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要解【有佛號阿彌陀。序正報教主之名也。翻譯如下廣釋。佛有三身。各論單復。法身單。指所證理性。報身單。指能證功德智慧。化身單。指所現相好色像。法身復者。自性清淨法身。離垢妙極法身。報身復者。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化身復者。示生化身。應現化身。又。佛界化身。隨類化身。】
‘有佛號阿彌陀,序正報教主之名。’前面講的是依報環境,現在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導師“阿彌陀佛”。‘佛有三身,各論單復。’像這些是教下所說的,我們要明了。為什麼說他三身?三身,還有單、復,什麼叫單三身,什麼叫復三身?其實三身是一而三,三而一。‘法身單,指所證理性。’三身,經論裡面講得很多,“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是說理,報身跟化身都是講事,有理有事,理是能現能變,事是所現所變。理也就是經裡面所說的真如本性,《華嚴》講的一真法界,“行願品”講的不思議解脫境界,都是說這一樁事情。這一樁事情在經典裡面所用的名詞術語,有幾十種之多,統統說的一樁事情。為什麼說這麼多名詞?佛有他很深的用意,告訴我們,明白這個事實就好,不要執著在名相上,只要說的是這樁事,怎麼說都可以;教我們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你才能真正體會到這個事實。所以它是本體,我們現在哲學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這叫法身。
“報身”是講智慧,報身是能證,法身是所證。你怎麼會知道這個道理?這是真正智慧領悟了。智跟理是一不是二,這是哲學裡面所沒有的,哲學裡面能跟所是相對的,不像佛法講的,佛法講能證之智、所證之理是一個,是一樁事情,不能夠分開的,在哲學裡沒有這個說法。這是智慧,真實的智慧,智慧開了,心性就明了,明心見性。“化身”也叫應身,是利益眾生的,像《普門品》所講的,應以什麼身得度,自自然然就現這個身相。“應”是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所以應身叫變化身。諸佛菩薩的應身,是隨眾生而應的。
三身,諸佛菩薩有,我們每個人也有,這個要知道。諸佛菩薩的三身明顯,我們的三身很不明顯。為什麼不明顯?我們的心被迷了。大家想想,被什麼迷了?第一、被妄想迷了,一天到晚胡思亂想,胡思亂想是迷,不是覺。第二、為七情五欲所迷,裡面有貪瞋癡慢,外面有五欲六塵,迷在這些東西裡面,所以法身有,有顯不出來,報身也有,有也等於沒有,智慧沒有了。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就是去迷而已。破迷就開悟了,悟就是報身,這一悟,法身也就現前,智慧一現前,法身就證得了,這個身相就變成應化身。我們今天被妄想執著迷了之後,我們現在這個身叫業報身,這是佛經常講的可憐憫者。業報身很苦,隨業受報。你造善業,三善道受報,你造惡業,三惡道受報。這就說明,六道輪回怎麼來的?迷失了自性,自己造作一切善惡業,這樣變現出來的。六道也是幻化,也是自己自性隨緣,隨著業力的緣,變現出六道輪回,六道是這麼來的,總得要搞清楚。三身,我們有,我們應該如何恢復,如何能真正得三身的受用,這是佛教導我們一個主要的課題。
“法身單,指所證理性。”理跟事是一對,性跟相是一對,性就是理,理就是本性,事就是相,相就是事;換句話說,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真相就叫做法身。‘報身單,指能證功德智慧。’“證”就是證實,徹底正確的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叫做智慧,稱為報身。‘化身單,指所現相好色像。’相好色像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如果自己有受用,自己就迷了。試問問:我們為什麼會有生老病死?這從哪來的?因為我們有一個自受用,而以為享受,這一享受就生老病死,讓你去享受去。諸佛菩薩沒有自受用,所以他自己沒有身,自己也沒有相。身相是他受用,與自己不相干,因此他就沒有生老病死,這是事實的真相,我們一定要曉得。佛法講“無我”,對自己來講是無我,對別人來講有我,有我是他受用,為了教化眾生的,幫助眾生覺悟,這是個工具,是一切眾生覺悟的工具,與他自己毫不相關。這個身是隨眾生感應而現的,《普門品》、《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也是這樣說的,觀音菩薩三十二應,三十二是三十二大類,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就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就現菩薩身。諸佛菩薩有沒有心、有沒有念頭,為眾生現身說法?沒有,完全沒有念頭,也沒有心。沒有心,沒有念頭,怎麼會有感應?因為沒有心,沒有念頭,就真正有感應。我跟你不能起感應,為什麼?我有念頭,你也有念頭,就沒有法子了。眾生有念頭,佛菩薩沒有念頭。
佛過去曾經舉例子答復這個問題,舉的例子很有趣味。他舉的鐘鼓,鐘沒有心,也沒有念,我們敲它一下,敲是感,它立刻就有聲音,它就有應。我們敲重一下,它響得大一點;輕一點,它響的聲音小一點。隨著感應,有感就一定有應,說明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心感,他是沒有念頭的,沒有心的。乃至於諸佛為一切眾生說法,像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三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佛有沒有曾經動一個念頭?沒有。在佛自己身上來說,佛一個字也沒說,一生當中一個字也沒說,一句話也沒說,“無說而說”,所說的都是眾生有感。這個感有兩種:一個是明顯的感,眾生提出問題來發問,這很明顯的,佛立刻就回答。佛聽到人家發問,絕對不會想一想,這個問題我要怎麼答復他,那就變成凡夫了,沒有考慮的,沒有想一想,自自然然就答復出來。另外一種叫冥感,心裡頭有念頭,沒說出來。還有更深秘的,他確實心裡有感,但是那個感自己還不知道,像佛說《阿彌陀經》,眾生心裡確確實實有感,佛才會說,但是這個感,本人不曉得,這個就是非常非常的微細,微妙。佛知道,所以叫無問自說,我們把這些事情明白了,這才曉得學佛要怎麼學法。要用什麼態度,什麼方法?那就是一念不生。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境就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無論在哪個地方,真正修行人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是定,一念不生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這個法門裡面有一個很巧妙的方法,教我們一心去念阿彌陀佛,比修定容易多了。這就是用一念止一切妄念,把一切妄念都止息住了,單單用一個阿彌陀佛這一念,所以它這個法門巧妙容易就在此地。我們守住一念,比做到那個無念,真的容易太多了。禅家是講一念不生,淨土宗把念頭歸到一個“阿彌陀佛”,只許心裡有阿彌陀佛這一念,不能有第二念,這就對了,這叫真正用功,這是會用功的人。
接眾,這就隨緣。我們在過去看到不少大德,他們接引眾生的手法不一樣,有一些大德接引眾生的方法用身教,他不用言教,無論什麼人去請教他,他一句話都不說,他用這種方式。有些大德,你去向他請教,他非常熱心,仔細來給你說明,給你討論。方法不一樣,因人而異,因事而異,但是都能夠啟發人,都能叫人得利益。這也正像善導大師講的,“遇緣不同”,我們是哪一種根性的人,需要哪一種方法來幫助。這就顯示出法門無量無邊,雖然法門很多,很深很廣,它的方向目標是一致的,正所謂是殊途同歸。所以色像教學,都是為眾生建立的,這叫“化身單”。通常我們講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就是這麼個意思。
‘法身復者,自性清淨法身,離垢妙極法身。’“復”就是兩種法身,兩種報身,兩種化身。法身講兩種:第一種是“自性清淨法身”,這一句就是說的本體,也就是前面法身單的意思。第二種是“離垢妙極法身”,這是從事上講的。“垢”是無明、是煩惱。“離”是完全脫離了,也就是圓教如來的果位,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我們稱他為離垢妙極法身。因為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他還稱不上妙極,妙可以說妙相,不能說極,因為他的無明沒有斷盡。由此可知,這是從相上講的。自性清淨法身,是從理上講的,是從本性上說的,換句話說,自性清淨法身,我們每個人都有,人人都有。離垢妙極法身,我們沒有,釋迦牟尼佛有,阿彌陀佛有,成佛的人有,菩薩以下都沒有。這就很容易懂得,前面是理,是大家統統都有。
‘報身復者,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報身是智慧。自受用報身就是《般若經》上講的實智,真實的智慧。《般若經》上常講,“般若無知”。實智是無知,權智是無所不知;自受用報身是無知,他受用報身是無所不知,是權智。佛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是權智,佛自己受用是實智,所以是“無說而說,說而無說”。由這個地方能夠看到,佛心是多麼清淨,為一切眾生說法也沒有染著一個字,你看多干淨。所以釋迦牟尼佛並沒有留一個字給後世,經典是後來學生憑著記憶記錄下來,傳下來的,佛本身沒有寫過一個字,因為他本身無知,這是一個很大的啟示。我們在這個地方究竟能夠領會多少,這一點很值得我們注意的。他這個心真清淨!
‘化身復者,示生化身,應現化身。’化身復也有兩種,兩種都是感應而現的,一個是“示生化身”,一個是“應現化身”。示生化身,他在我們人間投胎,像釋迦牟尼佛這是示生,是這一類的。他要跟我們同住幾十年,所有一切生活狀況跟我們都相同。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我們中國人算虛歲八十歲,實際上釋迦牟尼佛是七十九歲圓寂的。
“應現化身”就不一樣,是某一個人有感,佛菩薩忽然來了,事情解決之後,他就沒有了,這叫“應現化身”。……
兩種化身都是屬於感應的。由此可知,法身、報身的自受用,我們很能夠理解;化身兩種純是為他,都是為一切眾生,沒有為自己的。
‘又,佛界化身,隨類化身。’這是又一種說法。佛界化身,譬如三十二應來講,單指以佛的身相示現,像在我們這個世間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實在講是我們眾生的執著,佛沒有這個念頭。你們這個世間人看相,這個相很貴,那個相很好!你們有這些執著,佛一現那個相,你們就好像佛統統都有,一樣也不缺,是這樣顯現的,並不是佛有意思要現什麼,這個諸位要知道。佛是沒有心,佛是沒有念頭,這是佛界化身。其它的,佛以下像觀世音菩薩講的三十二應,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這就是佛界化身。其它三十一種,就叫隨類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