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三十四章)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三十四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三十四章幻境不棲無住心01

  當前位置:無量光明> 佛教人物 > 居士佛教人物 >南懷瑾 >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三十四章)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三十四章)

  南懷瑾 | 發表時間:2014-11-10 | 作者:南懷瑾 [投稿]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三十四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三十四章幻境不棲無住心

  舉幻術文字中種種幻相無所住處喻,明幻術文字之體了無處所,如何所求。

  經典指出一切幻術文字的種種幻相。電影、幻燈片就是幻術,如夢如幻,是變把戲的變出來的東西。幻術師告訴你是假的,可是你當場看是真的。這個世界的一切,也比如一個大變把戲者在變幻,沒有真實的。

  ‘幻術文字中種種幻相’,言語文字都是人類的幻術,文字不過是符號,寫‘花’就知道是花。意識透過文字幻術而呈現花的影像。這個花和字都是假的。假使構造中文的老祖宗,用其他符號代表花和狗,現在我們在意境上就會呈現其他的文字符號。所以我們有時看到文字而掉淚,看愛情小說哭的唏哩嘩啦!都被幻術境界所騙。

  世人很奇怪,尤其年輕人,愛情小說往往看得入迷而落淚!我們小時候看《紅樓夢》、《茶花女》也會掉眼淚,反正眼淚不值錢。尤其女孩子的眼淚比男孩子更快,還沒有說那件事,她眼淚就來了,實際上很好玩。我經常告訴同學不要神經,你不要把自己寫成愛情小說故事的主角。所謂愛情,能持續多久?你統計一下,最多不到三年,《浮生六記》比較長一些,不到十年。那些一見鐘情,你要注意,看一眼就鐘情,下一眼就看不到了!只有幾天而已!然後寫出一本小說,既騙了自己,也騙了讀者,夢魂顛倒。所以: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夢由來最易醒。

  好多年前.我在輔大上課,有個同學說這句改一改。我問改什麼?他說:‘多情自古空余恨’,這句不要動,下一句要改成,‘好夢由來不願醒’。我說改得好。一切眾生確實是:‘好夢由來不願醒’。夢的世界很奇怪,做好夢很快醒,如果夢見得到鈔票,啊!一下子就醒了!如果夢到被鬼壓倒,唉呀!我的天啊,哪個趕快來救命啊!偏偏夢得久。所以古人的詩很有道理。世界上一切文字皆如夢幻空花。

  ‘種種幻相無所住處’。精神世界、物理世界一切萬象,不是永恆存在,它很快地變去。所謂‘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是要你去找一個無所住的境界,你說‘無所住而生其心’,你早住了。住在哪裡?住在你那個無所住上面。無所住不是你去無所住,而是它本來無所住。如果你徹底了解‘文字中種種幻相無所住處’,就可以見到普賢菩薩。

  普賢的境界如何?引用西方宗教哲學的一句話:‘無所在,無所不在,處處皆是’,但是你找不到它。所以永嘉大師說過一句話:‘寂滅性中莫問覓’,道在哪裡?自性本來清淨,你不去找它,很現成,你一尋找這個境界,卻找不到了!普眼菩薩不只兩只眼睛,他有三只眼,乃至有十只眼,前面一雙、後面三只、頂上一只、喉嚨一只……。普眼菩薩拿十眼觀照,找不到普賢菩薩,團[因]為一切如幻相。你找一個實際境界求普賢,普賢不可得、不可見。所以《華嚴經》以這位菩薩的境界來表達佛法。

  ‘明幻術文字之體了無處所,如何所求?’這就告訴我們一切皆是幻,文字游戲也是幻,乃至三藏十二部的文字都是幻。我們研究佛學,結果被佛學理論、名相困住了!天天在那裡搞佛法、搞佛學、找境界,你早就被騙了!被什麼騙?被幻術所困。‘幻術文字之體了無處所’,言語文字是表達意思,意思懂了何必執著言語文字?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說,過河需要船,既已上岸又背著船,豈不愚笨!言語文字也不過如此。

  再說在座的青年都是知識份子,至少從小學磨到在大專以上,已經磨了十幾年,你那個文字在哪裡?了不可得。現在當了大學生,與小學一年級時的感覺比較起來,是有不同,多懂了些。現在找找看腦子真有些什麼東西?沒有!一切如夢如幻,都過去了。你說不懂嗎?真懂了一些,懂了什麼?文字了無處所。

  所以我經常說《西游記》這部唐僧取經的小說,寫得真好真妙!孫悟空與唐僧一行見到佛,佛說:‘你們很辛苦,功德圓滿。好啦!你們的目的是要取經。’佛就吩咐大弟子迦葉尊者把三藏十二部經典交給他們,迦葉尊者問佛:‘給哪一種經?’佛說:‘他們從遙遠的東方來,功德圓滿很辛苦,給最好的。’

  佛未加說明給哪一種佛經。結果迦葉尊者帶領唐僧一行到書庫,准備拿鑰匙開書庫,迦葉尊者把手一伸說:‘拿來。’玄奘法師問:‘什麼拿來?’‘紅包拿來’‘啊!’孫悟空氣得要揍迦葉,‘世界上到處要錢,你這裡也要錢,你這個老和尚該不該死?’玄奘法師說:‘不要吵!最後一次,請師父慈悲慈悲。實在一路取經,碰到九九八十一種魔難,來到這裡已經什麼都沒有。’‘那不行,這裡規矩要拿啊!’‘實在是沒有了。’迦葉說:‘你身上還有衣服。’‘出家人只剩了一件架裟’。‘一件也可以,拿去當啊!’唐僧只好脫了架裟,叫徒弟快拿去當了。孫悟空一邊生氣一邊抓腦袋要修理迦葉。

  這個道理說明什麼?學佛要福智二資糧,一個學佛人先要具備這個紅包(本錢)。福德資糧、智慧資糧不夠,沒有辦法談,《西游記》用那麼一個故事說明。

  好啦!迦葉尊者打開書庫,取出三藏十二部經典交給唐僧,任務完了。西方雷音寺很大,山門很遠,孫悟空猴子鬼精靈,說:師父啊!靠不住,這個老和尚到這裡都要錢,打開檢查看看,該不要弄破的經典,我們那麼辛苦來取經。’‘唉!猴子就是猴子。’唐僧說:‘你要誠懇相信人嘛!佛的大弟子哪會有錯!’孫悟空說:‘靠不住,他還要紅包耶’。打開檢查一看,唉喲!不得了,每一本都是白紙,一面大吵大鬧怪師父,一面嚷著要把迦葉抓出來打死。

  這一吵,佛在打坐聽到了,孫悟空向佛報告:‘迦葉不但要紅包,拿了紅包還給白紙。’佛笑著說:‘猴子啊!你不懂。’佛把迦葉找來問:‘怎麼給他們這種經典?’迦葉回答說:‘世尊,是您交待要給最好的經典。最好的經典是沒有文字的,本來就是道。’佛說:‘你搞錯了。我是那麼講,不過他們智慧低,你還是拿次等有文字的給他們。’迦葉說:‘那好那好,拿去換過來就是了。’

  第一等智慧不需要文字,《西游記》即說明這個道理。大智慧不是文字!文字言語是幻術。所以經典上說,在文字上求道找不到道。但反過來說,如果認為沒有學問,就可以成道,那又錯了。不可以拿文字言語是幻術,作為不研究教理的籍口。

  念念本寂

  不可將出入三昧處所求之,去彼沉寂、生滅,卻令想念,明想念動用,體自遍周,用而常寂,非更滅也。

  這是普賢境界,在文字言語上求普賢,用再多的眼睛也看不見。要如何得到普賢菩薩的境界呢?不可以從出入三昧處所得之,他沒有一個固定的位置,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不在丹田、也不在眉間,更不在頭頂,那是肉做的,肉老了衰壞了,最後死亡沒有氣了,化為膿水臭得不得了!這裡有個什麼道?你看住這裡干什麼?這裡如果有道,你到中央市場買塊肉貼在這裡不就好了!不是的,那是個方便。在這些地方都找不到普賢境界,所以不可從出入三昧處所求之。

  ‘去彼沉寂、生滅’,如果打坐什麼都不想,呆呆的、糊裡糊塗,以為這個就是道,那是沉寂境界。沉寂,也叫作昏沉,這個不是,要拿掉。那麼,不在沉寂境界,在生滅心上求呢?我們的妄想就是生滅,這個念頭去了,那個念頭來,在這個念頭上用心,或者念了多少佛、念了多少咒子、做了多少功夫,這都是生滅心。沉寂和生滅是兩邊,要離開兩邊,‘去彼沉寂、生滅’。

  ‘卻令想念,明想念動用,體自遍周’,張開眼睛,一腦子的思想妄念就是想念。除了上面的境界以外,你再也找不出一個境界來了。所以大家都想找空,實際上你坐起來有個空的境界,這個空不是沉寂,就是把想念壓下去,那還是沉寂,再不然就在生滅中。

  譬如修止觀的《六妙門》,入手方法是聽呼吸,但是你們要注意!絕不能怪天台智者大師沒有說清楚,只怪我們自己讀經沒有搞清楚。他告訴我們這是上座修止觀以前,一個初步調心的法門,使你比較寧靜。心裡已經寧靜,就不要再聽呼吸了。呼吸是生滅來去的生滅法;你心跟著生滅法永遠搞下去,搞到哪一天?搞到千生萬劫也還在生滅法上。

  所以,修一切佛法是‘過河需用筏,到岸不需舟’。開始上座,利用它調息、寧靜,既已寧靜就不理呼吸,進一步用別的方法,那就要觀心了。你不這樣走,不是在沉寂境界,就是在想念境界裡,很難上得了路。

  如何去悟道呢?你要明白一切‘想念動用,體自周遍’,想念動用生滅來去,是體上起用,等於一個平靜的海面起的波浪,盡管波浪洶湧,它都是水變的。你要把它寧靜回來以後,全波還是歸到水,那個生滅動用的本體,永遠是不變的。這個體在哪裡?無所不在,無所在。

  ‘用而常寂,非更滅也’,這幾個字最重要。為什麼要怕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用過便休。就像我們七點鐘上課,一開始講那麼多話,諸位也用過了,用在聽話,用了就沒有了,你留也留不住。‘用而常寂’,本來在寂滅中,‘非更滅也’,用不著再用一個心去滅掉妄想,求一個定,盤腿打坐用功求空,用心去滅妄想求定。你又在生滅中了。‘用而常寂,非更滅也’,並不是另外求一個空、滅。《華嚴經》所講,普眼菩薩用有法,用有覺有觀的作用來找不生不滅普賢自在的境界,那都錯了,他永遠找不到。

 

上一篇:初次放生的真實感應體會
下一篇:印光大師:放生會被抓就不需放了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