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大乘無量壽經(第166-170集1998-2006年)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四十八面第四行,第二段徵釋贊意。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眾生聞彼佛名。發清淨心。憶念受持。歸依供養。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這一段經文跟我們說明,十方諸佛贊歎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真正的用意在哪裡。經文不長,可是說得很清楚,說得很明白。『何以故』,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為什麼,這是一句問話,為什麼。『欲令他方』,他方是極樂世界以外的都是他方。極樂世界以外的,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所有眾生』。這個眾生是講九法界眾生,從菩薩到緣覺、聲聞,一直到餓鬼、畜生、地獄,統統都包括在其中,這所有眾生。

  『聞彼佛名』,「彼佛」就是本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名號誰知道?十方諸佛替他宣傳,十方諸佛替我們大家介紹,這個介紹就是為我們講這三部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跟《阿彌陀經》。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一切諸佛菩薩示現在九法界,恆順眾生,講無量無邊的經論、無量無邊的法門,各個不相同,每個地方眾生根性不一樣,各個不相同;但是一定會講這三部經,《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一定會講。無論哪一尊佛,就是說這三部經是一定會講的,其他經那倒不一定,要看眾生根性。因此阿彌陀佛的名號,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眾生都有機會聽到。

  聽到這是緣,緣有了。緣有四種緣,這是經論裡面佛跟我們講四緣生法。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發生,總離不開四種緣,第一種是親因緣,第二種是所緣緣,第三種是無間緣。這三種都是我們自身的,我們自己本身具備的,最後一種叫增上緣,那是外面幫助的,這就不一樣。增上緣,現在我們知道,能夠聽到阿彌陀佛名號,這個增上緣大概是九法界所有一切眾生都有這個機會,為什麼?一切諸佛菩薩都在宣揚,所以這個緣太殊勝了。為什麼不能往生?那就是我們本身的緣,我們本身有沒有親因緣。親因緣是過去生中有沒有種這個善根,這才是我們的親因緣。過去生中沒有種善根,現在聽到阿彌陀佛名號,善根就種了。善根現在種,現在很難結果,所以每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都是多生多劫修成的,這不是短時間。所以信願行是累劫所修的,我們這一生又遇到了。遇到之後,如果能夠把它掌握住,緊緊抓住,我們這一生肯定就開花結果,就會有成就,所以這一點非常非常的重要。

  黃念祖老居士在這一段經文裡面,給我們做了很詳細的注解,注得非常之好。我們跟他也是非常有緣分,我們能夠讀到他的書,能夠聽到他的教誨,這些都是希有的因緣。有了緣,最重要的是你要能信。你聽了淨土三經之後,你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相不相信?如果聽了,「這個大概是神話、寓言,未必是真的」,你說你有沒有善根?善根是有的,善根太薄了,不深,所以生不起信心。如果要沒有善根,這一生當中你沒有機會聽到,凡是聽到的,過去生中都有善根,這很不可思議!

  善根深厚的,聽了就生歡喜心、就相信。信了之後你能不能理解,這個很重要。信,不能理解,你的信心不堅定,很容易被外面境界動搖。我們特別是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無論是順境、逆境都很容易被淘汰掉。順境裡面貪圖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享受,把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事情忽略了;逆境容易生瞋恚心,念念總感覺得這個世間不平,怨氣、抱怨,這個東西也是嚴重的障礙,都是障礙我們這一生成就的。所以現前這個世界障緣太多。什麼人才能夠在這個環境裡面不受障礙?這個意思就是說不受外面環境的影響,這個人才能成功。這在佛法裡面講是大善根,很深厚的善根,他一接觸他相信,一聽,這個經文一讀他就明了,生清淨心。《金剛經》上講得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般若智慧,真實智慧,清淨心才能夠生真實智慧,真實智慧你才能解,你解得深,你解得廣,當然得受用。

  諸佛如來跟阿彌陀佛一樣的慈悲,都希望每個眾生聽到彌陀的名號,都能夠生信發願,在這一生當中往生不退成佛,這是佛心,佛的願。這一段實在講就是四十八願第十八願的成就,十八願是聞名一定得生,這在理論上講一點都不錯,決定得生。但是什麼時候得生可不一定,有的人在這一生就得生,有的人來生、後生,甚至於無量劫以後才會往生。這是什麼原因?這都是緣的不同,總在遇緣不同。由此可知,一切眾生,說實在的話,這前面講,我們上一堂課講我們要學諸佛如來說誠實言,這很重要。跟諸位要說誠實言,人的一生、一切眾生的一生,什麼最重要?念佛往生最重要,沒有比這樁事情更重要的。凡是與這一樁大事情相違背的、有障礙的,我們要知道遠離;凡是對這樁事情有幫助的,我們要懂得親近,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我要完成這一樁大事情,其余的不足以為道。

  世間的名聞利養,假的,五欲六塵也是假的,記住《金剛經》上的教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連這個身體也是假的。我剛剛進門的時候,有一個同修來看我,說他有業障,常常感覺到有人要剖他的胸膛,他很恐懼。這是什麼回事情?確確實實業障現前。我們要怎樣對待這個事實?不要恐懼。真正學佛的人知道,任何一個眾生沒有生死,身有生滅,靈性不生不滅,靈性是自己,身不是自己。我造作的罪業,這個罪業要消。你罪業要是不消,罪業是障礙,叫業障,你要消罪業。你做了好多好事,做了好多善事,這是福,福也要消,你要不消,它也障礙你。所以禍跟福沒有兩樣,無非是消業障而已。福報現前是消福、消善業,三惡道是消惡業,統統是消業障的。業障消除,你的真如本性就現前。

  業障很難消除,原因在哪裡?享福的時候生貪戀心,又造業了。遇到一些災難的時候起怨恨心,所以你的業障永遠消不掉,消的時候又造了。聰明人要懂得消的時候不能造,善福現前的時候,決定沒有一絲毫貪戀;災禍現前的時候,小的災禍,人家毀謗我、侮辱我、障礙我,這是小的,大的是殺害我,沒有絲毫怨恨心,這叫真正消掉。你看看《金剛經》上舉的例子,歌利王割截身體,忍辱仙人沒有一絲毫怨恨,這是做樣子給我們看的。那麼重大的侮辱傷害,你看一點怨恨心沒有,他的業障消盡,消盡了就成佛。你說歌利王好不好?真好!歌利王要不是那個態度對待他,把他的業障消盡,他成不了佛。所以菩薩是個明白人,對於歌利王感恩戴德。他發願:我將來成佛,我第一個來度你。那個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歌利王,以前那個歌利王害他的,就是憍陳如尊者。釋迦牟尼佛說話算話,他成佛第一個度的是憍陳如尊者,這是感恩報恩。

  所以覺悟之後,你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你說你多歡喜。無論什麼境界,物質環境,人事環境,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善緣也好,惡緣也好,永遠是感恩的心,永遠是平等的心,永遠是清淨心。所以你的心清淨,生智慧、生歡喜,法喜充滿。受災難還是法喜充滿,那個喜悅是從自性、從內心裡面生出來的,與外頭境界不相干。我們學佛,如果連這一點都沒學到,那就錯了,那叫白學了。所以每堂課你總要學一點東西帶回去,你這一堂課沒有白來。

  修行一定是從不妄語下手,就是前面講的說誠實言。說誠實言不吃虧。別人騙我,我不騙人,表面上看到是我們吃虧、上當了,其實我們一點虧都沒吃,為什麼?靈性提升了。我們講是道德提升了,你在道德上加分,你在物質上、名聞利養上是不是被扣分?可能現前看起來好像是扣分,再過幾天不斷給你加分,這就是善有善報。種善因一定得善果,但是得的善果,你要曉得那善果不能有貪愛心、不能有傲慢心,一有你又在造業了。這是一切眾生累劫以來,想消業障總是消得不干淨,總是消不了,原因在此地;也就是你沒有看破,你沒有放下。真正看破放下的人才能說得上是積功累德,每天在累積的是功德,不是福報,不是業障,累積的是功德。

  『發清淨心,憶念受持』,這是我們這一堂課要認真學習的。什麼叫清淨心?清淨心就是不受染污。凡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境界順自己意思的就起貪心,就想控制、想占有、想支配。控制、占有、支配是造業,你就造業了,業就造成障礙,所以叫業障;你的真心是清淨的,本來是清淨的,所以你的真心不淨了,被染污了。不合自己意思就起瞋恚。很難,非常非常之難!所以我們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覺心,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不能被外面環境影響。

  現在人講影響,佛法裡面講所轉,你不能被環境所轉。現在我們講被境界所轉,還有很多人聽不懂,我們用現代的話,你還會受影響你就錯了。怎樣做?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切環境當中不受影響,永遠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覺,那就對了。這個話說得容易,做起來相當之難,什麼原因?我們的習氣太深,這個習氣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無量劫養成的。無量劫養成的習氣,在這一生當中想把它斷除,真是談何容易!這是事實。可是我們如果真的要做,能不能做到?那肯定能做到,問題就是你有沒有真正的決心、毅力要把你煩惱習氣放下。這個不問別人,問自己。果然真正有這種決心毅力,能做得到,不是做不到。這個事情不是求人,求人很難,人家未必同意答應你,這求自己!

  所以只要肯,正是善導大師所說的,淨宗法門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失掉的。你真正肯。真正肯你就要把往生的障礙排除,哪些障礙?經典上所說的都是標准,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經典上統統相應,那怎麼會不往生?所以天天讀經,讀經的目的在哪裡?目的在檢查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經上講的一樣不一樣。經上教我們做的,我們做到沒有?經上教我們不能做的,我們有沒有犯這個過失?天天讀經,天天在反省,天天在檢點,這叫真用功、真修行,這就是經上講的「憶念受持」。

  務必使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一樣的心,願是一樣的願,言是一樣的言,行是一樣的行,心願言行跟阿彌陀佛都相應。古德常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他哪有不成佛的道理!理我們要懂,要在日常生活當中真正的去做,不要去胡思亂想。為什麼?胡思亂想都是造輪回業。你想善,生三善道,你想惡,墮三惡道,總出不了六道輪回。所以教我們憶佛念佛。我們想什麼?又不能不想,不想做不到。所以把這個想換一換,換西方極樂世界,換阿彌陀佛,我們天天想佛,天天想極樂世界,心想事成,就成功了。

  念不是在口頭上,你看看我們中國的文字,這個念字,念是什麼?今心,就是現在的這個心,心上有就叫做念,不是口裡頭有。口裡頭有,心裡頭沒有,那個不行,有口無心,決定不能往生;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二十萬聲佛號,古人講「喊破喉嚨也枉然」,決定不能往生。往生是你心裡頭真的有佛,真的有極樂世界。真有佛、真有極樂世界,你要不天天讀經怎麼行?不但要讀經,古來祖師大德這些注疏要看,你的印象才深。極樂世界是我們的老家,我們現在要回家,回家對於家裡狀況一無所知,你就回不去。你總得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才能回得了家。念念都想到回家,就是你心裡頭真有了。

  這個事情很不好講,講的時候不容易懂。我舉一個實際的例子,諸位細心去想想。早年,有一年過年的時候(農歷年),我在台北,那個時候還在華藏圖書館,有一位老居士到圖書館來給我拜年,告訴我,她說:法師,我這幾年念佛功夫很得力,我什麼都放下了,就是孫子放不下。你們想想這是什麼意思?她心裡頭什麼都沒有了,統統放下了,心上有孫子。她不是口裡頭孫子、孫子、孫子,不是這麼念法,她不是念的,她心裡頭真有;無論在什麼時候,起心動念她沒有把孫子忘掉。這才叫做念,她心上真有。所以那一天我就教她,我說你把阿彌陀佛當作你孫子,你就成功了。這不是笑話,這是真的。你那麼樣疼愛你的孫子,念念都不忘記孫子,你把阿彌陀佛換成孫子,成功了。以後她有沒有換過來,我就不知道了,我是把這個方法教給她。

  所以「念」這個字我們要曉得,你心上真有;一切時一切處,晚上作夢都離不開,你心上真有。我們要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把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放在心上,這樣念佛,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漏。「憶」是想,你常常想佛,心裡頭真有佛。「受持」,這兩個字的意思非常的深、非常的廣。受是接受,持是保持,受持什麼?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十方一切諸佛在經典上教導我們的,我們要接受。不但要接受,而且要保持,永遠不要失掉。他教導我們的,像我們在這一品經裡面,總要學幾句。前面這一段裡面,我們學一個「說誠實言」就好,從今而後,對待任何人,坦誠對待,表裡一如,心裡頭真平靜、舒適、快樂,沒有任何秘密,沒有任何瞞著別人的,你瞞著別人,自己很累。

  我們中國古諺語裡頭所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固然不可有,防人之心也不要,防人好累!你說現在這個世界上的恐怖分子,大家在防恐怖,你說多辛苦、多累。愈防恐怖分子愈多,你不防就沒了,你不防的時候一個恐怖分子都沒有。所以用不著防,你防他干什麼?恐怖分子畢竟是少數又少數,縱然是在這個世界上天天有發生,你看恐怖分子鬧事有幾個人受傷害?幾個人,幾十個人,這世界上有將近七十億人口,幾個人算什麼,何必要防他?如果不幸,我遇到恐怖分子,恐怖分子把我殺害了,我還感謝他,為什麼?他讓我早一天離開這個極苦世界,我早一天到極樂世界去。這個事實,不是學佛的人、不是真正契入佛法的人他不懂,我們學佛的人知道。我們天天提升自己的靈性,提升自己的德行,認真在經典上跟著佛菩薩學習,沒有生死,沒有災難!

  昨天我跟諸位舉的這個例子,六祖大師講的風動幡動,那個意思很深、很有味道。所有一切過失,是我們自己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只要離妄想分別執著,天下太平。中峰禅師講得好:此方就是極樂,極樂就是此方。這個話的意思很深,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地方就是極樂,有妄想分別執著,極樂就變成娑婆,就是這麼一回事情。你總要懂這個道理,一切法、佛法要從內心裡面求,不從外面求,外面求你就錯了,你就生煩惱了;內心求,你生智慧,你得到真正的受用。所以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應當認真努力去學習。

  下面要學習的是『皈依』,這很重要。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有許許多多人,富貴人也好,貧賤人也好,他都沒有依靠,都生活得很辛苦。說句老實話,他在人生這幾十年當中,他沒有安全感,這就很可憐。佛法,我在這兩年聽說,應該是在全世界佛教徒的成長率都在提升,新加坡提升了不少。有些同修告訴我,新加坡的佛教徒占全國人口好像百分之五十一點幾,一半多,這很難得。我這兩年住在澳洲,澳洲多元文化部的部長告訴我,他說最近這兩、三年澳洲的宗教信仰速度之增長,佛教排第一,增長的速度很快。是什麼原因?皈依!你真正學了佛,你有個歸宿,你有個依靠。可是皈依這兩個字真正的意思,皈是回頭,依是依靠,回頭是岸。從哪裡回頭?從煩惱回頭,依菩提;從惡法回頭,十惡回頭,依十善;從破戒回頭,依持戒;從生死回頭,依涅盤。日常生活當中念念都要知道回頭,所以回是回歸。

  佛又給我們立了三個標准,叫三皈依,諸位都知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可是現在這三皈依只有形式,沒有實質;換句話說,我們還是沒有皈,也沒有依。受了三皈依,還是沒有皈沒有依,這就很可憐。因為不知道佛法僧是什麼,聽了皈依佛,這個佛像,佛像泥塑木雕,所謂泥菩薩過河自身不保,它怎麼能保佑你?你靠它怎麼能靠得住?所以這個東西是表法的,你一定要知道,表法的。佛的意思是覺悟,法的意思是正知正見,就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皈依僧,僧的意思是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所以它是表法,你要懂得這個意思。《壇經》裡面,你看六祖惠能大師傳授三皈,他就不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說這個,他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他是覺正淨。

  我年輕的時候學佛,讀《壇經》,實際上我第一次讀《壇經》是二十六歲,剛學佛的時候,我很喜歡讀這部經。以後學了佛之後,才知道六祖這個說法,跟普通人說法不一樣,普通人都是講佛法僧,他為什麼說覺正淨?六祖距離我們現在大概是一千四百年,所以我們就能夠推想到一千四百年前,社會大眾對形式它所表的義趣已經模糊。如果是很清楚不模糊的話,六祖不應該講覺正淨,應該要說佛法僧,只是社會大眾對佛法僧認識不清楚,模糊了,所以才改一個說法,覺正淨。你看《壇經》上講的「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下面他有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他這一注明我們就明白,原來佛法僧解釋覺正淨,佛法僧是形式上的三寶,覺正淨是實質上的三寶。我們要皈依的是皈依實質上的三寶。從形相你就要懂得實質,所以形相也很重要。

  看到佛,我們就想到自性覺,我們自性本來是覺而不迷,所以從迷回頭依覺。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對六塵境界要覺而不迷。覺的心是清淨的、是生智慧不生煩惱的,迷的心生煩惱不生智慧。譬如,我們見色聞聲會生起貪瞋癡慢,那就迷了;會生起七情五欲,那就迷了。我們根塵相接觸,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起貪瞋癡,不起名聞利養,不起五欲六塵,這是覺悟;境界清清楚楚是慧,如如不動是定,一切作為自自然然就如法,就是戒。所以你生活在戒定慧當中,那就是真的覺悟了;你要生活在迷邪染裡面,那你就錯了。這才叫真正回頭,你真正有依靠,依靠自性覺。

  皈依法,法是正,正知正見,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邪正的標准是什麼?經典。怎麼知道經典是正知正見?經典是佛說的,是法身菩薩說的。這些佛菩薩他都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些人沒有迷邪染,只有覺正淨,所以他跟我們說的,是從覺正淨裡面流露出來的,字字句句都是覺正淨,我們可以用它來做標准。譬如最淺的,佛教一般人(初學的)十善業,十善是正的,十善的反面是十惡,十惡是邪知邪見,十善是正知正見;十善是覺,十惡是迷。這是舉一個例子,佛在經上講得太多太多了。太多,不容易受持,所以我們受持,就現實生活環境抓住幾句綱領,一生受用無窮。

  這裡面最重要的綱領,無過於淨業三福,佛在《觀無量壽佛經》教給韋提希夫人的。三條十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第一條四句,絕對標准。這個標准我們怎麼學習?怎麼樣來落實?所以我教同學們,用儒家的《弟子規》,童蒙養正,來修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用《十善業道經》來落實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十善業道經》,這個經我們都講過。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一條怎麼落實?首先要落實三皈依,要回頭,時時回頭,處處回頭,念念回頭,真皈依了。從迷回頭,我們依覺,自性覺。從邪,就是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觀察,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皈依僧,是從一切的染污回過頭來依清淨心。心清淨,身清淨,身心清淨,我們外面環境就清淨,決定不受染污,我們從這個地方落實。

  具足眾戒,眾戒不要說太多,我們只講五戒,只學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做到了就好。威儀是禮節,處事待人接物應該要守的規矩。這些規矩是活的,不是死的,中國人有中國人的禮節,外國人有外國人的禮節,入境要隨俗,大家才歡喜。所以這些都要懂得的。各個族群、國家、宗教不相同,生活方式不一樣,連飲食起居都不相同。我這一次參加印尼的訪問團,到梵蒂岡去訪問天主教的教皇,到埃及去訪問那邊一個很著名的回教大學,歷史非常悠久。大概我們是十九號啟程,我們預定十七號我要到雅加達去,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講經講到十五號,十六號讓我休息一天,因為歐洲那個地方時差很大,我必須要調適身體,讓我有一天時間休息。

  去參加他們的活動,這都是有助於世界和平的。我這一次去見教宗,我送他四個字,我們做了一個銀牌,我送給他。這四個字,第一個是誠,真誠;第二個是愛。這個愛,教宗這兩年講得很多,他肯定愛是宇宙和諧的核心,極力在推廣愛的教育。我們比他講得還早,我們那個大的「愛」字,全世界送得很多,我們早就在推動這個「愛」了。第三個字是謙,謙虛;第四個字是和,要和睦。我就送他四個字,我跟他談話也只談這四個字。我們宗教跟宗教之間要真誠的交流,要發揚光大我們每個宗教所說的愛心;天主教、基督教都講神愛世人,我們佛家講慈悲方便。所以仁慈博愛是一切宗教裡頭都講到的,我們把這個看作所有宗教教化眾生的宗旨,就是仁慈博愛。任何宗教教化眾生的目的,都是希望眾生離苦得樂,所以宗旨相同,目標相同,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樣,應當可以合作。所以我們希望大家能合作,來化解社會的沖突,來促進社會的安定、世界和平。我們這一次去交流,目的在此地。

  我們這裡小印度那一天的晚會,衛塞節的晚會,納丹總統出席了。我也跟他談了有十幾分鐘,也把這一次的旅行告訴他,他很歡喜。他說這非常非常重要,如果印尼社會能夠化解動亂,能夠安定和平,對我們整個東南亞地區都有好處。所以納丹總統一再囑咐,要我認真努力去做。所以,敬就非常重要。這個誠敬,這些年來(最近這十幾年來)我們提出修行的綱領,「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跟這三皈依的內容完全相同,我們念念都不離開這個標准,用這個標准來修心。

  修心,在佛法裡面講從根本修,根本是心。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要是正,沒有一法不正,心要是邪,沒有一法不邪;法沒有邪正,邪正在人心,法沒有覺迷,覺迷在人心。三皈依的教導是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的總綱領、總原則,所以它擺在第一,然後才教我們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不犯威儀就是我們對於不同族群的生活習慣禮俗,要懂得、要隨順,不可以堅持我們自己的。這些在旅行,我們在心理上准備。譬如到埃及,埃及那邊都是肉食,這素食就沒有了,那我們這個素食的,因為這一次在埃及,好在時間不長,大概只有三、四天,我們准備帶一些素食面,我們看分量自己要帶幾包,不能不准備的。到義大利,我們知道義大利的食品很多,義大利的面,蕃茄炒面還行,還能夠忍受,還可以。所以都必須要准備,我們到那裡才能夠習慣,才能夠隨順。希望歡歡喜喜的,我們這一次旅行,能夠達到我們理想的願望。這講皈依,一定要懂得,皈依就是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

  下面要學的是『供養』。盡心盡力多修供養。這供養裡面有財供養,有法供養,有無畏供養,你修哪一種,你就得哪一種的果報,愈修愈多。可是愈多,你要愈發心供養,你可不能貪圖享受。貪圖享受,告訴你,你病就來了,疾病是從享受裡頭來的。你們看看窮人很少生病的,為什麼?他生不起病,富貴人常常生病,他錢太多了。所以我們是有這個財富,多供養,自己不要積財。佛在經上講「積財傷道」,為什麼傷道?積財生貪心,你不積你就沒有貪心,所以隨手來隨布施。就是像出家人,哪個地方供養,我都給哪個地方,我在居士林,居士林同修供養我的,統統給居士林;我在淨宗學會,人家供養的,全部給淨宗學會。在這個世間,無論在哪個寺廟道場,人家供養的,全都拿回去,我絕對不帶一分錢走,所以我很受歡迎。我到哪個道場,都會帶一些財富給他們,住的時間愈久,帶的財富就愈多,所以他們都很歡迎我。法緣是這麼結的。你要是把供養統統帶走,下一次人家不歡迎你,不喜歡你來了。所以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

  法供養很重要,我們懂得的這些佛法,常常跟人講,懂一句講一句,什麼都不懂,勸人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法!我教他念阿彌陀佛,也是法供養。法供養的果報是開智慧,財供養得財富,無畏供養得健康長壽。無畏是什麼?別人心不安,別人心有恐怖,你幫助他,讓他心開意解,讓他遠離恐怖、遠離恐懼,這些都叫做無畏布施。無畏布施的果報是健康長壽。我們中國的佛弟子大多數都采取素食、長齋,這個素食、長齋是屬於無畏布施,不食眾生肉了,不再傷害眾生了。所以這是很大的無畏布施,素食就是很大的無畏布施。我們自己這樣做。

  學佛這三種布施都修,你的心情會很舒暢、會很愉快。我們中國古人常說「憂能使人老」。一個人心裡頭有憂慮、有牽掛,就很容易衰老。反過來,常生歡喜心,這個人就不容易衰老。他長年生活在歡喜當中,法喜充滿,就能夠青春常駐,不容易衰老,不容易生病。你真正修這三種供養,三種布施,三種供養,用恭敬心修就是供養,你得的果報,果報就在形相,這個形相就能感化很多人。這是什麼?證明!

  現在科學什麼都要講證據,你修這三種布施有什麼好處?我們這個形相就是證據,這個證據就能服人。尤其是像我這樣的年齡,我修的時間長,我學佛吃素今年五十三年了,素食就是財布施跟無畏布施;我講經教學,今年四十六年了,法布施。所以這個身體就是證明。我參加這些國際會議,這個形相就服人,因為在一起開會的人都沒有我這麼大年歲。他們雖然都是些博士、學者、專家,大概都是五、六十歲,小我很多,可是跟我站在一起,他比我老很多,馬上就服了。他問我怎樣把身體保養得這麼好,我就告訴他,清淨心,三種布施。我就教他,你要想能學成我這個樣子,那你就照我這個方法做,要修清淨心;心裡頭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牽掛,活在這個世間不為自己,為自己就不得了。他們都是為自己,所以才不行,我們不為自己,為眾生。

  為眾生,這個事情做成,眾生有福,我們自己不居功。絕不以為這個事情是我做的,不是,眾生有福報。做不好,眾生沒有福報,與我不相干,所以我沒有得失。我做事情可做可不做,都是緣。緣成熟,我去做,緣不成熟,我一絲毫勉強都沒有,隨緣,隨緣就得大自在。心裡要想怎麼做,那叫攀緣,那就有苦。你要想怎麼做,什麼事情能讓你想做就能做得好?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隨緣而不攀緣,你就得大自在。所以,供養非常重要。

  沒有緣的時候,我們心願供養,我們有這個心、有這個願。有這種機緣的時候,那我們就要用我們的身體,要認真努力來做。所以我現在在國際上做這些化解沖突、從事於和平工作的這些事,我是代表澳洲國家,代表大學。因為他們邀請的都是一些教授專家,我是以教授的名義去參加的,他不邀請宗教人士。所以在澳洲大學裡面,他給我這個身分,校長也講得很清楚,因為我不願意接受,我們出家人要這個名義干什麼?不需要!早年,這大概在三十年前,日本那邊大學就要送博士學位給我,我拒絕了,我沒接受。到這個年齡我還要來干什麼?他告訴我,希望你代表學校、代表國家參加聯合國的活動,我說這個可以,這個行,所以這樣子我才接受它。

  一接觸之後才曉得,他們聯合國每年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從事於化解沖突、促進和平的工作,投資很大,但是沒有成效。沒有成效的原因,我去的時候我把它們說出,原因在哪裡?念念都沒有把自己忘掉,這個念頭一起來就是我是對的,你不對,你們錯了。這種心態不是化解沖突,是制造沖突,你處處跟人家對立,制造沖突,你怎麼能化解沖突?所以我們與會同仁就告訴我,那要怎樣做?我說我們要把這個念頭、理念要換一換。怎麼個換法?我們起心動念為別人想,不要為自己想;為全世界想,不要為自己國家想。符合我國家的利益,那就不能符合別人國家利益,你這個國家跟國家會沖突。為全世界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族群、每一個宗教面面都想到,這個沖突才能化解。所以我告訴他,我們做這種工作的人,要從自己本身最基本的修養,我們本身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決定沒有對立的念頭。要有跟人對立、跟事對立、跟物對立,這工作做不好,你用再大的力量、再多的時間,收不到效果。聯合國搞了五十多年,這大家都看到的,收不到效果。

  所以必須把對一切人事物對立消除、矛盾消除,使我們內心充滿一片溫和,這樣的心態我們來從事這個工作,才有辦法把這個事情做成效果。在做法上,那就是要肯定別人是對的,我是錯的。我還加重語氣「別人錯了也是對的,我對了也是錯的」。他們聽了都搖頭,這個很難做到。我說是!很難做到。難,你能做到,那就是我們對今天世界和平做出了真正的貢獻。這兩句話的意思很深,如果不是真正契入佛法,他聽不懂,為什麼?別人錯了也是對的,我對了也是錯的。你們學佛不少年了,你們能解釋這兩句話嗎?你們能聽得懂嗎?佛法能解釋。

  為什麼別人錯了也是對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對的是虛妄,錯的也是虛妄,虛妄跟虛妄不都等於零?他哪有錯!沒有錯,所以他錯了也是對的。蕅益大師講得很好,「境緣無好丑」。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人事環境裡面無好丑就是沒有對、沒有不對,對跟不對是平等的,所以他錯了也是對的,你從佛法裡頭就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為什麼我對了也是錯的?我對了,試問有沒有分別執著?起分別執著就錯了,對了也錯了。菩薩在九法界示現,從來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那才叫真的對了。你要說有個對了、有個錯了,你還有分別心,你還有執著,錯了。所以我們這一開口,我錯了,他沒錯。用這種方式,我們才真正能夠化解沖突、促進和平,這就是我為什麼去參與聯合國的這些活動。

  而且我最近在中國做了一批扇子,我扇子裡面寫的字,寫的是老子的幾句話。老子曰「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我就用這句話,下面有注解。這就是和大怨,和是調和,調和重大的沖突,就是化解重大的沖突應該要怎麼個做法。我們用聖人的教誨、用佛菩薩的教誨來幫助這些人。這些學者專家沒有念過孔子書,沒有念過大乘佛法。英國湯恩比教授雖然講,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他是講了很多次,沒有人聽,沒有人相信。所以我們今天有這麼一個機緣,我們在這種場合當中,去展現孔孟學說,去表演大乘佛法,讓他們覺悟到、明白到,我們首先要來學習,然後才來幫助這個世界。這些都是法供養。所以學校給我對聯合國、對整個世界和平法供養的機會,我有這個機會,我就隨緣,所以隨緣去做,沒這個機會我不會去做的。所以有這麼一個機會,我要去做這個工作。

  所以供養要會學,要學。無論是財供養、法供養、無畏供養,我們每天都遇到的,天天要修!我沒有地方修。你有沒有家?你家裡頭有沒有父母?有沒有夫妻?有沒有兄弟姊妹?有沒有兒女?人人有。有,你在家裡天天為他們服務,不就是供養嗎?機會太多了,你自己不會那就沒有法子。你要懂得家庭就是道場,我是一個修供養的人,那些都是諸佛菩薩,我就供養他們。記住,他們沒有錯,我有錯。這個樣子,這種心態,才能真正促進世界和平,才能化解怨恨,才能化解,決定不能對立。尤其是《大涅盤經》裡面講得清楚,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故事是在《大涅盤經》,《金剛經》是引用,所以你要知道故事的詳細狀況,你去看《大涅盤經》,那是給我們很好的榜樣。所以這個供養一定要懂、一定要修,要每天認真去做,修福修慧都在這句「皈依供養」這四個字,真正修福修慧。

  下面說,『乃至能發一念淨信』。這一句我們要非常非常的重視。我們對於淨土法門,對於阿彌陀佛,要信,要淨信。淨信,這一句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一念,「一念淨信」。淨信都不難,那個一念淨信就難了。什麼叫做一念淨信?中國禅宗裡頭有一句話說得很好,「識得一,萬事畢」。你什麼時候認識一,什麼事情都圓滿了。這話說得好,說得究竟,說得徹底。什麼叫圓滿?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才叫圓滿。

  由此可知,你要真正識得一,你就成佛了,菩薩還做不到。一是什麼?一心,一真法界。我們在講席裡頭說了不少次,一心是能證、是能入,一真法界是所證、所入,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宇宙之間只有一是真的,二就變成虛妄。一是如如不動,是真如自性,二就落在起心動念,一起心動念,這就落到二三。二三是什麼?就把你的真如本性轉變成八識五十一心所。二是二意,三就是三心,三心就是意識、末那、阿賴耶,叫三心;二意就是末那跟意識,末那叫意根,意識,這三心二意!一動念就變成三心二意,不動念是一。你看看這個意思多深,一念淨信,所以這一句話裡頭是究竟圓滿。

  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法身菩薩還在努力,還在不斷的向上提升。我們今天學習一念難,我們從淨信下手。什麼叫淨信?我們對於淨宗,對於阿彌陀佛、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彌陀接引一切眾生往生淨土,我們一絲毫不懷疑。我們接受這個法門,學習這個法門,決定不夾雜。因為到底下一品,世尊就教給我們往生的方法,往生方法裡頭最重要的一句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是此地講的一念淨信。發菩提心是一念,一向專念是淨信。古大德教給我們,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個教學法真的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我們就有分。這個說法都是根據大勢至菩薩所講的,我們要知道。

  夏蓮居老居士在《淨修捷要》,也許有同修看過這個本子,在《淨修捷要》裡面講「淨宗初祖是大勢至菩薩」。我最初看到這一句,我都寒毛直豎,難得他一語道破,我們想不起來、說不出來,但是他說我懂。我能夠懂是得力於早年學《楞嚴》,《楞嚴經》我大概講過六、七遍,這是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教的時候所學的,有這麼一點根底,可是始終沒有想到大勢至菩薩是淨宗初祖。我們中國人習慣講的淨宗初祖是慧遠大師,慧遠大師是中國淨土宗的初祖。我們馬上就會想到,《華嚴經》上普賢菩薩在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我們就知道,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淨宗初祖,這在華嚴會上看到的。大勢至菩薩,他是遍法界虛空界的淨宗初祖。所以我一看到這一句,我馬上聯想到三個初祖。那個時候我還在美國,黃念祖老居士跟我認識的時候,黃老跟我講:淨空法師,你到美國去做初祖去。他叫我到美國去傳淨土宗,到處建淨宗學會,他說你將來是美國淨宗初祖。

  所以這個淨宗初祖我們要懂得,大勢至菩薩是根本的初祖,遍法界虛空界的初祖。他教導我們念佛的方法,就是末後一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這八個字,這八個字太重要了。「都攝六根」,在我們此地講就是皈依供養,都攝六根,把心收回來。「淨念相繼」,淨念,不懷疑、不夾雜就是淨念,你有懷疑、有夾雜,你這個念就不清淨。相繼是不中斷,諸位要記住,這個不斷不是說口裡頭念佛那個中斷,與那個不相干,心裡頭。我舉那個例子,那個老太太念孫子,你們去想這個意思,她心上真有,她心裡頭真的不中斷。你能夠符合這個條件,沒有一個不往生的。至於往生品位高下,那就看你念佛功夫淺深。這個淺深不是說你每天念多少佛號,不是這個,不在這裡說的,是你契入的淺深,你放下了多少。真能放得下,真能夠契入,淺深是從這個地方說的,這叫一念淨信。

  『所有善根至心回向,願生彼國』。這裡頭就具足淨土宗三個條件,信願行。所以你一定要記住,真正修淨業的人,淨業的人是福慧雙修,福慧圓滿,不但是圓滿,究竟圓滿。由此可知,斷十惡、修十善,這是決定不能少的。我們在現前階段,早晨起來到晚上睡覺這一天,早晨起來要提醒自己,所以早課是提醒,晚課是反省,我這一天當中有沒有違背佛陀的教誨。十惡我有沒有犯?十善我有沒有修?這是真正在做早晚課,這種早晚課是真實功德。所以要修自己的善根,斷惡修善,念佛是修定,讀經、聽經是修慧。我們每天念念都在戒定慧之中,天天不離戒定慧的薰修,這才能夠有成就。

  拿這種心、這種善根至心回向,至心就是一心,一心才能遍法界虛空界,為什麼?你的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這個心是跟虛空法界相等。如果有分別執著,你這個心就小;換句話說,你心的范圍就很有限。所以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一個念,這一念是等虛空法界,這個回向的力量就太大太大!不止我們一般講的九法界眾生;我們講九法界眾生,沒有出娑婆世界。我們現在知道,像十方諸佛贊歎一樣,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面所有的十法界,你一念統統普遍。你用你的善根,用你斷惡修善的功德,回向虛空法界裡面所有一切眾生,你說這功德多大。

  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得到,問題就是你懂不懂,你會不會做。真懂真會做,不要以為我們在目前沒有這種機緣,比不上從前祖師大德他們修行殊勝,我們怎樣也比不上他們,錯了。我們的機緣實在講絕對不比他們差,我還敢說,我們的緣分比他們殊勝,為什麼?他們沒有遇到亂世,沒有受到這麼多苦難,他們要遇到像我們現在這個環境,恐怕也有很多人被淘汰掉。我們在這個環境裡面成就,那就超過他們,自己要有信心。這個至心,實在講就是菩提心,就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至心裡頭包括這些,純淨純善。

  回向,回向非常非常好,我自己所修的,絕不據為己有,不回向就變成己有了。我修的這個福,我要享這個福,那個福也要消掉,不消掉也麻煩,回向就沒有了。我修的這個福供養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天天回向,念念回向,我們這個心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就像六祖所說的,這心裡頭「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斷惡修善要做,功德要做,做了馬上回向掉。回向菩提,回向實際(實際就是真如本性),回向眾生,自己一絲毫都不貪著,我們只有一個願望,這個願望就是親近阿彌陀佛,往生淨土,這樣就對了。

  親近彌陀,往生淨土,也不要著急,還是隨緣,你就決定往生,你真有把握!你現在還沒去,你急著要去,不行,急著要去是攀緣,那個急就是分別執著,反而去不成,所以不能著急。一般人往生,這裡頭總有兩個緣,一個是你自己業還沒有消完,你的業報、你的業報身,業報身消盡了,你的壽命就到了,這個時候你的緣成熟了;另外一種,縱然你的業報消盡,你的壽命到了,只是學佛壽命增長,它延長了。延長是你有事情要做,實際上講,這就是佛家常講的乘願再來。你不必到極樂世界再來,現在你的業力消了,願力生起來了,那就是乘願再來。業力消了你就應當要往生,可是你還不往生,你還要在這個世間住個若干年,住的時間長短,不是你自己決定,是緣決定。這個世間眾生跟你有緣,多住幾天,沒有緣,少住幾天。所以菩薩在這個世間,緣沒有了他就走了,他來去自由。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懂這個道理你就不著急了,著急是煩惱,我要早一點去,這是煩惱,去不了反而變成障礙。一切隨緣,所有境界裡頭學個如如不動,水到渠成,這是最完美的。

  佛菩薩給我們這麼一個體例。我跟同學們都說得很多,也說得很詳細。我年輕的時候算命看相都說我過不了四十五歲,我今年七十八歲了。四十五歲以後,那就不是我的命了,我四十五歲死了,四十五歲以後就乘願再來,為眾生活的,不是為我。眾生有福,還有這個身體,要替大家多做一點好事;一切為眾生,沒有一樣為自己,念念為眾生,晚上睡覺都是為眾生。這個形相,形相就是一個樣子,中國人所講的樣板,展現給世間一般人看。你覺得這個樣子好,這樣子是修來的,不是業力成就的,這個樣子是修來的。你要真正能夠依教奉行,如法修行,你能得到!

  財富,無量的財富,不為自己,自己每天還是吃青菜豆腐,衣食住行一絲毫也不考究,一切都隨緣。錢財要為眾生做事,常常有人送錢給我,誰送的不知道;送給我的,只有我那個銀行裡頭,他知道我的號碼,他會寄到那裡面去,不知道是誰寄的。一般平常人家供養我的,你們都知道,我隨手就布施。只有送到銀行,又不曉得名字,那就沒有法子,只好收了。收來辦好事,錢多多做,錢少少做,沒有錢最好,沒錢我就沒事做。但是這個錢很可觀,每年以美金算超過千萬,所以要找好多項目,到處去看,哪裡有好事趕快去做。最近我印一千套《大藏經》,因為這個錢很多,可能還要印一千套。兩千套《大藏經》大概需要美金三百萬,送全世界各個道場。

  我們提倡讀經,提倡研教,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最後這個目標千萬不能忘記,一定要『願生彼國』,你才能真正證得究竟圓滿,隨願皆生,皆得不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生當中一定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希望我們同學要發這個願,將來個個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那裡我們大家還可以見面。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六七集)  2004/6/1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6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昨天我們將「十方佛贊」這一品經介紹過了,學習的重點我們也提出來了。但是我們看了黃念祖老居士的注解,注解裡面引用的經論非常精彩,使我們讀了之後欲罷不能,這些地方也應當與我們同學們共同來享受。他注得很多,注得非常好。古來祖師大德的開示,經論裡面精要的詞句,他都幫助我們節錄出來,這是他對於我們的恩德。這麼好的會集本,又有這樣好的注解,我們不能不認真的來學習,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成就無比殊勝的果德。

  昨天跟諸位講到皈依供養。在法供養裡面,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引用華嚴宗清涼大師的一段話,這是清涼大師講的。高齊的時候(這是在南北朝時代),大行和尚提倡念佛法門,他以四個字與同學們共同勉勵。這四個字就是信、憶,憶佛,念佛憶佛,「信、憶不離於心,稱、敬不離於口」,黃念老說,這句話就是本經所講的「憶念受持,皈依供養」。《彌陀疏鈔》裡面說:往生淨土,一定要有信心,千信則千生,萬信則萬生。信佛名字,諸佛即救,諸佛就護念你。心常憶佛,口常稱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這幾句話有必要加以詳細的說明,怕的是初學的同學望文生義把意思錯解了。

  什麼叫信?信很難,不容易。我在以前曾經跟諸位報告過,早年我在台灣學佛是二十六歲,我學佛七年出家,出家之後就教佛學院,就出來講經,我是一出家就講經。在沒出家之前,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學的時間不算長,一年三個月,就是一共十五個月,沒有出家之前在台中住了十五個月。可是進度很快,我是一個月學一部經,所以十五個月我學了十五部經。以後一出家就教佛學院,在佛學院教一門課,一個學期教一部經,他三年畢業;三年六個學期,只用六部經,我學了十五部經,我還有九部經用不上,所以進度很快。這樣過了兩年之後,我才受戒。照規矩,李炳南老居士是我的親教師,我的佛法是從他那裡學來的,所以受戒之後一定要去拜老師,這是中國人的禮節。我到台中慈光圖書館,還沒進門就看到老師在裡面,他也看到我了,他跟我招手,指著我:你要信佛!說了好多聲,一直我走到他面前。我不懂這個意思。

  你想想看,我出家那時候學佛九年了,也講經、也教學了,現在受了大戒,他指著我說:你要信佛。我不信佛,我怎麼會學佛?我不信佛,怎麼會出家、怎麼會受戒?所以這個話就把我搞迷惑了。他叫我坐下來,然後告訴我,他說:你不要以為你受了戒,你信佛了,有很多老修行人到八、九十歲,胡須白了,還不信佛。這我有點明白。怎麼樣才叫信佛?你要真正明白佛所講的道理,真正要理解,理解之後要依教奉行。你要是做不到,你不信。原來這麼一個標准,這個標准是很值得我們警惕的。

  佛所講的,我們有沒有做?做了,做到多少?十之一、二,還有十之七、八我們做不到。做不到是什麼原因?不信!所以此地講,信憶二字不離於心。你要不信,你這個憶佛念佛做不到,唯有真正相信,你心裡頭才真的有佛。口裡念佛,一天念十萬聲、念二十萬聲,心裡頭沒有,不信!信佛是什麼樣一個情形?你心裡頭真有佛,真的是二六時中晝夜不間斷,你心裡頭真有佛。你真的常常想佛,真的常常記住佛的教誨,你會依教奉行,即使做不到,你會很認真努力要想把它做到,這才叫信。所以不是我們一般普通人講的泛泛之信。

  信佛之人,於此可知,他的心同佛心。佛是什麼心?佛門裡面常講,這兩句話概括了整個的佛法,「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為本是佛心,慈悲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愛心,佛的愛心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是真誠的;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佛沒有不愛護的,沒有不尊重的,沒有不幫助的,這是佛心。佛的行,那就是方便。方就是方式,用什麼方式幫助眾生,使他能早一點成就;便是便宜,用我們現在話是最適合的,方便就是最適合的方式、最適合的方法。這個方法不一定是善是惡,但是這個方法肯定幫助他成就。幫助他,我們現在的話說,快速成長。這個成長是兩方面,福慧要成長,幫助他福慧成長,另一方面,幫助他消除業障;業障不消除,福慧不能增長,福慧增長,業障一定要除,這個道理要懂。

  我學佛算是很幸運,沒有走冤枉路,親近真正善知識。所以出家師父我只有兩個,前面一個是章嘉大師,後面一個是李炳南老居士。章嘉大師往生了,我才依止李炳南老居士。我學佛的根底是章嘉大師那個地方養成的,我跟他三年,他教我看破放下。看破,福慧增長,放下,消除業障,我們的信心從這個地方生的。信心清淨,《金剛經》上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所以那個方便是高等的智慧,是無比希有的因緣。

  我在入佛門沒多久,那時在家,我還在工作,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他教我的,我這一生得他的受用,真的得殊勝利益。他告訴我,果真以此深心奉塵剎,奉是奉事,不但是奉事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還要奉事遍法界虛空界裡面的九界眾生,要奉事一切眾生。這個奉事用現在話就是為他服務,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這章嘉大師告訴我的,他說你要真能發這個心,你這一生佛菩薩照顧你,你什麼都不要操心。我肯定了老師的教誨,所以一生從來沒有為自己著想過。為什麼?我用不著想,都是佛菩薩照顧,一飲一啄都是佛菩薩照顧到;今天沒飯吃,也是佛菩薩照顧,大概要我餓一頓,看看什麼滋味。佛菩薩替我安排的有順境、有逆境,順境要放下,放下貪愛,逆境要放下,放下瞋恚。這就是我們在講席裡頭常常勸勉同學的,消業障。你業障不消除,你智慧不能現前。

  實實在在講,什麼是業障?業障就是起心動念。業障消除了是什麼現象?心是平靜的,就是我們在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不會分別,不會執著,不會起心動念,業障就消除了。所以在境界裡面時時刻刻考驗自己、提醒自己,天天在勘驗。我們的心,首先想到是不是一年比一年清淨,今年比去年清淨多了,進步!這一個月比上個月又有進步;如果做到每天不一樣,那不得了,這個人往生極樂世界,肯定是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這個我們現在還做不到,我現在充其量只能夠說一個星期跟一個星期相比,每個星期都有進步,但是進步的幅度有高有低,最低的限度也有一點小進步,所以才有法喜充滿。

  從什麼地方去勘驗?就是逆境惡緣沒有瞋恚心。在初學的時候是壓,佛這麼說的,我不能不做!可是我這個功夫,三十年之後真的壓住了,不要再起心動念的壓了。雖然能伏住煩惱,逆境惡緣不會起心動念,可是心裡頭還有微細的波浪,不過它不起作用就是,你就知道多難。四十年之後,我學佛是五十三年了,四十年之後逐漸逐漸平穩了;五十年之後,微細的波才沒有,不但沒有,我感謝、感恩有這麼多境界來考驗我,就好像我參加考試。大風大浪,如如不動,平平安安,歡歡喜喜,快快樂樂,這是業障消除的現象。這要感謝佛給我消災、延年益壽,如果真的我要四十五歲死了,那個時候死了,那個時候我那個煩惱壓不住,勉強壓住,不起作用,心不平。所以我們從這個過程當中覺得壽命很重要,就是你薰習的時間要長,你沒有那麼長的時間薰習,你伏不住煩惱。順境不生貪愛,一絲毫留戀都沒有,真正做到隨緣而不攀緣。

  經本展開,我平常讀經,我天天都在讀經。我很用心,讀得很詳細,你們翻開我的經本,我都用有顏色的筆把它做成記號,但是上台來講未必用得上。前兩天所講的都不是這些注解的,所以今天我要把注解裡面東西跟諸位來做一個研究討論。經論當中、注解當中字字句句無量義,你沒有契入境界,你看不出來。契入有淺深不同,契入少分,你能看出少分的義趣,契入得深,你就看得深廣。經典的深是沒有底的,我們在《華嚴經》上明白了。

  《華嚴經》上跟我們講,微塵裡面有世界。微塵,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阿羅漢的天眼能看到微塵。但是還有比微塵更小的,更小的微塵叫色聚極微,比色聚更小的叫極微之微,那個阿羅漢看不到。《華嚴經》上講的微塵是極微之微,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看不到。什麼樣的菩薩才能看到?我們一般的想法,總是八地以上才能看到,八地是不動地。佛說這個微塵裡頭有世界,跟我們外面這個世界一樣大;微塵並沒有放大,世界也沒有縮小,微塵裡面的世界跟外面世界是一樣的。於是我們自自然然會聯想到,那個微塵世界裡頭還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頭還有世界,於是重重無盡。這才講佛法其深無底,我們才真正體會到真的是無底,不是一般講的無底。如果不讀《華嚴》,確實你體會不到這個其深無底怎麼講法。其廣無邊,我們還籠統能想像得到,其深無底怎麼講法?微塵裡頭有世界,微塵世界裡頭有微塵,微塵又有世界,重重無盡,這叫無底。

  什麼人能契入微塵世界裡面?那微塵世界裡有無量佛,也去參學;微塵世界裡頭有無量無邊的眾生,也去幫助佛去度眾生。佛說了,普賢菩薩能入。這個普賢菩薩,克實而論,應當是當位普賢,當位是等覺,等覺普賢。可是我們把這個意思引申出來,因為其深無底、重重無盡,我們想像當中,菩薩位次亦復如是。譬如,圓教初住菩薩修普賢行,他是普賢菩薩,他是真的不是假的。普賢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是四土三輩九品,在華藏世界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初住菩薩,這是最淺的,可能在重重無盡的微塵世界裡面,他入第一層,第二層他就不行了;二住菩薩能入兩層,三層他就不能入了。所以到等覺菩薩能入四十一層,到如來果位,那就重重無盡。這個道理跟事實真相,應當是這樣的一個境界。

  現在科學家發現,微觀世界他發現了,發現最小的物質,發現了。但是最小物質裡頭有世界,他沒有發現,這是科學我看很難做得到的。那裡頭有世界,佛這個說法,我們怎麼能相信?我們在理論上能通,為什麼?理論是法性,法性沒有大小,法性沒有來去,法性沒有前後。正是《中觀論》上所講的,法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一不異。從這個理論上,我們能夠信得過。那要很深的禅定才能把這些障礙突破,才能夠見到事實真相,那是普賢菩薩的信心。

  但是要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我們這個經第二品「德遵普賢」,第一句話就說「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修淨土的人應當要修普賢行。普賢行是菩薩行門裡面最高的、最殊勝的,我們天天念「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天天念,大家都念得很熟。念是念了,有沒有想到?先不說做到,你有沒有想到?你有沒有想到我要禮敬諸佛?想都想不到,當然你就沒有法子做到。諸佛是一切眾生,所以普賢行高,高在這裡,圓,圓在這裡。為什麼?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

  大乘教裡頭佛常講,一切眾生跟我們什麼關系?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怎麼能不敬?我們如果說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個人我喜歡他,那個人我討厭他,你討厭他就是討厭佛,你就是討厭過去父母,這怎麼行?所以禮敬這一條你永遠修不圓滿,你欠缺太多!不但一切人,人是眾生,一切動物都是眾生,那蚊蟲要來咬你,曉得它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我恭恭敬敬供養它;你要是一巴掌打死了,這佛被你打死了,父母被你打死了,這怎麼行?所以首先要有認知,你要認識,你要明了,然後你心裡頭就有了,真的是常常念,「我要禮敬一切諸佛」。

  既然有禮敬,你還能害佛嗎?所以慈悲心從這個地方油然而生,慈悲心是性德,你的性德就透出來了。大慈大悲沒有任何條件,為什麼?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稱贊如來,你還能毀謗人嗎?你還能造謠生事嗎?所以你都懂得這個意思,心上真有了。勉強去做,這個做是要長時間,長時間慢慢就做成習慣了,開始做總是很難,常常犯過失。但是常常犯,常常改,年年有進步,這樣就好。我跟諸位同修做的這個樣子,我是搞三十年才熟了,會不會犯?還是會犯,四十年犯的就很少,五十年大概就不犯了,這就進步!由此可知,「信憶」之難,你看到這兩個字,好像有的時候含糊籠統、馬虎就過去了,這兩個字裡頭意思太深太深了。

  稱敬,稱就是普賢十願裡面稱贊如來,這是性德圓滿的透露。從哪裡學起?在日常生活當中稱贊別人的善,不要去記別人的不善,要從這裡做起。為什麼?因為善是性德,不善不是性德,不善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生的。自性本來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現在還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永遠不會起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妄想分別執著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今天要捨假修真,要懂得這個意思。

  捨假修真從哪裡下手?從哪裡入門?贊善,別人有一點點善,我們永遠記住,永遠贊歎。別人有一百個不善,一千個不善,都要把它忘得干干淨淨,根本不要放在心上。你這樣去做,做個十年,做個二十年,做個三十年,你就修成純淨純善。純淨純善,無始劫的業障都消除了,你的智慧福德當然現前。現在世間你所得到的果報,就是佛經上常常講的法喜充滿,自在隨緣;你在現前所得到的福報,身心健康,有求必應。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決定沒有妄求,你所求的一定是為利益眾生,絕對不是為利益自己的,所以感應不可思議。這是「稱」這個字。

  「敬」裡面,不但有禮敬也包括供養,供養也是在敬;不但包括供養,還包括忏除業障。這裡面意思很深很廣。希望諸位常常能聽《華嚴經》。現在我們的《華嚴經》在網際網路上,在衛星電視上。在此地網際網路可以收看我們衛星傳播,二十四小時不中斷。好像《華嚴經》每天播三次,三次是不同的,我記得不太清楚了,有一次是最近的,前面兩次是過去講的。現在我們已經講了二千五百多個小時。它算集,每一集是兩小時,現在大概有一千二百六十幾集,希望多聽,多聽就明了。

  《華嚴》是大本的《無量壽經》,契入進去之後,欲罷不能,這個世間什麼你都不會想,為什麼?這裡面太快樂了。古人講的世味不如法味濃,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那種享受快樂,比不上法樂,法樂比那個濃得太多了。你要是嘗到之後,世間世味自自然然你會放下,你會捨棄,心心念念總希望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回頭。身語意三輪教誨跟菩薩沒有兩樣,真有這個心,真做出回頭的榜樣。日常接觸大眾,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只要跟人談話,你所說出來的就是經,沒有一句廢話。無一不是利益眾生,幫助眾生回頭是岸,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叫稱敬。

  祖師大德告訴我們,你真能這樣發心,真能這樣做,契入境界,他說決定沒有再住娑婆世界的道理;換句話說,你在這一生肯定往生不退作佛去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佛,諸位讀《金剛經》江味農居士的《講義》,你就曉得。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作佛,但是那個佛是天台大師講的分證即佛,不是究竟。分證即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是分證佛位,所以你就去作佛去了。這個發心你說多麼重要!我們不讀經,不親近佛菩薩,讀經就是真正親近佛菩薩。你天天家裡供養佛菩薩,天天禮拜佛菩薩,還隔一層,為什麼?你不知道它的意思,你只是修一個恭敬心。那是善,世間善,你不開智慧。

  讀經就開智慧,讀不懂不要緊,不要去想它,不要去研究它,你想它、研究它就錯了。老老實實念,一遍不懂再念第二遍,二遍不懂再念第三遍,一年不懂再來一年,十年不懂再等十年,總有一天豁然大悟。為什麼?你這樣老老實實念就是修定,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就現前,智慧現前就是豁然大悟。所以這個慧是從定生的。慧開了之後就通了,不但一部經,部部經都通。我常講不但佛經你通了,這世界上所有宗教經典你展開來看全通了。怎麼通的?清淨心通的,清淨心就是禅定。所以我們每天讀誦、聽經是修什麼?修定!我常講的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我們聽經,規規矩矩、恭恭敬敬的,這就是持戒,持戒是守法;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那就是修定。不要去想經文什麼意思,一想,定就沒有了,戒定慧就破掉了,不要去想,老老實實念,念得一個字沒有念錯,一句沒有念錯,這就是慧,這叫根本智。有根本智,然後才會生後得智。這個方法非常好,可惜現在人不懂得,現在人不肯這樣做。

  我最近去了一趟中國,聽那邊很多同修告訴我,中國現在提倡兒童讀經,這一、二年非常普遍,好像有幾百萬個家庭都鼓勵小孩讀經。可是今年出了問題,這些讀經的小朋友發生兩個現象。一個現象是不想再讀了,為什麼?小朋友送到幼稚園去,幼稚園去住了兩三個月,他不喜歡讀經了,那幼稚園好玩。這是社會大環境,麻煩!另外一種,他讀經讀得聰明了,他知道的比別人多了,在家裡瞧不起父母,在學校瞧不起老師;批評老師,批評父母,這父母跟老師吃不消了。

  這個事情他來問我,我說這是肯定的現象。為什麼是肯定現象?你做父母的沒有跟他一起學。這多半都是學《弟子規》,你父母也學,跟他一道學,他就歡喜了;你父母不學,叫他學,他看你這裡也錯了,那裡也錯了,就批評你。送到學校,學校是個大染缸,學校老師沒有學過這些東西,所以他會批評老師。他要跟一般同學一樣的話,他一定放棄讀經,天天玩耍多好!所以他們來問我,往後向哪個方向發展?這個事情是難題。我說等我下一次有機會到中國去的時候,我再告訴你們應該怎麼做法,現在告訴你沒用。到下一次你們就曉得我教你用什麼方法。

  所以古人講,大行和尚講的這四個字的意思,我們要真正認識,要透徹了解,要知道怎樣去落實,真正是大經裡面所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是圓融貫通的。第二個也是我們要學的就是「一念淨信」,至心願生。一念,非常重要,我們要真正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你不能不干。一念是只有阿彌陀佛這一念,你要能保持。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也好,工作也好,處事待人接物,事來了就辦,事情辦完了之後,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你所辦的那些事不要放在心上。不放在心上,我怎麼能辦事?不放在心上,事辦得更好。我這麼多年,我自己親身經歷的給諸位作證明。講經要不要准備?不要准備,我平常是讀經,我不是准備講經,講經用不著准備。沒有准備才叫一心,你有准備你就三心二意了,講不好!統統不要准備的。我參加許多國際的會議,會議都要上台去講演的,要不要准備?不要准備,一准備決定講不好,不要准備,上了台,看看這些眼睛,我就知道講什麼話,哪裡要准備!

  永遠記住,一心生智慧,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智慧才能應一切萬法。在平常怎麼辦?我們現在功夫不到家,功夫到家的時候,無念!現在我們要想無念不行,總會有念頭起來,念阿彌陀佛,二六時中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六字行,念四字也行,不必計數,計數是打閒岔又分心了,又有分別執著了。有分別執著你很不容易念到清淨心。這心上除一句佛號,什麼都沒有,干干淨淨。學經教,每天有一定的時間,或者兩個小時或者四個小時讀經。讀經的時候心專注在經教上,也是修定,也是修慧。經念完之後,本子合起來,阿彌陀佛就現前,決定沒有一個雜念。

  這個樣子你天天去練,念個三年五載,如果想往生,真去得了。一般三年功夫夠了,你想往生,你就往生了。不過我還是勸你不要走,為什麼?因為你三年這個功夫往生,你生凡聖同居土,品位不高。豈不聽佛在經上講,我們娑婆世界念佛一天,等於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這個地方快!所以勸你不要走,多住幾年再用功,你就可以往生到方便有余土,往生到實報莊嚴土,你在這個地方爭取。到極樂世界,如果要從凡聖同居土生到實報莊嚴土,通常要三個劫到四個劫的時間,要這麼長的時間。我們在這個地方要是有這種底子,真正能夠像我所說的,你真正去做,有個十年、二十年,抵得在西方極樂世界修三、四個劫。這是我勸你不要走的原因,不是說這個世界留戀,不是的。

  在這個世界修行,比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還要殊勝。這就是這個世界很不好修,障礙太多了,這是強烈的在這裡鍛煉你,就是天天大考,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帆風順,沒人考你,所以你的進步就很慢。確實他不退轉,這是真的,他不退轉,進步很慢,沒有像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是大起大落,進也進得快,落也落得快,你能夠保住只進不落,這就是超過西方極樂世界的修行。這個話不是我說的,是佛在經上講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現前這個緣,一切隨緣不攀緣,佛菩薩真的會保佑,真的會加持。你真的肯干,佛菩薩會加持你的壽命,讓你在此地大幅度的精進。所以一定要曉得,往生淨土,清淨心是真因。

  現在弘傳淨土的很多,說法也不一樣,有很多人來問我,有很多標新立異的,問我聽了怎麼辦?不必去理他,各人修各人的,各人有各人的福報。如果說這個人是哪一個菩薩傳給他的法門,你一聽心就動搖,你去跟他學;另外還有一個人說,我是什麼佛傳給我的,那你心又動搖了,天天三心二意,天天在換方法,你就一事無成。這很多人來問我,問我的時候,我就告訴他,我們過去曾經講過《觀無量壽佛經》,特別是《觀經・上品上生章》,這一章還單獨講過,這一章裡頭有善導大師的開示。善導,大家都曉得阿彌陀佛再來的,善導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我們要相信。一門深入,就選一個法門,再好的法門都不改變,如如不動,那你肯定成功。你要是聽到這個法門也好,那個法門也好,猶豫不決,那你就完了,你就錯了。即使是阿彌陀佛再來,說我還有一個好的法門,比這個還要快,那你謝謝阿彌陀佛,我就修這個法門,我也不會改,你才能有成就。

  最極重要的就是清淨心,你不動搖,心才清淨。心淨則佛土淨,這是念佛往生的真因。現前你一定得到殊勝的功德利益,你一定得到諸佛護念,善神冥冥當中加持你。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說得好「唯有大智,方能谛信」。《安樂集》注解裡面講的三心,實際上這個三心跟《要解》裡面講的「大智」一個意思,它說得比較詳細一點。第一個是「淳心」,淳厚,心要淳,信心深厚。第二個是「一心」,信心純一,決定沒有疑惑,決定不夾雜別的念頭、別的意念。第三個是「相續心」,這個心能相續,這個心不中斷。實在講,這個講法就是跟覺明妙行菩薩所說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一個意思,跟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完全相同。如果能夠相續不斷,這就是行,但能一心,這個心就淳厚。「具此三心,若不生者,無有是處」,決定得生。

  祖師這些話我們要多看、要多記,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得到。譬如《疏鈔》裡面講「信即心淨」,這句話很值得我們做參考,我們有沒有信?我們的心不清淨,不清淨就是不信。信心清淨,清淨就信。我們心裡面還有別的念頭夾雜在裡頭,錯了。生活不要有念頭,學著隨緣,學著轉境界,不要被境界轉。這個轉你要是聽不懂,我換句話說,學著不要被外面境界影響,我要學著我能影響它,不要讓它影響我,這就對了。決定不受外面一切人事物的影響。譬如吃東西,酸甜苦辣鹹,有人說太鹹了,太淡了,太酸了,你能不能把那個太字都沒有了?無論什麼味道,入到口的時候是一味,這變成一味,一味是法味。諸佛菩薩他有這個本事,五味一入舌根的時候是一味,他能轉境界,他不被境界轉。這是凡人不知道!凡人落在妄想分別執著上,這個好吃多吃一點,那個不好吃就不想吃、就拒絕了,錯誤的。什麼味道變成一味,一味是無上的法味。

  學佛要在這些地方學,這些,諸佛菩薩連祖師大德都示現給我們看。虛雲老和尚,早年我在香港講經,這二十多年前還有一些老居士,現在這些老居士都不在了,這些老居士曾經親近過虛雲老和尚,告訴我,虛老和尚一年剃一次頭。所以你看他有些照片是頭剃了的,那大概就是過年那個時候剃的,一年剃一次頭。好像一年洗一次澡,從來不換衣服,就是那一件衣服,春夏秋冬都是它。衣服的領子都是很厚很厚的油垢,他沒洗過,很厚,聞的時候是蓮花香。我們天天衣服洗了,蓮花香都洗掉了,都沒有了,他不洗,他保留著。什麼原因?心清淨!他能轉境界,他不被境界所轉。

  這一樁事情,現在你看日本江本勝這一位科學家,他做實驗,他用水做實驗。這個杯子,他用的都是玻璃杯透明的裡面裝的水,這水上我們貼一個愛字,我們寫個愛字。有愛心,寫這個愛字,貼在這個水上,兩個小時之後,把這個水讓它在零下五度,剛剛結凍,將這個結凍放在顯微鏡底下去觀察,那個雪花非常之美,愛。他已經做了十年實驗,最美的圖案是愛,所以他說愛是宇宙的真理。如果你寫個我恨你、討厭你,也貼了兩個小時之後,你再在顯微鏡下觀察,非常難看。這個實驗證明佛在經上講的「境隨心轉」。

  我們為什麼不用愛心愛一切人、愛一切物?我們全身的細胞,如果在顯微鏡下去看,都是美麗的結晶,人身體健康。如果有怨恨,你這個細胞在顯微鏡下就好難看。所以你自己要健康、要長壽、要充滿智慧,你就用愛心對一切眾生,我們全身細胞都是愛心、都是善心。純淨純善,那就是佛心,就是菩薩。肯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法性,經上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佛講得太多太多了,完全是事實真相,我們決定不可以懷疑。尤其他這個實驗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實驗證明佛經上講的是正確的。

  他現在實驗只看到色相,美丑這個色相。我告訴他,我說你再努力、認真、深入的去實驗。所有一切物質從哪裡來的?心現識變。心就是真心、就是本性,真心本性是純善純淨,所以它有德、它有能。能就是見聞覺知,現在你已經測出來了,這個水能看、能聽、能懂得人的意思。人的善念給它,它有很好的回應,惡念,它有不好的回應,它懂得人的意思。所以你要擴大到所有一切物質,因為物質就是心變的,心就是物質,物質就是心。心有本能,心還有德,本具的德能。德是什麼?德是色聲香味。你現在才探測到一個色,它還有音聲,我們以愛,真正的愛,它會有非常美妙的音聲,你還沒有測出來;它還有香,它還有味,所以你討厭它、恨它,那就沒有香,是臭味了,它的色聲香味都變了,千變萬化。一念善心,美極了,一個惡念,丑極了,千變萬化。這是我上一次到日本,我去看他,教他再深入,還有,不止這個。

  過去多少年來,他這個科學實驗回避宗教,因為他要超越宗教,他純科學。現在我跟他講,宗教比科學高得多,能夠指導你更深入,擴大你的研究的領域,你能夠真的把這個探測出來,那證明佛經上所說的一點都不錯。所以我說你的實驗這個報告,我們同學在網路上偶然的機會看到,在網路上節錄下來給我看,我一看就懂,為什麼?經上講的,我一看就懂。我去訪問他,他對我非常羨慕,他才六十多歲,身體比我差很多。他問我:法師,你是怎麼保養的?我告訴他,我說我保養的就是你水實驗的那個愛,就是他實驗的這個東西,我說我就是用愛心保養的。你實驗出來,你沒有用到生活上,我在佛經上早年就明了,我能夠把這個愛心,把這個真誠心、感恩的心,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我就用這個保養。你實驗出來為什麼不用?他小我十多歲!所以這個我們一定要學。

  對於自己,特別是中年以上,健康長壽是人人都關心的,很容易得到。不要吃補的東西,補的東西都是毒藥,都不是好東西。如果真正要進補的話,一定要請中醫,讓醫生給你診斷,你缺乏什麼,要特別給你開方子。不能隨便說這個人說這個東西好,那個人說那個東西好,全是毒藥,那你就上當了。所以我是什麼都不吃,我平常就是喝水,茶有喝點,我喝很淡的茶,太濃的茶還不行,喝一點淡茶可以。

  生活要有規律,最重要的不能胡思亂想,胡思亂想是最傷人。人身體是一部機器,活動,這個機器在裡面運作,當然它需要能量,能量就是飲食補充變成能量。能量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上,消耗在雜念上,所以雜念愈少,你消耗的就愈少,你需要的就愈少。所以世尊當年在世,僧團裡面日中一食就夠了,為什麼?他沒什麼妄念,他消耗得很少,一餐足夠了。我們在經上看到,阿羅漢是七天出來托缽一次,就是說七天吃一餐,你就知道他的心更清淨。辟支佛半個月出來托缽一次,半個月吃一餐,你就想到他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釋迦牟尼佛示現日中一食,這是給我們凡夫看的,做這個示現。這使我們看了、聽了,在經典上讀到了,要好好去想,理通了之後,一定要落實、要去做,所以要去學。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是《要解》裡面講的大智!唯有大智,方能谛信。這麼樣一看就曉得大智是什麼意思,大智是怎樣具足,這我們才曉得。

  下面這個注解裡面講到「至心回向,願生彼國」。他這個「至心」就是采取《觀經》裡面所講的菩提心。《觀經》上講的菩提心,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天親菩薩在《往生論》裡面講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所以古大德常常把經論合起來,這樣看意思就更容易明了。至誠心就是直心,《論》裡面講直心,真的不好懂,至誠心比較好懂;至誠心就是真誠到極處,這就是直心。深心,經論完全相同,都是講深心,深心就是至誠心的自受用。大悲心跟回向發願心,這經論講的不同,名詞不同,都是講的他受用,就是我們用什麼心對自己,用什麼心對別人,對自己叫深心,對別人叫大悲心。

  所以我在講經講這麼多年,這應該是在十幾年前,我在美國講到這個地方,因為我常常講《無量壽經》,我就用《無量壽經》裡頭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深心,要用這個心對自己,大悲心、回向發願心就是慈悲心。所以我就用了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就是經論上講的菩提心。真誠是菩提心的本體,有體有用,深心是自受用,自受用是清淨平等正覺。我們對自己,你不能不知道,你能夠與這十個字相應,那你就不離菩提心。不離菩提心,那你就是發了菩提心。發菩提心那就是菩薩,就不是凡人,最低限度,《華嚴》裡面講的五十一個菩薩階級,你就是初信位的菩薩。

  初信位就是剛剛入門。為什麼?發不發了菩提心?發了但是不堅固,有的時候常常忘掉。到什麼時候菩提心不會忘掉,完全相應、念念相應?初住。所以初住叫發心住。前面十個位次,十信位沒有地位,因為他進進退退,到了不退,菩提心不退了,那就是初住,就是明心見性的法身菩薩。所以十信位叫權教菩薩,等於權教菩薩,所以我們不能不發這個心。發這個心,你要記住,我們用真誠心對人,用真誠心生活,決定不欺騙自己,決定不欺騙別人。前面我們講過要學佛說誠實言,你要從這裡做起,這是我們真的決心學佛,真的決心我這一生要成就。你要不這樣做法,你成就不了。

  所以真學佛的人不多,到佛門裡面來消遣的人很多。比一般場所消遣當然好,這裡還可以種善根,在一般場合去消遣,那是種不善的根,在這兒可以種善根。你沒有真學,真學是真做,就是從真誠心說誠實言,從這裡下手。對自己,一定要知道,要培養自己的清淨心,清淨心是不染污,不染污是很難,在現在的環境。所以我給同學們做參考,我差不多有四十多年沒有看電視,沒有看報紙,報紙雜志、廣播電視我斷絕了,為什麼?得一點清淨心。所以在北京小朋友念了一年多的《弟子規》,到學校去了幾天就完了,什麼原因?他妄想分別執著起來了,他禁不起誘惑了。這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曉得,我們一定要防范,這些東西是染污,我們決定不看,決定不接觸。

  聽說電腦網路裡面染污更嚴重,這是新型的東西,我都不接觸。這些科學技術的東西我一概都不接觸,你們年輕人去搞去。可是你們要小心,被染污之後,你很難回頭,這一墮就是三途。三途,說實在話,肯定墮地獄。這就是高度智慧、真實智慧,你知道防范。這個防范是你知道我不應該接觸,我就不接觸那個東西。絕對不要誤聽別人的誤導,怎麼誤導?人家說你不接觸,你在這個大時代你什麼都不懂,你怎麼過日子?我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接觸,你跟我講了我都懂。你不跟我講我不懂,跟我講我都懂。我怎麼懂?猜想都想得到!所以這是怎樣修心。

  修行真的修,無論是哪一宗,禅教密律都講求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心。真誠心對自己,清淨平等覺,清淨不染污,平等沒有高下,法法平等,人人平等,這一定要懂得。佛經上有兩句話「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我續了兩句話「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我這些年來深深體會到,幫助我的人我感謝他,是好人;毀謗我的人、造謠生事的人、陷害我的人,也都是好人,我也很感謝他。為什麼?好人他來考驗我,我在這裡頭起不起貪心?不好的人來考驗我,你還生不生瞋恚?來考試的,考試的人沒有好壞,好壞在自己。所以蕅益大師講得好,「境緣無好丑」。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人事環境是平等的,這一定要知道,平等的。我用平等心看待,它就是平等的;我用善心看待,它都是善的;我用不善心看待,都不善,所以說境緣無好丑,好丑生於心。那我們為什麼不用清淨心?為什麼不用平等心?為什麼不用純善純淨的心?宇宙是和諧的,宇宙純善純淨,你說我們自己多快樂、多歡喜,心裡面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這樣的心情,人怎麼會不健康、怎麼會不幸福?

  佛法裡面講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話是真的,一點不假,問題是你要覺悟。迷邪染帶給你的是苦惱無邊,覺正淨帶給你幸福美滿,你要覺正淨!覺決定不迷,無論什麼事情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不但對自己了解,對眾生了解;對世間了解,對出世間也了解。無需要求,修清淨平等覺重要。對一切眾生大慈大悲,大是沒有條件、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自自然然顯示出包容、尊重、敬愛、關懷、互助合作,你說這多麼的圓滿!用自己德行感化世間。當然這個世間不是那麼容易感化的,諸佛如來出現在這個世間好像也沒起多大作用,其實真起作用,能接受感化的是善根深厚,與佛有緣,他真的回頭了。另外雖然看到好像他不能回頭,還是造作惡業,但是他經過這個薰習,他已經有進步了。你不能說這個沒有用,不起作用,那錯了,它起作用,作用不明顯,來生後世就明顯了。所以這一生受感動的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薰修,這一生成就了,哪裡是偶然的?世間絕對沒有偶然的事情。所以永遠要有一個感恩的心,要有慈悲心,這個很重要。

  修淨土就是要用這個心,我們用《無量壽經》這個說法大家好懂,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就是菩提心。念念不忘,念念不失,這個心要相續,要不中斷,對自己有大利。這個大利是什麼?消業障,開智慧,健康長壽,幸福美滿,你真能得到,一點都不假。對待人大慈大悲,可是最重要的不要忘記一向專念。為什麼?我們修得再好,如果要不求往生極樂世界,那你要曉得超越六道太難了。我們用這種菩提心、清淨平等覺來修行,如果不往生,果報肯定在欲界天,如果你的欲沒有斷。在欲界不在下兩層,肯定是夜摩天以上,你不會在忉利天,不會在四王天,一般講起來應當是兜率天以上;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是你的去處。如果你的功夫深,情欲非常之淡,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自私自利這種念頭就非常淡薄,幾乎到沒有,你會生色界天,這是你的去處。

  出六道不容易!出六道,要見思煩惱斷掉才能出。這就是說明八萬四千法門是難行道,說的這個。如果我們用這個功夫求生淨土是輕而易舉,決定得生。功夫差的生凡聖同居土,功夫好的生方便有余土。所以一定要努力,為什麼?這是真的成就。這個世間不論是什麼樣的名聞利養,全是假的。要常常記住永嘉大師講「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要看清楚,要放下,不要把這些事情看重。這些事情能夠得到,有緣,好,為眾生多做點好事;沒有緣,得不到,也好,清淨沒事。

  世間什麼事最好?沒事最好。我們是這麼多年來有很多人送錢來,沒有辦法,送錢來就要替他做事。所以錢多就多做,錢少少做,沒錢最好,不做!這是實實在在的話,沒有錢不做事,一天到晚老老實實念佛,你說這個生活多自在。有這個緣我們也不能拒絕,因為有很多人想做好事,不知道什麼叫好事,等於說委托我們,我們來替他做好事。我們有這個義務、有這個責任去幫助他。所以不要忘掉,不管有事無事,不要忘掉一向專念,你一生只有一個方向,專念阿彌陀佛,專求極樂世界。所以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常常提到「信願持名,求生淨土」。我讀《文鈔》,我把它節錄了四句話,這是印光大師的心傳,他一生自行化他不離這個綱領原則,就是「敦倫盡分,閒邪存誠,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就這十六個字。他老人家一生做到了,名實相副。我給他刻了一塊印,我說這是印光法師的傳心法要。

  「至心回向」,回向就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落實,那就是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絕不據為己有,要布施給一切眾生。回向就是幫助一切眾生,念念希望一切眾生都成就,跟自己一樣的圓滿成就。由此可知,我修得好,他們得利益就多,我修得不好,他們得不到利益,要令一切眾生普遍都得利益,我不能不認真修。你能發這個心,對自己是很大的鼓勵。我們常講勇猛精進,什麼人在推動?回向是個推動的力量。世間人在這個世間求名求利,名利是推動的力量,他沒有名利他就不動。修行人名利都捨掉,什麼東西在推動?菩提心在推動,慈悲心就是這個回向發願心來推動,讓他永遠精進不懈。

  回向有三種:回向菩提,回向實際,回向眾生。在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十願裡面,實在講只有七願。前面七句是願,禮敬,稱贊,供養,忏悔,隨喜,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這七個是願。後面這三句是回向,常隨佛學是回向菩提,恆順眾生是回向眾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實際,實際就是法性,後面三願是回向。十願回向占了三條,你可以想像到這個回向是多重要。為什麼?回向能破我執,能破法執,你要不回向,這兩種執著是很不容易打破。

  一切凡夫最嚴重的障礙是什麼?起心動念「我」,我的利益,這個麻煩就大!不要說佛菩薩,阿羅漢,阿羅漢裡面位次最低的,初果須陀洹,須陀洹就不執著這個身是我。身相破了,才能證得須陀洹果,這是真正入了佛門。我們凡夫學佛,學了幾十年,學了一輩子,入不了佛門,原因在哪裡?「我」沒放下,不知道這個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不是我。所以一定要學著破身見。破身見,人就沒有生死,知道這個身就像衣服一樣,衣服髒了,你會脫下來換一件,身體壞了,換一個身體,捨身受身就跟換衣服一樣,這個東西有什麼難過?有什麼恐怖的?你要學得很平常。

  生死看得很平常,看得很淡薄,不再留戀這個身體。所以身體人家來傷害,不值得一提。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若無其事,你盡管割,這不是我。就好像我們一件衣服,你喜歡剪就剪、喜歡裁就裁、喜歡割就割,隨便你,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一點都不相干。人要鍛煉到這個境界,成佛就快了,為什麼?忍辱之後才真精進,就是大幅度的向上提升,這個提升是定慧,定慧提升,福德也提升。所以挫折對我們初學人來講是好事,不是壞事,消業障從這個地方消,消的速度最快,消得最干淨、最徹底。決定不能有絲毫怨恨心。有絲毫怨恨心業障消不了,不但消不了,還增長,那麻煩就大了。

  我們現在在世間最近兩年做的工作,是做化解沖突。化解沖突,最嚴重的沖突是內心。內心裡面對一切逆境裡頭的怨恨,要把它化解得干干淨淨,這是成就,這是真實的功夫。所以要從這個地方做起,消業!消業,智慧就現前,福德就現前。有智慧、有福德,要記住為眾生服務,在這個世間多幫助眾生,要給世間人做最好的榜樣,這都是教化眾生,都是大慈大悲的表現。現在這個世間,你看看毛病在什麼地方,針對這毛病去對症下藥。現在世間人心量很小,我們示現大心量;現在世間人都不能包容,我們要表現能包容;現在世間人不知道尊重,我們處處要表示尊重,做樣子給人看。這就是經上佛常常教導我們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我們要把我們受持的這些經典的理論教訓,演是表演,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表演給別人看。這就是幫助眾生,為一切眾生詳細的說明,先表演,再說明。

  所以你看看菩薩成佛,在沒有成佛之前要一百劫修福,修什麼?修相好。為什麼修相好?相好是用來表演的,讓一切眾生看到這個相,他生羨慕的心,自自然然他就向你請教,你這個相是怎麼修來的?那你就可以告訴他,可以介紹給他,這是我們首先要學的。所以學佛,我們的相不能不好!不好不能度眾生,不好,人家看你學佛學成這個樣子,他信心就沒有了。所以我們學佛的人,無論是在什麼地方,跟人家站在一起,光彩比人家要好很多倍,他就服了。所以百劫相好是為度眾生,不是為自己,沒有一樣是為自己的,統統是為攝受眾生的方便起見。

  如來早就成佛,是不是真的要用一百劫去修相好?表演給我們看的,不是真的,是教我們。相好是福報,福必定有因,你造什麼樣的善因,得什麼樣的果報,所以我們就做出種善因得善果,這個樣子要做出來給人看。三轉法輪,這叫作證轉,我來給你作證明。我能得到,你也能得到,你只要如法炮制就可以了,不是一樁難事情。所引經論裡頭義趣無窮。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六八集)  2004/6/11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68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四十九面經文第一行,「三輩往生第二十四」。這一品跟下面第二十五品「往生正因」,是這部經裡面講到往生應當具備些什麼條件;換句話說,專門講念佛往生的方法,所以非常重要。如果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希求往生的人,這一品經要特別留意。請看經文: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這是第一段,總說往生的三類,『三輩』就是三個不同的等類。佛叫著『阿難』給他說,凡是叫到名字,下面的經文就特別重要,這是提醒他。阿難是我們大家的代表,叫著阿難也就是叫著我們。這裡頭有沒有我們的分?有。你看『十方世界諸天人民』,我們在十方世界諸天人民之中。現在問題就是我們有沒有『至心願生』,就是有沒有這麼一個願望真正發心願生西方淨土。

  要知道這個世間很苦!我剛剛進來,有個同修告訴我,他的弟弟就在我們對面跳樓自殺;還有人告訴我,這個地方已經有二、三次這個事情發生了。我們學佛的人知道,自殺他一定找替身,既然他會找替身,這個事情就會連續不斷的發生,所以應當給他超度。居士林就在他的對面,我們今天晚上講經,將這講經功德給這些自殺的人回向。自殺非常痛苦,在經上講,他在沒有找到替身之前,每七天他自殺這種苦,他要重復演一次,每七天有一次,一直到他找到替身,他才能脫離,很苦很苦。這是許多人不了解事實真相。

  所以我們在世間縱然受到很多委屈,要安心、要隨順,為什麼?這一生我們在日常生活,或者你所遭遇的無論是順境、逆境,都是命裡頭有的,是過去生中業力所感的。佛在經上把這個事情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有兩種業力,一種業力叫引業,引導你到哪一道去投胎;第二種是滿業。滿業就是過去生中我們造作的善與不善,這個業力就是我們這一生當中,貧富貴賤一切的遭遇,這是滿業。既然是過去生中造的業,怎能不承受?承受當中,順境善緣我們不起貪愛,逆境惡緣不生瞋恚,我們的業就消了。

  過去生中造的一定要消掉,你要不消掉,出不了三界。修學念佛法門是帶業往生,我們也希望盡量能少帶一些,所以有這個機緣消,好事情不是壞事情。愈是難忍的事情,你能忍,你消得愈多,消得愈快,這個要知道。無論受怎樣的侮辱、折磨,統統是消自己的業障。遇到這種環境,一切放下,什麼都不要想,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哪一天往生,佛菩薩安排,用不著我們自己去操心,也不必去著急,所謂是功夫到了自然就成就。這一品經裡面所講的,那就比什麼都重要。

  前面我們讀過「十方佛贊」,這一品經文很重要。如果沒有十方佛介紹,我們怎麼知道有極樂世界?怎麼會知道有阿彌陀佛?所以介紹的人不是別人,是十方諸佛如來。這是我們一定要看清楚、看明白,不是阿羅漢介紹的,不是菩薩介紹的,諸佛如來介紹的;不是一尊佛,是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這還能假得了嗎?這樣的事我們遇到了不相信,那你還信什麼?一切諸佛來推薦介紹,你不相信,那你相信什麼?所以在此地是值得我們信賴的。聽了之後應當發心,知道宇宙之間有這麼一個好的修行場所。我常常遇到同修們給我寫信,他發心想出家,到極樂世界出家好!這個世間出家都不容易成就。所以我們一心一意,無論在家出家都一樣,只要你至心願生,你就決定得生。佛祖告訴我們,這個法門乃是萬修萬人去,關鍵就在這四個字「至心願生」,一心一意,沒有第二個念頭,求生淨土。

  凡夫畢竟是個凡夫,雖然有這樣殊勝的緣分,聽到諸佛如來給我們推薦介紹,可是我們每一個人確確實實信願有淺深不同,有人一聽就深信不疑,有人聽了之後半信半疑,各人不一樣!我們從過去老人,我們的上一輩告訴我們。民國初年,谛閒老和尚有一個徒弟做鍋漏匠的,這個故事在《影塵回憶錄》裡頭有。倓虛法師在香港打佛七的時候,他有個錄音帶,我最早是聽那個錄音帶知道的。

  鍋漏匠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一生生活非常貧苦。谛閒法師是他小時候的玩伴,他們同生在一個村莊,所以小時候就在一起玩耍的。這個時候看到谛閒法師出家做了法師,他很羨慕,所以他就找到谛閒法師,要求出家。谛閒法師(這小時候的朋友)就勸他不要出家,為什麼?年歲大了,四十多歲了,在從前那個時候四十多歲就接近老年。他說你沒念過書,學經教來不及了;人也很笨,出家,早晚功課他都學不會,那你在寺廟裡面,一定受別人歧視,人家瞧不起你,你的日子很難過,就告訴他。可是他賴著非要出家不可,谛老最後就跟他商量,他說你真的要想出家,那你得要聽我的話。他說那個沒有問題,我既然是拜你做師父,你說什麼我都聽。這樣就把他剃度了。

  剃度之後,送到鄉下,找了一個破廟。那個時候是民國初年軍閥割據,社會不安定,有很多小廟沒人住,找個小廟讓他去住;找幾個居士照顧他,送一點吃的給他。叫他住在那裡頭,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跟他講,你一天到晚就念這一句佛號,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趕緊接著念。他是真聽話,這個方法好,沒有壓力,念了三年多,他功夫成就了,站著往生。這距離我們時間不遠,也不過是七、八十年前的事情,真的不是假的。這個人是信心深,他能深信,他一點都不懷疑,老師教他什麼,他真的就干。所以谛閒老和尚三天之後才到那個小廟替他辦理後事,非常贊歎,說天下(他講天下就是講中國全國)講經說法的法師比不上你,叢林寺院方丈主席也比不上你這個成就。往生之後,站在那裡站三天。

  沒有別的,深信切願,老實念佛。我們這些人是不老實,所以你不能成就,老實人就決定有成就,老實人沒有雜念,老實人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心是清淨的。我們的心不平,為什麼不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你的心不平!所以《金剛經》上講的破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心平氣和。順境善緣不動心,逆境惡緣也不動心,他心是定的,這個鍋漏匠的心是定的。三年不是很長的時間,他就成就了,成就那麼樣的殊勝,他是預知時至。這個事情我們在講席裡頭也提過好幾次,很多同學都熟悉。

  所以,信願我們每個人有淺深不同,發心也有大小不同。有人發的心很大,有人發的心很小,只顧自己,顧自己的家庭、親戚朋友,或者顧個團體;有些人發心,真正能夠想到這個世間許許多多苦難眾生,這個心量就大。修行,有人很精進,有人懈怠懶散。持誦(持名誦經)有如法、有不如法,如法的是一心專注,這如法;不如法的是讀經、聽經還在打妄想,這就不如法。所以學佛的人很多,真叫千差萬別,每個人情況都不一樣,這是講現前。

  再往深處講,過去生中每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於是往生的品位就有很大的差別。經上所講三輩九品,這是舉一個例子。三輩,我們在這一段經文裡面可以看到上輩、中輩、下輩。《觀經》裡面講得詳細,上輩裡面有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輩裡面有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所以三輩就有九品。佛說到這個地方就可以了,我們就明白了,就知道舉一反三。九品裡面,每一品還有上中下,三九二十七,二十七,每一品裡頭又有上中下,這個道理要懂。所以品類差別很多,佛為我們介紹是略說一個大概就行了,這細的我們自己要能夠體會。古大德注解也給我們注得很好,譬如《觀經》講九品,九品每一品裡頭又有九品,那就九九八十一品,如是輾轉推演,這個品數就無量無邊。所以在無量無邊的品輩當中,只說三輩,三輩涵蓋所有不同往生的人。

  往生因緣如此的復雜,懸殊差距也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夠想像的,但是我們常常要問:無量無邊因緣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因緣是什麼?這個很重要。譬如佛在經上常常跟我們講十法界,十法界每一個法界都是無量因緣成就的。無量因緣,哪一個因最重要。佛在講經說法常常用這種方式。譬如講十法界,十法界裡頭,佛法界最重要的一個因就是平等心,平等是佛。無量因緣成就的佛果,這是第一因。我們這個心常常不平,不平就很麻煩,所以你要真正想求成佛之道,那就要在一切境緣當中修什麼?修平等心,平等心是直接成佛的。菩薩第一因是六度,辟支佛第一因是十二因緣,阿羅漢第一因是四谛,天人第一因是四無量心、上品十善,人道第一因是五戒,畜生道第一因是愚癡,餓鬼道第一因是貪愛,貪心作餓鬼,地獄道第一因是瞋恚,這是佛跟我們講第一因。今天我們想求生西方淨土,西方淨土無量因緣第一因是什麼?這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無量因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裡面的第一因。

  那你得要記住「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現在許許多多念佛人,念了一輩子不能往生,這是什麼原因?他把這個因搞錯,把發菩提心忘掉,只著重在一向專念。所以他只有一半,另外那一半他沒有,而不知道佛跟祖師教誨當中常常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這個信願就是菩提心。由此可知,能不能往生,第一因是你有沒有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信願,真信切願。蕅益大師《要解》裡頭講得太好,所以印光大師對《要解》贊歎備至,說「即使古佛再來,替《阿彌陀經》做一個注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種贊歎是贊歎到極點。

  早年,我剛剛到新加坡來弘法,那時候演培法師在,他跟我是老朋友了。我沒有出家之前,常常聽他講經,跟他很熟。因為我聽經我都坐第一排,跟他面對面,所以非常熟悉。到新加坡來的時候,老法師很難得,他大我十歲,他到機場去接我,我走的時候他到機場送我;都是因為講經的法師不多,所以他對我非常愛護。曾經有一次,我到他道場去拜訪他,他請我吃飯,他就問過我:印光法師對《彌陀經要解》的稱贊是不是太過分?他問我。我給他老人家的答覆:我自己修淨土這麼多年,《彌陀經》講過很多遍,我覺得印光法師講的話非常中肯,一絲毫不過分。

  實實在在難得,也真正把我們許多年的疑惑破除了。疑什麼?《無量壽經》上明明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可是有很多真正念佛往生,像那個鍋漏匠,鍋漏匠你問他有沒有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他不知道,從來沒聽說過。他怎麼會往生?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親眼看見的,親耳所聞的,往生瑞相希有,就是站著走、坐著走,預知時至,瑞相希有的,總有十幾、二十個人,這些人可以給我們作證明。可是打聽打聽,這些人當中多半都不認識字,再打聽他的行誼,都是好人,人都非常善良慈悲。這是社會上真正的好人,可是不認識字!很多沒有聽過經,人家教他念佛,他就老老實實念佛,念個二、三年他真的成功了。所以我們就感覺到這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大概他只有一向專念,沒有發菩提心。讀了蕅益大師《彌陀經要解》才恍然大悟,原來真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這是蕅益大師講的。蕅益大師的小注裡頭注解的是:發前人之所未發。發是發明,古來祖師大德沒有說過這個話,蕅益大師說出來了,使我們曉得,不認識字的你一勸他他就深信,深信就是菩提心,深信發願就是菩提心。他自己發了無上菩提心,他自己並不知道,你要問他什麼叫菩提心?他不懂、他不曉得,但是他對於淨宗的信心堅定不動搖。

  看看我們現前念佛人,我看到很多,正是古人所說的露水道心。露水,早晨有,太陽出來了,一會兒就沒有了,就曬干了,露水道心。聽到別人說一個什麼好的法門,好的方法,信心立刻就動搖了。現在聽說大陸上有一個年輕法師,年歲大概不太大,提倡五會念佛,說念一千萬聲就能夠證三身佛果,念一千萬聲,一千萬聲不難!一天念十萬聲,十天就一百萬,不要一年。他們來問我,我說你可以試驗試驗看,一千萬聲念完之後,這不要一年的時間,看你證不證三身佛,如果不證,那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可以做試驗。

  由此可知,你聽了這個,這個法門好,你的信心動搖了,能不能往生?在我看你不能往生。往生要信心清淨,願心堅定,這種人肯定往生。像你這種三心二意,你怎麼能往生?哪有這種道理?他說什麼菩薩教給他的方法,另外有一個人說佛教給我方法,比菩薩高,那你怎麼辦?你又放棄那個學這個?所以有許多人問我,應該要用什麼態度來面對這些人?我就告訴他,我們過去曾經講過《觀無量壽佛經》,《觀經》「上品上生章」裡面就講得很詳細、很透徹。上品上生章我們還單獨講過,都有帶子流通。

  世尊滅度之前最後教誡,教我們幾句話,那比什麼都重要。教導我們「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兩句話重要;又教給我們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要依經典上所講的,不能說哪一個人傳說的,這個不可以。「依義不依語」,我們要依靠的是經典上講的道理、義理,言語沒有關系,多說少說、深說淺說,沒有關系。佛講這句話用意非常深,因為佛知道,將來佛法在四面八方流傳,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言語、不同的文字,一定需要靠翻譯。翻譯於是就引起懷疑,他翻的跟原來的經文意思一樣不一樣?所以佛這句話是「依義不依語」,只要意思對,言語沒有關系,文字沒有關系,只要意思對。這把我們這種疑惑破除了。

  在中國的譯經,有許多經有重復翻譯,譬如諸位都知道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在中國就有六種譯本;就是六個不同的人翻譯,原文是一個本子。這六個本子我們拿來看,譯的文句不一樣,但是意思相同,那就可以,隨便你依哪個本子都行。《無量壽經》的譯本就更多。歷史上所記載的,《無量壽經》從漢朝,從後漢一直到宋朝八百年間,總共有十二次翻譯。但是《無量壽經》這個本子,諸位在梅光羲居士序文裡面可以看出來,這個譯本內容差別太大了,決定不是一個原譯本,就是這些翻譯的人他們用的本子不是同一個梵文本。現在大家判斷至少有三個不同的梵文本,三種不同,這就說明這個經是世尊當年在世多次宣講,每一次講的大家紀錄下來不一樣,多次宣講才會有這個情形,這很特殊的。

  佛說一切經,從來沒有講過第二遍的,唯獨這部經至少講三遍。最大的出入是什麼?就是這個願,願的數字,這是怎麼翻譯也不能夠把它有這麼大的差錯。你看有四十八願,有三十六願,有二十四願,那差得太大了,這不可能的。所以從這個地方來看,這是多次宣講,我們在中國也是多次翻譯。可是這十二種譯本現在只剩下五種,在《大藏經》裡面收的只有五種,另外有七種失傳了。所以依義不依語,把我們的疑惑斷除了,我們要相信古大德翻譯的決定沒有錯誤,要有這個信心。

  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叫了義?我這一生當中決定得利益的就是了義。我這一生當中學習得不到利益,對我講就不是了義,所以了義是各個人不相同,一定要得真實利益。這個真實利益是確確實實能夠幫助我超越六道輪回,幫助我真正見到阿彌陀佛,這對我是了義。

  末後一句是「依智不依識」,這一條很重要。我們凡夫往往感情用事,佛這是特別教導要用理智不要用感情,用感情你一定會走向歧途,一定要用理智。這個話不但是佛常說,就是世間教學,儒家也非常重視。儒家講義利,這兩樁事情擺在我們面前,我們是取利還是取義?這個時候看到一個人的修養,看到一個人的德行,義利擺在面前,只取利不顧義,這錯了。「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人一定要懂得仁義道德,不能把利害看得第一,把自己眼前利害看得第一,那仁義忘掉了,這已經就失去人道的條件;換句話說,你來生不能得人身。諸位想想看,人身都不能得,他怎麼能成佛?他怎麼能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我們不可以不明了的。所以要依理智,不可以感情用事。義是什麼?義就是應該不應該,我這種做法是應當不應當,不應當的不可以做。

  佛這樣囑咐我們、教導我們,我們一定要懂得,要依佛的教誨。所以每個人真的要是明了四依法,就不會被這些邪師說法所迷惑,《楞嚴經》上講「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真的叫天下大亂。我們常常講到宗教,我聽到西方人的報告,在這個世紀有很多新興的宗教,全世界大概有多少?超過兩千多!不是我們新加坡講的九大宗教,兩千多,我都嚇一跳。這就是真的佛講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謹慎。所以遇到佛法,這是非常幸運、非常不容易的一樁事情。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這部經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關鍵。三輩往生我們統統都有分,關鍵在願、在行、在功德,這是比什麼都重要的。願行功德在哪裡?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在工作裡頭,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所以我們對於經教不能不熟,正是佛在經上常常講的,教我們要深解義趣。我們對經典解得淺不行,解得淺你往生品位不高;你要深解,愈深愈好,要解得透徹,這個樣子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就高了。

  品位高下關系很大,往生品位低,到西方極樂世界證到究竟佛果的時間長;如果往生的品位高,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將來成佛的時間就短,關系在這個地方。可是不管怎麼說法,只要能往生,那都是希有的因緣。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們在《觀經》裡面看到,到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需要多少時間?十二劫。十二劫在我們看起來很長,可是在一般菩薩、修行人心目當中來看,太短了。你看看《華嚴經》常說的,圓教初住,證得圓教初住,法身菩薩了,通過四十一個階級,破四十一品無明,證到究竟佛果需要多少時間?三大阿僧祇劫。你在西方極樂世界十二劫就成就了,你才曉得西方世界的殊勝,你才知道為什麼諸佛如來贊歎西方淨土,太希有了。

  你去不了是沒有辦法,你要去得了的話,那個地方跟一切世界相比,這是速成班。速成已經很難得,速成的成就絕不亞於那些修三大阿僧祇劫的人,說實在的話,只有比他高明,不會比他差。你說這多殊勝!所以這種機會,確確實實像開經偈上所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這一生得人身,遇佛法,又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麼好的經典,無比的希有,應當值得慶幸。要把這個機緣好好的抓住,千萬不要輕易放過,知道這一生當中遇到不是容易事情。彭際清居士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我們遇到了。

  我們修學這個法門,遭遇的苦難不少!前幾年,反對會集本的聲音響徹雲霄,指名毀謗侮辱,言語上、文字上,在報章雜志,有一些同修寄來給我看;還有一些同修好心要組成一個小組來反駁,來告訴我,我把他制止了,我說決定不可以。他罵隨他罵,罵累了他就不罵了;寫讓他寫,他寫累了他就不寫了,千萬不要去碰他。吵架,兩個人對罵,愈罵愈起勁,沒完沒了,如果一個罵,一個一句話不說,罵兩個鐘點他就不會罵了。打架也是如此,兩個對打,打得很熱鬧,如果一個打,一個就躺在地下,他就不能打了,還打什麼?所以我教人,罵不還口,打不還手,隨他去。到現在這聲音沒有了,大概寫字的人也寫累了,他不寫了。

  各人修各人的!你不相信,我相信。無量法門,喜歡哪個法門都好,沒有不好的。但是我們守住世尊教誨的原則,絕不批評別的法門,這在哪裡學的?《華嚴經》上學來的。你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所修學的法門不相同,不一樣!但是這些善知識他們修行的態度都是自己謙虛,贊歎別人,這是給我們做模樣、做好樣子。所以我們對自己修行的法門謙虛,人家說:你為什麼修淨土?我很笨,不聰明,我沒有聰明智慧去研教,也沒有深厚的善根去參禅,只好念阿彌陀佛。對於人家的法門贊歎,我們自歎不如。這話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

  老老實實修這個法門,希望能夠在不太長的時間,三年、五年我們就能取得西方淨土。真正取得了,也就是說你能夠往生了,往生的條件成熟了。條件成熟,你要不要去?那你就要有你的智慧,要不要去。這個時候不是其他的業因,是與眾生有沒有緣,跟眾生有緣,那你要多住幾年,你要幫助眾生;沒有緣,趕快走,一點都不耽誤。這是懂得這個道理,真正有往生條件的人他考量的因素就如此。

  什麼叫有緣?這個世間還有人願意跟你學,還有人願意聽你的,這就是有緣。你不能不幫助他,你要不幫助他,對不起他,不能只顧自己,是要顧及別人。什麼叫沒有緣?這個世間人不願意聽你的,對你起了厭煩心,在這種狀況之下,那你就應該可以走了。對這個世間決定沒有留戀,親近彌陀,到極樂世界去進修,提升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智慧,等待因緣成熟。緣成熟了,佛法裡頭常講乘願再來,他就又來了。佛菩薩跟我們凡人不一樣,凡人如果是得罪了,兩個鬧翻了,下一次你想請我來,不來了。佛菩薩不是的,佛菩薩是鬧翻了之後,我喜歡你來,佛菩薩馬上就來了,這叫大慈大悲,這叫理智,不是用感情。我們凡夫用感情,賭氣會賭得很久,佛菩薩沒有。這我們要明了,我們也要學習,所以一切隨緣而不攀緣。

  發菩提心。菩提心,我們在講席裡頭常常講,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覺,覺是從用上講的。它的體是智,自性本具般若智慧,不是外面學來的,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般若是我們每個眾生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為什麼你今天智慧沒有了?智慧變成煩惱了。所以經上我們常常看到「煩惱即菩提」,這句話意思說得很深,確確實實,你要是悟了就是菩提,迷了就是煩惱,所以煩惱跟菩提是一體的兩面,覺了的時候叫菩提,迷了的時候叫煩惱,它是一不是二。

  由此可知,煩惱能不能斷?煩惱斷了菩提就沒有了,菩提也斷了,所以煩惱不能斷。煩惱轉變成菩提,煩惱沒有了,統統變成菩提了,我們稱為斷,那個斷不是真斷,是轉變。性德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遍虛空法界,它怎麼會斷?這個道理要曉得。所以只要我們自己學會轉變,轉迷為悟,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盤。佛菩薩高明的地方,他會轉,我們很糟糕,我們不會轉,我們愈轉愈糟糕;從人轉到畜生、轉到餓鬼、轉到地獄,愈轉愈糟糕。這就是煩惱在那裡主宰著轉,你愈轉愈糟糕,諸佛菩薩他是智慧主宰著轉,他愈轉愈殊勝!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總而言之一句話,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是我們從佛菩薩這裡學到,一定要用真誠心;真,不是假的,誠,不是虛妄的。我們常講虛情假意,這很糟糕,虛情假意是愈轉愈下,你要用真誠心,那是愈轉愈向上。這很重要很重要,決定不要怕吃虧。這個世間人都是虛情假意對我,我怎麼可以用真心對人?你要是不服,人家用虛情假意,我也用虛情假意,人家是往下面轉,我也往下轉,這就錯了。而且這是真話,佛不講假話,你是用真誠心,你不會吃虧、不會上當,用虛妄的心,才真正是吃虧上當。眼前好像他占一點小便宜,那是他看花了眼,他沒有看清楚,那個禍患立刻就現前,非常可怕!唯有用真誠心老實人他能靠得住,他不會墮落,只會向上升。這就是好人一定有好報,這是天經地義,這是真理。所以我們對於這些道理、事實真相要明了、要清楚。

  我們用真誠心,我們用清淨心。真誠心是菩提心之體,清淨平等覺跟大慈大悲都是真誠心的德用,它表現在事相上、作用上,對自己就是修清淨、修平等。清淨平等慈悲在哪裡修?在人事上修,人事,特別是人,古人常講「做事難,做人更難」,所以無論是順境逆境都是修行的好環境。為什麼?把我們這些習氣、煩惱、業障,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把它淘汰掉、化解掉,這個重要。所以發菩提心,菩提心發了,自自然然你的信心就深了,你的願心就定了,絕對不會再動搖了。所以你不知道你自己發心的淺深,你可以在這上面來試驗、來測驗自己,我的心到底深到什麼程度?完全在事相上去考驗。你禁得起還是禁不起考驗,從這個地方能夠測知自己的信願,真正知道這個信願有沒有成就。無論在什麼狀況之下,你都能夠保持著不動搖,那個時候你會生歡喜心。

  經是佛說的,依法不依人,經裡面說的決定往生,那還能錯得了嗎?一向專念,蕅益大師講得好,品位高下,「品位高下決定在念佛功夫的淺深」,沒有說念多少,這要懂得。不是說念得多的功夫就深,念得少的功夫就淺,不是的。念的時候,你這一句佛號得力不得力,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不得力,什麼叫不得力?妄想習氣伏不住,一面念一面還打妄想,這就功夫不得力,這個不行。他念一句、十句,他得力,他確實能把煩惱伏住,不起作用,這叫功夫。所以人家說,不是說念佛數字多少,不是說這個,是念佛功夫的淺深決定你往生的品位。由此可知,往生這樁事情說難不難,說易也不易,這是我們不能不懂得的。可是最重要的,我們要真正為生死,發願往生淨土;換句話說,首先你要真正明了輪回苦,苦不堪言!

  台中江逸子先生,他也是李老師的學生,跟我是同學,這是當代的一位畫家。他畫了一幅地獄變相圖,這幅圖好!連他的序文跟跋文總共六十公尺長,這麼樣一個大畫。我們在此地看到後面五百羅漢的浮雕,我不知道它有沒有六十公尺。這幅畫完成了,你要細細看這個畫,知道地獄可怕。由於這幅畫,啟發了我們查《大藏經》,因為從來沒有這種動機,從這個畫裡頭我們就引起這麼一個動機去查《大藏經》。我是派了三個同學,用了兩個多星期的時間,在《大藏經》裡面去查釋迦牟尼佛講地獄狀況,結果找到二十五部經論,世尊都講到地獄。而講到地獄一些狀況,比江老師畫的這個還要可怕。他這幅畫是依《玉歷寶鈔》畫的,《玉歷寶鈔》是道教的,講十殿閻羅,以十殿閻羅為綱領畫出來的。

  現在我們知道,佛在經裡面講地獄狀況講得非常詳細、非常微細,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都有因果。看了這些經文之後,你再讀《地藏經》,你的心情就不一樣。《地藏經》上講「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往往我們念就這麼帶過去了。佛說得這麼嚴重,到底嚴重在什麼地方不知道,你把這些經論一看就明了了,確確實實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特別是業因果報講得非常清楚,比道教完備太多了。我們去查經的同學告訴我,來跟我講,他說罵人,喜歡罵人的人,佛說了,罵人的人墮到地獄,墮什麼地獄?就墮罵人的地獄,每一個人都罵他,就天天跟人對罵,在地獄裡頭多少劫,就要罵多少劫,你說這個東西可不可怕。喜歡打人的就到地獄打架,要打幾千年、幾萬年、幾劫,天天打,打死了活過來再打。像這些在《玉歷寶鈔》裡面都沒有。

  換句話說,我們動什麼念頭,你會遭什麼樣的報應。你怎麼樣對別人,一定遭到很多很多人用那個方法來對你。這個境界不是外面來的,是你自己變現出來的,確確實實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你得要受。到什麼時候你這個意念沒有了,這個地獄就不見了,就不現了。還有這個念頭,譬如罵人,還有罵人這個念頭,這地獄你就看到。從此以後不再罵人了,念頭沒有了,干淨了,地獄就沒有了。不可思議,這個境界。

  所以現在同學們已經在做了,把這二十五部經論,佛講地獄業因果報統統把它會集做一本,我們看起來就方便,不要去找那麼多了。這一本印出來,我們也給它定了一個名字《諸經佛說地獄集要》,一冊,編成一冊,分量也相當大,佛經裡頭專門講地獄的。現代這個時代因果教育比什麼都重要,我們多看看,提高警覺,千萬不能有不善的心待人,不善的言語、不善的行為統統要遭果報,很可怕,不是說你做了就沒事。因緣果報決定是真實的,佛在經上常講「不是不報,時辰未到」。現在造作一些罪業,果報沒現前,是什麼原因?是過去生中你修的福報,你的福報沒享完,你現在享受的是過去生中造的余福。這個福報享完了,你的罪業、罪報就現前。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懂。

  所以了解這些事實真相,我們就感到生死可怕,生死太苦了,不願意再搞六道輪回,再搞生死報復。六道裡頭說老實話就是冤冤相報,報恩報怨、討債還債,總是免不了這些事情,生生世世在造因,生生世世在受報,你說這有什麼意思?縱然作善,你能夠享受一點人天福報,畢竟時間短暫,福報享完了,無量劫來阿賴耶裡面惡習種子它又起現行。所以確確實實在六道裡頭,你出不了六道,決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暫。這是真實話。所以佛菩薩勸我們了生死、脫輪回。

  了生死脫輪回,先要曉得輪回怎麼來的。佛在經上講得好,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這三種煩惱是輪回的業因。《華嚴經》上沒有講這個名詞,它講的我們比較好懂,它講的是執著、分別、妄想。執著就是見思煩惱,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妄想就是無明煩惱,名字用得不一樣,是一樁事情。只要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沒有辦法脫離輪回,你說這個事情多麻煩。

  阿羅漢脫離六道輪回了,什麼原因?他沒有執著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執著的意念都沒有了,當然不會有這個行為,所以他才能超越六道輪回。雖超越六道輪回,他超不了十法界,六道輪回之外這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這裡頭也有佛,十法界裡面的佛,不能超越。為什麼?他有分別,雖然沒有執著,他有分別。所以必須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分別心也沒有了,這個念頭也沒有了,超越十法界了,超越十法界才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頭慢慢再去把妄想斷掉,妄想是無明,無明有四十一品,這四十一品無明是在一真法界裡頭慢慢去斷的,斷盡了,這才是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是一切經佛常說的,叫通途法門,我們非常非常困難。

  這就是最低的,六道輪回的業因就是執著,我們講情執。情執很可怕,決定不能夠離開輪回。情愈深愈往下墜落,情最深的是地獄,往上一層比一層淡一點。《楞嚴經》上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像這些經論,你要不常讀,一定要常讀,不常讀就忘掉了,被社會迷惑了,把這一樁事情忘掉了。常常讀,常常去想,你愈想愈可怕,愈想出離的心才生得出來,真正想離開六道輪回,真正想往生淨土,這個樣子你那個深信切願就生起來了。深信切願才是經上講的發菩提心,所以這個心不是容易!真的一萬個念佛人當中,難得有二、三個真正有這樣堅定不移的信心。

  這樣深信切願,再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決定不改,無論什麼人來跟我說,我決定不會動搖,我決定不會改變。我在這個講席裡面跟大家也說過很多遍,許多人反對會集本,批評會集本,我就講:全世界的人都反對、都批評,我還是要讀誦受持,如如不動。為什麼?這個本子是老師傳給我的,我對我的老師有信心,我決定不會動搖,我決定不會改變。我學習有受用!我的受用他們不知道,他沒有學過,他怎麼會知道?這個心才叫清淨心。

  所以祖師大德提醒我們,不要以為經論裡面常講淨宗是個易行道,你就輕慢了,信心、願心都降低了。口裡面雖然說修淨土,實際上貪戀這個世間五欲六塵,這樣的心態修學,是自己造成障礙,沒有法子成就。所以我們的正常的心態,不可以說這個法門難,也不能說它容易。說易,是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比較,這個法門是容易,因為它不需要斷煩惱,但是它要伏煩惱。你的煩惱伏不住,決定不能往生。伏煩惱比斷煩惱真的容易太多,你能夠把煩惱控制住,不發作就行了,真正能控制得住,不會發作。你伏的功夫時間愈長,功夫力量愈大,到不伏自自然然也不發作,往生就肯定,就有把握。我們在做這個功夫。雖然不伏,它也不發作,煩惱並沒有斷,這要知道,這叫帶業往生。可是這個功夫你要不認真去做,你要不把世緣看淡,你做不到。

  這個世間什麼事情都要看淡,不但世間事看淡,佛事也要看淡,都不掛在心上,只把阿彌陀佛掛在心上就好,把極樂世界掛在心上,這叫「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還有一點要注意,你看這個經上佛一開口「善男子,善女人」,三經都是如此,不但三經,大小乘所有經論,佛一開口「善男子,善女人」,這句話非常重要!千萬不能疏忽,那就說明什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人都是善人。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認真修善,你怎麼能往生?

  善人有標准,可是你仔細去看《觀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佛經》的下三品,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都是惡人,惡人怎麼會往生?惡人能夠改惡向善,他就能往生,他要不回頭,他就往生不了。臨終回頭都能往生,法門廣大不可思議,他那個回頭是真回頭,不是假回頭,那個真回頭就是真忏悔,知道我做錯了,以後不再做了,真的回頭了。我們諺語常講「浪子回頭金不換」,這個惡人回過頭來,真好人!比一般好人還要好,所以他能往生。這是勉勵過去無知,沒有智慧,愚癡,造作許許多多嚴重的罪業,現在明白了,回頭,行!不要害怕,我造的業障太重,恐怕不能往生,你要是這個念頭,錯了,那真的造成往生的障礙。

  要曉得忏悔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我學佛的時候,讀《觀無量壽佛經》,阿闍世王、提婆達多造五逆十惡罪,提婆達多生身墮地獄。雖然墮地獄,他在地獄裡頭沒有受罪,還很快樂,在地獄裡頭享受就跟忉利天一樣。什麼原因?他害的不是別人,害的是佛。害凡夫可就不得了,為什麼?凡夫有瞋恚心,凡夫有報復心,那冤冤相報還得了!你去害佛,佛沒有瞋恚心,佛沒有報復心。你不害佛,佛修行,我們講修忍辱波羅蜜,慢慢修,不曉得修到哪一天才修圓滿;你這一害他,佛的忍辱波羅蜜馬上就圓滿,立刻就圓滿,成就佛證極果的圓滿。雖然他造的事、用的心是很惡的,但是他對佛來講,幫助佛快速的成就了。他要不要墮地獄?要墮,他墮地獄不受罪,在地獄裡還享福,有道理,這個道理很深、很微細。

  阿闍世王,這是凡夫,他殺父親、害母親(把母親幽禁),又破和合僧,造五逆十惡罪,臨終忏悔,念佛往生,他真往生。所以我們讀《阿闍世王經》,這就是佛說阿闍世王這個故事。在我們想來造那麼重的罪業應該是下品下生,可是沒有想到,佛在經上跟我們介紹是上品中生,這我們怎麼想都想不透,於是才曉得這個忏悔往生我們不能輕視,說不定這個造罪業的人臨終忏悔去往生,像阿闍世王這樣的,品位超過我們。我們往生可能沒有辦法到上輩,中輩、下輩我們就覺得很滿意、很不錯了。你看,上品中生。

  說明往生是有兩條路,一個就是我們普通正常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個是臨終忏悔,臨終時候忏悔發願,十念一念往生。十念一念,他那個功德特別殊勝,心特別猛厲,是我們一般人比不上的,發心無比的猛厲,一下就能夠把他無量劫的惡業統統轉變過來。這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讓我們不敢輕慢造作罪業的人,你不要瞧不起他,你不可以輕視他,為什麼?說不定他臨終搞個忏悔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比我們高,我們還不如他。所以這個事情在發心的勇猛、發心的真切,真的回頭了。這一樁事情不能不知道。《往生傳》裡頭這些例子很多,臨終忏悔,念佛得生。像《觀經》下三品惡人臨終忏悔往生,那就是他忏悔的力沒有阿闍世王那樣的勇猛,沒有那樣的真切,同樣是忏悔往生,不一樣。忏悔往生大多數是在下三品,但是也有少數的到上輩上生都有,我們要明白這些道理。

  當然,這些事實真相我們細心想想,與過去世的善根因緣一定有非常密切關系,過去生生世世積得厚。他為什麼造業?這一世當中沒有遇到善緣,緣重要!沒有能親近到善知識,他所遇的是惡知識,在他的身邊常常教導他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總是用這些東西迷惑他,是這麼個原因。這些事,如果不是常常讀經,世尊常說的,要常讀、要理解,而且深解義趣,我們才能夠明了,才不至於有疑惑。為什麼?疑能障道,如果對這些事情產生疑問,你對於淨宗信心就打折扣,信心一打折扣就不能往生,所以這個關系很大。

  蓮池大師他老人家講得很好,「始惡不妨終善」。一個人年輕時候造惡,中年造惡,老年的時候後悔,來行善來得及,他還是善人,只要他回頭。所以甚至於像阿闍世王臨終的時候才回頭、才知道忏悔,但是來得及。只要這一口氣沒有斷,惡人,我們把這個道理講清楚、講明白,他要豁然覺悟回頭向善,都能往生。所以不可以說這個人作惡多端,臨命終時算了,不要去理他,錯了,臨終時還是幫助他助念,還是常常勸他、提醒他,他一念回頭,你幫助一個人脫離六道輪回,成佛去了,無量功德!世間任何好事都不能跟這個好事相比,你能保送一個人作佛去。你一生當中有這麼個機會,保送幾個,你自己將來往生就沒有問題。他們知恩報恩,到你臨命終時,他一定跟阿彌陀佛說:我們能到極樂世界都是他幫忙的。他拉著阿彌陀佛趕快去接引,人之常情!確實是這個事情。所以我們要熱心,不嫌棄人造惡,到他臨命終的時候,我們要全心全意的去幫助他、去成就他,只要我們自己的心真誠,真誠心就有感應,真的能幫得上忙。今天我們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六九集)  2004/6/1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69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四十九面經文第三行看起,我們將這一小段念一念: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到這個地方這是一段,這一段裡面有三個小段。科判裡面諸位能看得很清楚,這是別說三輩的因果,就是種什麼樣的因才得什麼樣的果報,業因果報絲毫不爽,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世出世間法總離不開因果的原理、原則,無論是世法還是佛法都離不開因果。本經,世尊為我們概略的介紹,將往生的人分為三大類,先說上輩。

  上輩,你看他的因,『捨家棄欲,而作沙門』。自古以來許多大德們都在討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輩往生就是上三品,我們凡夫到底有沒有分?古時候講法,這個古時候是從唐朝善導大師,從他說起。也就是說善導大師以前,古大德講上三品往生是菩薩不是凡夫,凡夫沒分。而且說得好像很有那麼回事情一樣,說上上品是四地到七地菩薩,這就高,說上中品是初地到四地;換句話說,中品中生以下才是凡夫所生的,這是隋唐以前這些大德們他們的說法。要照這樣說,阿彌陀佛無上的大願,西方淨土無比的微妙,持名這個法門是易行道,往生無比殊勝,那這些話都變成假的,都不是真的,我們凡夫只能夠下三輩往生。

  這個事情爭論了很久,總是有好幾百年都在爭論,一直到善導大師出來。善導,有傳說(這應當是可靠的)他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善導的話那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這我們應當沒有懷疑。至於說善導是彌陀化身再來的,日本人有這個傳說,我到日本去訪問的時候,他們也這樣告訴我。他們很肯定善導是阿彌陀佛,智者是釋迦牟尼佛,日本人對這兩位大師非常崇敬。在中國,對善導好像不太熟悉,日本善導大師的像到處都有,石雕的,寺廟裡祖堂裡面供奉。所以我們到日本祖庭裡面去看到這些祖師大德的像,我們不能不慚愧,中國人比不上日本人!日本人對祖師非常崇拜,許許多多的寺廟用善導大師的名字,叫善導寺,所以你一看到這個寺廟叫善導寺,一定是修淨土的。善導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初祖是慧遠,二祖就是善導。智者大師是天台宗的,所以天台也傳到日本,日本的天台也很興旺。我們看到祖師的繪像、雕塑的像,在日本是看到最多的。

  善導大師引經據典否定了古人的說法,你看《四帖疏》,也就是《觀無量壽佛經》的疏鈔,善導大師作的,這裡面講到「看此觀經定善」,這是《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以及三輩上下經文的義趣,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這個話講得好!我們確確實實,五濁惡世的凡夫就是指我們現在。我們現在修這個法門,將來往生品位高下,實實在在講是你遇緣不一樣;你遇到的緣殊勝,可能你就是上三輩往生,遇到的緣不好,可能是下輩往生。這話怎麼說?善導講的,「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後面經文還有,「以惡業故,臨終藉善,乘佛願力,乃得往生,到彼華開方始發心,何得言是始學大乘人也。若作此見,自失誤他,為害茲甚」。這幾句話講得好!因為古時候這些大德說下輩是你剛剛開始學大乘的這些凡夫,你看看中輩、上輩都是菩薩。善導大師講這種見解誤了自己也誤了別人。這話說得好。但是這些話我們還得要多說幾句,要不然不太好懂。

  總而言之,這一段話的意思,釋迦牟尼佛示現入般涅盤之後,這就是佛不在世間了,這世間眾生苦!沒有依靠,唯一在這一生決定可靠,依這個法門決定可靠、決定能成就。這話也是善導大師說的,「萬修萬人去」。大師還有一句名言,我們把它刻在石頭上,他說「諸佛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一句話了不起!諸佛是講三世諸佛應化在九法界,這就出現在世間,應化在九法界,為什麼?唯說淨土往生的法門。換句話說,一切諸佛示現在世間,這個世間是講九法界,只有一個願望,希望一切眾生念佛往生淨土,一生圓成佛道,這是一切諸佛的本願。所以四土三輩九品凡夫有分,不是給聖人說的,不是給菩薩說的,就是給我們凡夫說的。

  所以他老人家講「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這個話是真的。你遇的什麼緣?當然佛法裡頭常講四緣生法,四緣生法有三個是你自己要具備的。「親因緣」,親因緣是過去生中你跟淨宗法門結的緣。我們諸位在座的同學,這個你們都有。如果你們過去生中沒有跟阿彌陀佛結緣,你就不會到這兒來。所以你會到這邊來,你聽了很歡喜,說明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淨土。為什麼修淨土沒有往生?另外有緣。那是另外有差別的緣,所以你的緣不具足,就是說它要有許多條件,你只有這個條件,其他條件缺了。這就叫做善根,佛經裡面講的善根,善根深厚!這是第一個緣。

  第二個是「所緣緣」,這就問題大了,你雖然過去生中有修淨土的善根,可是你這一生當中不想修這個法門,那你的所緣緣就沒有了。這一生當中你貪愛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享受,把學佛這個事情疏忽了,你這一條緣就缺了。第三個叫「無間緣」,無間緣是這個緣不能間斷,你常常間斷,這是為什麼過去生生世世不能成就的原因,這很重要!

  大師在此地跟我們講遇緣,遇什麼緣?不是這三種緣,是第四種,叫「增上緣」。增上緣是外緣,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這是緣。有許許多多人這一生當中,學佛沒有遇到淨土,他修別的法門。今天中午,香港凌孜會長打電話告訴我。大概是在青海、西藏那邊有個五明佛學院,有一位活佛,在中國很有名氣,許許多多人皈依,他周圍的弟子有五千多人跟他學密,聽說這兩天往生了,念佛往生的,他這個做法就度許許多多人念佛。活佛,你看一生到最後念阿彌陀佛往生,所以許許多多的從前念佛人,以後跟他去學密,現在看他這個樣子又回頭了,又回頭來念阿彌陀佛。這都不是普通人,菩薩來示現給你作增上緣。

  所以我們遇到淨土法門,這個緣就很殊勝。遇到淨土法門,你未必遇到這部《無量壽經》,這部《無量壽經》在淨土法門裡面,無上的法寶!你遇到了,也遇到這個經了。遇到這個經,天天念,不懂也是枉然,你得要遇到有好的善知識給你詳細講解。你對這個經,你讀得很熟,這個經裡面的義趣你都能夠明了、都能通達,這個緣殊勝!你在這個地方建立信心、建立願心,引發你過去生中多生多劫的善根,跟現在這個緣一結合,你這一生肯定得生,所以這個緣就太重要了。

  佛法非常重視緣,你看看,佛不說因生,佛說緣生,這是大小乘教裡頭常常講的,一切法緣生,他不講因。因是過去造的,沒有法子控制,緣是這一生當中自己可以控制,這不能不知道的。我們初學佛的時候,緣殊勝,遇到好老師,老師教導我們的,我們永遠記在心裡,依教奉行。老師沒有欺騙我們,所以我們能夠獲得成就。如果親近一個善知識(這個好老師),你對他半信半疑,你對他的教誨不能完全接受,那你的成就就有差別。如果完全不能接受,那你跟這個老師就毫無成績可言。所以佛法是師道!我們不能夠尊師重道,無論你怎麼樣勤奮修學,你都不能成就,這裡面的道理很深很廣。

  這三品,我們在這經文裡面就會學習到。善導大師講下品三人是惡凡夫。惡凡夫是什麼?造作惡業。那我們想想,我們現在造的惡業就很多,我們要承認,不能不承認!雖然造作惡業,學佛之後能夠改過自新、能夠斷惡修善,這就難能可貴。但是這不是善導大師的意思,善導大師的意思是一生作惡,臨終才後悔,這是下三品。像我們現在年歲還可以,至少還要活個幾十年,那我們有幾十年的功夫,三年五載、十年八年的功夫,我們肯定能把自己提升到中品、上品。那個下三品大概是這個人病很重,快要走了,在還沒有走之前幾天才聞到佛法,他的時間很短,這是下三品。

  所以他說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即使一生造作惡業,臨終遇到善知識給他開示,他真正忏悔了,真正悔過,一心念佛求生,阿彌陀佛並不捨棄他。彌陀大慈大悲,只要你真肯回頭,還是來接引你。這個樣子,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他才發心,這是講下三品。善導大師在注解裡頭引用許許多多的經教,證明他所說的話都有根據,不是自己猜測的。所以他老人家跟我們講的結論,極樂世界三輩九品都是為五濁惡世凡夫往生的蓮位,這是給我們很大的安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我們在世間遇緣真的不同,你遇到佛法,遇到是大乘、小乘有差異,自己根性有利鈍,就是過去生中宿世修學根不相同!如果我們是大根大器的凡夫,接受這個法門能信能解,又能夠依教奉行,這個經上說,這種圓頓大根性的人在這個世間修行一天,那個功德比一般人修行多少年還要超越。所以一生功德圓滿,確確實實可以達到上品上生的地位。這是我們在沒有讀這一段經文之前,想起善導大師有這樣的開示,使我們堅定信心,這個法門我們大家統統都有分。

  現在就本經來說,確確實實這三輩往生是為我們凡夫說的,聖人那是附帶說的,聲聞、緣覺、權教菩薩。經上講必成正覺,這是我們這個經四十八品,第七品裡面講的「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出生眾善根,成就菩提果。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這幾句偈子,前面四句說明彌陀大願之由,普令一切眾生圓成佛道。

  那我們要問,這一切眾生能成得了佛嗎?我們學佛也不少年,經論也讀了不少,佛的這些話我能相信,為什麼?《華嚴經》上說,《華嚴》、《圓覺》都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是真的,一點不假。為什麼你會變成這個樣子?你的本性是佛,你現在把本性忘掉了,你現在是煩惱習氣當家,習性當家。你能夠把煩惱習氣放下,你就是佛!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就是上上根人,你念佛將來往生是上輩往生,這就是遇緣不同。有人一生學佛,沒有看到這樣的經教,沒有聽人這個說法,所以自己不知道。緣太復雜,實在講也很不容易遇到,所以遇到要珍惜。

  聽經比什麼都重要,菩薩都不能不聽經,諸位在家同修也一樣。要是受了菩薩戒,菩薩戒裡面就有明文規定,四十裡之內有法師講經,你要不去聽經就犯戒了。這個經我很熟,我都會講,聽他干什麼?還是要去聽,不聽就犯戒。你會背會講,為什麼還要聽?做影響眾。講經的道場人眾很多,道場莊嚴,你是來莊嚴道場的,而且給初學的人看,某人法師講經講得那麼好,他都在聽,大概這個法師講得不錯,你對這個法師生起信心,所以他是來做影響眾的,那個影響眾也增強聽眾的信心,功德很大。

  我們早年初學講經的時候,講得實在不怎麼好,可是我們老師來聽。這個老師不是李炳南,周邦道,是抗戰期間我念中學的時候他是我的校長。我在台北講經,他那個時候住在台北,每一場都到,他坐在前面,不但聽經,他還記筆記,他在筆記本上寫筆記,給人看的!這是大德居士,是佛學家。好多這些學者,老居士,老法師。老法師很客氣,像南亭法師是老法師,廣欽法師都聽我講過經,這些老法師很有趣味,他們聽經坐在最後一排,我上座了,他才進場,我一下座他就走了。為什麼?諸位想想看,我們是後學,老法師他一來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拜他,他不讓我拜,所以他後到早退,很妙!這都是對於年輕初學非常愛護。居士我們不必要拜,他就可以早早來,可以跟我們一起學習,這都是緣。

  而且老師常常教導我們,學佛,特別是學講經,講經要結法緣。不結法緣,將來你成了佛,你講經聽眾很少,沒人聽你的。所以老師早年就教導我們,我們學講經的人到人家道場,這是規矩,上大殿一定要禮佛三拜。我們這個三拜,跟你們普通三拜不一樣。我們第一拜求願與道場有緣,將來我能夠來講經,與道場有緣;第二拜與常住有緣,與寺廟裡面住持當家這些執事跟他們結緣;第三拜跟這個道場所有信徒結緣。你這三拜拜得很虔誠,將來到這個道場來講經,法緣殊勝!這是老師教的。所以我們講經的這些法師到任何地方,無論是僧俗道場,我們的禮拜都許下這個願。法師講經,除非不得已,或者很重要的事情,或者是生病,否則的話,一定要來聽經,你不來聽經;聽經是與道場結法緣、與法師結緣、與聽眾結緣,總在遇緣不同。你要是沒有緣,你不喜歡聽別人講經,誰願意聽你講經?報應如此。

  諸位都知道我的法緣非常殊勝,殊勝在哪裡?都是老師教的,歡喜跟眾生結緣。任何人講經,只要我有空,我一定會去聽,我不會缺一堂,為什麼?你的法緣才殊勝。所以我們這邊講經的這些同學,無論在家出家,你要懂這個道理,這是業因果報,不是來生來世、多生多劫,這一生當中你就會遇到。老人所說的話祖祖相傳,不會錯的,我們相信,我們自己依教奉行,果報果然現前。

  剛才我們念的這四句偈,當中這一首,這是阿彌陀佛自己發願的,「我若成正覺」。他現在成佛了,在極樂世界成佛了,他的佛號叫無量壽,阿彌陀就是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聞這個名號,這個名號是什麼意思不能不知道。古大德常常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也聽得耳熟,可是這一句話多少年都有疑問,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不可思議?到底是怎樣的不可思議?總有個疑問在這個地方。一直到讀到《無量壽經》之後,這才明了,而且是虧了梅光羲老居士在這一個經本前面有很長的序文,我們細細讀這一篇序文,這才恍然大悟。

  他告訴我們,隋唐時代,那是我們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中國佛教有十個宗派都是那個時候建立的,隋末唐初建立的。祖師大德輩出,佛教裡面的人才太多了,真正都是傑出的人才,這裡頭有許多是佛菩薩再來的。這些都是示現,緣太勝了。這些大德們常常在一塊討論,世尊當年在世,講經三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他說得這麼多,哪一部經最重要?哪一部經最圓滿?就在討論這些問題。於是這些祖師大德們公認,都推《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稱之為佛教的根本法輪,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佛學概論。《華嚴經》是佛學概論,經典的概論,這裡頭說得非常圓滿,其他所有一切經都是《華嚴經》某一部分的詳細說明,所以《華嚴》才是最圓滿的、最完整的。

  《華嚴》之所以到究竟圓滿,到底是依什麼?是依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們想想這個味道。如果沒有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就圓滿不了;換句話說,《華嚴經》只度上上根人,中下根人沒分。後頭有導歸極樂,下下根都成了佛,這才真的究竟圓滿。講導歸極樂,《無量壽經》就是極樂,也就是說《無量壽經》就是《華嚴經》的總結,《華嚴經》最後趨向的目標。於是《無量壽經》地位太高了,比《華嚴》還要高,《華嚴經》歸《無量壽》,《無量壽經》歸到哪裡?《無量壽經》歸四十八願。你看這四十八品,最重要的一品是第六品,第六品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有四十八條,哪一條最重要?古大德說第十八願,一念十念必定得生,那就是說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是這麼來的,你不能不知道。

  由此可知,四十八願就是解釋名號的,這一部大經就是解釋四十八願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那就是《無量壽經》的注解,這一部《大藏經》是《華嚴經》的注解。你們這樣子去觀察、去思惟,你才曉得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把整個佛法統統包含在裡面,一個都不漏,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這句話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眾生是九法界眾生,一個都不漏,所以名號功德實實在在不可思議,名號裡面所含的義理深廣無盡!

  末後兩句是講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成就,這個成就是平等的,雖然有四土三輩九品,即使下下品往生也不例外,「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身相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下下品往生也沒有兩樣,因為經上並沒有說中下品往生除外,它沒有這個說法。沒有這個說法,那就是三輩九品統統是一樣,這不可思議,這才是真正說明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西方極樂世界無比的功德莊嚴,句句都是實話,我們不能不知道。

  學佛先要明了,我們現在娑婆世界,我們在這個世間,「大心凡夫,蒙佛加被,上輩往生」,這我們就能相信了。所以現在問題就是大心,這個很重要。你不是大心能往生,不是上輩,上輩要大心。正如同《華嚴經》一樣,你看《華嚴經》當機,清涼講十種機,分作十種根性,真正當機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真的不是普通人,都是明心見性的菩薩,我們講法身菩薩,那是《華嚴》的當機者。可是裡頭有一條叫大心凡夫,我們凡夫如果心量大也行,也是《華嚴經》的當機者。這個心量大,大到什麼程度?怎麼樣才叫大心量?佛經上有兩句話「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沒有這麼大的心量不行,沒有這麼大的心量不能學《華嚴》,無論怎麼學,你不能入華嚴境界;沒有這個大心量,你修淨土,你不能夠上輩往生,上輩往生是大心凡夫。

  這個大心也是緣,我們要把我們的心量拓開。我們沒有學佛,心量也很小,都是自私自利,什麼事情總是頭一個想到自己。學佛之後,這才曉得我們想自己是錯誤的,會想到別人,想到別人當然頭一個想到自己的父母、兄弟、家親眷屬,這就心量比較大一點;再大一點,能想到我們的同學朋友,想到我們鄰裡鄉黨,我們居住這個地方,想到這個地方。這還不夠大,所以再大,你能夠想到這一個省、這一個都市,再擴大你就想到我們的國家,再擴大想我們的地球。所以我們現在常常因為跟很多不同的國家族群宗教往來,我們就不講國家,不講地區,我們跟大家講我們都是地球人。你沒有離開地球,我們都是地球人。所以起心動念,我們要想到為全球一切眾生福祉著想,這個心量就大很多,能不能往生上品?不能,一個地球太小了。但是你能想到這個地球,中品上生靠得住。

  所以真正學佛人常常想到九法界眾生,這句話就是包括天地鬼神我們都要想到。我們念回向偈,「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三途是地獄、餓鬼、畜生,統統要想到。我們登上這個講座,你們在念佛的時候,三稱「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在講台上發願,不是跟你們念佛,我是在請眾,請什麼眾?請聽眾,請哪些聽眾?九法界的眾生。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尊神,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神靈,此界他方一切城隍土地尊神,娑婆世界一切罹難眾生的亡靈,我在這裡請他們來聽經。你們在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在這裡請眾,我們肉眼看不見,你的心量不大不行!所以我往生,上輩有分,這你們要學我。每天我們做早晚課的時候,誦經拜佛的時候,都要請眾,完了之後要回向。你要把心量拓開,不止是這個,遍法界虛空界。這就是佛經上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麼大的心量,你現在的生活就很快樂,哪個人得罪你,雞毛蒜皮,這麼大的心量,這算什麼?太小了,看都看不見,怎麼會放在心上?心量小,這個小東西就有大疙瘩,就很難過,心量大,化掉了,化解掉了,非常重要,比什麼都重要。

  所以這個地方古德講的大心凡夫,蒙佛加持,他可以上輩往生。上輩往生決定得無生忍,無生法忍。我們知道得無生法忍是七地菩薩,這是在《仁王經》上講的,七地是下品無生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十地菩薩那是寂滅忍,那跟佛一樣了,清淨寂滅;十地是下品,等覺是中品,如來果位是上品寂滅忍。無生法忍就是淨土經裡面講的阿惟越致菩薩,你看四十八願願文裡頭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可思議!所以這個法門比什麼都殊勝,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所以極樂世界的品位,決定不可以跟一般經論那種說法相提並論,不可以,它的確是個非常特殊的法門。

  古德也有說,西方極樂世界有凡夫、小乘往生的,人數沒有法子計算,我們在這個經的後面會看到。還有一類大聖往生,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文殊普賢都求往生,這是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他們發願往生西方淨土,是給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給他們看的。你看看文殊普賢都發願求生淨土,何況其余的?那是普度一切眾生快速圓滿成就佛道,這麼個意思。這是首先我們要搞清楚的、要搞明白的,我們的信心才能建立。從信心再生起願心,然後究竟要怎麼個修法,這個經上告訴我們「捨家棄欲,而作沙門」。捨家就是出家,棄欲是離欲,而作沙門就是為僧,這是三寶之一的僧寶。這裡頭有講究,不是說你出了家到寺廟裡找個師父剃頭,你就成功了,不是的,那你就搞錯了。

  我們新加坡的納丹總統,我很尊敬他,我們也很熟。上一次印度教的衛塞節我們在一起吃飯,我們談了十幾分鐘。我第一次跟他見面,他沒有做總統,在一起吃飯的時候,我們坐在一起,他告訴我,他在宗教裡面是最尊重佛教,他說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他說這一句話,我聽了寒毛直豎,這不是普通人能說得出來的。最初我聽這句話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那一年我二十六歲,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第二個人我聽他講的,所以能說出這個話,這是內行人不是外行人。

  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出家是形式,因此那個出跟家你就要懂得,佛法裡面講家有四種,你出的是哪個家?現在人所出的是田宅之家,你家裡有房子、有財產,有土地、有財產,你把這個離開了,到寺廟裡面去了,這叫出家,出田宅之家;捨棄你自己的家庭,你到寺廟去出家了。這種出家有沒有用處?沒用處,形式不是實質。實質是什麼?實質有煩惱家,煩惱是家,你有沒有離開煩惱?三界是家,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那就是六道輪回,你要出六道輪回才真正出家。六道輪回是我們的大家庭,你能出得去嗎?五陰是家,你看看《心經》裡面講的「照見五蘊皆空」,那出了五蘊家。所以這三個你出不去,這三個叫生死家,你能出離田宅之家,你出不了生死之家。

  所以家有四種,出也有四種,一種是身出心沒出,心還常常想著,這個不行;第二種是心出身不出,這是在家居士,一樣上上品往生,為什麼?他真的出家了,他形式沒有出家,他的心真出家了,雖有家他心不染,一絲毫都不染著。第三種身心俱出,那就是佛門裡面這些祖師大德,身心俱出。第四種身心都不出,身心都不出是在家居士沒有成就的,身心都沒出,不是指一般人,是指在家居士學佛的,身心都不出。所以這裡頭真正有成就的,心出身不出,在家成就;身心俱出,這出家成就,這個出家的意思我們要懂。

  諸位看到這個要捨家棄欲,那大概是我們在家居士沒分了,那你就錯了,你就完全錯了。在家居士可以上品上生,心出身不出,在家居士一樣圓成佛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維摩居士就是在家佛,同時兩尊佛出現於世間,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是出家佛,維摩示現的是在家佛。所以你們看看《維摩經》上所說的,世尊的這些大弟子,像捨利弗、目犍連這些人,見維摩居士要頂禮三拜、右繞三匝,跟見釋迦牟尼佛的禮節完全一樣,那是在家佛。這些都是教導我們後人的,我們後人往往誤會了,以為一出家就比誰都大了,在家大德居士也沒有看在眼上,錯了,這是罪過!你雖然是出家,穿上這個衣服,你的德行、心量不如別人,差遠了,人家將來念佛能往生能成就,出家人往往墮地獄。

  諺語常講「地獄門前僧道多」,為什麼原因?你不是真的出家,你是身出心不出,你造作這些罪業,統統都是地獄罪業。你要說為什麼都是地獄罪業?頭一個破壞佛教形象,你說這個罪業多大。我是好人,我沒有犯什麼罪,我也沒有破戒;你破壞佛教形象,就這個罪你就得墮阿鼻地獄。所以你一定要曉得,釋迦牟尼佛是個出家的榜樣,維摩居士是在家學佛的榜樣,這是絕對的標准。你向他們學習,在家向維摩居士學習,出家向釋迦牟尼佛學習,你就肯定不錯。他們兩個人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他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可以給九法界眾生做最好的榜樣、最好的模范,這是佛菩薩,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

  我們起心動念,說一句話、做一樁事情,有沒有想想,如果社會上人都學我這個樣子行不行?這是好樣子,行!那我們可以做,如果那樣子不好,那就不能做,一定要做好榜樣。好榜樣就是戒定慧,決定不能夠違背戒定慧。所以頭一個是講出家,出家的時候記住,在家菩薩心出身不出,出家身心俱出,這兩種才能成就。另外兩種是身出心不出、身心都不出,身出心不出是講出家人,身心都不出是講在家居士,這兩種人都會墮落。出家這兩種,我們是屬於哪一種?在家兩種,我們屬於哪一種?你得搞清楚。為什麼?關系我們這一生當中能不能往生,關系很大,不是小事。

  家,一定要懂得,我們要出生死家,我們要出六道家,我們要出煩惱家,田宅之家,寺廟也屬於田宅之家。寺廟建得大,供養多,這裡面一些出家人就受不了,起了貪瞋癡。貪瞋癡一起來,將來統統墮地獄,他要不出家他不墮地獄,這一出家就墮地獄了。所以這個大廟是什麼?大廟那個大門是地獄門,很可怕。所以我就想到,常常想到印光大師的教誨,印光大師教導我們在這個時代我們應當怎麼做?小廟,住眾不要超過二十個人。你看他老人家講的這個小道場,因為人少,開銷少,有幾個得力的護持居士,你就什麼問題都沒有了。這個小道場不做法會,不做經忏佛事,也不收剃度的弟子,也不要傳戒,老老實實念佛。

  現在這個時代單念佛不得力。有同修告訴我,跟我講,他說:法師,你不可以提倡只念佛不聽經,你不可以這樣說法。為什麼?許多念佛人心裡頭的疑惑不能斷,念久了功夫反而不得力,會容易退心。我想想也有道理,所以我們現在提倡要讀經,小念佛堂每天至少兩個小時到四個小時聽經,能有八個小時到十個小時念佛,好!常年這樣下去,三年五載,這二十個人裡頭准有成就,不能說個個有成就,至少一半有成就,這個道場就是無量功德。

  所以我將來如果有這個緣分回到中國,我就提倡小道場。建小道場,小茅蓬,住眾不超過二十人。我還發願,如果能有這個緣分,我還是要教學生,我只教五個學生,五個正科生,五個旁聽生,我只帶十個人。另外有幾個護法、照顧道場的,總共不會超過二十個人,我們要帶頭來干,把印祖的教誨要落實,不要去住大的道場。大的道場都變成觀光旅游地區,哪能修行?一天到晚接觸的統統都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心不清淨。所以道場要小,小道場真成就。這是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多次教誡,我們應當要記住,要把它落實,要做到。斷絕一切攀緣,你有攀緣的心你就不清淨,棄欲就是最重要的是要把這個攀緣的念頭斷掉,隨緣而不攀緣。

  「而作沙門」,沙門是梵語,音譯的,它的本義不一定是出家人,所以在古印度,在家學佛也稱沙門,在家修行人都稱沙門。印度宗教很多,不是佛教專用的,沙門意思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所以在家出家都可以通用。佛教傳到中國之後,這個沙門只有出家人用,在家人很少用,這要知道。在家出家通用,但是一般多半是出家人用,在家人很少用沙門這個稱呼,但是在家人用也是正確的,不能算是過失。所以這是我們要懂得,就是要真正做一個斷惡修善,斷惡修善這才能稱之為沙門。

  古德講,家是煩惱因緣,出家無非是遠離煩惱,修清淨心。在從前出家,造惡不容易,為什麼?他沒有這個機會。所以古時候你看看寺廟都建立在山上,遠離村莊,跟一般世俗人都有一段距離,所以居住的環境叫阿蘭若,阿蘭若也是印度話,就是沒有吵雜的聲音。在佛經上講的標准,因為道場都是在鄉村,鄉村人家多半是養牲口,他說牛叫的聲音聽不到,這個地方算清淨,還會聽到有牛叫這就不行,以這個為標准。現在可麻煩了,現在你看汽車、飛機的聲音,你到哪裡去找一個幽靜的地方?很不容易找到,所以這要曉得出家人居住的是個很安靜的地方,很少人去的地方。現在的寺廟歡迎大家觀光旅游,所以現在的寺廟確實不適合修行。

  至於講經說法,說實在話,也不需要這麼大的講堂,現在利用科技,我們在攝影棚裡面講經,在衛星電視傳播,你們自己在家裡面電視機就能看見,好,清淨!我們現在的電視二十四小時不中斷的播放講經的錄相帶。在新加坡收看可以用電腦,我們的電腦跟電視現在連線,你就不要另外裝天線,你從電腦裡面收我們的衛星電視,二十四小時隨時都能收得到,這好!方便!你在家裡頭清淨,沒有人來找你,聽經的時候把電話拔掉,絕對沒有人打攪你,門關好,電話拔掉。所以現在只有自己要有智慧,每天要有一段時間很清淨,聽經念佛,我們才能夠真的修自己,希望自己在這一生當中能有成就,能夠不至於墮落。

  總而言之,心要清淨。心清淨了,身就會清淨,為什麼?身是物質,這個物質是隨著心理轉變的。這個事情我們也跟諸位介紹很多,日本江本勝博士做出了實驗,他用水做實驗,水是礦物,證明水它會看、會聽,懂得人的意思。水會看、會聽,懂得人的意思,我們人身體百分之九十是水分,所以我們的心好,心清淨,心善良,我們百分之七十的水分都會很美,結晶都非常美,你身體健康!所以身體健康不是從外頭來的,是你自己的善心,清淨心、善心,這才是真正的因。飲食方面,愈清淡愈好,油膩的東西不要吃,油炸的東西不要吃,不干淨的東西不要吃,你就不會生病。佛門裡頭真的懂得這些理論方法,確確實實能這一生過得很幸福、很美滿,來生比這個更殊勝,無比的殊勝,使你意想不到的殊勝,為什麼不好好的學?所以無論出家在家同修,在家同修要記住,心出身不出;出家同學要注意,身心俱出,我們的前途一片光明。

  在唐朝時候韓國有一位大師,元曉,大概很多人都知道。元曉大師,他也是修淨土的,他有一本書《游心安樂道》,這是元曉他著的書,他也說到《無量壽經》講的三輩因行,上輩裡面說了有五句。這諸位要知道,《無量壽經》有五種的譯本,在唐朝時候還不止,唐朝那個時候應當有六、七種譯本,他看到哪個本子我們就不知道了。他在他的著作裡頭舉出來,他說《無量壽經》講上品有五種因,第一種是「捨家離欲而作沙門」,就是剛才我們念的,這是第一句,這是顯示發心的方便。第二是「發菩提心」,菩提心是正因。第三是「專念彼佛」,專念阿彌陀佛,就是這個經裡面所講的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第四個是「作諸功德」。這是助行,元曉大師認為念佛是助業,但是這種說法,古大德認為不太妥當。第五種是「願生彼國」,這是意願,前面四種是行,行願和合這樣才能夠得生。他所說的五種因行,這個經上也具足。

  《起信論》裡頭,「以出家為淨土正因」,這一句話說得也很正確。這句話諸位要記住,這個出家包括在家同修,在家是心出身不出,這都是出家。如果這個心還留戀著這個世間,那就非常困難。臨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還有家裡瑣碎事情沒有放下,阿彌陀佛不會等你。所以說是一定要放下,身在家心已經把家放下了,對於家絕對沒有一絲毫留戀。沒有絲毫留戀,並不是說你對家庭不負責,那你就錯了,佛門裡頭有一句話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在家也是如此,你在家一天,你家裡面的責任一定要承擔起來,那是你的家業,你臨走的時候完全放下。臨走放得下,那要在平常放得下,所以平常要放得下,平常是家裡人各個人都照顧到,心裡面要放下,心裡頭不能有一絲毫愛欲留戀,這個不可以有。你有這個,你在臨走的時候就產生障礙了。這個事情很麻煩,所以心要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智慧,理家照顧人會照顧得很周到、很圓滿,這裡頭決定不會生煩惱,這不可以不懂得。

  在這一段裡面,黃念祖居士在他注解裡頭引經據典說了很多,這些都值得我們做參考。但是最重要的,我們對淨宗要有肯定的信心,知道經典上所說的全是真實語,全是為我們這些眾生,我們統統有分。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如果講的這部經是我們這個世間人做不到的,我們想想他會不會講?他所講的我們都做不到,豈不是對我們開玩笑?豈不是在吊胃口?釋迦牟尼佛怎麼可以做這種事情?我們能通這個道理,你就曉得凡是佛在這個世間講的,決定對這個世間人有利益,這個世間人可以做到,這個世間人做不到的,絕對不會說。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跟一般人往來,看到那個人做不到的,我們也不會吊他胃口,也不會跟他開玩笑,何況佛沒有戲論。戲論就是我們今天講開玩笑,佛不會跟人開玩笑的,句句都是誠實語。

  我們在《觀經》上看到,韋提希夫人往生,韋提希沒有出家,她是在家女眾,上輩往生,這就說明她是心出身不出。再看《往生傳》裡面,你看看遠公大師的東林念佛堂,東林念佛堂有不少居士參加這個,他一百二十三個人,他有在家眾。劉遺民沒出家,他當年在念佛堂三次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給他摩頂,阿彌陀佛衣服還蓋到他身上,都是上品的相,所以這個也沒有出家。再看看我們這部經,這部經很有味道,前面列的這些大德,賢護等十六正士,這十六個人是等覺菩薩,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一樣,在家菩薩,十六位統統是在家菩薩,等覺菩薩,那怎麼不是上上品往生?這些你只要仔細去觀察,我們在家同修信心就起來了。

  遠公大師往生,他老人家一生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跟任何一個人說。這都是祖師給我們做出的模范,我們遇到一點點小事情趕快宣揚,唯恐別人不知道,這是錯誤。你看祖師三次在定中看到,就是在念佛止靜的時候看到西方極樂世界,從來不說,最後往生那一次西方境界又現前,他才說出來。他說西方世界境界現前了,過去看過三次,他說我一定會往生。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跟在阿彌陀佛後面的都是熟人,有佛陀耶捨,有慧持法師、慧永法師、劉遺民居士,都是蓮社先往生的,跟著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他。劉遺民還說:老法師你發心發得早,你怎麼來得這麼晚?他們先去了,這些人都是上上品往生的,上輩上品的。在這個地方給諸位說明,就是在家居士要發心,要知道得很清楚。

  你再看《華嚴經》五十三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五十三位善知識。這五十三個人,我們從事相上來看,這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參訪吉祥雲比丘,初住菩薩;海雲比丘,二住菩薩;妙住比丘是三住菩薩。實際上前面三個是出家人,後面有三個出家人,出家人只有六個;五十三位善知識,只有六個出家,其余統統是在家人。這些都是說明在家學佛是大有可為,大有成就,決不輸在出家人後面,所以一定要勇猛精進,如教修行,這比什麼都重要。

  真正做一個在家菩薩,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是我們在講席裡頭常常提到,把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放下,何必呢?占有的念頭放下,支配的念頭放下,你只要把這三個念頭放下,你的心就清淨,你就不會再造惡業了。凡夫所以不能成就,最麻煩的就是這三個念頭放不下,我們真正用功夫念佛,這個念頭才一起,「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打斷。念頭沒有,當然你就不會有行為,然後起心動念想到一切苦難眾生。我們怎樣幫助苦難眾生離苦得樂?沒有別的,自己先做好榜樣,我自己離苦,一切眾生就離苦,我自己離不了苦,一切眾生就沒有辦法離苦。世出世間的善法都要從自己內心去做起,這個重要!希望我們認真牢牢的記住。

  黃念祖居士還提出,密宗裡面有很多派別,這裡面有不少上師是在家身分,沒有出家。黃念祖居士也是密宗的金剛上師,他傳法的,他也是在家居士。黃老走的時候是念佛走的,聽說他病重的時候,一天念十四萬聲佛號,念佛走的。今天我們聽到五明佛學院裡面的上師也是念阿彌陀佛走的,這都是啟發我們很大的信心。

  這一句經文「捨家棄欲」,我們特別著重心出家,著重這個。棄欲要著重在起心動念之處,真正放下對一切人事物的控制,對一切人事物的占有、支配,不要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決定害自己,這個念頭是輪回心,從這個念頭上產生的行為就是造輪回業,我們天天還用輪回心造輪回業,你怎麼能往生?你怎麼能出離?我放下,放下自在!放下好!每個人在生活都叫苦,我所遇到的人都在我面前叫苦,我知道他為什麼會苦,放不下!放下就沒有苦了。苦是你自己找的,不是苦來找你,是你找苦吃,你錯在這個地方。你要不找苦,苦不找你的,為什麼去找它?

  所以總要學隨緣不攀緣,隨緣就不會苦了,就有樂了,攀緣就苦,我心裡要想怎樣怎樣就苦了。什麼都不想,有願。願跟欲不一樣,欲是什麼?你想得到,念念想得到。願不是的,願是念念想緣成熟。所以一個是為自己,一個是為眾生。為眾生、為佛法,不為自己。為眾生,緣成熟,眾生有福,我們有機緣為他服務,我們很快樂。如果緣不成熟,眾生沒有福,我們沒有機會替他服務,就會怎麼樣?我們更快樂,不要做事。緣成熟的時候,我們要很勞累,要替他工作,所以緣不成熟更好。所以自己決定沒有得失,欲裡頭有得失,願裡頭沒有得失,這是一定要辨別清楚。

  下面這是講到全經的中心,這一句經文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這最重要的我們留到明天再講。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七0集)  2004/6/1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70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四十九面第三行,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我們念這一段。這一段裡面有三句,三句就是三個小段,昨天我們介紹了第一句,今天我們要介紹第二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發菩提心這一句,我想同學們都聽得耳熟,佛門裡頭常常提到的,可是什麼叫菩提心,大概真正能夠懂得的人就不多;菩提心怎麼發法,那懂得的人就更少了。在這個地方,上輩、中輩、下輩,三輩都說到要發菩提心,要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由此可知,發菩提心這一句我們不能不有相當的認知。黃念祖老居士在他注解裡面講,這部經的宗旨就是這一句,這宗旨就是修行的目標方向。由此可知,非常重要。

  印光大師他老人家一生自行化他,實在講只有十六個字,他這十六個字真正做到了,成為一代祖師。這十六個字就是「敦倫盡分,閒邪存誠」。這八個字你要能夠做到,就是經上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可見得你就具備了佛弟子的條件;後面兩句是「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信願持名這一句做到,你就決定得生淨土。他老人家說得非常簡單。信願就是發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他把這一句經文八個字濃縮成四個字「信願持名」。說信願持名,好像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分,我們都相信、都願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前面跟諸位說過,每個人的信心、願心有淺深廣狹不相同,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有四土三輩九品的差別。信願要到什麼樣的標准才能往生,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你要問什麼樣的標准,那還要依《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講得詳細,信願是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三心,《觀經》上講的「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說了三個。《大乘起信論》裡面也講了三個,《起信論》裡面講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我們把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更明顯。論上講的直心,經上講的至誠心,由此可知,至誠心就是直心,直心就是至誠心。至誠是真誠到極處,叫至誠。依照這個標准,菩提心一發,那真的就恭喜你,為什麼?超凡入聖。真誠到極處,你是真心,你不是妄心。

  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菩提心一發是什麼地位?發心住。你這個心發了,你真的住在菩提心上,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我們常講法身大士。菩提心一發就是法身菩薩,不是凡人!不但你超越了六道,超越十法界,這叫標准的菩提心。由此可知,信願是菩提心,信願裡面的層次就太多太多了。到這一個標准(這是菩提心的標准,經論上所講的標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凡聖同居土,也不是方便有余土,是實報土裡面上輩往生。所以,前面跟諸位介紹過,隋唐以前的古大德都說上輩是四地以上的菩薩求往生的,也不是沒有道理。為什麼?菩提心的標准,它那麼高!說我們凡夫只有下三品往生,也有道理,但是這個說法被善導大師否定了。

  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勉勵我們凡夫,我們凡夫要認真、要努力,那我們凡夫能不能在這一生菩提心達到經論上的標准?跟諸位說,肯定能做得到,問題都在自己肯不肯做。你自己真肯做,有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把菩提心提升到這個水平,不是難事。在中國古大德裡面,我們看《淨土聖賢錄》、看《往生傳》,確確實實有人做到,這就是念佛裡面講的念到理一心不亂。經論裡面舉的比喻,那當然更多,像《觀經》裡面韋提希夫人,那是真正發無上菩提心,上輩上品往生。在中國居士裡面,昨天跟諸位介紹劉遺民,這些人也是上品往生。為什麼別人能做到,我們做不到?沒有別的,別人能放得下,我們做不到是放不下。你那些牽腸掛肚的事情不能夠痛痛快快、干干淨淨的把它捨掉,這樣才造成了障礙。

  既然知道菩提心的體是至誠,真誠到極處,這個心的作用,對自己就叫做深心。菩提心自受用,你用什麼心對自己,你用什麼心對別人,所以有體有用。用裡面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是什麼心對自己,什麼心對別人。經論講自受用,都是講深心。深心,古人的注解叫好善好德,這個說法也沒有錯誤,都說得正確,可是這一句話裡頭也有淺深不相同。真正的標准就是我跟諸位同學介紹的,《無量壽經》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這是佛跟我們講的標准,清淨平等覺是深心。

  回向發願心就是大慈悲心,我們能將自己修學所有功德,自己不享受,給一切眾生享受。我們真正修行,真正修行的人一定要知道,特別是在這個時代,真修行的人愈來愈少了,真正修行,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世間人常講災難很多,世間災難很多,真修行的人怕不怕?不怕,真修行的人應當哪個地方有災難到哪裡去,為什麼?你真正修行,你有佛護念,你有龍天善神保護,你到有災難的地方,因為你在那個地方有佛保佑、有龍天善神擁護,那個地方災難就減輕了。所以真修行在這個世間不是去避難,去赴難,哪邊有難哪裡去,這些都是真實不虛,我們不能夠不曉得。

  三心,我們一定要細說。誠,真誠到極處。什麼叫誠?我們每個人都以為我們自己的心很誠,這是我們自己的標准。聖人的標准怎麼說?清朝末年,曾國藩先生他在讀書筆記裡面將這個誠做了一個解釋,我們現在人講給這個字下一個定義。他說得很好,跟我們佛法裡頭很相應,他說「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標准高,一念不生。我還覺得我的心很誠了,你說你有沒有念頭?你還生了念頭,生念頭就不誠。

  我們用佛法的標准講,講最低的標准,最低的標准是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這就很了不起。不再執著世出世間一切法,所謂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不放在心上,都不執著了,能夠做到隨緣。這個人是阿羅漢,不是凡夫!阿羅漢就超越六道輪回。我們今天還是會有執著,有執著,特別是執著這個身,執著這個身是我;執著自己的見解,我們講成見,我要怎樣怎樣,我想怎樣怎樣,我以為怎樣怎樣,這是執著。你有這些執著,你就出不了六道輪回。所以我們常講輪回心,常常反省我們自己是不是還用輪回心。用輪回心學佛也是輪回業,學佛有沒有好處?有一點好處,在六道裡面得一點善報、福報,得一點福報,不能出六道輪回,這要知道,不能往生。這很重要、很重要。

  往生最低的限度,要把對一切人事物的執著放下,這是最低的,你才能往生!這要是放不下,不能往生。這個放下往生,你在下面二土,功夫差一點的在凡聖同居土,功夫高一點的在方便有余土,這你能往生。你要是這一點做不到,你沒有菩提心,信願都沒有,這是我們同學不能不知道的。善導大師講念佛人萬修萬人去,可是近代李炳南老居士,我是跟他十年,他常常跟我們講,現在念佛人,一萬個念佛,只有兩三個往生,不是萬修萬人去。為什麼原因?古人修學這個法門,他真的有信有願,他放得下。我們現在這些人不是不能往生,是你自己放不下,你樣樣都要計較,樣樣都要執著,那有什麼法子?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警覺的。

  功夫,信願在哪裡鍛煉?在日常生活當中,特別是在處事待人接物,學著不執著,學著隨緣。只要這個事或者是人沒有重大的妨害,特別是妨害社會、妨害大眾,都可以馬虎過去,何必那麼認真?不要堅固執著自己的成見,要學著什麼都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要學這個。這是信願、菩提心低的,這不是很高的。比這個高一層的,就是不但沒有執著,分別也沒有了。分別比執著微細,對於世出世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分別的念頭都沒有了,清淨!比阿羅漢清淨多了。這樣的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生凡聖同居土,肯定是生方便有余土,那品位就高得多了。

  所以我們鍛煉,先鍛煉不執著,這個最嚴重。執著在佛法裡面就叫做見思煩惱,不執著,見思煩惱破了;分別是塵沙煩惱,不分別,塵沙煩惱斷了;最後還有無明煩惱,這東西難斷,無明煩惱是起心動念,這個難。前面兩種我們還有辦法,這一種是一點辦法都沒有,這要相當深的功夫,我們講禅定,相當深的禅定,能夠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是破無明煩惱。破無明煩惱的功夫,大乘經裡面講功夫有四十一個等級,就是四十一品無明,你能夠伏一品,往生西方極樂就生實報莊嚴土,那個高!就是我們平常回向偈裡面講的「花開見佛」。花開見佛是實報莊嚴土,就是法身菩薩境界。所以你如何訓練六根在六塵上不起心不動念,最好的,這就是至誠心的上等功夫。上等功夫裡面還有四十一個等級,你只要是最低一個等級,你就能夠取得實報莊嚴土,這我們不能不知道。

  九品往生,古大德講得很清楚,三輩每一輩裡面都有九品,上輩有九品,中輩也有九品,下輩也有九品。本經裡面說得簡略,只講三輩,每一輩裡面講三等,上中下三等。我們知道每一等裡面都有九品。所以九品裡面,上品上生,你是哪一等的上品上生?這要搞清楚,下下輩裡頭也有上品上生,下下輩跟上上輩差距太大太大了。這個關系,蕅益大師講得好,總在功夫之淺深。所謂功夫,沒有別的,放得下。我們練功夫不是在別的地方練,就是在環境上,特別是人事環境上練功夫,如果我們練到了不執著;換句話說,相當自在了,你就很快樂了。為什麼?不會被外面環境影響。

  由此可知,外面物質環境、人事環境影響你什麼?影響你執著,影響你分別。我現在不分別、不執著,那就不受影響了。不受影響,外面環境是清淨的,自己的心是清淨的,自己的心是平等的。清淨平等生智慧,智慧就是覺,你才真正能在境界裡頭覺而不迷,你對於一切人事物,對於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一種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為什麼不學?真能學得到,不是學不到的。

  我們不應當再去攀緣這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要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這就壞了。這些東西,古大德跟我們說了很多,這個東西叫輪回心,這些東西放在心上就是輪回業,輪回心造輪回業,你怎麼能出得了六道輪回?所以必須要捨,捨得干干淨淨。善導大師在《觀經》注解裡面,給我們開示菩提心,「至誠心,真實心也;深心,深信心也」。他還有解釋:決定深信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無量劫來在六道裡面輪回流轉,出不去。這是頭一個要信,深信,信自己確確實實沒有能力超越六道;不但沒有能力超越六道,六道裡頭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說老老實實的話,我們超越不了欲界,你要有這個信心。第二你要決定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我們依教奉行,決定往生。他在講深心裡面的深信心,這兩條重要,非常非常重要。第三回向發願心,從真實深信心中,將自己所修一切善根福德統統回向。

  回向有三處:回向菩提,我們所修一切功德,我們求的是求菩提,菩提就是智慧、就是覺悟,我不求別的。不求人天福報,我只求真實智慧、真實的覺悟,這是回向菩提。回向眾生,我有智慧,我有福報,都給眾生去享受,自己絕對不留戀這些享受。天上人間的福報,我們都能放下、都能夠捨棄。第三個回向實際,實際就是真如本性,禅宗裡面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學佛不求別的,求明心見性,就是回向實際。所以這裡頭絕對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沒有一絲毫名聞利養,沒有一絲毫人天福報的受用,這樣才干淨。

  所以回向就是布施、就是捨。功德要修積,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但是你修因,當然有果報,果報現前不能享受,一享受就迷惑,非常可怕。人在這個境界裡頭,他為什麼會迷?他會迷的真正原因就是沒有智慧,不知道宇宙人生真相,佛經裡面常講的諸法實相,他不知道一切法的真相,迷戀在這個法相上。真正覺悟的人,為什麼對於這一切法相他不放在心上?他知道《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還有什麼留戀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佛只要這兩句提示就行了。

  《大般若經》,我給它做了一個總結,也跟諸位做過多次報告,六百卷《大般若》說了什麼?我最後做的總結,它所說的就是「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真的,一點都不假,這些事就在我們眼前,時時刻刻我們能夠實驗出來。現在科學家講實驗,通過實驗這才是真的。我們無論是站著、坐著,你想想看把眼睛一閉,什麼都沒有了,還有什麼?睡著了不等於死了一樣嗎?真的每天都死一次,到第二天又復生,基督教上講復生。復生不希奇,我們每天都干這個事情,都死一次,第二天就復生。哪一天死了之後不復生?實際上是我們肉眼看不到,他到另外不同維次空間裡面復生了,他還是復生。

  所以你要知道,每個人靈性不滅,生滅是身體!身體有生滅,一切萬物有生滅,凡所有相它統統都有生滅。有生滅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剎那生滅,現在科學都證實了。凡是生滅無常的,你要去留戀它、去分別它,你對它起心動念就迷了、就錯誤了。所以這個東西需不需要?需要,有用處,我們可以受用,決不可留戀。就像我們每天看電視,電視畫面上你可以欣賞,你決定不能據有,把它拿來,我來占有,不可能。所以一切萬事萬物,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境界,就像電視螢幕上,你可以欣賞,你可以受用,你不能占有。

  你不能控制、不能占有、不能支配,你生這種心,這個心是妄心,這個心是決定錯誤。你能不能控制它?不能。能不能占有它?不能。能不能支配它?不能。有的時候,眼前好像他明明是被人控制,那是什麼?你不控制他,他也被別人控制,業障!他造什麼業他要受什麼報,所以佛法裡頭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其實因果也是了不可得,為什麼說因果不空?因變成果,因空了,果又變成因,果空了,因果都空,為什麼說因果不空?因果有三個現象不空,轉變,因轉變成果,果又轉變成因,轉變的相不空,相續不空,循環不空。所以它有這三種現象,實際上這相剎那生滅,也就是宇宙間這些現象,為什麼?你就曉得因果這三種現象。這三種現象把我們迷住,我們以為這個東西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其實沒有一法不是剎那生滅。

  近代科學對佛法有很多幫助,在從前你必須要有相當深的定功契入,你才能明了,現在科學能夠幫上一部分的忙。科學家證明,譬如講空間,我們哪一個人不以為空間是真的?誰去懷疑空間是假的?只有佛經上講沒有空間,一真法界沒有空間、沒有時間。空間是什麼?是講距離、遠近,一真法界沒有遠近;沒有時間是沒有先後,沒有昨天,沒有明天。這很奇怪,不可思議!佛在經上講的,現在科學家證明了,科學家是用數學推斷出來的,他說時間跟空間在某種條件之下等於零,就是失掉了。失掉之後,距離沒有了。你想我們新加坡到美國很遠,如果空間沒有,你只想美國,美國就在面前,就在這裡,你一步都不要動,它就在面前。這很奇怪,是神通!時間沒有了,你可以回到過去,你可以進入到將來,過去、將來都沒有了。

  科學家知道要在某一種條件,到底是什麼條件他不知道。這個條件可以說是一萬多年前人類就知道了,不是不知道。哪些人知道?那些宗教家知道。婆羅門教,在這個世界上歷史最久的,就是我們現在新加坡的興都教,興都教的前身叫婆羅門教。他們那些修行人修禅定,禅定突破了時空的界限,這是科學家講的某一種條件,條件是禅定,他在甚深禅定裡面突破了時間跟空間。所以六道輪回不是推想的,是在禅定當中看到的。禅定裡面的現量境界,他不是用猜的,把六道說出來,那就算是親眼看見;看見輪回,看見因果,善因善果,惡因惡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是在禅定裡面看見的。雖然知道宇宙,我們現在人講宇宙奧秘,他了解宇宙的奧秘,可是不能解決,不知道這種現象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講:他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直到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才給他們解釋這樁事情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這個事情,這個答案才有了。所以佛經上有這個答案,講得很詳細、很透徹。發現,是婆羅門教發現的;解釋,解釋得最圓滿的是在佛經。

  佛告訴我們,這些現象是幻相,夢幻泡影,不是真相。幻相的來由是什麼?從心想生。你看佛講宇宙的現象,唯心所現。唯心所現我們就稱為真相,一真法界,真相。這裡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像極樂世界,像華藏世界,諸佛這些剎土,諸佛的實報莊嚴土。每一尊佛都有實報莊嚴土,這是唯心所現,沒有變化;但是十法界,十法界是唯識所變。這佛說出來的,佛要不說出來,沒有人能理解,科學家也沒有辦法,也研究不到。現在科學算是非常高明,跟佛法比也是沾上邊而已,真正裡面的境界他一無所知。雖然現在這些科學家發現到最小的物質,但是我們佛經裡面講最小物質裡頭還有世界,這科學家沒有辦法知道。

  可是現在科學有個很了不起的發現,就是發現世界從哪裡來的,他們有一個講法,世界是從大爆炸來的。因為現在在天文望遠鏡裡面觀察太空,太空不斷在膨脹,這種現象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肯定、都同意這個說法,因為沒有第二個辦法說得比這個更圓滿。所以這個大爆炸的理念,一般科學家都接受。可是科學家也很聰明,大爆炸,到底什麼東西爆炸?所以就找那個爆炸的東西,這個爆炸東西也很難為他,他們也是從數學裡頭推算出來的,數學是科學之母!他說有一個原點,這個點爆炸出來。原點有多大?美國太空總署發表的論文,他說我們的頭發,一根頭發,把頭發切斷。假如我們頭發這麼粗,頭發很細,這麼粗,把這切斷,切斷這裡有個平面,這個平面的直徑,從這一頭到這一頭,直徑,排宇宙的原點(那個會爆炸、形成宇宙的原點)可以排多少個?他說可以排一百萬億億億,這個原點大概我們現在最好的顯微鏡也看不到,這是他們從數學上推論出來的。

  這麼小的一個原點,是不是我們佛經上講的微塵?佛經上講最小的物質是微塵,微塵裡頭有世界,你就想想這個味道。它爆炸就成大世界,世界沒縮小,微塵沒放大,微塵裡頭有世界。這個講法,跟佛經上就相應了。這個點一爆炸出來是一剎那,時間非常非常短暫,現在我們常講億萬分之一秒。現象是幻相,是相續相,一個一個爆炸,相續相,使你沒有辦法看出實相。真實相你看不到,就像我們看電影,你看電影銀幕上的動作,你不知道放映機裡面底片一張一張快速在移動。我們這個宇宙就是爆炸的原點不斷在移動,這沒有人曉得。你真正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就會對於一切現象你能放下了,原來是這麼回事情;你就真的接受《般若經》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在這一切法裡頭,你還會有執著嗎?你還會有分別嗎?你還會起心動念嗎?自然就沒有了。

  所以要知道我們的真心,真心本來是定的,《楞嚴經》上講首楞嚴大定。首楞嚴大定是自性本定,一切眾生個個具足,現在有沒有失掉?沒有失掉。你的自性本定,現在這個不定是意識,就是我們講的八識五十一心所它在那裡妄動。它在那裡妄動,與本性有沒有關系?沒有關系,那是妄的,所以他講是妄動。你要知道妄的意思,妄動就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只要不理它就沒事,你理它那你麻煩就來了,你不理它什麼事都沒,你才能真正保持住你的清淨平等覺。只要不理會,不放在心上,就是我們講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你的自性本定就現前了。

  自性本定是真實智慧,真實智慧又不是從外頭來的,是自性本來具有的,所以自性本來具有智慧、有德能、有相好。我們今天講的這三樣東西,智慧擺在第一;德能就是能力,多才多藝,無所不能,什麼你都會;相好就是今天講的福報。無量無邊的福報,每個人統統具足,圓圓滿滿,什麼也不缺。可是現在你不認真正的自己,你搞一個假象來當作自己,這個形相是假象,你把這個東西當作自己,搞錯了,這東西不是自己!

  所以宗門裡面說得好:「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那個大地無寸土,實際上就是惠能大師在《壇經》上講的「本來無一物」。就這個意思。本來無一物,這個意思很深,並不是說你入了這個境界,山河大地統統都沒有了,不是的,你要這樣想法,你完全錯了。這個境界還存在,存在,與我不相干,我覺悟了。就像看電影,電影的銀幕,你知道事實真相,銀幕上本來無一物,它正在放映的時候還是本來無一物。銀幕上從來沒有沾染,你迷了,不知道了,你認為是銀幕上統統都變成跟那個影像合而為一了。錯了,銀幕是銀幕,影像是影像,彼此不相干。我們看電視也是這樣的。所以我過去講經也說過幾次,會看電影的、會看電視的,開悟!你不要看它,你就看那裡面,你往甚深佛法裡面去體會。你看電視,電視裡面的東西不管它怎麼演,那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的東西是螢光幕,絕對沒有絲毫沾染,那才叫會看。

  會看的人看電影、看電視會開悟!不會看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它叫你笑你就笑,它叫你哭你就哭,你說你可憐不可憐?你完全跟著他走。會看的人,看了如如不動,知道那裡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絲毫沒有執著、沒有分別。它裡面樣樣東西,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你心裡沒有起分別妄想執著,那就是定,禅定;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甚深禅定。在哪裡修?看電視去!所以會用功的,哪個地方不能用功?就怕你不會用。到十字街頭,你到馬路上站一站,看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就與看電視一樣,那些動的是妄動,你很清楚、很明白,你自己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在那裡修禅定!所以禅定不是盤腿面壁,盤腿面壁那個禅定沒用處,那是修禅定的初級功夫。高級的禅定,《華嚴經》上講的高級禅定,你看佛經上講鬻香長者修禅定,他在哪裡修?在市廛。古時候叫市廛,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MALL、百貨公司。最熱鬧的地方,商場最熱鬧的地方,長者在那裡修禅定,他在那裡逛來逛去修禅定,善財童子去參訪他。所以你要懂得「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你懂得這些,那我們這個菩提心在哪裡練?就在日常生活、在工作、在處事待人接物、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這你真正用功!不是叫你離開這個境界。你還有離有即,你還是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頭,沒有離即!不離不即,離即不二,離即同時,這才是真正契入境界。然後你才曉得,這佛法帶給我們的是無比的活潑生動,它不是死呆板的,真正的幸福美滿。這裡頭生智慧,生福德,不生煩惱,不生邪念,菩提心就現前了。真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統統現前,現前沒有先後。所以這些道理,你要不是常常讀經,要不深解義趣,你怎麼會懂?你怎麼懂得修行?這修行不是一樁容易事情。幾時你能夠做到理事無礙,你就得小自在,要到事事無礙,你就得大自在了。

  理事無礙,在一般講聲聞緣覺、十法界裡面的菩薩得到了;事事無礙是一真法界,華嚴、淨土,西方極樂世界、華藏世界事事無礙。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學,最初就是在練心,古來大德,無論是宗門教下、顯教密教,祖師大德教我們修行都是講從根本修,上乘功夫的人都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就是起心動念,你從這個地方修。一切時一切處,他根本沒有任何約束,行住坐臥都是道場。你每天所接觸到的,六根接觸的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都是你做功夫的地方。現在我們總算是得了一點消息,首先修什麼?首先修不執著,真實功夫,在不執著裡面要斷惡修善。為什麼?修福。

  不執著是修慧,是修定,是修慧;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是修福,福慧雙修。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都是我們修行用功的地方。然後一向專念,求生淨土,這就是真正在修淨土。我這一生只有一個方向,只有一個目標,這一個方向是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我要見阿彌陀佛。除這個之外,根本不要放在心上。這樣修行還是著相,著相是什麼?凡聖同居土。我們要從這兒開始。凡聖同居土都不能往生,你怎麼能往生方便有余土?你怎麼能往生實報莊嚴土?不可能!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提升,凡聖同居土我拿到了,穩穩當當拿到了;再努力,再努力個兩三年,我升級了,升到方便有余土;拿到方便有余土,再用功,再努力,再過若干年之後,我就可以取得實報莊嚴土。所以實報莊嚴土上輩上品往生,凡夫有分!問題就是你要會修。

  這個修行要從根本修,要從簡到繁,從淺到深,慢慢來。一步達到頂,這是人做不到的,那不是凡夫可以做到的。所謂是一步登天,頓悟頓超,那都是再來人,像六祖惠能這些人不是凡夫。我們祖師大德當中,諸位曉得很多都是古佛再來的、菩薩再來的,都是過去生中多生多劫修行人再來的。這一定要懂得。這些再來人他很慈悲,也示現一步一步提升,給我們做榜樣。我們看清楚、看明白了,會學。所以真誠比什麼都重要。

  我特別講這三種煩惱,就是見思、塵沙、無明,《華嚴經》上講的執著、分別、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動念,《華嚴經》上講的,我們比較容易懂。所以你會了,從今而後,你就學,學不執著,不執著什麼?不管人家怎樣都好,你做對的,好,你做得不對也好,沒有一樣不好。但這裡頭要注意的是他沒有重大的錯誤,小錯沒有關系,不要斤斤計較。重大的傷害,那要跟他糾正,要防止,小事就不要管了。

  所以你看從前從政的這些人物很高明。政府官員,古時候政府的官員,做官的他戴的帽子都有冕旒。官做得愈大,帽子上垂的那個簾子就愈多,官愈大愈多,官愈小愈稀。你看普通的大夫,大夫大概像我們現在縣政府裡面的科長,他管一部分,他的冕旒只有五條,很稀疏。比他高一級,七條;再高一級的,九條;皇帝有十二條,就像窗簾一樣。這是什麼用意?不要看得太清楚,你的事情才能辦得好,你樣樣事情都看得很清楚,你底下人不能辦事、不敢辦事!所以你看看它的用意多好。愈是在地位愈高的,前面就愈多,就叫你不要看太清楚。皇帝的冕旒上還有兩個棉花球塞耳朵,不要聽得太清楚,不要看得太清楚,你這政治就辦得很好。你要樣樣都搞清楚明了,沒有人敢辦事,誰敢跟你辦事?到那個時候就變成真的孤家寡人了,你很可憐,會累死你。所以領導人是有權,他下面辦事的人有能,能干,發揮他的能干,讓他去辦,讓他提供意見。那個意見可行,沒有什麼傷害,你就盡管去做,他才能做得好,他才能發揮他的長才,不要限制他。

  現在你看這些制度都沒有了,看看古時候制度是非常非常有味道,他的帽子、衣服都是表法的,都是教你時時刻刻警惕自己應該怎樣做法。你看主管官員,他的帽子前面是平頂的,平的,那代表平等,你要用平等心,那帽子上是平的。但是臣子,辦事臣子那個帽子就不是平等,有高下的。從前,你們看唱戲的戴的帽子,好像兩層台階一樣,前面低,後面高,那個帽子叫進賢冠。戴這個帽子就想到,希望後來的人比我要高明,我是前面這一代,後來居上,常常要知道提拔後人,希望後來的人都能夠高過我自己,超過我自己;常常提醒你,不是自己高高在上,把人家都壓下去,那就糟了,那這個國家決定會走上滅亡的道路。所以某一種身分的人他穿的衣服、戴的帽子都不一樣,這裡頭都是學問,在我們佛法裡面講是表法。古人懂得表法,用這些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警惕自己,不能做錯事,不能傷害別人,不能傷害社會,不能傷害大眾,念念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真正是這樣的。

  說了這麼多,都是講至誠。至誠,我們有個概念了。至誠心起作用,在十幾年前,我在美國寫了這二十個字,這是從《無量壽經》,講《無量壽經》經題上得的啟示,清淨平等正覺,深心。深心不好講!這就是深心,這是自受用。清淨就決定不染污,時時刻刻保持自己的清淨心,不要被染污了。什麼叫染污?你對於一切事物分別執著就是染污,起心動念也是染污,起心動念染得輕,分別執著染得重。分別執著裡面,如果起了貪瞋癡慢,那就叫嚴重染污。你要是懂得這些道理,了解這裡面的業因果報,你自然就會修了。

  見色聞聲,我們初學的人功夫在哪裡?不起貪瞋癡。真的有分別有執著,分別執著不好斷,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首先讓分別執著不要太嚴重,沒有貪瞋癡,首先要做這一步;我還有染,但是染得不嚴重。功夫的成就也在這個地方去考驗,譬如順境,順境容易起貪愛的心,逆境容易生瞋恚心。我們如何把貪愛跟瞋恚降低,能夠一年比一年輕,一年比一年淡,我們的功夫就在進步,這就是好境界。如果我們天天在念佛誦經,在做所有功課,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順境我們的貪愛沒有減少,逆境我們的瞋恚沒有減少,你的功夫一點都沒有!不是說你每天讀多少部經,磕多少個頭,念多少聲佛號,都不算。祖師大德講得很清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在功夫的淺深,不是說你念佛多少,不是說你磕頭多少,你做多少好事,不是。是你的功夫淺深。

  功夫淺深是什麼?功夫淺,就是說你的煩惱天天輕,一年比一年輕,一日比一日輕,這是功夫;順境不再有貪愛了,逆境不再有瞋恚了,所以每天都是在考驗自己。就像學生念書一樣,老師天天考試,你要天天通過,不能天天繳白卷。譬如吃東西,好吃的你是不是會貪圖多吃幾口?你還會有這種念頭,這個念頭就不行,沒通過、不及格!如何在每天飲食當中,慢慢都讓它很平常,好吃的也只吃這一點,不好吃的還是吃這一點,要從這裡下下功夫。功夫深的,能夠把所有一切味,五味,五味能夠轉變成一味。那是功夫高。

  一味是法味,一味叫平等味。平等味裡頭有沒有酸甜苦辣鹹?有,為什麼叫平等?你對酸甜苦辣鹹都沒有愛好,都沒有偏愛,樣樣都好,沒有一樣不好。甜有甜的好處,辣有辣的好處,酸有酸的好處,都平等了,那就叫一味。不是一味裡頭酸甜苦辣鹹沒有了,不是的;不是把五味調和,真正搞成一味,那你就錯了,那就不對了。就是你用平等心來對五味,心平等了,外面境界才平等,是這麼個道理。那是一切法沒有一法不平等,眼見色,色平等;耳聞聲,聲平等;舌嘗味,味平等。這是我們修平等。

  平等沒有高下,清淨沒有染污,一塵不染!確實沒有高下。這要是展開來,我們今天講對一切人,這一切人,男女老少,這裡頭還有所謂是善人惡人,都平等。再一展開,六道,餓鬼、畜生、地獄、諸天也平等。所以你要曉得,佛經上常講「生佛平等」,人家境界高!菩薩覺悟了,覺悟什麼?覺悟佛跟一切眾生平等,佛跟畜生平等,佛跟地獄平等,沒有一樣不平等。為什麼?所有一切物質,物質的本體是法性,物質叫法相,法相從哪裡來?法性變的。法性平等,所有現相哪有不平等的道理,是從理上講的。所以不平等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就不平等,這個東西起來之後就不平等。離妄想分別執著就平等了,所以離妄想分別執著是佛。剛剛離的時候是成佛。宗門裡面講得很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就是所有一切相上你見到性了,原來都是法性;除了法性之外,無有一物可得。法性是不生不滅的,法性是不來不去的、是不垢不淨的、不一不異的。《中觀論》上講八個不,都是形容法性,法性所現的相亦復如是。所以這時才真正契入清淨平等的標准。這個標准是佛的標准,所以他得這個標准,這叫成佛。

  這宗門裡面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佛,天台大師講叫分證即佛,他講六即佛,分證即佛。分證即佛是真的不是假的。六道十法界裡面,我們知道十法界裡頭有佛法界,那個佛法界裡面的佛比不上分證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叫相似即佛,相似,不是真的。天台大師講得好,天台智者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講得好!相似,不是真的,他有比喻。這個相似,《楞嚴經》上說「捏目所見」。你們懂不懂這個意思?看天上的月亮,月亮比作真佛,我們把眼睛用手指按一下,會在天上看到兩個月亮,一個月亮就變成兩個月亮。這兩個月亮裡頭有一個真月,一個是相似的月,所以十法界裡面的佛就像捏目所見的,相似,不是真的。

  明心見性見的是真的。真的為什麼他有四十一個階級?所以古德用月亮比喻比得很好,譬如初一見不到月亮,月光完全被地球遮蓋住,但是到初二、初三就有個月牙,那個月牙雖然很細很細,那麼一點點光,它是真月不是假月,它不是捏目所見,它是真月。就像圓教初住,明心見性,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他是真的不是假的。十五圓滿的那是究竟佛果。從月牙一直到十四,就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是真的,他不是假的,這個比喻好!

  六道裡面修行,天台大師也講,他說這個連相似還不如,叫觀行即佛。觀行即佛比喻什麼?比喻我們晚上在池塘裡面看到水裡面的月,月亮光照在水裡,水裡頭有月,水裡頭有月是觀行即佛。我們凡夫先開頭,要開頭叫觀行即,觀行是你功夫得力了。有觀行即這個功夫你就肯定往生極樂世界,生極樂世界,生凡聖同居土;相似位的,那就生方便有余土;要是分證位的,生實報莊嚴土。這叫功夫淺深。

  功夫淺深在哪裡?在日常生活穿衣吃飯、工作應酬,在這裡頭練功夫。所以你要是會練,哪不是道場?處處都是道場。哪裡不是善知識?個個都是善知識。這個人是善知識,贊歎我幾句,我很客氣應酬,並不真的生歡喜心。一贊歎就歡喜,得意洋洋,那就不及格了。遇到那個善知識,狠狠的把我臭罵一頓,我也很歡喜接受,若無其事,心裡頭是一點痕跡都沒有。這是天天善知識來教我,天天善知識來鍛煉我,把我煉成。我要在生活當中、人事環境當中,把這些貪瞋癡慢、是非人我磨得干干淨淨,我就成功了。我怎麼成功?這些善知識幫我的忙,沒有一個不是善知識,沒有一個不是有恩於我的。他贊歎我,有恩於我,他毀謗我、罵我也是有恩於我,為什麼?我在這裡鍛煉,我要沒有這個境界,我到哪裡去煉?

  所以有人說修行要到深山裡面去,我們年輕的時候也不懂事,也認為要到深山裡住茅蓬、去閉關。那個時候有個緣分,有個同修他們在山上有一棟別墅,是二次大戰躲避轟炸,它後頭還有個防空洞。現在太平無事了,那個房子沒人住,他叫我去住,建得很不錯。我到台中去跟李老師講,我有個緣分去住茅蓬、去閉關。老師把我臭罵一頓:你不懂得修行,修行就要在人事環境裡頭去鍛煉,這才是真的。他說你閉關,你住茅蓬,你住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覺得自己很不錯了,一下山,城裡頭一跑,心又動了,完了。他說自古以來太多太多了。真正成功的人是紅塵裡頭磨煉出來的,所以我們才懂這個道理,以後再不敢有這個念頭。

  老師也很慈悲,告訴我,古人住山、閉關、住茅蓬是什麼因緣?是自己已經成就了。這個成就是明心見性,我們講三個成就是上等成就,成就了。這個時候就應當弘法利生,教化眾生,可是沒有人請他,沒有人請你不能去,你不能說自己自我介紹,這不可以,那對道不尊重,尊師重道。怎樣讓別人曉得我成就了?就跟大家宣布我現在閉關了,我現在住茅蓬了。一說這個大家就曉得你成就了,你不必參學了。你沒有成就你要到處尋師訪道,你要去學習。你這一住山、一閉關,就等於說我向天下宣布,我已經成就了,我不用參學,你們要參學到我這兒來,就有這個味道在此地。所以他做出這個舉動就是希望有人到山上來請他,請他下山,請他出關,講經說法教化眾生,是這麼個意思。沒有成就的人,你要是關起來,等於說你就不再學了,那你愚癡一輩子,你怎麼會有成就?我們才真正懂得這個道理。

  這是清淨平等,我還講了一個正覺。在這邊寫了個正覺。正覺就是時時刻刻要保持覺而不迷,三皈依裡頭第一條,這一條就把三皈依統統具足了。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所以經題上這三句,實際上就是三寶。清淨就是淨而不染,平等就是正而不邪,正才平等,平等就是正。覺而不迷是佛寶,正而不邪是法寶,淨而不染是僧寶,這自性三寶。每個人都具足自性三寶,所以不能夠迷惑,現代這個世間迷惑顛倒太普遍了,正是世尊在《楞嚴經》上所說的,講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

  前幾天,有一個同修送了一大包東西給我,我回去打開來一看,裡面有一本很厚的書,貴州了塵法師的事跡。這個法師以前我不知道,我把他的書這兩天我都在看,我非常受感動。他是清朝末年的人,民國三年圓寂的,圓寂到今年剛剛好九十年。那真正是個開悟的大善知識,在我們現在這一代找這樣的人已經找不到了,儒佛道都貫通!這本書是在中國大陸印的,我翻開來看,很驚訝,它全是繁體字,中國大陸現在印的書都是簡體字,它全是繁體字。這個老法師在世,真是著作等身,做了許許多多好事情。特別是在那個時代迷惑的人很多,信仰邪教的人很多,他去給他們開導,跟他們辯論,最後讓這些人統統覺悟,改邪歸正,都皈依到佛門。很不是一樁容易事情。

  現在世界上的宗教,新興的宗教不知道有多少,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我們在此地不能不佩服佛的智慧,佛的先見之明。所以世尊在入滅之前,教給我們四依法。你要真正懂得四依法,你就不會上當,不會被迷惑。四依法裡頭頭一條「依法不依人」。如果你遇到這些教門,特別是冒充佛教的,或者冒充道教的、冒充儒教的,你的經典依據你拿來我們看看,你有沒有真正經典作依據?沒有經典作依據,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有很多人問我:法輪功是不是佛教。我說法輪功我對它不太清楚,但是肯定它不是佛教,為什麼?它所依的不是佛經。佛教許可有宗派,你建立新的宗派也可以,但是一定要根據經典,你的經典《大藏經》上沒有,那假造、偽造的經典,這個不可以。所以依法不依人,這是佛教導我們的;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這四句太好了。你真正懂得這四句,依教奉行,你就不會被這些邪師所迷,你就不會走入歧途。

  我們今天所依靠的這個經本是會集本,居然有很多人來排斥,說會集本不可以依靠,應該依靠翻譯的本子;《大藏經》上《無量壽經》的譯本有五種,不可以依靠會集本,會集是有問題的。這樣的說法,我們就有懷疑了。我們現在道場的早晚課的課誦本是會集的,那不是佛說的,那都是祖師大德從這裡摘這一句,那個地方摘一句,拼拼湊湊合起來做這個課誦本。這個課誦本不可以讀,課誦本就沒有了。還有現在佛門裡面許許多多經忏佛事都是會集本,《梁皇寶忏》是會集的,水陸法會本子是會集的,《慈悲三昧寶忏》也是會集的,全是會集的。那好了,這出家人寺廟裡以後統統不要做經忏了,是好事情。早晚課誦本都不要了,都是會集本。那些祖師大德們做這個事情全都做錯了嗎?這講不通的!有些人聽到他們這些話,覺得是有些道理,就跟他走了,會集本不敢念了,這愚癡!這真正叫斷人慧命。

  為什麼古來祖師大德要用這個會集本?無非是教你把五種原譯本統統都讀到,就這麼個意思。你要不用會集本,你念《無量壽經》念五種本子,五種本子太麻煩、太羅嗦了。這裡面有相同的,有不相同的,所以古來祖師大德為了便利我們學習,把相同的部分都捨掉,不同的部分統統會集在一起。所以這一個本子,五種原譯本你全部都讀到了,集大成的工作,好事情!所以說的話似是而非,我們要懂得。我們不跟他辯論,辯論毫無意義,你修你的,我修我的,各人修各人的。我對你很尊敬,你對我批評,我知道我們會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去不了,因為什麼?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還吵架的,哪有這種道理?到西方極樂世界,還為會集本吵一架嗎?不可能有這個事情。所以我們自己信心願心絕不動搖,老老實實依教奉行,決定有成就。

  經上講的一向專念,這一向專念就是持名念佛。你看看佛真的對我們業障深重的凡夫無比的慈悲,教我們信願持名。真信切願,實在說這是我們真正可以做得到的。我們在《往生傳》裡面、在《淨土聖賢錄》裡面看到很多。如果細細留意,就在我們這一生當中,我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念佛往生的人,我們的記憶很清楚、很明了,至少也有二、三十個人。這些人裡面幾乎有一半文化水平很低,甚至於有沒有念過書的,不認識字的,但是他念佛往生,他能站著走的,他不生病,他預知時至,他也沒有聽過經,也沒有讀過經,就是知道一句阿彌陀佛,他為什麼能往生?他有信,他有願。印祖講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他真做到了。

  我們學淨土的同學對這樁事情很難理解,因為經上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他沒發菩提心,他只有一向專念,他怎麼成功?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把這個事情說出來了,大師在《要解》裡頭說:具足信願即是無上菩提心,我們才曉得,原來真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他雖然沒有念過經,沒有聽過經,什麼都不懂,他有真信,他有切願。所謂真信是決定不動搖,決定不改變,我們常講死心塌地,所以他能成就。我們今天要講信願,跟他比,不如他,為什麼?我們的信心會動搖,聽別人說這個好,馬上過去了,聽那個好,又過去了。我們這是露水道心,水上的浮萍,隨著水漂,沒根,所以不能成就。人家的信心信得深,願切,信願都不會受任何環境動搖,他一向專念,成功了,給我們做了證明,使我們曉得這個法門不難。我們每個人只要你的信心、願心不會被任何境緣動搖,你就決定成功。

  你知道的經多,更好,為什麼?它能幫助你提升品位,這是肯定的。你不知道也能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再學還是來得及,不遲!可是這一生當中,為什麼勸你要多多聽經?多聽經是幫助你信願堅固,就這麼個道理。如果你真的信願不動搖了,經聽不聽不要緊,你信願還會動搖,那你非聽不可,為什麼?你了解得愈透徹,你的信心愈堅定。人家怎麼樣說法,你一聽就知道那是邪知邪見,那是邪說,那不是正論。所以道理在此地。

  經典沒有別的,幫助我們破迷起信,這是無比殊勝的德用,經典對我們的利益在此地,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我們看到這麼多往生的人,看到這些現象,我們的心踏實了。特別是居士林,前年陳光別老居士往生,老林長,他的往生是他的冤親債主告訴我們的,是希有因緣!他的冤親債主在念佛堂裡面,附在杜美璇居士的身上(杜居士今天不知道有沒有來),她來看我,特別把這個事情告訴我。陳光別的冤親債主很多,不是少數,統統附在她身上,到居士林來說明老居士往生,他們很歡喜,不找麻煩,不障礙他,看了很歡喜。到居士林來干什麼?求皈依,求聽經。所以我們給他舉行皈依,特別他要求聽《地藏經》,那時候我們二樓、一樓用電視二十四小時不中斷放《地藏經》供養他們。他們聽經聞法念佛,以後離開居士林都往生了。這是我們親眼看到的,這一點都不假。

  老居士的緣,實在講是生病,生病是好事!他要不生病,他一天到晚忙著事業,沒有時間看經,也沒有時間聽經。生病了,所有工作放下了,躺在床上。找到李會長,讓李會長把我們這邊講經的錄相帶送到家裡去,他每天看八個小時;不是聽講經就是念阿彌陀佛,兩年成功。兩年他就告訴李居士他要往生。李居士當時跟他講:你不能走,因為居士林的人事不穩定,你要走了之後,這個地方人事擺不平,這個道場運作就有困難。他聽了之後,也有道理,所以就不走了,又拖了兩年。兩年之後,他們的董事會重新選舉,他退下來,把林長正式交給李居士,他就走了。這就說明生死自在,他兩年前可以走,他又可以待兩年,這是示現給我們看。

  他的完全能放得下,是靠聽經。兩年的時間聽了幾部經,一天聽八個小時,他真的明白了,真的一切放下了。所以我們曉得初學信心不堅固,願心不懇切,聽經聞法非常重要。聽不要聽雜了,這一點很重要。所以祖師大德常常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很有道理。所以你聽經,選個兩三種就可以了,反覆的聽,你才會有受用。不要聽亂了,不要聽雜了,亂修雜修浪費時間,充其量你得一點佛學常識,就是說你的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得不到。你得不到這個東西,那你就是白修了。我們修行功夫成就,就是你心地是不是一年比一年真誠,一年比一年清淨,一年比一年平等,一年比一年覺悟。慈悲,明天我們再講,今天時間到了。

 

上一篇:大安法師:善導大師兩種的深信
下一篇:淨空法師:大乘無量壽經(第171-175集1998-2006年)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