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往生極樂的三種福業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往生極樂的三種福業 [摘編]

為了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亦為了確保在往生時,不發生障礙,一切志欲生西的人,除了念佛之外,還要多多注意「善根福德因緣」的培養,因為《阿彌陀經》中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佛的意思是說:不可以微少的善根之因,和微少的福德之緣,得生極樂國。

在往生極樂的三要(信願行)之「行」中,便有「正行」和「助行」之分,「正行」就是老實念佛,「助行」就是能幫助正行達致其目的的工夫。而《阿彌陀經》上所說的「善根」,指的就是正行老實念佛,「福德」指的就是助行修福的工夫。又前者是「因」,後者是「緣」。當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都具足了,那麼往生一事,肯定就沒有問題、沒有障礙了。

往生是大福報之事,世間沒有一種富貴能與之媲美和相提並論,這可從凡是往生的人,都能身無病苦、預知時至,和佛菩薩親來接引等等瑞相看出來。那種偉大的場面,就連鼎鼎大名、以戒律著稱的弘一大師,臨終之時,都流下欣喜、感激的眼淚!

這種大福報從哪裡來的呢?我們又應如何修福呢?《觀無量壽佛經》告訴我們: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現在,我們依據佛之所說,特將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所應修習的三種福業,略作解釋如下:

第一種福

孝養父母。這包括要使父母增加財物、替父母辦理事務、供給所需之一切、不可違背其意願、奉獻自己之所有。但是最大的孝,乃是勸導父母皈依三寶和求生西方。

奉事師長。這包括要恭敬順從、替老師辦事、要聽從指導、常以財物奉敬老師。對出家的法師,還要恭迎法師、見到法師要心生歡喜、恭請上坐、以上好之飲食供養、不可違背法師之教導、不可改變對法師的信仰和敬愛。可是,現在是末法時代,佛經說「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由於我們很難遇到善知識,所以必須「依法不依人」,最好依照淨土經典去修,可保絕對無誤。

慈心不殺。要以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視之如父、如母、如兄弟、如姐妹,不得傷害或殘殺他們。

修十善業。十善是做好人的根本,也是學佛的基礎,所以念佛人一定要修十善。修行十善,善有善報,福德無量;不修十善,便是造十惡,惡有惡報,往生必有障礙。十善者:

(一)不殺生,即不可殺害一切有生命的動物。根據《十善業道經》說,不殺生的人有十種的功德: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恆為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將來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

(二)不偷盜,即不可偷拿或盜取人家的財物。不偷盜的功德: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贊美;五、不憂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天生。將來成佛時,得證清淨大菩提智。

(三)不邪YIN,即不可有男女不正常的苟合。不邪YIN的功德:一、諸根調順;二、永離宣掉(即美色當前,不會對之評頭評足);三、世所稱歎;四、妻莫能侵。將來成佛時,得佛丈夫隱密藏相。

(四)不妄語,即不可說虛妄不實的假話騙人。不妄語的功德:一、口常清淨優缽花香;二、為諸世間之所信服;三、發言成證,人天愛敬;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將來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五)不兩舌,即不可說搬弄是非離間他人感情的話。不兩舌的功德: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诳惑故。將來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

(六)不惡口,即不可說粗惡、侮辱或咒詛他人的話。不惡口的功德:一、言不乖度(度就是分寸,乖度就是沒有分寸);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詞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八、言盡愛樂。將來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七)不绮語,即不可花言巧語,或說輕浮無禮不正經的話。不绮語的功德:一、定為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問答;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將來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八)不貪欲,即不可貪愛五欲(財、色、名、食、睡)。不貪欲的功德: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悭嫉故。將來成佛時,三界特尊,皆共敬養。

(九)不嗔恚,即遇事不順或受人侮辱時,不懷恨於心,也不發怒於形。不嗔恚的功德:一、無損惱心;二、無恚心;三、無诤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七、身相端嚴,眾共尊重;八、以和忍故,速生梵天。將來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

(十)不愚癡。這裡所說的愚癡不是什麼都不知道,而是思想不正確,認識有錯誤。要不愚癡,唯有多聞佛法,了解佛理。不愚癡的功德: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不論年齡、知識、學問、地位等彼此都差不多的良友);二、深信因果,寧損身命終不作惡;三、惟歸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八、不起身見,捨諸惡業;九、住無礙見(安住在通達無礙的正見之中);十、不墮諸難。將來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一個明白事理的善人。愚癡的反面就是智慧,有了智慧,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所作所為,無不是福。

第二種福

受持三皈。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個人受持了三皈,才算是正式的佛弟子。佛經說:「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落餓鬼;皈依僧,不作畜生。」這三句話,就已說盡了三皈依浩大無邊的功德了。

具足眾戒。三皈之後,還要遵守各種的戒律。戒律的意義是約束自己,做你應該做的,不做你不應該做的。凡佛弟子,在家的人,要持五戒;出家的比丘,要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要持三百四十八戒;修大乘法的人還要持菩薩戒。一切的戒都能令人防非止惡,若犯戒就是造罪,能持戒就是修福。

不犯威儀。就是修行人要有修行人的樣子,要守修行人的規矩,如行住坐臥,都要端端正正,令人見了,生恭敬心,若是有輕浮的舉動,便是違犯威儀。持戒和守威儀,都屬於修福。

第三種福

發菩提心。就是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心,亦即念佛人一面要求自己往生淨土,完成佛道,同時還要隨緣廣度眾生,利樂有情。「上求佛道」是自利、修慧;「下化眾生」是利他、修福。所以念佛人一定要發菩提心,自利利他,福慧雙修。

深信因果。念佛人要深信「有如是因,得如是果」的因果定律,因為一個深信因果的人,肯定不會胡作非為,造作傷天害理的事。不做傷天害理的事,就是善,就是修福。更重要的是,念佛人要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因為「憶佛念佛,必定見佛。」當見到了佛,何愁不開悟成佛?

讀誦大乘。念佛人應要讀誦大乘佛法的經典,以便了解大乘佛法至極圓頓的道理,像讀誦淨土五經,便是讀誦大乘之經典。

勸進行者。我們不但要勸導那些向來不念佛的人,來參加我們的行列,做一個深信、切願、力行念佛的人,而且還要勸導那些已經念佛的人,更進一步,由妄心念佛而淨心念佛,由事一心不亂而理一心不亂。大慈菩薩曾說:「勸一人念佛比自己念佛功德大,勸百人千人念佛就是真菩薩,勸萬人念佛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由此可見,勸人念佛,有無窮無盡的福報。

上面所列之三種福業,佛說乃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諸佛修成淨業的真正原因,也就是修成淨業之真正種子。顯示「三福」不只是世人克盡本分培養優良品德之福業,也是一切世人往生極樂世界之淨業。

昔時有人問蓮池大師:「一個人不信淨土,不願修念佛法門,恐是此人福薄?」大師答道:「確是此人福薄!」淨土念佛法門是一個使人直接成佛的法門,沒有大福報的人,不會遇到它,就是遇到了,也不會對它信願行。例如《無量壽經》中就說到阿王子與五百長者,他們聽佛講此經,聽了很歡喜,也希望自己將來作佛時能跟阿彌陀佛一樣的偉大,但他們僅動此歡喜心,並不發心念佛,和求願往生。佛說他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可惜善根福德不夠,所以今生不能一聞即信、願、行。

這樣的例子,現在多的是,直到去年(一九九九年)十月,根據統計全世界的人口已達六十億,但有幾人遇到此念佛法門呢?又有幾人一聞就能信能願能行呢?可以說萬中無一,此無他,善根福德因緣不足,有以致之。如果有人對此法門,一聞即能信能願能行,肯定此人必如《金剛經》之所說:「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我們甚至可以說,那些一生造惡業,但臨終卻能忏悔和念佛之下下品往生者,他們也都有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他們的善根福德因緣,肯定都大過曾經供養四百億佛的人。

誰想證知自己是否有大善根、大福德和大因緣,那可從自己對念佛法門,是否一聞即能信、能願、能行看出來。若如是者,應當加倍努力念佛,修善積福,千萬不要錯過此千生萬劫都難以遭遇的一生成佛的絕好機緣;若未如是者,亦應見賢思齊,趕緊信願持名,搭上成佛之快車,方不枉為人一生啊!

真實功德:

1、昙鸾大師的《往生論注》說:功德有兩種,一個是真實功德,一個是不實功德。什麼是真實功德呢?

從菩薩清淨智慧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

雲何不顛倒?依法性,順二谛故;

雲何不虛偽? 攝眾生,入畢竟淨故。

這一段要詳細解釋不容易,但大意很明白:菩薩所修,隨順法性,為真實功德,不顛倒、不虛偽,能攝眾生歸入淨土,畢竟成佛。法藏菩薩歷劫順性而修成,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能攝念佛人歸於淨土成佛。六字名號就是真實功德。

不實功德:

什麼是不實功德呢?凡夫眾生所修的一切人天諸善,都不是真實功德。真實功德就是多善根,不實功德當然是少善根福德了。進一步來說,不真實,等於沒有,連「少」都很難說。我們看原文:

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   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

我們是凡夫,所能修行的,不過是人天的善法,修行善因,能得善果,但不管是因中人天諸善,還是果上人天福樂,「皆是顛倒,皆是虛偽」。為什麼叫顛倒?前面說「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心不開悟,不離我相,不順法性,乖離法本,求升反墮,永遠沉在三惡道當中,不能出離,是名顛倒;怎麼叫虛偽?無常變滅,不是真實,沒有契入法性的功德,所以叫做虛偽。比如說布施,菩薩三輪體空,能施之我本空、受施之人也空、所施之物也空,所修功德無不真實;凡夫三相堅固:我在布施,將來得福——我相希求堅固;他受我施,得我恩惠——人相慢心堅固;這些財物,都是我布施的——物相貪惜堅固。這樣修行,窮劫累劫也不可能修出去。

以佛性功德來說,我們這樣的修行是有漏有為的生滅法,叫做虛偽,叫做不實功德。

因果相順:

請問大家:拿不真實的功德要往生真實功德的極樂世界,拿顛倒的因想得到極樂不顛倒的果,這個可能嗎?這個不可能!因果不相順。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清淨莊嚴、真實涅盤的國土,要往生真實涅的淨土,一定要有真實涅盤的因,這個因是什麼呢?就是六字名號,六字名號本來是實相法,是阿彌陀佛無上的功德,所以,持六字名號往生極樂國土,這個是因果相順。

也像昨天打的比喻,拿到了國王的聖旨,到王宮裡去拜見國王,這才因果相順、完全相應、境界一致。你拿你自己開的條子,要去見國王,見不到的。

「南無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給我們親自簽名的名號,他以六字名號來邀請我們,「十方的眾生,稱念我的名號,我迎接你回歸我的淨土!」這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邀請書。

2、善導大師《法事贊》我們看第二段,《法事贊》。是善導大師以贊偈的形式解釋《阿彌陀經》的要義,其中這四句話是非常著名的,也就是解釋《阿彌陀經》「少善根不得往生,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這一段往生正因的經文(《善導大師全集》437頁):

極樂無為涅盤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涅  報土:

「極樂無為涅界」,善導大師判定極樂世界是報土、無為涅的境界。「為」就是造作,「無為」就是遠離人為的造作,是性地功德的自然展現。一切的造作,都是有為,不是無為。比如說我們造一棟樓,樓是有為法,將來會滅;建一座寺院,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荒廢,這都是有為法。只有佛性是無為,極樂世界是無為的,它是涅的境界,涅是不生不滅,無衰無變,法爾常住。當然這個較難理解,總之,這是非常高妙的佛土境界,是佛性完全展現的境界。

雜善不生:

像這麼高妙的佛土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就是解釋「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導大師把「少善根福德因緣」用「隨緣雜善」四個字來說明。什麼叫「隨緣雜善」呢?不是專念彌陀名號,而是隨著自己的興趣、愛好、緣份,遇到這個學這個,遇到那個學那個,這叫隨緣;這個也修,那個也修,叫「雜」;所修的都是善法,所以說「善」。以我們凡夫的隨緣雜善(前面昙鸾大師說是「不實功德」),要往生涅界,不可能!所以說「恐難生」,「恐怕你不能往生啊!」善導大師講得比較委婉,意思是要我們捨棄隨緣雜善,而應當怎麼樣?專修念佛。

專念必生:

所以下面說「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故使如來選要法」,就是經文所說的「聞說阿彌陀佛」。我們聽釋迦牟尼佛講說阿彌陀佛名號,這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選要法。既然隨緣雜善不能往生,前面釋迦佛又勸我們去往生,我們頂多只能修點隨緣雜善,又不能往生,那怎麼辦?釋迦牟尼如來既勸我們往生,他就要為我們選擇一個往生的方法。選,是釋迦牟尼佛來選,所以,我們淨土法門,老師很高明,是釋迦佛,他親自為我們選,選得很准,選得很穩,選得不復雜,選得很安樂;不可能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選的,還會有差錯,還會有閃失。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選的方法,人人都能做到,而且是最殊勝的,是第一的,不會是第二、第三。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五濁惡世的眾生所選取的「要法」,是什麼法門?「教念彌陀專復專」,就是「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念阿彌陀佛,要專,還要再專,一個「專」字還不足以形容釋迦牟尼佛的老婆心切。

「五濁惡世的眾生,你要專念佛啊!」  「佛啊!我已經答應專念佛啦!」「專了,還要再專哪!」

一路專到底,心也專、行也專,今天專、明天也專,在佛堂裡專、離開佛堂還專,叫「專復專」。

總之,這段贊偈說明兩件事:「隨緣雜善」是「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稱念彌陀名號專復專,決定能往生,這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選定的,這個就是多善根福德。

3、我們再往下看,善導大師在《般舟贊》中的一首贊偈,有四句話:

種種思量巧方便,選得彌陀弘誓門;一切善業回生利,不如專念彌陀號。

在《善導大師全集》570頁,大家回去可以對照上下文來看。

釋迦牟尼佛費盡種種心思、種種考慮,運用種種善巧、種種方便,為我們選得阿彌陀佛弘誓大願業力的法門。「一切善業」,定善、散善等等一切修行善業,回向求生都有利益;但是,「不如專念彌陀號」,利益更大。所謂「種種思量巧方便」,就是用「一切善業回向求生」,這是釋迦牟尼佛巧設的方便,目的是由此方便導歸真實——選得彌陀弘誓門;「彌陀弘誓門」,就是「專念彌陀號」。

一切善業回向求生,不如專念彌陀名號,很顯然,「專念彌陀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除此之外的「一切善業」都是少善根少福德。

4、接下來,《般舟贊》(《善導大師全集》576頁):

萬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為尊;回生雜善恐力弱,無過一日七日念。

種種修行,點滴諸善,通通用來回向求生,果然如此,也都能往生;但與念佛還是不能比,念佛一行最尊最貴,最上最高。靠種種的雜行雜善回向求生極樂世界,這個力量只怕不夠,雜善回向求生的力量太薄弱了,叫「回生雜善恐力弱」(前面說「隨緣雜善恐難生」,道理一樣);那麼怎樣呢?「無過一日七日念」,回生雜善不能超過一日七日的念佛,「一日七日」就是《阿彌陀經》講的「若一日……若七日」專心念佛,不能超過這個。萬行皆非尊,念佛最為尊;雜善恐力弱,念佛功最強。萬行雜善是少善根,念佛名號是多善根。

前面說「萬行俱回皆得往」,就是都能往生;底下又說「回生雜善恐力弱」,就是恐怕不能往生。這不是矛盾嗎?不矛盾!雜行回向雖然能夠往生,往生只在邊地,蓮胎之內;要想直入報土,不處蓮胎,那力量就不夠,必須專修念佛。

摘自  淨土修行必讀第四集

5、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裡邊,這樣說:

自余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自余」,除了念佛之外的一切修行,「雖名是善」,「雖」這個字是轉折語氣,「是善」,比如說我們拜忏、誦經、持咒,都有功德,都有利益,都是佛教的善法修行;雖然是善,但如果比念佛呢?「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無法相比,你誦這個經跟誦那個經還可以比,但是跟念佛就沒法相比了。就好像同是地面上的東西,一層樓低,百層樓高;小山低,大山高,不管它們相差有多大,但總之還是可以相比的。但是,地跟天就沒法比了,那是不可高低相比的。其它的種種修行雖然是善,如果跟念佛相比,余行好像是地,念佛就好像是天,無法相比。

這個是我們淨土宗的開宗祖師善導大師的解釋。

6、明朝的蓮池大師說得也很清楚,在《彌陀疏鈔》裡邊,蓮池大師這樣講:

欲生彼國,須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也。故當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

要往生極樂淨土,需要多善多福,那麼,怎樣才有多善多福呢?「今持名」,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也」,沒有其它的修行能夠得到這樣的贊歎,其它是善是福,但是名號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是「多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故當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以持名做為我們往生淨土的正行;發菩提心是聖道法門、淨土法門各宗各教都非常重視的,可是蓮池大師在這裡解釋說:「你只要稱念彌陀名號,願生淨土,這個就是發菩提心了。」發菩提心叫做善根,修六度萬行叫做福德,我們念佛既是福德也是善根,因為這句名號裡邊通通包括了。

7、藕益大師《彌陀要解》裡這樣講:

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得生淨土。

這是解釋「少善根福德」。「聲聞、緣覺」就是阿羅漢、辟支佛,他們已經是離開三界的聖者了,但是以他們這樣,仍然不能到淨土,為什麼?「菩提善根少」,他們還沒發廣大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善根),他們自己了生死,菩提心不夠。而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界,靠聲聞、緣覺自己是不能往生的;凡夫所修的人天有漏的福業,福德很少。所以人天諸善、聲聞、緣覺,他們都不能往生彼佛淨土;那靠什麼能往生呢?往下看。

8、藕益大師《彌陀要解》~二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

六字名號是萬德洪名,以名號來召引、含攝阿彌陀佛的功德,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名號之內,叫做「罄無不盡」,沒有一點遺漏在外。阿彌陀佛名號就是多善根福德,圓滿的善根福德。

「以名召德」,在世間很難找到相應的比喻,我們只是大致地通過世間的例子來啟發大家。比如說,有這樣一句俗話:「久聞大名,如雷貫耳。」這個人的道德、學識、功行都包含在他的名當中,人們聽到他的名,就知道他是了不起的人物,這叫「久聞大名」。

品牌商標喻:

再比如我們剛才講的商標的比喻。商標就是一個商業標志、一個標號,名牌也就是一個名字、一個招牌,但是一個著名的世界商標、品牌,往往價值多少億美金。這可以叫「以名召財」,財做成名,名就是財。還有我們講,縣長、市長、省長,也都是名,但有這個名,就有這個權,這叫「以名召權」,權構成名,名就是權。你有什麼名,就有什麼權。

當然這是世間的,商界就以名召財,政界就以名召權,佛菩薩是出世間的,是功德界,所以「以名召德」。

帝王赦罪喻:

像康熙大帝,他御筆一揮,「康熙」,啊!這個名裡就有他帝王的威德。犯了死刑的,可以免你的罪;平民百姓,可以提升官職。

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威德,就可以讓我們免除三界六道的輪回,本來我們是判了死刑了,要墮落地獄了,但是六字名號能消除我們的罪業。

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大赦十方眾生,「我成了佛了,就要普遍赦免十方眾生的罪業,讓他們不再輪回,通通回歸我的淨土。」他憑什麼呢?靠他的名號,「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六字名號含攝一切的功德,所以才可以普遍平等地救度我們,赦免我們的罪業。

阿彌陀佛,名就是德,德即是名;阿彌陀佛有多少功德,名號就是多少功德,多善多福,圓滿無上。

阿彌陀佛 !

摘自  淨土修行必讀第四集

 

上一篇:明一法師:隨順世緣善忏悔
下一篇:淨空法師:念佛人最忌諱的是夾雜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