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心法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說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甲一 經前提要

  甲二 解釋經題

  甲三 解釋品題

  甲四 譯者簡史

  甲五 正釋經文

  甲一 經前提要

  乙一 契機的教典

  觀世音菩薩,是和我國的眾生最有緣的。因此,我國的民間家庭裡,供養觀世音菩薩聖像的人很多。尤其在台灣,只要是燒香拜拜的信者,其家庭的廳堂,大部分都供奉觀世音菩薩的繪像。雖然有的不知道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而稱呼為‘觀音媽’,可是從家家戶戶都供養觀世音菩薩這一事實來看,足以證明觀世音菩薩,是和我國的眾生最有緣的!

  因為在我國,信仰觀世音菩薩的人很多,所以禮拜觀世音菩薩的人多,誦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人也很多。只要是信仰觀世音菩薩的人,都知道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可是觀世音菩薩怎樣救度眾生?我們要怎樣祈求,才能得到感應呢?關於這種道理,也許還有很多人都不明白。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就是說明觀世音菩薩感應的道理的。我想這種道理,凡是信奉觀世音菩薩的信眾,都必須要了解的。所以我現在就來解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內容吧!

  乙二 佛教的要義

  在要講解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之前,須先一提的就是,佛教是什麼?因為凡是信奉佛教的人,必須明了佛教的根本原理,把握著佛陀的根本精神。然後,依之信解修行,才能達到學佛修行的真正目的。如果對於佛教的原理,認識不清楚,就會曲解佛教,錯誤修行,走入邪途,愈陷痛苦深淵,這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然而佛教的要義是什麼呢?現在分為五點來解釋:

  第一、佛教是否認有‘創造神’的宗教 創造神,就是有一種宗教,是主張宇宙人生,萬事萬物,都是由神所創造的。印度的婆羅門教,主張人類是從梵天所生的,耶稣模仿這種學說,也主張世界和人類,都是上帝所創造的,這就是創造神主義的宗教。由這神創造的學說,就演變成為神權的思想。以為世間的一切,既然是由神所創造的,神就是萬能之主,他既能創造萬物,當然就可支配萬物。因此,神要你怎樣,你就得怎樣,人類的一切,都要聽從神的安排,自己是做不了主的。這種思想是君權主義的思想,已經不適合於民權主義的現時代了。

  我們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最反對這種學說的。依佛陀智慧的觀察,宇宙人生是由心所造,而不是有個‘創造神’所造成的。依佛陀的教法,有情的眾生,固然是由心所造,而外界的山河大地,也是由心所造成的。而各個人的身體,是由各人的別業所成,山河大地的世界,是由眾人共業所成的,所以佛教處處主張一切法唯心的道理。這一切法唯心的道理,也就是自由的思想,因為你要上天堂,或要下地獄,是由你自己的意志而決定的,其中並沒有支配者,和創造者。

  佛陀雖然能揭開清淨安樂的理想國土,和污濁苦惱的現實世界,以喚醒人類的注意,比較和選擇,並指示你趨向清淨安樂國土的方法。但必須由各人去選擇,發展自己的意志去實現,佛陀是不能支配你上天堂、或下地獄的。因為一切都是唯心所造的,所以每人都有選擇的自由。無論要下地獄,要上天堂,甚至要超出三界,享受涅槃寂靜的快樂,這唯有自己去選擇,去實現了。

  第二、佛教是主張平等教義的宗教 平等是差別的對待。佛陀當時的印度社會,對於種族階級的差別是很嚴格的。佛陀的發心出家、修行、創立佛教,一方面也是以打破四姓差別的階級制度為動機。所以佛陀成道之後,就提倡‘四川歸海,同一鹽味,四姓出家,同一釋氏。’的平等口號,以打破當時四姓差別的階級制度。佛陀所提倡的平等真理,不但是人類種族的平等,乃至提倡了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一切眾生都能成佛,眾生和佛沒有差別的平等真理。這種徹底平等的真理,是其他的宗教所沒有的。其他的宗教,如果其教徒妄想要成為和教主一樣的地位,那就犯了天大的教規了。可是,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卻大聲的疾呼:‘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有佛性者都能成佛’,並希望愚癡的眾生,都能反迷歸悟,趕快成佛,然後,與佛並坐,與佛並行,與佛同樣的享受不生不滅境地的本地風光。佛教所主張,佛與眾生平等的真理,和他教主僕的差別,真是天淵懸隔,不可同日而語!

  第三、佛教是大慈悲為本的宗教 慈悲是與樂拔苦的意思。要使人家得到快樂,要拔除人家的痛苦,這就是同情恻隱的心理,這同情恻隱的心理,在佛教叫做慈悲,在儒家叫做仁,在基督教叫做博愛。佛教的慈悲,儒家的仁,基督教的博愛,在含義上雖然相似,而在分量上卻有差別。基督教的博愛是‘信我者昌,逆我者亡’,這種博愛,未免太感情太自私了。孟子說:‘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這種對於禽獸的同情恻隱的心理,也是很膚淺的。佛教的慈悲,是不分有緣無緣,也不分大的動物和微細的昆蟲,都把他們看待像自己一樣;他們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要使他們澈底離苦得樂。這種無緣慈,同體悲的慈悲心,才是大慈悲的心理。佛教主張戒殺放生,乃至蝼蟻之微,也不得故意殺害。這種普遍惠施與一切眾生的慈悲心,就是大慈悲的心理。而且佛陀的教化眾生,是要眾生斷煩惱了生死,得到不生不滅的究竟安樂的。這種拔苦與樂是徹底而永遠,不是膚淺而短暫的。所以佛教的慈悲,從空間來說,是無邊的,從時間來說,是無限的,這種慈悲,才能稱為大慈悲。佛教是本著這大慈悲的精神,來為人群謀福利的。

  第四、佛教是理想超然的宗教 理想是現實的對待。依佛陀智慧的觀察,我人現在所居住的世界,是痛苦穢濁的,可是離開這痛苦穢濁的現實世界之外,還有安樂清淨的理想國土。這安樂清淨的理想國土,就是諸佛聖人所證到的涅槃境地,這種超然現實的理想境地,是可以實現的。佛陀之所以教化眾生,就是要眾生離開這痛苦穢濁的現實世界,到達安樂清淨的理想境地。所以說,佛教是理想超然的宗教。

  第五、佛教是主張自覺的宗教 自覺就是自己智慧的覺察。依佛陀的教義,眾生之所以會墮在這污穢痛苦的現實世間,就是因為沒有自覺的智慧,迷惑顛倒,造諸惡業所致。所以想要從這苦惱的現實世間,趨向安樂的理想境地,不是求神的賜與,而是必須以自覺的智慧,消除迷惑顛倒的心理,改善自己的行為,才能達成,所以佛教是最重視智慧的。有智慧的覺照,才能實現理想的安樂境地,所以佛教是主張自覺的宗教。

  上面已經把佛陀的根本精神,和佛教的根本原理,分為五點,簡單的解釋好了。根據這五點意思,大家就可知道,佛教之所主張:吾人身形的美丑,環境的優劣,都是由自己的心所造成的,而且人人都有個靈覺的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佛陀看著眾生迷惑造業受苦報,就發了大慈悲心,普遍而徹底的救度眾生,要眾生實現理想安樂的國土,並啟示從自覺中,去離苦得樂的道理。大家知道這佛教的根本原理之後,就得端正自己的內心,創造優良的身境,並啟發自己佛性,發揚本有的良知,為實現自己理想國土,為使一切眾生,實現理想國土而努力!

  乙三 本品的宗要

  古來的大德講解佛經,都先將經中的要義,提綱挈領的介紹出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天台宗的五重玄義,賢首宗的十門分釋。可是這種五重玄義或十門分釋,要解釋起來,既深奧又費時間,所以現在就不采取這種方法,而簡單地介紹這部普門品的宗旨要義。這部普門品的內容重點,大致可分為三點來解釋:

  一、顯觀音宏願 觀音宏願,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大誓願。這部普門品的經文內容,就是顯示觀世音菩薩的廣大誓願的。本品經文記載觀音菩薩,能解救三災、四難,除三毒、應二求,乃至隨類現身說法,這都是菩薩果上利他的德行。可是‘以願引行,以行填願’,必須要有利他的誓願,才能引發出利他的功行,並以利他的功行,來完成利他的宏願。所以這部普門品所記載,觀世音菩薩救度眾生的道理,也就是顯示觀世音菩薩的宏願。

  二、明菩薩神力 神力就是神通的力量。觀世音菩薩的神通力量,確實是不可思議的。在這部普門品裡,世尊回答無盡意菩薩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段文的意思就是,很多的眾生同時受苦,同時祈求觀世音菩薩;而觀世音菩薩,也同時能救度無量眾生的苦難,這就是說明觀世音菩薩,神通力量不可思議的道理。

  三、示感應勝緣 感應勝緣就是觀音菩薩有求必應,廣大靈感的殊勝因緣。這部普門品所記載的救度眾生的事實,或冥中加庇,或顯身救度,只要你肯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都能感得菩薩救度的應驗。而且即時就能得到感應。只要你肯稱念菩薩的聖號,即時就能得到感應,這就是顯示觀世音菩薩感應的殊勝因緣!

  乙四 本品的利益

  上面已經把這部普門品內容的大要,介紹出來了,大家對這部普門品的內容,必定有個大概的認識了。可是知道這部普門品的內容,又有什麼利益呢?對於研究了知普門品的利益,也分為三點來解釋:

  一、知普濟沉淪 普濟沉淪就是普遍救濟沉淪的眾生。在這部普門品裡,說明觀音菩薩,冥中感應,或現身說法,在一切時一切處,救度眾生,使眾生離苦得樂,這就是菩薩普濟沉淪的事實。我們凡夫,都是沉淪在生死苦海中,而日夜受著種種苦惱煎迫的。在這茫茫苦海中,觀世音菩薩就是我們的依怙者!大家知道觀世音菩薩,是普濟沉淪的,那就得趕快登上菩薩大慈悲願的舟航,接受菩薩的救濟!

  二、令稱名得益 稱名得益就是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能得到感應的利益。觀世音菩薩是普遍濟度眾生的。他對於眾生,沒有怨親之分,也沒有貧富貴賤之別,可是只有一個條件,那就是要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才能得到觀世音菩薩的感應。大家知道稱名得益的道理之後,就得常常虔誠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祈求觀世音菩薩的救苦救難!

  三、啟吾人興慈 興慈就是發起慈悲心。在普門品裡,記載著觀音菩薩救度眾生的道理,這就是闡揚菩薩慈悲的心腸。我們研究了知之後,應該要啟發本性的良知,發起大慈悲心,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發願救度眾生才對!也唯有以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為自己的心,以觀世音菩薩的宏願為自己的志願,效法菩薩,行菩薩道,救度眾生,才能達成信仰觀世音菩薩,研究這部普門品的真實意義。

  甲二 解釋經題

  妙法蓮華經

  這部普門品,應該名為‘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妙法蓮華經一共有七卷廿八品,這部普門品是其中的一品。因為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中的一品,所以對於妙法蓮華經的經題,也必須要明了。

  一般解釋經題,都分為‘別題’和‘通題’來解釋。‘別題’就是各部經各別不同的專有名稱。這部經的‘妙法蓮華’四字就是‘別題’,因為‘妙法蓮華’四字,只是這部經獨有的名稱;以這妙法蓮華四字,揀別不是其他的經,所以叫做‘別題’。‘通題’就是通用的名詞。這部經的‘經’字,就是‘通題’。因為‘經’之一字,是通用的。凡是經藏的教典,無論是金剛經、彌陀經、藥師經……,都叫做‘經’。這‘經’之一字,是通用於一切的經典的,所以叫做‘通題’。

  現在先解釋本經的別題──妙法蓮華。妙法蓮華又要分為二段來解釋:一、‘妙法’,二、‘蓮華’。先解釋‘妙法’。

  妙法二字是法──真理。‘妙’是不可思議的意思。佛法的真理,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議,是甚深微妙的,所以叫做‘妙法’。這微妙的法,就是:‘佛法’、‘眾生法’、‘心法’。叫做‘佛法妙’、‘眾生法妙’、‘心法妙’。

  佛法妙──佛法就是佛陀所親證,至高無上菩提的真理。這至高無上的真理,是甚深微妙,不是菩薩羅漢所能了知的,更加不是凡夫知見所能臆測的。法華經上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這就是說,唯有證到究竟佛果的,才能徹底了知諸佛所證甚深的妙理。因為佛法是奧妙的,所以叫做‘佛法妙’。

  眾生法妙──眾生雖然迷而不覺,而受生死輪回的痛苦,可是眾生本來具有佛性,而且這佛性,雖然被埋沒在眾生的塵勞煩惱中,也沒有失去。當佛陀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的時侯,很驚奇的說:‘奇哉!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句話,就是說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真理。法華經上佛陀說:‘我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為開示悟入,眾生佛之知見故,佛現於世。’這就是說明佛陀之出現於世間,就是為的要啟發眾生本具的佛性,使眾生也能覺悟成佛。眾生雖然在迷,而有靈覺的佛性,這唯有大智慧的佛陀,能徹悟這道理,能啟示這真理。這種真理也是很奧妙的,所以叫做‘眾生法妙’。

  心法妙──心有‘肉團心’、‘緣慮心’、‘真心’的差別。這裡所說的心,不是指吾人身中的肉團心,也不是日常分別緣慮的妄想心,而是指人人本具的真性,也就是上面所說的,眾生本具的佛性。這真心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約時間說,它是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的;約空間說,它是橫遍十方,不見內外的,而且也是超物質而存在的。它是人生宇宙的本體,十法界一切諸法,都是依它所現。經上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因為一切都是唯心顯現,所以要下地獄也是由心,要上天堂,也是由心,乃至要成佛作祖也是由心。這顆心能造天堂,能造地獄,乃至能成佛作祖。諸佛的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所以叫做‘心法妙’。

  ‘妙法’雖然分為佛法妙、眾生法妙、心法妙的三種意思解釋,可是把它歸納起來,就是‘心法之妙’。因為這一心之法,眾生和佛都是具足,而且本來平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的。諸佛悟了這一心之法,就成佛,眾生迷這一心之法,就淪為眾生。真心是人人本具的,只因迷悟之差,就有‘眾生’和‘佛’的分別。在這部法華經,就是佛陀興大慈悲,赤裸裸地啟示眾生心中的一真如心,要使眾生都能了悟這本有真心而修行成佛!

  蓮華二字是譬喻,因為‘妙法’二字的道理,很深奧而不容易了知,所以就以‘蓮華’來譬喻,以便於了知‘妙法’甚深的道理。這‘蓮華’有‘當體蓮華’和‘譬喻蓮華’的兩種意思。

  當體蓮華——‘當體蓮華’就是‘花果同時’的譬喻。以這花果同時,譬喻‘因果同時’的道理。蓮華和其他的花不同,其他的花,是花謝了才結子,可是蓮華是正在開花的時候,蓮子就在花瓣中了。花瓣和蓮子,是同時而有的,叫做‘花果同時’。以這‘花果同時’,譬喻眾生的因心,就是佛地的果覺,因心與果覺同時具足,因果同時的道理。可是詳細的說來,眾生的因心不但具足佛地的果覺,乃至具足著十法界諸法。一念嗔恚心起,就是地獄的因;一念貪欲心起,就是餓鬼的因;一念愚癡心起,就是畜生的因;一念嫉妒心起,就是修羅的因;一念修五戒的心起,就是人間的因;一念修十善的心起,就是天上的因;一念修四谛的心起,就是聲聞的因;一念修十二因緣的心起,就是緣覺的因;一念修六度的心起,就是菩薩的因;一念修一乘實相真理的心起,就是究竟佛果的因。一念心為十法界之因,而結十法界之果,受十法界之報。雖然報應是在未來,可是當你一念心起,或善或惡,已經結成相當的果了。例如:起了一念嗔恚的心,就是地獄的因,有這地獄的因,未來決定要受地獄的苦報;而未來之所以會受地獄的苦報,是由一念心起的當兒就決定了的。這種一念心具足十法界的道理,也是‘因果同時’的意義。

  譬喻蓮華——‘蓮華’是生長在污泥中的,可是從污泥生長出來的蓮花,是清淨而不被污泥染污的。以這蓮華在污泥而不染的道理,譬喻眾生本具的自性清淨心,雖然處在染污的煩惱中,而不被煩惱所染污。染污的煩惱,雖然能夠蓋覆著自性清淨心,使自性清淨心,埋沒在無明煩惱中,而不能發生妙用,可是自性清淨心的本體,是不會被無明煩惱所染污的。蓮華在污泥而不染,就是譬喻真心在無明煩惱中而不染的道理,所以叫做‘譬喻蓮華’。

  上面把別題中的‘妙法蓮華’四字,分別解釋好了,現在要解釋通題——經。

  經字的梵語‘修多羅’,翻譯中國話叫做‘契經’。‘契’是契合的意思,經中所诠的道理,上能契合諸佛的真理,下能攝盡眾生的根機。換一句話說,經中所诠的道理,是佛佛道同,永恆不變的真理,而且真理是隨時隨地適合於群眾的需要的,所以叫做‘契經’。

  又有將‘經’字譬喻為‘鏡’或‘徑’的。鏡子是要拿來照面孔的美、丑、染污或干淨的。當我們拿起鏡子一照,就知道自己的面目美、丑,干淨或染污。而‘經’是用來規范身心的行為的,當我們打開佛經一看,以之反省自己,就知道自己心之所念,身之所行,是邪是正,是善是惡。‘經’的作用,和鏡子一樣,所以譬喻為‘鏡’。‘徑’是道路的意思,眾生之所以能轉凡成聖,就是依靠著經中道理的指示;經中的道理,就是指示眾生,修行成佛的一條大道,所以譬喻為‘徑’。

  甲三 解釋品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八字,就是這部普門品的品題。現在從這品題的八個字,分為:一、‘觀世音’,二、‘菩薩’,三、‘普門’,四、‘品’的四段來解釋。

  觀世音:梵語‘阿縛盧枳多,伊濕伐羅’,翻譯中國話叫做‘觀自在’或‘觀世音’。‘觀自在’是約自利的解釋,‘觀世音’是約利他的解釋。‘觀世音’的‘觀’字,是能觀的妙智。觀世音菩薩是尋聲救苦的,可是其尋聲救苦,不是以耳識的分別,乃是以微妙智慧的觀察。這就是觀世音菩薩,修習耳根圓通,證得圓通本體之後,所發起的妙用。‘世音’二字是所觀的境界。‘世’是六凡的迷惑世間,和三乘的正覺世間。‘音’是音聲,就是世間出世間,所有的音聲。觀世音菩薩,以智慧的觀察,如果有世間的眾生,受痛苦而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祈求觀世音菩薩救度的時候,觀世音菩薩就隨著苦痛祈求的音聲的所在,去解救受苦的眾生。因為觀世音菩薩,是尋聲救苦的,所以名為‘觀世音’。

  上面所說,是根據字義的解釋,而觀世音菩薩之所以得名為觀世音,有:‘宿世悲願’,‘因中自利’,‘果上利他’的三種因緣。

  一、宿世悲願——悲華經說:在過去善持劫中,寶藏佛出世的時候,有一位轉輪王,叫做‘無量淨輪王’。這位轉輪王的第一位太子,非常的笃信佛教。這位太子有一次發心供養佛僧,結夏安居三個月的飲食。當三月安居圓滿,寶藏佛就問他發心供佛齋僧,有何希求?太子回答世尊說:‘世間的物質都是虛假的,我對於世間的一切,都無所要求。我唯有的願望,就是如果有眾生,遭受地獄、餓鬼、畜生一切苦惱的時侯,凡是能稱念我名字的,我就用我的天眼來觀察他們的所在,用我的天耳來聽聞他們的音聲,而解救他們的苦難。如果他們稱念我的名字,而不能免除三途諸苦惱的話,那我就不成就菩提佛果。’寶藏佛聽到這位太子,發菩提心要救度眾生,就很歡喜的稱贊他說:‘汝能觀察一切眾生的痛苦,發願要救度一切眾生的痛苦,那是很好的,我現在就給你賜一個名字,叫做觀世音吧。’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由宿世的悲願,得名為觀世音的因緣。

  二、因中自利——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向佛陀說:‘世尊!我回想到我過去,無數恆河沙劫前的時候。有佛出現於世間,號為觀世音。我就在觀世音佛的會下發菩提心,觀世音佛,教我從聞思修,入於三摩地………世尊!那位觀世音如來,贊歎我善得圓通法門,在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這就是觀世音菩薩,在因中修行,得名為觀世音的因緣。

  三、果上利他──在這普門品裡,世尊回答無盡意菩薩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就是觀世音菩薩,成就聖果之後,尋聲救苦,利益眾生,得名為觀世音的因緣。

  據大悲經說:觀世音菩薩已於無量劫前成佛,號‘正法明如來’。因為菩薩有大慈悲大願力,為著要使眾生離苦得樂,所以現為菩薩,倒駕慈航,入於苦海中,隨緣教化眾生。這位觀世音菩薩,現在是在西方極樂世界,做阿彌陀佛的輔佐。觀世音菩薩是和娑婆世界的眾生最有因緣的。凡是聞到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見到觀世音菩薩的聖像,都會生起歡喜恭敬的心。因此,禮念供養這位觀世音菩薩的人,也特別多,而禮念供養所得到的福利更屬殊勝。將來阿彌陀佛入涅槃以後,正法於上半夜滅,觀世音菩薩於下半夜成等正覺,號‘一切功德山王如來’,國家的名字,叫做‘眾寶普集莊嚴’,其環境比現在的極樂世界更加優秀殊勝。這是觀世音菩薩的過去,和未來的事跡。

  因為觀世音菩薩和娑婆世界的眾生最有緣,尤其和我國的眾生更加有緣,所以常常在我國示現救度眾生。在唐朝的元和年中,觀世音菩薩示現於陜西,化為一位很美麗的姑娘,每日手提著魚籃,在人群中往來賣魚。當地的很多青年,看她那麼美貌,都在追求她。這位姑娘就對他們說:‘我只有一個人,而你們追求我的人那末多,叫我怎麼辦呢?那麼就這樣吧!如果有人在一夕的時間,能背誦普門品的,我就許配绐他吧!’因為這許多青年,都想求得這位容姿殊絕的姑娘,於是大家都認真的背誦。結果在一夕之間,能背誦普門品的,竟有二十人之多。這位姑娘說:‘我一個人也不能許配你們二十個人呀!那末大家就再背誦金剛經吧!’於是這二十個青年,又認真的背誦金剛經,在一夜之中,竟有十數人能背誦金剛經。姑娘又說:‘你們十幾個人,我還是無法許配你們,就請你們背誦法華經吧!如果在三天之內,能背誦一部法華經,我就許配給他。’這十幾位青年,又認真的背誦法華經。法華經有六萬多字,要背誦起來,是很不容易的。可是,有一位姓馬的青年,竟能在所限定的三天內,把一部法華經背誦出來。因此,這位姑娘就遵守諾言,許配這位姓馬的青年。於是就選擇佳日,舉行結婚典禮。可是在結婚這一日,所有的宴客還沒有散,這位美麗的姑娘,就得到急症,忽然間死去,而且身體馬上腐爛破壞。這位姓馬的,本來是做的喜事,卻變成喪事,非常的悲哀。但人已經死了,也沒有辦法,就把她埋葬了。過了數日,有一位老和尚,拿著錫杖來看這位姓馬的青年,並問起這位美麗姑娘的經過情形。這位姓馬的青年,一一向老和尚說明經過情形後,就帶他到埋葬這位姑娘的地方。這位老和尚用錫杖,將棺木蓋子撥開,而這位姑娘的死屍已經腐化消盡,只剩下一把骨頭和身上的金飾,這位老和尚就用錫杖,挑這一把骨頭,就向馬少爺說:‘這位姑娘,不是普通的人,這是聖者憐愍你們業障深重,所以來感化你們的。’講完這句話後,騰空飛去,因此在陜西的地方信奉佛法的人特別多。泉洲粲和尚贊歎說:‘豐姿窈窕鬓敧斜,賺殺郎君念法華,一把骨頭挑去後,不知明月落誰家。’上面這則因緣,就是觀世音菩薩,示現為馬郎婦──魚籃觀世音──的因緣。觀世音菩薩在我國示現救度眾生的事跡很多,而且都是示現女人身,所以在我國所塑繪的觀世音菩薩,都是女人像的多。可是觀世音菩薩,本來不是男的,也不是女的,因為菩薩是斷煩惱,了生死,證得果位的聖人,既沒有男女的情欲,也就沒有男女之相可得。關於這種道理,信奉觀世音菩薩的人,必須要認識清楚。

  菩薩二字,梵語應該叫做‘菩提薩埵’,翻譯中國話叫做‘覺有情’。這覺有情的意義,可約:‘自利’、‘利他’、‘自他兩利’的三方面解釋。

  一、約自利釋──‘覺有情’約‘自利’的解釋。就是已經覺悟了的有情。有情是有知情意的精神活動的生命體。所以凡是有心識,有知覺性的動物類,都叫做‘有情’。而有情有‘覺悟的’和‘迷惑的’的分別。迷惑的有情,是在六道中受生死的愚癡凡夫;覺悟的有情,就是已經證了果位的三乘聖人。三乘的聖人,是已經覺悟到真理的,所以叫做‘覺’。可是,他們覺悟的程度,還沒完滿,還有微細煩惱未盡,所以叫做‘有情’,合起來叫做‘覺有情’。

  二、約利他釋──‘覺有情’約‘利他’的解釋,‘覺’就是自己所覺悟的真理,‘有情’就是一切的眾生。將自己所覺悟的真理,去教化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也都能得到覺悟,所以名為‘覺有情’;這將自己所覺,去覺悟有情,就是菩薩利他的功行。因為菩薩不但是要具備‘自覺’的條件,同時也要具備‘覺他’的條件。所以聲聞、緣覺雖然也具有自覺,因為沒有覺他的條件,就不能稱為菩薩了。

  三、約自他兩利釋──‘覺有情’約‘自他兩利’的解釋,‘覺’是‘上求佛覺’,‘有情’是‘下化有情’。因為菩薩覺悟的程度還沒圓滿,所以不斷的向上追求究竟的佛道,這是菩薩自利的功行。又因菩薩是發大慈悲心,要救度眾生的,所以一方面,也不斷的做度化眾生的事業。上求佛覺以自利,下化眾生以利他,就是菩薩‘自他兩利’的意義。

  從上面所說三種意義,大家就知道,菩薩之所以稱為菩薩,是要具足自覺,和覺他的條件的。自覺就是智慧,覺他就是慈悲。要悲智雙運,才能稱為菩薩。這位觀世音菩薩,約跡門說:他就是運智以求自利,運悲以達利他的菩薩。如果約本門說:觀世音菩薩是已經證到究竟佛果的‘正法明如來’,因為度化眾生的慈悲心切,所以垂跡示現為菩薩,將自己所覺悟的無上佛道,隨眾生的機緣,演說開示種種的佛法,以利益無量的眾生,所以名為‘菩薩’。

  普門:‘普’是普遍,‘門’是能通的意思。這普遍而能夠通達,正是顯示觀世音菩薩,利他行門的廣大。觀世音菩薩的度化眾生,是普遍深入於九法界的。因為觀世音菩薩,能夠現種種身,游化諸國土,度脫無量無邊的眾生,‘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所以叫做‘普門’。

  品:‘品’是品類。義類相同的聚在一段,所以叫做‘品’。這部普門品,是將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的事跡,聚在一處,所以叫做‘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部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二十八品中的第二十五品。內容分為‘長行’和‘偈頌’,說明觀世音菩薩‘冥應’、‘顯應’度化眾生的事跡。

  甲四 譯者簡史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上面把這部普門品的‘經題’和‘品題’,都已經解釋好了。現在開始解釋這部經的‘譯題’──這部經的翻譯年代和譯者的簡單歷史。講說經典,為什麼要講解‘譯題’呢?因為佛陀是印度人,結集經典亦是在印度,佛陀所說的教法,本來都是用印度的語文記載──有些是用梵文,多數是用恆河下流地方語文(巴利文前身),後來由精通印度文字和中國文字的大法師們,把它譯成中國文字,佛法才流傳於中國。佛法在中國得以普遍盛行,都是這些翻譯經典的法師們所貢獻!我們今天能夠見聞了解佛法,應該要感念諸譯師對我們的恩惠。古來的大德,從事翻譯經典的,自漢朝末期至晚唐為最盛,其中最著名的譯師有:竺法護、羅什、菩提流支、真谛、玄奘、不空等多人。而這部法華經,便是羅什法師翻譯的。所以須要將這位羅什法師的簡史,和翻譯這部經的年代等,分別說明一下,以資感念!

  姚秦是國號,是羅什法師翻譯這部經的時代。羅什法師是龜(音秋)茲國(即今新疆省庫車縣一帶)的人。什師於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到中國來,從事翻譯經典及講解佛法的工作。那個時候,正值中國五胡(匈奴、鮮卑、氐、羌、羯)之亂。自周代聚處在中國西北部(甘肅)的氐族酋長苻洪自稱三秦王,占據枋頭(即今之河南省)改姓為苻,苻洪死後,他的兒子苻健,進而侵占關中(即今函谷關內以西渭水平原),在長安建立國都,國號叫做秦──史家稱為前秦。傳到苻堅的時候,勢力大為擴張,統一了中國北方一帶。苻堅貪心不已,又想侵略偏安在南方的晉室,曾親自帶了八十七萬的大軍,向南方出發,意圖攻敗晉國。晉王孝武帝得到這個消息,就派遣將軍謝石、謝玄等,帶領八萬兵馬,到淝水(即今安徽壽縣境內)始而和苻堅大軍隔河對峙,繼而渡河攻擊,秦兵大敗,苻堅狼狽逃返北方。受此戰敗的損失,前秦的勢力便突然下墜了。後來苻堅的司馬姚苌叛離,在渭水以北,糾合羌族五萬余眾,自立為秦王,圍襲苻堅,缢殺之於新平佛寺內。姚苌為秦王,在歷史上稱為姚秦,又叫做後秦。這裡所謂姚秦,就是指此而言。

  三藏是律藏、經藏、論藏。‘三’是數目,‘藏’是含藏的意思。律、經、論三者,各各含藏一切甚深微妙的道理,所以叫做‘三藏’。而律、經、論三者,究竟含藏那些道理呢?‘律’是佛涅槃以後,佛的弟子把佛陀向弟子們制定的大小乘戒律──如比丘律,菩薩戒本等──誦出結集起來,集為一類,叫做‘律藏’;把佛陀一生中所說的大小乘教理──如阿含經,方等大乘經──誦出結集起來,集為一類,叫做‘經藏’;把佛陀和諸弟子的討論教理,以及諸大菩薩,歷代祖師的論著──如智度論、起信論、唯識論等──集為一類,叫做‘論藏’。‘律’所含的是‘戒學’,‘經’所含的是‘定學’,‘論’所含的是‘慧學’的道理。因為戒、定、慧是由律、經、論的教典所诠(顯)的,所以說:律、經、論三藏是能诠(顯)的文字,戒、定、慧三學是所诠(顯)的義理。

  法師:‘法’是佛法,‘師‘是師范,善能演說佛法,教導人類,做一切人的模范者,叫做‘法師’。以佛陀的教法,為准繩而自修持者,亦可叫做‘法師’。前者以利他為先,是拿佛法來教化人家的‘利他法師’;後者以自利為主,是以佛法為師的‘自利法師’。因此,以法自師,或以法師人者,都可叫做‘法師’。博通三藏教法,可為人天師范者,叫做‘三藏法師’。

  鸠摩羅什是譯主的名字。梵語應該叫做‘鸠摩羅什婆’,或叫做‘鸠摩羅時婆’,又叫‘鸠摩羅耆婆’。譯為中國話叫做‘童壽’。為什麼叫做‘童壽’呢?‘童’是他父親的名字,‘壽’是他母親的名字,合取父母的名字,叫做‘童壽’。在西域的風俗,兒子取名,多以父母之名為本,每合取父母之名以稱之,鸠摩羅什法師自不例外。百論疏說:‘鸠摩羅什者,父名鸠摩羅炎,母名耆婆。耆婆曰壽,鸠摩羅炎雲童,即童壽也。合取父母兩稱,為兒一名,風俗異也。’古德也有解釋說:‘什師在童年的時候,就有年老的德學,所以叫做童壽。’這是隨著中文字義的解釋,雖亦有意義,似不足取。

  什師的祖籍是印度,而他卻出生在龜茲國。他的祖先,好幾代的人,都做過印度的宰相,他的祖父就是當時的老宰相。印度當時的慣例,做官都是父子繼承相襲的。當他的祖父年紀垂老,想要把宰相的官職傳給他的兒子鸠摩羅炎(什師的父親)的時候,鸠摩羅炎覺得做宰相職位,是輔佐國王,處理全國政事的重職,自己的德薄學淺,恐不能盡其職責,而贻害國家和人民,所以不敢繼承父親的職位,向父親說明原委,便告辭離鄉東渡蔥嶺,跑到龜茲國(現在的新疆省庫車縣)去參學。龜玆國王欽慕他的品德才學,用很隆重的禮節迎接他,請他為國師。龜茲國王有個還沒有出嫁的同胞妹妹,名字叫做耆婆,年紀已經有二十歲了。許多鄰國的公子、王孫向他求婚,她都不肯答應他們,但一看到鸠摩羅炎的一表人才,芳心為之傾動,一心一意的想要嫁給他。龜茲國王白純,知道了這椿事後,就和鸠摩羅炎商量,將耆婆嫁給他。不久,耆婆就生了什師。其後不久,什師的母親看破紅塵出了家。什師那個時候只有七歲,也跟母親出家。出家後親近一位法師,學習阿毗昙經,一日能背誦一千偈。一偈三十二字,一千偈就是三萬二千字了。一天能背誦那麼多經文,若不是他有宿世的慧根是做不到的。什師把阿毗昙經全部背熟了之後,他的師傅就教授他經義,他也很快的體會到其中的奧義了。他母子倆出家後,住在龜玆國裡,因為他的媽媽是王妹,他是國王的外甥,所以全國的人民,都常常拿了很珍貴的物品來供養他們,以表示敬意。他們深感常受人民的厚供,是有害於道業的。於是九歲的什師,跟他的母親離開了龜茲國,渡過辛頭河(即印度河,其流域在巴基斯坦境內上游),到罽賓國(在現今的巴基斯坦北界),開始他們乞食自給的生活。到了罽賓國,遇到一位很有學德名望的槃頭達多法師,槃頭達多是罽賓國王的從弟,相傳他在幼年(據雲三歲)的時侯就熟谙九部,聲譽遠播諸國,遠近的學者都來親近他。什師遇到這位明師,便拜他為師,親近他學習中阿含與長阿含經。達多常常贊什師神俊過人。這話傳到罽賓國王知道了,國王立即請他進宮,並召集很多外道論師和他辯論;辯論的結果,所有外道論師,都被他折伏了。這一來什師的聲譽傳遍罽賓國,國王更是特別敬仰厚待他。

  什師十二歲的時候,雖然一度跟母親歸返祖國龜玆,但全國內都找不到一位比他高明到而可以親近的法師,什師為了佛道事業的前途,不得不再出國參訪明師。於是又跟他母親,離開龜茲到月氏(音癡)國(即今阿姆河流域及阿富汗一帶。甘肅及青海一帶之月氏,乃漢武帝時,月氏之本土,武帝時已舉族西遁至阿富汗及北印度矣,東晉時蔥嶺以東甘青一帶已無月氏國)。他們在途中遇到一位阿羅漢,這位阿羅漢一見什師就很奇異的對什師的母親說:‘你要好好照顧這位沙彌,他如果到了三十五歲不破戒的話,將來一定大興佛法,廣度眾生,和優婆桠多(阿育王之師,付法藏第五祖)一樣的,德風留於萬世’。什師母子在月氏國住了二年,又到沙勒(即今新疆西南邊境疏勒)。有一次什師在寺院,看到佛的香案前,有一個鐵缽,什師看到很好玩,就把它拿起來戴在頭上,繼而想:這麼大的鐵缽,我怎麼能夠把它拿起來呢?這樣一想,便感鐵缽沉重起來了,隨即墮落到地上,於是他悟到一切法唯心的道理。什師在沙勒,遇到一位三藏沙門名字叫做喜見,喜見三藏覺得什師不是平凡的出家人,就奏請國王,請什師升座說轉法輪經。什師在沙勒國,親近須利耶蘇摩轉學大乘,蘇摩教授他阿耨達經、中觀、百法、十二門論等。

  在沙勒住了一個時期,又隨母親到溫宿國(即龜茲的北界)。後來龜茲國王親自到溫宿國,迎請他們母子返國。什師返國後,常常廣說諸經,聲譽遍播龜玆,舉國的人民都很崇仰他。什師到二十歲的時候,在王宮秉受具足大戒,親近卑摩羅叉學習十誦律。不久,其母離開龜玆到印度去,臨走的時候對什師說:‘大乘的教義是很幽奧的,唯有你才有辦法把它弘傳於東土,但你若到東土去,對你自身是不利的,這怎麼辦呢!’什師回答母親說:‘菩薩的行化是利他而忘己的。到了東土,如果能夠大化流傳的話,雖然身受爐镬之苦,也在所不惜。’他的母親聽他這番話,很受感動,便留什師於於新寺,獨自到印度去了。什師在於新寺住了二年,廣覽大乘經綸。什師的小乘師父槃頭達多,知道什師已經轉學大乘,就遠途迢迢來和什師辯論。經過一個月的論答,什師以大乘的奧義,說伏他的小乘師槃頭達多。達多便很欽服地拜他為師,說:‘你是我的大乘師,我是你的小乘師。’於是千古傳為佳話。西域諸國的人,都很欽服什師的神俊超群,每於升座講經的時侯,所有的國王,都長跪在法座的傍邊,讓什師踐登法座,由此可見諸王尊重他的一斑了。

  什師的德望,由西域漸漸傳播到中國來,很快的傳達到秦王苻堅的耳中了。苻堅為著要迎請什師到秦國,於建元十八年九月,派遣將軍呂光,帶七萬的兵馬,西伐龜茲國。呂光攻破了龜茲後,把國王白純殺死,擁什師隨軍回秦國。呂光回到涼洲的時候,聽說他的主君苻堅已經被姚苌所害,他就駐兵於涼洲,建都於姑藏,自稱為三河王。後來到了姚秦的第二代君主姚興即位,於弘始三年(約當西元四○一年),姚興派兵攻打涼國,消滅了呂光的侄子呂隆,把什師迎同秦國的長安,優待於西明閣,並以逍遙園為譯經的道場,召集國內博通佛法的僧伽,幫助他翻譯佛經。親近他的學人多至三千人,其中最出名的是:僧肇,僧睿、道融、道生等四人。

  什師在翻譯期中,後秦國王姚興,時常親到譯場,參究教理,或和法師閒談。姚興對於法師的智慧極為拜服。他想這樣大智慧的法師,如果死了,則智慧種子斷絕,於是選了十個宮女,強迫法師接受,要他留下智慧種子。法師為維持佛法,不得已的接受了。因此什師就離開僧團住了華麗的宮閣,可是深證大乘教理解脫自在的什師,對於自己寶貴的戒體是不會有瑕疪的。什師先後所譯大乘經論中,有金剛經、法華經、梵網經、遺教經、大智度論、十二門論、百論、中論等。小乘經論中有成實論、十誦律等,共約三百余卷。最後翻譯的是十誦律,十誦律譯稿初就未及刪改,什師就圓寂了。時弘始十一年(約當西元四○九年)什師將要入滅以前,曾對他的弟子發誓說:‘我所譯的經典,如果沒有錯謬的話,我死了以後,我的舌頭不會因焚身而焦爛。’後來入滅焚化,果然舌頭完整未化,這足以證明他所譯的經典,是一點也沒有乖謬佛意的了。

  上面已經把譯題分別解釋好了。現在把它合並起來,作個簡單的解釋:這部法華經是姚秦的時代,有一位博通三藏的法師,名字叫做鸠摩羅什,把印度文翻譯為中國文,故曰:‘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甲五 正釋經文,分三

  乙一 當機啟問發起

  對於經文的解釋,遠在東晉時代的道安法師,以三分科經的方式,將一部經文的內容分為三分。這三分是: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是敘述發起講這一部經的因緣:‘正宗分’是真正闡明這一部經的宗旨要義:‘流通分’是舉出這一部經的利益,以勸奉行流通。在道安法師對經典立為三分解釋的時侯,有很多義解法師,不贊成這三分科經的方法,可是到了唐朝,玄奘大師傳譯親光菩薩的佛地論,佛地論也分有‘教起因緣分’、‘聖教所說分’、‘依教奉行分’的三分,和道安法師所立的三分科經相吻合,於是那些以前反對三分科法的人,也都佩服道安法師的智慧高超,分判正確,遂一致稱贊道安法師這三分科經為‘彌天高判’。於是,古今的大德法師們,只要是用分科判教的方式解釋經典的,都依用這‘三分科經’的方式。

  如果站在整部法華經的立場來說,這品普門品已被判屬於‘流通分’的了,可是,現在是單獨講解這一品的道理,所以也可將這品的經文,單獨判立為三分來解釋──這並不是我自作聰明,而是這品的經文內容,有這品的‘發起因緣’,有這品的‘宗旨要義’,也有這品的‘聞經獲益發心’的道理,正符合於‘三分科經’的條件,所以雖然以往的大德法師們,對於普門品的注解,好像沒有這樣的分判過,但我也大膽的把它分為三分來解釋。

  這普門品的三分是:一、‘當機啟問發起’,二、‘世尊答示感應’,三、‘會眾獲益發心’。‘當機啟問發起’,是佛陀講這品普門品的對象──無盡意菩薩,先向世尊請問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由,以之作為世尊講這品普門品的發起因緣,這就是屬於‘三分科經’的‘序分’的道理。‘世尊答示感應’,是無盡意菩薩啟問之後,世尊對無盡意回答指示,觀世音菩薩靈感應機度化眾生的因緣,這正是這品的重要意義所在,是屬於‘三分科經’的‘正宗分’的道理。‘會眾獲益發心’,是佛陀講完普門品以後,持地菩薩起來贊歎聽聞普門品所得的利益,當時在會的大眾,都發了無上佛道的心,這是屬於‘流通分’的道理。所以我分判的三分科名,雖然和道安法師的三分科經不同,而其內容實是一樣。

  這品普門品,三分科法的‘當機啟問發起’的文,是從這品經文最開頭‘爾時無盡意菩薩’起,到‘以何因緣名為觀世音’為止:‘世尊答示感應’的文,是從‘佛告無盡意菩薩’起,到‘是故應頂禮’為止:‘會眾獲益發心’的文,是從‘爾時持地菩薩’起,到‘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止。現在從‘當機啟問發起’解釋下去。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爾時’:是當爾之時。約白話說,就是‘那個時候’的意思。約佛陀講這普門品的事實來解釋‘爾時’的意思,就是佛陀已經講完東方妙音菩薩品,接著要講西方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那個時候。也就是法華會上的八萬人天眾,已經聽完妙音菩薩弘揚經教的道理,接著要聽觀音菩薩感應道理的時侯。可是,深一層說,‘爾時’就是‘師資緣熟之時’,‘說聽相契之時’。‘師’是師父,‘資’是徒弟。師父要傳授佛法的因緣已經成熟,徒弟要承受佛法的因緣也已經成熟,師徒兩方授受的因緣都已經成熟的時候,叫做‘師資緣熟之時’。‘說’是說法的人,‘聽’是聽法的人,說法的人和聽法的人,機緣互相契合的時候,叫做‘說聽相契之時’。

  佛法是很重視因緣的道理的,所以對於世間上的任何事物,都認為是因緣的會合。世間一切事物如是,要成就一個講經法會的機緣,當然也不能例外。必須講經的人,要講那一部經的因緣成熟,聽經的人,也要聽那一部經的因緣成熟,彼此的因緣會合,才能成就一個講經的法會。佛陀在法華會上,要講觀世音菩薩慈悲救度眾生的道理的因緣成熟,在會的聽眾,要聽觀音菩薩廣大靈感的道理的因緣也成熟,彼此的因緣會合,才成就了講這品普門品的法會,叫做‘爾時’。

  ‘無盡意菩薩’:無盡意菩薩是這品的對象。換一句話說,就是這品的發起人。凡是諸佛菩薩,都是以德立名的,那末這位菩薩為什麼叫做‘無盡意’呢?‘無盡’是沒有限量,‘意’是心。這位菩薩,看到在這無限量的眾多世界上,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受著無窮無盡的苦惱迫逼。因之,生起了無窮無盡的同情心,誓願必定要去救濟他們,使無量無邊的眾生,都能遠離無窮無盡的苦惱。如果有一個眾生,還沒有接受救濟,他的願行是不肯罷休的。因為世界無盡,眾生無盡,而這位菩薩救度眾生的慈悲心也無盡,所以叫做‘無盡意’。谛閒大師說:‘菩薩悲心無盡,請意莫窮。’這就是說這位菩薩,雖然在法華會上,向世尊請示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緣,可是,他的用意,是為著無限空間中,乃至無盡時間中的未來眾生,都能得到觀世音菩薩感應的法益,要使這妙法,流通於無窮無盡的未來際,所以立號為‘無盡意’。這是約菩薩向世尊請法的用意的解釋。這位無盡意,是已經證得果位,而且也發心做度化眾生工作的,自利利他的功行都具足的聖者,所以稱為菩薩。

  ‘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這段經文是結集經典的人,描寫請法者的敬意。佛的弟子們,要向佛陀請法,在道理上是應該要先向佛表示敬意的。‘即從座起’是就從座位站起來。本來無盡意菩薩,也是在法華會上做一個聽眾,坐在自己的座位,聽著世尊說法,而到了世尊講完妙音菩薩品的時候,因為向世尊有所請示,所以就從自己的座位站起來。‘偏袒右肩’的‘偏’字是偏在一邊,‘袒’是袒露,‘右肩’是右邊的肩臂。穿袈裟將右邊的肩臂袒露出來,叫做‘偏袒右肩’,這是印度極其尊重的禮貌。‘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這兩句話,是表示身業的恭敬。‘合掌向佛’的‘合掌’,是將兩手的手掌合在一起,‘向佛’是頭面向著佛的地方,這是表示心的統一,即意業的虔誠。‘而作是言’是開口向世尊說了下面的話,這是表示口業清淨。身口意三業恭敬以請法,是佛的弟子向師長上人請教的儀式。本來佛的弟子要向佛請示佛法,應該都是要頂禮胡跪合掌向佛的,這位無盡意菩薩,只是即從座起,合掌向佛,而沒有頂禮胡跪,或許他是東方不眴國的大菩薩,他是來輔佐釋尊教化眾生,而不是世尊會下的弟子的關系吧!

  ‘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這幾句話,正是無盡意菩薩,開口向世尊請示佛法。上面‘爾時無盡意菩薩……而作是言’是結集經典的人,描述當時請法的情形。無盡意菩薩,開口先稱呼一聲世尊,是表示以下的問話,不是詢問在會大眾,而是誠懇請示釋尊,希望世尊能夠因之向大眾開示觀世音菩薩慈悲靈感濟眾的道理。

  ‘世尊’是佛十種德號之一。‘世’是世間出世間,‘尊’是尊貴,佛是世出世間最為尊貴的大聖人,所以叫做‘世尊’。十方一切諸佛,都可稱為世尊,而在這裡是對於教主釋迦牟尼佛的尊稱。

  ‘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這三句話翻成白話是:‘觀世音菩薩,為什麼緣故,他的德號叫做觀世音呢?’世間一切法,都是從因緣所生的,世間一切名相的安立,當然也各有因緣。現在這位望尊法界,風偃群賢的觀世音菩薩,他的聖號的安立,當然也有因緣的。我們要知道,無盡意菩薩並不是不知道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叫做觀世音;但明知而故問,是要釋尊因為解釋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緣,以顯示其不可思議的慈悲度生功行,以作末世修學菩薩道者的模范。無盡意菩薩之向世尊請示觀音菩薩得名因緣的目的,是專為末世後學,而不是為自己,可見這位菩薩是何等的慈悲呢?

  因為無盡意菩薩,向世尊請示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緣,而引起世尊發起講這品普門品的教法,所以科名為‘當機啟問發起’,這就是親光菩薩在佛地經論所判立的‘啟教因緣分’,也就是東晉道安法師所判立的‘序分’的道理。

  乙二 世尊答示感應,分二

  丙一 長行

  上面無盡意菩薩請問的文句,已判在序分,下面世尊回答的文句,照前述的道理,應該判為正宗分。無盡意菩薩向世尊請示的用意,是要世尊向在會大眾,開示觀世音菩薩慈悲靈感救度眾生的道理,而世尊知道無盡意菩薩的用意,就向無盡意菩薩回答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緣,隨著詳細闡釋觀世音菩薩慈悲靈感救度眾生的功行,所以科名為‘世尊答示感應’。這正是世尊要說的道理,也是這品經文的重點,亦即是親光菩薩所判的‘聖教所說分’,道安法師所判的‘正宗分’的道理。這‘正宗分’又分為‘長行’和‘偈文’二大科。‘長行’是文句不限字數的散文體裁,‘偈頌’是每句有一定字數的詩詞體裁。

  丙一 長行,分二

  丁一 總答

  長行的文,又分為‘總答’和‘別答’的二科。‘總答’是概括答示觀音菩薩得名的因緣,‘別答’是分別詳述觀音菩薩感應的道理。現在先解釋‘總答’的科文。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佛告無盡意菩薩’:‘佛’是指教主釋迦牟尼佛。上對下發言叫做‘告’。佛陀要向無盡意菩薩開示,是為:‘佛告無盡意菩薩’。這句話也是結集經典的人所加入的文句。

  ‘善男子’:這是釋尊稱呼無盡意菩薩的代名詞,含有稱贊的意思。‘調柔’叫做‘善’,‘質直’叫做‘男’,心性調柔而質直,這是對於大丈夫的贊美稱呼。世尊好像一個大鐘,有叩才會響,世尊講完妙音菩薩品的時侯,無盡意菩薩起來發問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緣,做為釋尊弘揚觀音菩薩不思議感應道理的發起,問得恰當其時,所以釋尊首先向他贊美一句‘善男子’,然後才回答。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若有’是假說的意思。‘無量百千萬億眾生’,是形容眾生之多,而不是局限著固定的數目。‘眾生’二字含有:‘眾法生義’、‘眾類生義’、‘受眾多生死義’的三種意思。‘眾法生義’又分為‘眾緣和合所生’、‘眾法和合所生’的二種意思。大凡世間上的動物類,都是自己的業識為因,父精母血為緣,因緣和合才能構成其生命體。所以叫做‘眾緣和合所生’。而一個生命體的組合,是要有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的條件的。精神方面有:受、想、行、識;物質方面有:地、水、火、風。這八種東西和合,才能組合有情的生命體,所以叫做‘眾法和合所生’。‘眾類生義’是在生死輪回中的有情,是從無始以來,就在三界六道中受輪回的。因為常在六道中輪回,所以有時候升天堂,有時候下地獄,有時候做人,有時候做阿修羅,乃至餓鬼、畜生。就是在同一人道中,有時候做白種人,有時候做黃種人,乃至黑種人,所受生的種類千差萬別,所以叫做‘眾類生義’。‘受眾多生死義’,是說眾生從無始以來,就常在六道中輪回,隨著每一次的改頭換面,必有一次的生死,於是輪回的次數很多,所受的生死也很多,所以叫做‘受眾多生死義’。以上三種意義,是就六道凡夫眾生的解釋,可是,在本文中所指的眾生,是包括六道凡夫和三乘聖人的。因為六道的凡夫,固然叫做眾生,而三乘聖人的煩惱生死,還沒完全斷了,所證的果位,還沒有究竟,所以還是叫做眾生。

  ‘受諸苦惱’:‘諸苦惱’是種種的苦惱。‘苦’是身受苦楚,‘惱’是心生惱亂。既然是做個眾生,難免要受苦惱的。六道凡夫,固然是很多苦惱,而二乘人和菩薩,還是有痛苦的,只是受苦的程度有深淺的分別而已。現在將九法界的眾生所受的不同痛苦說明於下:地獄裡的眾生,有眾多刑具交加的苦惱;餓鬼道中的眾生,有不聞漿水之名,饑渴交逼的苦惱;畜生道的眾生,有弱肉強食和被奴役的苦惱;阿修羅道的眾生,有嫉妒斗爭,互相殘殺的苦惱;人道的眾生,有八苦、三災等的苦惱;天道的眾生,有無常變壞,五衰相現的苦惱。以上所說的是六道凡夫所受的苦惱。還有二乘聖人,有的雖然已經斷了煩惱,可是還有業報的身體存在,有的雖然捨去了三界六道的生死果報體,可是墮在偏空無為的深坑,仍有塵沙無明煩惱,和方便有余土變易生死的痛苦。菩薩雖然分斷無明,分證法身,但還有微細識情,還有實報莊嚴土的變易生死未了,還是有些微的痛苦的。九法界的眾生無量無邊,而所受的苦惱也千差萬別,這是說明各人的業,所感受的果報不同。其中可分為一個人受很多種痛苦,和眾多人受眾多苦惱的差別。在這裡是顯示人多受苦多,而這眾多人的眾多痛苦,都是觀音菩薩慈悲救拔的對象。

  ‘聞是觀世音菩薩’:聽到這位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叫做‘聞是觀世音菩薩’。這句話是指那些受諸苦惱的眾生,過去曾聽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並且知道這位觀音菩薩,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所以才會一心稱念。

  ‘一心稱念’:將心統一在一個地方,不生其他的念頭叫做‘一心’。‘稱念’是口裡稱名,心裡思念。在這裡所說的‘一心稱念’,是專心一意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和觀世音菩薩有緣的眾生,過去曾聽說有一位觀世音菩薩是救苦救難的,所以在受著種種苦惱煎迫的時候,就忽然間想起觀世音菩薩,不期然的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但是要能感得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救度,必須要一心專意的稱念,所以這句‘一心稱念’,是求觀世音菩薩感應的重要關鍵,也是稱念聖號的工夫所在,如果稱念而沒有一心,那就不能得到菩薩的感應了。這一心的條件是心要清淨,而不可散亂和懷疑。所謂心的清淨,就是當你稱念聖號的時侯,要去掉內心的貪、嗔、癡煩惱,心裡不可有不正當的念頭,如果你抱著不正當的念頭求菩薩,而菩薩也滿你所求的話,菩薩豈不是變成世界上的大壞人嗎?不可散亂,是當你念觀音聖號的時侯,要專心系念於所念的聖號,不可以參雜其他的雜思妄想。不可懷疑,就是當你稱念觀音聖號的時候,要深信觀音菩薩是慈悲靈感的,菩薩必定能夠救濟我們的苦難,如果信而不切,半信半疑而念,那是不能得到感應的。關於這道理,我可以拿一個譬喻來說:一輪明月,懸在空中,只要是有水的河川池塘,都有月影映在裡面。但也有有水的地方,不能映出月影的,這是因為那個地方的水污濁的關系。也有映出月影很模糊不清,這是水動搖的關系。這並不是天上的月亮有什麼自私分別,而是那個地方的水,缺乏了接受月亮映照的條件。菩薩的慈悲心,好像天上的月亮,眾生的心好像是河川池塘的水,水不清就映不出月影;眾生的心不清淨,也不能得到菩薩慈悲感應。動搖的水所映出來的月影是模糊的;以散亂懷疑的心祈求,也不能得到真實的感應。這並不是菩薩的心有偏私,而是接受菩薩感應的條件不完備呀!所以如果常常稱念觀音聖號,而不能得到菩薩感應的,應該要反省自己的心,是否清淨統一,深信不疑,是否做到一心稱念的工夫?切不可錯怪菩薩不靈感!

  ‘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段文是顯示菩薩的尋聲救苦,也是說明菩薩之所以名為觀世音的緣由。‘即時’,是眾生在念觀音聖號,祈求救度的當兒。‘觀其音聲’,是以智慧觀察眾生求救音聲的所在。‘皆得解脫’,是都能得到解脫種種災難苦惱。世間上的眾生,受災厄苦難,而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的時候,觀世音菩薩馬上就運用智慧,觀察求救音聲的所在,用威德神通的力量,使他們都得到解脫,所以說:‘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句話,意義深長,我們需要詳細研究一下。‘即時觀其音聲’是說明感應之速,‘皆得解脫’是說明感應之廣。世界無邊,眾生無邊,而苦惱也無量。在這受著無盡苦惱的無量眾生,同時一心稱念觀音聖號,而祈求救苦的時侯,觀世音菩薩,即時就能使這些無量的眾生,同時都解脫苦厄災難。這種感應迅速,而且一時能救眾苦的功用,就是菩薩的不思議妙方。‘皆得解脫’這句話,也是表示菩薩的平等心腸,菩薩看到世間的眾生,都像自己的嬰兒一樣,不分種族,不分國境,都是一視同仁,平等救濟,而使他們離苦得樂。

  ‘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是世間環境,當屬觀世音的‘世’字,‘一心稱名’,是眾生求救音聲,當屬觀世音的‘音’字,‘世音’合起來,是菩薩所觀的環境,也是所救濟的對象。‘觀其音聲’,當屬觀世音的‘觀’字,是菩薩能觀的智慧。由以能觀的智慧,去觀察所觀的環境,即時都能使其得到解脫,這是顯示尋聲救苦的妙行。

  以上都是約事相解釋菩薩尋聲救苦的道理,再進一步從理性方面來說,眾生個個都有天性良知。這良知善性,就是菩薩的慈悲心性,所以每人的心中,都有觀音菩薩在,只因為無始以來,受惑業的遮障,而不能發生妙甪。當你受苦求救而念聖號,念到一心不亂的時候,就是喚起自性心中的菩薩。因為菩薩是活在眾生心中,所以當他被喚起的時侯,就發起不思議妙用,而即時就能解脫種種苦難。谛閒大師普門品講義說:‘菩薩心中之眾生,稱眾生心中之菩薩,感應之速,猶如桴鼓,隨扣隨響……如啐啄同時,不前不後也。’就是這個意思。

  或者有人會疑問:菩薩既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那末,受苦的眾生,不念他的聖號,菩薩也應該要來救他才對,為什麼一定要稱念菩薩的聖號,才能感得菩薩的解救呢?關於這個疑問,約事相來說,菩薩的平等慈悲心,好像懸在天空的日月遍照大地,又像廣播電台的電波遍滿虛空。但是太陽雖然在天上,必須在沒有遮障的地方,才能受它的照臨;月亮雖然在天空,要有水才能現影;電波雖然充塞天空,但必須要有收音機,才能收到電台所播出來的節目。在室內得不到太陽光,不是太陽的自私,而是你自己住在室內陽光被房屋遮住了;得不到月影,不是月亮的偏照,而是池塘沒有水;收不到電台的節目,不是電波的不周到,而是沒有收音機,或者沒有打開開關,或者周率號碼不對的關系。菩薩慈悲救苦的心願,猶如太陽、月亮、電波的普遍與不偏私,可是眾生不稱念聖號,不能得到感應,就像人在室內不能得到陽光,沒有水不能得到月影,沒有收音機不能收到廣播一樣。我們在受苦的時候,一心稱念觀音聖號,正是撥開遮障,澄清心水,打開心靈的開關,讓菩薩慈光,猶如電流一樣,流入我們的心中,我們的心和菩薩的心相接觸,感應同時,才能得到菩薩的救濟。所以自性心的時候,必須一心稱念聖號,才能得到感應。約理方面來說,一心稱念聖號,是喚起在受苦中的觀音菩薩,使他從惑業中解脫出來,而發生妙用。如不一心稱念以喚起他,讓自性心中的觀音菩薩,猶被遮縛在惑業之中,怎能發起妙用呢?所以在受苦的時侯,必須稱念聖號才能得到感應。

  上面已經將這段經文,分別解釋好了,現在再綜合起來說:‘佛陀告訴無盡意菩薩說:善男子!如果有無量百千萬億的眾生,同時受著種種的苦惱,聽到有一位慈悲的觀世音菩薩,於是同時一心稱念他的聖號,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察求救音聲的所在,馬上就去解救他們,使這些無量無邊受苦的眾生,同時都得到解脫。’這段經文是釋尊用尋聲救苦的大意,向無盡意菩薩,解答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緣,所以科名為‘總答’。

  丁二 別答,分二

  戊一 答示持名感應,分五

  己一 能救三災,分二

  庚一 別明救災,分三

  辛一 能救火災

  上面將‘總答’的經文解釋好了,下面要解釋‘別答’的文。‘別答’的文,又分為二大科:第一科是‘答示持名感應’,第二科是‘答示游化方便’。‘答示持名感應’,是釋尊向無盡意菩薩,回答指示持念觀音菩薩,能得到感應的道理。這一科又分為五科:一、‘能救三災’,二、‘能脫四難’,三、‘能離三毒’,四、‘能應二求’,五、‘能得多福’。‘能救三災’,是觀世音菩薩,能救濟水、火、風的三災。‘能救三災’下,又分為二科:一、‘別明救災’,二。‘結示得名’。‘別明救災’下,又分三小科:一、‘能救火災’,二、‘能救水災’,三、‘能救風災’。玆解釋‘能救火災’的經文。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若有’是假設之詞。如果有持念這位大悲救苦觀世音菩薩聖號的,本是不會遭遇到火災的。

  ‘設入大火,火不能燒’:‘設入’亦是假設之詞。假若是由於自己的業感,而遭遇著火災,身入大火之中,被大火所包圍的時侯,因為持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所以就不會被火燒害。

  ‘由是菩薩威神力故’:為甚麼呢?這是因為菩薩威德神通力量所加被的緣故呀!菩薩的慈悲心,好像清涼的甘露一樣,當你遇著火災的時候,由於你一心稱念聖號,而感得菩薩灑下慈悲的甘露,那末,炎熾的大火,自然就會熄滅了。

  關於觀音菩薩,救火災的靈感事跡很多,我現在舉出二三事,以證明菩薩靈感的事實。

  在我國明朝的時候,有一位姓王的人,他的家住在江蘇昆山。因為一心要朝拜南海普陀山觀世音菩薩,為表示虔誠,就先吃長素三年,然後才去朝拜南海普陀山。當他所乘的船只,就要出發的時候,家人匆匆忙忙的跑來說,鄰家失火,快要燒到自己的店了,要他趕快回去救火。他對家人說:我虔誠的持素三年,現在才要實行我朝拜觀音菩薩的心願,怎可因為火災而改變我的志願呢?縱使被火燒毀了我的房子,我也不回去的。這位姓王的人,向家人說出他朝拜觀世音菩薩的決心,就繼續行程,而在船內端身正坐,專心稱念觀音聖號,祈求菩薩加被,免使家中遭受火災。他朝拜觀音菩薩歸來後,看到周圍鄰家的房子,都燒成焦灰,只有他的店屋獨存無恙。這位姓王的人,朝拜菩薩的心,是何等的堅決,他對菩薩慈悲靈感的信心,是何等的深固。因此,才感得菩薩靈應而免除火災。

  民國十一年,日本關東大地震,並引起大火災,那個時候,受難死亡的人數,有三十多萬人,東京淺草區,幾乎全滅,淺草公園內的池水都燒干了。公園內有觀音堂,內奉觀世音菩薩,難民被火包圍,集在觀音堂的,有三萬人之多。他們都很虔誠的稱念觀世音菩薩,結果他們都免於災難,而觀音堂也沒有被燒。因此,淺草觀音的名,遂盛傳全日本。我去年隨訪問團到日本訪問的時候,也去朝拜淺草的觀音菩薩。那一尊曾救了三萬人生命的淺草觀音,被日人尊為國寶,用佛龛牢牢密封著,如果沒有特別法要,是不准啟開的。

  又民國四十二年,我所出家的新竹法源寺,因為一個小孩要燒熱水,從草房的地方失火。其草房是在大殿的北邊,因為北風很大,所以失火之後,火焰炎炎,很快的燒去了三間草屋,而蔓延到廚房,勢將波及到大殿了。那個時候,因為火勢無法控制,斌宗上人和廣心師兄,就很虔誠的念著觀音菩薩。說也奇怪,那一天的風勢是北風,但當火焰燒延到廚房的時侯,忽然轉為南風,把炎盛的火焰,吹到北邊去,就在那個時候,草房倒下去,火焰也失勢了。因此只燒去三間草房,大殿和其他的配房,都沒有受殃。如果不是忽然轉了風向,大殿和其他所有的配房,都會被燒光了。這就是斌宗上人和廣心師兄,一心稱念聖號,所得到的感應,才能幸免於火災之難。從上面所說三件事實,就可以知道觀世音菩薩的感應,是何等的微妙。

  上面所說的火,是外在有形相的火,但是還有一種無形相的火,這無形相的火,是眾生心中的嗔恚煩惱火。有人將這嗔恚火,解釋為自己的嗔恚煩惱,念觀音聖號,能熄滅自己的煩惱。這種解釋法,好像不太適當,因為在脫三毒難的經文,有‘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句,才是念聖號,解除自心嗔恚煩惱火的意思。這裡的救三災,是指外境而言,所以還是約外境的解釋,才是合理。那末,這無形相的嗔恚火是甚麼呢?這就是對方的人的無明火啊!當對方的人,向你大發雷霆的時候,他氣得面紅耳赤,豈不是像炎盛的大火嗎?你在受他的無明火,就好像身入大火一樣。在這個時候,你如果也動了惱怒的心,豈不是會被他所燒。所以在這個時候,應該要一心專意,稱念觀音菩薩的聖號。他發他的無明,你念你的聖號,這樣雖然被他的無明火所包圍,也不會被他所燒。而對方的人,看到你沒有反應,自己也覺得不好意思再發脾氣,於是他的無明火也就會消滅哩。

  從前有一位婦人家,信佛很虔誠,但她的丈夫,卻是一個沒有善根的人,每每看到他的太太到寺院拜佛回來,就怒火三丈,把家裡的佛像法器,都甩到地上。到寺院拜佛,是做善事,有什麼不好?但是這位婦人家,每當她的丈夫發起無明火的時侯,都不和他論理,只是心中默默的稱念觀音聖號,祈求菩薩度他丈夫信佛。她的丈夫,一次又一次的向她發脾氣,可是看她每次都不反嘴論理或相罵,她的丈夫想到不好意思再發脾氣了。再經過有一段時間,她的丈夫感覺到,自己的太太每次到寺院回來,都隨自己發脾氣而能忍受,這樣的學佛,必定有好處吧!於是這位暴戾的丈夫,受他太太的感化,也隨他的太太信佛學佛了。這就是念觀音聖號,能消滅無形的無明火的事實。在這世間上,凶惡的人多的是,但碰著這些凶神惡煞,向你發無明的時侯,你就趕快念觀音聖號吧,這樣自己不會被他的無明火所燒,也能逢凶化吉呢。

  辛二 能救水災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這段文是說明觀世音菩薩,能救度水災的文。

  ‘若為大水所漂’:就是如果被大水所漂流。

  ‘稱其名號’:就是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

  ‘即得淺處’:是即時能夠得到水流淺的地方。

  世間的眾生,如果有人遭遇到大洪水的災難,被洪水沖流到江河裡;或者失足,跌入深淵大海中;或者行舟航海,遭遇暴風大浪,舟船傾覆,掉入海中的時候,是會被大水漂溺,而有生命的危險的。可是,在這千鈞一發的時侯,只要你肯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菩薩就能運用他的慈悲神力,使你漂流到淺水的地方。既然漂流到淺水的地方,就不會被淹溺,而能免除水災的厄難了。

  在這段經文中,是‘即得淺處’的‘即’字,是‘即時’的意思。所謂‘即時’,就是當你被大水所漂流,忽然想到慈悲救苦的觀音菩薩,而一心稱念觀音聖號的時候。就在你受水災,稱念聖號的時候,菩薩馬上就能使你漂流到淺水的地方。這就是說明菩薩感應之速。這句‘即得淺處’,和總答文中的‘即得解脫’句,是互相照應的。如果我們凡夫,在遠處看到他人,被水漂流,而想要救他的時候,就得趕快跑去他的附近岸上,再跳入水中,然後游泳到他的身邊,才能把他救起來。這一來要化費一些時間,如果危急的,可能就沒有辦法救他了。可是,菩薩慈悲神力,只要你稱念他的聖號,他馬上就來解救你,使你即時就漂流到淺水的地方,而得到解脫。這就是菩薩不思議神力的道理。可是進一步說,菩薩的慈悲心,是遍滿在一切空間的,所以一切眾生,都在菩薩的心中;而一切眾生,都有良知善性,這良知善性,就是菩薩的慈悲心,所以菩薩也在一切眾生心中。因為菩薩心中的眾生,稱念眾生心中的菩薩,所以感應之速,就好像桴鼓,隨扣隨響,即時就能得到解脫了。

  在法華感通記載說:唐朝有一位岑景仁,從少年的時候就很虔誠的誦普門品,及持念觀音菩薩的聖號。有一天,到蘇州乘船,船只巅覆,墮入水中。就在這生命危險的時候,聽到有人說:能誦普門品的人,就能夠免除水難。這位姓岑的人,聽到人家說這些話,很清楚的聽到說三遍,結果他就浮到水面,過一會兒就漂流到岸上,而得解脫水災之難,而同舟的人,都被溺死。從這則感應的事跡,我們就可以知道,誦普門品和持念觀音聖號的功用,真是不可思議!

  上面是從有形相的水,說明觀音菩薩靈感的道理,現在再約無形相的水來說。無形相的水是什麼?我們豈不是常聽到‘愛河千尺浪’這句話嗎?所以這無形相的水,就是貪愛的心理。可不是嗎?世間上有很多青年男女,當他們墮入情網而不能達成目的時候,就雙雙去跳水自殺。這豈不是先被無形的愛欲水所溺,然後被有形相的水所淹死嗎?所以這無形的水,就是說明貪欲的心理。凡夫的欲心無窮,而男女的性欲尤甚,所以男女的情欲,足以代表其他一切的貪欲。

  在後面免三毒的經文中,有‘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那一段話正是說明自心的欲念,所以這裡所說無形的水——情欲,應該是說明外來的欲境。在這人欲橫流,世風日下的今日,有很多因單戀而被害的案件。在報紙上常常看到,因為追求女朋友,而被拒絕,就向女朋友潑硫酸,或者刺殺女朋友,受到這種被害的人,就是被無形的欲水所溺。生在這時代的少女弱婦,為了情愛的糾纏,真是苦惱太多,但不必害怕,只要你肯一心稱念觀音菩薩聖號的時候,菩薩必定能使對方消除無理追求的欲心,使你脫離情網的災難!

  辛三 能救風災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砗磲、碼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

  這段文是說明觀音菩薩,能救度風災的文。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這句話是形容眾生數目眾多,而不是局定百千萬億的數目。

  ‘為求金銀……真珠等寶’:‘金’是黃金,‘銀’是白銀,‘琉璃’是青色寶、‘砗磲’是白色寶,‘瑪瑙’是紅色寶,‘珊瑚’形像樹枝,‘琥珀’是千年松香所變成,‘珍珠’是從蚌中取出的珠寶。這是世間上的人所珍貴的七寶。這七寶是世間人所貪求的但大部份都出產在大海中。

  ‘入於大海’:是因為金銀等七寶之類,多產在海中,所以為著要采取這些七寶,就得入於大海中。

  ‘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黑風’是怪風,也就是鬼風。‘船’是小船,‘舫’是大船。要入於大海采寶,必得要乘船,如果有怪風吹其船舫的時侯,就會遭遇到災難了。

  ‘漂墮羅剎鬼國’:‘漂’是漂流,‘墮’是墮落,‘羅剎鬼’是食人的鬼。因為在大海中,遇到怪風,被怪風所吹,就會被漂流,墮到羅剎鬼所居住的國土去。

  ‘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其中’是入於大海采寶,被怪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的百千萬億眾生之中。這些百千萬億的眾生,被漂到羅剎鬼國,必定會遭受羅剎鬼食害的生命危險。在這個時候,能夠大家都稱念觀音聖號,那是太好了,如果不能大家都念,乃至少到只有一個人會念觀音菩薩的聖號,菩薩就能來救度他們。

  ‘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是諸人等’,是指那些入海采寶,被漂墮羅剎鬼國的百千萬億眾生。‘皆得解脫’,是這些遭遇羅剎鬼難的百千萬億的眾生,都能得到解脫羅剎害的災難。

  世間的眾生,那一個不貪求七寶之類呢?當很多的眾生,組成隊伍,入於大海中采寶,如果遭遇到怪風,吹著他們的船只,被漂墮羅剎鬼國,將有生命危險的時候,其中只要有少數的人,或者最少乃至只有一個人,能夠稱念觀世音菩薩,那些眾多的人,都能夠蒙受觀音菩薩的恩澤,而同得脫離風災之難。只要一個人稱念觀音菩薩的聖號,大家都能得到解脫,這就是菩薩平等慈悲靈感的不可思議因緣!

  在現在的時代,入海采寶的事,可能是很少,但是國際間的貿易關系,一天比一天的繁榮,船只的來往也就日日的增多。當船只航行在廣闊大海的時候,誰也不能保障自己的生命和隨身財貨的安全。如果在這航海途中,萬一船只的機件發生故障,或者遇到暴風而有傾舟沉船的危險的時候,唯一的救星,就是觀世音菩薩了。

  上面是約事相的解釋,再約理的方面解釋。金銀等的七寶,就是佛法的七聖財。這七聖財是:信、進、戒、慚、愧、聞、捨、定慧。這七種法門,是能成就眾生的善法功德,是眾生成佛的資財,所以叫做七聖財。入於大海,就是入於佛法的大海。因為佛法是廣大無邊的,而且是有無量的寶藏,譬喻如大海一樣。黑風,就是境界的風。羅剎鬼國,就是妨害道業,足以傷毀法身慧命的惡劣環境。根據這個意義來說,當你發心要求取佛法的七聖財,而入於佛法大海的時侯,可能會有種種障道的因緣的。如果有障道的因緣,使你墮在惡劣的環境中,以致沒有辦法修學佛法,乃至要摧毀你法身慧命的時候,你只要一心稱念觀音聖號,由於菩薩慈悲的神力就可以使你遠離障害,脫出惡劣的環境了。

  我們常聽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這句話,是一點也不錯的。尤其是在家學佛的人,障害更是太多了。好比有個虔誠的在家信徒,當他晚上要去聽經的時侯,往往有人會阻礙說:嗳喲!算了吧!聽什麼經?今天的電影很好看,不看太可惜了,去吧,看電影去吧!在這個時候,如果信念不堅定,就會被他所動搖,隨他去看電影了。而電影都是演那些殺、盜、淫的勾當的。如果你看了電影,而增長貪、嗔、癡的念頭,這豈不是把道心毀了,把法身慧命斷滅了嗎?這豈不是等於被怪風吹到羅剎鬼國,被鬼吃掉一樣嗎?其實,有形相的鬼風,只能吹動你的身體,有形相的羅剎鬼,只能傷害你的生命,其苦只是一生之事,而無形的境界風,卻能吹動你的道心;無形的惡劣環境,卻能毀壞你的法身慧命,使你不能成佛道。其苦是多生多劫的,其贻害之大,實使修道的行者,心寒膽戰!但你不要怕,只要你肯一心一意的稱念觀音菩薩的聖號,菩薩必定能夠消除你種種的障道因緣,而使你順利地達成修學佛法的目的!

  庚二 結示得名

  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這兩句經文的意思,是世尊向無盡意菩薩,結束上面所說,觀世音菩薩能救三災的道理,以指示觀音菩薩得名的因緣,所以科名為‘結示得名’。

  ‘以是因緣’:是因為觀音菩薩,能以智慧觀察,聽到眾生求救的聲音,就能救度眾生水、火、風三災的因緣。

  ‘名為觀世音’:所以他的名號,才叫做觀世音。在無盡意啟問中,無盡意菩薩,向世尊請示說,‘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在這裡佛答以‘以是因緣,名觀世音’,正是答覆無盡意菩薩所問的話。

  己二 能脫四難,分二

  庚一 別明脫難,分四

  辛一 能脫刑難

  上面已經把觀世音菩薩,‘能救三災’的道理解釋好了,下面要解釋觀音菩薩,能解脫眾生四種災難的道理。‘能脫四難’下,再分為二科:一、‘別明脫難’,二、‘總結神力’。‘別明脫難’下,又分為四科:一、‘能脫刑難’,二、‘能脫鬼難’,三、‘能脫囚難’、四、‘能脫賊難’。茲解釋‘能脫刑難’的科文。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這句話是說,如果有人,正在面臨著要被人加害的時候。眾生所作的惡業很多,所招感的惡報也是很多,所以除了水火風的三災之外,還有刀槍劍戟等等的災難。

  ‘稱觀世音菩薩名者’:這句話是說,臨當被害的那個人,是一個平素持念觀音聖號的人。所以在他面臨刑戮災難的時候,就會稱念觀音菩薩的聖號,以求觀音菩薩的救度。

  ‘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彼’是指要傷害人的惡人。‘所執刀杖’是手裡所拿的刀,或者是杖。‘尋’是即時的意思。‘段段壞’是一節一節的斷壞。‘而得解脫’是因為持刀要害人的人,所持的刀一節一節的斷壞,所以被害的人,就能夠脫離被害的災難了。

  如果有人,或者被人陷害,將受國法刑罰之難,或者遭遇怨賊,要殺害你的時候,只要你能夠稱念觀音聖號,對方所拿的刀杖,即時就會一節一節的斷壞,這位稱念聖號的被害者,就能得到解脫。這當然是菩薩威德神通的力量!

  齊書記載:有一位孫敬德的人,奉命防守北陲。他是一位虔誠的觀音信者。他曾造觀音聖像,每日禮拜供養。後來被賊人陷害,被判處死刑。他還被關在牢中的時候,忽然來了一位和尚,教他誦普門品千遍,他就照其所言,很虔誠的念了。後來要受刑的時候,斬首官所提的刀,折成三段,而孫敬德的頭項,卻一點兒也沒有受傷。當時的宰相,知敬德是被陷害的,就啟奏皇上,代為伸冤,結果孫敬德幸免於死。

  上面所解釋的是有形相的刀杖,但是還有一種沒有形相的刀杖。這沒有形相的刀杖,就是人們驕慢,嫉妒的心理。如果被人驕慢凌辱,或者嫉妒仇害的時候,內心的刺激,猶如身受刀杖之苦一樣。但,只要你肯稱念觀音聖號,就能折伏對方驕慢欺凌的心理。從前有一位很虔誠信仰觀音菩薩的老婦人家。他那麼虔誠信仰觀音菩薩,應該要娶得一位很孝順的媳婦才對,可是他偏偏娶得一個既驕傲,又不孝的媳婦。這個不孝的媳婦,對待這位翁姑虐待的態度,連鄰居的人,都看不慣,可是這位仁慈的翁姑,卻處處以慈悲的心行對待媳婦,從來沒有一句怨言。有一天鄰居的人,看到那個凶惡媳婦不在,就對這位翁姑說:你的媳婦這樣的虐待你,你怎麼受得了呢?這位翁姑回答說:我的媳婦很孝順我,並沒有對我不好的地方呀!接著又稱贊他媳婦很多好話。那裡知道,那個不孝的娘婦,原來是在房間內,鄰居和翁姑所說的話,他每一句都聽得很清楚。他想:我對待婆婆這麼不好,他還要講我的好話,我實在太對不起他了,於是,發現了天生的良知,變成一個很孝順的媳婦了。這就是這位翁姑,以他的慈悲心,把那個不孝媳婦的驕慢刀杖折斷了。

  辛二 能脫鬼難

  若三千大千國士,滿中夜叉、粜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三千大千國土’:是一佛所教化的世界。這三千大千國土的算法,是一個須彌山,一對日月。須彌山外有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須彌山的四面是四大部洲,上面是六欲天。這樣的一個日,一個月,一個四大部洲,一個六欲天,是一個‘小世界’ 。

  南無阿彌陀佛!

 

上一篇:班禅大師:六字真​言法要
下一篇:黃念祖:大佛頂首楞嚴經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舉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