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識破“幸福的假象”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16 歲那年,我在以色列全國壁球賽中奪得冠軍,那次經歷讓我對幸福的理解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我曾經深信勝利可以令我快樂,可以減輕我長期以來的空虛感。在長達五年的訓練中,我一直感覺到生命中好像缺少了些什麼……無論是通過拼命的運動,或是不斷地自我勉勵,都無法填補這種內心的空虛。我雖然曾為此悶悶不樂,但我相信那空虛早晚會被填補。那時我認為,無論是身體或心理都必須要堅強才能勝利,而勝利會帶給我充實感,這種充實感才能讓我最終幸福。

    如我所願,在勝利後我欣喜若狂,與家人、朋友舉行了隆重的慶祝。那時,我對自己的理念更是深信不疑:勝利可以帶來的快樂,為此種種生理和心理上的苦痛都是值得的。

    可是就在那天,當我睡前坐在床上,嘗試著再回味一下那無限的快感。忽然間,那勝利的感覺,那夢想成真的喜悅,所有的快樂都消失得無影無蹤。我內心忽然覺得很空虛,只有迷惘和恐懼,淚水湧出,不再是喜極而泣而是傷心難過。如果在如此順意的情況下尚不能感到幸福,我將到何處去尋找我人生的幸福?

    我努力告訴自己,這是暫時的神經過敏。可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仍沒有找回那快樂的感覺,相反內心的空虛感越來越嚴重。我開始慢慢地發現,勝利並沒有為我帶來任何幸福,我所依賴的邏輯徹底被打破,我感到完全不知所措。

  反思:

    回想一下,有沒有曾經在達到一個重要目標之後,卻沒有得到你所預期的喜悅?

    我認識到自己必須改變對幸福的認識,更深刻地理解幸福的真意。自那時起,我開始對一個問題非常著迷: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我開始找尋答案--我觀察誰看起來幸福,向他們請教訣竅;我讀遍了所有與幸福有關的書籍,從亞裡士多德到孔子,從古代哲學到現代心理學,從學術研究到自我激勵書籍等等。

    為了幫助自己找尋幸福,我決定在大學裡主修哲學和心理學。在那裡,我認識了許多傑出的人士,他們和我一樣都在追求幸福的答案,其中包括作家、思想家、藝術家、教師等。我開始認真閱讀和分析書籍,聆聽有關內在動機和創造性的講座,了解柏拉圖關於"美好"的理論,以及愛默生關於"完整內心"的觀點--這些好像給我戴上了一副新的眼鏡,讓我對生命和身邊的種種事物有了新的看法和態度。

    其實我並不孤獨,我的同學中大部分人都生活得不開心。可是他們好像並不在乎,他們只是在努力地追求好成績,苦練成為出色的運動員,或是為了高薪的工作而奮斗,但在追求和達成這些夢想的過程中,他們卻很少體會到快樂。

    雖然在離校後他們的目標改變了(比如以往是追求好成績,現在是追求高薪和晉職),他們的生活態度卻沒有絲毫改變。就好像他們已經認定了一點,那就是要成功就必須以經歷痛苦作為代價。難道真如梭羅所觀察到的大部分人在"寂靜的絕望"中生活?就算如此,我也絕不會認同這種令人悲觀的情況是生活的常態。我繼續提出了下面的問題:如何既成功又快樂?怎樣去協調抱負和幸福?是否可能打破"無苦無獲"的傳統觀念?

    後來我明白了,要想得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必須先理解幸福到底是什麼。它是一種情緒?就像快樂一樣?還是沒有痛苦?還是好運氣?快樂、運氣、狂喜、滿足這些字眼經常被作為幸福的代名詞,但是它們都不符合我對幸福的理解,這些情緒上的東西會像時間一樣飛逝。沒錯,它們感覺很好,但是它們無法成為衡量幸福的標准,更不能成為幸福的支柱。真正的幸福不應該是絕對沒有不良的情緒,而是經得起困難和挫折的考驗。

                                                             (摘自《幸福的方法》)

 

上一篇:一切法門六字全收
下一篇:看不順眼的人要如何對待?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