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六種孤獨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我們往往會把孤獨當作敵人看待。
    
孤獨制造的心痛絕不是我們想要的東西。
    
那是一種焦慮不安、嚴陣以待、急於逃亡。
    
而又想找個人或找樣東西來陪伴我們的感覺。
    
但是,如果我們能安於中道,我們就會跟孤獨建立友好的關系。
    
這份輕松而又清涼的孤獨感,將徹底翻轉我們平日的恐懼。

    在“中道”中,它是沒有參考點(所緣境)的。心若沒有參考點便不用為自己解釋,它也不會生起執著或想攀緣什麼。我們怎麼可能沒有一個參考點呢,無所依緣等於改變了一種我們對世間深根蒂固且習以為常的反應,那就是我們總想用某種方法讓一切都行得通。如果我們不能往左走或右走,我們就會死掉。但當左右都行不通時,我們便會覺得仿如置身於戒毒中心。我們覺得孤單、寒冷、無用,並且想看是否能往左或往右來逃避心中的焦慮。那份焦慮感覺起來可真是沉重。

    然而,長久以來的靠左或靠右,選擇是或非,對或錯等,我們又真正改變了什麼?汲汲追求一種安全感除了得到短暫的快樂外,什麼結果也沒有。它就像打坐時,我們把腳擺的位置稍(微)為換一下一樣。盤腿盤久了覺得酸痛,就動它一下,然後我們會覺得:“哇!好輕松!”但是幾分種過後,我們又想換姿勢了。我們動來動去就想找快樂、找舒適,然而我們所獲得的滿足感卻是很短暫的。

    我們聽過許多有關輪回的痛苦,也聽過許多有關解脫的事,但就是很少聽過從完全被困住到解脫有多痛苦。解脫的過程需要極大的勇氣,因為基本上,我們必須完全改變自己對現實的覺受方式,就仿如改變我們的DNA一樣。我們要把一種完全與自己不搭的行事方式扳回原貌。這就是人類的行為模式---我們對世上投射無數欲求成果的機會。我們想要白一點的牙齒、不生雜草的草坪、不需奮斗的人生、沒有紛爭的世界等,讓我們從此可以過著快樂的日子。這種模式讓我們永遠不會感到滿足,也給自己帶來痛苦。

    生而為人,我們不僅想追求成果,也覺得自己理當應得。然而我們不僅得不到它,更為它吃盡苦頭。我們得不到是因為我們應該擁有比它更好的東西。我們應該擁有自己與生俱來的權利,那就是中道。中道是一種心的開放狀態,可助我們解開自相矛盾和模糊不明的狀況。我們一直都對這種不確定感有某種程度的逃避,因此,自然便產生了退縮症侯群。退縮是因為我們總認為自己有問題,需要某地的某人來解決它。

    中道全然開放,但卻很難纏,因為它與我們自古以來所共有的神經質模式背道而馳。每當我們感到孤單或絕望時,我們所想到的就是向左靠,或向右靠;我們就是不要坐在原地感受自己那份感覺。我們不想戒毒,但中道卻是鼓勵我們戒毒。它鼓勵我們喚起每一個人---無一例外,包括你我本具的勇氣。

    禅修提供我們一個訓練中道的方法,那就是留在原地,不再逃避。它鼓勵我們不論心中生起什麼,都不加分別和評斷。事實上,中道鼓勵我們不論心中生起什麼,都不要緊抓著不放。通常我們所謂的好或壞,都只需當它是一種念頭即可,不必循著論斷是非的老戲碼重演。中道亦教導我們讓念頭自由來去,正如用羽毛輕觸泡沫一樣。此種直接而明確的訓練方法可讓我們不再掙扎,而找出一種清新無偏的存在方式。

    某些像孤寂、沉悶、焦慮等的感覺,似乎特別讓我們想去解決它。但除非我們能心情放松的面對它,否則當這類情緒生起時,我們就很難立於中道。我們常常想要的是輸贏、毀譽。好比有人遺棄我們時,我們情願不要去面對那種刺痛的不舒服感,而把自己變成一個大家所熟悉的倒霉的受害者角色。或者我們也會為了逃避那種刺痛感而毫不留情的告訴對方他(她)有多爛。我們不由自主的想盡辦法來掩飾自己的痛苦,接受勝利或是受害的想法。

    通常我們會把孤獨視為敵人,而感到心痛則不是我們願意選擇的東西。那是一種焦慮不安、持續發酵且急於想逃走找尋什麼東西或什麼人來陪伴的渴望。若我們能住於中道的話,便會和孤獨建立起良善的關系。這份放松而清涼的孤獨感可以將我們平日的恐懼心態徹底翻轉。

    我們有六種方式可以用來描述這種清涼的孤獨感,它們是寡欲、知足、避免不必要的活動、完全的守紀律、不留連於欲望世界,以及不借妄想尋求安全感等。

    如果我們內心的一切都在渴望有某種東西能讓我們高興起來,改變我們心情的話,那麼不願追求這種結果而謹守孤獨便是寡欲。修練這種孤獨是一種播下種子而減少我們根本焦慮的方法。譬如在打坐當中,當妄念起時,便認知它是妄念,而非讓念頭帶著我們無止的團團轉。這種訓練就是住於當下且溶於當下。然而昨天或前天,上個禮拜或去年我們都還不願這樣做,所以現在我們當然做不到。但現在若我們能全心有恆的去學習寡欲的話,事情就會轉變。我們會感覺比較不受自己“重要故事情節”的誘惑。縱然強烈的孤獨感依舊,但我們已可與那種孤獨感共處一秒六,而昨天我們連一秒鐘都坐立難安哪!這是一種勇士之旅、這是一種勇者之道。我們越不失控,越不瘋狂,便越能感受到這種清涼孤獨中的滿足。正如片桐師所常說的:“人可以孤獨但不被孤獨動搖。”

    第二種孤獨就是知足。當我們一無所有時,便沒有什麼好失去的。我們事實上是沒什麼好失去的,但卻設計成有許多東西可以失去。這種感覺乃根植於我們的恐懼---恐懼孤獨、恐懼改變、恐懼事情無法解決、恐懼自己不存在。我們希望甩掉這種感覺,但又怕從此沒有了依憑之處。

    當我們在一張紙的中央畫上一條線時,若我們偏右,我們就會知道自己是誰;若偏左,我們心裡也清楚自己是誰。但若我們不選邊站時,我們就不知道自己是誰,接著更不知該如何辦了。我們就是不清楚,我們沒有可依憑的點,沒有手可以抓。那時我們可能會抓狂,但也可能定神下來。知足是一種孤獨、一種清涼的孤獨,以及在這種清涼孤獨中一種安心的同義詞。我們不再相信逃避孤獨可以帶給我們任何永久的幸福快樂、平安、勇氣和力量。通常我們都要放棄這種想法千百次,一再與自己的神經過敏症和恐懼修好為友。同樣的事我們必須做上千百萬次,但要帶著覺知,然後才能在不知不覺中,事情開始有所轉變。這時我們也才能安於孤獨中而不需尋求代替物,也才能滿足的溶於當下的心情和周遭的一切。

    第三種孤獨是避免不必要的活動。當我們覺得孤獨難挨時,就會想尋找一些東西來拯救自己,想為自己找一條出路。當生起這種所謂孤獨的不安感時,我們的心就會開始發慌,而到處想找伴把自己從絕望中拯救出來。這就叫做不必要的活動。它只是一種讓我們感到忙碌而忘卻痛苦的法子。它可能是一種對愛情憧憬的白日夢,或一種把小小一句閒話變成晚間新聞,或甚至是只身進入荒野中的舉動。

    重點在於,在所有這些活動中,我們依舊習慣性的像往常一樣尋找同伴,用同樣的老法子拉開自己與孤獨這個妖魔之間的距離。但是我們是否能好好定下心來,尊敬自己,對自己慈悲一點?我們能否不要逃避與自己獨處的機會?當我們開始感到慌張時,訓練自己不要跳脫或抓取,好不好?放松自己,面對孤獨是件非常有價值的工作。正如日本詩人良寬說的:“若想找尋意義,就不要追逐那麼多東西。”

    第四種清涼的孤獨就是完全的紀律。完全的紀律意指只要有機會,我們就願意回來,輕輕的回來當下。這是完全紀律的孤獨。我們願意靜靜的坐著,就是自己一個人坐在那兒。我們不必特別培養這種孤獨,只要我們靜靜坐著的時間夠長的話,便會了解原來一切如此。我們基本上都是孤獨的,哪裡也沒有東西可以抓。不過這不是問題,事實上,它還可以讓我們最終找到一個完全自然無作的境界。我們習慣性的假設---我們總認為事事應該如何如何等,都讓我們無法以一種清新而開放的方式看待任何事。雖然嘴巴說“喔,是啦,我知道了!”但其實我們並不知道。究竟上來說,我們什麼都不知道,我們對什麼事都充滿不確定感。根本的實相常是很傷人的,所以我們總想逃離它。但是若能夠回來,放松面對像孤獨那樣令人感到熟悉的東西時,便是讓我們在生活中的無解時刻了悟其殊勝性的一個好方法。逃離孤獨的無解狀態,就是欺騙自己。

    不流連於欲望世界是另一個對清涼孤獨的描述。流連於欲望世界就是尋求代替品,尋求某些,例如像食物、酒、人等的東西來安慰自己。欲望這個字包涵著一種耽溺的意味,因為想讓萬事OK,所以便抓著某樣東西不放。會有這種特性是因為我們從沒長大的關系。我們還是想回家,希望打開冰箱就會看到裡面塞滿我們愛吃的東西。如果沒有,我們就大聲叫:“媽!”但當我們在法道上行走的時候就是要離家,要變成無家可歸。不流連於欲望世界幾乎等於直接而對事情的原貌和實相。孤獨不是問題,它沒什麼好解決的。我們所有其他的經驗都是一樣的。

    不借妄念尋求安全是另一種清涼的孤獨。腳下的地毯已被抽離,勝負已見分曉,我們毫無後路可逃。我們甚至不再從與自己喋喋不休有關是或不是、如何或不如何、應該或不應該、可以或不可以的對話中找尋慰借。有了清涼的孤獨後,我們就不會再想由自己內心的喋喋不休中獲得安全感。而這也正是教法說在打坐中,我們只要把它標上“念頭”即可的原因了。這些念頭沒有客觀的真實性,它是透明且不可捉摸的。教法要我們對這些喋喋不休稍事碰觸即放它走,不要無事窮忙。

    清涼的孤獨可以讓我們誠實而不動氣的看著自己的心。我們可以漸漸丟掉心中的那些理想,好比我們應該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或者我們想要變成什麼樣的人,或是別人可能會認為我們想要變成什麼樣的人,應該變成什麼樣的人等。我們可以把這些全部丟掉,用慈悲和幽默直觀自己本來的面貌。那麼孤獨對我們而言,便再也不是威脅、不是心痛、不是懲罰了。

    清涼的孤獨不會給我們任何答案,或提供任何依恃。它向我們挑戰進入一個無參考點的世界,完全沒有偏頗和固定的具象。這是中道,也是勇士的聖道。

    早上當我們醒來,卻不知由來的生起一種疏離和孤獨的心痛感時,我們能不能就利用它當做一種絕佳的訓練機會,而不要迫害自己去認為事情不妙了?就在難過和渴望的時刻當中,我們能不能放松下來,接觸一下人類內心那個無限的空間?下次如果諸位再有機會時,就請試試吧!

 

 

上一篇:聖嚴法師看愛情
下一篇:禅師禅語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