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三六集) 2002/12/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36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三十八面,經文第七行。科判是第三個小段「說法利生」,這又分兩小段,第一小段是「樹說法」。請看經文:
【微風徐動。吹諸枝葉。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此地講出六塵說法。它們到底說些什麼法?可以說無法不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演說無量無邊的法門,在風樹之中都能聽到。不但能夠聽到,而且還能夠見到,這部經後面會說到。《觀無量壽佛經》講得就更為明顯。《觀經》是《無量壽經》的補充教材,本經沒有詳細說的地方,《觀經》裡面都補充圓滿了。所以我們要想認識西方極樂世界,了解佛國土,三經一定要熟讀。
黃念祖老居士在注解裡面給我們說,這一段是說明西方世界的樹能演說妙法,不可思議的利益。我們想想,我們這個世間的樹會不會演說妙法?會!只是我們自己不會。我們如果要會了,此土、西方原來不二。非常可惜,我們自己迷著得太深、太重,所以像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的依正莊嚴,在我們這個地方完全不見了。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有弟子問佛:世尊,你的報土難道就是這樣子的嗎?為什麼跟諸佛如來相比,你遜色太多了。釋迦牟尼佛笑笑,用腳趾(佛通常都是盤腿坐,他把腿放下來),腳按到地上,當時這個大地樹木花草都是七寶的。大家才驚訝,原來世尊的報土不亞於阿彌陀佛。佛為大家展現了一下。所以,我們住在穢土,釋迦牟尼佛住淨土,同在一起,確確實實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在這個地方我們真正體會了,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怎麼能變?怎麼能會兩個樣子?
相從哪裡來的?相從心想生。原本的相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一真法界原本的形相。我們今天所看的相變了,相變了,為什麼會變?是因為我們自己妄想分別執著,這叫妄心。我們妄心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在十法界裡面變成我們現前生活環境;從心想生,這個道理太深太深。但是不管怎麼變法,如來境界也好,菩薩境界也好,人天境界,甚至於餓鬼、地獄境界,不一樣,完全不相同。我們要問問,六塵還說不說法?還說法。六塵說法,跟諸位說,從來沒有改變過。不管你怎麼變,六塵都在說法,只是迷惑的人不會,覺悟的人他會,覺悟人都能看到。
西方世界沒有迷惑的人,各個都是覺悟的人。所以,世尊在此地特別贊歎極樂世界的六塵說法,舉「樹」做代表。樹的意思,真正的含義,前面跟諸位說過了,我們用華嚴的境界來讀這部經是決定正確的,為什麼?清朝乾隆年間,彭際清居士(這是我們佛門一位大德,那不是普通人),他跟我們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從前沒有人講過,這一句話講得正不正確?非常正確,很可惜就是我們說不出來。為什麼說不出?沒入境界。
極樂就是華藏,華藏就是極樂。所以他把《華嚴》、《無量壽經》跟小本《阿彌陀經》看成一部。經文長短不一樣,裡面所說的義理境界沒有兩樣,一個說得簡單,一個說得詳細;《華嚴》說得詳細,《無量壽經》說得簡單,《阿彌陀經》說得就更簡單了。修行愈簡單愈好,容易受持,但是我們要認識、要理解,那是愈詳細愈好。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既然知道這三部經完全是相同的,所說的是一樁事情。讀了《華嚴》再來看《無量壽經》,這個意思就不一樣了。所以我在前面跟諸位介紹,樹是建設、是樹立,我們現在的名詞叫建設,叫建樹。西方極樂世界所有一切的建樹,無一不是教學。我們在美國、在加拿大,我們看到那邊的大學,大學城;一個大學是一個城市。我們去參觀的時候,感受很深,但是它還是比不上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大學國,不是大學城;那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大學,非常完整的大學。我們這個世間要跟它相比,那叫小巫見大巫。
在那個學校裡面,無論學哪一門課程,最後都能成無上道。世尊在《金剛經》上跟我們講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到極樂世界你才真正看到,不管哪個法門都能成無上道。所以彼此都是互相尊重,互相贊歎,決定沒有嫉妒毀謗的,沒有!阿彌陀佛恆順眾生,眾生喜歡學哪個法門,他就幫助你修學這個法門。
『微風徐動』,這就是我們講的活動,教學的活動。教學,一般我們從原則上講,言教,這個諸位好懂的;除了言教之外是身教。身教比言教還要重要,身教是示相、表演,做給你看。身教跟言教所依據的是意教,諸佛如來念念都是希望一切眾生早一天證得無上的佛果。確確實實殷切的期望,對一切眾生平等的期望,這是佛心,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佛是以真誠心,儒家講至誠的心,對待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如果我們能夠體會,你那個感恩的心才能生得出來。這個世間人,什麼人對我最好?什麼人最關懷我?阿彌陀佛,哪一個人都比不上!
阿彌陀佛的關懷、照顧,從來沒有間斷過。但是有幾個人知道阿彌陀佛的心思?有幾個人知道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愛護?佛經裡面講二地菩薩知道。這不是普通菩薩,這是《大智度論》上說的,二地菩薩知恩報恩。趙樸老寫的這四個字,我們現在給它印得很多,「知恩報恩」。知恩報恩是二地菩薩。那我們現在就是二地之前,我們在經上讀過,甚至於自己也能講得頭頭是道,是不是真的知道「恩」?沒有真知道,聽說的。老師這樣教我的,父母這樣教我的,自己沒有親身感受;二地菩薩入境界,親身感受,所以才叫知恩報恩。
它一切的活動,「微風徐動」,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活動。表現在哪裡?表現在『枝葉』。這「枝葉」我們懂得它的意思,是在教學各個部門,用我們現在的話說,每一個科目之中。學校裡每一個科目是枝葉,學系是枝,學科那就是葉,因為科目不相同。在佛法裡面枝葉是說的什麼?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無量法門是枝葉。
所以『演出無量妙法音聲』,這一句話你就懂了。演是做到,哪一個法門都落實。落實在哪裡?落實在修學這個法門的學生當中。學生就是菩薩,菩薩都做到了、都落實了。到地上菩薩(我們今天講地上,是講的別教地上菩薩,圓教就是初住菩薩),一個法門成就,一切法門都成就,這很不可思議。所以他現的相,大家也曾經聽說過,「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怎麼會有無量相?原來無量法門的相都在你一身表演出來了。
這個確實很難懂,我們再說得淺顯一點,說得簡單一點,大家好懂。像儒家跟我們講的「五倫十義」,表演在哪裡?我一身!在家同學,你對你的太太,你是先生的身分;對你的兒女,你是父親的身分;對你自己的父母,你是兒子的身分;對你的兄弟姐妹,你是兄長的身分;對待鄰裡鄉黨,你是朋友的身分;在你工作當中,對你的上級,你是被領導的身分,對你的下屬,你又是領導的身分。你就想想一個人在一天當中,從早到晚十種身分都具足了。每種身分要盡的義務,就是你應該盡的責任。你是父親的身分,對兒女要慈愛,父慈;對你的父母,你要孝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君臣有義,君仁臣忠,豈不是統統都做到了嗎?從早到晚全部都表現了。
「演出無量妙法音聲」,你能夠體會到了,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會演,我們也會演,所以問題是你會不會。五倫十義,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統統落實在我的生活當中,我這一個身演出無量無邊的道德仁義。可是我們世間人,實在講,你要說他不會演,那你完全看錯了。他也會演,他演得很多,也是無量無邊法門。什麼法門?十惡五逆,他在演這些。
你們看看現在廣播的這些節目,我是幾十年沒有看電視了,偶爾看一下(有的人打開電視,偶爾看一下),裡面演的是什麼?殺、盜、YIN、妄。他也在表演,他表演是迷失了自性,就演出這些東西;覺悟自性,他演的就是道德仁義。世間聖人所教的,不是演正面,就是演反面的,統統都在演。所以你讀到這一句「演出無量妙法音聲」,我們這個世間沒兩樣,你一看明白了,統統都是。但是西方世界比我們殊勝,而且都是正面的,沒有負面的。西方世界沒有惡人,心行不善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一定要知道。
我在前面跟諸位詳細介紹過,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新興的國家,它不是一個歷史很久的;歷史很久的,它有老居民,那個很難辦。這是新成立的國家。世尊給我們介紹,阿彌陀佛建立這個世界到現在才十劫,時間不長,新興國家。原本這個地方沒有人住,人從哪裡來的?都是從外頭移民來的,往生都是移民。移民是阿彌陀佛精挑細選,限制的條件很多,你不符合他的條件,他就不收你,這個好辦。如果這個國家是釋迦牟尼佛就沒有辦法了,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有老居民,由不得你挑選,沒有法子挑選。它是個新興國家,所以很好辦。精挑細選,所挑選的都是心地清淨善良,你才能夠到他那個國家去。
如果我們心地不清淨、不善良,想僥幸,僥幸的心理就不能往生。為什麼?這個心不好。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世尊為我們介紹那個地方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個上善最低限度是上品十善。什麼叫上品十善?十善業道要打一百分,滿分才叫上善,九十九分都不能算上善;上善是十善業道一定要拿滿分,這樣的人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才行,才能夠得生淨土。我跟大家說的話都是真話、老實話,決定不欺騙你。你將來念佛不能往生,不能怪我,我把話說得很清楚,我沒有欺騙你。
十善業道做到上善,那就是經上所講的,《十善業道經》裡面有一段話是非常精彩,「佛告龍王」。為什麼用龍王來代表?我在講經都詳細說過,龍是善於變化的,最善變的,代表我們這個世界人的心理、行為千變萬化,自己都不知道,所以用龍王來代表。這個龍王是娑竭羅龍王,娑竭羅是鹹水海。鹹水海,諸位曉得,苦海!苦海裡面善變的眾生,表這個意思,就是我們這個世間。那佛跟我們說的話就很重要了。
他說「菩薩有一法」,一個法,你看多簡單、多單純。這一法「能斷一切世間苦」,這句話了不起!一切世間不但包括六道,還包括九法界;不但包括娑婆世界,還包括無量無邊諸佛世界,就這一法。這一法是什麼?「常念善法」,心裡頭有善法,這個善法就是十善業道,心裡頭有善法,念念沒有捨離;「思惟善法」,思惟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都跟十善業相應;「觀察善法」,觀察是行為,所有一切的造作也跟十善業道相應。十善業道變成你的思想、你的見解、你的生活行為,你統統都落實了,那你的善法真的是念念增長,這樣才能到上品十善。
末後一句話說得太好了,「不容毫分不善夾雜」。我們如果能把世尊這幾句話牢牢的記住,一生依教奉行,絕不違背,你念佛往生,實報土、方便土我們不敢講,凡聖同居土裡頭,你肯定是上上品往生。就憑這個功夫,凡聖同居土上上品往生,為什麼不干?在我們有生之年,決定不能違背十善業。十善業的反面是十惡,十惡墮三途地獄,為什麼偏偏要到三途地獄去?為什麼不到極樂世界去?上品往生,凡聖同居土的上品往生,這是我們這個世間所有一切人在一生當中都能得到的,為什麼不干?
那要問問:為什麼不干?也有些人有良心的,說出一句良心話:太自私了!太自私就完了,你就做不到了;太自私了,起心動念就造十惡業,就不是十善業。所以你要曉得,「太自私了」就是三途地獄。所以我勸同學們,我們學佛頭一個、頭一樁事情,就是把自私自利放下,起心動念利益社會廣大眾生,不要想自己。自己生活苦一點,好!「以苦為師」,生活清苦一點,我們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不值得留戀。生活太富裕,日子過得太好,感覺得我這裡還不錯,西方極樂世界雖好,我這也不差,他不想去了,往生的念頭不懇切。所以苦一點好。我們自己有多余的,幫助別人,跟眾生結法緣,這比什麼都殊勝。
所以,這一句諸位如果能從這上面去體會、去領悟,意思你就懂了,確確實實是「演出無量妙法音聲」。然後在我們現前日常生活當中,你也能夠見到我們現前這個世間依正莊嚴,同樣的也在「演出無量妙法音聲」。但是我們這個世間六塵所演的,負面多過正面,問題在乎你會不會用心。你要會用心就能把負面轉變成正面,會轉!「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楞嚴經》上的話說,「若能轉物,即同如來」,我們要會轉。這個本事一定要學,要學會,要學得很純熟。
在順境,境是物質環境,我們物質環境很順利;善緣,緣是人事環境,遇到的都是心裡面很歡喜的這些人,這個境界好。我們自己以為好,實際上,實際上未必好。為什麼?在這個境界裡頭要起貪戀的心就壞了,就是總是離不了自私。會起什麼念頭?我想辦法控制它,我要占有它。好了,你一有控制、一有占有,這個境界就是惡境界,不是善境界了。為什麼?你在這個境界裡頭生起煩惱了。
諸位要曉得,七情五欲是煩惱。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欲就是欲望),你生起這個東西,你脫不了六道輪回。所以你要覺悟,覺是寶。今天上午我們在這裡做了一個三皈傳授,三皈裡頭頭一條,皈依自性覺,覺是寶,不覺就迷了,起了七情五欲你就迷了。
在逆境,物質環境非常惡劣,很不好;遇到的是惡人,不善的人。在這種環境裡面,一般人起瞋恚、憤怒,怨天尤人,那你又造罪業了。
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不外乎這四大類,歸納起來就這四大類:順境、逆境、善緣、惡緣。覺悟的人就把這個境界轉過來了,順境善緣不起貪心,這是我常常提醒同學們、勸導同學們的。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決定沒有控制的念頭,我們心多自在,清淨平等覺從這兒生的;決定沒有占有的念頭,要有占有的念頭你就墮落三惡道了,你出不了六道輪回。有控制沒有占有,有控制的念頭,沒有占有的念頭,四聖法界,出不了十法界。控制的念頭是妄想,占有的念頭是執著;執著是見思煩惱,控制是屬於塵沙煩惱。一定要放下,一定要捨,恢復清淨平等覺。
清淨平等覺是我們自性裡面本具的性德,阿彌陀佛的別號也叫做清淨平等覺。換句話說,清淨平等覺圓滿了就成佛了,圓滿的清淨平等覺是佛號。這個樣子我們才曉得,自己應該怎麼修,怎麼學,怎樣過日子,怎樣工作,怎樣處事待人接物。在一切時一切處,點點滴滴都能夠與佛陀教誨圓滿的相應,你是真佛弟子。經上常講你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這是真的。為什麼?跟佛感應道交。你得到一切天龍善神的贊歎、擁護,無論在什麼時候,你遇不到不吉祥的事情,中國人常講逢凶化吉、遇難成祥。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什麼?你自己的德行感召,天龍善神在幫助你。我們為什麼不學?
末後兩句,『其聲流布,遍諸佛國』,這是講這個世界教化的成果。在西方阿彌陀佛的國土當中,這樣的教化,八萬四千法門的教學,無量法門的教學,究竟圓滿的教學,「遍諸佛國」。這裡頭要注意的,「諸」,不僅僅是阿彌陀佛的國土,我們現在住的這個地方是釋迦牟尼佛的國土,這裡有沒有?當然有。怎麼知道有?經擺在我們眼前,怎麼沒有?這是極樂世界的教科書,擺在我們面前,當然有,所以它也遍娑婆佛國。我們這個世界為什麼沒有辦法變得跟極樂世界一樣?這就是佛門裡面一句老話,「佛度有緣人」。你看看連佛都沒有辦法離開因果的定律,因果是真理。
佛幫助哪些人?幫助有緣人。什麼人有緣?他能信,他能解、能行、能證,這叫有緣人。新加坡這個國家不大,城市國家,人口聽說也有三百多萬。我們在此地講經的時候,幾個人來聽?樓上樓下,同學們告訴我大概有兩千人,兩千人跟三百多萬不成比例。由此可知,有緣人不多,無緣人很多。佛度有緣人。無緣人,實在講沾有緣人的光,為什麼?他們造作惡業,造作惡業為什麼世間沒有大災難?因為有這些有緣人在行善,你們的善業把他的惡業沖淡了,是這麼個道理。
這個道理你要不能理解,我舉個比喻來跟你說。人心、行為就像波浪一樣波動,不善的是大風大浪,不善的行為,大風大浪,善的行為是風平浪靜,平穩的。那一邊大風大浪,你這邊如如不動,這兩個一沖擊,我們也會起了一點波浪;他那個波浪降低了,我們這邊本來沒有波浪,也起了一點,緩和了,就這個現象。所以大災難化成小災難,小災難就變成沒有災難。
所以決定不能說我一個人在這裡修行,對社會大眾沒有幫助。那你想錯了,有起很大的作用。你修行的功夫愈得力;換句話說,你的定功定慧愈深,他那個惡業的大風浪你能夠降伏得住,大利益!這個災難是這樣化解的,不是沒有災難,這麼化解的。這個力量,這個波跟電磁波一樣,它也播得很遠,所以也能夠影響到全世界。但是愈遠的地方,我們知道那個力量薄弱,在現前這個力量很大。這個道理我相信諸位不難體會。所以我們一個人明白了、覺悟了,一定要認真努力修學,在戒定慧上下功夫。
現在我接觸的人很多,有在家的、有出家的,都是一些好心人。他們來找我,什麼事情?他們要建道場。今天我在二樓,馬來西亞的同修來看我,他們想建一個佛學院,要建道場。我在香港遇到從中國來的同修就很多,到處都建寺廟、建道場。表面上看是個好事情,要是冷靜細心去觀察,不值得。為什麼?如果佛教要不從教學上認真下手,三十年之後佛教會變成歷史的名詞,不會再存在這個世間。為什麼?古人講得很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道的人沒有了,人沒有了。
現在你看看,你們這些同學們,寺廟裡頭廟會你們還來燒香拜拜。你們仔細觀察,現在底下這一代年輕人,你看看這些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他們將來會到寺廟上香、會來拜拜嗎?沒有了,他們不相信。他們說你們這些到廟裡燒香拜拜是迷信,所以你們這一代人統統往生了,後繼無人,到那個時候寺廟就像美國教堂一樣,都插牌子在變賣了。所以我不搞寺廟,我知道這個不長久,這個錢花得不值得。
所以,佛教要生存必須要改變方向,什麼方向?恢復佛陀的教學,這個生命是永恆的。為什麼?每個人都想學,尤其是這麼好的學問,哪一個不想學?今天社會大眾不知道,沒有人宣傳,不曉得,不知道佛法好。如果曉得佛法好,哪一個學校不開這個課程?肯定的它要開這個課程。這個課程學的是法寶,你們學校哪一門功課能稱得上寶?只有佛經稱得上寶,你是來學寶!可惜沒有人宣揚,沒有人認真的在演說,也沒有人認真照做。
沒有人認真的去宣揚,宣揚是說。所以要想佛教永遠正法常住,正法久住,只有遵守佛陀的一句教誨,這是一切經上佛常說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一句重要!「受」,我們歡歡喜喜的接受,我們相信,我們接受;「持」,永遠保持。你受,你做到才受,你沒有做到,你沒有接受;永遠保持,為人「演」,表演,做出來給人看。釋迦牟尼佛一生表演給我們看,八相成道是演,講經說法是說,他是我們的好榜樣。我們人人都學釋迦牟尼佛,佛法當然正法久住世間;人人不學釋迦牟尼佛,佛法在世間,我看不長久。
將來什麼教長久?我現在仔細觀察,天主教、基督教長久。為什麼?他們的牧師、神父為人演說,所以年輕人相信他,進他的教堂。佛教這是迷信,到這個地方來總覺得面子都不好看,很難為情;到那邊去接受基督的教化,總覺得高人一等。你看,現在年輕人是這個心理。
中國如是,日本亦如是。我今年兩次訪問日本,還遇到日本一位牧師,石井,我很佩服他,他是日本基督教的領袖。在中國亦復如此,我聽說中國基督徒,包括天主教的信徒,現在人數差不多達到一億。而且教堂不斷的在增長,信徒不斷的在增多,相形之下佛教遠遠遜色於人,不如人!這個現象不曉得諸位有沒有看到,你們做何感想?
如果不認真修行,不能夠真正做到「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你們就是釋迦牟尼佛的罪人,佛法滅在你們這一代,那你就想將來的結果。所以披上這個衣,這個衣不是普通衣,這個衣是鐵衣,來生人天身分都得不到,哪裡去了?阿鼻地獄。這都是實話,都是現實的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
今天出家人最要緊的事情不是蓋廟,最要緊的事情是研經。怎樣才能夠契入經教的境界?我把我自己的經驗貢獻給諸位做參考,我這一生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全心全力在經教裡頭,腦子裡沒有別想的事情,只有一樁事,這不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要管人管事管錢,你的心分散了,你的力量不集中,你怎麼能夠學得好?我勸人用我這個方法是好心,不是害你,是希望你學好了,能夠救救佛法,能夠救救眾生,是這個意思。
在中國,過去管理這些寺院的方丈、綱領執事、當家師(我們現在叫監院)、維那、首座和尚,都是佛菩薩再來的,示現的,不是凡夫。他們來成就清眾的,所以他不是凡夫。他們是自己已經得度了,然後再來幫助別人。所以我們自己心裡要想想,我們要管這些事,將來能不能得度,先要想想。如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沒有問題,行!像智者大師給我們示現的。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他是國清寺的方丈。往生的時候,學生問他老人家:你老人家往生的品位有多高?他那都是示現的,跟大家說:因為領眾,操心,所以只得到五品位往生。五品位是凡聖同居土。這就是說最低限度,你要肯定自己能生凡聖同居土,你才可以犧牲自己的品位,照顧大眾,幫助別人,這是你的慈悲。
如果你自己連五品位都拿不到,也就是說凡聖同居土往生你都去不了,暫時還是自己到極樂世界去的好。到極樂世界,我乘願再來,再回來幫助大家,這個想法決定正確。如果你一點把握都沒有,你還要去管人管事管錢,糟糕了!你哪有不造罪業?你怎麼能往生?這些事實現象都擺在我們面前,你們有沒有看到?
我學佛五十年了,我對這個事情很注意。注意什麼?出家人往生跟在家人往生,好好比較比較。在家人有瑞相,往生的時候神智清楚;出家人很多往生的時候已經迷惑顛倒,人事不省。到人事不省的時候,助念都沒用,都幫不上忙,他已經迷惑了,不認識人了,這是非常可怕。到臨命終時神智不清,家親眷屬都不認識,肯定墮三途。
所以一個人死了之後,來生到哪裡去,不管他學不學佛,你看他走的樣子;他走得很清楚、很明白,決定是人天兩道。哪有明白人去地獄、去做餓鬼、去做畜生?不可能的,迷迷糊糊去了,明白的人他絕對不會去。所以從這裡你就能判斷,這是決定可靠的,走的時候清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不墮三惡道。即使出家人,走的時候糊塗,迷惑顛倒,人事不省,都是墮三惡道。我們學佛,這個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不能學到最後,學到三惡道去了。也算是你修了道,你修的是三惡道,你也證了道。
在這個地方我們能夠清楚明了,阿彌陀佛他這個教學范圍的廣大,真是像現在的空中教學一樣,無遠弗屆,遍諸佛國。
下面是贊歎,『清暢哀亮』。黃老居士在注解裡面說得好,「清」是清揚,「暢」是暢通,沒有障礙,「哀亮」是響亮、是透徹、是明顯。『微妙和雅』,「微」是微密,贊歎音聲微密,如同梵音一樣;「和雅」,和是調和,雅是雅正,這個音聲裡面沒有一絲毫邪惡,純正無邪稱之為雅。這幾句話是贊歎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的教學,這些科目純正無邪,能夠調和身心。在日常生活當中,你能夠調和境界,人事的境界、物質的境界,你有這個能力。這個調和就是我們平常講的轉境界,無論什麼境界你遇到了,你就把它轉變,轉得非常和諧;不生煩惱,常生智慧,你說這個多麼殊勝!
末後說『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這一句話講得好,這一句話不容易說出來。這是什麼音聲?教學的音聲,老師講學的音聲,學生學習的音聲,課程的音聲。十方世界最為第一,你說這是什麼課程?但是很可惜,現在大學裡頭都不開這個課程。最為第一的課程都不開,所開的課程都是擾亂社會、擾亂人心、找麻煩的課程。我們為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既然是佛的學生,四眾弟子,我們讀到這一段經文,做何感想?想想看我們應該要怎樣做,怎樣幫助世人省悟過來,這個重要!
這麼好的課程他不開,所以現在說老實話,比不上從前帝王時代,古時候帝王時代開這個課程。諸位讀歷史,前清,不要說遠了,歷代帝王都差不多。我們在歷史上能夠看到的,康熙、雍正、乾隆,哪一個皇帝不常常禮請法師到宮廷裡面去講經教學?他開這個課程。當然那個時候的法師認真修行,在教理上下功夫,為什麼?皇帝會請他去上課,這在我們一般人講是很榮耀的事情。現在沒人請了,所以經也可以不必學了,行也可以不必修了。沒有人請你,修了也沒用,沒識貨的。可是我們知道這是正法,無上甚深微妙法。
現在為什麼人家不識貨?沒有人依教修行,就是沒有表演的,沒有宣說的,所以大家不知道。我們今天應該做的是什麼?應該以我們這個身表現出來,做給人看,說給人聽。到處說,逢人便說,一切時都在表演,我們才對得起釋迦牟尼佛,才對得起歷代祖師大德把這個法傳給我們。
一個偉大的事業,世出世法沒有例外的,它的成功是成功在有傳人,它成功了。自己做得再好,底下沒有傳人,你的業績等於零,為什麼?你死了就完了。這一樁事情現在覺悟的人已經不多了,從前人懂得。最明顯的,大家曉得皇帝登基那一天,就是就職;現在講就職,古時候叫登基。就職那一天,典禮完了之後,頭一樁事情做什麼?選接班人,立太子。培養接班人,他這個王朝才一代一代延續下去;他要不培養接班人,到自己死了之後,隨便抓個人來接班,那不亡國才怪!肯定亡國的。家亦復如是,所以做生意,老字號,它這個字號有幾百年,為什麼能延續幾百年?他懂得選接班人。一開這個店就培養接班人,多半培養他的兄弟,或者培養他的兒女,代代都是如是,這是成功的事業。
教學亦復如是,在佛門裡面特別明顯,一個宗派一代一代傳下去,叫傳法。我們佛門大家都知道,法子。法子就是這一個門派的,我們佛家講八萬四千法門,這個法門承傳的人,稱之為法子。那現在?現在也還有,有去傳法的只傳一張紙給你,寫說你是第多少代;法,法根本不知道。聽說現在還可以買賣的,找個老和尚,老和尚有價錢的,大概有十萬還是二十萬,給他,他就給你一個法卷,你說成什麼話?佛法衰到這樣一個地步!我們要覺悟。我們雖然沒有那一張法卷,我們真正傳釋迦牟尼佛的法。但是傳法的人難找!這一樁事情自古以來就如是。所謂是學生想求一個好老師,難!一個好老師要找一個傳法的學生,更難,到哪裡去找?這個事情古人所謂是可遇不可求,宿世因緣,那不是一生的,宿世因緣。
佛法傳承裡面,最重要是真修。講經這個事情容易,不難。你們跟我學,我們辦培訓班,我教你們講經,一個月就會了。我過去跟李老師學講經,跟諸位說,我是一個星期學會的。有什麼難?難在悟入,難在行證,這個難,這才是真正傳法弟子。你有行證才真正能夠開悟,能夠契入佛境界。佛境界是經典的境界,你才能契入。
所以,「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這句話了不起,實實在在天上人間一切諸法,跟佛法比,那是沒有法子相比的。這是我們要能夠認識清楚的。如何把它呈現給一切大眾之中?這個呈現就是自己做出樣子給社會大眾看。你自己真修,就有悟入,你有悟入就成就辯才,有威儀、有辯才,這是佛的形象。威儀,令人見了你肅然起敬,不管是何等人物。今天講上至總統、部長,在古時候講國王、大臣,下至平民乞丐,佛法是平等的。見到你的人對你都肅然起敬,提出一些疑難你都能解答,都能叫他滿意,你能夠解決疑難,這是智慧,威儀是德行。你不認真修怎麼行?
依什麼修?出家人,我把標准降得很低,依《沙彌律儀》,沙彌十戒二十四條威儀,你要學、要煉、要做到,那麼你跟大眾相處,自自然然大眾尊敬你。這不是做作,不是勉強,不是我們要求,自自然然的。唯有依教奉行才能夠深入經藏,你才有智慧能解答一切眾生的疑難雜症,你才應付得了,成就辯才。
如果你說我沒有信心,我業障很重,沒有信心。佛在經教裡頭都跟我們說過,你本來具足如來智慧德相,就是因為你自己喪失了信心,你迷失了自性。佛教導我們、幫助我們恢復信心,只要你肯依照他講的方法去做,你的信心就會恢復了。你不依照他的方法做,對他有懷疑,日常生活當中還是自己煩惱習氣做主,那當然沒有信心,佛法真實的利益你得不到。
淨宗往生,古大德講三資糧,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是信、願、行,缺一條都不行,這三條要具足。如何建立信心?怎樣堅固自己的大願?如何依教奉行?所以要想學佛,從哪裡學?不能離開課本,還是要從經教裡頭學;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深入經藏,你必須把你的障礙除掉。
我們很想深入,就是入不進去,什麼原因?有障礙。這個障礙,我常講的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你有這個東西就沒有法子了,想精進也進不了。這個東西害了你,害死你,害慘了你,生生世世受這個害,你還不肯捨棄,那真是愚癡到所以然處!過去不知道這個東西害我,跟它交了好朋友,上了它大當;現在知道它害我,趕緊躲開它,不能再跟它打交道了,你才有救,你才能夠入佛境界。
再看下面一段,第二段「樹利生」。這個裡面也有三個小段,我們一段一段的來看:
【若有眾生。睹菩提樹。聞聲。嗅香。嘗其果味。觸其光影。念樹功德。皆得六根清徹。無諸惱患。】
這個利益不可思議。『菩提樹』在哪裡?你去找。現在交通方便,你們可以組團到印度去朝聖,看看釋迦牟尼佛當年證道的菩提樹下。那菩提樹現在還在,印度人叫貝多羅樹,因為佛在這個樹下證果的,所以我們稱它作菩提樹。你去到菩提樹下看看,聽聽這個樹的聲音,嗅嗅香,看看你能不能得『六根清徹,無諸惱患』。過去行,現在為什麼不行?現在變質了,不是它沒有功效,它現在變質了。也就是依報隨著正報轉,現在人心不善,所以菩提樹也不靈了。
真正的菩提樹,跟諸位說是我們這個身體。你看看《壇經》裡面所說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神秀大師講的。菩提,覺!我們就自己這個身體,樹立大徹大悟的形象,這個身就是整個佛法的代表。佛法在哪裡?佛法在這個身,在這個形狀上。果然塑造自己成佛法的形象,佛法裡面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就在這個形象裡頭。這個形象不但人間一切人看到你肅然起敬,天神看到你也肅然起敬。為什麼?這經上常講的天人師。出家的比丘就是天人師。你能不能做天人師?你的德行、你的智慧一定要達到這個水平。
所以『睹』是他看見、聽到你教誨的音聲,一切時一切處;不一定是在講台上的講演是教學,私下談話都是教學,決定沒有廢話。聽到你說法的音聲。香,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真有德行、有智慧,身上放香。我們現在人講的什麼?現在人講氣氛,外國人講磁場,你的氣氛磁場跟一般人不一樣,確確實實在那裡有很明顯的感受。
我初學佛的時候,親近章嘉大師,章嘉大師那個磁場攝受了我,讓我什麼?只要有空閒的時間,我一定會去找他。一句話不說,我就在他的旁邊坐坐,都感覺到渾身舒服,他的磁場攝受。看到他那個樣子,實在講他送我的照片,平常他就是那個樣子,行住坐臥,佛經上講的「常在定中」,他真的常在定中。言語非常簡單,音聲洪亮,讓你聽了他的話永遠都不會忘記。這個還是佛度有緣人,因為他地位太高了,很多人不敢接近他,把機會錯過了。我們初學佛,也不知道天高地厚,所以就這麼去撞上了。遇到之後,章嘉大師非常慈悲,對於我們晚輩後學愛護。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大概六十一歲,我二十六歲,把我看作小朋友看待。
『嘗其果味』,這個「果」就是他自己修學的成果,你親近他的時候,肯定受他的影響。如果接受他的教誨,那你得的利益就更大了。他教你的東西,都是他自己一生當中修學的成就。這樣的老師,教人決定沒有絲毫保留,和盤托出。
『光影』是講他的影響,他的聲譽影響的范圍廣。現在我們利用這些高科技的技術,那「光影」就更好講了。我們在那裡講經,網路同時傳出去,在世界其他國家地區打開我們的網址,他在螢光幕上不就看到光影嗎?所以光影遍布在全球。還是有緣人,有緣人他才收看,沒有緣的人他不收。你收看的時候,你就「觸其光影」了。
『念樹功德』,這是你修學真的有成就、有收獲了。「功」是平素修學的功夫,「德」是它的成果,所以「功德」這兩個字我們要認識清楚,不能錯會了。功德一定要自己修,別人的功德沒有辦法給你。一般在佛法具體的來講,功德是戒定慧三學。我持戒的功夫沒有辦法給你,我的定功沒辦法傳給你,我的智慧也沒有辦法傳給你。不像福德,福德,我有福你可以享受,我有財富可以分一點給你享,我有房屋我可以送給你,你可以能接受,福德。福德可以給人,功德不能給人。功德一定是自己修自己享受,不修的人享受不到,給他他也沒有辦法,他也接受不了。功德跟福德要辨別清楚。但是功德裡面一定有福德,福德裡頭沒有功德。現在世間人修福德的人多,修功德的人很少,那我們要帶頭,要認真修功德。
修功德一定從持戒下手。你所得到的,這是利益,『六根清徹,無諸惱患』,這兩句話就是煩惱輕,智慧長。這裡面有真正的受用,無比殊勝的受用。一般社會人他們希求的追逐的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我在前面說得很明白,如果他命裡有,他會得到。他雖然得到了,惱患很多;他煩惱多、憂患多,仔細去觀察,得不償失。也就是說他所付出的太多,他得到的太少,不成比例。辛苦一輩子,到死了還不曉得這一生當中,為誰辛苦為誰忙,他都不知道。人迷惑到這種程度,這真正可憐!唯有求覺悟的人,一生當中,把這個當作我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我追求的目標,求覺正淨,那你所得到的是六根清淨。「徹」是最高的清淨,「無諸惱患」,你的煩惱習氣漸漸斷掉了。
底下一段,這是說成就。前面這是講修行,我們怎樣學佛,怎樣把自己變成菩提樹。也就是說把自己塑造成佛菩薩的形象,讓佛菩薩的形象活生生的呈現在社會大眾的面前,那真的「身是菩提樹」了。
【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不退轉』不是個容易事情。佛法裡面講三不退,第一個是位不退,第二個是行不退,第三個是念不退,一個層次比一個層次高。到什麼時候你證得了位不退?小乘證得須陀洹果,大乘證得初信位的菩薩,你的地位確定了,你不會再退到凡夫位;換句話說,雖然你的煩惱沒斷,你的習氣還存在,你決定不墮三惡道,保證的。所以小乘須陀洹,什麼條件才證得這個地位?佛講的,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掉了,你才證得這個地位。
什麼叫見惑?見是見解,惑是迷惑。換句話說,錯誤的見解,我們再說白一點,錯誤的看法。你對於世間、對於出世間、對於一切人事物,你看錯了。這個問題要是解決了,你所看的完全沒有錯誤,決定是正確的,你才能證須陀洹的果位,在大乘你才是一個初信位的菩薩。這個地位,《金剛經》上已經跟我們說明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時候就證得了。
所以頭一關,「我」,有我,你就不能入門。所以,我們常常勸勉同學,一定要把自私自利放下,要學諸佛菩薩無我。無我難,先從哪裡做起?先從「無我所」,這都是佛教名詞。「我所」是什麼?我所有的,我所有的財富。出家人:我所有的道場。糟糕了,你所有的。先把「我所有的」斷掉,然後再斷「我」,這就比較容易。我跟我所斷掉了,你才能夠證須陀洹果,你才能夠得到位不退,這個時候叫聖人,小聖。剛剛證得小聖的位次,絕對不會再退轉做凡夫,這個道理要懂。如果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你真正用功努力證得這個位次,那你念佛往生就不在凡聖同居土。在哪裡?方便有余土,升了一級。我、我所沒有斷的時候,生凡聖同居土。
所以方便有余土去往生的功夫的人,他斷證的功夫至少跟須陀洹相等,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在上個星期到台灣去了一趟,去了三天,簡豐文居士給我說了個笑話,他說有人問他:現在這個世界上這樣亂,人生活過得這麼苦,這個動亂的根源是什麼?他就說(他說得很好):我、我所,這是根源。聽話的人聽錯了,聽到什麼?握握手。握握手這麼嚴重?用台語說這是握手,握握手這麼嚴重?我們要牢牢的記住,換句話說,這個我、我所要淡化,一定要淡化,不要在這上面過分的執著,最好遠離,這是真正聰明智慧,遠離。
所以我這一生,我為什麼那樣感激韓館長?我們相處這三十年,她真正幫助我的,就是逼著我不能不放下。人家供養的錢、紅包,拿來!統統拿去,我想貪財都貪不到,全歸她!名聞利養她統統都要,全歸她,所以我就樂得自在,什麼也不要管,專門在經教上。這是非常好的增上緣,那是菩薩來幫助我。沒有這樣一個人,天天找麻煩、天天折磨你,業障消不掉;你想貪,不准你貪,想做什麼一概都不准。所以,華藏圖書館她當家作主,我說話沒用處,不算數的。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增上緣,讓我把全部的精神、時間都用在經教上。這一點她真的做到了,讓我這三十年當中講經不中斷,這是她對我最大的幫助。
我能夠深入經藏,能夠契入經教,這是她的幫助,是她給我的。沒有這樣的環境,煩惱習氣總會起現行,很不容易斷掉。所以許許多多人說韓館長好厲害,師父真是一點自由都沒有,什麼都得不到。不知道我成就了佛法,我得到的是無比殊勝的利益。所以我把我的經驗貢獻給同學們做參考。韓館長也是菩薩再來,作斯示現,她來表演的,教導現前世間這些眾生,你們的病根在哪裡?你們為什麼不能突破?表演一招給你看。你如果看懂了,你能夠下定決心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一心在經教上,你就成就了。你還是要放不下,還要搞名聞利養,錯了!完全錯了。
所以不退轉,須陀洹是位不退。菩薩行不退,絕對不會退到小乘,這叫行不退。法身菩薩、圓初住以上叫念不退。他的念、他的心就是像一切種智,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他的目標就是一個方向,他絕對不會退轉。所以,念不退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行不退是菩薩,超過聲聞緣覺。我們要認真努力來學習,一直到成佛道。
所以,大乘經裡面常常講的,真正到不退轉是八地,八地叫不動地。換句話說,七地菩薩遇到了不善的緣還會退轉。但是他退有個底線,他絕對不會退出圓教初住以下,他的底線在圓教初住。所以,進進退退時間就長了,修行要三大阿僧祇劫。如果真正要是這三種不退你都得到了,那麼你修行成無上道,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需要多少時間?你這一生當中就圓滿做到了,不必要等來生。有證明,《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一生成佛,這是很好的例子,他圓證三不退,一生!
《法華經》上龍女八歲成佛,更不可思議了。你們想想看,龍是畜生,不是人道,畜生道;八歲,沒有成年,一生證得圓滿佛果。什麼原因?不退轉。那要怎樣學,在我們一生當中學到三種不退。這個都在《華嚴經》上,你要從《華嚴經》裡面去學。所以,《華嚴經》雖然講的時間很長,值得,很值得。真正學會之後,便宜可占大了。我們就是學得不到家,沒關系,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能夠在這一生當中證得西方世界的實報莊嚴土的上品往生,這是有把握可以能夠拿到的。好,今天時間到了。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三七集) 2002/12/3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37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三十八面,倒數第二行,經文倒數第二行,科題是「見樹獲忍」。請看經文:
【復由見彼樹故。獲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
這是講到樹利益眾生,說到究竟之處了。這個真實的受用,我們一般人講修行證果,佛法中常說契入境界,這個地方跟《仁王經》用『忍』來表法。「忍」是認可的意思、同意的意思。佛所講的甚深之理,我們聽了不懷疑,能夠肯定,能夠承認,這叫忍。所以黃老居士在注解裡面講,信難信之理而不迷惑,這叫忍。古大德為我們解釋這個字說「慧心安法,名之為忍」。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我們用理智將我們的認知肯定在如來所說一切之法,這個也叫做忍。說到究竟之處,就是我們在講席裡頭常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
我們對於佛在大乘經上所說的,宇宙人生的真相,特別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能夠信得過。這個信非常之難,為什麼?我們沒有見過,從來也沒有想到過,現在聽到佛這麼說,居然就能夠相信,而這個相信不是迷信。不迷信,一般叫正信。正信是對於事實真相雖然無知,但是有理由去相信它。什麼理由?釋迦牟尼佛不妄語,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因此我們能夠信得過,這種信叫正信。那是不是得忍?沒有,這個並沒有得忍。什麼叫得忍?你親自證得,這就叫得忍。
所以此地所講的『三種忍』,不是普通人。《仁王經》裡面說過『無生法忍』,就是這第三種,什麼人證得?七地、八地、九地菩薩證得。這不是普通菩薩,是摩诃薩!從這個地方我們往上推,『音響忍』是初地、二地、三地菩薩證得的;『柔順忍』是四地、五地、六地菩薩證得的,這三種人是初地到九地。十地菩薩所證的不叫做法忍,叫「寂滅忍」,這是最高的層次。
由此可知,到西方極樂世界,在那個地方聞法、修學,這幾句話就是保證你能夠證得菩薩摩诃薩;你能夠證得,這是保證書,保證你能夠證得地上菩薩的果位。這個話真正的用意是在此地。我們如果明白了,對於西方極樂世界自然就生起向往之心,為什麼?在我們這個世間,你想證得地上菩薩果位,不容易!換句話說,根本就不可能。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如果能證得個須陀洹果位就很了不起了。須陀洹跟初地菩薩相距很遠,這一定要知道,這一段文它真正的義趣我們就了解了。
現在我們看一看這三種忍的名稱,先把這個名字講清楚。隋朝淨影法師有《無量壽經義疏》,他是依據康僧铠的譯本。這個本子我們以前讀過,過去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也曾經講過,我也聽過。他在注解裡面說,「尋聲悟解,知聲如響」,這個叫「音響忍」,這是初地、二地、三地菩薩所證的。這個說法跟《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教我們學習的方法相應。
馬鳴菩薩教導我們要怎麼樣聽經、學教,你才能夠悟入?換句話說,你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他給我們講了三樁事情,第一個是「離言說相」。音響忍就是離言說相,不執著言語,言語是工具,不必執著。你要聽什麼?你要聽言語裡面所說的義理,不執著言語,這叫會聽。讀經,經典是文字寫出來的,文字是言語的符號,既然不執著言語,我們還執不執著文字?當然不執著。所以有些非常著重於考據,這是世間做學問人他們做的工作,不是修道;修道是講悟入境界,是兩回事情。
一味執著在考據是肯定不能夠悟入境界的,那把佛法當作世間一門學問來研究,經典變成世法了。世法裡面是什麼?我們可以說是世間法裡面的文學,把經典當作文學作品來看待、來研究,這個與學佛沒有關系;方向錯了,當然目標就不相同了。這些,我們學佛,特別是出家同修,你在這一生當中想真正成就戒定慧三學,你不能不知道,言語文字執著不得。要不要?需要,它是工具,它是誘導我們契入境界的。
《金剛經》上有個很好的比喻,世尊把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比喻作一個渡船。我們想過河,在從前過河需要渡船,法是什麼?法就是渡船,我們藉這個渡船過河,過了河之後這個船要不要它?不要了。如果背著這個船,你還能夠上得了岸嗎?船就不要了,這個比喻很好。但是你沒有渡過彼岸的時候,這個東西很有用處;渡到彼岸之後,這個東西沒有用處了。
換句話說,哪一天你真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這三藏十二部經教,在你眼睛當中是什麼東西?是一堆廢紙、垃圾。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天天說法,說了那麼多,廢話一堆!到那個時候你才入這個境界。但是你沒有明心見性,這個東西有用處,它對你有幫助,可是你不能執著。你一昧去執著它,你永遠見不了性,這是佛法學習困難之處。為什麼很用功的人、很努力的人,甚至於有人學了幾十年、學了一輩子,只是我們世間人講的佛學家而已。他成不了佛,他入不了佛的境界,道理就在此地;妄想分別執著他放不下。
馬鳴菩薩第二個教給我們,「離名字相」。名字是什麼?佛經裡面很多的名詞術語,你像這個地方就跟我們講了三個名字: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這都是名字。三寶:佛、法、僧,都是名字相。名字相是為了傳達意思方便而設立的,假設的,你可不能當真。你要當真,執著在裡面,你又麻煩了,都把你的悟門堵死了、堵塞了。佛學的名詞術語不要執著。
第三個更深一層,「離心緣相」,心緣相是什麼?我們聽了之後會想一想這一句話什麼意思?這一段是什麼意思?這就是你心裡頭在攀緣了,你又錯了。所以聽佛法不可以攀緣,不能想它什麼意思,它沒有意思,你才有悟處。你要去想它的意思,你所想的不是佛在經上講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誰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那不叫麻煩大了嗎?佛哪有意思!不要說佛菩薩沒有意思,阿羅漢都沒有意思,你還去想它什麼意思,錯了!不能想。
聽,聽懂就懂,聽不懂也不要去想。千萬不要說,聽不懂我去研究研究,多想想,愈想愈錯,愈想愈離譜。那怎麼辦?聽不懂沒有關系,第二遍再聽,決定不要去思惟,不要去想像,不要去搞很多假設。所以,佛經的讀法跟世間書籍的讀法完全不相同,用世間這個方法、這個理念來念佛經,那佛經就變成世間的文學了,不可能開悟。所以這個一定要懂。
音響忍這個地位的菩薩,就是初地、二地、三地,他們確確實實是馬鳴菩薩教的這個原則他做到了,他在聽經聞法,能夠「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用什麼來聽?如如不動的心,用清淨心。這裡頭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如果能夠到沒有妄想,那當然是最高層的了。這個地方妄想可能還有,但是他已經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所以他聽了之後,他能體會到裡面的意思。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因此他才能夠得「音響忍」。
古人講的話很有意思,「尋聲悟解,知聲如響」。對於音聲,他了解音聲是一回什麼事情,名字性空。佛講的許許多多的名相,名字性空,音聲也是性空。因此他們能夠對於音聲、名相不分別、不執著,這樣聽才能夠悟入。這不是凡夫境界。凡夫境界聽經聞法,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所以你所得到的,用現代話來說,佛學常識;你能得到的是佛學常識而已,你沒有悟處,你沒有悟入。
更進一步,確確實實在聽經聞法當中,能把佛菩薩所講的義理真正契入了,能夠完全隨順佛陀教誨去生活、去工作、去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隨順佛陀講的義理,這叫柔順忍。這個比前面高,四地、五地、六地菩薩他們做到了。
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勉勵同學們,什麼叫真正修行?隨順佛菩薩的教誨是真正修行。佛菩薩在哪裡?佛菩薩的教誨就是經論,經、律、論三藏。三藏經教分量很多,古人用浩如煙海來比喻。我們修學,在無量法門裡面,就像大海,我們只取一瓢飲就夠了;換句話說,無量法門裡面我們只取一個法門,前面跟同學們說的一門深入。要深到什麼時候為止?深到明心見性。沒有到見性,不要涉獵第二個法門。
什麼是見性?在教下不講見性,不用這個名詞,教下叫大開圓解,沒有到這個時候,你不要看其他的經。大開圓解的時候,自己知不知道?應該知道。大開圓解就是禅宗的明心見性,這個時候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六祖壇經》可以做個參考,肯定是不生煩惱,常生智慧。在工作裡頭,在生活裡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生煩惱,只生智慧,那個時候你就大開圓解了。
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佛法的經典,無論哪一部經論,你一展開決定沒有疑惑,字字句句裡面,我們常講無量義,你都能看得出來。這個時候你要講經,需不需要准備?不需要了,你展開經卷,面對著這些大眾,你有能力觀機;我這個會下的大眾是什麼樣的根機,應當深說還是淺說,長說還是短說,自在無礙。到這個時候你能夠看一切經了,為什麼?不費力氣。龍樹,初地菩薩,在這個地方你就曉得,他得的是什麼忍?音響忍。在這個程度,這一部《大藏經》三個月就讀完了。那不是說讀一遍,三個月全部《大藏經》一切經典他都通了,這叫大開圓解。
沒有這個能力,我翻開一部經,還有很多地方看不懂,算了,不要看了,浪費時間,知道自己不夠程度。展開經卷的時候,就好像自己已經讀得很熟了,這個時候行,古人的標准在此地,所以他們有成就。沒有到這個程度,絕對不涉獵另外一本經書,這是什麼?忍,他能夠忍耐。
現在人為什麼不能成就?現在人沒有耐心,好高骛遠,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欲速則不達」。我們年輕的時候,在求學的時候,老師常常講,指出現在一般年輕人的毛病,是什麼?要好心切!總希望自己能夠修得比別人好,講得比別人好。要好心切反而就不好了,為什麼?他不能夠循規蹈矩。譬如說學講經,老師教我們初學,初學也是練習,練習講經,練習講經的時候一定要守規矩;《內典講座之研究》裡面所說的一些規矩,都要遵守。
初學講經決定要有依靠,依靠什麼?依靠古人的注解。注解只能依靠一種,不能依靠兩種。兩個人講的,兩個人注的不一樣,只能依靠一種。一種裡頭遇到困難了,這一句、這一段他注得不很清楚,這種情形有。他為什麼這一段、這一句注不清楚?注的人自己也沒搞清楚。這是人家高明之處,他不用自己意思來解釋。所以這一段搞不清楚,我把這一段文念一念,照字面上講一講,沒講錯,這就是好手。
所以初學講經要記住一個原則,「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你才能學得好,才能學得出來,你那個根基才能扎得穩。一開頭就學好,邀功,你肯定失敗,肯定你會被淘汰掉。所以學講經的人很多,到後來真正能講經的人沒幾個,原因在哪裡?我們看到的是不遵守老師的教誡,這就是不持戒;遵守老師教誡就是持戒。不願意遵守,好高骛遠,自己想任意發揮,到最後麻煩出來了。自古以來多少人失敗,都是因此而失敗的。
老師年紀比我們大,修學的時間比我們長,他的經驗比我們豐富,他告訴我們的沒有錯。沒有耐心哪能成功?世尊在《金剛經》上說了一句話說得好,「一切法得成於忍」,那個一切法是講世間跟出世間,統統包括在裡頭。世出世間一切法要想成就,關鍵在忍。你辦大事,你有大的忍耐,辦小事有小的忍耐;心地浮躁,沒有耐心,什麼事都辦不成。這是古人經驗之談。
我們仔細觀察現前周邊這些人物,你仔細觀察,無論他從事哪一個行業,他有成就,肯定他有耐心。你念個大學也有四年,你沒有四年的耐心,你就沒有法子畢業。你不能把四年縮短成兩年,這做不到的;一定要有耐心,要能忍耐。唯有「柔順」,他才能夠契入經教的境界,經教的境界就是諸佛菩薩的境界,所以沒有耐心則不能成就。
無生忍,這個更高,古德的解釋很簡單,「證實離相」四個字。實是什麼?實相,親證宇宙人生的真相。離相,離的是什麼相?離的是言說相、名字相,確確實實離開了心緣相,這三種相離了。初地菩薩就開始離,離得不夠究竟,到七地、八地離得究竟。所以無生忍,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本來不生,本來不生哪裡來的滅?所以說諸法不生不滅。你什麼時候能證得一切法不生不滅,你就是無生法忍的菩薩。
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們這個身是一切法裡頭的一法,有沒有生死?沒有。有沒有老化?跟諸位說沒有,這個道理很深很深,這是跟你講真話。如果真的沒有生滅,說個不生不滅,這個叫廢話,變成毫無意義了。確確實實有生滅,生滅跟不生不滅完全相等,那就是說這個生滅的速度太快了,你簡直看不出來它生滅。你看《仁王經》上講的比喻,我們說過,一彈指六十剎那,就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我們彈指彈得快,用力快彈,我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四個六十;佛說一剎那裡面有九百生滅。我們就算一秒鐘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剛好兩個十萬八千。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你怎麼能看得出它有生有滅?佛這個不生不滅是從這個地方說的。
所以《金剛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電是閃電,教我們「應作如是觀」。你能夠從這個地方契入,你就證得無生忍,你真正知道一切法不生不滅。這一段話,我記得我在《華嚴經》上好像用了六、七個小時講這一句。我講的時候,特別告訴同學們,《仁王經》上世尊這個說法不是究竟法,是方便說。說真的,那個速度比這個還快。二十萬分之一秒不算快,兩百萬分之一秒、兩千萬分之一秒、兩億萬分之一秒,這才給你講到真實,哪裡會有生滅?但確確實實是有生滅,生滅同時,生滅裡頭你肯定沒有辦法把它分開界限,這叫不生不滅。
每一個相都是獨立的,現在科學技術發達,對於佛所說的道理,我們比較容易體會。我在年輕的時候,喜歡攝影,我用過的照相機至少有二十多個,現在都沒有了,一台都不要了。我玩過十六厘米的攝影機,就是電影的攝影機,我有兩台機器;我還有一套設備,我自己會剪接。佛在經上講的我就能了解,攝影機的速度一秒鐘二十四張,鏡頭開關二十四次,開一次照一張景象,馬上關起來,再開第二次,照第二張。所以你看那卷片,一卷放映的時候速度快,放映的時候也是一秒鐘放二十四張,鏡頭也是開合二十四張。你在電影銀幕裡面看到這些人動作,其實他不動,他哪裡動?一張一張的,哪裡會動?根本就沒有動。
你看看一秒鐘二十四次的生滅,開關就是生滅,開了就生,關了就滅;一秒鐘二十四次的生滅,已經把我們騙倒了,我們覺得那是真的。你再想想,像《仁王經》上講的,一秒鐘二十萬次的生滅,你怎麼能知道那是假的?所以我們現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跟諸位講,那是億萬分之一秒的生滅,決定看不出生滅。所以生滅就是不生滅,不生滅就是生滅,生滅確確實實是同時,無生法忍。你能夠體會到這樣的一個境界,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你對於世出世間法你的心就平了,你會不會起心動念?不會了。為什麼?假的,不是真的。
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人有沒有生死?沒有生死,這是跟你講實話。生死都沒有了,對生死還有恐怖嗎?沒有!遠離顛倒妄想,度一切苦厄,這是你真的智慧開了,你也了解宇宙人生真相。這個真相包括一真法界,絕對不是說我們九法界是這個現象,一真法界大概不是的。一真法界還是!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頭,說穿了,只有因果報應,佛經上講因緣果報,這是真理。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怎麼不空?因果也是萬法之一,哪有不空的道理?因果有三個現象不空。因果轉變不空,因會變成果,果會變成因,就講轉變不空。因果相續不空,這個畫面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從電影底片裡面你就完全能看明白了,你真的會很清楚的了解它。轉變不空,相續不空,循環不空,真正懂得這個道理是大菩薩,不是普通人。他們實在講業障消盡,他沒有業障。沒有業障他還會到九法界來,我們也可以說到十法界來,因為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那個佛沒有見性。天台家所講的藏教的佛、通教的佛沒見性,實際上他還是菩薩位次。
這些明心見性、真正契入宇宙人生真相的這些人,他們很慈悲,應化在十法界裡面,是來教化眾生的。他不是為別的事情,他是來教化眾生的。他來教化,為什麼?沒有理由,沒有原因。所以大乘經上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緣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原因、條件,沒有條件,沒有原因。沒有原因,沒有條件,怎麼來的?眾生有感,他有應。像我們前面擺的木魚、磬,它有沒有聲音?沒有聲音,你敲它它就發聲音,這叫感應。眾生有感,他自然有應。你問他什麼理由來應?沒有。你敲敲鐘,鐘就響,敲得重它就響的聲音大,你問它什麼原因,沒有原因。沒有原因裡頭有一個真理,這個真理是同體,盡虛空遍法界一個法身,這是同體!
我們眼睛看的這些芸芸眾生,眾生從哪裡來?是我們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從心想生。順境逆境、善人惡人都是自己心想變現出來的。你心地善,這境界就善;心地不善,境界就不善。一切法從心想生,你不能怪外頭境界,你要怪自己。所以我們凡夫搞錯了方向,心往外面跑,一切都怪罪別人。覺悟的人不是的,覺悟的人他向裡面找。所以你要能從內裡面去學、去觀察,你就能證無上道。你要從外面去攀緣,那你的麻煩大了,煩惱業習永遠不斷,天天在增長。這樣修學,這個學法,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外道。
所以外道不是罵人的,外道是什麼?心外求法。這一本《大乘無量壽經》,你要是在這個經本裡面求,心外求法,你就變成外道了。藉這本書把自性裡面的無量壽求得,那你真的得到了。古人常說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我們用這個東西把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證得,這就對了。
所以經教,古人的比喻也比得很好,它像個指路牌子。你們上街去,你看每條路在路口都有一個牌子,告訴你這是哪條路;經本是指路牌,不是那條路,它有用處,可不能執著。你要執著,叫你到烏節路,你找個烏節路的牌子,說我到烏節路了,你們都會笑他這個人是傻瓜。所以聰明人看到這個牌子,曉得這條路才是烏節路,牌子不是烏節路。這個經本不是阿彌陀佛,也不是極樂世界,但是你要尋找自性彌陀、尋找唯心淨土,這是個指標,是個指路牌,它很有用處。
我們從這個裡面去體會這經上講的三種忍,實實在在講,對於我們現前這個程度來說,實在是太深、是太難,可是我們應當要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心哪有不清淨的道理?哪裡會起個妄念?連袁了凡他相信孔先生給他算命,算得那麼准確,他一個妄念都不想了,為什麼?打妄想很累人,他很聰明,萬緣放下,一天到晚守住清淨心。實在講他那個清淨心,在佛法講是無明。如果修行他要搞成功,他修的是無想定,不是證果,不是事實真相,我們一定要明了。
黃念祖居士在注解裡面說,本經三忍,以音響忍排在第一,柔順忍排在第二。他說這個跟《賢劫經》裡面的排列不一樣,但是跟《華嚴》的「十忍」完全相同。《華嚴經》裡面講十種忍,第一個是「音響忍」,音響忍的意思諸位必須要記住,這是聲聞。為什麼稱為聲聞?聲聞是阿羅漢,聽佛講經說法而悟入的叫聲聞。他們聽經聞法能悟入,確實符合馬鳴菩薩的三個標准,不著言說相,不著名字相。只是聽,絕對不打妄想,不要去想他講的什麼意思,聽久了豁然開悟。天天在薰習,一遍一遍在薰習,總有一天你開悟了。開悟,有人很早開悟,時間很短就開悟了;有人甚至於幾年,還有幾十年的都有。這是什麼原因?個人煩惱習氣不相同,煩惱習氣重的,那你就要相當長的時間。
忍是定,定功。你看在六波羅蜜裡面,忍辱波羅蜜後面才是精進,才到禅定,所以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不能忍,怎麼會得定?沒有定,哪裡會開慧?然後你才曉得這個忍是多麼重要。佛在經上非常重視,《金剛經》上講的菩薩六度,六度裡面唯有「布施」跟「忍辱」講得最多,我們就曉得六度裡頭的重點是布施、是忍辱。布施是放下,放下是功夫,如果沒有忍辱,你不能成就,你要成就一定靠忍辱。所以對於「音響」,你一定要認識清楚,要明了,不要去執著。這裡頭真正的義趣是教導我們放下分別執著,我不說妄想,放下分別執著。
第二個是「柔順忍」。我們現在能夠學的,就是要學隨順經典教誨,千萬不要隨順自己的意思,自己意思是邪知邪見。我們自己要承認,我們的知見不正,佛在經教上所說的才是真正正知正見。所以要把自己的想法看法放下,接受經教裡面的教誨。我們能夠有這樣的功夫,這就是柔順忍。
《華嚴》裡面講的十忍,功夫有淺深次第不相同,這個很明顯的。你看看音響忍有初地、二地、三地,這不是很明顯的功夫淺深不一樣嗎?我們現在初發心是一地也不地,我們也能夠學,我們學淺的。菩薩那種深的我們學不到,我們現在懂得了,開始學,學最淺的,我們隨順佛陀教誨。這個教誨裡頭,我們要知道次第、知道先後。我們從哪個地方下手?從三皈五戒十善,一定要從這個地方做,念念常常想到,在生活當中、在應酬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覺而不迷。
什麼叫覺?什麼叫迷?覺、迷一定要搞清楚。起心動念,迷了;不起心不動念,覺悟。不是叫你不看、不聽,不是這個意思。你眼可以看,看了怎麼樣?不起心不動念。為什麼會不起心不動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要這樣看法,這是佛教給我們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要這樣看法。現在人修這個,這是修般若,修忍耐、十忍,現在人修比從前人方便,在哪裡修?看電視。所以你們不會。你要會,每天晚上看電視,修十忍。不要把電視裡面東西當作真的,假的,我天天看,看了怎樣?鍛煉自己不動心,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是慧,如如不動;他笑你也笑,他哭你也哭,完了!那就大錯特錯了。所以你要真有功夫,你知道那是夢幻泡影,它那個現相生滅,真的也是如露亦如電。
你們懂得電視原理的人都曉得,它也是波度快速的通過,讓你沒有辦法辨別它是個幻相。它不是真的,也是剎那生滅的,比以前的電影還要精密。電影是一張一張畫片來放,這是完全用線條組合,它組合得太快,所以你根本不知道它是一幅畫面,不知道它是線條組合的。你看到它好像是一個畫面,實際上它是線條組合的,那個速度比電影快得多了。所以從這些地方,確確實實能夠證實佛在經上所說的,我們在這個地方得利益了。
了解之後,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的生活會很自在。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可以跟諸佛菩薩差不多,游戲神通。在游戲神通裡面要覺悟,為什麼?我們到這個世間來是業力來的,現在我學了佛,我懂得了,我要把業力轉變成願力,你就自在了。一轉成願力,就是我們佛門當中常講的乘願再來;業力把它消掉了,統統是願力。願力到這個世間來,那就跟諸佛菩薩一樣,來干什麼?來表演的、來演戲的。完全針對這個世間迷惑顛倒的眾生,他哪個地方迷得重,我們用什麼方法去啟發他,讓他六根接觸之後,能夠省悟過來,這就叫佛法。
佛法,覺悟眾生之法,沒有一定。佛沒有定法可說,佛沒有一定的形象,千變萬化。我們轉業力成願力,那要走這個路子,怎麼樣啟發眾生,怎麼樣讓他覺悟。現在眾生迷了,迷在什麼地方迷得最重?我想同學們都知道,最嚴重的,恐怕排在第一位是財,迷在這裡迷得太重了。我們中國老祖宗知道,眾生對於這樁事情迷得重,所以你看造錢,從前造的銅錢當中一個洞,你仔細看看像什麼東西?像枷鎖、刑具,叫你看了這個東西害怕,它不是好東西!你看「錢」這個字,金的旁邊是兩個人,一個人拿一把刀在斗,人為財死。所以這字造的時候都用意很深,讓你看到這個要覺悟。所以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讓你看到就能夠知道警覺,時時刻刻提醒你,不要讓你迷在裡頭。
因為眾生貪財,你看釋迦牟尼佛所示現的相,一分錢都不要。古時候出家,不要說是比丘,沙彌,沙彌十戒裡頭就有一條,手上不可以執捉金錢,你執捉金錢就犯戒了。釋迦牟尼佛自己做出樣子給我們看,你們貪圖錢財,他捨掉了,捨得那麼干淨。生活所需,每一天吃一餐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一餐飯,到外面去托缽,托到有,有人供養;供養什麼就吃什麼,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一天托不到,托不到就回來打坐,參禅念佛,思惟佛所講的經教,心永遠在定中。你看看他們這個順忍的功夫,一絲毫攀緣的念頭都沒有。我們要學,也要做出來給社會大眾看。你不做出來,你講沒有人相信,沒有人聽;你教人不要貪財,自己多多益善,成什麼話?哪有這種道理!自己真放下了,勸別人放下他才肯聽。放下是真正得大自在。這是說出家人。
在家人手上不能沒有錢,沒有錢什麼事也辦不成。那要怎麼辦?手上有錢,心上沒有錢,這就對了。這個功夫是高段的功夫,心裡面一絲毫執著都沒有,一絲毫得失的念頭都沒有;你得到財不生歡喜心,財失掉了決定沒有煩惱,得失心斷掉了,這叫隨順。我們看了凡先生,了凡先生是凡夫,不是一個覺悟的人。他相信命運,命裡有肯定丟都丟不掉,命裡沒有求也求不來,他心定了。遇到雲谷禅師,雲谷禅師教他,這個命運是可以轉變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這樣他才覺悟過來。
怎樣轉變你的命運?實在講世間人哪一個人不是天天在轉變自己的命運?只是你不會轉,愈轉愈糟糕,愈轉愈壞。會轉的愈轉愈好。不會轉的,他念頭裡頭常常存著欺騙別人,所謂是損人利己,他常存這個心。這個心不會轉,愈轉愈糟,把自己那一點福報都轉完了,很可惜。會轉的人什麼?會轉的人修福,佛教給我們布施。我們有財,用財布施,愈施愈多;法布施增長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健康長壽。什麼樣的因有什麼樣的果報,這個就是因果不空。所以為什麼不學布施?
布施裡面最殊勝的,這是一切經佛都是這麼說法,法布施最勝。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都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的法布施。這個話我們一般人聽起來不以為然,但實際上它是事實、是真的。這裡頭的理太深,世間人參不透,所以他不能相信。真正明白人、覺悟的人,哪有不隨順佛陀教誨的道理,這叫隨順忍,決定得好處。
第三個「無生法忍」,跟諸位說過了。在一切時一切處,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讓自己的心清淨、真誠。用真誠清淨心觀察一切事物,你去看它的真相,你用佛經上所說的「剎那生滅」。《金剛經》上講的就很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包括我們的身、心,現在講物質的部分、精神的部分都包括了。
有為法跟無為法,諸位去讀《百法明門論》就很清楚了。心法,我們講八識;心所法,心所法是心理作用;這是講心跟心理作用,這是屬於有為法的。色法是指我們的身體,物質,所有一切物質都叫做色法。現在我們講精神界、物質界,還包括抽象概念。抽象概念在《百法》裡面叫做不相應行法,就是今天我們講的抽象概念。我們講的時間是個抽象概念,我們講的方位,東南西北是抽象概念,再跟你講,我們講得失,得失也是抽象概念,不是真實的。這些統統歸於有為法裡頭。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我們起心動念的心有生有滅,所有一切現象,物質現象剎那生滅,有生有滅,有為法。
什麼是無為法?無為法是不生不滅的叫無為法。在我們感官世界裡面,只有虛空屬於無為的,虛空是不生不滅的。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的天空,跟三千年後今天沒有兩樣。一切現象都在那裡變化,唯有虛空不變化,所以虛空屬於無為法。但是這個無為法,我們稱作相似的無為法,因為它沒有生滅的現象。真正的無為法是真如本性。
這「一切有為法,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常常提起、時時刻刻提起,我們六根就不會被六塵迷惑了。真的,古人講的話很有道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要覺得快,決定不受外面環境影響,這要功夫。你真正學到了,眼不會為色影響,耳不會被聲影響,舌不會被味影響,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自己要會修。看到喜歡看的多看一眼,完了,你是凡夫,你不是聖人;聽到喜歡聽的,站在那裡多聽一下;對了胃口喜歡多吃一點,這是凡夫,這不是修行人。修行人做功夫在哪裡做?就在這些地方做,不被六塵所轉,所以它都叫做忍。
你要能忍,忍久了就變成定,那你就得定了;定生智慧,你的智慧才開。智慧開了,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要學,自然就通達明了,而且一點錯誤都沒有。所以,我們用功就在日常生活,穿衣吃飯、待人接物,就在這些地方用功,學的是隨緣不攀緣;被境界所轉是攀緣,不為境界所轉是隨緣。這是真正修行的原理原則,我們要懂。
這三種忍後面還有七種,這個七種不難懂。第四個是「如幻忍」,教我們看這個世間、看六道、看十法界,幻是什麼?像魔術師變魔術一樣,看到好像是真的,實際上是假的,不是真的,如幻師現的幻術。第五種「如焰忍」,焰是火焰。火焰,我們知道它是不住的,它是活動的、不住的,不是真實的。第六個「如夢忍」。第七個「如響忍」,這個響跟前面「音響忍」不一樣,意思不一樣,這個響是山谷裡頭的回響。我們到山谷裡面長嘯一聲,回音就過來了,是講的回音;換句話說,統統都不是實在的。第八個是「如影忍」,影,現在影像大家都有相當深刻的認知,你每天看電影是影像,電視是影像,收音機聽到的那是音聲,都不是實在的。第九個「如化忍」,化是變化所作。最後一個「如空忍」。這是《華嚴經》上講到的十忍。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如果有緣聽到了佛所講的真實法,《金剛經》講的就是真實法,《無量壽經》講的也是真實法,講的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金剛經》是跟我們講理,《無量壽經》跟我們講的事。理是事中之理,事是理中之事,理事是一不是二。我們聽到說事,就要明了當中的理;聽到說理的經,就要曉得這個宇宙之間的現象,不能夠偏在一邊,偏在一邊你就錯了。
所以,無論佛講的是理還是事,我們聽了能夠不驚不怖,能夠不害怕,然後才能夠信解受持。信解受持有所契入之後,你自自然然會為人演說,演就是真正做到了,這個不要人勸你的,你自然會去表演。為什麼?幫助一切有緣眾生覺悟。無緣眾生見到你的表演無動於衷,他也看不出來,也沒有辦法體會,那是業障太重了,這叫無緣。業習淺的人他看到之後,他會有所感動,他看了感動。感動的有深有淺,感動深的必定會依教奉行,他向你學習,那是感動深的,我們知道這就是根熟了;感動淺,雖有感動,還不能依教奉行,我們知道善根雖然觸動,程度還不到。
所以,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做種種示現,從來沒有停止過。那諸佛菩薩累不累?我們不要擔心,他一點都不累。為什麼他不累?因為他無我。我們為什麼會累?因為有我,「我今天做了這麼多工作,累了」,念頭一起果然就累了,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諸佛菩薩無論是示相也好、表演也好、說法也好,他從來不會累的、不會疲倦的,就像《普賢行願品》每一願末後「無有疲厭」。為什麼無有疲厭?無我。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所以他不會累。他們的表演、說法,一切的作為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他們作跟無作是一樁事情,我們凡夫不行,作跟不作是兩樁事情。什麼時候我們也是作跟無作變成一樁事情了,這叫一真法界。我們入不了一真法界,就是作跟不作是兩樁事情,叫落二、三,這是凡夫,凡夫跟聖人差別就在此地。
古德說,菩薩在學隨順寂靜。這是觀行位的菩薩,功夫得力了,他是真干!他心目當中觀一切法清淨平等。這是我們這麼多年來,總結大乘佛法教學的綱領,一切法清淨平等。這是講什麼?我們通常講十法界,十法界清淨平等。你怎麼看出來?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從小事來觀察。世間人貪財,貪愛珠寶,珠寶跟磚頭瓦塊有什麼兩樣?現在科學家懂得,實實在在說完全相同。現在一般都講原子、電子、粒子,珠寶、金剛鑽跟泥沙,你把它分析到最後,分析到原子電子粒子,完全相同,只是它排列的方式不一樣,我們一般講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除這個之外,一樣的,一點差別都沒有。你從這個地方去看,看它的清淨平等,你就不會被這些假象欺騙。
我眼睛當中,你們認為最寶貴的珠寶,我看跟一塊石頭沒有兩樣。我看的是事實真相,我不會被它欺騙,得失完全是假的。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講經,這是二十多年將近三十年了,那個時候有一位居士他要送我一個手表。我平常都不戴表的,沒有時間,好!沒有時間,不知道年月日,也不曉得星期幾,非常好,幾點鐘完全不知道。因為現在大家都戴,很方便,要問問時間,「幾點鐘了?」他就會告訴我,我就省事了。
他要送我一個表,當然我也不能不接受,不接受,這是人家的好意。他要陪我一起,帶著我一起去選一個。首先他到銀行去提款,提了款之後,那個銀行地下室有保險櫃,他帶我去參觀,他有兩個盒子的珠寶。兩盒珠寶,放在保險櫃裡頭,打開來給我看,在我面前炫耀,他有這麼多珠寶!我看了之後就問他,我說:你只有這麼一點點?他就非常驚訝,他說:法師,難道你有很多?我說:我有太多太多了,數不清!他說:在哪裡?我說:你想想,你這些珠寶不敢放在家裡,放在家裡怕人家偷、怕人家搶;又不敢戴在手上,戴在手上怕人家把你手砍掉。只好買一些放到保險櫃裡,拿出來看看摸摸,這就算自己的,那我不就太多了?所有這些銀樓,你看我到那裡去,拿出來讓我看看摸摸,收好來!全是我的。
世間就有這麼可憐的人,這樣迷惑顛倒的人,愚癡!他那些東西不知道拿去變賣,去做功德、去做好事,那是自己真實東西。這些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過是給你看看而已,有什麼好看的?看多了一點都不希奇。所以學佛學智慧,學覺悟,不要被世間這些假象欺騙了。我們有緣到這個世間來,要做真實功德,真實功德是利益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裡頭最重要的,是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覺悟,唯一的方法是天天上課,天天講解說明,釋迦牟尼佛一生就干這個事情。
所以我在早年,一九八三年在舊金山,我在一個老人公寓裡面講經,講一個星期。我那個彌陀村就從那個地方動的這個念頭,我就覺得二十一世紀道場不是寺院庵堂,而是什麼?老人公寓。他這個老人公寓裡面住有四百多個單位,大多數都是單身的老人,少數是夫妻。這些人物質生活沒有問題,國家都照顧到了,精神生活沒有,所以在那裡面去講經,他們非常歡喜;他沒有事情,沒事干,來聽聽經。
所以我覺得二十一世紀的道場應該是這種道場,退休再來學佛。年輕人沒有時間學佛,工作的繁忙,拚命!看到生活真可憐,夫妻兩個人都上班,一個人上班養活不了家,兩個都要上班,生活得很苦。美國,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你看一般人,絕對大多數的人生活很苦。所以我「彌陀村」的念頭是從那裡起來的。現在這又過了幾十年了,但是老人學佛,確實是很重要的。所以此地建彌陀村,李木源居士告訴我,這個大樓全部完工之後,大概可以容納四百人,這裡面可以住四百人。天天念佛,天天研究經教,住在此地,把所學的東西都變成自己的思想、生活,能入境界,好事情!
最近我在澳洲、在香港,香港有幾位同修對於我這個想法,他們覺得很有興趣,我們希望在澳洲建一個彌陀村。現在我們的范圍擴大了,不叫彌陀村,叫「多元文化村」,將來這個村建好的時候,有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無論信仰什麼樣的宗教,我們共同在一起生活,我們建一個多元文化村。這個村裡面,我有個構想,我們設一個修學、教學的場所,這個場所建圓形的,而且是一個廣場,圓形的廣場。廣場周邊建講堂,一個宗教建一個講堂;澳洲有十二個宗教,十二個講堂圍著一個大圓的廣場。我們十二個宗教一起活動在廣場裡面,個別教學在個人教室。
我們希望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大家在一起生活,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合作,看看世界可不可以大同,可不可以和平。所以,我們做多元文化村,或者把「和平」兩個字加進去,多元和平文化村,讓大家來看看,世界和平在我們這裡,這非常有意義。澳洲地大人少,土地很容易取得,非常便宜,不像此地寸土寸金。現在有幾位同學,最近在那邊去考察,先去看看澳洲老人福利事業。我聽他們打電話給我,看了之後非常滿意,看樣子這個事情可以能做得成功。這個做成功,在世界上講是創舉。
我們希望老年人聽聽自己宗教裡面所講的,也聽聽不同其他宗教所講的,彼此互相了解,才能夠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希望老人,這是我一生當中的一個願望,人生最幸福的這一段時期是老年,老年享福。中國古人常常教後人,「少者懷之,老者安之」。如何能落實?我們今天常常在想著,要把這個事情落實。我們做一個榜樣,希望全世界;現在的老人福利事業普遍都被重視,讓他來參觀我們怎麼個做法。我的想法是把養老、學校(老人大學、學校)、多元文化三樣東西融合在一起。所以生活在那裡面不會寂寞,很熱鬧,各個宗教都有不同的節日,常常慶祝,常常在一塊活動,非常有意義。
真的,經上講的這三種忍,對我們非常重要,音響忍、柔順忍,最根本的無生法忍,我們的心才真正是以清淨平等真誠正覺慈悲對待一切眾生,這問題才真正得到解決。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再看末後這段經文:
【佛告阿難。如是佛剎。華果樹木。與諸眾生。而作佛事。】
『華果樹木』都是表法的,有理有事,前面都跟諸位介紹了。什麼叫『佛事』?現在我們常常看到寺廟做佛事,什麼佛事?超度死人叫佛事,這個完全錯誤。佛是智慧、是覺悟,幫助一切眾生開智慧,幫助一切眾生覺悟的事,叫做佛事。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自己以身教,用自己的形象為一切眾生作示現,讓眾生接觸到之後有所感悟,這是佛事。另外一個就是天天講經說法,這是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所以佛天天為大家講解說明。任何人都可以在佛面前提出問題,不管什麼問題,佛都會給你解答,無礙辯才!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幫助一切眾生開智慧,這個事叫佛事。我們一定要正確的理解,不可以誤會。末後這一段「功歸彌陀」,這個功德最後結歸到阿彌陀佛。
【此皆無量壽佛。】
『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
【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堅固。究竟願故。】
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在此時此地想做佛事,我們的動力就是這幾句話。『威神力』我們沒有,我們要求威神力加持,這個求得到的。我們要有願,要有『願力』,我們要有『明了』,要有『堅固』,要有究竟的願。以這個願必定能夠感得諸佛護念,感得這一個世間有許許多多有智慧、有福報、有能力的人,他會協助你,會幫助你。希望做這個事情的人很多,不是沒有,沒人做;我們真正肯發心去做,哪有不得人,所謂是志同道合的人,他一定會來協助,這個事情能做得成功、能做得圓滿。在這麼多年,我們經驗當中都能夠證實,居士林的成就我們親眼看到,其他地方這些道場成就都不是偶然的。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三八集) 2003/2/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38
請掀開經本,科會三十九面,經文第五行,「堂捨樓觀第十六」。在這一品經裡面,世尊為我們介紹阿彌陀佛以及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他們的居處環境。我們在這一品經文裡面,可以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眾,他們的修行生活,不僅僅是值得我們向往,發起求生淨土的願望,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在現前環境當中應當如何修學。現在請看經文:
【又無量壽佛講堂精捨。樓觀欄楯。亦皆七寶自然化成。復有白珠摩尼以為交絡。明妙無比。】
這是第一段,先說佛的住處。我們讀了這一段經文,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老人家居無定所對比之下,才曉得西方極樂世界福報,確確實實不是娑婆世界能夠跟它相比的。但是我們一定要曉得佛佛道同,智慧福德都是平等的,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
『講堂』是說法講經的、教學的場所。世尊當年在世,這場所在什麼地方?多半都是在山林樹下,並沒有房屋的建築。諸位在現在如果有時間,可以到印度去觀光旅游訪問,看看世尊當年教學的場所,遺跡還在。固然有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供養的精捨,像諸位很熟悉的只樹給孤獨園、竹林精捨。在那個時候的制度,佛是為我們示現出家的形象;出家如果再有一個家,那就錯了,那不是出家。
像現在建築得富麗堂皇的寺院庵堂,諸位仔細想想,是不是出了你的小家,入了一個大家?這個大家比你小家舒適太多了。我們一定要曉得這是後來人建築的,不是佛的意思。佛當年接受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供養的這些精捨,所有權(我們講產權)是屬於在家人的,只是供養佛跟這些佛的弟子們修行講道之用。所以我常說,出家人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所有權是這一些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的。心地清淨,確確實實遠離貪瞋癡慢。
佛法傳到中國之後,這是佛滅度一千年了。在中國國情、風俗習慣跟印度人不一樣,中國人講求孝道,孝親尊師,尤其是當時摩騰、竺法蘭到中國,中國帝王都以老師的禮來對待,哪有叫老師住在山林樹下?叫老師出去托缽?這在中國是決定行不通的。佛法的殊勝之處,我們在這個地方也能體驗得到,佛法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絕對沒有分別執著。世尊在楞嚴會上講得很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你們大家喜歡怎麼做,佛都點頭,都歡喜。所以到中國來才建築精捨,而這個精捨一定是建設跟皇宮的模式一樣,所以都是宮殿式的建築,表示中國人對於佛陀的尊重,對於老師的尊重。尊師是為重道!所以那個時候寺院庵堂,許許多多是國家建設的。
現在諸位到中國去旅游,你看看大的寺院匾額上「敕建」,這個敕建就是皇帝下命令建的,這個財產屬於國家的,國有財產。出家人只要正式剃度受了戒,有了戒牒,哪一個道場都可以住,叢林叫十方叢林、十方道場。因此出家人身心安穩,不怕沒有地方住,不怕沒有地方吃飯,只要是寺院庵堂,出家人都有分,都可以去掛單。這是早年的中國道場,大多數國家建的,也有私人奉獻的,但是都是十方常住。從十方常住變成子孫廟,這個歷史不長,但是它的發展變遷得很快,現在幾乎所有的寺院庵堂都變成子孫廟了。你要跟裡面常住不熟、沒有關系,你想在這裡住一晚上恐怕不容易,客氣的招待你一餐飯、供養你一餐飯。所以現在出家人很不容易!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講堂,要知道不一定要有建築物。世尊當年講經說法,多半在樹下鋪一個草墊,就地取材,學生圍繞著佛,佛給大家上課,為大家解答疑難。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像阿彌陀佛這樣的講堂精捨?七寶自然化成?跟諸位說,有。娑婆世界也有四土,我們這個人間是凡聖同居土,釋迦牟尼佛應化到這邊來的。
釋迦牟尼佛有法身也有報身。法身,我們在《華嚴經》上讀到了,毗盧遮那是法身佛,盧捨那是報身佛,千百億釋迦牟尼佛,化身。化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個地方眾生福報大,他應化顯示福報也大;這個地方眾生沒有福報,佛所示現的也沒有福報,一定要跟所教化的眾生要平等,這個地方人民容易接受。如果眾生沒有福,佛要示現這麼大的福報,眾生看到都回避,不敢進來,不敢見佛。這個道理不難懂。
此地許哲居士,這大家都知道,她今年應該是一百零五歲了。她一生要幫助最貧窮的人,最苦的、最可憐的人,所以她的生活、穿著要跟那些人一樣。她這一生沒有穿過一件新衣服。我跟她見過幾次面,問她:你的衣服從哪裡來的?她說:垃圾裡面撿來的。一般人衣服穿舊了,不要了,丟棄掉了,她就撿,撿來之後看到合身洗洗干淨她就穿,不合身稍微改一改。我問她: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她就告訴我,她接觸的人都是這樣窮苦:我要不是跟他們過一樣窮苦的生活,他們不願意跟我往來。這叫恆順眾生。
你要想度哪一類的眾生,一定要跟他過同樣的生活,他歡喜你、尊重你,能聽你的教誨。佛、菩薩對於眾生了解得很透徹。所以在那個時代,佛出現在印度,印度的貧民多,他要以貧民生活的水平來教化眾生,決不可以以帝王大臣、大富長者,不能用這個方式,用這個方式只能度少數人,不能普度眾生,普度眾生一定是要跟大家過一樣的生活。
所以「講堂」,只要是講經的場所都是講堂。我們在《維摩經》裡面看到,在樹下講經,那個樹下就是講堂;在河邊講經,那個河邊就是講堂,不一定要有建築物才叫做講堂。所以我們看到這一段,這是西方極樂世界四土說的是哪一土?說的是凡聖同居土,顯示出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民,凡聖同居土的人就有這樣大的福報。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即使是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有如此殊勝的福報,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
『精捨』是居住的地方,多半是自己憩歇之所。講堂是講經的地方、教學的地方,精捨就好比我們今天講的宿捨。稱之為「精」,精是精純,什麼樣的人居住在這個地方?純淨純善、精修的行者,他們居住的房捨叫精捨。我們看到許哲她的居處,我稱它那是真正的精捨。我去看過,她居住的地方非常簡單,但是很干淨,一塵不染。房間不大,一個書房,一個小廚房,一個臥室。諸位在新加坡,可以到她那個地方去訪問,你去看看那是佛經上講的名副其實的精捨。
所以精捨並不是很華麗、富麗堂皇,不是的,是一個真正修行人居住的地方,你看它非常簡單。在中國過去高僧大德,一生居住的地方多半是茅蓬,除了三衣一缽之外,確實是一無所有。他們能夠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一心向道,他們居住的所在都稱之為精捨。所以這「精」不是講物質,是講人。在佛法裡面,我們常常提到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一門就是精,精一。佛法常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我們要依哪一個門來修學?選擇法門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自己的程度、自己的愛好、自己的生活環境,都能契合修學就方便了。
你說哪一個法門好?諸位讀過《金剛經》,《金剛經》上佛說得很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門門都好,沒有一門不好。所以初學一定要選一門,不能同時學兩門、三門,兩門、三門你就入不了門了。譬如我們現在這個講堂,我們的講堂門不少,你不可能同時從兩個門進來,你辦不到的,你只能從一門進來。一門進來之後,門門都通了。所以同學們,我想你們也曾經聽過,佛法裡常說「一經通,一切經通」。同樣一個道理,一門入,一切門都入了,這叫「精」。
現代人學佛成就比不上古人,原因在哪裡?現在人一開始就要廣學多聞,門門都要學,結果是一門都入不進去,永遠在門外。這是不懂得方法,並不是我們的智慧不如古人,我們的能力不如古人,不是在這裡;是我們的方法不如古人。古人的方法比我們精,比我們純,我們現在搞雜了、搞亂了,所以入不了門。廣學多聞也是佛教導我們的,但是不是教初學的,初學是要一門深入。
什麼時候廣學多聞?你在這一門裡面開悟了,標准在此地。一門能悟,一門能斷煩惱,為什麼?他心是定的,心是一,心是定,所以他能開悟。悟了之後,那個時候就廣學多聞了。學,容易、快速。為什麼?一接觸你就通達明了。所以八萬四千法門,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你需要多少時間把它學完?古時候龍樹菩薩給我們表演了一個樣子,三個月,不需要長時間。
龍樹菩薩何以三個月時間,能夠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就通達了?他原先一門深入,開悟了,中國佛法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求學的標准,不能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這一部沒有學好,就是說你還不夠深度,深入,你還不夠深度。這個深的標准就是見性,宗門講見性,教下講大開圓解。到這個境界,一切經一展開統統明了了。
我們在《壇經》裡面讀到法達禅師,那是個專攻《法華經》的,他在見六祖大師之前,曾經念《法華經》三千部。我們曉得《法華經》有相當的分量,一天念一遍,念三千遍大概得十年,十年的時間一門深入,所以他的功夫不錯了,但是還差一點,沒開悟。見六祖大師,當然見到要禮拜,六祖很細心,看到他禮拜頭沒有著地。所以他三拜起來之後,六祖就問他:你一定有值得驕傲的地方,什麼事情值得你驕傲?你禮拜我的時候頭沒著地。他就跟六祖說了,他念了三千部《法華經》。六祖就問他:《法華》的大意是什麼?他說不出來,轉過頭來向六祖請教,六祖說:《法華經》我沒有聽過。六祖不認識字,也沒有人念這個經給他聽,他說:你念給我聽聽。他是背誦如流,熟透了,從頭他就念給六祖聽,六祖聽到第二品,《法華經》二十八品,第二品「方便品」,聽完之後,他說:好了,不要念了,這個經我全知道了。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理解,所以真正悟了之後,這一部經要不要看完?不要,看幾頁全都知道了。所以一部《大藏經》,龍樹菩薩三個月就通了,就念完了,道理在此地。六祖跟法達講解《法華》大義,他聽了之後就開悟了,悟後之後再拜,頭就磕到地下去了。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理解,我們今天學一部經,耐心不夠,心浮氣躁,你怎麼會開悟?不要說是大徹大悟,小悟都沒有,這樣學道,哪一年才能成就?難了。所以要真正想在道業上成就,不學祖師大德那就非常非常之難,祖師大德們都是老老實實、循規蹈矩,一定要把心定下來,我們才能夠有成就。
我在最近半年當中,常常想孔老夫子《論語》上的幾句話,孔老夫子曾經說過,他說:我一天不吃飯,一夜不睡覺,在那裡思惟,想來想去都沒有利益,不如學也。它的原文是「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說明夫子一生都在求學,學不厭。為什麼學不厭?他嘗到法味。怎麼知道他嘗到法味?因為《論語》另外一段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就是他嘗到法味了,他怎麼會厭倦?快樂!愈學愈快樂,那就是愈學愈深入,那個法味愈濃。
我們學為什麼會厭倦?你沒有嘗到味道,你所嘗到的是苦頭,學習的苦頭,你沒有嘗到喜悅,所以你才會沒有耐心。真正嘗到法味了,你就會跟孔老夫子一樣、跟顏回一樣,顏回嘗到法味的人。學不厭,教不倦。教是教別人,快樂無比,絕對不會有疲倦。為什麼?夫子第二句話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個朋是什麼?是來請教的,是學生來參學的。所以我們從這兩句話,夫子「學」樂,快樂,「教」,快樂,學習跟教學是最快樂的事情。他要不學、他要不教,他就疲倦了,他的麻煩就來了。所以說是無比的快樂,這是佛法裡面講的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嘗到味道了。下面這一段是說菩薩的住處,上面一段是講的阿彌陀佛:
【諸菩薩眾。所居宮殿。亦復如是。】
西方世界平等,凡是佛菩薩無論是自行化他,無不是平等。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明了了,釋迦牟尼佛何以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的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為什麼要做這個示現?做這樣的示現,跟娑婆世界眾生平等。這個平等的標准是以最低生活為標准,不能用最高的。人對於佛佩服,佛不是不能過好生活,可以!他是王子出身,不要要求別的護法,他父母親護持他那就夠了,他可以過很舒服的生活。但是如果過好的生活,你讓那些貧窮人看到,心裡做什麼感想?所以佛不能這樣做法。
佛的起心動念,所有的言行都是在教導我們,我們從這個地方要去體會。他的智慧,他的慈悲,是從他日常生活當中流露出來的,我們從這個地方能體會到佛菩薩的德行。他們沒有自己,念念為一切眾生。眾生沒有衣穿,我有衣穿,我對不起眾生;眾生沒得吃,我吃得很好,我怎麼能對得起眾生?樣樣都做給眾生看,我過的生活跟你們是平等的,只有在你們之下,決定不能在你們之上。佛如是,菩薩如是,羅漢如是,再仔細觀察,我們中國歷代祖師大德無不如是。即使到民國初年,我們看到禅宗大德虛雲老和尚,淨宗大德印光大師,他們真的都是在學佛,佛是我們的典型、是我們的模范。
我們今天接受在家佛子的供養,我們的居住環境、生活條件都在一般水平之上,比起過去祖師大德已經超過太多了。但是有沒有回頭認真想想,我們的道業能不能跟這些祖師大德相提並論?如果在物質上一切受用超過他們,而在道業上還不如那一些修行人,我們會不會生起慚愧心?會不會勉勵自己要勇猛精進?現代這個時代是民主自由開放,尤其是人權的口號響徹雲霄,誰也不能夠干涉別人的人權。在這樣的環境,修行人完全要靠自己,為什麼?沒有人敢講你,我們也只有在講到經文的時候,說出一點感慨而已。誰能夠責備誰?誰能夠管誰?沒有了。所以一定要靠自己覺悟,要自覺,要靠自己度自己。
學佛的人雖然很多,真正學佛的人可不多。佛怎麼存心?佛怎樣待人接物?佛怎樣生活?我也在講席當中常講,我們對於釋迦牟尼佛究竟認識多少?這樁事情最好去讀《釋迦譜》,《釋迦方志》。這是《大藏經》裡面就有釋迦牟尼佛的傳記。你不讀,你對他不了解,你對他不認識。我是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叫我讀的,他第一步就是教我念這兩部書。那個時候這書沒有單行本,要從《大藏經》裡面去把它抄下來。《釋迦方志》分量比較少,《釋迦譜》分量多一點,多一點,我那個時候抄摘要,全抄沒有那麼多的時間,確實讀書非常辛苦。所以你要不認識,你到哪裡去學?所以這一段裡面給我們說的,佛對一切眾生示現平等,這個才真正是布施慈悲、布施恩惠,最重要的,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
其次,我們看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凡聖同居土,他們的福報比我們殊勝太多了,佛在那個地方可以做如此的示現,在我們這個地方不可以。使我們生起對極樂世界向往之心,我們並不是向往他們的福報,是向往他們的德行。福報從哪裡來的?從德行裡頭流露出來的,我們沒有這個德,他們有這個德。在這個地方我們所看到的,用現代的話來說,物質文明的享受,我們今天的世界也比不上人家,人家的宮殿七寶造成的,建築材料是七寶。
我們現在這個講堂看起來也金碧輝煌,那個金是假的不是真的,西方極樂世界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從這個地方你能夠想到,福報怎麼修成的?我們今天福報講修,修福,西方極樂世界福報不是修的,是稱性的,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你看看這經文上不是說得很好嗎?『亦皆七寶自然化成』,它不是人工去設計的,不是到哪裡去提煉的,不是的,自然化成,這就是自性法爾如是。
每一個人都有自性,都有如來智慧、德相,德是德能,相是相好,一切眾生都有。西方世界有,我們都看到、都聽到了,我們統統都有,但是今天一樣還要過這麼辛苦的生活,我們的智慧跑哪裡去了?德能到哪裡去了?相好到哪裡去了?佛在《華嚴經》上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一句話道破。我們的智慧,我們的德能,我們的相好是被我們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了,不能現前。西方極樂世界他的德行在哪裡?他們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自性裡頭自自然然流露出來。
我們現在雖然是有煩惱、有障礙,性德透不出來,佛教給我們,修!你要肯修。你所修的,實在講就是你所求的。你看看這三樣東西,一切眾生天天在求,諸佛菩薩在那裡展現,一個智慧,圓滿的智慧。一個是能力,我們講技能、才藝,就是經上講的德,德就是你的能力、你的才藝,萬德萬能,沒有一樣東西你不會,不但會,都是精通。相是相好,相好是物質享受,從身的相好到你生活環境的相好,佛法裡面講的「依正莊嚴」。你看一切眾生,不分國家、不分宗教、不分族群,你問他這三樣東西要不要?都要。想要要不到,那佛就教你修。
修,要有理論的依據,沒有理論的依據,你修也得不到。所以佛教給我們方法是布施,布施是捨。你要想求財富,你要捨財。為什麼捨財你能得財富?捨財就是捨你的貪瞋癡,你把貪瞋癡捨掉了,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無量無邊的財富它就現前。像這經上所講的,你要求聰明智慧,你要修法布施,你要捨法;你要健康長壽,你要施無畏。你不能夠如理如法的去修學,你怎麼能夠得到這些殊勝的果報?
這就是古人常常教導我們的,放下,捨得。你看捨是因,得是果報,你能捨,你就能夠得到;你不能捨,你永遠得不到;你現在所得到的,你保持不住。這個經到後面還會把這些道理跟我們細細的來講、來討論,你決定得不到。所以怎樣才能得到?捨才能得到。捨財得財,捨法得法。施、報是定律!所以講因緣果報,這是世間的真理,諸佛如來也不能夠改變。佛法離不了因果。
所以黃念祖居士注解裡頭,末後這一句話說得正確,這個經文裡頭「深顯真實平等,如如一味」。他這一句話不容易說出來,不入這個境界說不出這句話來,確實他是顯示出平等一味。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這個地方示現也是真實平等,如如一味。你看在哪一個環境裡頭不一樣,他的方式不一樣,但是他確實這一句話的意思透出來了,我們懂這個道理,然後我們從這個地方學習。
所以佛法活活潑潑,它不是一成不變的,不是呆板的。我們在什麼樣的因緣之下,有什麼樣的表現,所以因人、因時、因地、因事不同,是活活潑潑的。這樣才能夠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令一切眾生都喜歡學佛,這個目的就達到了。再接著看下面這一段:
【中有在地講經。誦經者。有在地受經。聽經者。有在地經行者。思道。及坐禅者。】
到這個地方也是一段。這是說西方極樂世界,他們那邊日常生活學習的狀況。所以從經文上來看,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做生意、做買賣的,沒有其他行業的。確實那個世界是一個學校,只有學、只有講,確確實實是十方諸佛,可以說在極樂世界建了這個學校,阿彌陀佛當校長。哪些人做教員?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法身菩薩都常常到那個地方教學。諸位在這個經典裡面細心去觀察,極樂世界是個佛教大學,我們到那裡去不是為別的,是完成學業道業。那個地方沒有其他行業,也不像我們這個世間的大學,我們這個世間大學科系很多、院系很多,它那裡沒有。
它那邊教學的方法,實實在在講,還是像中國過去傳統私塾教學法,你到那個地方去,老師是誰?你希望跟哪一個老師學,那個老師就在你面前。你喜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天天來教你;你喜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每天教你;你喜歡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你老師;你喜歡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也是你老師。其他的老師你看不到,你就看你的老師,你的老師天天教你。那要許多人都喜歡觀音菩薩,那怎麼辦?觀音菩薩隨類化身,一個人面前變一個身,他教你;無量無邊身!你不要著急,你不要害怕,到那裡說見不到,我想找的老師見不到,不會,他們有無量無邊身,所以那個境界不可思議。
西方極樂世界實實在在不可思議。為什麼?到那個地方去求學的(往生是去求學),人數不曉得有多少!來自不同的世界,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每一天不曉得有多少人去往生,到那邊去。去的人程度不一樣,根性不相同。不是說到那裡去,阿彌陀佛就給你分班,你是哪一班、哪一班,不是!那個很麻煩,哪有那麼麻煩的事情。確確實實隨著每一個人的根性,等於說到那裡去統統是個別教學,所以你成就很快,你的心能專一,跟一個老師學一個法門。
大致上的情形,跟我們古時候祖師大德教學一樣。祖師大德教學都是模仿西方極樂世界的,其來有自,不是他自己發明的。教導你開悟,你一門深入,有這個深度,開悟了。開悟之後,你就廣學多聞了,那個廣學多聞不是你想像得到的。為什麼?你有能力分身,你有能力變現無量無邊身,可以同時到十方諸佛剎土去參學,你去供養佛。供養佛是修福,布施供養修福,聽佛講經說法增長智慧,福慧雙修,每一天都能供養無量無邊佛,聽無量無邊佛說法。
所以到極樂世界成佛不難,到他方世界想成佛,這經上常講的,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到極樂世界不必要。我們在往生經裡面讀過,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就講得很清楚,佛說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要想證得究竟圓滿的無上菩提,需要多少時間?十二大劫。這十二大劫,我們聽起來很長,但是那十二大劫要跟一般經上講的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大劫,那實在講它太短了,這是講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
如果是實報土,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的,在我們想那個時間非常短暫,成就非常快速。這就是說往生的人根性不一樣,所以我們要努力,不要貪圖這個世間。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統統要放下,我們要爭取到極樂世界快快成佛,這才是真正聰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有大福德的人。
要放下這個地方,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向純淨、純善。我們今天講到真正這個綱領。就像佛在《十善業道經》上所說的,「不容毫分不善夾雜」,我們的心,我們的言,我們的行,不能有毫分不善;我們的心清淨,也不能有毫分不淨夾雜。果然修到純淨純善,你念佛往生是生實報莊嚴土,那個不是凡聖同居土,也不是方便有余土。我們要爭取這一個品位,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快速,很短時間就成就了,為什麼不爭取?果然要爭取,首先你要在現前要學習,修清淨心,修純善的心,純善的心就是清淨心。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頭,不要再計較了,不要再分別了,不能再執著了。稍稍有一點分別執著,我們就錯了,怕的是什麼?怕的是凡聖同居土都得不到。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是業障。
為什麼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的業障還起現行?何以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妄念都不生,哪裡會有分別執著?沒有!我們會生,佛菩薩不生。這些事實真相,這些大道理,大乘經上講得十分透徹。我們今天這個病,大乘經雖然念,沒懂!沒有懂怎麼辦?念得不夠,聽得不夠,要多聽、要多讀。哪一天你念懂了,念明白了,念覺悟了,這個覺悟的相是什麼?不論是順境、是逆境,善緣惡緣,你不會再起心動念,你的心是清淨的,你的心是平等的。那個時候你這一念求生淨土,果報無比的殊勝。這個境界我們每一位同修,這一生當中都能夠修成的,都可以得到的,問題是你肯不肯干。
我們看他們的生活,『有在地講經』,「講經」有兩種,一個是佛為大家講經,另外是那一邊的往生的人復講,諸位要記住復講,他開始在那邊學!決定不能加一點自己的意思在裡頭,那個意思一加就錯了。為什麼錯了?因為佛講經沒有意思。你加一點意思去的時候,那不是佛講的,那是你講的,這個道理很深很深。自古以來,學講經的人多,幾個人學成了?一百個學講經的人,大概成就的只有一兩個。什麼原因?那一兩個老實人、守規矩的人,那就說老師怎麼講,我就怎麼講,不加一點意思,他學成了。為什麼?他心是定的,這個重要。
出世法的修學就是戒定慧,離開戒定慧,那就不是出世法、不是佛法,世間法。戒是什麼?規矩,你不守規矩。定是什麼?定是一心。你已經起心動念,三心二意。慧是觀照,你不是觀照,你是分別執著。所以你把佛法完全破壞了,你沒有佛法,虧就吃在這個地方。所以成就,完全看你對老師的信心。印光大師講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成就,十分誠敬得十分成就」,你成就的高下,完全看你對老師尊重的比例,肯定是正比例,這個道理古今中外都是不變的。不但在我們這個世間,這是真理,永恆不變,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教化眾生,也是永恆不變。不要以為這個方法很笨拙,笨拙裡頭有究竟圓滿不可思議的成就。你要不遵守這個方法,這個方法稱性,不遵守這個方法,你去想一套,你那個是阿賴耶識裡頭流的,那不稱性;戒定慧稱性,違背戒定慧不稱性。不稱性,成就世間法可以,出世間法不可以,不相應。
所以這個地方講到講經,我們特別著重在學講、復講。古時候的標准,自己沒有開悟,教下是大開圓解,宗門是明心見性,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完全復講。達到這個境界了,經過老師印證,老師說行,可以,可以隨你的意思講了,你的意思不錯了。你的意思為什麼不錯?你見了性,你的那個意思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自性裡面流出來的東西,跟諸佛菩薩所說的決定相應,決定沒有違背;心同佛心,願如佛願,言同佛言,那時候就行了。所以從前是這樣一個標准,我們要想達到祖師大德那個成就,還是要用古聖先賢的標准,決定不能用我們現在的標准。這是說到講經。
其次『誦經』,誦經是讀誦。由此可知,世尊常常在經上教導我們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天天干的就是這個事情;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同學們在一起互相的學習,我們不能講研究,講互相研究,那是凡夫,那不是聖人,為什麼?研究落在意識裡頭了。佛菩薩所講的,我們怎麼可以研究?研究什麼?我們程度跟他平等才可以,我跟他不平等的時候,我們怎麼能研究他的?愈研究愈錯了、愈離譜了。所以佛門叫參究,不講研究。
參究是什麼?離心意識。離心意識叫參究,用心意識叫研究。佛法研究不得的,要參究。參究是什麼?什麼叫心意識?識是分別,意是執著,識是第八識,是落印象。不用心意識?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落印象。阿賴耶、末那、意識不用,這叫參究,離心意識參。離心意識,說實在話就是用真心,心意識是妄心,妄心裡頭是研究,真心裡頭叫參究,這都要搞清楚、搞明白。所以大家在一起互相參究。
『有在地受經』,受是接受,聽佛講經,聽同學講經,這個裡頭也有道理在。我們能夠體會得到,佛給我們講經,講一遍,佛會不會給我們講第二遍?不會。但是你在西方極樂世界,一部經可以聽無量遍。為什麼?無量的那些同學每一個人都來復講一遍,你不就聽無量遍了嗎?聽那麼多遍,他怎麼會不開悟?我們這邊就是聽得太少了,你不能開悟,你聽多了就有悟處。講,講多了也開悟!要多聽,要多講。在沒有大徹大悟之前,多聽多講是提升自己境界,幫助自己開悟,遍遍有小悟處,古人講:積小悟就成大悟,積大悟就成大徹大悟。所以不能一天不誦經,不能一天不講經。
講經沒有人聽,沒有人聽也要講。為什麼?沒有人聽有鬼神聽,你肉眼看不見。鬼神來聽的人數,比人不曉得多多少倍,怎麼能說沒有人聽?自己在學習的階段當中,現在有機器,你放一個錄音機,你講,他也在聽。講完之後再放開,聽聽自己所講的,你講得好不好,別人不會批評你。到你講完之後,把帶子重新再播放自己聽一遍,自己批評自己,自己改進自己,你才會有進步。不是這樣學習,你怎麼能夠學得出來?
要想開悟,德行是悟門樞紐關鍵之所在。這個德行,最重要的就是清淨心,心地要清淨。真誠、清淨、平等,這個能幫助你開悟。真誠清淨平等要用在日常生活上,不是說我讀經、誦經,我要真誠清淨平等,經本合起來,對一切人,對事、對物,那你就不清淨、不平等、不真誠了。你在學教的這個時候也是假的,也不是真誠的。一真一切真,無論對什麼樣的人事物,一味真誠,一味清淨平等,你才能入,這才能像一個佛、像一個菩薩、像一個學佛的人。
也許有人要問:我用真誠清淨平等對人,人家都用虛偽、欺騙對我,我不是吃大虧、上大當?這就要問你了,你是願意作佛、作菩薩?你還是願意做六道凡夫?你要繼續搞三途六道,你就搞虛假,你去搞染污,你去搞高下,這個不平等就是高下。如果你真正要想作佛、作菩薩,你一定要用真誠清淨平等,因果才相應。你認為這是吃了虧了,古人說了一句話很好「吃虧是福」。怎麼吃虧是福?肯吃虧的人,他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他去作菩薩、作佛去了,真正有福報的人。你不肯吃虧,那好了!不肯吃虧,繼續搞六道輪回、繼續搞三惡道。所以吃虧的人有福,不吃虧的人,真的是吃虧了!所以在這個地方,你真正能看懂了,你就會學了。底下一句。
『有在地經行者,思道,及坐禅者』,這個活動都在地面。「經行」,古時候也把它翻作行道。這個意思是什麼?要把性德落實在自己實際生活行持當中,這叫做行道。現在一般,連黃念老這個注解也是用古人這個注子,像念佛堂裡面繞佛,繞佛叫經行。在初學的時候,防止睡眠。人在修學的時候,有兩種毛病很容易犯的:一個叫昏沉,昏沉是什麼?打瞌睡。在什麼時候最容易?止靜的時候。念佛止靜的時候,我們常常遇到念佛堂裡有人睡著了打呼,禅堂也不例外,一坐下來沒幾分鐘他睡著了,所以叫你經行,叫你繞佛。繞佛裡頭還有什麼?他一面走一面打瞌睡。
自己有什麼樣的毛病,要懂得用什麼方法來對治。另外一個毛病叫掉舉,掉舉是佛學的一個名詞,心裡面七上八下,妄念紛飛。這兩種都是修行當中最容易犯的毛病。昏沉用動,走動或者是拜佛,用這個方法來對治;掉舉的時候用禅定、用靜坐。看自己是哪一種毛病,用什麼方法來對治。這是在講堂裡面學習的時候,念佛堂、禅堂學習的時候用的。
廣義,我們在課堂裡面學到的東西,要能應用在生活上,如果不能應用在生活上,那你就錯了,叫所學非所用。應用在生活上,經教裡面常講「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那就對了,就是行住坐臥都與戒定慧相應,那叫真的行道,行道有了功夫。在哪裡看到?《華嚴經》上看到。特別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看那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是在生活裡面行道的、經行的,日常生活當中工作、待人接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與性德相應。換句話說,什麼叫性德?具體跟你講,都與戒定慧相應。佛法從綱領上講,三學六度,或者講與三十七道品相應,那叫真的「行道」。
「思道」,這個思不是在那裡想,如果是想經上講的是什麼?那叫胡思亂想。我在講席裡面,這是常年講到的,從前講得比較多,經裡的意思不能想,一想就錯了。為什麼?佛沒有意思,你怎麼能用意識去想?佛是從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言語,這個言語無量義。因為它沒有意思,所以它有無量義,它要有意思,它是死的,就這個意思,它不能有另外一個講法。
所以這佛的經,字字句句講不完的,永遠講不盡的,活的,你怎麼可以去想?一想就變成死東西了。所以古人講「死在句下」,你怎麼可能開悟?不可以用妄想,你智慧沒有開,老老實實照著規矩去學,叫「因戒得定,因定開慧」。照著祖師大德教導我們的方法去做,方法是很笨,沒有關系,你能夠守得住叫「持戒」。依照這個方法,人心就定下來了,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老老實實這樣去做,做久了,慢慢你心就定下來了。定開智慧,小定開小慧,大定開大慧。所以這個思不是用思想,「思」是當作明了講。
初學,學習的綱領叫戒定慧,到開智慧之後就不叫戒定慧了,叫什麼?叫聞思修。你看,戒定慧叫三學,聞思修叫三慧。智慧開了之後,你就是修三慧了。三慧,什麼叫「聞」?聞代表接觸。眼見色叫聞,耳聽聲也叫聞,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用一個字做代表,叫聞。「思」是什麼?不是真的去思,真的思就錯了,思代表明了,一接觸就明了。凡夫接觸之後,想一想明了了;所以用思,它代表明了,不能用想。想一想再明了,那就不是思了,那就錯了,那是意識了,落在意識裡頭去了。「修」是什麼?修是不迷,明了了就不迷,決定沒有錯誤,所以叫三慧;聞慧、修慧、思慧,一而三,三而一,聞思修三慧是一剎那當中圓滿。不是說先聽,聽了再去想,想了之後再去修,哪有那麼笨的菩薩!這樣一來還不如小乘修戒定慧。所以三學跟三慧的意思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決定不能夠有誤會。所以這個思道它是思慧。
「及坐禅者」,這個地方坐禅,是不是在那地方打坐?不是的。你要認為說他在那個樹下打坐,打坐叫坐禅,那你又著了相了;你著了相,你起了分別執著。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所以這個坐,坐表什麼?表不動,人坐在那個地方很端莊,不動,取這個意思。什麼不動?心不動。不是這個身不動,身不要緊,《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果說真的身也不能動的話,那什麼事都不能做了。你這個道場裡邊,人人都坐禅的時候,煮飯的人都沒有了。
《六祖壇經》裡面就講得好,什麼叫做坐?不起心不動念叫做坐。什麼叫禅?外不著相叫禅,內不動心叫定。所以這個坐禅兩個字要搞清楚,絕對不是在哪個地方盤腿面壁叫坐禅,那禅有什麼用處?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眼見色,不被外面的色相影響,這叫禅,你不著相;內裡面沒有起心動念,這叫定,禅定。眼根在色塵裡面入定了,耳聞聲,耳在聲塵裡面入定了,六根在六塵裡頭入定,這個叫坐禅,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所以諸佛菩薩,不但是法身菩薩,那個不必說了,權教菩薩、聲聞、緣覺,他們雖然沒有見性,距離見性不遠了。在天台大師所說的六即佛當中,他們是相似即佛,雖然沒有得到分證,相似;相似就是很接近了。換句話說,他們的功夫都能夠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工作裡面,在處事待人接物,他們就是在這裡修戒定慧,修禅定,修般若。般若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是智慧,如如不動是禅定,定慧等學。
你要是會了,哪個地方不是道場?處處都是道場,時時都是道場,從來沒有離開道場,因為你在行道。你要不會,你在佛的大殿,這個大殿不是道場,因為你在這個裡頭沒有行道,你沒有得道。真在這裡面行道、得道,這個地方就是道場。
這一段是講在地面,在地面是不是程度稍微差一點?不見得。下面一段是講在空中,有人喜歡在地面,有人喜歡在空中,我們怎麼知道的?因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人,經上告訴我們,四十八願裡頭也是這麼說,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哪有七地以上的菩薩不能在空中經行、坐禅、思道?那當然可能。由此可知,此地所講的,各人愛好不一樣,有人喜歡在地面,有人喜歡在空中。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
從這個地方看到西方極樂世界,在那邊學習,真正是得大自在。你六根所接觸的都是佛菩薩的境界,所以到那個地方去,就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阿彌陀佛用什麼方法來加持?我們要明了,他所用的方法就是環境,這個環境裡面清淨沒有污染,你想染污都染污不上。這個環境裡面,你不會起貪瞋癡,你不可能有自私自利。為什麼?你心裡面所想要的,你統統都很容易得到,那個貪瞋癡的念頭就起不來了。
我們這裡為什麼會貪心?因為你所希求的,希有、太少了,得不到!所以你把它看作寶貴。其實我們這個世間什麼東西對我們最寶貴、最重要的?空氣!哪個人貪空氣?哪個人把空氣當作寶貝,拿到家裡收藏著?西方極樂世界那個金銀財寶就跟空氣一樣,誰會把這個東西拿回家去累贅自己?所以它一切物質隨心所欲,自然變化,貪心不起了,沒有貪心就沒有瞋恚,環境好!所以到那個地方煩惱不會起現行,久而久之煩惱不斷自然就斷掉,妙在此地。時間到了是吧!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三九集) 2003/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39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三十九面最後一行,科題是「庚二,在虛空」,請看經文:
【有在虛空講誦受聽者。經行。思道。及坐禅者。】
昨天我們在經文上看到西方極樂世界一些大眾,他們生活修學的狀況,有在地面上的,有在虛空當中的,無不是自在。古德有說:在地面上大概修行功夫差一點,在空中可能是高一些。這個說法我們感到有一些勉強。為什麼?與阿彌陀佛的本願不相應。在彌陀本願裡面明白的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跟一切諸佛剎土不相同的地方,就是極樂世界是真正的平等世界,這是不可思議。為什麼?一切眾生根性不相等,煩惱習氣不一樣,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即使在《華嚴經》上,我們所看到的依舊是不平等。為什麼?它有四十一個階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那就不平等。
西方世界雖然有四土三輩九品,但是它是平等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對阿彌陀佛的贊歎,「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不是沒有道理。階位有沒有?有。階位有,但是它平等,他們都同居在一會。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十方世界所沒有的,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有。這是本願裡面講,凡是去往生的,「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這裡面並沒有說,上品上生的是阿惟越致,它沒有這個說法。既然說「皆是」,那就包括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一直到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這個才叫「皆是」。那一句經文非常重要。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那麼有在地面、有在空中,隨自己的喜愛;我喜歡地面,那個我喜歡在空中。喜歡在空中,你的房捨宮殿自然就升起來了,就升到空中去了,這個說法比較跟經義相應。所以西方世界確確實實是值得我們向往,我們應當發願求生淨土。
黃念祖居士注解裡面講到坐禅,他引用古大德的注解,坐禅前面也跟諸位說過,但是古大德的講法我們也應當知道,這是屬於佛學常識。禅是梵語,禅那,翻成中國的意思叫靜慮,禅那是以寂靜為體,雖然寂靜,但是它有觀照的作用。這個事情很難形容,所以古人常常用水來做比喻。水在靜止的狀況之下,像一面鏡子一樣,所以它的體要靜,不能動。靜之後,它能起照的作用,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山河大地反映在裡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就想這個境界,靜定觀照,這照,這是禅的意思。
禅是佛心,佛心,我們聽了這個名詞,不要想到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一切諸佛。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跟佛心沒有兩樣。佛心就是真心,就是禅心。這個禅的意思我們就明白了,清淨不動又能夠照見,所以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如果只有定沒有照,這不叫禅,那只能叫定,不可以叫禅定;禅定裡頭一定有觀照的作用,它有智,觀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這個照我們很難想像,為什麼?用水來做比喻,用鏡子來做比喻,它只能照到表面,它照不透;這個禅心作用,它透視,那個透視的能力,我們沒有法子想像。
《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粒微塵、一毛端、一毛孔,這裡面有無量無邊的諸佛世界,絕對不止是芥子納須彌。芥子是芥菜子,很大,那一粒很大,芥菜子裡面有須彌山,須彌山沒有縮小,芥菜子沒有放大,須彌山在芥菜子裡面,我們很難想像。佛告訴我們事實真相,微塵比芥菜子小得太多太多了。微塵,我們肉眼看不見。佛在經典上常常講,讓我們從佛的比喻當中去想像微塵,佛是怎麼說的?佛從牛毛塵,牛我們看見過,牛毛那個毛端、尖端有一粒塵土,它不會掉下去,那就很大,我看大概很好的肉眼能看見,牛毛端上面有一粒塵。
他說牛毛塵把它分成七分,七分之一叫羊毛塵,羊毛比牛毛就細得多了,那一粒在羊毛尖端上,它也不會掉,它非常穩穩的停放在那個地方。羊毛塵的七分之一,再分做七分,七分之一叫兔毛塵,這個兔毛就更細了。兔毛塵的七分之一叫水塵,就是這一粒塵在水,水有空隙,我們今天講密度,它密度不太大,它有空隙,這一粒塵在水裡面可以自由活動,沒有障礙。水塵的七分之一,佛說是金塵,金是金屬,金屬的密度比水大,但是我們現在知道,在高度顯微鏡之下看金屬,裡面還是有很多空隙,我們看好像窗戶一樣一格一格的還是有空隙,金塵在那個空隙裡面沒有障礙。金塵再分為七分之一,才叫微塵。
所以微塵我們肉眼是決定看不見的。它還不是最小的,佛說阿羅漢的天眼能夠看到微塵。微塵還能分,再分成七分之一,叫色聚極微。菩薩才看得見,阿羅漢就看不見了。色聚極微還能分,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那就不能再分,再分就沒有了。所以極微之微也叫鄰虛塵,它跟虛空做鄰居了,再一分就沒有了。這是佛在經上常常給我們講的。
一粒微塵裡面有大千世界,不是一個大千世界,無量無邊大千世界在一微塵中。這些大千世界裡面有無量無邊的諸佛,有無量無邊的菩薩,還有無量無邊十法界眾生。我們在這個世界,每一粒微塵裡頭都有我們,誰能看得見?普賢菩薩能見,不但能見,普賢菩薩能入。所以世界是重重無盡的,是立體的,是重重無盡的。到真正有甚深禅定功夫,你統統都能照見,不但能照見,跟普賢菩薩一樣能契入。所以大經裡頭常說,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圓成佛道就能夠看到重重無盡微塵裡面的世界。
怎麼叫重重無盡?一粒微塵裡面既然有世界,那裡頭有沒有微塵?微塵裡頭還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頭又有世界,這個狀況真的是不好懂。當年,這在唐朝初年,賢首國師在宮廷裡面講《華嚴》,講到重重無盡的世界,國王大臣聽不懂。賢首大師很聰明,請皇帝造一個八角亭,做個小亭子,八角亭,那就八面,每一面放一面鏡子,八面鏡子互相對照著。你不是不了解什麼叫重重無盡嗎?請皇帝到亭子當中站一站,你去看一看那個景,恍然大悟,就明白了。
我們要站在八面鏡子對照的時候,站在那兒你就看到自己的身影子重重無盡,無量無邊數不盡,世界是這個樣子的!我們沒有法子想像。所以《華嚴經・入法界品》,你看四十卷《華嚴》的經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這個境界是不可思議的,「普賢行願」,不思議境界是所入,普賢行願能入,所以修普賢行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重重無盡的世界!這個事情佛在一般時候他不講,為什麼?太深了,太妙了,凡夫很難體會,所以禅定功深。
我們講到修行,這個地方講到「行道」,講到『思道』,講到『坐禅』,這幾句話非常重要,這叫真修。修什麼?修清淨心。就是修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修什麼?修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坐禅,真正坐禅。外面境界又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那叫照見。所以禅的意思,靜慮;靜就是如如不動,慮是了了分明。靜是定,慮是慧,定跟慧是一不是二,就像水一樣;清淨是定,清淨它自然就起照的作用,所以照就是慧。定跟慧是一樁事情,定愈深慧就愈大,沒有定就決定沒有智慧。
所以我們世間人講的聰明智慧,佛不承認,佛說世間人,這六道凡夫的聰明智慧叫世智辯聰,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從禅定裡面生的。你有小定則有小慧,你有大定則有大慧,你沒有定,決定沒有智慧。定在哪裡修?不一定盤腿面壁,真正的定就是六根在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一定要學什麼?要學清清楚楚、如如不動。實在講,就是《金剛經》末後,世尊囑咐須菩提尊者的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不著相,相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決定不能夠執著、不能夠分別、不能夠動念頭,動念頭就是妄想。這個人叫真修行,真正在修禅定,所以行住坐臥都在用功,功夫從來沒有間斷過。
我們今天修行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你會起心動念,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你會起心動念。事實真相是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這個經到第十七,是不是在「泉池功德」裡頭?對,在「泉池功德」後面一段經文,「無性無作無我聲」,到那裡再跟諸位講這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說明宇宙人生真相。真相了解之後,你就不會動心了,你看到善的一面不動心,看到惡的那一面也不動心。為什麼會不動心?因為事實真相,這一切現象、一切真妄、一切是非,統統不是存在的。這個東西從哪裡來?從你妄想生的。實際上沒有這回事情。為什麼?一切現象剎那不住。我們凡夫看錯了,以為是真有。
我們居士林放生部的副主任林興福居士,今天早晨往生了,他給我們示現無常。很難得,他沒有生病,早晨做早課,聽說拜佛拜下去就不起來了,就走了,課誦的時候走的。這個我們一般人講心髒病突發,很快就走了。《八大人覺經》一開頭跟我們講「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假的,不是真的,何必要計較?何必要分別?何必要執著?為什麼不學菩薩?菩薩一切隨緣,你說好,他跟你點點頭,你說不好,也點點頭,到底是好、是不好?他也跟你點點頭。絕對不會起心動念,絕對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叫聖人;只有凡夫才會打妄想、才會起分別、才會起執著,自找苦吃。實際上沒有這回事情,我們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修行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修什麼?統統修禅定。我們念佛也是如此,我們念佛是用執持名號,用念阿彌陀佛名號,修什麼?修一心不亂。你們想想一心不亂是不是禅定?就是禅定。這是用的方法不一樣,這個方法確實非常方便、非常殊勝。當我們念頭才動的時候,馬上提起佛號,阿彌陀佛,把你念頭打掉,不論這個念頭是善還是不善,總而言之,都是妄念。
什麼叫正念?正念是沒有念頭。禅定境界叫正念,外面了了分明,裡面如如不動,這叫正念。正念是無念。話很難講,為什麼?怕大家聽錯意思,說無念,好,我什麼念頭都沒有了,那就是正念了?那也錯了,什麼念頭都沒有,就變成無想定了,所以不得已再跟你說無念是無邪念。但是無邪念,你又會想到那有正念,你還是在分別,還是在執著,難了,太難太難了。所以最後佛給你講一句真話「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這個道說不出來,沒有法子說,心行處滅是你也想不到。你別去想,你想決定想錯了,所以叫不可思,就不能想,不可議就是不能說。不可思不可議,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不會的人,還是假的,他裝出什麼事,他也不思、他也不念,以為那就是得道了,還是假的,還不是真的。
世間拿著佛法欺騙自己、欺騙眾生的人很多,我們不能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很容易受別人欺騙;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怎樣用功,如理如法的用功;你不知道,所以經教不能不讀、不能不聽。要常聽,有時候聽了幾十遍、幾百遍才真正懂得。初聽的時候,聽一、兩遍以為懂得,其實不然。但是沒有關系,只要你功夫不間斷,你虛心學習,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真的,沒有千遍、幾千遍的功夫,很難說你懂得了。宗門裡面常講:會麼?那個「會」可不簡單,那個會就是真懂得了,真正契入了,這要真功夫。真功夫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煉。再看下一段經文:
【或得須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羅漢。未得阿惟越致者。則得阿惟越致。】
這一段經文,我們科題上講「得果自在」。黃老居士注解裡面說,他說這一段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居民,「隨所學習各得其果」。學習確確實實他會帶著過去在他方世界學習的習氣,為什麼?帶業往生!這個習氣沒有斷,帶業往生,到那邊還有這些習慣。學小乘的,實在講,學小乘的人很多,他就帶著有小乘的習氣。
小乘裡面第一個證須陀洹果,這些名詞都是梵語,『須陀洹』翻成中國意思叫入流,這個流,聖人之流,他有資格參加聖人這一類。這一類不是凡夫,好比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上有很多俱樂部,你參加了會員,你是這個俱樂部的會員。這個地方是須陀洹的俱樂部,你能夠參與他們這個團體,這就是我們佛門裡面常講的「轉凡成聖」。須陀洹不是凡人,是聖人,聖人裡面地位最低的,剛剛入聖人之流。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夠入這個俱樂部?必須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這個惑是迷惑、煩惱,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見煩惱,見是什麼?換句話說,錯誤的見解,錯誤的看法。你能把三界眾生錯誤的看法統統修正過來了,你的看法正確了,這個錯誤的看法完全沒有了,你就入須陀洹了,不容易!
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要講起來那就很麻煩了。佛菩薩為我們講經說法,他有善巧方便,他把這八十八品見惑歸納成五大類,那就好講了。五大類頭一個就是身見。你看看三界眾生,真的包括色界、無色界,哪一個不執著這個身是自己?我們都以為這身是自己,這頭一個錯誤觀念。身不是自己!身不是自己是什麼?真正講身是我所,就是我所有的。像這個衣服,這個衣服是我所有的,這個念珠是我所有的,不是我。什麼時候你能夠覺悟,這身是我所有的,不是我。頭一個觀念。
所以這是很大的一個錯誤,是錯誤的根本,把身當作我。天天為著這個身,造無量無邊罪業,錯了!錯得太離譜了。就好像我穿的一身衣服,我不知道這個衣服是我所有的,把這個衣服當作我,天天要照顧它,干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造無量無邊罪業,是為衣服做的、造的業,你說冤不冤枉?六道眾生就干這些冤枉事情。到底什麼是我?我們留在下一品跟諸位來做詳細報告。頭一個錯誤的觀念。
第二個錯誤的見解,邊見。三界眾生都有,邊見現在科學家講「相對論」,兩邊的觀念。你看我們都生活在邊見這個境界裡頭,兩邊是我,我的對面是人,大的對面是小,長的對面是短,善的對面是惡,真的對面是妄,統統都生活在相對的境界裡,這個觀念錯誤。六道裡頭統統有這個錯誤的看法。
真實的境界裡面絕對沒有對立的,就是沒有相對的。離開相對,我們今天講絕對,絕對跟相對還是對立,所以大乘經上常講「兩邊不立」,兩邊不立不就有個中道了嗎?「中道不存」,也沒有中道,你的邊見就破掉了。兩邊都離開了,善惡兩邊離開了,真妄兩邊離開了,邪正兩邊離開了,就以為是中道了。念頭上還執著有個中道,還分別有個中道,還是錯誤,你還是沒有脫離。你才曉得這個難!證須陀洹果不容易。
在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般若經》裡面講離四相、離四見,我們總以為那是大乘法,那一定是大乘菩薩,小乘大概沒有離。我念《金剛經》念了多少年,始終有這麼一個觀念,小乘大概沒有離。我念了十幾、二十年,講《金剛經》的時候,才發現須陀洹離了四相。《金剛經》上說,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叫著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陀洹有沒有這個意思,我得須陀洹了、我證須陀洹果了!這是釋迦牟尼佛測驗須菩提,就跟宗門講的你會麼、你懂嗎;測驗他。
須菩提果然真的明白了,須菩提說「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你以為真的入了?入了哪裡?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我們從這個地方才恍然大悟,須陀洹已經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離了。那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不一定,我們不敢斷定。四相他離了,他決定不會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他要著相他不是須陀洹。我們才明了大乘經上所說的,有這一段經文可以作證,確實不是個容易事情,這是講到邊見。
第三個見取見,第四個戒取見,這兩種錯誤的見解,我們把它合起來講,中國人講「成見」,某人成見很深,這兩種屬於成見。成見為什麼說兩種?一種是因上的成見,一種是果上的成見;見取見是果上的成見,戒取見是因上的成見,修因,都是屬於錯誤的見解。最後一類,前面這四類不包括的,沒有包括到的,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歸在一類,叫邪見。這個裡頭境界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佛法裡面把它總共分類,分成八十八品,統統斷盡了;換句話說,見解錯誤修正了,我們講正知正見,須陀洹才真正是正知正見,超凡入聖。
只要證得須陀洹果,出不了六道,還在六道裡頭。為什麼出不了?六道的緣沒有斷,你出不去,但是三惡道的緣斷掉了。換句話說,在六道裡頭,肯定不墮三惡道,三惡道的緣斷掉了。他在六道裡面就是天上人間,佛經上說七次往返。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就證阿羅漢,他就肯定超越六道輪回了。所以他不是凡夫,得了保證,這個保證就是位不退,三不退裡面位不退,他得到了保證。如果他到第七世,天上人間第七世,這個世間沒有佛法,沒有佛法他怎麼辦?沒有佛法他就成獨覺,還是超越六道輪回。緣覺裡頭有一種獨覺,叫無師自通,他絕對不會等到第八世。如果遇到有佛出世的時候,他就證阿羅漢果,聲聞,證四果羅漢。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懂,不要被人騙了。
我過去初出家的時候,在台北講經遇到一位老居士,他年齡比我大,大概差不多大二十歲的樣子,學佛好像也沒有多少年,告訴我,他證阿羅漢果了。語氣非常堅定,一點懷疑都沒有,跟我說了好幾遍他證阿羅漢果,搞得我一點辦法都沒有。最後我就想起來了,須陀洹,真正證得須陀洹,他有天眼通、有天耳通,須陀洹就有了;六種神通,初果就證得這兩種。證得二果就有宿命通,他心通、宿命通,三果有神足通,四果的時候,六種神通具足,有漏盡通。
我就用這個來問他。我說:你是阿羅漢,六種神通具足,那你一定有天眼,我們現在在房子裡面,在這裡坐著討論佛法,那個牆外面來來往往的人,你有沒有看見過?他說:看不見。我說:那你不是阿羅漢,不但不是阿羅漢,須陀洹都不是的。這樣子他才服了。他這種說法,在佛法裡叫增上慢。他並不是騙人,他是誤會,自己以為到這個境界,這屬於增上慢,他並不是存心來騙人。存心來騙人,那個罪過就重,那叫大妄語。
大妄語,在佛門裡面諸位看《戒經》就曉得,墮阿鼻地獄。沒有證得跟別人說他證得了,不是再來人,他讓別人宣傳他是什麼菩薩,是什麼人,阿羅漢再來的,目的都是取名聞利養,都是在名聞利養。這種人縱然眼前得一點小利,得一點小名小利,來生都在阿鼻地獄。這是妄語罪裡頭最嚴重的大妄語。
在我們佛門有史以來,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有沒有佛菩薩再來的?有。甚至於我們的講堂裡就很多,不露相,沒有人知道。如果露了相,我是什麼佛來的、什麼菩薩再來的,肯定是假的,絕對不是真的。有一個例子,你說出來之後馬上就走了,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我們在《神僧傳》、《高僧傳》裡面看到,真的再來人,但是他們露相不多,總是有特別的因緣。
像永明延壽禅師,他臨走的時候,這我們曉得他也都是演戲的。當時的國王是大護法,要辦一次無遮大會,這無遮大會就是現在我們講的宴會,請出家人吃飯。無遮是無條件的、平等的,只要是出家人都可以來應供,國王平等接待。這是佛門裡面修福,修殊勝的福報的一種方法,用平等心來修供養、供齋。那天來的出家人很多,這個宴會當中也有一個主桌、主座,這個主座誰都不肯坐,都非常謙虛,都在那裡禮讓,彼此都在那裡推讓。正在大家推讓的時候,外面來了一個和尚,穿得破破爛爛的一個窮和尚,看到大家都推讓,他就在主桌當中坐下來了。都是出家人,今天無遮大會,平等!誰也不好意思講,就坐下來吃飯。吃完之後,這和尚也就走了,散會走了。
這國王就問永明大師,他說:今天我們這個大會,有沒有聖賢來應供?他說:有!他說:什麼人?定光古佛今天來應供。他說哪一個?就坐在上位的那個和尚。這個國王一聽說,這還得了!定光古佛今天都來了,立刻派人追蹤。大家也不曉得他叫什麼名字,他長得耳朵很大,就叫他大耳朵和尚,那個大耳和尚。以後被追蹤到了,追蹤到之後(他身分暴露了,知道這是定光佛再來的),大耳和尚看到這些人來了,只說了一句話「彌陀饒舌」,阿彌陀佛多嘴,把他的身分說出來了。他在那裡就入般涅盤了,就坐化了。大家聽到這個話,定光佛走了,曉得他,他走了,真的走了。彌陀饒舌,那永明延壽一定是阿彌陀佛,趕緊回去報告。
回到國王那裡報告,說這個大耳和尚已經圓寂了,但是他說了一句話「彌陀饒舌」,那永明延壽大師一定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這國王說那個佛涅盤了,還有一尊活佛在,趕緊去拜永明延壽。還沒有出門,外面有人報告,來的人也來得很匆促,幾乎跟國王撞了一跤。國王說:這麼匆匆忙,什麼事?永明延壽大師圓寂了。兩個都走了。所以是身分一暴露就走!你再要留在這裡,不叫招搖生事嗎?所以真人不露相,這是示現告訴你確確實實有許多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我們也不要去猜,猜是打妄想,打妄想有什麼用?自己老老實實,依教奉行,這樣就好!要自己真正得利益,才會有受用。底下一句。
『或得斯陀含』。斯陀含是小乘二果,翻成中國意思叫「一來」。什麼叫一來?天上人間不是七次往來嗎?他還要到人間來一次。為什麼?欲界有九品思惑,這是思煩惱,就是錯誤的思想。錯誤的思想,三界(也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共有八十一品,它分作九地,三界九地,每一地九品,九九八十一品。欲界是一地,色界四禅是四地,無色界四空是四地,所以總共是九地。欲界九品思惑,他斷前面六品,後面三品還在;換句話說,他跟欲界還有緣,必須在欲界再來一次,所以叫一來,一次往來。
從斯陀含到阿羅漢,他們必須要把三界八十一品思惑要斷盡,叫見思煩惱。見思煩惱在《華嚴經》裡面稱為執著。你看《華嚴經・出現品》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就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就是見思煩惱。換句話說,執著要不斷,六道出不去。阿羅漢他的本事,就是人間天上、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他再也不執著了,所以他超越六道輪回。所以我們要常常想想,見色聞聲都起執著,嚴重的執著,那你怎麼能入門?這個門,須陀洹的門,須陀洹不能證得,我們學佛永遠在門外!這個諸位一定要懂得。
小乘須陀洹入門,大乘初信位的菩薩,十信,初信是第一個位次,十信。十信位的菩薩,初信位跟須陀洹的境界完全相同,也是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證大乘;你學大乘的人,他就證大乘。大乘初信位的菩薩,小乘則是須陀洹果。
所以我們學佛,最重要的是講斷證的功夫,不是在文字上,不是在理論上,文字理論你通了沒有?你根本就不通。你沒入境界那怎麼通?你講經你沒有證得這個境界,你講的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這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不是講如來的真實義,你是講你自己的意思。你講你自己意思,你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你怎麼能度人?所以講經這個事情難!古時候講經的標准,是悟了以後才講經,給經典做注解,都是悟了以後;有修有證,他們的講解沒有錯誤,他們的注解沒有錯誤。現在人不行。
證果的,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大概在這個世界上一個都沒有了,那我們不得已而求其次。其次是什麼?有修。真正有修行,他沒有證,聽聽他的修學報告,提供給我們做個參考,還可以,他真有修。真修就是真干。就像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疏》裡面所說的,他這個《疏》一般也叫《四帖疏》。《觀經四帖疏》是善導大師作的,「上品上生章」裡面,大師說得很好:佛教給我們做的,我們一定認真努力去做;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一定要遵守,不能夠違犯。這真修行,依教奉行。
佛教我們十惡不能做,那我們真的要把它斷掉,不但在事上沒有,念頭都不可以有。殺生、偷盜、邪YIN、妄語、惡口、兩舌、绮語、貪、瞋、癡,十惡!佛說這個決定要斷,我們斷了沒有?十善一定要修,十善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癡。做到沒有?最低限度!所以我們讀善導大師的教誨,善導那也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我在日本訪問,跟日本人說這樁事情,他們也說他們也有這個說法。日本人也有這個講法,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的。
如果我們做不到,佛教我們不能做的,我們還是要做,教我們要做的,我們沒有做到,這就沒有修行,這不是佛的學生。佛的學生一定要依教奉行。千經萬論,佛一生不知道說了多少遍,千遍萬遍,教導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是佛弟子的標准。受是接受,佛講的教誨統統接受;持是做到,就像善導大師講的,一定要做到。做到之後,每一天要讀誦,讀誦是溫習,中國儒家講「溫故知新」,天天要讀誦經本,還得為人演說,自利利他。演是表演,做給別人看,讓別人看了有所感動,啟發他、勉勵他來學佛。
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佛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典型,是我們的模范。我們起個念頭,想一想這個念頭,佛有沒有起這個念頭?像不像佛?開口說話,要想到佛有沒有這個言語?佛跟一般人說話是不是這個說法?佛一舉一動,我們學得像不像?總而言之,所有一切的行為,這個修行,行是行為,我們的行為錯了,有錯誤,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修行。修行,修正錯誤的行為。起心動念是心的行為、意的行為,念頭!你念頭錯了,言語錯了,身體造作錯了,行為再多,歸納起來不外乎這三大類。
一切經典教導我們修行,沒有別的,就是這三大類的行為。你想錯了、看錯了,這是意業的行為,經論幫助你修正。言語造作,這身業的行為(身包括口),戒律!戒律是正確的行為、身口的行為,經典是正確思想見解的行為;依照經論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依照戒律修正我們身口的造作,你得要干!所以佛法是實學,真實的學問,不是談玄說妙,那個沒有用處,佛法學了馬上就有用處,立刻就見效。
果報,釋迦牟尼佛、一切諸佛如來,在這一部經上你看到阿彌陀佛顯示出來的,果報是什麼?智慧,福德,壽命;長壽,無量光、無量壽。這三者哪一個眾生不求?六道眾生、九法界眾生各個都希求。都在經教裡頭,你真的明了了,真的懂得了,那就是一般人常講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它有理論、它有方法,依照理論方法去求,哪有不感應的道理!所以這一門東西,實在講,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善法,第一等的真實法,它不是假的是真實的。智慧讓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福德讓我們得大自在,真正的解脫,得大自在。所以經典這些都是講的實證,真的要斷煩惱。
『阿那含』是三果,翻作不來;阿翻作無,那含翻作來,不來了。這個不來是什麼?不到人間來了,不到欲界來了。他們修行在哪裡?修行在四禅天,在色界。色界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他往來就在這個范圍裡頭了,他不到欲界來了;欲界裡面的緣他斷掉了。就是欲界是一地,這一地九品思惑他斷盡了,所以他不來了。多半他們住在第四禅,第四禅淨居天,也叫五不還天。這個淨居天有五類不相同,這裡面不但是有小乘的阿那含,也有大乘權教菩薩,他們斷證功夫跟阿那含相等,都住在這裡頭,我們通稱為淨居天人,這些人統統都是修行人。
四禅是凡聖同居土,四禅是福天,福報大,那是凡夫天,五不還天是聖人住的,所以第四禅是凡聖同居土。欲界天裡面第四天也是凡聖同居土,欲界第四天兜率天,兜率天有內院、有外院;外院凡夫,內院彌勒菩薩的道場。所以那個凡夫,兜率天人見不到內院,跟我們這個世間一樣。我們這個世間也是凡聖同居土,有菩薩的道場,我們知道在中國,四大菩薩;有阿羅漢的道場,《三昧水忏》裡面,悟達國師見到的迦諾迦尊者,那是阿羅漢。他的道場在四川,我們人看不到,人看到的是荒山,實際上是阿羅漢道場,凡聖同居土。聖人知道凡夫境界,凡夫不知道聖人,看不到。
四果阿羅漢,阿羅漢翻作「殺賊,應供,不生」,有這三個意思,這是三界見思煩惱統統斷盡了。我再重復說一遍,我用《華嚴經》的說法,大家好懂「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了」。你們好好想這句話,那你就證得阿羅漢果了。你還有執著,你出不了六道輪回,阿羅漢對於世間法、出世間法都不執著了,我們要學!要知道「執著」這個虧吃大了,分別執著害死了我們。我們無量劫修行,生生世世不能成就,虧吃在哪裡?就吃在這個分別執著。這虧吃大了,這一生何必還干這個!
無論什麼事情,天大的事情,真正遇到了,無所謂,人家要怎麼做都好,你們去做去,樣樣都好,與我不相干。即使是自己的生活也不要執著,今天吃得好,很好,吃得不好也好;有得吃也好,沒得吃也好,你才自在。一定要想怎樣,你就搞六道輪回。我要想怎樣怎樣,統統是六道輪回業,而且這個妄想執著裡面,太多太多三途的業報;餓鬼、畜生、地獄,何必干這個?
三途的分別執著,我們不能不知道,要有高度的警覺。那是什麼?與貪瞋癡相應的這種分別執著就是三途。餓鬼道貪,你的分別執著與貪心相應,你造的是餓鬼道的業;如果與瞋恚相應、嫉妒瞋恚相應,你造的是地獄業;愚癡,愚癡就是糊裡糊塗,沒有智慧,與這個相應,你造的是畜生道的業。所以我們的分別、我們的執著,如果是跟貪瞋癡相應,你造的這個業是三途業。佛經裡頭講得清楚、講得明白,我們要相信。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佛不欺騙人!佛到這個世間來,幫助大家不墮三途,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幫助你去作佛,幫助你去作菩薩。到世間來就為這麼一樁事情,他不為自己,沒有自己。我們總是要清楚、要明了,要認真跟佛學習。
阿羅漢,這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有「殺賊,應供,不生」。我有一次遇到天主教的一位神父,也很有聲望、有地位的一位學者,大概從台灣來的,年歲大的也許知道,方豪,他是政治大學文學院的院長。我過去曾經在韓館長家裡住了十七年,韓館長的家就在他天主堂隔壁,所以這個神父我們常常見面。他也相當開明,但是他有一個疑惑,他來問我:法師,你們佛教講不殺生、講慈悲,阿羅漢「殺賊」,慈悲心何在?他來問我這個問題,這個就是意思望文生義,望文生義就錯解了,這個賊不是人,這個賊是什麼?見思煩惱。
佛把見思煩惱比喻作賊,為什麼?見思煩惱把我們的功德法財障礙了,障礙我們自性的智慧,障礙我們自性的德能,障礙了我們自性本具的相好,所以就好像賊把我們的家裡財寶偷走了一樣,是這個意思。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這個斷就等於說把這個賊害殺掉了,他不是真的殺賊,這個不是強盜土匪,不是這個,千萬不要錯會意思。所以我過去遇到這麼一樁事情,叫望文生義。所以佛經上有講「三世佛怨」,你要望文生義,講錯了,三世佛都喊冤枉,那不是佛的意思,這個我們一定要懂。
「應供」是什麼意思?他的福報成就了,他六道裡面的果報,果必有因,這個因就是見思煩惱他斷盡了,所以六道的因沒有了,六道的果他不受了,超越六道輪回。我們一般叫入有余涅盤,他也算是入般涅盤。涅盤翻作寂滅,也翻作不生不滅,他這個不生不滅是講六道。為什麼叫有余?因為他的妄想沒斷,他的分別沒斷。他還有分別、還有妄想,只是執著沒有了,執著確實沒有了,所以他有余。
他不是如來果地上的大涅盤,如來果地上妄想分別也斷了。這個說起來太重要了,如果把分別斷掉了,世出世間法不再分別了,這個人就超越十法界了。你看看十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佛,不是真佛,天台大師講相似即佛。四聖法界是相似即,這是十法界裡面證得最高的,他沒有見性。達到見性的邊緣,還沒有見性,這十法界裡面的佛。在天台大師天台四教裡面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他講藏、通、別、圓!藏教佛、通教佛,這十法界裡頭沒有見性的,也就是說他們分別沒有斷盡。在賢首華嚴宗裡面講,小教、始教。小教的佛,始教的佛,這十法界裡面的佛。
所以佛,我們知道他有等級的,這在十法界裡。要是把分別都斷了,其實真的要斷,你了解事實真相,你就不會再分別了,你的境界就提升了。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我們要問他有沒有分別?他有沒有執著?真的,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要有分別、有執著,那他退轉了,絕對不可能退轉,因為他證得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他怎麼可能退轉?不會退轉的。他跟我們在一起,他表現得有分別、有執著,那是什麼?因為你分別,他隨順你的分別;你執著,他隨順你的執著,他自己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他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譬如說,你問佛這是什麼?佛說這是毛巾。這不就分別嗎?他也執著!你們叫它做毛巾,佛也隨便這麼說,佛的心裡念頭都沒有,你要懂得這個意思。
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這經論裡常講「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你要壞世間相,你就沒辦法教化眾生。你要教化眾生,一定要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自己確確實實沒有分別執著,你才能夠入佛境界。佛的境界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這三樣東西把整個宇宙裡面的理、事、性、相、因、果統統都包括了,包括盡了。你徹底明了通達,自自然然生起大慈悲心。
大慈悲心哪裡要勉強發,自自然然而生的,與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眾生有感,佛菩薩立刻就有應,這個裡頭沒有條件,所以叫無緣。「緣」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條件,無條件的,一切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所以我們念佛,佛念我們,眾生念佛,佛念眾生;眾生念佛是虛情假意,不是真的,佛念眾生是真心,誠心誠意,那不是假的,所以感應道交不可思議。阿羅漢證得這個境界,佛說他應該接受天人的供養,六道裡面所有一切眾生供養,為什麼?阿羅漢是福田,你供養他得福報。
六道眾生裡面,把福報看得最重的是什麼?最重的是財富,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物質生活,這是大家最重視的。你供養佛、供養阿羅漢,你所得的福報就大了。為什麼供養他們的福報大,供養一般人的福報小?這裡頭道理我們要懂得。阿羅漢的心量大,大在哪裡?大在他沒有執著,執著的心量很小。他執著沒有了,他的心量就大了,供養這種人,福報就大了,隨著他這個心量拓開了。如果你供養菩薩,那個福報就更大,為什麼?菩薩分別也沒有了,阿羅漢還有分別,沒有執著。
所以供養佛這福報最大,佛是連妄想都沒有了、都斷盡了。但是《四十二章經》裡面最後有一句話:供養一切諸佛如來,不如供養一個無修無證的人。這個話怎麼說?無修無證是自己!連佛都超過了,無修無證跟虛空法界融合成一體了,連痕跡都沒有了,不是我們這些凡夫。我無修無證,供養我超過諸佛了,那你就完全把意思錯解了,就錯會了。這個無修無證是他的修證圓滿,連修證的痕跡都不著,這叫「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那是誰?那是講自己。自己如果能夠離四相、離四見,無論供養哪一個眾生,福報都是等虛空法界,道理在此地。
福報是隨著自己心量的大小,而現出大小。所以你的心量愈大,你修一文錢的功德,那個功德都是遍虛空法界。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起心動念不要為自己想,不要為自己家庭想,也不要為自己公司行號想。出家人也不要為自己小道場想,那你的心量很小,你修的福很有限。起心動念要想到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一切眾生,你這樣的修福,福報不可思量,無量無邊。無論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很小很小的一點好事,看到貧窮困苦的人,你布施一塊錢,你想到的是遍法界虛空界,你這一塊錢的功德就遍法界虛空界,真的隨你心量。我做錯一樁事情,我起忏悔的心,這個忏悔的心也遍虛空法界,你說這功德多大。
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念念究竟圓滿。這個絕對不是說只有他們才能做得到,我們做不到,你這個想法,這叫妄念,這叫妄想,你想錯了。他能做得到,一切眾生都做得到,只是我們不了解這個道理,不知道事實真相,我們的生活完全被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所支配、所主宰,這叫可憐,佛經上常常講「可憐憫者」,這是佛的感歎。
妄想、分別、執著本來沒有!自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自性裡頭只有智慧、德能、相好,哪來的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妄想分別執著叫做妄,妄就是本來沒有。從妄想生分別,從分別生執著,能生的是妄,所生的不統統是虛妄的,哪一個真實?我們被這個害慘了,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如果沒有遇到佛法,我們哪裡知道這事實真相?知道事實真相了,就要發一個狠心,捨!把它捨掉,不再搞這個了。果然能捨,你就快樂了,你這一生就活得非常自在,馬上就看到效果。效果是什麼?煩惱輕、智慧長。
煩惱輕就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一年比一年少,你的智慧、德相一年比一年增長,一定道理。這樣你自己修學就度化眾生了。所以自行跟化他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這個道理不難懂。你的家人、你的親戚朋友、你的鄰居,看到你一年比一年好,頭個一、兩年他不覺得,不覺察,過個五年、十年,這個懸殊太大了,他就發現了。發現之後,他對你就佩服、就尊重,他向你請教,問你:你怎麼學的?
第一樁叫人感覺得不相同的,你快樂,一天到晚歡歡喜喜。早年我住在美國加州的時候,我們鄰居都是當地的美國人,我在那裡住了兩、三年。大概是一年之後,鄰居就打聽,打聽我們這些人干什麼的。為什麼打聽?他說為什麼他們那麼快樂?換句話說,他就發現他自己的日子過得很苦,為什麼我們這麼快樂?如果你再要留意一點,我們這一班人不老,他感覺到很驚訝,不容易衰老,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惠能大師見五祖,他就跟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你看,多令人羨慕!我們一般人要看到祖師,一定說:弟子心中常生煩惱。所以說你自己修學的成績,都在你面孔上,都在你身體上,不在別的地方;用不著說話,看到你的形象就曉得你修行有什麼功夫!然後看到你的談吐、你的舉止,自自然然就讓人尊敬、信服,這個就度化眾生!。
所以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為人演說!做出樣子來給人看。特別是現在的社會,現在社會的一切眾生有哪些毛病,我們要示現給他看,要幫助他糾正。你去仔細看他的痛苦,苦從哪裡來的?現在這個大社會裡面,你看災難,災難從哪裡來的?它有因,我們知道這個業因。我們所示現的,這個裡頭沒有災難的業因,沒有苦報的業因,你要從這個地方去示現。佛菩薩為我們示現,我們今天學會了,也模仿佛菩薩示現一點給別人看。
中國古人講得很好,「憂能使人老」。人的老化,實在講,憂慮是使人老化第一個因素,我們要把煩心的事情,常講你的牽掛、你的得失,這所有煩心的事情統統把它丟掉、放下,把它捨棄掉。你一定要知道,這個世間沒有一樁事情值得煩心的,為什麼?世間人逃不出命運,命裡面都給你注定了,你還要操什麼心?學佛,我們這一生一切佛菩薩替我安排了,我還操什麼心?如果我要操心,佛菩薩就不安排了,那我可麻煩了,樣樣事情都要自己操心,累死了。統統交給佛菩薩,我只乖乖的聽話,天天念經、天天學佛就行了,做個好學生。佛菩薩是褓姆,他來照顧,我們千萬不要越權,不要管他的事情,你就得大自在了。
這一些修學的綱領、方法,都是章嘉大師傳授給我的,我對老師感恩!我學佛這五十年來,一點都不操心,決定不過問,確確實實福報自然的。到這個年歲了,孔老夫子說: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我今天也到了這個年齡了,今年七十七了,可以跟諸位說一句:心想事成。現在我想的,希望這個世界上不要有戰爭。如果美國對伊拉克不發動戰爭,那我這個心想就事成了。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四0集) 2003/2/1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40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四十面第一行最後一個字看起:
【未得阿惟越致者。則得阿惟越致。】
從這一句經文看起。昨天講到「得果自在」,世尊在經上跟我們提到小乘的四果。我們再看這一句經文,這是緊接著阿羅漢,『未得阿惟越致者,則得阿惟越致』,這句是說的大乘之果。阿惟越致菩薩,古大德在注疏裡面告訴我們,是七地以上。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是純一大乘,不但是純一大乘,實際上它是一佛乘。
隋唐時代,古大德判釋釋迦牟尼佛這一代時教,有小乘,有大乘,大乘上面還有一乘。所以「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是把諸佛如來,包括法身大士,應化在九法界教化眾生的本願,給我們說出來了。由此可知,小乘,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都是如來教化眾生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的目的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大家都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
為什麼要說三乘?三乘是屬於不得已,方便說。眾生沒有這個根性,沒有這麼大的志向。修行,有人說我只要能平平安安過一輩子就好了,其他的我什麼也不指望,這樣的人佛對他就沒有法子了。他不想成佛,他也不想作菩薩,甚至於你說須陀洹果他也沒興趣,他只希望平平安安過一輩子,就很滿足了。但是佛對一切眾生,絕對不會令他失望,你希望什麼,他就幫助你得到什麼,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希望做個好人,他幫助你,你希望生天,他也能幫助你,肯定能滿一切眾生的願望,這是佛慈悲到極處。所以,佛的法門就多了,都是為應機而設施的。
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知道這是一佛乘,哪裡還會有小乘?所以,此地跟我們講的也是方便說,不是真的。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人天,也沒有聲聞、緣覺,佛何以在「淨土經」裡面都跟我們講天人、聲聞眾?我們要懂得他的意思。西方極樂世界絕大多數的人是帶業往生的,這跟其他世界不一樣,帶業往生的。帶業往生是帶著過去,像我們娑婆世界這些煩惱習氣,帶著去的。帶到那邊去,當然要斷煩惱、要斷習氣,煩惱習氣不斷,你怎麼能成就?肯定不能成就的。
但是西方世界跟一切諸佛剎土不一樣,雖然你的煩惱習氣沒有斷,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智慧,你的能力(能力就是一般講神通),你的受用(我們講福報),都跟阿彌陀佛相等,這個不可思議!你是凡夫,你怎麼能福報跟佛相等?這經上大家讀得很清楚,第一個,到西方極樂世界容貌跟佛一樣,身體跟佛一樣,真金,紫磨金色身!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生到那裡就跟佛一樣,智慧、神通、道力統統都一樣;換句話說,你已經成佛了。但是這個成佛不是你自己本事,不是你修證得到的,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給你的;換句話說,享阿彌陀佛的福報。
就像我們這個世間人一樣,這個小孩來投生,投生到帝王家。他一出生就是太子的身分,他的受用跟國王一樣,那不是他自己能力得來的,是他老子給他的,這麼一回事情。所以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福報跟一切諸佛一樣,神通、智慧、能力都一樣,不是自己修的,是阿彌陀佛給的。這很不可思議,這是西方世界唯一殊勝的地方,他方世界統統沒有。雖然佛給我們這個智慧神通道力,我們的煩惱習氣還在,要不要斷?當然要斷。你要不斷的話,永遠享受別人賜給你的福報。到你自己煩惱斷盡了,那個福報是你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不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要了解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實狀況。
這個地方講天人,講小乘,講阿惟越致菩薩,都是到那個地方自己實際修行斷證的功夫;在西方極樂世界,斷證功夫等於他方世界的須陀洹、斯陀含,斷證等於。實際上,你的智慧神通能力決定不是他方世界的聲聞、緣覺、權教菩薩能夠相比的,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古人注子裡頭也說,實際上每個往生的人都是發菩提心,都是一向專念,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一乘法,一佛乘。所謂聲聞、人天,只是顯示斷惑程度,跟隨順他方比較來說的。我們曉得這個事實真相。
在這個地方我們又得要留意了,《無量壽經》我們還沒有讀到的「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品經文是說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要具備的條件。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句話非常重要。你看上品往生的是這個條件,中品的、下品的統統是這個條件,決定不能夠疏忽。
現在我在香港、在台灣、在美國常常聽到,大概新加坡也有,從日本傳來的「本願念佛」。本願念佛,古時候祖師大德承傳的沒錯,可是傳到今天,我聽聽他們跟我講的,有問題了。他們只重視四十八願裡面第十八願,他說十八願是本願,其他都不要學了。十八願是什麼?十念必生!所以他每天就念十句佛號就可以了,將來一定往生!「經上講的,十念必生!」到臨終不能往生,還要跟阿彌陀佛打官司:阿彌陀佛你說話不算話,我遵照你的方法,十念,為什麼不能往生?其實這些人自作聰明,投機取巧,對於四十八願的意義他不了解,錯會了佛的意思;佛沒有講錯,你聽錯了,你誤會了,過失在你不在佛。
古大德、祖師大德講得很明白、很清楚,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圓滿包括了其他的四十七願,少一願,你這一願不圓滿,有欠缺。正是《華嚴經》上所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怎麼能四十八願執著一願,這個不可以的。要知道古人講那一願就是一切願,那行,任何一願都包括一切願,它是圓滿的,這就沒錯了。
第十九願「發菩提心」,實在講,四十八願裡頭這兩願最重要。我們在「三輩往生」裡面,上中下三輩都有這一句話;「發菩提心」是第十九願,「一向專念」是第十八願。你只有一向專念,沒有發菩提心,你不能往生。所以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並不多,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事實真相擺在我們面前。
早年我在台中學佛,李老師常常提醒我們,現前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夠往生的兩、三個人而已,萬分之二、三。其他的,真的是一萬人當中,有九千九百九十多個人都不能往生。九千九百九十多個人不能往生,什麼原因?沒有發菩提心!你跟阿彌陀佛的本願不相應。你要不發菩提心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是一佛乘,它那個世界是一佛乘的話,那菩提心比什麼都重要。
什麼叫菩提心?經論裡面講得很多,不好懂。《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跟我們講的「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講三個。何以菩提心說三個?三個實際上是一個。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至誠心起作用,那個作用有對自己、有對別人,對自己是深心,對別人是回向發願心。所以深心跟回向發願心是菩提心的作用,一個對自己的作用,一個是對別人的作用。實際上一個心,從三個方面來說。這個如果不好懂,我們再去看《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跟我們講菩提心,他講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我們把《經》跟《論》合起來看,意思就容易懂了,《論》上講的直心,就是《經》上講的至誠心,深心是一樣的;《經》上講的回向發願心,就是《論》上講的大悲心,大慈大悲。這樣我們就好懂多了。可是「深心」還是不好懂,到底什麼叫深心?深心是自受用,菩提心起用,自受用。
所以我在早年,在美國的時候,把菩提心寫作五條十個字,好像是在這邊。真誠,真誠就是至誠心、就是直心;清淨、平等、正覺就是深心,這樣大家就好懂多了;慈悲心就是回向發願心,對人的,對自己要清淨、平等、正覺。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這十個字相應,你就真正發了菩提心,這是無上菩提心。所以既然真正發心,這一生當中決定要往生極樂世界,決定要親近阿彌陀佛。果然你有這樣的願望,從現在起,你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一定要用真心,不可以再用妄心。
也許有人說:我用真心待人,別人用妄心對我,那我不是吃虧太大了?這個時候,你就要問了,你是想繼續搞六道輪回,還是要到極樂世界?如果到極樂世界,你不真不行!極樂世界的人各個都是用真心,沒有用妄心的。你還不肯用真心,還以虛妄心處事待人接物,你這一生念一輩子佛,不能往生,你是屬於那一萬個人裡頭,九千九百九十幾個裡面的;你要肯用真心,你就是一萬人當中兩、三個的。這個道理諸位要懂,事實真相要明白。
所以我們真正發心行菩薩道的,決定要見阿彌陀佛的,我們不怕別人騙我。別人騙我、侮辱我、欺負我,實在講我都恭恭敬敬的感激他,念阿彌陀佛回向他。為什麼?消我的業障。好!他自己造罪業,替我消業障,他真是捨己為「我」,我的恩人!他自己不知道,我清楚、我明白。我跟他走得不是一條路,他走得是六道輪回,走得是三途惡道;我走得是一乘佛道,不是聲聞,不是緣覺,也不是菩薩,我走得是成佛之道。希望大家有這樣的認知,我們的前途是一片金色光明。決定不貪圖這一生的名聞利養,要把它捨得干干淨淨。
我離開新加坡到澳洲,寫了一副對聯,勉勵自己,也勉勵我們的同學。這個對聯的上聯是「處逆境,隨惡緣」,逆境是我們的環境不好,處處都有障礙;人事環境不好,毀謗我們的人很多,造謠生事的人很多。處在這樣環境裡面,決定沒有一念瞋恚心,「無瞋恚,業障盡消」。有一念瞋恚心,你的業障現前,那個果、結果,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不可以。所以在這一方面,我們受委屈,受人陷害了,立刻要想到釋迦牟尼佛修忍辱波羅蜜的時候,遇到的歌利王。我們想到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那樣的災難都能夠承受,沒有一絲毫瞋恚心,我們要學!沒有一絲毫報復心。
沒有瞋恚心,忍辱波羅蜜圓滿;沒有報復的念頭,不殺生這一條戒圓滿。所以歌利王有很大功德,成就修行人兩樁大事。等於說你修行,人家來考你,考驗考驗你,看你功夫怎麼樣。我們不能說一下就被人考倒,那就完了,那還要搞三途六道。要考不倒,我統統都能夠承受,歡歡喜喜的承受,沒有瞋恚、沒有報復,而且是感恩戴德。這一個測驗,知道自己修學的功夫、修學的境界。所以對於逆境、惡緣,我們確確實實是倍生感激,把自己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
下聯是「處順境,隨善緣」,好環境,一切都很如意的,「無貪癡」。最怕的是在這個境界你起了貪心,你被境界迷惑,那你就完了。決定沒有貪、沒有愚癡,「福慧全現」,福慧就現前了。這是我們自己勉勵自己,也勉勵一切同學,在順境、逆境離貪瞋癡,貪瞋癡是三毒。起心動念要跟三毒煩惱相應,這是造的餓鬼、地獄、畜生的業,將來果報在三途,所以決定不可以。
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決定不去管別人,把自己管好,別人怎麼做與我不相干,那是他的事情。我一定要隨順佛陀教誨,一定要隨順十善,要隨順三皈(三皈是覺、正、淨),要隨順六度,隨順菩提心、大菩提心。這樣「一心稱念,求生西方」,沒有一個不往生的。
古時候祖師大德講,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能如理如法的修學,各個往生。所以,一定要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特別是慈悲心,對什麼人?對你的冤親債主。你能夠對於陷害你的人慈悲,你就會對所有一切眾生都慈悲。對三途六道,地獄眾生,無惡不作的,都要大慈大悲,他們可憐、愚癡!造作的罪業。他要有智慧,他絕對不會造罪業。所以我們對人、對一切有情眾生,看法裡面最重要的,要肯定「性本善」。
所有一切眾生的真性,真性是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本善。他為什麼會造惡?因為他迷失了本性。迷失本性,隨順習性,習性不善!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他怎麼看?看本性。所以一切眾生都值得我尊敬,都值得我供養,都值得我全心全力的來奉事,道理在此地。佛看的正確,我們凡夫把人看扁了,不從正面看,從邪面看;不看他的本性,看他的習性,就錯了。佛菩薩看一切眾生的本性,不看習性,所以他的心永遠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道理在此地。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這是成佛之道。
今天講這一句「阿惟越致」,阿惟越致在《彌陀經》上叫阿鞞跋致。因為它是梵文的音譯,音差不多,所以是一樁事情,一個名詞。它的意思,古德說「不退轉於成佛之道」,就是走成佛這條路,他一直往前進,他不會往後退,阿鞞跋致是這個意思。小本經翻作阿鞞跋致,古德有從經文上來翻,「阿」翻作無。
我們這個「阿彌陀佛」,頭一個「阿」也翻作無;「彌陀」翻作量,無量;「佛」翻作覺。所以阿彌陀佛的意思,要整個從中文翻過來是無量覺,佛是覺的意思。佛在《彌陀經》上跟我們講它的意思,一個講的是無量光,一個講的是無量壽,這兩個字的意思也非常好。光是光明,光明遍照,我們現在講空間,無量的空間。壽是講壽命,壽命是時間。現在人講無量的時空,阿彌陀佛這個意思就是無量時空,無量時空裡面所包含的一切,一樣都不漏。所以這個名號意思不可思議。
「阿鞞跋致」,「跋致」翻作退轉,「阿」翻作無,無退轉。古德這個解釋很清楚、很明白,「無退轉於成佛之道」,這個意思翻得很好。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跟我們講三不退,阿鞞跋致裡頭有三個意思,就是三種不退。第一種「位不退」,轉凡成聖,不會再退轉為凡夫,這是阿惟越致裡面最淺的意思。昨天我們談到,須陀洹就不退轉了。你要問他為什麼不退轉?他見解裡頭沒有錯誤的。也就是說,他對於世出世間法,對於人、對於事、對於物,他的看法正確,沒有錯誤,所以他不會退轉。我們為什麼會退轉?我們對於一些人事物的看法錯了。錯在哪裡?錯在感情用事。一定要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隨順自己的好惡,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這不行!喜歡、討厭本性裡頭沒有;本性裡頭沒有愛,也沒有厭惡,這個要知道。
所以佛菩薩、修行人隨順法性,隨順真性,真性裡頭沒有七情五欲,要懂這個道理。七情五欲、貪瞋癡慢是從無明裡頭生出來的,識心裡頭生出來,妄心;真心裡頭沒有,真心裡面只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個真心裡頭有的。妄心裡面才會有煩惱習氣,才會有好惡,才會有貪瞋癡,這個一定要清楚、要明了。
第二種叫「行不退」,這是說一般大乘菩薩。大乘菩薩發願度眾生,四弘誓願裡面頭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他說到他做到,決定不會退轉做小乘。小乘是自度而不度他,只顧自己,他不顧別人。這個話要說清楚,不講清楚,怕大家聽到誤會,小乘人真的不度人嗎?也度人,他度什麼人?我看你順眼,我就度你,看你不順眼,我就不度你,所以他沒有菩提心。跟他有緣的,他就度你,沒有緣的,他不度你。而且你要去找他,向他去請教,他會教你,你不去找他,他再不會來找你。這跟大乘菩薩不一樣,
大乘菩薩教化眾生沒有條件,用現在講,那是多元文化,他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也不分信仰,他沒有任何條件。而且是主動來找你,不一定你去找他,他會來找你,這是大乘菩薩。大乘法裡頭也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佛會不會找那個無緣的眾生去幫助他、去度他?佛找。佛找怎麼樣?這些人不肯聽佛的教誨,這就跟佛無緣。你要明白這個意思,那你就細心去觀察、去思惟,現在現前許許多多受了三皈、受了五戒,甚至於受了出家的三壇大戒,他聽不聽佛的教誨?不聽!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那都是無緣之人,無緣之人,佛也照顧他。
所以佛照顧眾生是平等的,眾生學不學佛、聽不聽佛的教誨、依不依教奉行,那就一個有緣、一個無緣。有緣的真聽、真信、真正依教奉行,這有緣的。有緣是他這一生肯定成就,這就叫有緣就得度,無緣就不能得度了。我這個講,大家聽得就容易明白,絕對不是說無緣的,佛理都不理他,沒有那個佛;有那個阿羅漢,沒有那個佛,菩薩都不會的。菩薩對於沒有緣的,沒有佛種性的,給他下佛種子;有佛種子的人,幫助他增長,這都是這一生不能得度的;已經增長的,幫助他成熟,成熟就得度了。
我在此地跟大家所說的,我們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用真心,決定遵從佛陀的教誨。我們以真誠心待人,決定沒有虛偽。我們以清淨心接物,決定沒有污染。清淨心就是剛才講的,在逆境惡緣不起瞋恚,在順境善緣不起貪癡,你就不會被外面境界所染污,不會為境界所轉,永遠保持心地清淨、平等。平等就是沒有高下,絕對不會「我比別人高,那個人不如我」,這叫高下心,這個不平等。真心是平等的,不但對一切人平等,對一切動物也平等,對一切鬼神也平等。
現在這個世間很亂,妖魔鬼怪很多。鬼神,要知道即使是天神,天神還是凡夫,跟須陀洹差遠了,須陀洹入了聖人,真的聖人。天神,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還是凡夫,這個我們要曉得。他的煩惱習氣一品都沒有斷,跟我們沒有兩樣,只是福報比我們大,他升到天上享天福去了。因此他雖然有五通,五通有什麼用?貪瞋癡慢沒有斷,名聞利養沒有斷。這些天神鬼神,現在在世間很多,我遇到的就不少,決定不能被他騙了。你要被他欺騙,那你就上當了,你的路是走鬼神路,不是走佛菩薩的道路。你將來的一生,死了以後就入鬼神道,虧吃大了。
你入鬼神道,鬼神瞧不起你,我們走菩薩道、走佛道,鬼神尊敬你,鬼神擁護你,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有些同學來問我,為什麼?他們經常跟這些靈媒接觸。中國有靈媒,外國也有靈媒,美國有幾個靈媒是國際上承認的。他們知道許許多多我們人間不知道的事情,但是他們沒有解決的方法,這就是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解決的方法還是要到佛門當中來找。所以鬼神來找我的很多,我給他們做三皈依,他有疑難雜症的時候,我替他解決。確實有很多鬼神很聰明,跟他一說他就明白了,他就懂了。所以千萬不要被鬼神騙了,人被人騙還情有可原,被鬼神騙了,不能原諒,太愚癡了。所以鬼神遇到我們,我們要教他一招,我們是他的老師,這些道理跟事實都要通達、都要明了。
世間還有些聰明人,利用愚癡的人,愚癡的人很多,相信鬼神,害怕鬼神的,就故意裝神裝鬼來欺騙社會上這些善良的信徒。目的是什麼?目的在求自己的名聞利養。我在二十多年前,一九七七年到香港講經,在香港講經,第一次到香港,就聽到香港那邊的同修告訴我,有一位法師喜歡用神通來接引眾生。他的神通怎麼來的?他找一些新聞記者,找一些雜志上的編輯,送錢,請他們在報紙、在雜志上去刊登,說這個法師有神通。這樣一渲染出去之後,法師的名氣大了,這個法師不是凡人,有神通。他神通是制造出來的,新聞制造出來的。
以後麻煩大了,這些新聞記者都不是好惹的,常常來問他要錢,你要不給,我就把你這事情揭穿。搞得那個法師在香港不能立足,到美國去了。離開香港,在美國他還是搞這一套,搞得名氣很大。這是聰明人,我們世間法常講,聰明反被聰明誤。聽說這個法師現在也不在了,有人告訴我,他走的時候相很不好。當然不好,想盡方法造謠生事欺騙眾生,哪裡會有好結果?種善因得善果,你的因不善,你怎麼會有好果報?這些事情多了。
我常常聽到「某人是什麼菩薩再來的,是什麼佛再來的」。有很多同學來問我:法師,你的看法怎麼樣?我說我沒有看法。我說我只聽古人講的,身分暴露他就走了,那是真的;如果身分暴露了,天下人都知道他,他還在,這個很奇怪,我只感覺得奇怪。所以現在利用記者、利用傳播、利用靈媒來制造這些新聞,欺騙眾生,太多太多了,不勝枚舉。
我們學佛同修心地都是很善良,但是缺少智慧,很容易上當,很容易被蒙騙。這些人確確實實他們最大的長處是口齒伶俐,會說話,他有邪知邪見,有邪智慧。實際上,我們冷靜去思惟,大概都是魔王的子孫,到這個世間來擾亂佛法。把這好心念佛人,看著他這一生會往生,趕緊把他拉回來。這是他們到世間來的任務,魔王派遣來的,這在經上有記載的。
他們造這個罪業,果報都在阿鼻地獄,不是一樁好事情,這個就叫破壞別人的法身慧命,比殺他的身命的罪過還要嚴重。殺身命無所謂,諺語常講過四十九天又來了,他又投胎來了;所以身命事小,慧命事大。一個人能夠遇到佛法,遇到正法,「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個機會太難得。他遇到了,你忍心把這個機緣把它打斷掉,這個罪過太重了,阿鼻地獄的罪過。所以我們要曉得。
菩薩,真正是菩薩,肯定是成就眾生、愛護眾生。我們常常講,他愛護他的冤家、愛護他的對頭、愛護他的敵人、愛護嚴重傷害他的人,他不會起一個瞋恚念頭,這是菩薩。還有瞋恚念頭在,他是凡夫,他不是菩薩。我們自己也要以這些境界來勘驗自己、測驗自己,我們修行到底有沒有上軌道?有沒有一點功夫?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還會不會有瞋恚心?有一念瞋恚心,古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一念瞋恚心起來,立刻要覺悟:我錯了!我學佛怎麼學的,怎麼學到這樣子!
念佛人,立刻提起一句阿彌陀佛,把那個瞋恚心打掉。在順境裡面起一念貪愛心,錯了,這都是煩惱起現行。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五欲都是煩惱起作用、起現行。只要這個東西一冒出來,立刻一句阿彌陀佛把它打斷,這一句阿彌陀佛提起來就是覺。所以念佛這個法門比一切法門殊勝,就在此地,因為你很容易提起來。你要把這一句佛號念熟,什麼時候起作用?就是在你煩惱起現行的時候,你能提起它來,你的功夫得力了,起作用了。
佛念得再多,佛念得再好,煩惱現行還是照樣現行,那你的功夫不得力;換句話說,你根本沒有功夫!你天天在念佛,像讀書一樣,天天在讀書,考試都得零分,沒有成績可言。學佛的人功夫在哪裡?功夫就是煩惱才起現行,立刻就把它壓住了。壓久了(久,在現在這個環境,至少是十年),一起現行你就能夠覺察。這樣的功夫,你用上十年之後,自自然然煩惱不起現行了,那個時候往生就有把握,隨時都可以往生,生死自在了。
這個世間還有緣分,緣分是什麼?還有很多人願意接近你,你還能夠勸很多人念佛往生,你就可以多住幾年。生死自在,就是壽命自在,想住多少年不礙事,想什麼時候走,立刻就走得了。功夫到得力的時候就能做得到,功夫不得力不行,不得力的時候隨業流轉,這個很可怕。我們學佛至少要學到這個程度。我們煩惱習氣並沒有斷,但是凡聖同居土是決定沒有問題,肯定可以往生的。
世間一切法都是假的,都是一場空、一場夢,要完全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不是說不理會,不理會,那學佛就學得不近人情了。一樣跟大家生活,心裡頭決定沒有牽掛,形式上決定沒有兩樣,和光同塵。用心不一樣,放下是在心裡放下,不是說事上放下。有很多人聽話聽錯了。我前年好像遇到中國大陸有個人寫封信給我,他說他聽我講經,聽到放下,他放下了,工作也放下了。放下了兩個月之後,他沒有錢,沒有收入,他寫信問我怎麼辦,現在沒有辦法生活了。這個錯了,放下是心裡放下,不是事上放下。
心地要清淨,只有一句佛號。日常生活照常,工作照常,應酬照常,都不礙事,《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礙事的是什麼?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礙事。你徹底放下,你就入了無障礙的境界。如果說事上也放下,那諸佛如來何必到這個地方來度眾生?這不是找事嗎?這不是無事生非嗎?找事做嗎?沒有妨礙,事沒有妨礙,理跟事都要明了,學佛才會學得圓滿,學得幸福,學得自在、快樂。所以菩薩他要實現他的本願,他發的誓願不是說假話,不是欺騙人的,說到做到。真的要成就眾生、幫助眾生,哪裡會去障礙眾生的道理,決定沒這個道理。這是行不退。
第三個叫「念不退」,這是大乘菩薩。念不退就是像前面所說的,念念與菩提心相應,念念他向的是成佛之道。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即使剎那那麼短暫的時間,他也不會離開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念念與這個相應,這叫念不退,這個不容易!
所以,佛菩薩教導我們修忏悔法門,普賢十願裡面教我們忏除業障。忏悔就是反省檢點,什麼時候求忏悔?不能定一個時間,時時刻刻反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我們是凡夫,這個自己一定要肯定,我們不是聖人。既然是凡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哪有不起心動念的道理?起心動念並不可怕,怕的是你不覺,怕的是你隨順你的妄想念頭去了,那個麻煩就大了。所以古人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要時時刻刻警覺到,提醒你自己。
我起這個念頭,我的言語,我的行為,與菩提心相不相應?與十善業道相不相應?與六度相不相應?與普賢十願相不相應?果然相應那就行了,你是在菩提道上精進。如果不相應,趕緊回頭。一定要相應,不相應一定就跟貪瞋癡慢、跟自私自利、跟名聞利養相應了,跟那個相應是造三途業。擺在我們面前十法界,十條道路,我們到底走哪一條?要把方向目標定准,決定不能有絲毫偏差,這樣才能夠做到念不退。
念不退是念念都與無上菩提相應。古德講「念念流入薩婆若海」。薩婆若是梵語,它的意思是一切種智,就是我們平常講的「佛」這個字。佛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有兩種,一個是智慧,一個是覺悟,智是體,覺是用。智裡面有三種智,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念不退是念念與一切種智相應,這是三種智裡面最高的、最圓滿的。一切智是聲聞、緣覺證得的,道種智是菩薩證得的,一切種智是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的智慧,它與這個相應。所以念不退是法身菩薩,在《華嚴經》裡面,圓教初住證得了念不退。當然有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統統都有了。
證得位不退的,不見得有行不退,行可能退,念可能退,他的位不退。證得行不退的,他念會退,他的位不退。所以,證到三不退,這才是真正的「阿惟越致」,真正阿惟越致。圓教初住菩薩,剛剛證得,念不退。但是阿惟越致菩薩,真正的阿惟越致菩薩是七地以上;七地以上,八地菩薩,八地叫不動地,真的不退了。但是七地以下的這些菩薩,念還是會退,進進退退。但是他退得最低,不會退到圓教初住,圓教初住是他的底線,不會再退出來。肯定就是他是法身大士,他不會把法身都退出,不可能的。這是大乘經上佛常常教導我們的。
古來祖師大德注解往生經,往生經就是淨土三經,都是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所以諸位將來在古德注疏裡頭看到往生經,你就曉得這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這三部經都叫做往生經。注解裡面注阿惟越致都是講到七地以上,所以這是非常非常不可思議的。
淨土法門妙了,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這是極樂世界裡面的事實。所以,我們對於造作罪業的人不敢輕視,我們一定是非常尊重他。為什麼?他要是一旦覺悟了,臨終的時候,真正回過頭來忏悔自己的業障,一心求生淨土,十念真能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可能品位還在我之上,我要是瞧不起他,到極樂世界見面了多不好意思!
這個有例子,阿闍世王跟提婆達多勾結,破壞佛法,造五逆十惡之罪。提婆達多墮阿鼻地獄。阿闍世王到臨命終時忏悔,知道一生所作所為錯了;臨終後悔,發願求生淨土,他往生了。佛的這些弟子向釋迦牟尼佛請教,阿闍世王五逆十惡,他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生到西方世界,他是什麼品位?釋迦牟尼佛告訴大家,上品中生!這個出乎我們意料之外,所以我們才曉得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議。我們中國諺語常講,浪子回頭金不換,他真的覺悟回頭,他是好人當中的好人,不能小看他。
我們今天學佛明白,像提婆達多、阿闍世王,都是諸佛如來在那裡演戲,演給我們看的。不是凡人,他是來教化我們的,讓我們了解「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修十善,持五戒修十善,一生做好人,念佛也往生了;你是示現正面的,教人行善。那個示現是無惡不作,到臨終能夠回頭改過向善,也難得,也能夠啟發許許多多作惡的人:造惡,你看他回頭了,他果報不錯,我們趕緊回頭!度那一批無惡不作之人,那個功德一樣不可思議。所以,佛菩薩作略,我們沒有辦法想像,無論他從哪一方面來示現,都是利益一切眾生。
在《往生傳》裡面,《淨土聖賢錄》裡頭,我們也看到許許多多作惡的人,臨終往生瑞相都非常好。宋朝的瑩珂法師,出家人當中一個好例子。破戒,不守清規,寺院裡面大眾都瞧不起他。他自己也發覺了,但是他劣根性很重,禁不起誘惑,自己沒有辦法控制自己。所以,想想自己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肯定是墮阿鼻地獄。想到這個事情,他就恐怖、就害怕了,向同僚、同參道友請教,有沒有方法救他。
有個同學給他一本《往生傳》,他念了之後非常感動,念阿彌陀佛可以能求生淨土,那就不會墮地獄了。他相信,他也真有勇氣,就下定決心念佛,求阿彌陀佛。把自己寮房門關起來,在房間裡面念了三天三夜,不吃飯、不睡覺、也不喝水,三天三夜就把阿彌陀佛念來了。誠心,真誠心!真誠求忏悔!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你從今之後好好的去修行,十年之後,到你命終時候,我來接引你。
瑩珂法師一想,不行!十年,他自己禁不起誘惑,不知道又造多少多少罪業。他跟阿彌陀佛說:我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走。心懇切!阿彌陀佛聽了之後,就告訴他:這樣好了,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他開心得不得了,三天之後他要往生了,阿彌陀佛當面答應他的。所以到第二天門打開,告訴大家,三天之後他要往生淨土。沒有一個人相信:你這種人,關了門不曉得干什麼事情,還說三天之後你要往生淨土?但是三天時間不長,好,等到三天之後,等著瞧就是了。到了第三天,他要求寺廟同修大家念佛送他往生,這個大家歡喜:我們大家念佛來送你,看你走不走。念了不到一刻鐘,果然他說了:阿彌陀佛來了。跟阿彌陀佛走了,他也不生病,就這樣往生了。
這是忏悔往生的,平常沒有用過功夫,他不過就是三天三夜,念三天三夜。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就能夠相信得過,經上講的,「念一聲阿彌陀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但是那要怎麼念?誠心誠意念,像我們這個有口無心,不行!哪有這麼大的效果?像瑩珂法師,那真的,他那個三天三夜,聲聲佛號,每一聲佛號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為什麼?他誠心。他對於這個世間一切萬緣,他真放下,他一心求往生。我們雖然口裡念佛,心裡還在打妄想,電話鈴一響,趕緊去接電話,佛也忘掉了,這怎麼行?這是假的,這不是真的,消不了那麼多罪業。所以這個道理要懂,為什麼他有效,我們的效果很差,看不到效果。有原因的,心不一樣!雖然口念佛,心不相同。
古德講的,我們這些念佛人是「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我們屬於這一類的。都要曉得、要明白,我們要把自己的毛病過失改過來,我們的功夫就會得力。功夫得力之後,情形不一樣,你就是不求著趕快到極樂世界去,你現在在這個世間,跟在極樂世界沒有兩樣。每天自己念佛聞法,為人演說就是教化眾生,演是表演,做樣子給大家看。所作的表演有一個不變的原則,那就是對治,對治眾生煩惱習氣。
眾生在現在這個世界,普遍的造業,我們示現不造惡業。無論在什麼時候,有人看到、沒有人看到都一樣,沒有人看到,有鬼神看到,決定不造惡業,決定不起惡念。現在人自私自利,這是病根,我們要示現大公無私。現在世間人不孝父母,我們要做出孝養父母,做樣子給社會大眾看。現在人不尊重老師,我們要表現尊重老師,這就是教化眾生,用行為去教化。
現在人不相信人,對人都懷疑,我們對人要相信,他騙我我也信他,他害我我還是信他。為什麼?我要教一切眾生信任別人,我不怕陷害,我也不怕毀謗。為什麼?我這樣做,若干年後,你會回頭。為什麼?我相信你的性本善,你會有良心,哪一天良心發現了,你才曉得我不是壞人,我是好人,你跟我交往沒錯,我沒有害你。你害我可以,我不會害你;你欺騙我可以,我不會欺騙你的。所以,要為社會大眾做好榜樣,不能跟社會大眾一樣。人家這樣做我也這樣做,人家入三途你也跟著入三途,你就錯了,你沒有智慧。
所以倫理、道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我們一定要做出來。佛教導我們的三福、三學、六度,我們也要做出來。六度,實在講就是對治眾生六種大病。布施是對治悭貪。眾生不肯修布施,吝啬貪財,貪而無厭,我們要做出來給他看。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貪心,歡喜布施、歡喜供養,愈施愈多,愈供養愈豐富。真正肯學的人,你就能夠明了了,這個效果你自己得到了,你才相信佛在經上講的話不是假的,句句真實。
你得來的這些福報,你布施財得財富,布施法得聰明智慧。得來的時候,絕對不是自己享受的,得來的時候,一定要幫助貧苦眾生,這樣的福報愈來愈大,積功累德。無量無邊的福慧現前,自己還是不起心、不動念,這個福報供養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決定沒有分別,這個學佛的我要布施他,那個不是學佛的、排斥佛教的,還要想消滅佛教的,我更要布施他,更要照顧他。為什麼?讓他把那個念頭轉過來。
所以說什麼樣的人首先要度他?不相信佛的人、排斥佛法的人,那是我們第一個要照顧的。他為什麼排斥佛法?為什麼不接受佛法?他對佛法不了解、不認識。過失不在他,過失在我們這些傳教的人,我們這些學佛的人,沒有做一個好樣子給他看。所以真正能夠做到十善五戒,就是很好的樣子。學佛的同學,無論在家出家,人人都能夠遵守五戒十善,我相信佛教在這個世間,會令許許多多誤會佛教的人統統都回頭來學佛。如果我們所作所為還是十惡,還是不善,人家看到:佛教不是好事情,不能學!自自然然他產生誤會、產生排斥。所以說過不在他,在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做得不好,修得不好,弘揚佛法不得力,才產生這些弊病。
下面黃念祖居士引用蕅益大師的幾句話,這幾句話是在《要解》裡頭,說得非常好。蕅益大師講「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彌陀之大願,何以有此」。這是講到得阿惟越致,確確實實這樁事情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往生就得到。所以,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遇到這個法門,不是容易事情,一定要知道珍惜。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這是講我們遇到佛法;在佛法裡面遇到淨宗法門,那又要加上「百千萬劫難遭遇」。所以真是希有的因緣,我們今天能夠遇到。
我們要往生,真正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這才叫究竟真實的成就;你在世間無論從事哪個行業的成就都是假的。世間無常,太陽有冷掉的一天,地球有毀滅的一天,你什麼東西是永恆的?沒有!所以,真正的永恆是往生西方淨土,這是永恆的。我們修學為什麼不得力?說老實話,事實真相沒搞清楚。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試問問,你世出世間一切這些塵緣你會不會放下?當然放下,不會再去搞這些東西了。不但是年歲大的人放下,年輕也要放下了,為什麼?來不及了,這個才是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自己在平常隨分隨力,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大眾,這是我們本分的義務,應當要做的,這個心跟佛的願完全相應。
阿彌陀佛的弘願是希望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快快成佛,所以在西方淨土建立這個道場,來幫助一切眾生。最難得的是幫助業障還沒有斷的這些眾生,這是無法想像的一樁事情,帶業往生!這些人到極樂世界都能成就,還有哪個不能成就的!我們的心跟佛的心一樣,佛的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跟佛的心一樣。願,跟佛的願一樣,佛的願,在這經上說得很清楚,四十八願!願願都是普度眾生。我們以四十八願做自己的本願,我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然後自自然然同德、同行,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自己果然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捨掉,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是凡聖同居土了,而是實報莊嚴土。我們凡夫能不能做到?古德有說,實報莊嚴土是菩薩去往生的,方便有余土是小乘羅漢去往生的,像我們這些芸芸眾生只有凡聖同居土。這是古時候有些大德他們這個說法。但是這個說法被善導大師否定了,諸位去看《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你就知道了。
善導,唐朝時候人,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祖師。傳說他也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那麼善導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他怎麼說法?他說「四土三輩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這句話我們聽了之後無比的興奮!如果我們遇到的緣殊勝,我們博地凡夫也能生實報莊嚴土。縱然是菩薩,菩薩要遇不到殊勝的緣,可能也會生到同居土,或者是方便土。所以這個說到「總在遇緣不同」。緣是什麼?第一個是經教。你有沒有遇到(特別是《無量壽經》)善本,這個很難。
《無量壽經》在中國總共有十二次的翻譯,但是很不幸,這十二種裡頭有七種失傳了,現在傳下來的只有五種。每個人翻的不一樣,能有十二種我們來參考,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我們就了如指掌了。古時候不容易,經本是手抄本,那個時候印刷術沒有發明,手抄本,所以很容易失掉,於是才有會集本的出現。第一個會集本,宋朝時候王日休居士(王龍舒)他做的,他這個本子現在收在《龍藏》,《乾隆大藏經》裡面收進去了,這是《無量壽經》第一個會集本。但是會集得確實不能叫人滿意,缺陷很多。龍舒居士實在是很了不起,他只看到四種《無量壽經》的原譯本,連唐朝《大寶積》裡面這一部分「無量壽會」,他沒看到,所以他的會集依據是四種本子。
到清朝鹹豐年間,魏默深居士做第二次的會集。魏默深是五種本子都看到了,當然他的會集超過了王龍舒。但是取捨還有欠妥當,這古人講的,取捨不當,另外有少數的字他改動了,這個都是會集的忌諱。所以印光大師對他有批評,不是批評會集的錯誤,是批評他取捨不當,在於改動了經文的原文。這是怕開這種例子,以後別人讀佛經,覺得這個字不太順,隨便改。每個人都隨便改,往後這個經本就面目全非了,所以不可以開這個例子。是反對這兩樁事情。
正因為這個緣故,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做第三次的會集,我們現在用的這個本子。這個本子把前面兩種會集本的弊病都改正過來了,這是一個最完美的《無量壽經》的本子;可以跟五種原譯本對照起來看,你才曉得他這個本子會集得好。我們深深相信,末法九千年,將來依靠淨宗得度的就是這個本子。我在講經前面開講的時候,跟諸位做了詳細的報告,非常希有難得。所以我們認識清楚了,才會下定決心,把世出世間一切法,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一心專學,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希望這一生當中肯定成就。這一品末後:
【各自念道。說道。行道。莫不歡喜。】
這一句是總結,「法喜自在」。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無論是生在哪一土、哪一種品位,各個人都法喜充滿。所以我在此地是告訴同學們,西方極樂世界的教學是一對一的,不是大家在一起上課的,肯定是這個樣子。阿彌陀佛有無量的分身,極樂世界有多少人,他就變現多少身,一對一的教學,契機契理,所以成就那麼快。從這個地方體會到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真正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