悔,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
意識到錯誤之後,要立即忏悔,不能讓錯誤在潛意識裡扎根。要知道,一旦扎下根來,就會產生負能量,讓人們長時間生活在糾結與不安之中,背負相應的心理壓力。
我們所擁有最大的機會,便是可以去忏悔。忏悔的目的是不要再去犯了,這樣的忏悔能夠真正得到安樂。我們要去反省,每天都做了哪些好事,哪些壞事,這種反省的能力,忏悔的力量,便是修行功夫的體現。而那些對待錯誤“文過飾非”、“欲蓋彌彰”的行為,則是人生最無明,最壞的時候。
關於慈悲
慈是給人快樂,悲是拔苦與樂,這是慈悲真正的含義。很多人錯解其意,經常會就某件事情對法師說,您慈悲慈悲吧。慈悲就成了一種人情世故了。這就好比世間對人情與法度的把握一樣,如果把情放第一位,法度則起不到作用。若固守法則,則失去人情之通融。而佛教所言的慈悲,則是透過現象把握本質的,決不是一種感情交易。
慈悲可以從自己做起,比如人在鑽牛角尖時,往往不懂得給自己一條出路。這個時候,能給自己留個出路,那也是一種慈悲。現在的人往往過的很累,對自己不夠慈悲。西方人有釋放的方式,比如彼此之間產生矛盾,互相擊打幾下怨恨就釋懷了。而東方人往往會記仇,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所以出路就沒有了。比方說,人們遇到煩惱,還能夠相互訴說一下,可是現在很多情況下,你愈是叮囑對方不要跟別人說啊,那這事情的傳播速度就愈快,訴說這條路也給堵死了。
可見,慈悲實在是需要以智慧為先導的。比如對自己慈悲,那就需要對凡事不要看得過重,心結不能結的太牢固。煩惱在你不在意它的時候,傷害力往往不那麼大。你要是愈在乎,它就像寵物一樣粘上你了。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做到與否,就看修行的功夫了。煩惱來了,在你內心盤旋的時間愈短,那說明你的修行就愈受用。
對他人的慈悲,也同樣要以智慧為先導。比如對乞討者,需要給還是不需要給呢?布施當然是一種慈悲。但社會上往往有一種人,你布施給他之後,他粘住你不放,造成了麻煩與煩惱,這就需要用你用智慧來處理。同時,幫助別人,而不傷害別人,也需要一種智慧。給人自尊的關懷才稱得上慈悲,才能讓大眾生歡喜。
關於平等
社會上所說的平等,與佛教的平等也是兩個概念。
佛教上所言平等,一是說大家佛性平等,都有佛性,都可成佛。二是指因果平等,種如是因,則得如是果,無論是誰,也跳脫不了這個因果規律的作用。
但在社會現象上,我們卻無法要求其平等。比方說,有的人高,有的人矮,有的人富,有的人窮,這要一律平等,那就出問題了。
其次,要求我們都要有平等心。世間萬物千差萬別,我們都要以平等心去對待。有不同程度的妄想、分別心,那就會形成不同程度的障礙。
佛陀在世時,人們對僧團的供養也分為三六九等,佛陀便告訴他們以平等心供養,功德反而是最大的。而心行平等,在社會上能做到是多麼不容易。比如現在兒媳婦大多對自己父母孝順,對公婆能做到跟對待自己父母一樣麼?很多家庭問題,都是因為厚此薄彼產生的。這就是心行不平等,給家庭帶來的煩惱,給自己造成的障礙。
《法華經》上,有一位常不輕菩薩,他對每一個人都很尊重,對每一眾生都作佛想。哪怕是別人看不起他,诋毀他,他也一樣看待。結果,他因為心行平等,所以成就的最快。
世間的萬象都是變化的,包括周遭你所遇到的人或者事物,所以不能從相上去著取。
正行標准
以上是對幾個重要學佛概念的诠釋,總體說來,學佛要簡單,不要復雜化。學佛就要依佛陀的教言而行,別固執的以為自己走的是直道。真正的學佛人,必須每天善於觀照自己,看自己有沒有偏離軌道。
有幾個簡單的衡量標准,大家可以對照一下自己,看自己學佛是否走了偏路。
1、學佛是解脫之法,如果學佛感受不到解脫,那麼就是修行的方向,或是方式方法出了問題。
2、你學的是否開心?真正的學佛是很開心自在的,不會愁眉苦臉。否則不是佛法出了問題,而是你本人的問題。
3、學佛是否讓家庭愈來愈和美?是否讓周邊的人生歡喜心?真正的佛法是落實在生活中,落實在對行為的處處觀照之下。否則學佛只是掛在嘴上,沒有付諸實行,並不能得到真實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