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白瑪喜饒法師:真相—並沒有一個“我”在輪回轉世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自己,是否在身心之上有一個實我的存在?

    如果沒有,佛教中所謂的輪回,到底是什麼東西,由過去世投胎到這一世?死後又是什麼投胎到下一世呢?並且當業力累積成熟時,又是誰在嘗受那個果報呢?
  我們必須如此回答:在習慣或相對層次上,是有個“自我”,具有著本然的無明,因此經歷了生生世世的輪回,累積了業力,也遭受到所謂的果報。在佛教傳統中,我們在世俗層次上設定有一個“自我”,來當作過去世與未來世的一個基礎,也就是因果和業力的基礎。但是,這個經驗的主角——自我,僅僅是在相對和習慣層面上設定的

    當我們進一步地分析,並且運用智慧,我們會發現在超越世俗的層面上“自我”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一種錯誤的執著罷了,只不過是個無明妄念罷了。 

    在世俗層面上所指的“自我”, 由五蘊聚是合而成,它們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色蘊指的是色身,而其他四蘊指的是心識。(譯注:五蘊的蘊,是聚集、累積的意思。“色”即物質、色身;“受”即感受;“想”即想法、念頭;“行”即身體的新陳代謝和行為;“識”即分別、判斷。)

    當我們生病時;我們把“身體”當成自我,  

    當我們某個部位疼痛時、當擁有健康的身體和財富,或者很快樂時,會感覺“我是幸福的”,在此我們又將“感受”當成“自我”。
  當我們有精神苦惱時,內心感到郁悶,此時我們將“內心意識”當成“自我”。
  當我們做事情時,我們把行為當成“自我”。

    當我們思考問題時,我們把思想當成“自我”。
  
  而在超世俗的層面上,所謂的無我,是說合成自我的五蘊沒有自性,而所謂自性指是一個事物本自具足的、不需要外緣的、不會改變的性質。自性有三個條件:(1)不依賴任何的因緣條件, (2)永恆性, (3) 單一不可分化。

    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何五蘊沒有自性:

    〈1色蘊   我們的身體是一大堆支分的聚合,它由三十二顆牙齒、二萬一千根頭發、三百六十塊骨節。心髒、肺腑、肌肉、脂肪、皮膚(地)以及血液、涎液、膽汁、膿水(水)……再加上身熱(火)、呼吸(風)等組成,每一支分都是零碎有分的法,是數以億計的細胞的聚合,這與自性的獨一不可分相反;

   支分也是無常法,剎那都在變異生滅,這與自性的恆常不變相反。當然,由眾多支分的聚合也同樣沒有自性。

    又此色身不論出生、安住,還是老死,都是受著因緣條件的限制,生是依因緣而生,住是依因緣而住,死是依因緣而死,離開了一定的因緣(條件)就不會有身的存在,所以此身為因緣所支配並沒有主宰力,與自性不依賴任何的因緣條件相反。

  〈2〉受蘊   就是多樣且大量的各種覺受的聚集。簡要地歸納為三種,就是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捨受)。
  我們很容易了解,這三種覺受,有如雲彩般剎那地變換著,任何覺受都不可能有自性。

   〈3〉想蘊   就是所謂的想法與概念。這種種不同的想法、概念都會改變,都不可能有自性。
   〈4〉行蘊   包括身體的新陳代謝以及身口意的所有活動和作用,這些都不可能有自性。

  〈5〉識蘊   有六種形態的聚集,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很顯然他們皆是剎那、剎那地幻生幻滅,由因緣而生,由因緣而滅,沒有自性可言。

    我們一直錯誤的以為心是延續不變的。過去的心和現在的心,昨天的心和今天的心,我們把它們混成一體,當成我們的心。

    事實上,如果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方式(前一剎那已經消失,未來還未到來,現在一剎那、一剎那的消失)來解析,會發現心並非延續不變。

    
如是觀察可知,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無自性,眾生由於迷亂,方把五蘊聚假立執著為實我。在還未確信五蘊非我之前,必須一次又一次的觀察、分析和建立,我們是如何把身體或心識當成自我的。直到不需要用理性解析就可以確定的地步;

    所謂的輪回,並非有一個實我在轉世.

    所謂的死亡,只是色蘊壞了,就好像機械設備壞了一樣,不能再使用,但其他四蘊並沒有因此而斷滅,由於業力和因果的延續,他們也會繼續生滅,心識堅固地執著有我。

    如果此人的善業夠他繼續做人的話,便會看見未來的父母正在交媾,生起貪欲,加入進去,便入胎了!從此就開始了新的一生,就好象入睡後色蘊暫停,入夢類似進入死後的中陰境界,醒來色蘊又開始起作用,類似投胎後有了新的色蘊。 

現在,可以回答前面提出的兩個問題。

   有問:“如果我都不存在,那麼誰在造業,誰在感果,這一切不都全成無意義了嗎?”

答:事實上,除了身心五蘊剎那剎那地變更之外,並沒有一個實體常恆的自我存在。雖然不存在實有的自我,但並非沒有五蘊的相似相續,此刻的五蘊滅會引起下一刻五蘊的生,因位中五蘊的造作依緣起力會在果位五蘊上領受其報。

而在名言之中,業的功能從來不會空耗,在因位上身心五蘊一切的造作仍然絲毫不爽地在果位五蘊上現行苦樂之境。

雖然沒有實體的我,但並非沒有身心的感受。

  又問:既然本無自我存在,為何佛法上說自作自受?答:因為眾生在根器沒有成熟之前,如果直說無我空性之義,則其容易墮入斷見,會認為既然我不存在,則無造業者亦無受報者,從而謗無因果。

    所以佛隨順世俗在五蘊聚上安立“我”的名言,因為五蘊相似相續,在自相續所造的業畢竟不會在他相續上領受果報就此造業受報同在一相續上發生,必不錯誤,故佛說自作業還自受。

 

    如果只是知道無我的概念,而且只是想到如果可以把這個我執除掉有多好,光這樣想是不夠的。

    我們必須非常精確的分析五蘊和我執是如何相互的運作,明了所有一切現象皆無自性,其本質都是空性的,生起對“無我”的堅定信念。

    如果沒有經過這樣確定見解,而只是一般的靜坐,雖然能夠達到平靜,但卻沒有辦法生起智慧。

    “見”和“修”,必須同步進行。然後才開始進行禅修。否則,“觀修無我”的這個次第,將不會有任何的覺受和驗證。
   依照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在《知識寶藏》裡,有關止、觀次第章節的敘述:無我禅修的方法
  運用智慧來分析,何謂真正的無我, 

    當我們能夠確信無我時,就會有開放和寬廣的覺受。
  然後將心自然地安住在毫無造作的狀態中。
  以上人無我空性的道理看似簡單,但由於無始以來我執的習氣很堅固,所以不易斷除

    比如黃昏時有一團盤繩,由於眼識不明而妄執為花蛇。現在要去除這種妄執,當別人告訴你這並非蛇僅是盤繩,但由於視覺仍然模糊,對蛇的幻覺並不能馬上去除,所以心中依然存在對蛇的恐懼。一旦燈火通明,清楚地見繩無蛇時,心中的蛇執才會頓時打消。

    與此同理,我們通過聞思,反復伺察分析,從根本上了知所謂的“自我”不過是依五蘊而假立之法,然後不斷禅修人無我空性,我執習氣漸薄,最後證得無我慧時,如同明燈下現見無蛇一般,我執會消盡無余

    正因為我執堅固,並非一聞空性理就能頓斷,所以需在資糧道、加行道經歷一番精勤的努力,方能進入見道。 

   第一次第的無我禅修只是在讓我們去除我執,但這還不是最終極的真谛,在勝義谛上是超越“有我”和“無我”。在《中觀基礎智慧》中,龍樹菩薩指出“自我與無我,超越有無我,兩者不可得”。

 

上一篇:你所給予的都會回到你身上
下一篇:錢翁得子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