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 (第四十一集) 1999/3/1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41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十二面,經文第八行:
【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上一次講到這個地方,意思還沒有講盡。這兩句也是《無量壽經》最重要的經文,也是最精彩的經句。供養,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有財供養、有法供養。通常在一般大乘經裡面稱布施,財布施、法布施,到華嚴會上就不說布施,而說供養。這道理在哪裡?《華嚴》是圓教,大乘是別教,別教的菩薩跟圓教的菩薩見地就不相同。換句話說,別教菩薩智慧還沒有圓,對於事實的真相,還沒有能徹底看清楚,因此講布施。到圓教菩薩見地圓滿,跟諸佛如來見解相同,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對佛就不能稱布施,就要供養。所以供養是以最真誠恭敬的心來修布施,通常一般菩薩,真誠恭敬達不到這個水平則稱布施,如果跟諸佛如來的水平等齊就稱供養。
由此可知,誰供養一切眾生?諸佛如來。此地講諸佛如來,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真佛,不是假佛。在天台六即佛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分證即佛。雖然他的果證沒有圓滿,他確實證得了一部分,這一部分就真如自性。所以他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因此對一切眾生,他是把他當佛來看待,因為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就是普賢行。沒有達到這個境界,還有佛、有菩薩、有眾生,對佛是供養,對眾生那就用布施,這個恭敬心大幅度的衰退了,不能保持圓滿的恭敬心。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反省,我們應當要學習,學習一切恭敬,這叫學佛。做到一切恭敬,這叫成佛。你要是問:幾時我成佛?幾時我對一切眾生那個真誠恭敬心,跟對諸佛如來沒有兩樣,那個時候你就成佛,你就證果,你就像諸佛如來一樣供養一切眾生。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認真努力去學習。凡夫跟佛的差別,就是凡夫有妄想分別執著,佛是妄想分別執著完全放下了。
在法供養裡面,普賢菩薩給我們說了幾種,我們在上一次也曾經介紹過。「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我們講了四種。這四種,攝受眾生非常重要,如果不能攝受眾生,你怎麼能幫助眾生?佛法裡面常講普度眾生,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普遍,普遍就是沒有分別,度就是幫助,普遍無分別的幫助一切眾生。那眾生不接受怎麼辦?你去幫忙,他理都不理你,他根本就不領你的情,你怎麼辦?所以供養裡面,就提出有攝受眾生供養。攝受眾生,這個話的意思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要把眾生跟自己的關系搞好,就這麼個意思。攝受就是搞好關系。
佛用什麼方法,把這些眾生關系搞好?佛有四個原則,叫「四攝法」,更殊勝的就是「四悉檀」。悉檀,這個名詞是華梵合譯,悉是中國字,檀是印度話,檀是檀那,就是布施。悉要在此地,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講,悉檀意思就是圓滿的布施,平等的布施,普遍的布施。佛說法有四種:第一種叫「世界悉檀」。這都是講攝受眾生,你離開這四個方法,攝受眾生做不到;也就是說,你想跟一切眾生搞好關系談何容易!特別是現在這個社會,父子已經沒有親,夫妻也不講道義,這種社會人與人的關系怎麼去建立?可是我們想想,佛陀那個方式還是行,「遍施」,你要肯布施。所以這四條,第一條就是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世界悉檀先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要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那你一定要懂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要不能恆順眾生,要眾生順著我,就難了,必須要知道自己去順眾生。佛做個榜樣給我們看,先令他歡喜。
接著第二步,「為人悉檀」。這個意思就是說,念念都想到他的利益,人家當然歡喜,念念想著我自己的利益,你跟別人就很難處,大家就爭利。我們能夠放下,我們能夠捨棄,滿足一切眾生的欲求,為他,樣樣都為他;時間長了以後,他把你當作知心的朋友,看到你這個人在一生當中,他覺得很可靠,你給他建議,他就會聽。所以到第三步,這才幫助他改過自新,叫「對治悉檀」。在這種親密關系之下,長久的交情,菩薩才開始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果報應的事實跟理論。勸導他,什麼是真正的利?什麼是害?什麼是是?什麼是非?是非利害才能談,讓他慢慢的醒悟過來,知道斷惡修善,趨吉避凶,我們一般學佛人講消災免難,教他這個道理。這是初級佛法,這不是幫助他的真正目標。
真正目標在最後,「第一義悉檀」,幫助他成佛。做個好人,得人天福報不錯,不究竟,人要死,活不長,你福享不久。怎樣能夠學到不死,不生不滅,怎樣能夠保持你的富貴,千年萬世永遠不衰?那就得要作佛;不作佛,這是做不到的。最後的目標,幫助他作佛。佛用的方法多麼巧妙!用這個方法來建立人際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他喜歡的我們隨順,不喜歡的我們避開,第一個階段,佛菩薩幫助眾生,那實實在在了不起。如果這個人一輩子都不能回頭,那怎麼辦?佛有耐心等他來世,來世還不能回頭,佛菩薩還有耐心等他後世。「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然後你才知道,佛陀對眾生恩德之大無與倫比,沒有人能夠相比。佛對於任何一個眾生,照顧你都是生生世世,從來不捨棄。
也許有人說,我都沒有看到佛菩薩保佑我?實在佛菩薩天天在你的周圍,你自己感覺不到。佛菩薩還是在保佑你,還是在照顧你,自己為什麼感觸不到?業障太重了,不肯聽話,不肯認真學習。所以佛菩薩對你的加持,經上講冥加,不是顯加,你自己沒有辦法覺察到。如果你自己誠心誠意的學佛,真正發心依教奉行,給諸位說,你就會感覺到,佛菩薩時時刻刻在幫助你,從來沒有離開你;這個加持是顯加,明顯的加持,你自己知道。由此可知,我們得到佛菩薩加持的分量,有輕重不同,完全在自己。也可以這麼說,佛菩薩的加持是對我們的心,這個修學的心,完全成正比例;我們多一分用心,多一分善心,多一分真誠,佛菩薩就多一分的加持,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有些同修明顯知道佛菩薩保佑他,有些眾生完全不知道,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說到「攝受眾生供養」,我們要曉得,知道佛的四個原則。四個原則裡面還有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世界悉檀裡頭有這四種法,為人悉檀裡頭也有這四種法,對治悉檀裡頭也是這四法,第一義悉檀裡頭還是這四法。你要會運用四悉檀、四攝法,我相信你在這個世間,跟任何族群,任何不同的文化,任何不同的族類,乃至於不同的宗教信仰,都可以建立良好的關系。實在講,這世間搞外交的人是應當要學習的,這是佛的外交哲學,外交的理論,一定能夠相處得非常和睦。攝受眾生,我今天把這個意思補出來。不補出來,雖然講了,太空洞,不知道從哪裡落實?想想佛菩薩接觸一切眾生,實在是非常非常高明。仔細想想,他就是運用四悉檀、四攝法,運用得非常恰當,我們應當學習。
「代眾生苦」,必須要認真的去做,為什麼?我們的目的,是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希望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眾生能不能開悟,關鍵他對於這個老師有沒有信心?有沒有敬意?果然有誠敬、有信心,開悟的機緣就有了。老師如果不能代眾生苦,要令一切眾生對你生誠敬心,對你生信心,太難了。釋迦牟尼佛,能令一切大眾對他生起敬仰,是看到他代眾生受苦,他把物質生活降到最低的水平,他的精神生活達到究竟圓滿,令一切眾生看到沒有不佩服,沒有不五體投地。眾生的生活恰恰相反,精神生活非常貧乏,物質生活很厚,佛要糾正我們錯誤的思想,錯誤的生活行為,他表現一個正確的給我們看。物質生活,如果大家都能夠知足,知足就常樂,知足社會就安定,世界就和平,所有一切眾生就真正能夠享受到幸福美滿的生活。
世界為什麼會動亂?是你不知足,貪求無厭,必定會做出損人利己的事情,這就造成社會動亂的根源。佛表現出來的是知足常樂,我們肉體在這個世間,維持生命是很簡單的。佛出現在印度,熱帶的地區,所以只需要三衣一缽就夠了。這個地方是熱帶,再冷,三衣搭上的時候,也就足以保暖。晚上睡覺,這三衣就是被蓋,當被子用。我們在新加坡這個環境裡面,三衣也足夠了;我相信新加坡,住在這個地區,晚上睡覺沒有蓋棉被的,如果蓋棉被那個人身體一定不正常;所以此地生活很簡單、很容易。一缽是每一天出去托缽,去托一餐飯,這需要一個缽。生活多簡單,多麼容易滿足,這一餐飯吃飽,沒事,真是快樂無比。聚集一些學生說經講道,那個多快樂!教學是人生第一樂事,我們中國諺語裡面常說,「得天下英才,而樂育之」,這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所以他精神生活多麼的豐足,物質的需求夠了就行。我們明白這個意思,在現前生活環境之下我們學佛,我們衣服穿得暖,每天吃得飽,有一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矣!夠了,還有什麼需求?再有需求,你就是找煩惱。
許多人喜歡住大房子,我在美國見得很多,在澳洲也見得不少。同修們邀我到他家裡去吃飯看看,這個房子很大,很大的庭院。仔細一觀察,他很可憐,他要做房屋的奴才。每天要上班,已經累得不得了,回來還要整理這個家。裡面,在外國多半是鋪地毯,要吸塵;外面,院子裡面要剪草、要澆花,沒有時間。院子愈大愈辛苦,雇人又怕花錢,外國雇人是論鐘點算的。美國雇工人最便宜的,雇外籍勞工一個小時五塊錢,你要雇他來,做六個小時就三十塊錢,最便宜的。一般普通工人,差不多是十塊錢一個小時,你請他來,做六個小時就六十塊。所以不敢雇工人,那只有自己來。我看到那一些人,我也不好講話,實在講自討苦吃,哪有我們這一個小房子好?我說我住房子喜歡一間房,我整理很方便。出門,這個門一鎖,沒事,不管出去多少天。我只要一個房間,臥房就夠了,其他統統不要,太麻煩了!釋迦牟尼佛更高明,連臥房都不要,樹下一宿,他真是得大自在,我們還比不上他。這一些都是我們凡夫看到,「代眾生苦供養」,這凡夫眼睛看。實實在在佛是示現表演給我們看,雖是示現,想起來都是真實的。這是補充這點意思。
下面一句是「勤修善根供養」。這都是算供養,都是幫助一切眾生,讓他聽到、讓他看到有所感悟,能感動人,能令人覺悟。他要有所感悟,他就接受供養,他明白了,他知道怎麼做,就是接受供養,佛菩薩修供養的目的就達到。善根,佛在經上常說,世法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癡,所有一切世間的善法,都從這三個根生的。反過來,貪瞋癡是世間一切惡法的根源,所以叫三毒,我們今天講的病毒,最嚴重的病毒,所有一切毒惡都從它而生。佛在大小乘一切經論裡面,多次勸導我們,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用戒定慧的方法,破貪瞋癡。諸位如果體會得這個意思,你就恍然大悟,佛出現在世間說什麼法?就是講戒定慧。現在佛家的經典,我們整理歸納分為三類,叫三藏。三藏:經藏、律藏、論藏,經藏講定學,律藏講戒學,論藏講慧學。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沒有別的,就是講戒定慧。
為什麼講戒定慧?因為眾生有貪瞋癡;戒定慧這三服藥,對治貪瞋癡的。明白這個道理,你才能認識佛法,佛法是什麼,你就會很清楚。戒學,戒的理論很深,事相非常繁瑣,那是一門大學問。但是它有綱領、它有原則,它的原則這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惡的標准是什麼?我們必須要清楚,凡是自私自利的是惡,凡是利益眾生的就是善。在中國有一句諺語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佛教給我們不要為自己,好像跟中國人這個觀念不相容。到底哪個對?佛說得對。對在什麼地方?佛為我們說明六道的來源,我們今天不幸墮落在六道裡面,無量劫來在六道輪回,沒有辦法出離。佛說,六道怎麼形成的?自私自利那個念頭變現出來的。佛教給我們,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斷掉,自私自利的行為放下,你就出離六道。這是真實的利益,佛說得對。
世間人的觀念,「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中國人說的。外國人非常重視隱私權,外國的法律有隱私權。隱私權是什麼?自私自利權,決定出不了六道輪回。為什麼?法律規定保障你在六道輪回裡頭,不讓你出去,你還能出得了六道輪回?出不了六道輪回,佛就說,你決定是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你在三善道的時間短;特別是在人道。所以六道裡頭,三惡道是老家,三善道是出來觀光旅游。這一次我們出來觀光旅游,總算不錯遇到佛法,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了。你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曉得哪個是利?哪個是害?決定捨棄貪瞋癡,決定捨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五欲是財色名食睡,要捨。佛講五欲,財色名食睡,是地獄五條根。為什麼說地獄是老家?你們想想看,這五條誰不貪愛?誰不想得到?你貪愛、你得到,就入地獄去了。
佛在經上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十善是厚友,十惡是冤家。想想,我們跟冤家這個朋友交得很不錯,非常親密,十善非常疏遠,沒有什麼大興趣,我們搞顛倒了。人能夠遠離十惡,親近十善,這個人生生世世能得人天善果,他享人天福報;如果遠離十善,親近十惡,那是必定生三途,所以佛才勸我們要勤修善根。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給我們做榜樣,他們不但惡的行為沒有,殺盜YIN、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瞋癡,不但沒有行為,連念頭都沒有,這真的叫斷惡。他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展現著:不但不殺生,愛護眾生;不但不偷盜,歡喜布施;不但不YIN欲,非常有禮節;他做給我們看,句句話真實,決定沒有妄語;所在之處,總喜歡大家能夠和睦相處,決沒有挑撥是非,挑撥是非是兩舌。所以諸佛菩薩,你仔細觀察,他的生活、他的行為是十善,真的是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勤修善根。
修,還要加個勤,認真努力去做,我們想想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妄想分別執著都破了,何必還要勤修善根?他的善根早就具足,早就圓滿了。他到這個世間來應化,表演這一套給我們看,口說教給我們不行,有些人未必相信;他真做到了,他所說的他完全能夠做得到。我們聽到、看到,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他勸我們布施供養,他自己一毛不拔,這個有問題,這個靠不住。他勸我們布施,他也布施,他布施比我們多,比我們更徹底,我們看了,沒話說,相信了。
我過去在台中求學,李老師講經說法,常常勸大家布施供養,廣結法緣,這常常教導我們。我們看他,他帶頭干。在那個時候,他的待遇很不錯,他本身是孔德成先生奉祀官府的主任秘書,官階是簡任一級,地位相當高,待遇很厚。他還兼著中興大學的教授,中國醫藥學院的教授,哪個地方他都有收入。他主持台中蓮社、慈光圖書館,慈光圖書館創辦的時候,他是董事長兼館長,蓮友常常對他也有供養,供養老師。他這些錢全部布施掉,過最簡單的生活。我跟他在一起的時候,民國五十年代,生活很清苦,一天生活費用二塊錢。那個時候,台灣錢跟美金兌換一比四十,一塊美金四十塊台幣。他一天生活費用兩塊錢,一個月的生活費用,現在還不到兩塊美金。我們這些學生、這些蓮友看到他,哪有不尊敬?比不上人家。人家說到,他真做到了,所以學生自然就敬佩,相信他的話,向他學習。如果自己會說,自己不能做到,要叫別人能做到,沒有這個道理,佛經上講「無有是處」;必須自己要做到。要勤修戒定慧,要勤修無貪、無瞋、無癡,逆緣當中不生瞋恚心,順境之中不生歡喜心,永遠保持心地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講勤修善根。
佛又告訴我們,菩薩善根只有一條:「精進」。可是諸位要記住,菩薩對於世間的善根他圓滿了,他那個精進是道業。怎麼個精進法?斷煩惱精進,學法門精進。學法門就是斷煩惱,斷煩惱就是學法門,這兩個是一樁事情。為什麼?煩惱障礙了你的悟門,你學法門為什麼不開悟?因為有煩惱;煩惱斷了之後,悟門就開了。所以學法門幫助斷煩惱,斷煩惱幫助悟法門,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要精進,菩薩善根唯一精進,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然後再從經論裡面,細心去觀察佛菩薩他怎麼個修法?在本經大家看看,法藏比丘怎麼修法?這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我們學佛,有緣能夠向阿彌陀佛學,你說這多麼榮耀?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如何向他學習?你看看《無量壽經》,他是怎麼修的?我們照他這個方法來修,就是效法他,就是向他學習,他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
下面一句是「不捨菩薩業供養」。業是事業,菩薩的事業是什麼?我相信大家都知道,「續佛慧命,弘法利生」,這菩薩事業,如來家業。我們今天剃了頭,搭上這個衣,這如來子弟,就要繼承如來家業,要把如來家業發揚光大,這是我們的本分,是我們的使命。如來的事業,幫助一切眾生作佛,這是如來圓滿的事業。可是諸位想想,我們要想幫助一切眾生作佛,那一定要先作佛。自己不能作佛,怎麼可能幫助別人作佛?怎樣自己作佛?第一個要發心,四弘誓願。四弘誓願要落實,決不是早晚念一遍,那沒用處的,要落實,念念要度眾生,念念要幫助眾生覺悟。佛的經教要知道怎麼講法,原理原則不變,講的方法是千變萬化。如果你懂得四悉檀、四攝法,你就開竅了。今天這個世界,全世界普遍一個錯覺,認為佛法是宗教,把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當作神明看待,那是佛教拜的神,把這些菩薩們也都當作神明看待;佛教拜的神跟印度教差不多,印度教神有兩萬多,我們佛教的神可能比他還多,多神教;普遍一個錯誤的看法。我們今天要怎樣把這個錯誤觀念糾正過來,這是第一樁要緊的事。這個觀念糾正不過來,佛陀教育就沒有辦法推動,就行不通。
現在世間人,稍稍有知識的人、有覺悟的人,都已經意識到,全世界的人一定要和平共存,都意識到了。我在澳洲參加世界宗教和平組織,三十多個宗教的領袖們,都有這個共同的意識,祈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互助合作,共存共榮」,這十六個字幾乎是共識。但是這個事情怎樣才能落實?現在大家在想辦法。我們有緣接受他的邀請,把佛法介紹給他們,佛法就是他們現在夢寐所求的。佛法是什麼?佛法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我過去說的。現在對他們這些狀況,我就不是這個說法;佛法是釋迦牟尼佛對於多元文化至善圓滿的教學;他們聽了,好!這正是我們要的;我沒說錯。
釋迦牟尼佛不是神,他是什麼?他是個義務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工作者,這大家一聽就懂了,就知道釋迦牟尼佛是個怎麼樣的人。為什麼稱他作佛?佛家稱佛,跟中國稱聖人一個意思。佛,我們翻譯叫覺者,覺悟的人。中國那個聖,聖是什麼意思?聖是明白的人,這個人是明白人。明白人對於一切事理,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明白了,稱作聖人;聖人是明白人,在我們佛法稱作佛。所以佛是個明白人,我們對於一些事理不明白,他明白;這一解釋的時候,大家就清楚了。我們把佛陀教育介紹給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這是菩薩業。全心全力從事這個事業,希望把這一樁事情做好,把這一樁事情做得圓滿。
但是現在,我們眼前最大的困難是言語的隔閡,我們今天面對世界許許多多的宗教,這個隔閡造成了很大的障礙,所以翻譯就變得非常重要。翻譯的人難求,不容易,絕對不是說,通達兩方面的言語文字就可以翻譯,沒那個道理。過去美國沈家桢老居士,他對於將中國大乘佛法介紹給西方人非常熱心,他用了幾十年的時間、精神、財力,請一些翻譯翻成不少的經論,將中文翻成英文。翻譯的這些原稿一大堆,在紐約圖書館,他帶我去看。一面牆,書架上全都擺著,告訴我,搖搖頭!一本都不能用。所翻出來那個東西,中國人看不懂,外國人也看不懂,那麼多年的精神、財力、心血可惜了。
他認識我可以說是太晚了,我給他建議,這樣的翻譯當然不能流通。我說:你想一想,中國古時候印度法師到中國來,譯經的工作是怎麼做?不是一個人翻的,中國翻譯佛經是有組織的,人數很多,分工合作;由一個小組來起草,然後提出來研究討論,意思有沒有錯,許許多多人在一起討論。先確定意思沒有翻錯,然後再找一批文學家來潤文,就在文字上的修飾,使文字能更美化,意思決定不能夠改變。最後還要請通達兩國經教的來印證,念一遍給他們聽,他們點頭,沒錯!他們來做證明,這個工作才能完成。所以譯經很多道的手續,哪有那麼容易?請一個人在家裡閉門造車,那個造出來的車不能行路。沈老居士問我:怎麼辦?我說:如果你要翻哪一部經,譬如你翻《金剛經》,你去打聽,中國、外國對《金剛經》有修持的人,對《金剛經》講得透徹的人,你把他請來。能講的人,你把所有翻經的人集合起來,先聽他講。《金剛經》的大意真的懂得了,隨時還要谘詢,他有疑問來請教法師。依照《金剛經》修行的這個人,給他做證明,來證義,他翻的有沒有錯?這個作法,一定要有譯經院,要有組織,規模雖然不能跟中國古代相比。中國古代,大家知道鸠摩羅什大師的譯經院有四百多人,玄奘大師的譯經院有六百多人。它有編制的,國家主持,國家拿的經費,哪有那麼簡單?
所以你私人譯經,你沒有二、三十個人做不出來,決不是幾個人能夠做的工作,至少要有二、三十個人。翻譯哪部經,天天講這部經,天天研究這部經,你才不會把它翻錯。翻譯的人沒有聽過佛經,不懂佛法,只是翻文字,那就像李老師所講的笑話,「二足尊」翻成什麼意思?兩條腿裡面最尊貴的。他翻得沒錯,二足,二不是兩個嗎?足就是腳,兩只腳裡頭最尊貴的。就笑話百出了。所以在字面上翻一點沒錯,意思全走了樣子,可見得這個事情不容易,所以佛門的翻譯人才就更難求了。他自己要有工作,要有行業,怎麼能以全部的精神到這兒來學佛?如果不認真學佛,翻譯的事情就難了。
翻譯的事情,今天是菩薩業。如何能將流傳到中國的大乘佛法,普遍介紹到全世界?你們如果要發心,不捨菩薩業供養,你們今天好好的去學外國文,每一個國家語文都應當要學,學好了之後,就能把佛法介紹給那個國家、那個地區。將來在世界上發展,我們現在能看得出來,全世界將來最通用的語文,英文、西班牙文、中文。因為中國語文,單單是中國人就有十四億,很大的一個數量。中國強盛起來,很多外國人都要學中國語文。現在在美國,每一個大學幾乎都有漢學系,漢學系專門學中國語文。你將來跟中國交往,你不懂中國語文怎麼行?我們要想把佛法普遍傳到西方每個國家,我們要不通達他的語文也不行,臨時找翻譯非常困難,這是我們在經驗當中得到的。
所以說不捨菩薩業修行,在現前這個時代,不僅僅我們自己要如教修行,要續佛慧命,要弘法利生,還要想到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言語文字,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年輕的同修,無論是在家、出家要發心。果然發心專修專學,自己根性鈍一點都不怕,必定能得三寶加持,「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怕的是自己如果懈怠放逸,那就不能成就;如果貪圖自己物質、精神的享受,你也不能成就。真正能成就的人捨己為人,吃盡一切苦頭都甘心情願,只要能夠利益眾生,只要能夠幫助別人覺悟,幫助別人明了正法,幫助別人修行證果。這是菩薩行,菩薩業。你發這個心,認真努力去做,你就是供養諸佛如來。為什麼?續佛慧命。供養一切眾生,普度眾生。
最後一條:「不離菩提心供養」。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裡面,給我們說法供養,總共說了七條。他是以「如說修行供養」擺在第一,將「不離菩提心供養」放在最後,這一個前、一個後,非常重要。實在講七句都重要,這兩句是更重要。佛在大乘經上常說:「離失菩提心,而修善法,皆是魔業。」佛對於菩提心,這個教誨特別著重,沒有菩提心,修任何的善法,都是魔業,不是菩薩業。何以說它是魔業?因為沒有菩提心,修一切善法,你將來得的是人天福報,享人天福報,出不了六道輪回,福報享盡還是要墮落,所以叫魔法,不是佛法,是魔業,不是菩薩業,道理就在此地。發菩提心,修積一切善法,為什麼就變成菩薩業?菩薩覺悟,菩提心是覺心,覺悟的心。覺悟的心修一切善法,他不享受,他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修福自己不享福,那福到哪裡去?福給一切眾生享,這是菩薩,這是佛。絕對不會自己享受,自己享受就著了魔,給別人享受,那你就是菩薩,你就是佛。
我們仔細去觀察,釋迦牟尼佛本身是這麼作法。釋迦牟尼佛以後,他這些弟子,個個都學老師。早年到中國來的安世高,摩騰、竺法蘭,這歷史上都有記載的。中國歷代,從印度、從西域到中國來弘法利生的大德,他們的生活,他們的示現,都能夠以世尊做榜樣,都能夠效法世尊,所以在中國能被中國朝野所尊敬。佛法能令中國人歡喜學習,他們的功德,他們有智慧、有福德。智慧、福德都令一切眾生共享,這是我們後人應當要明了,應當要覺悟,應當要效法的。
菩提心,世尊在《觀經》裡面給我們說了三條。第一個是至誠心,真誠,至誠是真誠到了極處。至誠心是菩提心的體,我們常講的性體。菩提心的性體,是真誠到極處,我們人人都有,只是現在我們被妄想障礙住了;一天到晚胡思亂想,菩提心沒有了。真誠,什麼叫誠?有許多人看到這個,我的心很真、很誠,我都真誠心待人,我跟你講的都是真誠話;全是假的。前清曾國藩先生,在讀書筆記裡面,他給「誠」下了個定義,下得好。從前中國念書人,大概都讀佛經,也都願意聽講經,由於自己對於儒學、道學的修養,對於佛法領悟比我們現在人要深刻得多。他說:「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定義下得好,確實跟佛法講的相應。什麼叫真誠?一念不生是真誠,我們佛法講一心、一念。一念一心那都是至誠,二念二心就不誠。
不誠,給諸位說,就落在十法界裡頭。如果你是一心一念,你就超越十法界。到哪裡去?一真法界。所以你要曉得,一心一念能證,一真法界是所證。你要沒有到一心一念,一真法界你決定不能夠證入。你落在二念、三念,這十法界。再要是妄念紛飛,那就六道,不知道多少心、多少念,這就搞六道了。所以淨宗念佛,那個功夫在哪裡?一心不亂。你真得一心不亂,不到西方極樂世界,你也到華藏世界去了。一心不亂,它跟一真法界相應,它跟十法界不相應。真正到一心不亂,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所以一心不亂,不容易!
過去我在美國,有一些同修讀了《彌陀經》,來給我說:法師,淨宗法門我不能修。為什麼?一心不亂,我做不到。真的這個人看經,我很佩服,他看得很細;一般人看這個,都沒有提出這個問題。他想想,一心不亂,他做不到,恐怕不能往生。所以我就告訴他,「一心不亂」這個字翻譯,是鸠摩羅什大師翻的,他是意譯。玄奘大師的譯本,這一句不是這個翻法,玄奘大師的譯本上面翻的是「一向專念」,不是翻一心不亂;像我們《無量壽經》上,也是「一向專念」。一向專念,行!我們就可以做到;一心不亂,那真不容易!
這一句話,羅什大師是不是翻錯了?羅什翻得沒錯。怎麼沒錯?我們往生的時候,諸位一定要曉得,往生是佛來接引。所以大家也不要懷疑,經上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不要去問西方到底在哪裡?地球是個圓的,往西走,不又走回來了,到底西方在哪裡?大家這個愈搞,思想愈亂愈糊塗,到最後連西方都不相信了。所以我們不管,向西就向西,就這麼去做。這一句佛號是訊號,我們跟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聯系的訊號,這一句阿彌陀佛。憑著這個訊號,我們就接通,我們也不曉得極樂世界在哪裡?到底哪個星球?阿彌陀佛來接我們去,不需要認路,也不需要辨方向,跟著阿彌陀佛去,那還有錯嗎?盡管放心,這個法門是個易行道。
佛來接引的時候,一定先用佛光注照。像去年,去年我到此地來的時候,觀音救苦會的林醫生往生,李木源居士還帶了一些同學給他助念。往生前兩天,我去看過他。他走的時候,告訴助念的人:我現在看不到你們,我看到一片金光。阿彌陀佛放光,首先看到光明,光一照就把你的功夫提升,你本來沒有到一心,這一照的時候就得一心,所以羅什大師譯得沒錯。你只要功夫成片,我們只要做到這個功夫就行。功夫成片,就是一天到晚佛號不間斷,我們心裡頭只想阿彌陀佛,沒有其他的妄念,所有的念頭都念阿彌陀佛,這叫功夫成片。你只有這個功夫,佛來接引你,佛光一照,就把你功夫加了一倍。這一倍是什麼?事一心不亂。
羅什大師翻得沒錯,羅什大師也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淨土聖賢錄》裡頭有他。這都是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再來人,所以中國人真的是有福。古代翻經的這些法師,都是古佛菩薩、法身大士再來的,如果不是再來人,這個經怎麼能翻得出來?現在問題是這樣,我們現在能不能變成再來人,成問題了。能不能?能,只要你的願力超過你的業力,你就是乘願再來的。願力超過業力,你就得一切諸佛菩薩加持,本來沒有這個智慧,佛一加持智慧就現前。本來這個經看不出意思,佛一加持,這個意思,字字句句那個意思像泉水往外湧,止都止不住。
問題是你想不想作再來人?你想不想作菩薩?真想作菩薩,願力超過你的業力,你就成功了。要發大願,要真正看破,要真正放下。真正覺悟,沒有自己,所以不必談救自己、幫助自己,沒有自己,一切眾生就是自己。幫助一切眾生,自己就圓成佛道,眾生就是自己。《法華經》上說的佛知佛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如果我們能夠肯定,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就是自己,這就是佛知佛見。你能夠肯定,你就入佛知見,入佛知見就轉凡成聖,我們這個身就是乘願再來,必得三寶加持。所以不能離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真誠心。真誠心從哪裡做起?從不妄語做起,從不欺人做起;不自欺、不欺人,這是真誠心的最初方便。你還有瞞著別人的事情,還有不可告人的事情,你的真誠在哪裡?沒有。這一般同修聽:這個事情難!我告訴你,不難。求人難,求自己有什麼難?自己肯不肯干?自己真的肯干,肯干就是真的不想再搞六道輪回,真的這一生想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去作佛、作菩薩;你只要真肯干,你就能做到。你不肯干,那就沒法子,誰也幫不上忙,諸佛如來都幫不上忙,這個事情是自己的事情。
菩提心裡面,第二個意思是深心,自受用;第三個意思是發願回向心,他受用。所以講菩提心講三個心,有體有用,這講得很詳細。作用裡面又分兩種:一個自受用,一個他受用。自受用是深心,古人講什麼叫深心?好善好德。我們今天換句話說,喜歡捨己助人,這就是深心。發願回向心就是落實,你的至誠心、你的深心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真做到,真的喜歡幫助別人,真的把自己的智慧福德與一切眾生共享。看到別人享福,我們自己很快樂,看到別人吃得很飽,自己沒得吃,看到也很快樂,這是發願回向心。馬鳴菩薩在《起信論》給我們講「大悲心」;換句話說,大慈悲心。大慈悲心是無條件的愛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附帶任何條件,全心全力幫助人,這是他受用。世間一般人,包括我們學佛的同修在內,出家、在家都有,幫助別人、布施別人,還要講條件。縱然不貪圖回報,也會談著我這個布施是不是真的做好事?是不是被別人騙了?還有好多問號打在那裡,猶豫不決。這樣的修布施、修供養,都是六道裡面有漏的福報,不是功德。功德是什麼?沒有一絲毫疑慮,清淨布施。
在新加坡,李木源居士常常贊歎談禅法師,我跟他見過好幾次面,我很尊敬他,很佩服他。這個法師修布施是功德,不是福德。他自己的生活非常清苦,他的物質生活比我們苦很多倍,我們看看他會生慚愧心。他一生吃飯就一個菜,不像我們這裡還好多個菜。他喝水,自來水,那個杯子不知道用了多少年?喝水,就在自來水龍頭喝那個水。我們去看他,他把我們當貴賓看待,買一瓶礦泉水來招待我們,招待貴賓。而他布施,太可觀!美金是一百萬、一百萬的送,毫不吝啬。送出去之後,問都不問。他說:我給你了,你做好事、做壞事,因果是你負,我不負。這叫清淨布施,這個布施是功德,不是福德。布施之後還要問:這個事情做得怎麼樣?那就是福德,就不是功德,心不清淨。
諸佛如來布施一切眾生,就像談禅法師一樣,決定不會再過問,我們今天講無私的布施供養,無條件的布施供養。只要看到眾生有需求,我們自己有能力,總是全心全力幫助他,全心全力的成就他。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不離菩提心,這叫供養。實在說,如其說供養諸佛如來,不如說供養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就是諸佛如來,諸位細細去體會這個味道,然後才知道這兩句經文的真實義。『假令供養恆沙聖』,這個「供養」就說到此地。「恆沙聖」,這聖不是普通人,用現在的話說是法身大士。證得法身的菩薩才能稱為聖人,沒有證得法身的菩薩,我們稱他作賢人,聖賢,這是從別教上說的。圓教初住菩薩,他的斷證功夫等於別教初地,所以此地的聖,是別教初地,圓教初住。恆沙是數量多,你布施供養這麼多的法身大士,你的福報多大?數不出來,沒有法子數。
這麼大的福報,佛說『不如堅勇求正覺』;還不比上你有堅定的決心,勇猛精進去求正覺。「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因為在此地這是偈頌,受文字的限制,每一句七個字,七言頌,此地正覺是無上正等正覺。不如下定決心,勇猛精進作佛。怎麼個作佛法?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你看不如,我們念佛堂就是「堅勇求正覺」,你才曉得念佛法門的殊勝,念佛法門不可思議。我們的心要願令眾生究竟佛果,要常常存這個心。自己一意求生淨土,將自己日常所修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統統回向求生淨土。所修的福德決不能享受,一享受,西方極樂世界就去不了;絕不享受,等著所有福德到臨命終時來享受。臨命終的時候沒有病苦,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坐著往生,好!示現給別人看,做出樣子給別人看,人家看了就相信。「往生不退成佛」,前面說得那麼多,歸結在這一句,都不如念佛往生作佛。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四悉檀最後的目標,第一義悉檀是什麼?幫助別人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那就是第一義悉檀。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四十二集) 1999/3/2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42
請掀開經本,第十二面第八行:
【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這兩句經文在全經裡面,占著很重要的地位,古今許多大德,在言論注疏之中常常引用,意思無盡的深廣。尤其在我們現代這個時代,我們讀這兩句經文,如同世尊在我們眼前耳提面命,感觸非常的深刻。經文講法很多,古大德把這個「聖」看作地上菩薩,這個意思也很明顯,如果更深一層、更廣一層,這個聖就是佛菩薩,佛菩薩就包含著一切眾生。大乘經上常說「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華嚴》、《圓覺》說得更透徹,「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由此可知,我們供養一切眾生,又何嘗不是供養恆沙聖?為什麼不如堅勇求正覺?諸位要知道,只修供養你得的是福報,你供養再多諸佛菩薩,你的福報也不過是在天上而已,欲界天、色界天享天福。因此單單供養,這個不究竟,所以不如堅勇求正覺,堅是堅定信願行,尤其是信心。佛法無論哪一個宗派,無論哪一個法門,都是成無上道。何以不能成就?我們的信心不堅定,信心會動搖,因此修行人多,成就的人少。哪些人成就?信願堅定,始終不移;也就是說始終不變,那個人一生決定有成就。
信心為什麼會退?為什麼會變?這裡頭總不外兩類的原因。第一類是自己無量劫來,修積的善根福德因緣薄,不厚,這是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對於教理認識不夠深刻,所以學佛,佛的教義沒有深刻的了解;世尊在金剛般若會上教我們「深解義趣」,我們對於佛法的義趣解得不夠深。於是有這兩種原因,就禁不起外面五欲六塵的誘惑,煩惱習氣隨著增長,道心消失掉了。這是自古以來,多少修行人不能成就,因素在此地。所以我們要想成就,第一要堅定信心,堅定信心實在是難,不是那麼容易一樁事情。自己往昔善根福德因緣薄一點,也還不怕,如果我們這一生當中遇到的緣殊勝,可以補足善根福德因緣之不足。
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裡頭講得好,他說「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我們曉得,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這個話就是阿彌陀佛親自為我們講的,遇緣不同。縱然遇到殊勝因緣,如果善根福德沒有也不行,總得要有,有還不足,可以彌補;如果沒有,也不能成就。這個例子很顯然,我本身就是一個活的例子。我在年輕的時候,我聞佛法很晚,二十六歲才聞到佛法;我自己總感覺得太遲了,緣不足,二十六歲才聽到佛法。我親近方東美先生,方先生學生很多;我跟章嘉大師學佛,章嘉大師的弟子也很多。大師圓寂之後,我承蒙朱鏡宙老居士的介紹,認識李炳南老師。我跟李老師的時候,李老師的學生就有二十萬人。這麼多的學生當中,為什麼出不來?善根福德因緣少;他不是沒有,有,他也遇到了,少。少,跟著好老師,還沒有辦法補足,就這麼個原因。
我們今天在新加坡這一會,緣具足,緣殊勝。能不能成就?就在諸位同修的善根福德。如果諸位同修真正具有少許善根福德,在這樣殊勝的法緣當中,我相信你一定能成就。現在我們的《華嚴經》,改在淨宗學會報恩堂裡面來講,每天上午十點講到十一點半,天天講。諸位可以在家裡面收看網路,我們每一天每一座都同時上網。現在的電腦非常方便,我們講經美國在聽,我們時間一改,美國那邊打電話來非常歡迎。我們白天早晨十點鐘開講,在美國是晚上八點鐘,他們看正好,八點看到九點半,所以打電話來高興得不得了。澳洲在收看,香港那邊也在收看,這是我知道的。我不知道的想必還很多。諸位在家裡面,可以裝上電腦收看網路,你天天都看到。
初學佛法,讀誦、聽聞比什麼都重要。為什麼?幫助你堅定信心,幫助你堅定願心,你求正覺才靠得住。你若不能深解義趣,你會懈怠,你會退轉。你要曉得一懈怠、一退轉,你就要覺悟自己善根福德不夠,對於經義了解不夠透徹;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不會退轉,深解義趣的人也不會退轉,這兩種人決定成就。大家都曉得,這個世界有災難,肯定有災難。怎樣救自己?不如堅勇求正覺;怎樣幫助眾生?不如堅勇求正覺,真正是自利利他,真正是本經前面所講的「住真實慧」、「惠以真實之利」的落實,這一句就落實了。由此可知,一定要信心堅定,絕不動搖。要記住善導大師的教誨,無論什麼人來給你講,講的跟本經法門不相應,我們統統拒絕,統統不接受。善導大師說,即使是釋迦牟尼佛再來、十方諸佛再來跟你講,講的跟此經不相應也不聽。為什麼?那不是真佛,是假佛。如果是真佛,佛佛道同,一切諸佛所說決定跟釋迦牟尼佛講的相應,那是真佛,這善導大師苦口婆心教導我們的。
最怕我們是道聽塗說,聽聽這個法師、那個大德再說說,對這個法門、對這個經典來批評,你心裡馬上懷疑,馬上動搖。或者是接觸五欲六塵,自己貪瞋煩惱起現行,名利心起現行,退轉了,墮落了。這個事情太多太多,在在處處我們都見到,保持堅勇不退多難!「勇」是勇猛精進,決心求正覺。此地這個正覺,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可以求得到,決定能成就,只有一門,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這一門最可靠、最穩當、最快速。其他法門當然也不錯,怕的是我們根性不具足,用現在的話來說,我們的條件不具足。為什麼?決定要斷煩惱,要斷見思、要斷塵沙、要破無明,這實在太難了,確實不是現代人能做得到的。
別說這些,就說密教的法門,黃念祖老居士他是密宗的金剛上師,諾那活佛的傳人。他非常坦率的跟大家說,「這個時代修學密法成就已經沒有人了」,這是他講的,「唯有念佛求生淨土」。所以他接觸許許多多修密的同學,他勸他加持《無量壽經》,加持《彌陀要解》,加持《普賢菩薩行願品》,他叫他加持這三種;換句話說,密不成就,這個成就。夏蓮居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師徒真是苦口婆心,跟永明延壽大師用的方法幾乎完全相同。永明延壽那個時代,參禅的人很多,他看得很清楚,不會成就的,所以提出禅淨雙修,「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這個意思是什麼?禅那邊,看到你不能成就,你加這一分淨土,這個地方能成就。他不是鼓勵我們搞禅淨雙修,不是的,他是對修禅人說的。人先入為主,有面子問題,捨不得放下。所以祖師用這個方法善巧方便,你再加個淨,更好!他就會接受,面子也夠了,也能下得了台。夏老、黃念老也是如此,學密的人也是有面子問題,用這種方法來幫助他,來成就他。如果是老實念佛人,那就決定成就;這是十方一切諸佛在本經的贊歎,我們都讀過,佛哪有妄語的?句句都是真誠的教誨,我們要相信,要把這一樁事情,當作我們這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來辦。一切時、一切處,念念與佛相應,與阿彌陀佛相應。
再跟諸位說,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真正供養恆沙聖,這是如教修行供養。我們捨棄一切的享受,捨棄一切的富貴,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念佛上,都用在讀經上,也是代眾生消災免難。這個道理,我們在講席上面講了很多遍,這是真正自利利他的行為,凡夫不認識,諸佛如來贊歎,龍天善神看到你恭敬護持。所以我們在此地,彌陀村還沒有著手籌備的時候,我們就先開念佛堂,把這樁大事落實。換句話說,化解世間一切眾生劫難的修學,這是眼前最迫切的一樁大事情,急著要快做。我們念念當中,這個念是願,願一切眾生也能和我們一樣,一生當中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
單有這個願,願不落實是個虛願。願如何落實?落實一定要修行,自行化他。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我們把這個殊勝法門介紹給別人。介紹給別人也要懂得觀機,機有三類,佛法裡面常講的上根、中根、下根。這個說法很難懂,哪個人上根?哪個人下根?下根還不錯,還有沒根的;沒根,你送給他,他不要,那就是沒根的。所以我們與人結緣,沒有根的給他種善根,也不能放棄。如何給他種善根?他看到三寶的樣子,所謂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那是音聲,三寶的音聲;三寶的形相,一歷眼根也是永為道種。諸位要是了解這個事實,了解這個道理,你就曉得出家這個形象,就修很大的福報。你到馬路上走一下,走一圈,多少人看到了,一看到,這是佛,這佛教徒,和尚、出家人,他阿賴耶識就落這個印象,佛種就種下。這是在家同修做不到的。
在家同修要怎麼作法?你要上街去,手上掛一串念珠,人家一看,阿彌陀佛!也行。你要有標志拿出去,這是給一切眾生種佛種,沒根的人給他種種子,我們要真有心去做。你們有不少同修到這邊來聽經,參加法會,自己開車來,我們這兒阿彌陀佛貼紙很多,貼上,前後都貼,你的車開到哪裡,人家一看都給人種佛種了,都是屬於法供養。下根之人聽到歡喜,能合掌恭敬,他不來聽經,他不來念佛,下根。中根的人,他聽了之後,他曉得之後,他會來聽經,也會來念佛。上根人他要聽到之後,他一生就依靠這個法門,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成佛,那是上根人。中根人未必這一生能往生,上根人是決定得生淨土。我們平常要懂得觀機,要懂得幫助一切大眾,我們堅勇求正覺,也不忘供養恆沙聖。以堅勇求正覺為主,供養恆沙聖與一切眾生廣結法緣,緣殊勝。佛在經上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由此可知,結緣是多麼重要。特別是出家人,出家人接受信徒的供養,供養拿去干什麼?一定去結法緣,這是真實功德。這個供養,自己要拿去享受,那就壞了,那就是佛門諺語講,「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所以一定要懂得廣結法緣,一切為眾生、為佛法。
我們也看過世間不少的老人院,我們在澳洲參觀很多退休村,每一家的老人公寓,我對於這個很留意,看得很多。大家有時候談起來,有人說安老院是無希望工程,沒希望了,他到那裡是等死。物質生活照顧到了,精神生活空虛,所以我們要辦彌陀村。我們現在接觸外面宗教多了,許許多多的宗教都辦有老人院,都辦有孤兒院,我們要鼓勵他、幫助他,老人院是有希望的工程,有大希望。佛家的養老院,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般宗教的養老院,那些人將來都想升天堂,享天福,怎麼會沒希望?這希望從哪裡來?希望從宗教教育。你養老,養他們,天天要給他們上課。一定要有宗教師,每一天跟他們講經說法,領導他們修行,每個宗教都有它修行的方式,這樣都能達到宗教希求的目標。升天、往生,不墮三惡道,不再到人間受苦,他怎麼沒有希望?充滿了希望。
如果這個養老院,沒有人講經說法,沒有人領導修行,那的確是有問題。我們看老人,不是在胡思亂想,就是癡癡呆呆;癡癡呆呆是落在無明,胡思亂想佛家講掉舉,這兩種現象都不好,都是三惡道的因。所以我們幫助老人院是充滿希望、充滿光明的工程,決不是一般人講的無希望工程。老年幫助他成就,幫助他來生比這一生更幸福、更美滿。孤兒院更要幫助他,成就他的德行、技能、學問,我們要真正付出愛心,好好的去教導他們。這都是屬於供養恆沙聖,把這些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多福德、多善根、多因緣,《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造的是多善根、多福德。所以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離這一個理念,行行都落實這個理念。
我這一次在香港講經,有同修問我:怎麼樣念佛往生才有把握?我告訴他:預知時至,不生病苦,坐著走,站著走,有把握。他說:那能做得到嗎?我說:能,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做?真正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修福不要享福,福報留在臨命終時候享,臨命終沒有病苦是大福報。臨命終時清清楚楚,看到佛來接引,給你家親眷屬說「BYE!BYE!我走了」,第一等的福報,一生修積的,這個時候享。你這麼一表演,你度多少人?人家看到你往生,不相信的也相信了。我們講嘴皮講破了,他未必相信,這一表演他都相信。
他又問我:那要怎麼作法?我剛才說的是原則,你要修布施供養。人到中年都防備將來要老了,要准備一點錢將來養老,又要准備一筆錢做醫藥費,怕自己生病。我就告訴他:你把你養老那個錢捐出去,捐給老人院,把你醫藥費捐出去,捐給那些病苦的人。你就做到了,你一定預知時至,不生病,站著走、坐著走。什麼原因?你沒有錢害病,你沒有錢養老,你就成功了。你要准備一筆錢在那裡養老,你非老不可,准備一筆錢做醫藥費,你非生病不可,你怎麼能夠走得自在?這裡頭有道理,你要懂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為什麼別人能做到,我們做不到?我們從根,觀念就錯誤了。真正去修慈悲喜捨,要捨得清淨,這是決定有把握一生當中圓滿成就。佛這兩句話的意思,非常非常之深,非常之廣,我們講不完。這兩句就講到此地,請看下面經文。下面科文「願求淨土」,這裡面有兩小段,兩首偈,第八首:
【願當安住三摩地。恆放光明照一切。感得廣大清淨居。殊勝莊嚴無等倫。】
這一句就是「堅勇求正覺」的果報,下面一首就是「供養恆沙聖」的落實。先成佛,再度眾,這是正理,自己沒有成就,想度化眾生,難!難在哪裡?怕被眾生度跑掉,這個事情太多太多了。所以古人有個好處,自己沒有成就的時候,一生不離開老師。自己沒有成就離開老師,很容易迷於五欲六塵,迷於名聞利養,那個墮落就非常之快。這一墮落下去,回頭難,不容易。所以有高度警覺性的,不離開老師,不離開同參道友,依眾靠眾。
我們看這一首經文,開頭『願當安住三摩地』。實在說是求成佛攝淨土願,八句當中這是諸願的總歸,也是四十八願的核心。第一句說「願當安住三摩地」,三摩地是什麼?就是念佛三昧。這一段經文說的是法藏比丘,阿彌陀佛在因地的修行。法藏,實在講,他老人家的示現是給我們做榜樣的。阿彌陀佛是不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才成佛的?你要是這個看法、這個想法,你就全錯了。法藏亦是古佛再來,西方極樂世界是他的化土,就跟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樣,三千年前出現在我們地球北印度,示現八相成道,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在那個時候修行證果的?不是。他老人家在《梵網經》裡面告訴我們,他這一次來表演,來表演成佛是第八千次,這個戲唱得很熟,唱八千次了。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成佛,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也不知道唱了多少次。所以我們曉得古佛示現,不是真正在那裡成佛,這一生才成佛的。這個事情,古大德也有討論,有人說法藏這個時候的身分是十地菩薩,也有人說地上菩薩。實實在在講真的是古佛再來的,完全是示現做給我們看,做給我們看叫我們學習,以他做個榜樣,向他學習。
因地上,我們現在在因地,還沒有往生,學法藏比丘;將來往生之後,學阿彌陀佛,這學果地;沒往生之前,學因地。你想一想這個示現的意思多深?我們不從這個地方去體會,你怎麼會覺悟?你怎麼會明白?你從哪個地方去下手、去修學?諸佛如來慈悲到極處,三輪化度,大乘經上常講的身語意三輪化度眾生。這就是教給我們,我們要安住三摩地,也要學阿彌陀佛在因地,願當安住三摩地,我們要把心安住在念佛三昧之中。經上說「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什麼?執持名號,這才是真正正常的享受。我們把佛號忘記了,就胡思亂想,胡思亂想是不正常的受用。諸位要曉得,胡思亂想是造輪回業,我們自己要有警覺,這一天二十四小時,細細的去思量二十四小時當中,我造的是什麼業?我每天念佛占多少時間?打妄想占多少時間?墮無明占多少時間?什麼時候墮無明?睡覺就墮無明。這個帳好好的算一算,就曉得自己有沒有把握往生?如果正念的時間長,超過妄想、超過無明,你功夫就得力,你才真正安住在念佛三昧當中。
睡眠,睡眠是魔,是魔障。佛在經上常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睡眠也是地獄的一條根。有沒有方法突破?有。你們諸位年輕法師,從中國大陸來,大陸上有些真正修行人,我沒有見過,我聽李木源居士說過。真正有念佛,一年到頭不睡覺的,二十四小時念佛、拜佛;有人不相信,派人輪流去看,果然沒錯,天天如是。你去向他請教,他的睡眠怎麼樣斷掉的?我們為什麼斷不掉?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連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都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財色名食睡是不覺,本來無;本來無的決定可以斷掉,本來有的決定可以證得,問題你有沒有決心去斷它?你要下定決心去斷它,行!斷得了。真正下定決心,要突破這個關口,突破這個瓶頸。再告訴諸位,你還有諸佛護念,還有龍天善神護持,哪有做不到的事情?
在此地我們念佛堂,諸位也有一個小的試驗,通過小的試驗,我相信可以增長你們的信心。許多同修天天睡眠睡慣了,還睡懶覺,到念佛堂聽說二十四小時念佛,恐怕受不了,結果三十六小時念下來,很輕松、很愉快,念完之後也不打瞌睡,也不想再睡,這就是你漸漸突破。你能夠三十六小時精神飽滿,你就想你也可能三百六十天精神飽滿,問題你是不是真正突破?這個突破最重要一個因素,清淨心,心地真正清淨。為什麼?安住三摩地。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你就做到。心裡面有煩惱、有憂慮、有牽掛,還有種種放不下,那就不行,你要過世間人一般的生活;果然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可以過佛菩薩的生活。不但佛菩薩沒有睡眠,給諸位說,色界天人就沒有睡眠了。欲界天還有,但是時間少,欲界天有六層,愈往上面去睡眠的時間愈少,到初禅睡眠就沒有了。世間人都辦得到,何況佛菩薩?我們要有信心。
所以真正修行,說到根本還是個「信願行」,決定要相信自己。世間聖人告訴我們「克念作聖」,這一句話的意思,凡夫能夠克服自己的妄念,你就能作聖人。在佛法裡面,斷煩惱就證菩提。所以修行人一定要跟煩惱去打一仗,要打贏,不能打輸,輸了就完了。怎樣才能打贏?要拼命,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你決定戰勝。凡是打敗仗的,怕難、怕苦、怕死!你注定失敗。真正求佛菩薩保佑,求佛菩薩護念,你下定決心,佛菩薩就現前。佛菩薩日夜在你周邊保護你,苦跟難決定是有,但是決定死不了。到你快要死的時候,佛菩薩馬上就現前,來幫助你一下。我們在《虛雲老和尚年譜》,虛老和尚發願朝山,三步一拜,幾千裡路,要拜好幾年才拜到。走到哪裡,晚上就在地下睡覺,長年累月哪有不生病?有病苦。苦到不能支持,佛菩薩來了,來幫助他,來照顧他,幫他調養病。病好了之後,佛菩薩走了,他繼續再拜。怕苦、怕難、怕死,怎麼能出得了輪回?怎麼能得生淨土?我們把毛病找出來,只要把毛病消除,佛祖能成就,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就?
第二句『恆放光明照一切』。「光」是智光。「照一切」,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不通達明了,這叫照一切。十方三世,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統統都通達明了。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能力就是在「安住三摩地」來的。實在講,三摩地就是我們的真心,三摩地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今天把真心本性失掉,在六道裡頭打滾,生活得這麼苦、這麼可憐。諸佛菩薩對我們的教誨,沒有別的,幫助我們恢復自性而已。迷是自己迷的,悟還得要自己覺悟,諸佛菩薩給我們做個增上緣,要靠自己去覺悟。我們為什麼不覺悟?還是這一句老話,「不肯放下」,所以不覺悟。
「看破、放下」,這是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傳給我的。以後我明白了,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他的功行不外乎這兩句,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相輔相成,輾轉不捨,能成無上道。看破是通達明了,不迷惑;放下,心地清淨,不染著,這是放下。我們現前最嚴重的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是我們眼前的大障礙,眼前的大害,給諸位說,大災大難的根源。我們明白了,這就看破,曉得這個東西不是好東西,那你就要放下;你這一放下,你的智慧就增長,你看的面又廣了,看得又深了;看到之後,再放下。於是你的智慧增長,對於宇宙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過去、現在、未來,愈看愈廣、愈看愈深;於是乎你也就放得愈廣、放得愈深,一絲毫都不沾著。不但是世間法,佛法也不沾著。不但十法界不染著,一真法界、諸佛報土也不染著,這樣才能夠同佛境界,同佛知見,同佛所證,這是「恆放光明照一切」。大乘經上常講,「寂而常照,光照不捨」,這一句話也就是《壇經》裡面,惠能大師所說的「常生智慧」;時時生智慧,處處生智慧,念念生智慧。智慧怎麼生的?心地清淨。
我們今天要學,我常常勸導大家,念念決定不為自己想,我們從這兒下手,這是我們現前最初方便。念念為一切眾生想,念念為整個社會去著想,決定不要想自己,這是學佛的最初方便。如果你還會想到自己的利害、自己的利益,你就迷了。不為自己想,為一切眾生想,跟諸位說,你這個事情做錯了也對了;裡面摻著有一分為自己著想的,做對了也錯了。我這個話的意思很深,你們要細心去想想,細心去體會。有一念自己的意思在裡頭就錯了,哪一個佛菩薩,哪一個祖師大德曾經為自己想過一絲毫?沒有!這是我們修行,能不能契入法界基本的條件,我們要不具足,這個道難!這一身的弊病,沒有辦法轉得過來,根本原因就在此地,常常為自己想。我很願意幫助人,但是我一看到人為自己想,我就趕快退轉,我得重新考慮,要不要幫助他?為什麼?幫助他,不但他不得利益,他造罪業。我們不希望給一切眾生造惡的增上緣,但是有時候還不免,我們智慧沒開,見解不圓,所以處事待人接物當中,總還免不了有過失。但是我們警覺性很高,我們覺悟得很快,回頭得很快;能覺悟、能回頭,就長智慧。
法藏在因地,這兩句他圓滿做到了,這兩句是能感。下面這一句是所感,所感的『廣大清淨居』,這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怎麼來的?阿彌陀佛願力變現出來的。諸位要記住,總離不開「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阿彌陀佛願力變現的。阿彌陀佛帶頭,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換句話說,也是所有往生的人共同願力成就的,它不是業力成就的。所以這個世界也感得十方一切諸佛贊歎,釋迦牟尼佛在本經贊歎,代表一切諸佛贊歎,贊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為什麼?願力成的,不是業力成的。由此可知,我們要想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沒有願力怎麼能去得了?你的心要跟阿彌陀佛的心一樣,你的願跟阿彌陀佛的願一樣。
我們淨宗學會成立,編了一個新的《朝暮課誦》,我將課誦本念的經文,把早晨念的楞嚴咒、大悲十小咒,改做《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原因在哪裡?希望我們天天念四十八願,天天依照阿彌陀佛的願,我們也發四十八願,你不發不行。我要發四十八願,跟阿彌陀佛的願就相同,就相應了。蕅益大師說,只要具足信願就決定往生;他老人家說得很好,生到西方世界品位高下,那是你持名功夫的淺深;持名功夫深,你生的品位高,持名功夫淺,你生的品位低;只要有信有願就決定得生。他說得好,他老人家這個說法,被印光法師肯定。印光法師贊歎他這個《注解》,說即使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個注子,也不能超過其上。
我們曉得,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那蕅益大師是什麼人?蕅益大師沒有暴露身分,大勢至菩薩對他如此的贊歎,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准是觀音菩薩再來,我們能夠想像得知。不修淨土的人,對印光法師這個說法不以為然。往年演培法師,就這一樁事情曾經問過我,他說:印光法師說這個話,是不是說得太過分了一點?我給他老人家說:一點不過分,恰到好處,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就說明我們要想往生,一定要發願,發了願之後,要行。你發願,願不落實,你的願是空願,空願不能感應。你要做,依行填願,依行實踐大願。有些願,我們凡夫做不到,做不到怎麼樣?要有心,所謂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這可以原諒的;心都沒有了,這不可以的,這不能原諒的,所以一定要有願心。四十八願裡,哪些條能做到的,要很認真、很努力去做;做不到的,心向往之,要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
晚課,我們將《彌陀經》、八十八佛、大回向文,改做《無量壽經》三十二到三十七品。為什麼要這麼改法?救我們現前的念佛同修。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持戒念佛,今天誰給你講戒?正好這一段經文就是講戒律,戒是行,它的內容是講五戒十善,說得很詳細。五戒十善我們要落實,那是佛行,五戒十善做到究竟圓滿就成佛;這叫根本戒,換句話說,所有一切戒善,都是從這個根本開出來的。我們初學的人抓到根本,一定要認真努力修學,要把它落實到我們自己的生活行為,這樣子一來,我們的心同佛,願同佛,解同佛,行同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蕅益大師講得沒錯,具足信解你就決定得生,所以曉得這個事情重要。
這個法門簡單,經論分量少容易受持,非常適合現代人。現代人一般生活很繁忙,工作量很多,沒有時間去讀誦大經,也沒有時間去聽一部大經。所以現代人需要精簡,需要精華、需要簡單,《無量壽經》正好適合於現代人的需求,分量並不多,內容非常圓滿,沒有欠缺。文字並不很深,一般都能看得懂,淺的人看到淺,深的人看到深,正是可深可淺。夏蓮居老居士說得好,末法往後還有九千年,九千年眾生能夠得度,都依靠這個會集本。夏老居士也是個再來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會集這個經,從宋朝王龍舒,第一個開始會集。王龍舒算不錯了,站著往生,他是預知時至,沒有病苦,站著往生的,總算是有功夫。會集《無量壽經》有功德,但是會集不能盡如人意,後人有批評,取捨欠妥當。同時還有一個後人不能原諒的,把原本的文字改了幾個,這是很大的忌諱。
一直到清朝鹹豐年間,魏默深居士做第二次的會集,他會集的本子確實比王龍舒的本子有進步,依舊有毛病,取捨也是欠妥當。他也犯了王龍舒的毛病,也把原譯本的字改了幾個,印光法師對他這個本子有批評。到民國年間,這民國初年,夏老居士做第三次的會集。每一個字、每一句都是五種原譯本的原文,一個字沒有改動。梅光羲居士在序文裡面講取捨精當,過去譯本裡面的過失,在這個本子裡頭找不到,大家稱之為《無量壽經》的善本。也想到《無量壽經》是最後消滅的,最後消滅的《無量壽經》的經本,必定是這個本子。我們深深相信,他們這個話說得也不過分,也是說得很中肯。
這是勸勉同修們,念佛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要具足信願,如果沒有信願,念這一句佛號,只是阿賴耶識裡頭種佛種子,這一生當中不能往生,古人說過「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沒有信願。可見得信願行叫三資糧,往生西方淨土,三個條件缺一個都不行,三個條件統統具足。那我們不讀經,不研究教,這個經教我們今天圈子縮得很小,《無量壽經》,你怎麼能夠建立堅定的信願?你怎麼能夠得到有把握往生?人要得到有把握往生,前途一片光明,你在現前生活當中法喜充滿,你活得很自在,非常快樂,這是要功夫的。所以在現前我們最重要的,還是讀經、還是聞法,有疑惑一定要提出來發問,斷疑生信。要知道「疑」是修行人很大的障礙,決定不要說不好意思問,那就錯了,一定要問。問有很大的功德,不但自己可以解除疑惑,也許還有別人跟我有同樣的疑惑,這一問,一說明,大家都把這個疑問解除了,所以發問無不是自利利他。
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本願感得的,是一切往生的人,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所感得的,它不是業力變現的。我們也曾經聽說,這個法門叫帶業往生。沒錯!就因為他帶業往生,所以這個法門最容易,不要斷見思煩惱,只要你信願堅定。給諸位說,信願行堅勇,這堅定勇猛決定能伏煩惱;煩惱雖有,不起作用,不起現行。這就是功夫成片,這個條件就決定得生。所以我們自己要常常反省,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有煩惱起現行,這個事情麻煩。你是表演、是辦事,那另當別論;你一發脾氣,事情就辦好了,那另當別論;那不是真的,手段,手段可以用。如果心裡頭真生煩惱,那就完了。表演那是例外,佛菩薩也表演。心裡頭決定不能真的生煩惱,真正生煩惱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就去不成了。
世出世法都是感應道交,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感應。信願行是能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所感,「感得廣大清淨居」,那個世界是清淨的法界。廣大,大到什麼程度?我們沒法子想像,實在跟諸位說,大到是盡虛空、遍法界。極樂距離我們不遠,我們在《往生傳》裡看到,有人問他:極樂世界在哪裡?在我堂屋;極樂世界在哪裡?在廚房。那是往生人親眼看見的,就在面前。所以告訴諸位,極樂世界到底怎麼回事情?我們今天講時空,不同的時空。就好比我們現在看電視,不同的頻道,頻道一撥對,形相就現前。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這個螢幕上;娑婆?娑婆也在這個螢幕上,不同的頻道。所以極樂世界是真正廣大,跟華藏沒有兩樣。為什麼這個世界這麼大?它是自性變現的。我們這個世界為什麼這麼小?業力變現的。業力有范圍,自性沒有范圍、沒有邊界。自性沒有大小,沒有邊際,沒有來去,沒有生滅;可是業力變現的,有大小、有來去、有生滅,不一樣。
這個道理大乘經論裡頭都說得很多,他是清淨心,三摩地恆放光,那是清淨;清淨心才放光,清淨心一塵不染。不但世間法不染,佛法也不染,那才叫清淨,真清淨。我們今天做不到,希望世間法能不染,我們染佛法還不怕,淘汰也有層次、也有先後,先淘汰世間法,然後再進一步,把染污的佛法也淘汰掉。西方世界有四土,我們縱然是還染佛法,不染世法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如果連佛法也不染,你就生實報莊嚴土,這是西方淨土的殊勝。所以我們只要擺脫,六道裡面這一種的污染,就能生凡聖同居土。再有功夫,能夠擺脫四聖法界的污染,這十法界裡面,六道上面:聲聞、緣覺、菩薩、佛;你能夠把四聖法界污染也排除掉,你就生實報莊嚴土。所以它是清淨居。由此可知,清淨居也是極樂世界的別名,就像本經裡面所說,「清淨平等覺」是阿彌陀佛的別號,清淨居是極樂世界的別號。
末後一句,『殊勝莊嚴無等倫』。這一句是形容極樂世界的莊嚴美好,美好到了極處,其他諸佛剎土找不到一個能跟它相比的。「倫」是同類的,「等」是平等的,找不到跟它一樣,沒得比。關於淨土的殊勝莊嚴,世尊在本經裡面有介紹,《彌陀經》裡頭也有介紹,《觀經》裡面也有介紹,我們合起來看能夠了解一個輪廓,明白一個大概。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體會到,它那個國土為什麼這樣殊勝莊嚴?佛在大乘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心想生的,一切往生人心想生的,彌陀與所有往生的人心地都是至善,至善的心行變現殊勝莊嚴的報土。人殊勝,土也殊勝;國土無與倫比,人也無與倫比。
我們要不肯認真努力斷惡修善,那怎麼行?要做彌陀弟子,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不但是人中第一等好人,菩薩當中第一等的菩薩,你才行。一切諸佛菩薩弟子當中,你是第一弟子,本經前後都說過。所以我們自己要常常想想,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見解、我們的言語、我們的行為,能不能做到第一弟子?今天我們標榜的「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師是表率,范是模范。我們起心動念、一切行為,可不可以做這個世間一切人的表率模范?如果不能,決定不可以想,決定不可以做;如果能,我們可以想,我們可以做,標准在此地。這個事情要真干,不是說說就算了,說說無濟於事。
悟,在佛法裡面有解悟、有證悟。解悟不管用,你會講,講得沒錯,講得天花亂墜,你將來死,該墮地獄還墮地獄,該變畜生還變畜生,不管用。要證悟,什麼叫證悟?落實。一定要把你所理解的變成自己生活行為,那才管用,縱然不能完全變成生活行為,少分也管用。我過去跟大家講西方極樂世界九品往生,我跟古大德講的不一樣,古大德講的有道理,我想想我講的這個也不無道理。我的說法,把這一部經它裡面所講的理、所講的方法、所講的境界,百分之百做到,你上上品往生;你百分之百做不到,能做到百分之九十,上中品往生;百分之九十做不到,可以做到百分之八十,你上下品往生。這樣子一直降下來,下下品往生要做到百分之二十,要做到兩成。兩成都做不到,那靠不住了,你往生就靠不住。
我想兩成應該可以做得到,最低限度要做到兩成,你不落實、不認真去做,那怎麼行?真正有志氣的人,發憤向上的人,決定認真努力去做。兩成決定不夠,愈多愈好,多多益善,至少也要能做個七成、八成,才能滿我們自己的心願。百分之百當然不容易做到,但是做個七、八成,自己努力一點,我想是沒有什麼大問題的;克服自己的妄想雜念,克服自己一切的欲望。學佛從做人學起,佛是人中的善人,佛心是善心,佛行是善行。從哪裡下手?我們細心觀察,現在世間人有哪些毛病,我們的修學對症下藥;現在的人不孝父母,我們從孝養父母下手,現在的人不敬師長,我們從尊敬師長下手,對症下藥。我們也在表演,表演給世間人看。我們敬自己的父母,也敬別人父母,我們養自己父母,也懂得養別人父母;我們知道愛護自己的兒女,教養自己的兒女,也要愛護別人的兒女,教養別人的兒女。要真干!
世間人哪一個不是自私自利?哪一個不是貪圖名聞利養?我們知道這是病,我們自己必須捨棄自私自利,放棄名聞利養,做出來給他看,然後講了他才相信。你做不到,你光說,說了是不錯很好聽,別人還打了許多問號在裡頭,到底是真的、是假的?甚至於還有懷疑:假的,騙我們的,叫我們要捨財布施,他是多多益善,愈多愈好。一定要自己先做樣子給人看,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就是這個辦法,先做出樣子給你看;佛教你捨棄名聞利養,佛自己已經捨棄了;佛教人放下五欲六塵,他自己先放下了;大家聽了,沒話說。所以古來大德講經說法,先自己做到,先自己契入境界,再說。所以他的言語斬釘截鐵,沒有絲毫憂慮,沒有絲毫懷疑,他統統做到。
現在人講經說法,在講台上,我們聽過很多法師,吞吞吐吐,叫人聽的是半信半疑。為什麼?他自己也半信半疑。自己要先做到,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尤其是個出家人,出家人應當捨得干干淨淨,決定不要怕:我統統捨干淨了,明天沒有人供養,我沒飯吃,怎麼辦?你還要打這個妄想,你沒有放下,你不是真放下。真放下了,決定沒這個妄想;明天沒有飯吃,老老實實念一天佛,後天沒有飯吃,念兩天佛,七天沒有飯吃,不就正好到極樂世界去了;一點都不後悔,一點都不疑惑。何況佛在經中告訴我們,世尊滅度之後,白毫光中有一分福德,供養末後的弟子;四事供養統統具足,佛供養學生。這個學生包括在家的,在家要認真修行也得佛的供養,不完全是出家的,佛慈悲到了極處。
我們真正要信佛,哪裡有一絲毫疑慮?凡是有疑慮的,不信,不信佛的人才有懷疑,才有好多顧慮。信佛的人決定沒有,他捨得很自在,那個福報愈捨愈多,來得也很自在。可是多了怎麼樣?多了可不能貪,一貪就完了,就立刻墮落。所以佛教我們「捨得」,你得到的還要捨,愈捨你就愈得的多,愈得的多愈要捨。財、法,捨財得財,捨法得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就從我們眼前流過,你自己要有智慧處理,你才會有真正的成就,你才真正得福,那就像此地講的「感得廣大清淨居,殊勝莊嚴無等倫」。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四十三集) 1999/3/27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43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十二面,經文倒數第四行。我們念一段對對地方:
【輪回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
這是第九偈,第九首偈子。科題諸位看得很清楚,前一首是「感得淨剎」,這一首是「盡度眾生」。由此可知,諸佛菩薩建立道場的用意何在?這個地方明顯的告訴我們,建道場就是為幫助眾生成就的,也就是為度眾生而建道場。前面兩句說明,彌陀本願無比的弘深,不可思議。『輪回諸趣眾生類』,特別偏重在六道輪回的眾生。九法界有情眾生,六道偏苦,尤其是三惡道。這一句不僅僅是指我們娑婆世界,他方諸佛世界,包括過去、未來;換句話說,三世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像我們娑婆世界這一種情況的非常之多,也就是說這裡面有六道的眾生。『速生我剎受安樂』,彌陀不但希望接引這些眾生,希望這些眾生快速往生淨土。往生淨土,給諸位說,就等於一生成佛,這一生當中就證得大圓滿,這種殊勝莊嚴一切諸佛剎土裡面都沒有。所以世尊代表諸佛如來,在本經裡面贊歎阿彌陀佛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道理就在此地。
諸佛有度眾生的大願,但是沒有辦法普度一切眾生。為什麼?我們知道,諸佛所說的一切法門都要靠自力。佛只是為我們教導,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六道輪回的由來,然後再教我們,怎樣修學才能夠脫離六道。我們同修們讀經,曾經問過一個問題:本經第十品裡頭所說,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子,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這些人他到底是菩薩還是凡夫?你們大家想想,決定是凡夫。為什麼過去生中,供養四百億佛還是凡夫?其實我們在座的同修們,有許許多多人善根福德超過阿闍王子,你們過去生中不只供養四百億佛。現在怎麼樣?為什麼沒有成就?成就要真干。
供養是修福,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說過,這一樁事情,福不能救。這一樁事情是指什麼事情?「生死大事」,超越六道輪回這一樁事情,福不能救,再大的福報也不行。大梵天王的福報最大了,摩醯首羅天王的福報最大了,還是出不了三界,所以說福不能救。前面不是說,「假令供養恆沙聖」,那不只四百億,恆沙比四百億多得太多。因為這是修福,福不能了生死,不能脫離輪回,不能出三界,一定要斷煩惱,要斷惡修善才管用。佛在經論上跟我們說得很多,如果你能夠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你就證須陀洹果。如果是大乘圓頓根性,你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個地位叫位不退,你決定不會再退轉作凡夫,那就是聖人,不是凡夫了。可是八十八品見惑,不容易斷。
第一個身見,幾個人能斷身見?身見是什麼?執著這個身是自己,這叫身見。什麼人不執著這個身是自己,你們在這一生當中有沒有見過?不執著這個身是自己,我想沒見過。沒見過,就是說明破身見的人難,太難太難了!我們自己是不是執著身是我?有我就有我所,我所是我所有的,我的財富、我的地位、我的眷屬,一切我所有的,你有執著這些東西,這個東西就是三界六道輪回的根。跟身見一樣麻煩的,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這三種,我們通常合起來叫成見,某人的成見太深。現在人叫做什麼?主觀觀念,自以為是;主觀觀念太強,都是屬於見惑。不屬於前面所說這四類,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叫邪見;與事實真相不相符,那些見解叫邪見。你有這五大類,佛說三界九地總共有八十八品,這八十八品要是不能斷盡,你就沒有辦法證須陀洹果。
我們想一想這樁事情,那就是六祖所說的福做不到,再大的福報也不行,這福不能救。因此,生生世世無量劫來,我們從來沒有認真去斷煩惱,沒有認真去破我執。斷煩惱要從這裡下手:破我見,要捨棄我所。這是說明無量劫的修行,一直到今天還搞成這個樣子,什麼原因一定要清楚。這一生當中有沒有能力破我見?難,非常非常難。所以這一生當中,我們很幸運的遇到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叫帶業往生;換句話說,見思煩惱不斷,也能成就。我們要問,過去生中我們有沒有遇到過這個法門?決定遇到過。為什麼沒能往生?不相信,不認真,口裡念佛,心裡不想去,還貪愛這個世界,那就沒有辦法;你的業力很重,阿彌陀佛拉都拉不動。
因此要想在這一生往生,勢必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才行。真正放得下,往生就不難。為什麼放不下?對於這個世間法一切幻相不清楚,以為這些東西都是真的,都是真實的,所以產生堅固的執著,障礙了念佛往生,你說多可惜!這樣的事情,我們過去生中曾經遇到多次,都沒有醒悟過來,都沒有回過頭來,所以只跟阿彌陀佛結個緣,極樂世界沒去得了。由於過去結的緣很深,這一生我們得人身,又遇到這個法門,緣深。這一生的緣不錯,不但得人身,學佛了,還能夠接觸到,大乘法裡面最殊勝的淨宗法門。尤其難得遇到《無量壽經》,這真是希有的因緣,使我們對於淨土的狀況,了解一個大概。希望從我們的理解,生起向往之心,生起羨慕之心,我們要發心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去。
前天美國達拉斯佛教會,這幾天正在舉行佛七,今天是第七天,明天他們有個「三時系念」佛事。佛七的第三天有個馬老居士,今年八十歲,我們這裡有一些同修跟她很熟,你們從美國回來的都認識她。每年我們佛七法會她都供齋,她自己做點心供養大眾。我們這幾天的早餐,都是為佛七同修們談談話。她在佛七第三天,念佛的時候坐著往生,選這個時候選得好。我聽說不是她自己選的,阿彌陀佛教她的,到念佛堂來現身說法,給大家做證明。這一位老居士耳目聰明,行動也很伶俐,念了三天佛,坐著往生。同修們給她助念三十個小時,請警察、法醫做完手續,一切非常順利。也度了外國人,讓外國人看看,外國人看人走,沒有看到過這個樣子。
建念佛堂、建道場,就是為的這個事情。所以道場要是真正人往生,這個道場有功德,殊勝!道場建了,天天念佛,念了幾十年佛,一個往生的都沒有,這個道場沒有功德,頂多有一點福德。如果有人在這裡念佛往生,那是功德,我聽了很歡喜。好像在他們佛七的第一天,我藉著網路雙向,我告訴那邊的同修,把我在美國銀行戶頭統統關掉,我不要了。加州銀行戶頭關掉之後,裡面還有些錢,大概還有十幾萬,送給美國佛教會楊一華居士,全部送給他。達拉斯那邊有兩個銀行,裡面大概有二十多萬,關掉全部送給達拉斯佛教會,我一分錢不要了。我們在達拉斯建這個道場,大概總共投資將近兩百萬,兩百萬有人往生,我跟他們講夠本了,再有往生的我們就淨賺了,真實功德,這個道場沒有白建。此地的道場,比那邊道場不知道殊勝多少,我非常相信這一邊,會有許許多多同修在這個地方念佛往生。當然不一定都在念佛堂往生,在這個念佛堂念佛有成就,在你家裡、醫院往生都一樣,都是無比的殊勝。
阿彌陀佛希望我們「速生我剎」,不希望我們在娑婆世界長期的逗留。這個世界很苦,不往生,在這個世間決定免不了造業。造業決定是造的惡業多、善業少,這一樁事情我們要清楚、要明了,此地不可以多逗留,愈早往生愈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受安樂」;換句話說,到西方極樂世界共享和平安樂。極速成佛,殊勝超絕,這是十方世界所沒有的,彌陀對待我們慈悲關懷愛護,世出世法裡面找不到第二個人,我們最親愛的父母不能比,諸佛菩薩也都比不上阿彌陀佛,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我們要隨順阿彌陀佛的本願,那就是早一天往生極樂世界。
大家聽了我早一天往生,你可別著急,不要急著要趕快去了。我說早一點往生,是在這一生當中往生,不要等到來生,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什麼時候去?不要操心,隨緣!念念向往西方極樂世界就對了,念念沒有留戀這一個世間,這就是「速生我剎受安樂」。我們還沒有往生之前,這個身體還留在世間,一定要做一個念佛人的好榜樣,幫助阿彌陀佛接引眾生,這個功德就大了。大慈菩薩講,你能夠影響兩個人,就比自己一個人念佛精進多了。你到極樂世界,帶了兩個人去,不是孤家寡人一個人去,還帶了兩個去。帶得愈多愈好,愈多愈殊勝,你要帶上成千成百的人去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開歡迎會,那個往生多麼殊勝!這就是我們盡量做念佛的好榜樣,多影響人,多帶人去往生。
底下這兩句,『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常」是時間,永遠不間斷,念念都有幫助一切眾生,念佛成佛往生淨土的意願。不但有意願,而且有行為。「度盡無邊」,無邊是講空間,常運是講時間,時空就把一切眾生包括盡了。這裡面不分種族、不分族類、不分宗教,上至菩薩、聲聞、緣覺,下至三途眾生,要普度。當然我們現在生活在人道,對於這一道就特別親切,要有心、要有行,時時刻刻記住幫助這些人。我們結緣的東西很多,小的念珠、小的佛卡、小的念佛機,淨宗許許多多經典,解釋介紹的許多小冊子,身上多少都要放個幾本,隨時給人結緣。你結緣完了,你至少一個星期會到此地來個幾次,你就再拿。我們這邊沒有了,趕緊就再印,就再來補充,一定要有心普度眾生。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什麼場所,我們要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大家,這才是彌陀弟子。實在沒有東西,合掌念一聲阿彌陀佛,讓他聽到耳根裡面去,也跟他結了緣,也把彌陀介紹給他。這個道理不能不懂,這是真正有慈悲心。
「拔有情」,有情就是指輪回諸趣的眾生,六道眾生。六道都苦,欲界有苦苦、有壞苦、有行苦;色界雖然沒苦苦,他有壞苦、有行苦;無色界天,我們常講高級凡夫,他連身都不要了。諸位要記住,他身不要了,身見沒破,他還有身見,所以他還是凡夫,他還會輪回。他為什麼不要身?這個身很麻煩,「身為苦本」,他知道這個身不好。這個身天天要吃飯、要穿衣,一不小心就要生病,你說多麻煩這個事情!高級的凡夫,他不要這個身,所以無色界的那些天人沒有身體。我們中國老子也了不起,你看《老子》這本書裡頭所說,他說:「吾有大患,唯吾有身。」他說:我有最大的憂患,是什麼?有個身體。這身體是他最大的憂患,他覺悟到。雖然這個身相他不要了,身見沒有破,還是凡夫,還出不了三界,還入不了聖人的俱樂部,所以無色界天人也是凡夫。他沒有壞苦,他有行苦。行苦就是說什麼?他有壽命。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壽命到的時候,還是要墮落,這不是究竟法。所以六道有情眾生都苦。
佛菩薩看到,「常運慈心」來幫助他們,這是大慈悲心救度他們。可是佛菩薩幫助六道眾生,欲界的他能辦得到,色界也能辦得到,無色界的辦不到。無色界天人多半生活在定中,他在定中的境界,他沒有色相,我們佛經裡叫長壽天,佛家講八難,長壽天是八難之一;換句話說,生到無色界天,你就是八難之一。壽命很長,這麼長的時間當中,聞不到佛法。佛家講八難,都是對於修學佛法產生了嚴重的障礙,這叫遭難。所以對於色界跟欲界的眾生,佛總是盡心盡力幫助他們,諸佛菩薩在這當中,隨類化身,隨機說法。我們要效法諸佛菩薩,要學習諸佛菩薩,一切時、一切處遇到一切眾生,盡心盡力的幫助他們,尤其是幫助他認識佛教。
佛教在這個世間傳了將近三千年,過去沒有問題,近代問題多了。凡是一個法門傳的時間太久了,總免不了有一些邪知邪見摻雜在其中,佛法不但是不純了,佛法被他們搞亂了。這些學佛的大眾,真正深入經藏的人不多,果然能夠深入經藏不要緊,經藏是純真的標准,不會誤導。不讀經,不聽經,一般燒香、拜佛、趕廟會的,這些確實是迷信。這些人都是好人,都是善良之人,但是他們的行持,給社會造成一個不良的結果,大家認為佛教是迷信。於是知識分子不能接受,知識分子對佛教產生嚴重的誤會,知識分子在社會上有很強大的影響力,障礙了許許多多眾生的法緣,所以我們對於知識分子,要給他介紹,要讓他了解什麼是佛法。
所以《認識佛教》、《三歸傳授》,三皈五戒這一些基本的佛法,也可以說是對佛法基本的概念、基本的認識,我們要廣泛的宣傳。首先要讓社會知識分子明白,佛法不是迷信,佛法不是消極,佛法對社會,尤其對現前的社會,對每一個人,有真實的利益,有真實的好處。他在這上覺悟了,度眾生就度得多了,就能普度眾生。入了佛門之後,佛門宗派很多,典籍很多,他自己就會選擇。所以我們幫助眾生,也要分幾個階段來幫助他。我們學佛,皈依三寶,做三寶弟子,尤其是做彌陀弟子,我們有責任、有使命應該要這樣去做。
也許諸位同修要問,這社會上有一些有善根的人,我們接觸他很容易就接受了;還有一些是沒有善根的人,怎麼樣去幫助他,他也不相信。其實我們說沒有善根的人,這是我們的主觀觀念,你怎麼曉得他沒有善根?你自己用的方法不當,人家不能接受;你不回頭檢討自己,一味把責任推給別人,你就大錯特錯了!所以一接觸就相信的,那個當然就不必說了;接觸不相信,回來好好的反省,我們沒有智慧,沒有善巧方便,我們攝受眾生不契機。毛病到底出在什麼地方?實實在在說最普通、最粗顯的毛病,是我們自己真誠心不夠。諺語裡頭所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們沒做到,也就是說我們的誠意不夠。果然有真誠心,沒有不能感動人的事情。而且幫助人學佛,不可以幫助人改變他的宗教信仰,那就錯了。
前天,澳洲有一位居士,澳洲人,前天在這裡也聽過經,Graeme。他告訴我,他曾經到過台灣,台灣有一位老法師勸他,把基督教徒度成佛教徒,他也接受了;跟我談到這個事情。我就告訴他,我說:你錯了,基督教徒幫助他做一個好的基督教徒,怎麼可以把基督教徒變成佛教徒?你怎麼能夠破壞別人宗教?這個心態觀念都是錯誤的。但是你叫基督徒作菩薩,行!那好事情。他是基督教徒,甚至於他是牧師,他是神父,他是菩薩,他是佛的化身,這才叫普度一切眾生。普度眾生,不是叫他改變他的宗教信仰,不是。這樣作法,當然他不能接受,他就錯了。佛教是什麼?佛教是智慧的教育,佛教是教人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任何宗教徒都要接受教育,任何一個人都應當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所以任何宗教徒都應該學佛,做佛的學生,不是改變他的宗教。他是上帝的兒女,還是上帝的兒女,上帝兒女也可以做佛的學生,沒有沖突,這樣才好。不能說把上帝兒女拉過來,背叛上帝,那成什麼話?佛教頭一個就講「孝養父母」,你怎麼可以背叛父母?不可以的,這個要懂得。我講了之後,Graeme聽了點頭,知道應該怎麼做。
「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大家都懂這兩句,你不曉得這兩句的意思,你怎麼可以破壞世間法?你把別的宗教徒拉到佛教裡,這是破壞世間法,我們必須要明白這個道理。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宗教,我們是佛菩薩的學生,決不是一般宗教裡面講的徒眾。宗教裡徒眾,是感情的,感情的結合;我們跟釋迦牟尼佛是師生的關系,是智慧、是道義的結合。所以任何一個宗教徒都可以學佛,都可以在佛教裡面拿到學位。佛教的學位:阿羅漢、菩薩、佛陀,是佛教的學位;就像學校的學位一樣,任何宗教徒都可以去念大學,都可以拿到學校的學位,我們也不例外。
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五十三參裡面就很明顯,勝熱婆羅門,那是婆羅門教的領袖,是婆羅門教的長老,他在佛教裡面拿到學位,他是法身菩薩,這是從形式上看。實際上我看的,他不是法身菩薩,他是佛陀,比菩薩高,他真正的學位是佛。以一個宗教領袖出現,這正是佛法裡頭講,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宗教領袖身得度,他就現宗教領袖身;應以基督教身得度,他就現基督教的領袖身,現牧師身;應以天主教身得度,他就現神父身。都是菩薩、都是佛,這才能普度眾生,又不壞世間相,大家才能歡喜接受。你一定說他那個教不好、不究竟,我這個好,要放棄你這個跟我學,起反感了,要打仗;這不能解決問題,這沒有智慧,這個方法不好。所以佛家講高度智慧,善巧方便,我們要懂得;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佛的智慧、善巧。佛用什麼方法,接觸一切不同的族類、不同的宗教?佛以四悉檀、四攝法。這是我們要學,不能不學,四悉檀入眾,我們跟他往來。佛菩薩跟眾生往來四個原則,第一個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世界悉檀」。你跟他接觸,他不歡喜,那個緣就沒有了,要歡喜。要令別人歡喜,你對別人要尊重,對別人要了解才行。
我們去年除夕的溫馨晚會,你們很多同學都參加了,我們就是依四悉檀、四攝法的原則來做。我們邀請了三千八百多貴賓,我們的客人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宗教,聚集在一堂大家都很開心、都很歡喜,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一定要尊重別人。那一天晚會,我不曉得你們有沒有注意,我們每個桌上的菜不一樣。我們吃素,是素菜;馬來人桌上,那是葷菜。他們喜歡吃什麼,我們就供養他什麼,我們並沒有要求,今天我請客吃素,統統要吃素;他就不來了,他就不歡喜了。他想吃什麼,我們給他准備什麼,一點忌諱都沒有,他怎麼不歡喜?我們對他尊重。先打聽他的飲食習慣,他喜歡吃什麼人做的?我們特別請那個人來做,這對他表示尊重。他邀請我們,也對我們尊重,彼此尊重,世界悉檀做到了。
特別是對於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決定不可以說念佛好,不可以,他不能接受的。可以對他表示非常友好,關心他、愛護他、幫助他,然後再問他:你想不想知道佛教是什麼?這是屬於常識。同樣道理,我們也很了解他們的族群,也很了解他的文化,也希望了解他們那個宗教的教義。這是屬於知識,求知,人有求知欲。我們就可以把《認識佛教》這個小冊子送給他,幫助他,讓他明了佛教,以後怎樣跟佛教徒往來,跟佛教徒友好,跟佛教徒做朋友,這個他就歡迎了。你要說:你放棄你這個宗教,來作佛教徒。這是我們錯,他沒有錯;他不接受,他沒錯,我們錯了。我們錯了,還說別人沒善根,這什麼話?怎麼講都講不過去,這哪裡講得過去?簡直沒道理。
四悉檀第二個,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關懷別人,「為人悉檀」。念念要替他著想,他有什麼困難,他需要什麼幫助,如何幫助他得利益,如何幫助他得幸福;物質生活上、精神生活上,甚至於如何幫助他們來弘揚他們的宗教,這個他們歡喜。我們在此地我們做了,我們到他那裡去訪問,對他們的教會,他們所辦的慈善事業,我們都會送一點錢幫助他。老人院、孤兒院,我們送了很多吃的東西。像這些地方我們沒有送魚肉,因為我們居士林下面吃的東西太多,我們吃不完,像米粉、面、油這一類的。我們每一個不同的宗教,我們都送得很多。一定要互相合作,互相愛護,這樣交往我們的情就深厚,彼此關懷,彼此感恩。我們對他好,他感激我們,他對我們好,我們感激他。所以度化眾生就是幫助眾生,幫助眾生要有智慧、要有方法,善巧方便,我們要向佛菩薩學習。
四攝,那是純粹的方法。第一個「布施」,布施就能結緣,你不肯布施,你的緣從哪裡來?一定要修布施。佛把菩薩修學的綱領,六個綱領第一個就是布施,布施是最重要的一個綱領。因為布施裡面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其他的五條,持戒、忍辱是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禅定、般若是屬於法布施;所以一個布施,把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全部包括在其中。所以學菩薩,從初學一直到成佛,他修的什麼?布施波羅蜜而已,沒有別的方法。我們對於一切眾生,布施排在第一,一定要認真的去學習。第二個「愛語」,愛語是跟他交談,是真誠的愛心,愛護他,這叫愛語。愛語不是甜言蜜語,不是說好聽的話,關懷他的話,愛護他的話。第三個「利行」,我們的行為對他決定是有利益的,人家怎麼會不接受?怎麼會不歡喜?第四個「同事」,這就更建立了親密的關系。
李木源居士從最近溫馨晚會之後,訪問各個宗教,關系建立非常好。現在要籌備一個大型的新加坡宗教和平嘉年華會,多元文化的落實。我們除夕溫馨晚會時間短,只有幾個小時,這是宗教徒的聯歡,不同族群的聯歡,難得,但是時間太短了,要常常在一起聯歡。所以嘉年華會大概是七天到十天的樣子,這麼長的時間,每一天聚集在一起,熱熱鬧鬧的,多元文化的落實。多元文化是現代社會上說的,在我們應該怎麼說法?「大方廣佛華嚴」的落實。現在《華嚴經》,雖然是搬到淨宗學會講堂裡面去講,可是每一堂課我們都上網路,諸位在家裡面,每天早晨十點鐘到十一點半,在網路上都可以收看。如果家裡沒有網路,想聽《華嚴經》,我們都有錄相帶,可以向淨宗學會去借,借回去看。《華嚴》就是多元文化的落實,一切眾生都享受佛華嚴的生活。佛華嚴的生活,就是我們現在人講的真善美的生活。所以那是講到「同事」。我們看到西方極樂世界,在《華嚴經》上看到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那要用現在人的眼光來看,天天多元文化的嘉年華會。他們那個嘉年華會沒有中斷的,你們想想對不對?佛法學了要有用處,學了一定要用在我們生活上,我們要能夠契入這個境界,把佛法落實,這樣才能夠真正做到「拔有情,度眾生」。
可是四悉檀最後一條,那是諸佛菩薩的真心本願,一定要幫助一切眾生作佛、作菩薩,這才是佛度生的本懷,我們必須要記住。同時一定要懂得這個原則,異中有同,同中有異。不同的宗教是異,不同的族群是異,同是什麼?同有愛心,同有智慧,同有善巧,同有方便。所以異中有同,同中有異,同不妨礙異,異也不妨礙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怎麼不皆大歡喜?所以我們常常犯錯,做錯了,都以為我們要把別人變成我們,要去同化他,這個觀念錯誤。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諸位,我們一定要放棄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那個念頭,要放棄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占有的念頭,你才能入諸佛如來的嘉年華會。你還有意思去控制別人,占有一切事物,你永遠是六道凡夫,你入不了佛的境界,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我們看看佛,為什麼那麼多不同的族群,都能夠和睦相處。我們這個世界上族群不多,天天打架,現在中東又生事,又再打了。這是什麼?沒有智慧。他一打仗,使我想起了釋迦牟尼佛,佛高明。他們為什麼打仗?為了種族糾紛,也為了宗教信仰。打仗能不能解決?不能解決。所以我就想到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王子出身,他可以繼承王位。他到世間來,他想到一個問題,度眾生,為一切眾生造福,為一切眾生解決困難問題;這是他的大慈大悲。要想達到這個目的,政治做不到,所以他捨棄王位。武力也做不到;我們在《釋迦牟尼佛傳記》裡面讀到,佛的武藝高強,他可以作將軍,他可以作元帥,但是他想到武力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什麼將軍、元帥,他也放棄了,不干了。經濟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他托缽,一分錢不要。科學技術也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什麼方法能解決問題?教學。所以他去做一個義務,用現在的話來說,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工作者,他要搞這麼一個身分來干這個事業,真正幫助我們解決問題。這是我最近覺悟的,是被他們打仗一下打覺悟了。
所以細心去觀察,我們要學佛,一定要用教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宗、教何以不能解決?他只有宗,沒有教,所以他不能解決。這是我在澳洲,給宗教會議裡面那些宗教領袖提到的,只有宗,沒有教,不行。現在一定要有教,教學才能解決問題。如何我們現在講教,要來整合,教雖然不一樣,內容不相同,我們依據的經論不一樣,但是我們必須有共同的目標,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在這個地球上共存共榮,和睦相處,能夠建立這個共識,世界和平,社會安定,繁榮興旺就有希望。消除一切天災人禍,要靠教學。所以《禮記》「學記」裡面,所提到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高明!那是真智慧,不是一般人能夠說得出來的。唯有教學,能夠解決世出世間一切問題。請看最後一段,這是總結:
【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能證知。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
阿彌陀佛這是示現在因地修行,給我們做一個榜樣。前面是他發的願,是他修行自行化他總綱領、總原則。四十八願的精神,都在這九首偈之中,包含盡了。阿彌陀佛的精神何在?就在這九首偈之中,我們學佛決不能夠疏忽。末後的示現,尤其是慈悲到了極處,成敗關鍵之所在。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就?沒有他堅固的願力。你看看他『我行決定堅固力』,這一句總結前面所說,九首偈裡頭所講。字字句句都是「決定堅固力」,誰能給他做證明?只有佛能夠給他做證明,所以『唯佛聖智能證知』。菩薩的弘願,只有佛知道,只有佛能給他做證明。佛知道,佛證明,佛就決定加持,這是一定的道理。
我們今天在凡夫地,我們的修學,我們的教化,一定要得佛力加持。不得佛力加持,不但是經教的義趣你不懂,別人給你講你也不會懂,說、聽都要得佛力加持。我們這個道場殊勝,講堂殊勝,念佛堂殊勝,我們同修當中有一些人都知道,諸佛如來常在此處,菩薩聖眾、天龍善神更多。再跟諸位說,魔也不少,也摻雜在護法善神當中。但是我們做得很如法,魔也贊歎,魔也點頭。但是你要曉得,他雖然贊歎,雖然點頭,並不是真的有好意。他在這裡觀察,找你的毛病,只要你哪些地方不如法,被他抓住了,他就找你麻煩。譬如聽經,聽經時間短,兩個小時。兩個小時,有些地方坐在這裡坐得很不舒服,頭也發脹,這腰也痛,那是什麼?魔障,魔來擾亂。念佛堂的時間就更多,這一種事情常常有,凡是遇到這些事情要生忏悔心。所以魔在我們這個地方,不是沒有好處,我覺得他也不錯,使我們提高警覺,不但樣樣如法,念念都如法。不如法?不如法,他就找麻煩;他在這裡督促我們,他在這個地方警策我們。所以我不討厭他們,我也很歡迎他們;有他們在,我們不敢懈怠,不敢放逸。這是我們現實的狀況,我們總得曉得。
下面這兩句,我們要向法藏菩薩學習,『縱使身止諸苦中』。自己修學苦,諸位同學學講經要寫講稿,每天晚上要寫到兩、三點,早晨起來還要去做早課。不做早課,魔就得其便,找麻煩了,護法神也護不住,也沒有辦法了。可是自己非常辛苦,甚至於睡眠不足,聽課、念佛都打瞌睡。自己修行很苦,度眾生就更苦了。有的時候眾生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他把它當成惡意,還來找麻煩,還叫你生煩惱;甚至於惹來的毀謗、嫉妒障礙,乃至於種種破壞,這些事情都是很平常、很正常的。釋迦牟尼佛在世,自己裡面僧團有六群比丘,不聽話的學生搗蛋,外面有外道,有魔王波旬,這是佛示現樣子給我們看。佛自行化他都有這麼多障礙,我們想自行化他沒有障礙,辦不到。佛是多麼大的福報,還遭魔事,我們今天遭魔事,心就很平和了,正常的。如果沒有魔事,那反常,那就奇怪了,正常的。道場在這邊建立,嫉妒的人多,不但人嫉妒,鬼都嫉妒;我們要不好好的干,鬼神就找麻煩,就來折磨。所以我們總是以一個感激的心,認真努力,樂意接受他們的監察,接受他們的警惕,縱使身在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願行相輔,願幫助行,行實踐願望,菩提道上自然就一帆風順,就不會退轉。凡是退轉,問題都出在行願上,有願沒有行,退轉,有行沒有願也會退轉。行願相當,行願相輔相成,才能夠保持住永遠不退。
第四品,講到這個地方講完了。綜合這品經十首偈,十首偈裡面我們將它歸納起來,他所說的不外乎三樁事情。對自己來說,法藏求願的是早日成佛,唯有作佛才能做眾生的導師,來教化眾生,這是自求。自求圓滿之後,決定要利他,菩薩實在講,自己勤苦修學為什麼?為別人,不是為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覺悟了,他明白了,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不是別人,所以從這個地方,興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叫做佛知佛見,《法華經》上講「入佛知見」。我們哪一天也發現了,也認清楚了,也肯定了,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怎麼是自己?一念自性所現的。這裡面說的一切眾生,不只是有情眾生,無情眾生也包括在其中;現在講的動物、植物、礦物,還包括一切自然現象,全是一念自性所現。《華嚴經》上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識就是一念自性。虛空法界是自己,一切眾生是自己,所以大乘經上常講,「生佛不二,性相一如」。你要是真正明白這幾句話,透徹這幾句話,你就入佛知見,你不是凡夫知見,你是佛知佛見。知見同佛,哪有不作佛的道理?你就成佛了。這個見解,這種的宇宙人生觀,是諸佛如來、是諸大菩薩的。凡夫如果也有這種宇宙人生觀,這個凡夫就成佛,這個凡夫就證得法身大士。
作佛、作菩薩之後,只有一樁事情,常行六度,度生成佛。自己用六度這個方法成就的,還用這個方法幫助一切眾生。不但法藏是用這個方法成佛的,給諸位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是這個方法成就的。果然真清楚、真明白了,諸位想一想,那不布施行嗎?不行,一定要從這裡下手,你布施得愈干淨愈快樂,愈干淨愈自在。大家都希望自己有智慧,為什麼智慧不能現前?貪瞋癡蓋覆了,你都懂得,你聽得很多。你把你這個蓋覆去掉,你的智慧不就現前了嗎?貪什麼?貪財貪名、貪色貪利,你把這些東西統統去掉,統統布施掉,統統捨掉,你的智慧就現前。去掉一分就生一分智慧,去掉兩分就生兩分智慧,你要想智慧圓滿,你要捨得干干淨淨。這是真理,是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認真去干。所以菩薩自行,也用這個方法度眾生,幫助眾生成佛,幫助眾生作佛、作菩薩。諸佛如來修行證果,是為了這個。
我們今天發心,我們今天也在自行化他,與諸佛如來的理念,與諸佛如來的形相,相應不相應?我們要常常反省。果然相應,我們就如法,我們的功夫也就得力。如果我們的發心,我們的行持,跟彌陀的本願還不相應。實在講,四十八願太長不好記,這十首偈好記,這十首偈就是四十八願的總綱領。想想看我們跟這十首偈講的相不相應?不能不認真努力學習。功德利益是永遠不再搞生死輪回,生死輪回太苦了。現在作人很苦,作畜生、作餓鬼、墮地獄更苦,苦不堪言。如果學佛遇不到這個法門,說實在話真的沒有福報,想在這一生當中超越六道輪回,想在這一生當中脫離三惡道,談何容易?我們遇到這個法門要知道珍惜,機緣非常難得。我們不可以想到,我們在這裡時間很久,今年不行明年,明年不行後年,十年不行二十年,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
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居士在南京辦支那內學院,也是做了長遠的計劃,來培訓弘法人才,辦了兩年就永遠停掉了。什麼原因?軍閥戰爭,社會動亂,逼得你沒有辦法再辦下去,時節因緣很不容易得到。現在這個世間是動亂的,世界上哪個地方能安定?找不到。曉得什麼時候動亂,波動到我們這個社會,也會逼迫我們解散掉。所以我們今天這一會,太難得了!太不容易了!希望大家珍惜,認真努力,求佛菩薩保佑,在大動亂當中,希望新加坡能夠平安度過,不被波及。我們非常希望《華嚴經》,我們預定十年到十五年,能在這個地方講圓滿,大福報。如果東南亞這個地區要不安定,我們這一部經就很難圓滿。怎樣求得諸佛菩薩保佑?我們要拿行為來求,口頭求沒有用。以為燒一支香,磕幾個頭,供一點水果,賄賂賄賂,佛菩薩就答應保佑你了,哪有這麼便宜事情?真誠心感應,我們以真誠心去做,佛菩薩看到歡喜才加持我們,龍天善神才護持這個地方。縱然有災難,災難可以減緩、可以減輕,我們的法會不至於中斷,還能夠繼續,這就是這個地方的大福報。別人不知道這個事情,我們不必去怪他,我們知道了,自己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這是佛事,這是如來家業。
法藏菩薩有這兩大弘願:「自利、利他」,所以感得淨剎,第八首偈頌。極樂世界是彌陀本願感應現前的,成就這一個淨剎,它的作用就是要度盡眾生。你看看這個願力多麼偉大,所以諸佛贊歎,我們在一切經裡頭沒有見到過。得一尊佛、兩尊佛、三四五佛贊歎,大乘經上有,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贊歎沒見過。我們在經上看到,只有兩部經一切諸佛都贊歎,一個是此經,另外一個是《地藏菩薩本願經》,這兩部經是得一切諸佛的贊歎。諸佛如來贊歎,阿彌陀佛贊歎他什麼?贊歎他的願力弘深,行願不可思議,他發願要度盡一切眾生,所以諸佛贊歎。為什麼?諸佛發願度眾生,還沒有發得這麼大;我要度這一個世界眾生,我要度這個大千世界眾生,沒有想到要度盡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個沒想到;阿彌陀佛想到了,這是諸佛如來不能不佩服。諸佛如來為什麼贊歎地藏菩薩?地藏菩薩代表孝道,孝道是諸佛菩薩修行的大根大本,不能不贊歎。每一尊佛菩薩,都是從這個法門修學成就的,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是地藏的學生。何以說是地藏的學生?都是說「孝親尊師」這個法門裡面的學生,地藏表孝親尊師,個個都是從孝親尊師這個法門成就的。所以這是菩薩法裡面的根本法,捨棄根本,不能成就,這是一切諸佛贊歎道理如是。
我們修學大乘,修學淨土,求願往生,要記住,往生基本的條件是三福。你要曉得信願行三資糧,是建立在三福的基礎上,沒有三福,哪有三資糧?三福第一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有沒有做到?這個比斷見思煩惱容易太多了。斷見思煩惱不容易,決心奉行這四句,不難。我們的信願行從這個地方建立,這一生當中才能決定往生。所以諸位一定要記住,沒有一尊佛菩薩不孝順父母,沒有一尊佛菩薩不奉事師長,我們一生的成就,這兩個人對我們的恩德最大。所以菩薩法裡面,教給我們「知恩報恩」。知恩報恩是在《大般若經》,二地菩薩所修,它等於說有八個科目,其中之一。知恩報恩裡頭,最精要的就是父母恩、師長恩。佛菩薩是我們的師長,這個意思很深很深。所以他才發願,度盡眾生。
這是第四品全文十首偈的大意,敘說這三樁事情。我們讀了知道怎樣學習,法藏比丘依照這個行願學習,感得西方極樂淨剎。我們同修們自己想想,我們今天如果發心,依教奉行,認真努力的學習,感得新加坡這一塊淨土,能不能得到?我想這個答案是肯定的。這是我們對自己、對眾生的功德成就,希望大家要珍惜,要努力。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四十四集) 1999/4/1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44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十三面第一行,「至心精進第五」。在前面一品我們看到,彌陀如來在因地所發的廣大誓願,給諸位詳細的報告過了。願後一定要有行,如果沒有行,這個願叫虛願,我們講是個空願,永遠不能兌現的,當然什麼成就都談不上。所以想想我們自己修學,為什麼也用了很長的時間,而得不到成就?原因就是有願沒有行,有解沒有證,所以還是用輪回心造輪回業。這是我們的毛病,這個毛病不輕,這大病,我們千萬不能夠疏忽。我們看看菩薩修行,他能夠成佛,關鍵就是在解行相資,他的解幫助行,行幫助解,這才能成就。
我們學佛,在解門多少都有一點基礎,聽經聽的時間多了,當然是愈多愈好。世尊給我們做了修學最好的榜樣,尤其是出家人的好榜樣。與世尊同時代,維摩居士示現在家修行人的好榜樣。我們學佛總括起來,就是這兩種人,出家、在家兩種。維摩現的是居士身,佛在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那是在家佛,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是出家佛。不但講經說法沒有中斷,世尊講經說法沒有中斷,維摩居士又何嘗中斷過?對一切眾生,不僅是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他做到了,真的是「為人演說」。他做得圓滿,做得究竟,所以這個品題講「至心精進」,真誠到極處,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真誠無上之種種心行,這是我們必須要學習的。佛經上常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有願,而後以行踐願,實踐你的大願,所以這一品接著就來了。請看經文,經文第一個段落,「法藏請法」。這個科題我就不必說,大家看了都很清楚。
【法藏比丘說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為菩薩道。已發無上正覺之心。取願作佛。悉令如佛。】
我們先看這一段。前面一句是總結上文,『說此偈已』,就是說的前面十偈。說完之後,向佛請法,你看看人家是什麼樣的心態?『我今為菩薩道』,不是為自己。這一句正是《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每一次參訪善知識,首先是行禮致敬,致敬完了之後,這是贊歎;這都是屬於禮節,顯示出自己對人,人是善知識,對法尊重。我們中國人講的「尊師重道」,表現在請法的儀式之中,這個儀式很重要。對方看看你的舉止、你的言談,就知道你有沒有誠意修學。如果你有誠意修學,他一定會認真幫助你。如果你態度顯示傲慢,言語華而不實,言語言詞很美,說得很好聽,但是人家一看,你並沒有誠意,這個善知識對你,也就是很客氣、很恭惟、很贊歎你,不教你了。為什麼?教了也是白教,你沒有誠意學,所以人家就不教了。因此,禮敬的儀式,完全表示自己求法的心態,你說這個多麼重要!
也許有人問,這東西我沒有學過,我不會。不需要學,「誠於中」,自自然然「形於外」。沒有念過書,沒有知識的人,鄉下老公公、老太婆一生沒見過世面,他誠敬的心流在外表。問題是你有沒有誠敬的心?世間有學問的人、有見識的人,一看就明白了,不必要問。世間有德行的人都能看得出來,何況佛菩薩?你怎麼能瞞過他?所以善財禮敬之後,第一句話就陳述自己的願望,說:我已經發菩提心,不知道如何修菩薩道、學菩薩行?這才請求善知識慈悲開示。第一個你要發心,你心不發,你就是沒有志,你的修學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沒有宗旨,那人家跟你談什麼?一定是先陳述自己已經發大菩提心。法藏比丘前面的十首偈,就是陳白他已經發無上菩提心。自己修行有了成就,為什麼?為菩薩道。菩薩道是只在度生,不為自己;為佛法久住世間,為代替諸佛如來普度眾生,這就是為菩薩道。這裡面是我們修學成敗的樞紐,成敗關鍵之所在。
我們也修行,不只這一生這一世,學佛的同修都能夠接受,人有過去世、有未來世。過去無始,我們套佛經上的話「累劫修行」,累劫修行修到今天,還是這個樣子,原因在哪裡?過去生中,許許多多跟我們一起修行的同學,同參道友,他們都成佛,都作菩薩,都超越十法界,我們還在搞六道輪回,這又是為什麼?不能不知道。我們實在是迷惑顛倒,起心動念,自私自利,都干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情。誤以為損人可以利己,哪裡知道損人決定不利己,利人才是利己,幾個人懂這個道理?諸佛菩薩、祖師大德苦口婆心教誨我們,我們聽不進去,沒有聽懂。當然從來就不可能依教奉行,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就是雖然累劫修行,依舊搞六道輪回,不能出離。
當然我們在此地看到,法藏『已發無上正覺之心』,「發」就是發願。人家的目的,一心一意要作佛,『取願作佛』,這就是發無上心的成就,我們沒有這個志氣。在中國以往古大德之中,我們只是在《壇經》裡面,看到惠能大師他到黃梅去參訪,五祖問他:你來干什麼?他說:我來作佛。所以他就成佛了,如願以償。我們今天到這個道場來干什麼?從來沒有聽到有一個人說,「我們到這個道場來作佛的」,沒聽說,所以你做不了佛。為什麼?你沒有意思作佛,你沒有願望作佛。所以古德才講「修行急務」,修行最急的要做的就是立願,要發願。所以我們在這個經文裡面一看,一開頭就是四弘誓願,下面小科題裡面:「學法門,斷煩惱,成佛道,度眾生」。我們換一句淺顯的話說,你要發心愛護眾生,愛護一切眾生,無條件的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這就是無上正覺之心。如果起心動念還為自己,我也為別人,還沒有把自己忘掉,你覺裡頭還帶迷,你沒有完全覺悟,你不是正覺;真正覺悟,要把迷情斷盡才行。什麼是迷情?我、自私,這是迷情。我沒有了,私心沒有了,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你的心才算是覺悟。
覺悟才能得度,這個得度就是說你才能救自己,你才能幫助別人。怎麼說救自己?不再輪回了;功夫更高一層的,不再住十法界,這是你的妄想分別斷盡了。斷盡之後,我們要問還有沒有分別?還有沒有執著?我們這個身體還沒離開這個世界,還跟大眾共同在一塊生活,跟大家往來,怎麼能不分別?怎麼能不執著?你要果然不分別、不執著,那還能算是個人嗎?人家問你,指著你:你是什麼?不知道,那成什麼話?你叫什麼名字?不知道。不行!不知道,也是個執著、也是分別,你還能離得開分別執著嗎?要像永嘉大師所說的,覺悟之後,「分別亦非意」,就對了。你說佛分不分別?佛要不分別,怎麼能給我們講經?不分別就不能講經,不執著就不能講戒。所以佛也分別,菩薩也執著,但是他們分別、執著不是意。這不是意是什麼?不是自己。不是自己,那怎麼分別執著?別人,他分別執著,我隨順他的分別執著,我自己心裡確確實實沒有分別執著,這就對了。這是我們中國人所謂的「和光同塵」,世尊所說四攝法裡面「同事攝」,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自己確確實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們想學菩薩,那個分別執著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個道理要懂。
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我們自己必須要把自己物質生活,調整到最低的限度。所謂我三餐吃得飽,衣服穿得暖,有一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矣!物質上的享受,要降低到最低的水平,精神生活提升,精神生活可以提升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這是覺悟的人。世間不覺悟的人,他恰恰相反,他的物質生活不斷向上提升,過著奢侈豪華,精神生活非常空虛,沒有;頂多是歌舞,用這一些東西來調劑,那是打麻醉針,那是吸毒,沒有精神生活。這是佛經裡頭常講「可憐憫者」,這種人很可憐。這一期壽命終了之後,惡道去了。在生的時候沒有智慧,不知道修福,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死了以後都墮三途。我們在經上讀到佛講的可憐憫者,這個意思我們才體會得到,真的可憐。唯有真正覺悟,才肯斷惡修善,才肯積功累德,永脫輪回,了斷生死,聰明人、覺悟的人。
以佛做為我們修學的標准,向佛學習,向菩薩學習,要學得很像,這後頭說『悉令如佛』,就是學得很像,樣樣都像佛。起心動念像佛,言語像佛,生活像佛,工作像佛,處事待人接物樣樣都像佛,「悉令如佛」。學佛學到跟佛不一樣,那就學錯,那就不是在學佛。佛慈悲,慈悲用現代人的話來講就是愛心,佛有愛心,愛一切眾生,比神偉大多了。外面宗教裡頭標榜的「神愛世人」,動物就不愛了,植物也不愛了,所以把地球的自然生態環境破壞掉,他只愛人。你看佛多偉大,佛慈悲一切,愛一切眾生,這個我們要學。看看經典裡面所記載的,世尊一生的行持,處事待人接物,不但對一切動物愛護,植物也愛護。戒經上佛教給我們,「清淨比丘不踏生草」,你看那個草長得活活潑潑的,你忍心用腳去踏它嗎?你忍心從它頂上走過嗎?但是有開緣,沒有路非走這兒不可,那行;有路的時候,那你一定要繞著路走,你不可以踏生草。這是說明對於植物、礦物,沒有一樣不愛護。有愛心之後,你才能夠幫助一切眾生,成熟眾生,這才叫學佛。
學佛要有智慧,智慧從哪裡來?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智慧的來源只有一個辦法,聽經、念佛。聽經不念佛,開智慧很慢;念佛不聽經,開智慧也慢;聽經跟念佛合起來,開智慧就快了。譬如說,你不是這樣干法,你開智慧要十年,聽經開智慧也要十年,念佛開智慧也要十年;一面聽經又一面念佛,五年就開智慧,提前了。諸位要曉得,念佛是修清淨心,清淨心就得諸佛菩薩加持。所以清淨慈悲就得到三寶加持,你怎麼不開智慧?沒有智慧的人,往往自己做錯事情自己不知道,還以為做好事,還以為做了很多功德,哪裡知道自己造罪業?這就是愚癡。愚癡的意思,真妄不能辨別,把真的當作假的,把假的當作真的;邪正不能辨別,把邪法當作正法,正法看作邪法,善惡顛倒,利害顛倒,那叫愚癡。對於是非、善惡、利害不能辨別,這種人很多。最怕的是什麼?自己愚癡,自己沒有這個能力。幾個人能夠很冷靜的自己認真去反省反省?世出世法,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我自己有沒有能力辨別?如果自己沒有能力辨別,找佛去。佛在哪裡?佛在經裡面。找佛去,讀經,看看佛怎麼作法?佛怎麼想法?我們細心去觀察,細心去體會,放棄自己的妄想分別,隨順佛的教誨。這是我們沒有開智慧之前,辨別邪正是非,避免造作一切罪業,積功累德的唯一方法。所以古德常講,「經不可不讀,法不可不學」,道理都在此地。再看下面經文:
【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奉持。如法修行。】
我們要學。法藏示現給我們看,我們也有願想作佛,我們也有願,希望我們樣樣都跟佛一樣。到哪裡去學?一定要親近善友。法藏比丘運氣不錯,遇到一個好善知識,世間自在王如來。他的運氣好,我們的運氣也不賴,我們在這個地方聽世間自在王跟他說法;我們聽了,世間自在王為他說法,也就是為我說法,有什麼兩樣?你能從這個地方會通,你就曉得他的遇緣殊勝,我們遇緣跟他一樣殊勝,絕不比他差。所以這一句是求法,求佛為他『廣宣經法』,「宣」就是宣講。
底下這兩句很重要,『我當奉持,如法修行』。如果沒有這樣求法的心態,佛給你講經說法有什麼用處?你得不到利益。我們要問:得不到利益,佛講不講?實在說,你遇到孔老夫子,他就不給你講了。我們在《論語》裡讀到,孔老夫子教學,學生要聰明,不能夠太笨,太笨他老人家不教;「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孔老夫子對他就沒興趣了。可是佛比孔老夫子慈悲多了,你沒有這個修學的態度,佛還是講。佛為什麼講?給你阿賴耶識裡種種子。聽不懂也給你講,做不到也給你講,慈悲到了極處,世間聖人比不上,這叫真慈,平等慈悲;「舉一隅,不以三隅反」,那個慈悲不平等。所以佛教眾生,我們這才體會到,我們要學習;沒有善根的人給他種善根,已經有善根的人幫助他增長,已經增長的人幫助他成熟。所以佛說法就沒有分別,不揀智愚,真正是做到有教無類,十法界一切眾生都得佛的教誨。我們這才看到佛陀的偉大,佛陀令人尊敬,這有道理,這是我們要學習的。而且我們更應當要學習,法藏求學的精神,那就是奉持,如法修行。
普賢菩薩講供養,法供養裡面第一條「如法修行供養」。這個意思就是佛怎麼教,我們就怎麼做,決定不違背,老老實實去奉行。持,保持不失,不是做個一天、兩天就懈怠、就放逸了,不是的,永遠能夠保持,那哪有不成就的?這才是真正的好學生。這一個好的老師,遇到這樣的學生,當作寶來看待。佛家講「法器」,這是真正的法器,這個老師得到寶;道有傳人,可以傳下去了。就弘法利生而論,最重要的無過於「續佛慧命,後起有人」,這個最重要,這比講經還重要。你講經講得很好,你死了以後沒人講了。所以教學比講經還重要,使佛法代代相傳,綿綿不絕,廣利眾生,這比自己講經重要得多了。
在講經這個過程當中,說實在話教學相長,依舊是在求學,所謂是師資道合,相輔相成。到自己有了成就,我們佛法講修行證果,在教下叫大開圓解,在宗門是明心見性,這個時候傳法比弘法重要。我們就一生而論,這一生第一個階段求法,第二個階段弘法,第三個階段傳法,這樣才功德圓滿。所以這個地方,「如法修行」就非常重要,我們這一生能不能有成就,關鍵在這一句。如法,如什麼法?依照這一部經上所講的就足夠了。這一部經上,從頭到尾所說的字字句句你都明了,你都能夠把它落實,都能夠做到,那就是「如法修行」。不但能做到,常常保持不失,也以這一些勸導別人,這就是自利利他,你就在行菩薩道了。你說法的時候是行菩薩道,不說法的時候也是行菩薩道,語默動靜都沒有離開,這叫「奉持」。下面一句經文:
【拔諸勤苦生死根本。】
這一句是「斷煩惱」,前面是「學法門」。學法門,我們都有這個意願,都非常向往。可是斷煩惱,問題就來了;不但度不了煩惱,被煩惱度跑了。這個地方講得很好,煩惱是什麼?『勤苦生死根本』。對於生死根本,你很勤奮、你很努力,你念念都不忘。什麼是「生死根本」?自私自利,貪瞋癡慢。你什麼時候把它忘掉?你是不是每一天都很努力、很勤奮的在修,修貪瞋癡,修是非人我,修貪瞋癡慢,你搞這個。這個東西是苦本,是生死六道輪回的根本,那你有什麼法子?菩薩在此地教給我們『拔』,要把這個生死根本拔掉,要覺悟決定不能夠再干了。你要真正肯拔諸生死根本,給諸位說,你是真正覺悟了。如果你還隨順煩惱,還隨順習氣,你還是迷惑顛倒,你沒有覺悟。
所以我們自己每天要反省,儒家孔子教學,都講求每一天應當有三次反省,他是講三事;佛家忏悔就是反省。我們淨宗同學早晚課誦,我們將晚課選讀的經文,是本經第三十二到三十七品。這一段經文說的是什麼?五戒十善,就是這一句,幫助我們拔除煩惱根本。你要想拔除,你先要認識它。我們今天依舊隨順煩惱,換句話說,我們對於煩惱的性質認識不夠清楚,還把它當好朋友看待,還念念不肯離開它,不知道它是個壞人,不知道它對自己有多大的傷害,認識不清楚。前面跟諸位講,沒有能力辨別善惡,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沒有能力辨別是非,沒有能力辨別利害,我們自己愚癡。
幾時你真的覺悟了,真的明白了,明白什麼?明白這些東西對我有害,知道它是虛妄,不是真實,它是個邪法,不是正法,它是惡法,不是善法,它有害,於我沒有利。你把是非人我、貪瞋癡慢的性質,真搞清楚、真搞明白,自然你就不肯干了。我們學佛的人在這個世間,無論在什麼場合,無論跟什麼人往來,一片真誠;沒有說我要去見某一個人,他是什麼身分、什麼地位,我想想怎麼見他,應該跟他講什麼話,累死人了;我們沒有,一片坦誠。無論見什麼人,無論哪種場合,見佛菩薩也好,見妖魔鬼怪也好,一片真誠,這就對了,這就叫學佛。佛菩薩是以真誠、清淨、平等心,處事待人接物,決定沒有一點虛假,念念為眾生,沒有為自己。好事有成就,眾生有福;沒有成就,眾生沒福,與自己一絲毫的利害都沒有。說真的話,眾生有福,我們自己辛苦,要替他奔波勞累;眾生沒有福,我們自己清閒自在,沒事干,這都是真正的道理。所以你要覺悟,你要知道「拔諸」,諸是眾多,「煩惱無盡誓願斷」,這些煩惱都是生死根本。
佛法當中常說,見思煩惱斷了,你就超越六道輪回,塵沙煩惱斷了,你就超越十法界,你才知道見思煩惱的嚴重性。見思,用現在的話來說,見是錯誤的見解,思是錯誤的思想,也就是你的看法錯了,你的想法錯了,這種看法、想法,都落在分別執著裡面。迷人,不覺悟的人,都會說我的想法、我的看法,他不知道我的想法錯了,我的看法也錯了。釋迦牟尼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你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之前,不能相信你的看法,不能相信你的想法。為什麼?你迷惑顛倒,你沒有覺悟。阿羅漢才是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佛是無上正等正覺。正就是不邪,正就沒有錯誤,他的想法看法,可以,可以相信自己的想法看法。
諸位想一想,阿羅漢的正覺條件是什麼?見思煩惱斷了,要用《金剛經》的話來說四相破了。我們過去讀經沒有深入,粗心大意,總以為小乘一定要到阿羅漢才算是成就,須陀洹沒看在眼裡,《金剛經》大家都念得很熟,也把這個事情疏忽掉了。我們在《金剛經》裡面讀到,須陀洹他證得須陀洹果了,他不做須陀洹想。他自己沒有說:「我證得須陀洹果。」他要是做這個想法,世尊就不說他證須陀洹果了。我們才明了,須陀洹果不容易證得。為什麼?也要離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才能證得須陀洹果。所以破四相,功夫有淺深廣狹不同,須陀洹的功夫就淺了,是狹小、是淺,也離開四相,這值得我們注意。我們平常自己讀經講經,都把這個事情疏忽掉了,都著重在解釋名相,沒有體會到裡面的精義、精華,義理沒體會到,所以不得受用。
前面跟諸位報告,入道最重要的門徑是發願,發心為首。所以學法門,修行最重要的是立願為先,斷煩惱,一定要立這個大願,要「拔諸勤苦生死根本」。這個地方第三,第三願,這是四弘誓願第三願「成佛道」:
【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這講證果。一定要證果,不證果決定會退轉。佛在大、小乘經裡面都告訴我們,菩薩到什麼地位才不退轉?八地,八地叫不動地。由此可知,七地菩薩還會退轉。佛在經典給我們說過,退轉也有個底限。像學校裡面,你的功課不好會留級,留級就是退轉;別的同學都升級,你留級。再不好降級,你是三年級,把你降到二年級、降到一年級,那更差了。但是不會開除,一年級是底限,降到一年級,從頭再開始學,不會把你開除掉,這叫底限。所以,小乘的退轉是須陀洹。大乘菩薩我們常講的三不退,菩薩的底限不會退轉到聲聞,叫行不退;大菩薩的退轉,不會退到初地以下,初地是他的底限,叫念不退。他為什麼有這個底限,不會再退、墮落?他見解正確,也就是說他的思想見解正確。為什麼會退轉?習氣煩惱很重,外面誘惑太多,他受不了,退轉了。但是他的知見不會退,他的認知不會退,禁不起煩惱的誘惑,退轉了,明知故犯。凡夫有這個情形,聲聞、緣覺、菩薩也有。
佛經裡頭有個例子,無著、天親菩薩的三兄弟,這個故事很多人知道。他們兄弟當中,師子覺是老大,是老幾?我記不清楚了,功夫不錯,上生兜率天。他們約好,你到兜率天之後,要回來報個信。但是師子覺走了之後,很多年沒消息。無著菩薩往生了,他們是生兜率內院。無著菩薩往生三年之後,回來告訴天親,天親是小弟,告訴他往生到兜率天的情形。天親菩薩跟他講:你去了怎麼這麼久才來,三年了。他說:沒有,我只在兜率天打個轉,立刻就回來了。兜率天的一年,是我們人間四百年。他一到那裡,趕快就回來報信,三年,人間三年了。他就問他:師子覺呢?他說:師子覺迷惑了,兜率天是在內院,外院五欲六塵的享受,凡夫不能比,忉利天也不能比,夜摩天也不能比,他被那些天女迷住了,沒有到內院去。這不是菩薩退轉了嗎?你要問菩薩為什麼退轉?菩薩就是這麼退轉的。菩薩都會退,那聲聞更不必說,聲聞退得就更容易了。這就是我們常講,禁不起物質的誘惑。
我們凡夫修行最大的一個苦難,過分重視自己的身命,會退轉。要怎麼樣講求保養自己的身體,你那個念頭都在怎樣保養,你心不在道。真正有功夫的人,有成就的人,這個身命完全不在乎,絕不替身命去著想。身體一切隨緣,念念求生淨土,念念在無上道,怎麼會為身體著想?飲食起居一切隨緣。佛當年是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佛又沒有通知他:我明天到你家托缽,沒通知,你們吃什麼就給什麼。而且這個世間富貴人少,貧窮人多,佛托缽不會揀那一家有錢的人去托,他平等的,挨家去托,平等乞。貧苦的人多,那個菜飯我們也可想而知,哪裡著重在營養?所以這是社會上有地位的人、有財富的人,過分重視身體的保養,結果保養了一身的毛病。
我這一次到北京去訪問,北京郊區鄉下地方,我去看了一看。長壽的人太多了,村裡頭的老農,他們的生活非常簡單。為什麼會長壽?就是生活簡單。頭腦也簡單,他什麼都不想,沒心事,每天吃飽他就足了,心安理得。長壽,個個長壽,八、九十歲的人到處都是,所以我們看起來人口老化;可是他們身體非常健康,聚集在一起真是談笑風生。那些老人告訴我:下一次法師來,我們找很多老人都跟你聚會,都是八、九十歲的;很難得!所以世間一些富貴人,他頭腦想得太多了,煩惱太多、憂慮太多,他用的那些生活上的補品全起了副作用,不但沒有把他的身體保養好,給身體帶來了許許多多的疾病;病從口入,道理就在此地。
我們學佛,佛的生活隨緣,絕不攀緣。我們現在出家了,諸位在家居士也一樣,現在在僧團,居士林每天供齋,他們是齋主,我們是來托缽的,是來應供的;應供不敢講,來托缽,來乞食的。我們是來乞食的,他們是齋主,他做什麼,我們就吃什麼。不過這個齋主不錯,每一天做了十幾、二十道菜,由我們自己還可以選擇,這大齋主,不是小齋主。人家平常家裡面吃飯兩、三個菜,那就算不錯了。在中國大陸農村地方只一個菜,哪裡會有那麼多菜?我們這裡十幾、二十道菜,由你自己挑選,這大齋主,普通齋主做不到。要曉得我們到這兒來是托缽的,是來乞食的;諸位在生活上能「常作如是觀」,你會覺悟,你會開悟。
所以決定要有成就,這個成就的標准,決定要脫離六道輪回。脫離六道輪回是小成就,為什麼?你還沒有脫離十法界。換句話說,你退轉的機會還很多,你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很重,不能不曉得這個利害。要想在一生當中速成無上正等正覺,除了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以外,在現代這個時代,就像黃念祖老居士所說的,修學任何一個法門都不可能。第一個,現代人的根器差了,不如古時候人,根器差了。第二個,現代環境比古時候惡劣,也就是說五欲六塵的誘惑,比古時候強上百倍、千倍都不止,你有什麼能力能夠抵得過?在這種狀況之下,真正成就唯有帶業往生。帶業往生,那還是像善導大師所說的要「遇緣不同」,你要遇到殊勝之緣,殊勝的緣太難得了。
新加坡這個緣分,真的是希有難逢,道場雖然在都市、在鬧區,難得的是鬧中取靜。你真正想成就,老老實實在這個道場修學,不要出去;出了大門,外頭是染缸,你又被污染了。你要把心定下來,你在這裡面,六根所接觸的都是佛法、都是正法。常住對大眾的照顧想得很周到,莊嚴道場,不斷的在改進,讓你六根接觸到的全是佛法,這是值得我們感激的,我們要知恩報恩。怎麼報恩?老實念佛,如法修行,這真正報恩。居士林的供齋,我們要想清楚,居士林沒買過米,也沒買過油,也沒買過菜,這些柴米油鹽誰送來的?給諸位說,諸佛菩薩來供齋。往年國清寺,那個故事很多人曉得。文殊、普賢在廚房裡做義工,阿彌陀佛在碓房裡頭磨米,佛菩薩來供齋。我們這個道場不例外,諸佛菩薩來供養。大家千萬不要看到,我們廚房一些義工,哪個是佛菩薩再來的,我們不知道,他也不肯說。我們唯一的,就是真誠恭敬心來看待他們,千萬不可以得罪,得罪也許是阿彌陀佛在那裡燒火、在那裡炒菜,你得罪他了;你看當面把佛陀得罪了,還想到極樂世界去?我跟大家講的話都是真話,非常可能,尤其是末法,希有難逢的道場。
所以一定要發心,要往生淨土。那就問我們有沒有把握往生?有沒有把握不在別人,在你自己。蕅益大師說得很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淺深」;沒有說念佛多少,沒講,念佛功夫的淺深。淺深怎麼講法?你這個佛號,真正能夠把煩惱伏住,功夫深;你念的佛號,煩惱控制不住,你功夫就淺了。你們剛剛打完佛七,功夫深的人,這一句佛號七天不生煩惱,功夫深。功夫淺的,或者是有一日、兩日不起煩惱,其余的還夾雜著煩惱在裡頭,那功夫淺。品位高下在功夫的深淺,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信心太重要了。天天聽經,增長信心,增長願心;天天念佛,增高品位。這個世間假的,名聞利養、功名富貴一場空,到後來一樣都帶不去。可是你念佛功夫淺深,是決定會帶去的。
我們今天這世間人講爭一口氣,爭什麼?爭西方極樂世界的品位,那算是你沒有搞錯。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比別人高,這是你真的成就,這是真有智慧、真聰明,這個慧真。雖然同樣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人家品位比你高;當然只要能往生,就算不錯了,也就很難得了;為什麼不要高品位的去往生?我們如法修行,斷煩惱、成佛道為的是什麼?為的是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為這樁事情,不為別的。因此我們如法修行是為眾生,我要不如法修行,我就對不起眾生;我早一天有成就,眾生就早一天離苦得樂,我晚一天成就,眾生就要多受一天苦頭,有沒有意識到這樁事情?果然能意識到這樁事情,你怎麼能不努力?你怎麼可以不精進?為自己懈怠懶散無所謂,早一天成就,晚一天成就,沒有關系。你要曉得多少苦難眾生,在那裡等著你去幫助他們,這個問題嚴重了,我們不能不努力,不敢不精進。現在人所講的使命感、責任感,我們有幫助眾生的使命,有幫助一切眾生的義務。我們要想把這樁事情做好,一定要充實自己的智慧能力,沒有智慧、沒有能力,幫不了人,做不了事。所以如法修行,斷煩惱,成佛道,都是為幫助一切苦難眾生。
經裡面所講的,是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圓滿成就。我們現在是因地,而且是在因地初學的一個階段,可是這些事情我們要學,我們不可以看作這是如來果地上,我現在學不到就疏忽了,那我們就錯誤了。如來果地上的,我們初學的人也能學,你看《華嚴經》上所說的,《華嚴經》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位位互攝,初住菩薩學等覺菩薩的法門,等覺菩薩也不捨初住菩薩的法門,所謂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如來果地上的德行,我們現在就學,現在在生活上就用上。請看經文:
【欲令我作佛時。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皆聞十方。】
我們先看到此地,法藏作佛了。科判裡面我們分成兩科,前面這一段「願普聞」。普聞是為了利益眾生,不是自己好名,要搞自己的知名度,那就錯了,那就是輪回心干輪回事。為什麼要「普聞」?普聞才能夠攝受一切眾生,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但是這個普聞,一定是實至名歸,你要真正有德行,你才能幫助一切眾生,不是虛名,你有真正的智慧。『光明』是智慧的德用,光明遍照,你的智慧能夠利益一切眾生。這裡頭的意思很深很廣,在今天就是傳播佛法,佛法是智慧,用什麼方法幫助一切眾生,認知佛法、理解佛法、修學佛法,這是「願普聞」真正的用意。
今天喜歡建道場的人很多,我們在每一個地區都看到、都聽到了。法師、居士們都很認真努力的建道場,場建了之後,這問題有沒有道?「道」場總得有道。不過說老實話,「道」是絕對有的,有佛道、菩薩道,也有餓鬼道、地獄道,總是有道,哪個道就不曉得了,就很難講了。那個場裡頭,究竟是哪個道就很難講,我們要有能力去辨別。釋迦牟尼佛沒建道場,講經說法就在樹下一坐,大眾都是坐在草地上圍上一圈、兩圈,佛就講經說法,那就叫道場。那個道場好,沒有爭執。我們現在建的有形的道場,建得富麗堂皇,宮殿式的建築,極其豪華奢侈。從前李炳南老居士說,沒有建成的時候,個個都是菩薩,出錢出力到處化緣;建成之後,個個都是羅剎,爭權奪利。世尊知道,所以不建有形的道場,讓個個都當菩薩;如果釋迦牟尼佛也建成皇宮式的,恐怕他底下那些菩薩也都變成羅剎了。所以,你想佛陀他的行持非常有道理,不建有形的道場,真正想講經說法,教化眾生,場地多的是。
現在一般人們生活品質都提高了,所以每一個地方政府,都注重綠化環境,都建的有公園。公園就是我們講經說法的道場,同修們聚集在那個地方,不但有同修在聽經,還有旁邊一些人,偶爾到這兒來的,機會教育,他也聽到了,那個道場多殊勝、多圓滿!處處都是道場,何必一定要建一個很大的建築,讓大家在裡頭勾心斗角,天天打架,造阿鼻地獄罪業。那也是道場,地獄道場,不如不建。所以有這些財力用來做什麼?用來傳播佛法。我們今天印經,印造佛像,做這些錄相帶、錄音帶、CD,免費的供養贈送一切需要的同修,這是「光明」。現在我們利用網路,將來能夠有機緣的話,再能利用衛星傳播,這大放光明。「智慧光明」,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著眼,從這個地方去想。
昨天我看到台中江逸子居士畫的《論語》,帶了一套來給我看,我看得很歡喜。我告訴悟忍師,你們去找幾個同修,把他這個畫,每一頁、每一頁用錄相錄下來,把他的畫錄下來。他有文字,我們照著文字,用很正確的普通話來教大家讀,這一頁讀完了,我們再看第二頁。將來把這個錄相帶做成VCD,普遍流通,這人喜歡。書五冊,這麼厚,比磚頭還重,累死人。你做成錄相帶,大家看了又歡喜,同時很多人可以在一起看;不只一個人,很多人可以在一起看。廣為流通,將來有這個緣分,電視台都可以廣播,可以做為教材。這是智慧流布十方,這真正是大放光明。我讓同修先做幾頁,做幾頁我們來看看效果。江逸子也覺悟了,不要版權,打電話給我。要版權我決定拒絕,我不要這個東西,我要了沒用,增加垃圾;你不要版權,我想辦法幫你流通,廣利眾生。這個人年齡漸漸大的時候,他覺悟了,希望真正為社會、為眾生做一點好事,這是好事。
底下這一句,『所居國土』,這就是彌陀村。我們彌陀村這個構想想了十幾年,頭一次有這個概念是一九八三年,想了十多年,現在李木源居士發心把它落實。世出世間法都一樣,好事多磨,問題是我們真正有決心、有毅力,為眾生,不為自己,才有感應,魔不得其便。如果這裡面有私心,自己想在裡頭有好處,魔就會障礙,好事多磨。為什麼?魔嫉妒你。由此可知,嫉妒心就是魔,瞋恚心就是魔,貪瞋癡都是魔,魔來擾亂,魔來障礙,世出世法都不能夠避免。所以問你用的是什麼心?你的心純善,為眾生、為佛法,絕不為自己。彌陀村建好了之後,我們在裡面干什麼?當義工,不是在裡面享受權利,是在裡頭當義工,三寶就會加持。魔也逐漸逐漸退避,這個事情就能圓滿成就。
我這一次到中國,有些同修告訴我,上海那邊聽說我去了非常歡喜。下一個月,上海市政府要邀請我,大概還是我跟李居士兩個人去一趟。去干什麼?談彌陀村的事情。他們聽說彌陀村非常有興趣,因為現在老人逐漸多了,如何要度過幸福美滿的晚年,他希望我們把彌陀村的想法,向他們介紹。所以為這個事情,要到上海去訪問,他們市政府接待,好事情。養老是自古至今的一樁大事業,我們在古書裡面,《禮記儀禮》裡面就講得很多,有很多很具體的這些內容。今天西方世界對於老人的照顧,我們說的是老人福利,依舊是在物質生活上的照顧,精神生活沒有。雖然有些老人院,也有一些娛樂的節目,一個星期有一次歌舞表演,老人都會參加,實實在在講這是太少太少了。所以我們到老人院去參觀,老人在精神生活上非常痛苦,我們要怎樣去幫助他?老年人他退休,工作放下了,兒女也都獨立了,不需要再照顧,可以把全部的時間精神,來修學佛法,來充實自己。過去我們常常聽到,老人院叫無希望工程,沒希望;孤兒院有希望,小孩有希望,老年人沒希望了。
所以我要搞彌陀村,我說彌陀村是最有希望的工程,為什麼?他要超凡入聖,他要成佛作祖,那怎麼會沒有希望?比年輕人希望還要踏實,還要殊勝,還要圓滿。所以我們希望,每一個宗教他們的老人院,都要充實他們的宗教教育活動,幫助他達到宗教的最高目標。我們彌陀村的目標,幫助他理解西方極樂世界,要給他講清楚、講明白,認識西方極樂世界,向往極樂世界,羨慕極樂世界,他才肯念佛求生淨土。所以在這個環境裡面,十方一切諸佛世界都給他介紹,讓他有個比較,所以宗教教育非常重要。像基督教的老人院,你也要幫助這些老人真正到天堂,他要不能到天堂去,你這個老人院辦的就沒意義了,我們著重在這個層次上。一般娛樂配合的,調劑他的心情,使他生活愉快。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接受教育,這個教育,超凡入聖的教育,是在他年輕的時候學不到的,晚年時候接受超凡入聖的教育。所以「所居國土」是彌陀村,今天大家能夠出錢出力,成就彌陀村,成就我們「所居國土」。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四十五集) 1999/4/17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45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十三面,經文倒數第五行,我們從這一段念起:
【欲令我作佛時。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皆聞十方。】
前一次講到『所居國土』。『教授名字』,這裡面有人、有法。人的名字,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個是人。法,的指淨土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在中國後代的祖師大德們,又將《行願品》跟《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兩種,附在三經的後面,就是現在我們所熟知的淨土五經。再加上天親菩薩的《往生論》,這是天親菩薩修學淨宗的心得報告,無論是理論、方法、境界,都很值得我們做參考。這是現在淨宗全部的經典,「五經一論」。
法藏比丘願不可思議,國土是極樂世界,在我們現前是彌陀村,我們要把彌陀村這個概念,弘揚到全世界,從彌陀村接引通往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國土,教授名字」,『皆聞十方』,這是法藏的願望,「願普聞」,科判裡面說得很清楚:「正報妙」、「依報妙」、「名號妙」。妙的意思很深,真正是妙到不可思議,如果不是深入經藏,深解義趣,不知道這三種妙處。阿彌陀佛的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不僅僅是皆聞十方,實在是遍照十方,無處無時而不在,這是正報妙。所居國土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這一個世界,就攝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世界。這是世尊在佛法當中,為我們介紹十方諸佛國土所見不到的,唯獨彌陀淨土殊妙。
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憑什麼往生極樂世界?就憑這一句佛號。古大德為我們講解,四十八願裡面哪一願最殊勝?古德都肯定第十八願。十八願說的是什麼?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臨命終時一念、十念皆得往生。因此在日本有所謂「本願念佛」,意思沒錯,能不能往生?我看未必。什麼原因?他跟阿彌陀佛的本願不相應。而是什麼心理?僥幸、投機、取巧,你們都要很用功修行,我不要修行,我是本願念佛;也不必吃素、也不必持戒,什麼都不必,就抓住這一願將來就往生,造成很大的誤會。臨終一念、十念是哪一種人?一生當中都沒有遇到淨土法門,臨命終時才聽到善知識勸導,他一下就省悟過來,這才行。那個人,那真正叫回頭是岸,縱然一生造作惡業,也行。
古時候,張善和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唐朝時候。我們要曉得,他是個屠戶,殺牛為生。臨命終時,見到很多牛頭人來問他討命,這個時候幸虧他神智清楚,他不迷惑,他就叫著「救命」!緣遇得好,剛好在喊救命的時候,就有一個出家人從他門口經過聽到,聽到裡面喊救命。這個出家人裡面看看怎麼回事情?張善和告訴他,好多牛頭人問他討命。這個出家人點了一把香遞給他,叫他大聲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就照念,念了幾聲,他說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就往生了。這個人多生多劫善根福德因緣,一剎那當中成熟,這才有可能。你想一想你臨命終時,能不能遇到這個機會?如果遇不到,你還是墮三途。
所以諸位同修要曉得,本願念佛這個理論可以講得通,事實上太困難,那是存著一種僥幸的心理,「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如果是一個很好的修學方法,佛法傳到中國兩千年,歷代祖師大德早就會教給我們,怎麼可能等到佛法傳到日本之後,日本人發現再傳過來,哪有這種道理?所以我們要清楚,一定要「老實念佛」,特別是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苦難太多,是一個異常的時代,也就是很不正常的時代。一切眾生心理不正常,生活不正常,行為不正常,我們要用一個什麼樣的法門才能得度?夏蓮居老居士示現在人間,就是為這一樁事情而來的,給我們會集《無量壽經》的善本。必須依照這一本經書,要深解義趣,要依教奉行,我們這一生才能得度,這個比本願念佛穩當得多,可靠得多。同修們必須要記住,千萬不能貪圖便利,沒有比這個更便利的。如果一種僥幸、投機取巧的心理,這種心就是妄心,怎麼能夠得生淨土?
你再想一想,往生經裡面佛告訴我們,凡是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無一不是「諸上善人」。我們不肯修善,還要造惡,臨命終時,抓住這一句佛號還能往生,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淨宗雖然講帶業往生,祖師大德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只帶舊業,不帶新業。什麼是舊業?沒有聞佛法之前造的業,或者對佛法沒有真正認識之前造的業,這個業可以帶。不是說你現在一面學佛,是一面念佛,一面造業,都可以帶得去;你查遍經論,佛沒這個說法,祖師大德沒這個說法,千萬不要誤會。這一誤會,真的是不得了,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個機會,我們現在遇到,由於這個誤會,把這個機會錯過了,你說多可惜!
我今天早晨勸勉同修們,一定要真正發心依教奉行。古來祖師大德教我們,持戒念佛,往生才有把握。佛在這個經裡面,對於持戒念佛就非常重視,本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麼長的文字,來教我們持戒念佛。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內容就是講五戒十善,佛確實慈悲,把我們修學的標准降到最低的水平,五戒十善。五戒十善都不能受持,諸位要知道,六道裡面來生人道的身分都得不到,你怎麼可能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哪有這個道理?五戒十善為什麼做不到?第一個,是自己無始劫以來煩惱習氣太重,你要覺悟,要把這些煩惱習氣磨掉。念佛堂念佛,念念要把自性喚醒,念念要求阿彌陀佛、諸佛如來加持,幫助我們從習氣煩惱裡面省悟過來。下了一個決心,立大志,從今而後永離煩惱,你要真干。順境裡面不起貪心,逆境裡面不起瞋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
這個境界是什麼回事?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末後一首偈,我們修淨土的人也不能夠捨掉,要常常記住:「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才能降伏煩惱。如果隨順煩惱,就是隨順三惡道,就是隨順輪回,這還得了嗎?隨順佛的教誨,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機會不容易遇到,彭際清居士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因緣」,我們很幸運,在這一生當中遇到了,遇到要不能掌握,豈不是空過?空過之後,下一次再遇到,那又是無量劫之後,說明這個機會非常非常的難得。遇到這個機緣,就是遇到永脫輪回,這一生當中可以圓滿菩提的機會,你說這個機會到哪裡去找?多麼希有,多麼難得!你為什麼會退心?你為什麼會墮落?你對這個機緣認識不清,以為這種機緣是很平常的、不希奇的,你不知道珍惜,過在此地。
第二個因素,外面境界的誘惑,誘惑的力量太大太大了,比古時候增長千百倍都不止,我們有什麼力量來抗御這些誘惑?古大德在過去那種淳樸的社會,甚至於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佛在經教上教導修行人,要選擇一個清淨的環境,「遠離愦鬧」,熱鬧的場所離開遠遠的,佛家講「住阿蘭若」。阿蘭若是什麼意思?沒有喧擾吵雜的處所,叫阿蘭若。古時候,農村裡面耕田都要靠牛來幫忙,牛叫的聲音很大,修行人居住的地方,農村裡面牛叫的聲音聽不到,以這個做標准。佛教傳到中國,這已經是佛滅度一千年之後的事情,聖教才傳到中國。中國古代的這些善知識、祖師大德們,他們所建立的道場、寺廟庵堂,都在山林之中,距離最近的農村至少也有三裡路。大道場都是建立在深山裡面,什麼道理?盡可能避免社會的種種誘惑,讓我們凡夫能夠長時間保持清淨心,道理在此地。
現在難,資訊發達,交通便捷了,幾乎沒有辦法擺脫誘惑的環境,我們應該怎麼辦,怎樣能夠保持自己?我們自己這一生能不能成就,這是關鍵之所在。尤其是現在電腦很發達,在家同修許多家庭現在都有電腦。未來一個世紀,電腦是每一個人生活必需品,你會隨身帶著,一時一刻都離不開它。它能夠給你顯現,整個世界種種的資訊,都在裡面。這些資訊的內容,誘惑你的,大概占百分之九十九點九,讓你看到生貪瞋癡慢。電腦是不是好東西?我看不是好東西,我看電腦就是妖魔鬼怪。你必須要跟它交朋友,你一時一刻不離開它,無論到哪個地方,你只一打開就誘惑你,你說這個麻煩不麻煩?我們今天這樣講經,這一點資訊也放在電腦上,那是百分之零點一、零零零點一,太少太少了。可是也許有些有善根的人,偶爾發現、遇到了,他要有善根,這一點東西也能幫助他,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
諸位要曉得,今天世間有大災難,你要問災難從哪裡來的?當然,災難是一切眾生無量劫來所做惡業累積起來的。累積的是因,因要不遇到緣,不會現果報。我們要問,緣是什麼?緣就是電視、電腦,惡緣。剛才有個居士,抱了一個小孩來看我,小孩還很小,他問我:怎麼樣能夠叫小孩明心見性?那太難了。你要知道現在的小孩,他只要會開電視了,他自己會開,天天看電視節目,兩、三歲就被電視裡面那些節目污染了,他還能開得了悟?現在許許多多家庭裡面做父母的,我常常遇到,非常感歎,兒女不聽父母話,學生不聽老師話。為什麼從前兒女聽父母的,學生聽老師的?現在為什麼不聽?都被電視教壞了。他接受電視教育的機會,超過父母的教育,超過老師的教育。電視裡演的是什麼節目?妖魔鬼怪,我們要把這些因素找出來。你們在現在的家庭,你家庭裡沒有電視行嗎?你沒有電視,你的小孩就跑到鄰居去,跑到別人家看去,就出走了,不在家了,你說這個麻煩不麻煩?
有幾個真正覺悟的人,真正回頭的人,真正能夠控制自己煩惱習氣的人?這種人難得,這種人在今天來講,那就是再來人,不是凡人。他真正是來救度世間劫難,他自己必定依照佛法修學,一定依照《無量壽經》。這不是我們偏贊《無量壽經》,其他經論裡面理論境界都太高了,要求的水平太高,現在人確實做不到。《無量壽經》要求我們的水平是最低,沒有比這個更低了,在行持上只要求我們五戒十善,這到最低水平,老實念佛。本經三輩往生,最重要的一句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什麼叫發菩提心?我們起心動念,與本經教誨都能相應,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佛在這個經上,教我們怎麼做,我們老老實實做,教我們不可以做,我們決定不犯這個過失,這叫依教奉行,這就叫發菩提心。所以菩提心在本經講的非常具體,是我們這個時代一切眾生,人人都能夠接受,都能夠做得到。阿彌陀佛為我們做增上緣,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也為我們做增上緣,沒有一尊佛不勸人念佛求生淨土。念佛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願望,我們在本經看到,小本《彌陀經》裡面講得更明白。這一段是「願普聞」。下面這一句,阿彌陀佛平等普遍攝受一切眾生。
【諸天人民及蜎蠕類。】
這一句圓圓滿滿包括了六道眾生。六道眾生裡面,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不包括無色界天。為什麼?無色界天裡面沒有佛說法,佛家常講「三途八難」,無色界天是八難裡面第一條,長壽天。這裡頭沒有佛菩薩去應化,他們壽命雖然長,聞不到佛法,壽命到了,還是繼續要去搞六道輪回,我們不能不知道。諸佛菩薩應化從哪裡起?從四禅天起,到阿鼻地獄。色界天、欲界天,這六道裡頭,都有諸佛菩薩時常在裡面應化。底下這兩句了不起,看了這兩句才知道淨土超勝,十方諸佛剎土都不能為比。
【來生我國。悉作菩薩。】
我們在經題裡面,給諸位同修介紹過,這個經是教給我們平等成佛。阿彌陀佛傳授給我們的是平等法門,都是念阿彌陀佛去往生的;菩薩也是念阿彌陀佛往生的,凡夫也是念阿彌陀佛往生的,天人是念阿彌陀佛往生的,三途惡道眾生也是念阿彌陀佛往生的;各人善惡業習不一樣,念阿彌陀佛沒有兩樣。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的果報也平等,這個不可思議。『悉作菩薩』,「悉」是完全、統統都是,沒有一個例外。只要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也是菩薩,邊地往生的也是菩薩。「悉作菩薩」,他此地沒有說,往生邊地的例外,沒有講。
做什麼樣的菩薩?後頭我們一念,愈念愈殊勝,愈聽愈不可思議,「皆作阿惟越致菩薩」;不是普通菩薩,普通菩薩不希奇,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梵語,它的意思是不退轉。佛在大經裡面告訴我們,七地菩薩還退轉,八地不退轉;換句話說,阿惟越致是八地菩薩。我們是凡夫,煩惱習氣沒斷,只要你的智慧、你的定力,你這一句佛號真正有力量,把你的妄想、煩惱習氣伏住。怎麼個伏法?我們講,會念佛了。當你煩惱那個心才動的時候,趕緊「阿彌陀佛」,把那個念頭轉過來,這個人叫會念佛,這個人叫會用功。你遇見善人、順境,心裡起了一念貪愛之心,「阿彌陀佛」把那個貪心打掉,趕緊念佛。煩惱念掉,這叫功夫得力,煩惱不起現行。遇到惡人、遇到逆境,瞋恨心生起來了,趕緊也是一句阿彌陀佛,把它擺平。這個時候,念佛功夫得力不得力,就在此地。
如果你的妄想、習氣很重,佛號好像壓不住,大聲念,一定要把它伏住。一天到晚,一年到頭,干什麼事情?就是干這一樁事情,時時刻刻照住自己的煩惱習氣,只要心一動趕緊念佛把它壓住,這叫念佛,這叫功夫得力。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總是保持自己的心地清淨平等,清淨平等心生智慧。智慧生起來,你就會看破世界,這個世界形形色色的業因果報、理事性相,你都清楚、都明了。明白叫看破,你心地決定不會沾染它,隨緣而不攀緣,你功夫就得力。功夫得力,了生死、出三界,往生才有把握;這個樣子,你這一生才不會失掉作阿惟越致菩薩的好機會。阿惟越致菩薩不簡單,佛在大經裡面講,通常修學這個法門先要斷見思煩惱,我們聽說太難太難了,在我們來說,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見思煩惱斷了,是什麼地位?這個經是大乘圓教,大乘圓教《華嚴經》裡面所說的,見思煩惱統統斷盡了,七信位的菩薩;菩薩五十一個階級裡面,你才是第七年級的菩薩。塵沙煩惱斷盡,你才是第十年級的菩薩;然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才是十一年級的菩薩,不錯了,初住菩薩,稱得上法身大士。從初住,我們就曉得,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個位次;再從初地到七地,又是七個位次;總共連前面十信位,四十七個位次,到四十八年級才叫阿惟越致菩薩。《華嚴經》上給我們說,證得初住果位之後,要修到阿惟越致,時間是需要兩個阿僧祇劫。兩個阿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劫修滿三賢位,第二個阿僧祇劫修七個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八地、九地、十地三個位次。你才曉得多難,證得阿惟越致不容易。
可是淨宗法門容易,這個法門叫「難信易行」,不容易相信。你要真肯相信,不懷疑,很容易成就。但是一定要受持讀誦,依教奉行,你才能成就。你要說我念佛,我的心、我的生活行為跟經教相違背,那就靠不住,你這一生往生不可靠。你念佛,你起心動念一切行為跟經教都相應,也就是說我所說的、所做的,經上教給我們的,教我們這樣做我們就做,教我們不可以做,我們決定不做,這你才有把握。所以奉勸諸位,這個機會太難得了,一生當中就作阿惟越致菩薩。古大德才講,一念之間超越三大阿僧祇劫。你要說法門快速,哪一個法門能比得上,禅宗比不上,密宗也比不上。禅與密一生當中,怎麼可能達到阿惟越致的地位?禅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也不過是初住菩薩的地位,這個我們要清楚、要明了。有一類不能接受的人,說西方極樂世界,這是釋迦牟尼佛拿來安慰老太婆們,安慰一些無知識的人。他聰明,釋迦牟尼佛的意思他都懂得。提出地球是圓的,西方在哪裡?我們坐了飛機往西方去飛,幾個小時飛回來了,西方到底在哪裡?希奇古怪的問題很多。唯有老實人得度,唯有老實人得利益,佛說西方,我們就照著這個方向去觀想、去修學。
實在講,佛教化眾生,包括淨宗法門,沒有一法不是方便法。這個法門,特別得到一切諸佛如來的關懷。臨命終時,決不要懷疑西方在哪裡?一懷疑,縱然往生,也墮落在疑城。決定不懷疑,西方在哪裡沒有關系,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何必要找方向?我們到一個陌生地方,人家開車來接我,我們絕不問,走哪一條路,哪個方向,根本不問,坐上他的車不就到了。這個法門,臨命終時彌陀來接引,所以你不要去問方向,跟著阿彌陀佛走,一會兒就到了。佛說西方,叫我們的心,凡夫的心總要安住一個方向,安住一個目標;否則的話,他覺得無依無靠,太空洞,所以佛說出這個方向。
古德也有說,這個西方不是我們地球的西方,是我們娑婆世界的西方,這個說法也可采取。娑婆世界的西方,釋迦牟尼佛一萬兩千年的法運,一萬兩千年大世界也在動、也在旋轉,但是旋轉的角度很少,方向並沒有改變。不要說得很大,說銀河系,銀河系的西方,三千年前講,三千年之後今天還是那個方向,沒有多大的改變,它的移動一度、兩度而已。講的是娑婆世界的西方,沒有講地球的西方。所以我們決定不要懷疑,懷疑是我們自己的業障習氣深重,應當要珍惜這個機會,深深相信佛不妄語,依照佛的話去做,我們決定得好處。請看經文,第十三面最後一行:
【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
這一句,我們決不可以等閒視之。我最初讀到這句經文,感到很驚訝,對我來講很大的震撼。我學佛第一部看的佛經是《六祖壇經》,我對於六祖就非常佩服,他確實與眾不同。他到黃梅去禮拜五祖,五祖問他:你來干什麼?「我來作佛」,這一句話就把我嚇一跳。我們一般人到寺廟來拜佛,你來干什麼?我來求升官,求發財,求消災免難,從來沒有聽說有一個人說,他要來作佛的,沒聽說過,沒見過,沒聽說過。所以這一次聽到六祖,他跟別人不一樣,他要來作佛,我們怎麼不會吃一驚?看到這個地方,六祖不如他,六祖只說作佛,他不敢說超過諸佛;他說他要作佛,還要超過一切諸佛。
人不能沒有願,有願必成。六祖要作佛,真的滿他的願,他作佛了。法藏要作佛,要超勝一切諸佛,他也滿願了,他真的超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正報比不上阿彌陀佛,依報也比不上阿彌陀佛,教授名字也比不上阿彌陀佛,三種莊嚴「都超勝無數諸佛國者」,他真做到了。在這個地方,他只是發願。我們要問,我們今天修行為什麼會退轉?說實在話,為什麼自己功力這樣的薄弱?外抵不過誘惑,內抵不過習氣煩惱,原因在哪裡?你立的願太小了,所以起不了作用。你如果今天立個願,你出家學佛干什麼?我要度這個世界苦難眾生。你要真有這個願,這個願產生力量,必定可以內伏煩惱,外面能夠抗御誘惑了。願太小,願心不切,那個願是會動搖的。遇到境界,願就退轉了,這怎麼行?
我們看看祖師大德、諸佛菩薩那個願,堅定不易,永遠不會改變,所以他有成就。願就是他有努力的方向,他有努力的目標,不達到目標絕不罷休。你要發願,幫助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服務,你要成就你自己的學問德行。四弘誓願裡面是斷煩惱、學法門,你度眾生的願才能實現;單單有「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己不肯斷煩惱,不肯學法門,那一願是空的,不可能落實。這就說是你那個願不切,你那個願不真,你在這一生當中,無論修學,無論是工作,你是盲目的,沒有方向、沒有目標,到最後沒有成就、沒有結果。所以我們看看法藏,他給我們示現最好的模范。學佛,我們今天跟誰學習?向阿彌陀佛學習。我們今天在因地,因地學法藏,因果不異,在因地也學阿彌陀佛。這是總結他的大願,末後求佛給他開示。請看下面經文:
【世間自在王佛。即為法藏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
這個意思好,佛給他證明。佛給他證明,實在講,也就是給我們做證明。我們要發願,常常自己懷疑我發的願,我這一生能不能做到?你看看世間自在王的開示,對我們也產生了信心。佛先以比喻說,譬如大海,一個人用斗量,海太大了,斗太小了,你能把大海的水量盡嗎?在理論上講是可能的。『經歷劫數』,如果你真有這麼長的壽命,你的壽命是無量劫,你天天去量,一定有把海水量盡的一天。這個比喻好,比喻裡面暗示我們,要有毅力、要有決心,永恆不變,你就能成功。
下面這「正說」。『人有至心求道』,關鍵在「至心」。至心是真心,不是妄心,真心是智慧,妄心是情識,我們今天講感情用事。感情用事靠不住的,感情用事決定不能長久,諺語裡面常講,「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香」。一個人天天在一起,再恩愛的人,天天在一起看他面孔,看上一千天沒什麼好看,看厭了。厭了怎麼?想換新的,厭舊喜新,心就變了,這是凡情。所以人之常情,凡情就是這樣子。佛有智慧,佛看得清楚,佛告訴我們這些是什麼?虛情假意,千萬別認真,認真你就會上當,你就會吃虧。你知道全是假的,他喜歡你,假的,決不是真的,所以到分手的時候就很容易,一點都不會難過了,假的!他來給你惹麻煩,惹你生氣,假的,你也不會上當,你也不會動肝火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一樣是真的,佛有智慧。
你要從真心,真心是永遠不變的。《楞嚴經》上講「常住真心」,從真心裡面發心要求道,真心不會變,所以才會『精進不止』。「精進」兩個字重要,佛在大乘經論上常講,「菩薩善根,唯一精進」。菩薩的善根只有一條,我們世法善根裡頭有三條,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癡。所以諸位要曉得,貪瞋癡斷掉了,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才是善行,無一不善。只要貪瞋癡沒有斷,你做的善都靠不住,未必是真善。沒有貪瞋癡,那個善才叫真善,這個道理只有佛才能說得出來,凡人哪裡會曉得?凡人是以假作真。
所以菩薩善根,只有一條,精進。我們要特別注意,精是純而不雜;進是求進步,要精進不止;不止就是不間斷。法門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在講席講經,也曾經多次用一個比喻,希望大家從比喻當中去體會。無量的法門就像一個圓球,球面上任何一點代表無量法門;任何一個法門,只要跟球面成直角,你一直往球裡面深入,你一定可以達到球的圓心,我用這個來比喻精進。到你達到圓心,就是佛家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任何一個法門都可以,只要功夫用得正確,你決定能見性。見性之後,你在圓心裡面;所有一切,這個面上任何一點,都共同一個圓心;你只要掌握到圓心,球面所有一切法你都通達了。古大德告訴我們,一部經通了,一切經都貫通。你從這一部經裡頭見性,你從這一個法門見性,你從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見性,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沒有一法不通達。不一定只限於參禅才可以明心見性,哪一法都行。除了釋迦牟尼佛講的法,世間一切法也行。
我們要問,世間一切法裡頭,為什麼從來沒有聽過有人明心見性?他的角度不對,他不是向圓心方向去努力;再一個就是努力的功夫不夠,還沒有達到圓心,半途而廢,他就不干了,這不能成就。這個現象,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華嚴經》上就是說明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不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沒有一法與自性不相應的。所以佛才給我們講,法法都第一。不僅僅是講佛家的法門沒有差別,《金剛經》上說法門平等,無有差別,佛法跟世法也平等,也沒有差別。問題只要你角度對了,方向對了,持之有恆,精進不止,都會結果,都能成就,這一點我們要深思。世間人求學、修道,往往心太急了,希望僥幸速成。這個心理上,就犯了很大錯誤,古人常講「欲速則不達」。認真努力學一段時期,還沒有成就,放棄了,再去找個法門。這樣常常換,換幾次,年歲已經老了,結果是一事無成,一門都不能成就。世法跟佛法一樣,你要想做出成績來,一定是一門深入,精進不止。
『會當克果,何願不得』。佛這句話,不僅是安慰,也是鼓勵他,你一定會有結果,一定能滿你的願望。尤其是在現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麼事情,不可能沒有障礙,如果遇到障礙就退心了,決定不能成就。李木源居士對彌陀村,你看看他發願,願心發了之後,锲而不捨,沒有一天不想,連晚上睡覺作夢都想,彌陀村就被他這麼想成功了。這當中的障礙很多很多,他絕不退轉、絕不改變,這就是至心以求,為眾生,不是為自己。眾生無始劫來造作種種不善的因緣,今天雖然有菩薩、雖然有人,想替他做一樁好事,也免不了魔障。魔障一定要有真善知識為我們做增上緣,佛力會加持,但是如果沒有人努力認真去做,佛的力量加不上。總得有人去替佛辦事,佛力才加得上;沒有人肯辦,佛菩薩再慈悲,再大的威神力量也落空。所以我們對於這樣的善知識,感恩戴德。
這兩天他告訴我,楊厝港那個事情談得差不多了,「YAMAHA」的學校,現在已經找地方要搬走了。李會長給他限定的期限是六月,對方的人問:你為什麼限定在六月?李居士說:我為學校學生著想,六月他們這個學期結束了,不要讓這一個學期學業有妨礙。念念為人想,沒有為自己想,學生總是這個學期告一個段落,下一個學期另換一個學校繼續修學,對他學業沒有妨礙。菩薩心腸!所以他天天現在在想,接過來之後怎樣改修整理一下?我們搬到那邊去,如何運用這個道場?同時彌陀村就可以動工了,我想彌陀村大概七、八月可以動工。我們有這麼一個善知識,代表諸佛菩薩落實佛菩薩的大慈大悲,時時刻刻在照顧我們。這就是有願必成,要有堅定的信願,真心精進不止。何況是為大眾善利的願望,決定得佛菩薩護念,龍天善神擁護。下面是自在王如來,具體教導他的方法。請看經文:
【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
佛這一段開示講了三個「自」:『汝自思惟,汝自當知,汝應自攝』。這三個「自」字,意思就深了。佛對他的開導,這種方式跟禅宗裡面幾乎完全相同,禅機。由此可知,法藏不是普通凡人,照理說佛這一點,他就恍然大悟。可是他非常慈悲,他沒有把他的感受顯露出來,所以底下講:「斯義宏深,非我境界。」其實這是在表演,演給我們看的。我們對於世間自在王的開示,確實不能體會,我們不曉得他講的什麼意思。
古德給我們說,三個「自」字是直指人心。意思就是說,你要想求無上道,你要想求依報、正報,教化眾生的方法,這三種莊嚴超勝諸佛剎土,到哪裡去求?自性當中求。佛講的是真話,離開自性,與自性不能相應,你就決定不能滿願。佛法裡面所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為什麼說得這麼肯定,有求必應?向自性裡面求,就有求必應,向外面求未必會應。諺語常講世間有二難:求人難,上天難。向自己求就容易了,你向世間自在王求也不行,他也幫不上你忙,他只能教你,你一定要自己去求。所以這三個「自」,是講的自性,自己的自性。佛法裡常講,一切法不離自性,《觀無量壽佛經》上所說的「心作心是」。念佛成佛的原理,就是《觀經》這兩句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根據這個道理念佛成佛。你要真的明白這個道理,是心是菩薩,是心作菩薩;是心是人,是心就作人。什麼是人?五戒十善是人,你在十法界裡,那個心就變成人,就作人。是心是鬼,是心就作餓鬼。鬼是什麼?貪心。人貪心重,我們都說他那個人鬼頭鬼腦,這個心已經作鬼了,將來他到哪一道?餓鬼道去。如果這個心要有瞋恚,嫉妒瞋恚,是心是地獄,是心就作地獄。一切萬法不離自心,佛給我們說這個道理。
法藏發的是什麼心?發的是佛心,作佛,而且超越一切諸佛。所以你只要發的是真心,精進不止,你必定會得聖果。大乘經上常說,大乘經是講真話,講如來果地上親證的境界。因果同時,這是真的,是事實。所以我們這一念貪心起,餓鬼道的業因就成就了。阿賴耶識裡面,餓鬼道的業因種子就種下去了。一念瞋心起,地獄的種子成就了。這一個念頭是因,阿賴耶識裡結業習種子是果,業習種子,果又變成因,遇到緣起現行,就又變成果。種子起現行,現行落種子,永遠在循環不斷。這就是我們常講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循環、轉變不空,這是佛給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又說「因該果海,果徹因源」,這個話意思極深極廣,說明我們起心動念,這個念周遍法界,法界是果海。不要說我們做一樁事情,不要以為我們做的事情很隱密,沒有人知道,那你全錯了。你的隱密,沒有人知道,只能夠蒙蔽愚癡之人,愚癡的凡夫不知道,諸佛菩薩哪有不知道的道理?
因為任何一個念頭,念頭一起就周遍法界。這是現在人,科學家講思想波,思想波的速度太大,沒有辦法想像,這裡才動就周遍法界。不像物質的波動,物質的波動我們講光的波動、電的波動,聲波、音聲的波動,速度都非常緩慢。以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銀河系,科學家告訴我們,銀河系的兩端邊緣,從這邊的邊緣到那邊的邊緣,用光的速度要二十萬年。二十萬年那個光才能夠走得到,你才曉得光的速度是多麼緩慢,在太空當中光的速度很慢。但是思想的波不一樣,才動就周遍法界,所以能夠與諸佛菩薩立刻感應道交。我們起一個善念,跟佛菩薩、善神感應道交。起個惡念,跟魔王、妖魔鬼怪也起感應,他來幫助你,助長你的惡,來加持你,幫助你趕快墮三途,趕快下地獄,那是妖魔鬼怪。看你起什麼念頭,用什麼心,這比什麼都重要。
「果徹因源」,是從因上講的。諸佛如來在果地,十法界眾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他都知道。這個經上講得很清楚,西方極樂世界,不但阿彌陀佛、諸大菩薩,凡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人,經上都講「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果報,果徹因源。所以這些經文念了之後,真的寒毛直豎,我們怎麼敢起一個惡念頭?怎麼敢做一樁壞事?有什麼能力能夠瞞人?你所謂瞞人,無非是自欺欺人而已,不可能的事情,這些都是給你講真話。了解事實真相,發一個善願,真心發願,精進不懈,哪有不成就?決定成就。所謂是「心想事成」,都是真實的。
佛在此地說這三個「自」,實實在在講苦口婆心,意思很深很深。古德講經說到這個地方,也給我們透露一點消息,他說這裡頭至少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法藏比丘善根深厚,前面我們讀到,世尊為我們介紹這個人,「高才勇哲,與世超異」,這就不是一個普通人,很聰明,有智慧,有慈悲心,有毅力。對於這種人,怎樣成就佛剎莊嚴,那還用得著說嗎?你自己應該知道,這是一個意思。也就是說明,不必要佛再多說,你自己應該都想得到。何況親近如來的時間很長,常常聽經聞法,已經薰習成種,不必佛再多說了,這是一個意思。
第二個意思是說攝取佛國,這是前面他有這個願望,要想超越諸佛的國土。換句話說,你對於諸佛國土裡面這些狀況,業因果報、理論與事實,你不能不知道,然後你才懂得怎麼選擇,怎麼樣懂得去采納、采取。十方世界眾生根性不相同,喜樂也不一樣,有些佛土是淨土,有些佛土是穢土,有些佛土裡面眾生很復雜,像我們娑婆世界就很復雜,有些國土裡面很單純。這種攝取,隨你的意思,你喜歡怎麼取捨,這是你自己的事情,別人怎麼能勉強你?各取所需,各取所好。這意思就是說,也用不著佛來指導你,你自己這麼聰明,這麼有智慧,善惡是非、真妄利害,你都有能力辨別。這是第二個意思。
第三個意思,說凡是於淨土有報土,這裡頭有自、有他。報土,我們常講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是如來的報土,菩薩也沒分。這裡頭告訴我們一樁什麼事情?土是我們依報的環境,也就是說我們生活環境,生活環境之好壞,從我們心裡變現出來的。你的心好,你居住的環境就好,你的心不善,居住的環境就不善,依報隨著正報轉。佛是達到究竟圓滿的至善,所以他那個報土之莊嚴,諸大菩薩也不能夠為比。如來報土莊嚴,佛菩薩能不能享受?不見得。能享受到幾分,決不能享受到圓滿,為什麼?不是自己境界,這個意思就深。明了這個意思,我們今天這個世界濁惡到極處,佛在經上講「五濁惡世」,講得一點都不錯。三千年前,講三千年後的社會,好像世尊親眼看見的,濁惡到了極處。
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變成這個樣子,一切眾生見解錯誤、思想錯誤,見解、思想完全違背了自性,由於錯誤的思想跟見解,才生起無量無邊的煩惱,諸位要曉得,五濁這兩條是最主要的因素。而後才有眾生濁,大地芸芸眾生,動物、植物、礦物都變質了。命濁,生活非常艱難、非常痛苦,壽命短促,疾病增多了,奇奇怪怪的病都出現了。合起來這叫劫濁,這個時代不好,劫難的一個時代。我們就曉得,怎樣挽救?還要從見解、從思想上挽救。如果我們把錯誤的想法看法,都能夠糾正過來,人人都有正知正見,與諸佛菩薩的見解思想靠近,我們的依報環境也就轉過來了。佛法能幫助一切眾生,「度一切苦厄」,道理就在此地。所以,第三個意思裡面意思很深。
自在王如來教導法藏,「清淨佛國」,你應當自攝,你了解這些原理原則。不了解的,佛要告訴他。你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原理原則,這些問題還需要問嗎?佛這個答覆,好像是答非所問,實際上意思非常之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