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可量化
現代物質生活的豐富,得益於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實際上是科學技術中的量化,使得有可能生產出一樣的產品,盡管這樣的產品並不是最好的。但是,對於解決人們對物質條件的需求來說,是得到滿足了。但是我們往往忽略,我們在滿足於這樣不是最好的物質生活的時候,我們捨棄了很多最好的追求。
比如,在只顧追求物質生活的今天,我們全部被科學所教育。換句話來說,就是我們從被教育的那天起,就已經信仰科學了。這就是我們追求豐富物質生活的代價,我們的自主自由選擇的空間被無形剝奪了。但是,我們也不要片面地只管罵現代科學技術,無論如何,現代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了很多的好處。
所以,自己曾經罵過學生說:“你們不要呆在有空調的房間裡面,罵設計空調的人,這連數典忘祖還不如。”我們應該從這些科學的方式裡面學到點什麼,應該利用這些科學的方式來弘揚佛法;應該利用科學的方式去平等我們的觀念;應該利用科學的方式……
所以,我們還是回過頭來看看科學技術是如何使得我們的物質生活豐富起來的。比如生產蛋糕,我們自己平時做蛋糕常常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科學技術就告訴我們量化的比例,用多少水,用多少面,用多少蛋……我們如果按照這個比例去做,就會生產出一樣的蛋糕來。
這就是所謂科學技術帶來的生產力,這樣就能夠使得我們的工作效率提高,使得我們的成本降低,當然由此帶來的千篇一律我們也必須接受。小小的蛋糕是這樣,大到各種復雜工程也是這樣,比如大型建築、橋梁、隧道等等。科學技術都已經進行了量化,把如何去做,每一個細節的要求全部量化了。
我們要感謝科學技術給我們帶來的好處,科學技術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物質生活。盡管也給我們帶了千篇一律,但是我們應該知道,我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發揮我們的個性(佛教叫佛性),去創造新的財富,然後有希望再被量化,提升在新領域裡面的效率。
其實,量化這個過程在佛教裡面也是存在的。比如古代的祖師要求我們出家人要經過什麼樣、什麼樣的要求才能如何、如何等等。直到現在我們還有說出家要在禅堂裡面住滿三冬四夏之說。因為你如果能在禅堂裡面住滿三冬四夏,就必然要信得及,放得下,守得住。
在禅堂裡面,經過三冬四夏,吃得了苦,耐得了煩,受得了委屈,明得了理之後,你的功夫自然就會有一個深度(佛教叫功夫落堂)。這實際上也是一種量化,是對我們修行上的量化。因為達到這個標准之後,個人的身心,正常來說將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是很容易掌握的了。
當然,這種量化比較粗略,一方面是因為培養個性的問題,另一方面是量化工作沒有做到位的問題,當然還有很多很多其他的問題。就像西餐和中餐的量化一樣,西餐已經可以被量化到完全一樣的地步,而中餐的量化為了保持個性,往往還是常常使用“少許”等詞。
這個在西餐和中餐的菜譜上可以看得出來。西餐的菜譜往往精確到每一種調料要多少克,什麼火候,多長時間。而中餐的菜譜則往往是某某調料一勺,這一勺就沒譜了,勺子的大小與一平勺還是一滿勺就有很大差別。甚至常常見到某某少許,這個詞就更沒譜了。
當然,精確量化有精確量化的好處,這樣可以統一生產,提高生產率,節約成本,滿足人們的平等心,唯一的壞處是千篇一律,個性得不到發揮。不精確量化,同樣存在很多的好處與壞處,這些好處與壞處正好與精確量化相反。佛教目前處於極不精確量化之中,如果從提高整體佛教人才素質來說,還是需要量化得再精確一些。
下面敬請關注《佛教修行要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