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印光法師:《靈巖法要》三、勸信願專稱【六】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靈巖法要》

三、勸信願專稱

    三、念佛正行

    ㈢用心之道 B

好研經論  世間通病

佛法浩瀚,博地凡夫欲於現生了生脫死者,除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外,別無有能滿其所願者。世有多少聰明特達之士,專以研究大乘經論為志事。而於此最簡便最圓頓之法,返淺近視之,而不肯修。蓋其平素注意深妙之理性,而不詳思佛力之叵測,以故棄佛力而仗自力。自負為大通家,卒致只得其名,罕得其實。返遜愚夫愚婦、無知無識者橫超三界,高登九蓮。致自己仍在生死苦海中沉淪莫出,豈不大可哀哉!此世間學佛者大多數之通病。(三編上·復郭漢儒居士書一(丙子六月二十日)

 

教重開解  淨重實行

修淨業,與學教不同。一注重開解,一注重實行。

(三編上·復穆宗淨居士書四(民廿六 八月十九)

淨土法門,大綱在信願行三。修持之要,在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無須多說,依此力行,則自可親得其益矣。若欲做大通家,或致將現生了生死之法,置之度外,則可憐可憫也。(續編上·復湯文煊居士書二(民國二十年)

一息不來,即屬後世。此時縱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亦無用處。若不及早修持淨業,待到此時,方知虛受此生。枉將宿生所種善根,盡消耗於之乎者也中矣,可不哀哉!淨土法門,貴乎實行。今既知之,當隨分隨力行之,方有實益。若但研究而不肯持佛聖號,以期近則消業障而增福慧,遠則出三界以登九蓮,則仍是文人習氣。有此習氣,欲真實了生死證無生之利益,實萬難萬難。(三編上·復張曙蕉居士書三)

 

大通經教  未必能了

大通經教者,未必即生能了生死。欲即生了生死,當注重於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也。(續編上·一函遍復(民國二十一年)

念佛一法,尤其專心無二。若學此學彼,縱將三藏十二部讀得爛熟,仍於生死無關。(三編上·復任慧嚴居士書(廿六年十二月三日)

若不自量,從茲研究性、相、禅、密各宗,不以念佛為事,則或可做一個半串子通家,而了生脫死,當在驢年矣。(續編上·復某居士書)

 

先於淨土  了無疑惑

念佛之人,先要識得淨土法門之所以,然後遍閱經論,皆足以為發明淨土之義,與切修淨土之行。若不知淨土之所以然,則一經研窮經教,便以經教之義理為高深,以淨土之義理為淺近。而正助倒置,或將淨土置之腦後。則只可種未來得度之益,決難現生即了生死,預會於諸上善人也。(三編下·復某居士書)

末世眾生,根機陋劣,欲以自力悟明心性,斷盡煩惑,以了生死,千無一得。當依淨土法門,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則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是為萬修萬人去之最直捷穩當法門。必須先要將此法門之所以然,了然於心。若有余力,再去研參一切經論,各種法門,均可為此法門之助。倘此法門未知所以,便隨意研究其他經論,並親近各宗知識,則於做大通家,及種未來善根,則誠有之。若欲現生了生脫死,恐夢也夢不著。(續編上·致羅世芳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息心念佛  勝參知識

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謂向外馳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學佛,殊難得其實益。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汝學佛而不知息心念佛,於儒教尚未實遵,況佛教乃真實息心之法乎?(增廣上·復馬契西居士書三)

今之真宏淨土者,實難其人。遍參知識之念,改作一心念佛,則利益大矣。否則徒成一個勞碌奔跋而已。(增廣上·復馬契西居士書四)

觀汝所說,足知汝雖看《文鈔》、《嘉言錄》,依舊絕不注意於禅淨之區別處。汝若於禅淨界限之說,信得及,何必行經七省,以求人決擇乎?趙州八十猶行腳,乃宗門中決擇見地中事。念佛之人,但能依佛所說之淨土三經,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固用不著又復展轉求人開示也。(三編下·復溫光熹居士書六)

 

專志西方  甚於深入經藏

學佛而不欲做大通家,專心致志於淨土法門,可謂宿有慧根,具擇法眼矣。(三編上·復露園居士書(乙亥三月廿一日)

雖圖書貴多,而當此大劫,殆朝不保夕。如居積薪之上,下已燃火。何可泛泛然覽諸經典著述,而不專心致志於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及念觀世音菩薩,以祈逢凶化吉乎?凡來館閱者,無論何等資格,皆當以此奉勸。俾知此大火宅外,尚有最極安樂之清淨世界。倘從此生正信心,專志西方,其功德比深入經藏,徹悟自心,而未斷三界內之惑者,大百千萬億倍。(三編上·復(智牧智聲)二居士書一)

汝於此荒亂之世,而已年近半百,尚不肯死心念佛,以看書有不知者,即欲學教。此種計慮,若請別位法師說,即為甚好。若請光說,此也是不守本分之計慮。彼一字不識之愚夫,尚能往生西方。深通宗教之大通家,尚無彼之利益。汝何須以此為憾乎?(續編上·復念佛居士書)

 

聰明智慧  拋之東洋

念佛之人,勿自仗聰明智慧,須拋之於東洋大海外。不然,恐為所誤,自贻伊戚,蓋以其知見多而不一也。反不如一般愚夫愚婦之念佛,正心誠意,而受益甚眾。故念佛一法,最好學愚夫愚婦,老實行持為要。俗言:聰明反被聰明誤,可不懼乎?(三編下·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注】觀大師此語,知智慧不足恃,佛力方可靠。法然上人有雲:「聖道門者,極智慧離生死;淨土門者,還愚癡生極樂。」故修學淨土,無論智愚,歸憑本願,還愚念佛,是為根本。縱有智慧,亦當拋之東洋大海,學愚夫愚婦之行,老實念佛為要。如法然上人雲:「欲信念佛之人,縱使能學一代之法,亦成一文不知、愚鈍之身,如同無智之輩,勿現智者之相,唯一向念佛。

 

將錯就錯  西方極樂

決志求生,效昔賢將錯就錯。

一心憶念,至今日人雲亦雲。

(續編下·楹聯/念佛堂)

宋楊傑,字次公,號無為子,參天衣懷禅師大悟。後丁母憂,閱大藏,深知淨土法門之殊勝,而自力行化他焉。臨終說偈曰:「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捨。太虛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

楊公大悟後,歸心淨土,極力提倡。至其臨終,謂生死於真性中,猶如空花,以未證真性,不得不以求生西方為事也。將錯就錯者,若撤證真性,則用不著求生西方,求生仍是一錯。未證而必須要求生西方,故曰「將錯就錯,西方極樂」。

蓮池大師《往生集》,於楊公傳後,贊曰:「吾願天下聰明才士,鹹就此一錯也。」此可謂真大聰明,不被聰明所誤者。(三編下·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早昏度日  一句彌陀

白居易雲:

余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

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彌陀,

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

假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

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

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

達又作甚麼,不達又如何,

普願法界眾,同念阿彌陀。

(三編上·復方耀廷居士書二)

【注】無論老少,無論智愚,無論閒忙,度心之法,無過念佛。唐之詩人尚知此義,今之行人豈不遵此。蓮池大師「正好念佛」偈,大明此義,普勸有緣:

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貴賤賢愚,無有一人,不堪念佛。

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

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

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

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

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

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

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

若人處閒,心無事擾,正好念佛。

若人處忙,忙裡偷閒,正好念佛。

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

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

若人聰明,通曉淨土,正好念佛。

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

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

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

若人參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

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

普勸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華開見佛。

見佛聞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來是佛。

 

念佛修持  如服藥然

念佛修持,如服藥然。能明教理,如備知病源、藥性、脈理。再能服藥,所謂自利利他,善莫大焉。若不能如是,但肯服先代所制之阿伽陀藥,亦可愈病,亦可以此藥,令一切人服以愈病。只取愈病,固不必以未知病源、藥性、脈理為憾也。(續編上·復念佛居士書)

【注】念佛修持,如服藥然。知與不知,皆不要緊,重在能依樣服藥。六字洪名,是為阿伽陀藥,一切人皆可服之,服之皆得無上利益。如《大經》所雲:「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大師此喻,可謂「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之最好說明。

 

要緊之時  愈約愈妙

汝信心雖好,不知一法普攝一切法之至理,及不知要緊之時,愈約愈妙。儒教亦雲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三編上·復邊無居士書三(廿八年 十一月一日)

 

懂與不懂  且隨他去

汝初學佛,只可認真念佛。洞得的也隨他去,洞不得的也隨他去,庶不致耽擱工夫。(三編上·復寧德晉居士書七二十年   八月廿二日

 

自高自大  古今通病

佛法,法門無量,通須做到業盡情空,方可了生脫死。否則縱有所得,依舊不奈生死何。若在今時,恐舉世亦難得一二做到業盡情空地位。唯有念佛一法,若具真信、切願、志誠念佛,求生西方。縱有通身業力,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所謂帶業往生者。一生西方,則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矣。以故末世善知識,多多均主持淨土。以淨土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故也。

每有聰明人,稍明教義,或稍知禅理,便以通家自居,藐視念佛。謂念佛為愚夫愚婦之所為者,此皆不知自反,以知文義為實證之狂徒,定規說空行有,以身謗法,將來必墮三惡道,為愚夫愚婦念佛往生西方者所憐憫,而莫能救濟也。(續編上·復吳滄洲居士書一(民國二十年)

佛法不到之地,最初開辦,不宜即於高深處下手。宜先表示其高深處,非今人素未修習者所能即得。然佛法固有大方便法門,令無力即得高深者,修持淨土法門,並須極力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又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果能如是以修,則可以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得往生,則所得利益,較彼能修至高至深之法者,亦絕無所歉,尚有過之百千萬倍者。以一則專仗自力,一則兼仗佛力故也。如此以說,彼決不敢小視淨土法門,而修高深者。若不如是以說,彼必以高深自期,以淨土法門歸之於愚夫愚婦。究其實益,或少知名相,自高自大,畢竟難以得斷惑證真之實益。究其結果,則欲望彼愚夫婦仗佛力帶業往生者之肩背而不可得。此天下古今好說大話,好以通家自诩者之通病。(三編上·復謝慧霖居士書十五)

現世學佛之人,多有自謂我已開悟,我是菩薩,我已得神通,以致贻誤多人。一旦閻老索命,臨命終時,那時求生不得,痛苦而死,定墮阿鼻地獄。此種好高務勝,自欺欺人之惡派,切勿染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戒之戒之。(三編下·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依此而修  毫無所欠

以此自行,復以此化他。縱未能圓徹諸法,只要能依此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法門,有何所欠?(三編上·復師康居士書(己巳年二月初二)

 

如是習染  切宜痛除

今之人每以世智辨聰之資,研究佛學。稍知義路,便謂親得。從茲自高位置,藐視古今。且莫說現今之人,不入己目。即千數百年之高僧,多有古佛再來,或法身菩薩示現者。彼皆以為庸常,不足為法。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聽其言,高出九天之上。察其心,卑入九地之下。如是習染,切宜痛除。(增廣上·復吳希真居士書三)

 

勿以凡夫  妄效菩薩

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則是效。

(增廣上·復弘一師書二)

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說,其好高務勝耶?抑真為生死耶?如真為生死,當依凡夫通行之法。若博地凡夫,妄擬效過量聖人所行之法,則必至著魔退道。(三編上·復恆慚法師書二)

未得法忍之凡夫,心中當慕菩薩之道,其行事當依凡夫常理。(增廣上·復黃智海居士書)

 

自未得度  何能度人

汝尚不能自利,何得便籌度利人之事乎?君子思不出乎其位。須知此心雖好,亦是學道之障。古人雲:「只怕不成佛,勿愁佛不會說法。」汝但自行有得,如神龍一滴水,即可遍灑全國。若非神龍,縱得全江之水,亦無所濟矣。(三編下·復溫光熹居士書一)

利人一事,唯大菩薩方能擔荷。降此誰敢說此大話?中下之人,隨分隨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於修行自利之道。(增廣上·復周群铮居士書三)

末法人根淺劣,欲求豁破無明,斷惑證真,甚難甚難。自未能度,而欲度他,何異溺海渡人。奉勸諸賢,不可我慢高大,還是真信切願,仗慈力念佛求生西方好。(三編下·上海法藏寺念佛開示)

 

 

往生西方  方能利他

女士以聰明自負,欲擔荷弘法利生之事。而不求生西方,方能弘法利生。不以求生西方為事,其孤負佛恩也大矣。世多有不自量人,往往以菩薩所行之事,直引為己任。而不知自己在苦海中未出,何能遍救苦海之人?(三編上·復志梵居士書三)

乃無知無識之粥飯僧,唯安己愚劣之分。只知修持淨業,以期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二位若不欲做大通家,則尚不至因光之庸劣,而致誤所期。若欲做大通家,則完全適得其反。雖然,大通家談何容易。即令做到,若不依信願念佛,求生西方,誠恐塵沙劫又塵沙劫,仍在六道輪回中矣。良以仗自力了生死,與仗佛力了生死,有日劫相懸之象。知好歹者,切不可效已了生死行菩薩道者之志願,必須要決定現生即生西方。待往生後,然後效之,則為有益。未往生即效之,如坯器未燒,一經生死之雨,便成泥土。世每有好說大話者,以佛菩薩之身分自任,但成自誤誤人耳。(三編下·復薛英慧、劉一鶴二居士書)

 

專志一門  第一法則

若欲隨分隨力修持,即生便了生死,當專主淨土一門。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不論工夫深淺,無不臨終得遂所願。此之一法,乃如來為末世眾生,無力斷惑,不能了生死者,特設一決定了之之法。使佛不開此法,則無力斷惑者,皆於了生死無望也。(增廣上·復汪夢松居士書)

近來人每每好高務勝,稍聰明,便學禅宗、相宗、密宗,多多將念佛看得無用。彼只知禅家機語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廣大。而不知禅,縱到大徹大悟地位,若煩惑未淨,則依舊生死不了。相宗,不破盡我法二執,則縱明白種種名相,如說食數寶,究有何益?密宗,雖雲現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決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則著魔發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須專志於念佛一門,為千穩萬當之無上第一法則也。(續編上·復姚維一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須知佛法,猶如大海,誰能一踏到底,一口吸盡?但肯依信、願、行之念佛法門,決定可以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已得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矣。此之一法,乃如來普度一切若凡若聖之無上大法。若不專修此法,而欲於若禅、若教、若密、若律各種法門而了生死,漫說現生不得了,誠恐千生萬劫尚難了。以此諸法門,通須斷盡煩惱,方有了生死分。(續編上·復李自初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安分守愚  方得實益

念佛一法,唯死得下狂妄知見者,方能得益。任憑智同聖人,當悉置之度外,將此一句佛號,當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縱令以死見逼,令其改轍,亦不可得。如此方才算是聰明人,方才能得實益。否則由多知多見,不能決疑。反不如老實頭一無知識者,為易得益也。(三編上·復卓智立居士書一)

 

厭喧求寂  頗不合宜

念佛極願寂靜,頗不合宜。有此厭喧之病,現已發現病相。若仍如此,久後則無可救藥矣。當靜鬧一如,在靜亦不怕有鬧來,在鬧時我心仍靜,而不生憎惡,則無驚厭魔事發生。(三編上·復劉慧焯居士書)

汝之性情,每好作無謂之話說。汝家不充裕,兼有老親,何得雲欲覓清淨處所,而一心辦道乎?且汝在電局,若看經參禅,人事繁劇,則誠難用功。若雲念佛,但恐汝不發真心。若真發了生死心,則人多也不至有妨。以念佛只一句,縱然打差音岔,亦打不掉。倘汝心不討厭,則固無甚障礙。汝心若生厭,則便一刻難過矣。不能捨家覓靜處念佛,何得請我決斷,豈非以此為戲乎?汝果能勸老親,勸妻子,同修淨業,豈不如汝獨住靜處念佛乎?又人情應酬,汝果以修行從減從略,人必不至見怪。或迫不得已,略為應酬,可省即省,有何不可?居塵學道,若修別種法門,則誠難得益。若修念佛,則實為穩當之極。但以汝之無事生事之妄想太多,勿道未得靜處難得益,即得靜處亦難得益。汝何苦以有用之精神,用之於無益之話說計較,而自擾擾人乎?當力戒此病,隨分用功,詳看《文鈔》,自可一切處,皆自在安樂矣。(三編上·復李慧實居士書一)

 

曲順親心  居塵學道

人之際遇,萬有不齊。約汝分論,實為在家益大,而出家益小。汝祖業頗可度用,上有慈親可事,中有兄弟可靠。室有賢妻,膝無子女。而且汝之大兄,頗信佛法。三弟四弟,亦皆與道不相悖戾。汝在家笃修淨業,亦可為慈親生信念佛,以期了脫之導。亦可為兄弟在外,料理家門之事。亦可以率其妻室、弟婦等,同修淨業,同出輪回之計。外而鄉黨親戚,隨緣開導。即家捨為道場,舉慈親,及兄弟妻室子侄,鄉黨親朋,皆為法眷。隨力隨分,身率言化。俾永嘉一班迷途之人,並彼邪見種性之人,同納於佛法至極圓頓淨土法門大冶洪爐之中,共成法器,同修淨業。將來同登蓮邦,共證菩提。豈不如汝出家為僧,捨親遠去。室人有無依之恨,慈親有怨子之懷。而且一班不明至理之人,反謂佛法為背畔世道,妄生謗毀。俾此等人造口業,墮惡道。未見其益,而先受此等大損之為愈乎?況汝慈親,既不應許,豈可不遵慈命,仍懷此心乎?如汝親絕不許汝修行,猶有可原。汝親甚歡喜汝修行,何得必欲離親修行乎?佛法中有六度萬行種種之功業,皆為利益眾生。汝不出家,則於親有大利益。只此一事,即可曲順親心,居塵學道。俾親日見之熟,不期其信向而自然信向,即為莫大功德。況不止親一人乎?(增廣上·復周群铮居士書四)

有父母可以盡孝,有兄弟可以盡弟,有兒女可以教訓,有詩書可以取法,正合夫子居家為政之道。此時不學,真是時過難學矣。縱令文章蓋世,官居一品,終是一窮微極妙之藝人,非適時力學之儒士也。因聞佛語,遂持長齋,可知宿因深厚。廢棄前功,意欲出家,可知道眼昏朦。如來說法,恆順眾生。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盡人倫,內消情慮,使復本有真心,是名為佛弟子,豈在兩根頭發上論也。況貴鄉僻居深山,知法者少。高明者以語言不通之故,皆不至其地。仗此好心,竭力學道。孝弟修而闾裡感化,齋戒立而殺盜潛消。研究淨土經論,則知出苦之要道。受持《安士全書》,則知淑世之良谟。以淨土法門谕親,以淨土法門教子,及諸親識。正以生死事大,深宜痛恤我後。不必另擇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場。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親戚,盡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勸身率,使其同歸淨域,盡出苦輪。可謂戴發高僧,居家佛子矣。(增廣上·復泰順林介生居士書一)

 

隨忙隨閒  不離名號

修持法則,常當如子憶母,行住坐臥,語默周旋,一句佛號,綿綿密密,任何事緣,不令間斷,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能如是者,決定往生。……直須守定宗旨,不隨經教及善知識語言所轉,捨此別修也。(續編下·淨土指要民二十年

古人雲: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生死難了。我等幸得人身,生中國,聞佛法。所不幸者,自愧業深障重,無力斷惑,速出三界,了生脫死耳。然又幸得聞我如來徹底悲心所說之大權巧、異方便、令博地凡夫帶業往生之淨土法門,實莫大之幸也。若非無量劫來,深植善根,何能聞此不思議法,頓生真信,發願求生乎?今見好心出家在家四眾,多是好高務遠,不肯認真專修淨業。總由宿世善根淺薄,今生未遇通人。汝於淨土雖有微信,然不明淨土理致,又僻處於佛法流通不及之地。誠恐日與俗人酬酢,久而久之,與之俱化。近墨者黑,近火者焦,勢所難免,當時時努力。若能念念在道,隨忙隨閒,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便可於父母之邦,隨緣常住。若不能如是,當往他方淨業道場,及親近淨業知識,方不負前來所說種種大幸,及聞淨土法門莫大之幸也。(增廣上·與融明大師書)

 

往生之期  任緣遲早

所言決欲年內往生,此見不可執著。執則成病,或致魔事。念佛之人,當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報滿,亦只可任緣。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則固無礙。否則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結成莫解之團,則險不可言。盡報投誠,乃吾人所應遵之道。滅壽取證,實戒經所深呵之言。(《梵網經》後偈雲:計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滅壽取證者,亦非下種處。)但當盡敬盡誠求速生,不當刻期定欲即生。學道之人,心不可偏執。……祈將「決定刻期」之心,改作「唯願速生」之心。即不生亦無所憾。但致誠致敬,以期盡報往生。則可無躁妄團結,致招魔事之禍。(三編下·復念佛居士書)

往生之期,任緣遲早,不可預作一「即得往生」之心。恐此心固結,而心實未與佛相應,則必起魔事。(三編上·復方聖照居士書七)

 

臨終瑞相  不必預期

臨終之瑞相,不必預為期冀。但平時須念佛相應,臨終自得隨佛往生即已。(三編上·復陳飛青居士書四)

 

 

 

上一篇:為什麼必須相信三世因果?
下一篇:弟子知錯,再也不犯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