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著文喜禅師是唐代著名禅師,他七歲出家,參訪善知識,在朝拜五台山時得到文殊菩薩示現,為其指點迷津。文喜禅師前往五台山華嚴寺,在參禮至金剛窟時,遇到一個老翁牽牛而行,邀請他入寺。老翁在門口呼喚均提,有一個童子聞聲出來迎接他們。入寺後,老翁問文喜禅師:“近自何方來?”文喜說:“南方。”老翁問:“南方佛法如何住持,”文喜說:“末法比丘,少奉戒律。”老翁問:“住有多少人?”文喜說:“或三百或五百。”文喜問老翁:“此間佛法如何住持?”老翁說:“龍蛇混雜,凡聖同居。”文喜問:“多少眾?”老翁說:“前三三,後三三。”老翁與文喜禅師經過一番問對之後,便讓童子送文喜禅師出寺,文喜問童子:“前三三,後三三,是多少,”童子大叫一聲:“大德!”文喜隨機應答,童子說:“是多少?”文喜問:“此是何處?”童子說:“金剛窟般若寺。”文喜恍然大悟,方知剛才的老翁即為文殊菩薩,現在想見也無法再見。文喜禅師即向童子頂禮,希望臨別時送他一言。童子即說偈雲:
面上無嗔供養具,口裡無嗔吐妙香。
心裡無嗔是珍寶,無垢無染是真常。
童子說完此偈語,童子與寺院都不見了。只見到五色雲中,文殊菩薩乘金毛獅子往來,忽然有白雲從東方來,遮住了文殊菩薩。文喜禅師便再也看不見文殊菩薩了。
在文喜禅師與老翁、童子的對答中,童子的偈語給文喜禅師很大的啟示。這首偈頌也成為後來禅門中流行的警句。偈語告誠人們要從內心與外在都祛除嗔恨之心,才能對任何人都保持平等之心。均提童子認為,當一個人在面容上沒有嗔意,就會得到別人的親近供養;當他口中沒有嗔意時,說出的話語就像無上妙香,受到別人的歡迎;當人心中沒有嗔恨之心就像珍寶一樣可貴,當人心無垢染之時才是真常。
這首偈頌最重要的一句是 “口中無嗔吐妙香”一句。這句話說出了一個人待人處世應當具備的基本態度。俗話說:“良語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個人只有當他說出沒有嗔心之意的話語,才能溫和柔順,別人愛聽。如果滿口是傷人或不利於團結的話,他的話就會傷及他人,令人避而遠之。均提童子在偈頌中勸與人說話時一定要說和善、溫暖人心的話語.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歡迎,與人結下善緣。特別是對那些悲觀厭世的人,說不定你的一句妙香之語會使他們燃起生活的信心,他們的人生道路也會隨之發生改變。
嘴巴可以是吐放劇毒的蠍子,令人生畏遠避,也可以像柔軟香潔的花園,散發清香和喜悅,為人間邀來翩翩的彩蝶。留一張口,說贊美的言辭贊美天地,贊美所有的人。《法句經·言語品》說:“譽惡惡所譽,是二具為惡。好以口快斗,是後皆無安。”《吉祥經》也說:“言談悅人心,是為最吉祥。”這都如均提童子所說—樣,勸人多說喜悅人心的話語,與人結下善緣。
“口中無嗔吐妙香”與佛教的口業息息相關。佛教“身口意”三業中,口業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佛教戒律常把口所造作的惡業分為惡口、兩舌、妄語、绮語。所謂惡口就是對人說粗話、髒話傷害別人;兩舌是指調撥是非,對張說李的不好,對李說張的不是;妄語是指對人說假話;绮語是指對人說華而不實的話語。說绮語的人常常是華而不實的人。孔子曾說“巧言令色,鮮矣仁”,那些喜歡花言巧語討人歡心的人,常是那些沒有仁愛之心的人。佛教認為,人世間的諸多悲劇都是由於人們造作過多的口業所致,比如家庭之間關系不和,鄰裡關系緊張,夫妻反目成仇,同事之間不團結等等是由於惡的口業導致人們互相猜疑,互相誹謗,惡語相向,結果結怨結仇,搞得關系緊張,甚至引發出一幕幕殺人害命的悲劇。
由於口造作惡業對人帶來的巨大傷害,佛教戒律才特別重視人們守護自己的口業,主張讓人多做口中善業——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語、不绮語。不惡口就是不以粗話髒話傷害別人,相反的,還盡可能以和善溫馨的話語來對待別人。就像四攝法中所講的以愛語來對待別人。若想以愛語的方式來對待你周圍的人,首先應當有一顆沒有嗔恨的心,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對一般的人應當懷有慈悲之心,即使是與我們有仇怨的人,也能夠寬容他們,不計較以前的恩恩怨怨,把這些與我們有怨的人也當成自己的親人來加以感化。只有我們對人心中無嗔了,我們才能在口中對他們說出妙香之語。我們常說“言為心聲”,就是口中所說出的話都是自己心之所想的外在表現。對一般人來說,要想去除嗔心就應當像彌勒菩薩詩偈所言: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涕在面上,隨他白干了,我也省力氣,他也沒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如果我們都能以彌勒菩薩的忍辱精神來對待外來的傷害,寬容那些傷害我們的人,那麼你對待他們就不會有嗔恨之心了。與人說話就不會帶有火藥味,而能以溫和慈愛的話語讓人感受到你的關心。所以,在四種口善業中,唯有不惡口最為重要,如果你在生活中能夠做到不惡口,能夠以真誠的關愛之語來對待別人,你就不會去做兩舌、妄語、绮語之類的事情了。如果你能夠以不懷私怨的妙香之語言來對待別人,一直寬容他們的過錯,日久天長,會使他們的良心發現,從而對自己的錯誤行為追悔莫及。在良知的驅使下,他們會主動向你忏悔道歉,請求你的寬容。因為受到你的感化,他們也會成為你的好友,也會成為對人口說妙香之語的人。因此,只要口中無嗔,他們的話浯就會被別人接受與尊重,人與人之間就會少很多紛爭和悲劇,人們之間的相處也會因此變得和睦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