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恭迎月光菩薩聖誕,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
恭迎月光菩薩聖誕~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在漢傳佛教中這天,恭逢月光菩薩聖誕。 中秋佳節,禮拜月光菩薩,功德甚多。 南無月光遍照菩薩 資料一 : 中秋節——月餅要和“月光菩薩”一起吃才有意義! 中秋佳節,禮拜月光菩薩,功德甚多。 😂南無月光遍照菩薩🙏🙏🙏 月光菩薩(梵名: Candra-prabha),又稱月神,是中國民間流傳最廣的神仙之一。月神又被稱為月宮娘娘、月娘等。 提到月宮娘娘,小伙伴們系不系會聯想到“嫦娥奔月”的傳說呢?是的,嫦娥姐姐奔月後便成了掌管月亮的主人,即月神娘娘、月光菩薩,《山海經》 、《搜神記》等古籍中都有相關記載。 月光菩薩面容安詳,手持月輪的菩薩就是月光菩薩。這也是眾菩薩中顏值很高的一位了。 依《藥師儀軌布壇法》所載,月光菩薩身呈白色,手持月輪,坐鵝座上,立於藥師如來之右側。 月光菩薩名號由來 月光菩薩是藥師如來的脅侍,作月淨菩薩、月光遍照菩薩。 《灌頂經》卷十二雲︰“有二菩薩,一名日曜,二名月淨,是二菩薩次補佛處。” 據《藥師如來本願經》載,月光菩薩與日光菩薩同為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次補佛處,悉能持藥師如來之正法寶藏。 如同日光菩薩一樣,月光菩薩與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也有密切的關系。凡是至心持誦大悲咒的修行者,月光菩薩也會與無量神人來增益其持咒效驗。 修行者在持誦大悲咒過後,如果能再加誦月光菩薩陀羅尼,則月光菩薩當會來加庇護,使持咒者除去一切障難與病痛,並成就一切善法、遠離各種怖畏。 佛與陰晴圓缺 月的圓缺只是表相,其性湛然不動。 從月亮的譬喻中,我們可以體會“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乘佛教教義的精髓: 1. 月亮的本身就是自覺。 2. 月光的普照,眾生的受益,就是覺他。 3. 月亮本性的皎潔、真如、常在就是覺行圓滿。 我們從月的圓缺中,能體會到什麼智慧呢? 大般涅盤經卷第九:復次善男子。譬如有人見月不現。皆言月沒而作沒想。而此月性實無沒也。轉現他方彼處眾生復謂月出。而此月性實無出也。 2500年前我們以為月升於東,而沒於西。其實這是我們在地球東半球的主觀想法。我們“以為”。我們就錯覺了。我們錯覺,我們就胡塗了。我們糊塗,我們就煩惱了。 眾生皆謂如來生於閻浮提內。或閻浮提示現涅盤。而如來性實無涅盤。而諸眾生皆謂如來實般涅盤喻如月沒。善男子。如來之性實無生滅。為化眾生故示生滅。 我們眾生不僅是因為“月生”、“月沒”而起了錯覺。更糟的是我們會“自以為是”的起了“推演”。以妄起妄,妄上加妄,層層迭迭,無有盡期。 月並沒有增減,我們的佛性(如來藏)本來清淨,就好像是明月般,不要因為“看起來”的陰晴圓缺,而妄上生妄,越推越遠。 我們的佛性,生生平等,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以我們清淨的佛性而論,你與我沒有不同,你我與釋迦牟尼佛沒有不同,所有世界一切地獄、餓鬼、畜生、天、人、阿修羅等沒有差別。 因此佛弟子際此中秋良心,應一心持咒、念並禮拜月光菩薩,自然能獲佛菩薩加持垂護,淨除煩惱及一切障礙,福慧增長,身心康泰,所求順遂,事事吉祥! 中秋傳統——祭月、賞月、拜月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 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常言道“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但天文專家指出,今年的中秋月卻是“十五的月亮十七圓”喔~ 據天文專家介紹,月球繞地球轉動一周為一個“朔望月”(約為農歷一個月),這個月中月亮最圓的那天稱“望日”,也叫“滿月”。月亮從一個滿月“走到”下一個滿月,需要29天半左右的時間。 觀潮 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猜燈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 吃月餅 月餅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從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 月光菩薩咒 : 深低帝屠蘇咤 阿若蜜帝烏都咤 深耆咤波賴帝 耶彌若咤烏都咤 拘羅帝咤耆摩咤 沙婆诃 總而言之,無論從聞思和實修,滿月之與佛教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而中秋佳節期間正是滿月之時,因此,建議行者在和家人團圓之時,勿忘以佛法要義促己、促家人等趨向圓滿解脫道,更當以精進修行為感恩佛陀之最上行。 資料二 : 中秋佳節,禮拜月光菩薩,功德甚多。 😂南無月光遍照菩薩🙏🙏🙏 中秋節是我們的團圓佳節,民間以天上月圓定為佳節,實有團圓和諧的民俗意願。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 到魏晉時,有“谕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盛唐繁華 · 始作中秋 一、中秋節的來歷 唐朝初年,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太宗本紀》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字樣。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 由於中國人從天上的月圓,來象征人間團圓美好的事物,因此,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在唐朝,被稱為“端正月”,又俗稱“月節”、“月夕”; 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正如南宋學者朱敦儒所說:“偏賞中秋月,從古到如今。”在習俗上,出門在外的異鄉人,在這一天也都應該合家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明代的《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 旨在說明中秋節不僅充分表現出中國人對天上月圓、人間團圓的向往,更配合種種節俗活動,成為一個充滿歡樂與詩趣的歲時節序。 二、拜月、賞月的起源 祭月早在秦漢以前就有了,當時主要在宮廷內進行。 後來歷代的帝王都沿襲這個儀式,每逢中秋節,必舉行隆重的祭月儀式,北京月壇,便是專門用於皇帝祭月的場所。 拜月需全家成員齊集,以取團圓的意思,主祭的人是女性,活動結束後,一家人圍坐賞月一起吃食“團圓餅”和瓜果。 祭月的習俗之所以在唐代以後迅速流行於民間,與唐明皇游月宮的傳說有很密切的關系。 《唐逸史》記載: 鄂州人羅公遠,俟候唐明皇在中秋夜賞月。看著玄宗目不轉睛的一直望著明月,便邀請玄宗去游月宮。 他取出一根拐子向著空中擲去,突然化為一條銀色的大橋,他請玄宗一同上了大橋,差不多走了數十裡遠,覺得精光奪目,寒氣逼人,才發現到達一座大宮殿前。 羅公遠說這就是月宮了!玄宗見到有數百個仙女穿著素練寬衣,在廣大的宮廷中跳舞,歌聲嘹亮,音韻非常優美,玄宗便問說:“這是什麼曲子?” 羅公遠回答說:“就叫霓裳羽衣曲。” 玄宗牢牢記住那曲子的聲調,回到宮中,立即命人依照他所記的聲調,編成了一首《霓裳羽衣曲》。這就是《霓裳羽衣曲》的由來。 此曲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的法曲,大詩人白居易在元和年間看見當時宮廷裡表演此曲時,舞者“不著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搖冠,钿纓累累佩珊珊”。 其舞姿“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後抑無力,斜曳裙時雲欲生”,“煙蛾略不勝態,風袖低昂如有情。上元點鬟招萼綠,王母揮袂別飛瓊”,其意境與月宮的神話極為吻合。 琉璃三聖:藥師如來、日光菩薩、月光菩薩 三、佛教於中秋賞月之夜禮拜“月光遍照菩薩” 而佛教於中秋賞月之夜,禮拜的是“月光遍照菩薩”,漢譯月光菩薩、月淨菩薩、月光遍照菩薩等聖號。 為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之右脅侍。“月光遍照”在佛法上表靜定,映現明澈清輝,容攝大千芸芸眾生,使免於受貪、瞋、癡、三毒逼惱。 月光菩薩身呈白色,乘於鵝座,手持月輪。與左脅侍日光菩薩並為藥師如來的兩大輔佐。 在藥師佛的無量菩薩眷屬裡,他與日光菩薩是位居上首的最重要菩薩。兩位菩薩,位居補處,秉持著藥師如來的正法寶藏。 關於月光菩薩的本生事跡,也與日光菩薩相同,都與藥師佛有密切的關系。在久遠的過去世,當電光如來住世時,有一梵士養育兩子,一名日照,一名月照。 梵士發心利樂有情、拯救濁世眾生,其二子也隨喜而發願供養。梵士成佛之後,即是藥師琉璃光如來。 二子中之月照,就是月光菩薩。 同體大悲 · 共修善緣 經論記載,大凡至心禮拜月光菩薩,會得到菩薩的加庇護佑,除去一切障難與病痛,並成就一切善法、遠離各種怖畏。 際此中秋佳節、月光菩薩聖誕,佛子當至心禮拜感念月光菩薩,必能獲佛菩薩加持垂護,淨除煩惱及一切障礙,福慧增長,身心康泰,所求順遂,事事吉祥! 中秋佳節,禮拜月光菩薩,功德甚多。 南無月光遍照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上一篇:釋迦牟尼佛說,靠自力修行成佛究竟要多長時間,和念佛沒法比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由于xuefo.tw域名因备案需要暂停使用(最短15天),自即日起请用http://big5.xuefo.tw访问网站,特此通知!
29946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