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故事

 

動物的人性光輝:《物猶如此》白話選譯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清·徐謙  原著
  壽康學會·清涼書屋  選譯

  【歡迎佛教機構、公益團體翻印,敬請保留“壽康學會·清涼書屋  選譯”,商業出版請聯系商丘市壽康文化研究學會www.shoukang.org】


  目錄

  漫書簡端十首
  一、孝親友愛
  孝象  猿拔母箭  猿抱母皮死  犢吞刀  犢藏刀  孝牛冢  犢排戶  羔臥刀  東莞五乳犬  孝義犬  都押衙犬子  稚犬斃虎  三孝犬  烏反哺  長興孝鵝冢  蝙蝠識母氣  同母牛  犬痛同懷  羽聲合刻  舁無足蟹過簖
  二、忠君盡義
  明皇象  象擊賊  定南公  粵中戰象  昭宗猿  龍泉白馬墓  河北駿馬  蜀藩白騾  二犬助戰  厓山鹇  群蜂投江三日  南坡義猴傳  安福猴  白塔山猴  瑞昌門外義猴  忽雷駁  陳平章馬  畢將軍戰馬  克勒  張行人義騾  姚氏二犬  犬殉主  黑兒像贊
  三、忠貞不渝
  比翼鳳  許氏園鶴  聞鶴墮淚  鴛鴦悲鳴  柳家燕  報恩寺鹳  雌鹳表貞  揚州署青鸾  鴛鴦投沸湯  燕冢  雁邱  雙雁樓  雁憤偕死  鎮江隨舟雁  民捨雁  铳落鸠  高郵烈鹳碑  鴿斗死  相思鳥  鄱陽烈雞  顏氏鵝
  四、慈愛幼子
  鹿恸子腸斷  鹿胎草  孕鹿哀跪  鹿母悲鳴  麈愛子  麑母隨號  猿乞子  猿號追子  猿遺乳  猿垂死乳子  老猿悼子  猿哀子不食  聞牛鳴  羊恸羔自踯  羊乞產後死  溺女感化  犬埋子骨  豚媪哭聲  狙指腹  鼠狼救子  鶴自拔氅  慈莺一  慈莺二  免母鹳悲傷  鳥帶箭喂雛  黃衣女乞兒命  雞囑兒女  雙鯉救子  鳝護子  魚乳  魚為子貸命
  五、撫恤孤兒
  斗谷於菟  虎憐孤苦  犬哺貓  李氏貓  貓代乳  鳥覆棄嬰  鵲替哺  來鶴寺鹳  慈雞說  雞翼雛  鵝護雛  蛛留一絲
  六、眷念故舊
  義鹿冢  象悼亡  能仁寺猴  東峰雙猿  巧哥捷兒  詩送野賓  犬戀主  貓戀主  白香山鶴  陳州鶴  三燕殉墓  蠟丸如故  鴻贖婦  景州雁  隴山鹦鹉一  隴山鹦鹉二  韓通判鹦鹉  秦吉了  徑山寺雞冢  烏郎蒼女  覓偶而來
  七、恪守誠信
  申州虎  虎赴西關約  黃耳冢  圍城犬負米  博羅犬  鶴寄詩  燕寄詩  飛奴  真定鴿
  八、清廉自持
  周藩馴虎  浯溪白驢  芮氏犬  陸氏犬  丹穴鳳  禽避食卵  審山鶴  介鳥  黃山白鹇  越王鳥
  九、護持善行
  鹿繞墳鳴  群鹿感孝  虎避孝子  虎釋孝女  虎守忠義屍  善士義虎墓  虎護高士廬  義虎傳  三馬驚逸  牛助孝子  群烏銜土  群烏集捨  庭烏哀泣  仁烏蔽樹  日南雙雁  神鷹  龜負孝子  龜負閣
  十、拯濟危難
  孫堅馬  苻堅馬  馬躍水援主  向生騾  牛斗虎  牛斗盜  伏波灘犬  義靈  平望鎮犬  楊褒犬  犬救溺  犬救火一  犬救火二  犬救火三  犬咋虎  犬斃蛇一  犬斃蛇二  燕侶營巢  鹦鹉救火  畫眉警盜  鹳吞蛇  龜濟將軍  巨魚救商  鳝救火傷  仁蜂  蟻嚙械
  十一、報恩酬德
  鹿報恩一  鹿報恩二  華容象  虎助祭  虎送新婦  病馬報恩  邬氏犬  蕪湖犬  龛中犬  阍者犬  母犬投兔  獺賄  鼠薦卷  鼠捧珠  鶴銜珠一  鶴銜珠二  夢雉拜  雀銜環  雀獲盜  鼋報恩一  鼋報恩二  龍宮方  龜引路  龜授方  禹門鯉  鯉報延齡  放鯉增紀  鯉負舟  群魚解毒  定風珠  蟻入闱
  十二、復仇雪冤
  毗陵猴  金華猴  騟復仇  牛報兩世仇  牛白冤  犬斷仇頭  犬殺狄靈慶  太原客犬  范翊犬  犬魂白冤  豬道人  大鳥助鹳  小鳥助鹳一  小鳥助鹳二  鴉集鈴索  盱眙鴉  綠衣使者  鳥銜誣牒  丹陽蛙  蠅集筆端
  十三、預知征兆
  荊州馬  慕容廆馬  牛前知  鄭韶犬  劉都督犬  潞安犬  分水犬  靈貓覆酒  燕培城  鹳留箋  蛤知不第
  十四、智慧通達
  天狐指竅  豬得捨利  豬修行  鼠聽經  念佛鳥  鶴檢書  鹦鹉警夢  鹦鹉念經  鹦鹉念佛一  鹦鹉念佛二  鹦鹉念佛三  鸲鹆念佛一  鸲鹆念佛二  雞念佛立化  明宇寺雞  鵝聽經一  鵝聽經二  鵝聽經三  鵝聽經四  萬魚念佛一  萬魚念佛二  萬魚頂經  萬螺還經  蜘蛛龛  蜘蛛塔  蜈蚣聽說法
  譯白手記
  ---------------------------------------


  ---------------------------------------

  《物猶如此》刊竣漫書簡端十首
  江西廣豐白舫徐謙,時年八十有一

  性善人為萬物靈,如何讓物獨惺惺。
  新翻花樣拈公案,別有傷心老淚零。

  不乏完人史冊間,貞廉忠孝考班班。
  塵封可惜拋高閣,都道青天何處攀。

  且莫驚奇且莫疑,從來萬物聖人師。
  借他對面菱花鏡,各自澄觀自谛思。

  去來六道浩無涯,改換皮毛片念差。
  不朽靈根生意盎,淤泥中綻白蓮花。

  軀殼雖殊性不殊,天光靈炯現真吾。
  渾侖無物無人始,一個團團太極圖。

  不邀福報不邀名,只竭當前徑寸誠。
  此是乾坤浩然氣,千秋掩卷尚移情。

  聞風起懦志軒昂,道在天倫日用常。
  通慧終篇寄深意,齊開法眼認家鄉。

  未曾聞見等恆沙,會意何勞載五車。
  先我同心無限淚,漫將博物擬張華。

  子雲老矣愧雕蟲,三百詩成感慨中。
  安得琵琶聲裂帛,不同低唱綠楊風。

  世情厭故喜聞新,貴物何嘗薄待人。
  但願人人心轉善,普天孝子與忠臣。
  ---------------------------------------

  一、孝親友愛
  誰無父母?誰無兄弟?動物孝親友愛的天性,尤為令人感動。它們的真情與遭遇,講述者為之傷心,聽聞者為之落淚。

  孝象(《矩齋雜記》)
  劉時用說:我曾經看到一頭老象就要死去,它的小象取草喂它,可是老象已不能進食。小象看到這種情形,用鼻子來回撫摸母象的身體,兩眼淚如雨下。等到母象死後,小象便哭著躍起,傷心地撲倒在地上。
  鶴子點評說:滿腔的血和淚,滴滴從心坎裡流出。母親的養育深恩再也無法報答,無論什麼時候想起,都會覺得滄海無盡,自己傷痛的血和淚也同樣沒有窮盡啊!
  詩曰:
  乾陀萬裡斷歸魂,運鼻周身半淚痕。
  血乳三年勞苦甚,何能寸草報深恩!

  猿拔母箭(《聖師錄》)
  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軍鄧芝,在打獵時射中一只母猿。他看到猿子為母拔箭,用口吮吸流出的血,然後用樹葉塞住母猿的傷口,哀傷不已。鄧芝扔掉弓箭,歎息道:“山間的動物還能如此哀悼自己的母親,難道人還不如一只猿猴嗎?我從今以後再也不打獵了!”
  詩曰:
  拾橡攀蘿不暫離,弓聲霹雳黑風馳。
  箭鋒洞處君休喜,看取猿兒吮血時。

  猿抱母皮死(《聖師錄》)
  吉州有一個捕猿的人,捕獲了一只母猿和它的幼子。他把這只母猿殺掉,然後把它的皮和幼猿一起賣給龍泉一位姓蕭的人家。捕猿人還拿出母猿的皮,給幼猿看。幼猿看到後,抱住母猿的皮又跳又叫,當下就死去了。蕭氏的兒子非常感動,為它作了一篇《孝猿傳》。
  詩曰:
  孤影空庭落月淒,前宵猶傍白雲棲。
  驚心瞥見魂銷盡,覓母黃泉掩面啼。

  犢吞刀(《柳崖外編》)
  沭陽縣有位姓王的屠夫,以殺牛為業。一次,他買下母子兩頭牛,打算先殺母牛,就把它捆起來,磨刀准備宰殺。此時有人敲門,他便放下刀出去。牛犢趁著這個時候銜著刀來到鄰捨孫老漢家門前,用牛角頂門。孫家以種地為業,孫老漢聽到聲音出門一看,見牛犢口裡有一把刀,正在往下吞,還剩下一半,不一會兒就全吞了下去,朝著他哀號。孫老漢正為此感到驚異,這時王屠夫因找不到牛犢和刀,也跟了過來。孫老漢問明情況,才知道牛犢之所以吞刀,是不願母牛遭到宰殺。於是他問明這兩頭牛的價錢,用雙倍的錢買下,然後過去解開母牛,把它牽了過來。牛犢見到母牛便叫起來,一邊叫一邊跪在地上。母牛也在它的旁邊臥下,從頭至尾舔著牛犢。孫老漢原以為牛犢肯定活不了,沒想到過了幾天,竟然沒什麼事。後來,母牛為孫家奮力耕田多年,那頭牛犢則繼續耕種了二十多年,直到孫老漢的兒子那一輩才死。當這頭牛犢死後,有聽說過吞刀奇聞的人剖開它的肚子查看,發現那把刀在腹胃之間,被一層厚皮包著,就像新刀裝在鞘裡一樣。
  作者柳崖子說:相傳有牛犢為母牛潛埋屠刀,我聽說前些年在家鄉王雅村也發生過類似的事。而這頭牛犢卻為母吞刀,令人倍感酸楚。帶著感恩和依戀,兩頭牛在孫老漢家耕田力作一直到死,可以說母子都沒有辜負救命的深恩。
  鶴子點評說:像這樣驚天動地的壯舉,我僅聽說過這麼一例。當我在閱讀這個故事時,起初是感到震驚,接著是充滿敬意,接著感動得落淚,接著欣喜地起舞相慶。
  詩曰:
  吞刀鑿鑿莫疑虛,叩角獨尋孫老廬。
  子母乍逢仰天恸,一時狂喜更何如。

  犢藏刀(《同生錄二編》)
  雲南安寧州有一位姓趙的屠夫,有一次宰殺一頭母牛,把它捆綁之後,入室取桶。這頭牛的牛犢在一旁,立刻銜著刀藏在石縫裡。屠夫回來到處都找不到刀,恰好他的鄰居看到,就告訴他事情的原委。屠夫聽了不信,便把刀取出放回原處,隔著窗戶悄悄觀看,果然看見牛犢再次把刀藏了起來。此情此景使這位姓趙的屠夫良心大為觸動,為自己一生的殺業感到悲悔,於是他就去華山做了道士,每天拜神忏悔。他還養了這兩頭牛二十年,在它們死後加以安葬。
  詩曰:
  刀頭轉瞬血飛紅,小犢銜刀計已窮。
  二十年間隨母飯,華山消受好松風。

  孝牛冢(《井蛙錄》)
  金溪的前參政官漆尉山,曾對我說:在城南四十裡,有個名叫九都的地方。那裡有一戶姓黎的農家,養著一頭母牛和它的乳牛,乳牛剛滿半歲。七月間,這位農戶將乳牛拴在家裡,駕著母牛在隴上耕作,耕完後把它放到附近的洲渚上吃草。中午時分,忽然烏雲翻滾,雷雨大作,母牛竟被雷電擊死。這位姓黎的農戶招集隴上的人,幫忙一起把牛埋葬在河邊。回家後,見乳牛還臥在牛圈中,不禁心存憐憫,歎息著說道:“你的母親已經被雷電擊死在隴上的洲渚了。”乳牛聽後忽然站起,悲鳴不已。第二天,農戶牽著乳牛到野外吃草,離洲渚還有一裡多,乳牛即飛奔到母牛被雷電擊死的地方,徘徊悲號不止,不吃不喝,怎麼趕也不肯走。最後只好用鞭子把它趕回家,到家後它又脫缰逃去。黎家順著印跡尋找,發現它還在母牛被雷擊死的地方,邊繞邊哭,悲鳴聲晝夜不絕,最後撞在地上頭破而死。鄉裡人哀憐它的孝心,便把它埋葬在死的地方,為它建了墳墓,立碑名為“孝牛冢”,至今還在。這是清朝順治丙申年七月發生的事。
  詩曰:
  膝下初離盼未歸,昨宵含乳夢依依。
  英靈尋母河洲遍,怒蹴寒濤十丈飛。

  犢排戶(《警心錄》)
  桐廬有一戶人家,養著一頭母牛和一頭牛犢,恰好都在同一天被人買走。買下牛犢的是一位農夫,買下母牛的則是一位屠夫,兩人一起趕著它們出門。屠夫牽著母牛渡過溪流,進到自己家裡。牛犢則一直站在溪流這邊,望著離去的母牛,伸頭長鳴,無論農夫怎麼鞭打也不肯動。直到看不見母牛的身影,牛犢才在催促之下動身,但每走幾步仍要回頭張望。翻越兩座山嶺,穿過條條岔路,到了農夫家,將它關進了牛欄裡。
  這天夜裡,屠夫燒上一鍋熱水,准備清早起來宰殺母牛。忽聽門外有牛的叫聲很是急切,那頭母牛的應答聲也同樣急切。屠夫起身出門察看,門外正是農夫買下的那頭牛犢,它擠開門走了進來,跳到母牛身旁依偎在一起,母牛不停地舔著它的脖子。屠夫雖然凶悍,此時此刻也不禁惕然動心,回身用鍋裡的水把火澆滅,便躺下睡了。
  那位農夫不見了牛犢,一連找了幾天,直到遇見屠夫才聽他說起這件事,兩人相對歎息不已。農夫就將母牛按原價買下,和牛犢一起帶走了。
  詩曰:
  犢來已不望生還,幸母全軀返故山。
  迢遞屠門溪隔斷,夜深誰引叩柴關?

  羔臥刀(《同生錄二編》)
  邠州有位姓安的屠夫,家裡有一只母羊和一只羊羔。一天正准備宰殺母羊,把它綁在架子上。羊羔忽然兩條前腿彎曲向他下跪,兩眼淚流不止。安屠夫驚異了很久才回過神來,把刀放在地上,出去叫一個孩子幫忙一起宰殺。等他回來時發現刀不見了,原來是被羊羔用口銜著放在牆角的陰暗處,然後臥在上面。安屠夫找不到刀,開始懷疑是被鄰居偷走了,忽然又一轉身踢開羊羔,發現刀就壓在下面。此時他頓然醒悟,解下母羊,把它和羊羔一起送到寺廟放生。自己不久也捨下妻兒,投奔寺裡的竺大師,出家為僧,法名守思。
  鶴子點評說:如同傳來秋夜的鐘聲,請大家靜靜地想一想:這只羊羔看到母羊被捆綁時,是何等的心碎。向屠夫跪地求饒時,是何等的熱血激湧。臥在屠刀上時,是何等的膽戰心驚。隨母羊送入寺中時,是何等的手舞足蹈。多麼孝順的羊羔!多麼毅然的屠夫!
  詩曰:
  殺機一動幾時休,羔跪屠前枉淚流。
  轉眼擘開生死路,何人刀下肯回頭。

  東莞五乳犬(《孝犬傳》)
  這裡說的孝犬,是指廣東東莞縣隱士陳恭尹家的母犬所生的五條幼犬。(注:陳恭尹,字元孝,著有《獨漉堂集》。)
  這條母犬身體白色,尾部赤色,四只腳為黑色。陳恭尹為自己的父親死於國難而心中哀痛,立誓不再進入仕途,於是隱居山中,以吟詩飲酒舒發自己的情懷,不與世人交往。這條母犬跟隨著他,片刻不離。每次出門時,它都要走在前面幾百步的地方,像是一名向導。若遇上豺狼蛇虎,它就立刻返回,咬著陳恭尹的衣袂往後拽,不讓他繼續往前走。陳恭尹明白後就轉身返回,這時它又跟在後面數十步遠大聲嗥叫,像是一名護衛。每次出門都這樣,已經習以為常。到了夜裡,它就在主人廬捨前後巡視,不時地吠叫,通宵達旦也不休息。
  幾年後,這條母犬一次生了五條乳犬,都是公犬。乳犬長大後,陳恭尹把它們分別贈送給前後左右的鄰居家,它們也都能為主人看守門戶,從不懈怠。剛分出去的一年多時間裡,母犬每天都去各家探視乳犬一圈,好像是在訓導它們。有了食物,乳犬總是讓母犬先吃。等乳犬長大,母犬便不再前去探視,而幾條乳犬則每天早晨都聚到陳恭尹家,前來看望母犬。
  又過了幾年,母犬患上癞病,身體瘦弱,好像就要死去。這幾條乳犬每天都一起趕來,爭著給母犬舐癞,母犬的病竟然好了。每到大年初一,五條乳犬都會一起趕來,繞著母犬搖尾,好像是在為母犬賀歲。後來母犬死了,五條乳犬都哀號不止。陳恭尹憐憫這條母犬,把它埋葬在後山。五條乳犬從此每天早上都一同前去母犬的墓旁哀號,很多年都沒有間斷。
  詩曰:
  劫火余生笑種瓜,仙厖衛主守煙霞。
  不慚獨漉堂前走,孝子鐘靈義士家。

  孝義犬(《聖師錄》)
  唐朝的禁軍大校齊瓊,家裡養了四條出色的獵犬,經常陪從皇上在廣闊的皇家園囿裡狩獵,齊瓊總用最好的食物喂養它們。其中有一條犬在進食時,總是把食物填滿嘴中,然後出去進到茂密的草叢裡,吃完了又回來取食。齊瓊覺得很奇怪,就讓僕人前去察看這條犬究竟去了什麼地方。原來在北牆的一個枯洞裡,有一條又老又瘦的母犬,身上長著瘡,非常骯髒,是這條獵犬的母親,獵犬在用口中銜來的食物喂養它。齊瓊聽後驚歎了很久,命令僕人用一個小箱子把這條母犬抬回,找來破舊的褥子給它當墊子,用剩飯喂養它。這條獵犬朝著主人搖尾巴,把頭低下,好像心存感恩的樣子。從此以後,每當在狩獵中遇到獵物,無論擒捉追堵,這條獵犬都行動迅猛,如同一員飛將。所以齊瓊每次隨從皇上狩獵,都能獲得豐厚的賞賜。一年以後,母犬死了,這條獵犬更加盡力。後來齊瓊去世,這條犬日夜都在嗥吠。停棺一個多月後,即將在郊外入土安葬,把這條犬留下看家。就在棺木入土的那天傍晚,這條犬獨自跑來,不停地向棺柩叩拜,把身下跪出了一個坑,頭上也流出了血。棺柩掩土尚未完畢,這條犬便死去了。
  詩曰:
  病母銜恩豢養豐,赤心報主死生同。
  豈唯孝犬人間少,更有稜稜國士風。

  都押衙犬子(《玉堂閒話》)
  秦州都押衙石從義的家中,有條母犬生了幾只幼崽。其中一只送給了節都使琅琊公,它從小到大再也沒見過母犬。一次,節都使率領將校們一起到郊原打獵,這條犬忽然與母犬相遇,欣喜的樣子難以形容。打獵結束後,母子二犬各隨主人返回。從此以後,這條犬每天到節度使家的廚房偷偷取肉,銜到衙將家給母犬。有時甚至銜著牲畜的頭、肚、肩、脅等,擺得滿滿的,衙將家幾乎沒人知道。
  李斯義點評說:母子之情是一切眾生的天性,長久分離後偶然相遇,心中的欣喜自然超乎尋常。看到這裡不禁心生感觸,歎息不已!
  詩曰:
  宋鵲韓盧蹴陣雲,乍逢母子兩欣欣。
  何勞考叔嘗羮請,不似東方遺細君。

  稚犬斃虎(《警心錄》)
  村民趙五家的母犬生了幼崽,才兩個月大,隨母出門,母犬被老虎所吃。趙五趕緊招呼村裡的青壯年,拿著長矛去追趕老虎。幼犬飛奔上去,緊緊咬住虎尾,老虎掙脫不掉,只好拖著它逃走。幼犬一路上被荊棘掛住,身上的皮毛都快掉光了,卻始終不肯松口。老虎因為有拖累,行動遲緩,終於被眾人趕上,死於刀下。
  李斯義點評說:幼犬為報母仇而奮不顧身,完全出自它的天性。可見天下大奸大惡的人雖然猖狂,如果肆行暴虐,令平民百姓切齒痛恨,就一定會遭到應有的懲罰,死於非命。因此惡事不可妄為,弱小者不可欺侮,天理從來就是如此。
  詩曰:
  犬銜虎尾疾飙馳,虎怒咆哮犬不知。
  雪滾刀光虎頭落,孝心天亦與扶持。

  三孝犬(《聖師錄》)
  淮安城中有一戶人家,把養的母犬殺掉吃了。剩下的三只幼犬,把吃剩丟棄的母骨銜在一起,用土掩埋,然後伏在地上不停地悲鳴。鄰裡左右的人見了,覺得這三只幼犬很不一般,都說它們是孝犬。
  鶴子點評說:孟子曾說過:“人們若是見到自己的父母暴屍野外,被狐狸所食、蠅蚋圍繞,肯定會額頭冒出汗,轉過臉不敢正視,迫不及待地設法掩埋。”由此可以想見三只幼犬忍著悲哀,口含母骨匆匆用土掩埋,是怎樣的一種感受啊!
  詩曰:
  爭相銜骨妥荒隅,伏地悲號淚血枯。
  人子愈多親愈苦,一抔何處待青烏。

  烏反哺(《禽經》)
  慈烏是烏鴉的一種,又稱為孝烏,長大後都要銜食喂養自己的母親,嘴小而白色。
  鶴子點評說:《運斗樞》說:“慈烏屬陽性,禀受天地的仁和之氣,所以會反哺自己的母親。”秉性仁愛,自然會孝順母親,這完全出於它們的天性。
  詩曰:
  為雛銜食羽毛摧,雛長酬恩老漸催。
  愛日無多休錯度,何能反哺到泉台。

  長興孝鵝冢(《寰宇記》、《人譜類記》)
  唐代天寶末年,長興的一個姓沈的人家養了只母鵝,在孵化幼鵝時腸子漏出而死。所孵化的幼鵝聲聲悲鳴,什麼東西也不吃,啄來破舊的草席蓋在母親身上。又銜來茅草,陳列在前面,像在做祭奠一樣,然後向天悲鳴而死。沈家覺得很不尋常,就把它裝殓在一個盒子裡埋葬了,後人稱為“孝鵝冢”。
  李斯義點評說:剛孵出不久的幼鵝,就知道孝敬自己的母親,那麼一個人對於自己的父母又該怎樣呢?曾見有人一邊飲酒食肉,開著玩笑,一邊研讀《禮經》,自以為灑脫,其實是完全沒有人心。這些人要是讀到這則故事,真應該羞愧而死!
  鶴子點評說:母親去世,竟然如此的悲切。不知母親若在世,又該是怎樣的依戀啊!
  詩曰:
  事死何如及事生,仰天泣血涕縱橫。
  為兒捨命身難贖,泉下誰聞恸母聲。

  蝙蝠識母氣(《警心錄》、《昨非庵日纂》)
  眉州的鮮於氏,為了配藥方,將一只蝙蝠碾成碎末。在和藥的時候,有幾只小蝙蝠圍聚在上面,眼睛都還沒有睜開,只因為聞到母親的氣味而來。鮮於氏一家不禁為之落淚,立誓從今以後再也不用動物配藥,還要多做放生的善事。由於所發的善心特別殷切,藥還未服,病就痊愈了。
  詩曰:
  藐孤雙睫未曾開,哪識遙尋母氣來。
  縷縷斷魂猶戀子,藥铛煙外影徘徊。

  同母牛(《異譚可信錄》)
  家在宣城的王氏兄弟二人不和,分家後還是常鬧矛盾。哥哥家的母牛生下一頭牛犢,賣給了一個親戚。後來這頭母牛又生下一頭牛犢,然後母牛就死了。前面生的那頭牛犢,親戚又把它賣給了弟弟。弟弟便把它放在牧場裡,和哥哥家的牛犢一起吃草。到了晚上,兩頭牛犢一起住進哥哥家的牛欄裡。弟弟想把自己的牛犢牽走,卻怎麼也拉不出來。從此以後,兩頭牛犢輪流在兩家過夜,從不分離,好像知道自己是同母所生。哥哥對弟弟說:“牛犢兄弟間都能這樣,難道人還不如動物嗎?”弟弟感動地哭了,從此兄弟二人友愛如初。
  鶴子點評說:兩頭牛犢依依不捨,這是動物天性中的靈光在閃動。兄弟情誼怦然而起,這是人性中的靈光在閃動。
  詩曰:
  愧殺操戈共室人,相傾相軋忽相親。
  看渠兄弟溫存意,也似姜家布被春。

  犬痛同懷(《建寧志》)
  鹹溪有個人叫童镛,家裡養了兩條狗,一條白狗,一條花狗,同為一母所生。兩條狗都聰明伶俐,善解人意。後來白狗忽然失明,沒法再到狗圈裡進食。主人便鋪上草墊,讓它臥在屋檐下面。花狗每天把飯銜過來喂它,晚上則躺在它的一旁守候。白狗死後,主人把它埋在山麓間。花狗每天早晨和傍晚都要去繞上幾圈,像是在哭悼。然後臥在白狗的墓旁,總要過很長時間才離去。
  鶴子點評說:作為父母的親骨肉,兄弟間的手足之愛彌足珍貴。這條花狗在白狗活著的時候照顧它的飲食,死後又能竭誠盡禮,真無愧於兄弟的情義!
  詩曰:
  釜中豆泣更燃萁,犬性纏綿乃若斯。
  含飯傷心黃土隔,夕陽孑影下山遲。

  羽聲合刻(《因樹屋書影》)
  有一位在福建做官的人,帶著兩只鹦鹉回到江西。兩只鹦鹉朝夕相依,像親兄弟一樣。他把其中一只送給了陳右骅,另一只則送給了韓人谷。陳、韓兩人原本就是關系很好的親戚,經常相互來往。兩只鹦鹉每次陪同主人見面的時候,總是互相問候“哥哥好”,非常融洽。可是沒過多久,陳右骅養的那只鹦鹉在書齋中被一種奇怪的動物搏殺。陳右骅非常痛惜,便將它安葬,請韓人谷賦詩哀悼它。詩寫好後,韓人谷拿著詩前來拜訪,他養的那只鹦鹉知道了這個消息,便不停地在架上跳叫著:“哥哥死!哥哥死!”哀傷不已,並且不再進食,過了一天也死了。兩位好友因此廣為征集名家詩章,追念這兩只鹦鹉,江西、三吳一帶有名的文人都很感動,寫下了不少詩文。兩人將這些詩文匯集成書,名為《羽聲合刻》,鄧左之為此書作序。原來動物之間的情誼,竟也如此的深厚。
  鶴子點評說:相見時互相問候“哥哥好”,說不盡分別後的眷戀之情。聽聞噩耗時哀叫“哥哥死”,說不盡此時撕心的哀恸!
  詩曰:
  同來閩峤樂如何,誰料參商飲恨多。
  旅雁分飛雲水斷,幾曾芳訊到哥哥!

  舁無足蟹過簖(《闡義》)
  松江幹山人沈宗正,每年深秋都要在池塘設下蟹簖(一種捕蟹用具,狀如竹簾,橫置水中以斷蟹的通路),捕蟹來吃。一天,他看見兩三只螃蟹相互擠靠著往前走,感到很奇怪,走近了一看,原來是一只螃蟹八條腿都沒了,無法行走,另外兩只螃蟹正抬著它翻越蟹簖。他不禁感歎道:“人是萬物之靈,可是兄弟朋友之間還要相互爭斗,甚至趁對方危難加以排擠陷害。想不到這些微不足道的水族動物,同輩間卻有如此的情義!”於是就令人拆除蟹簖,從此再也不吃螃蟹了。
  鶴子點評說:動物的真性到了極處,可以感動人心。人的真性到了極處,可以感動天地。
  詩曰:
  欲行且止倩誰扶,一蟹蹒跚八腕無。
  安穩中流向前去,余生相傍老菰蒲。
  -----------------------------------

  二、忠君盡義
  充塞天地的正氣,同樣被物類所擁有。它們的剛毅忠勇,在文字間躍躍欲動。掩卷沉思,慷慨激昂,仿佛英靈化作清風陣陣拂過。

  明皇象(《警心錄》)
  唐玄宗在位時,常在御樓宴請群臣,每次都要讓幾頭大象前來禮拜,表演舞蹈,舞步合於音樂的節拍。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從長安逃亡到蜀地。叛賊安祿山令人把這幾頭舞象趕到洛陽,設下盛大的筵席,宴請各方首領和使節。他讓人把舞象帶進宴會的場所,欺騙來賓說:“這些大象從南海奔來朝見我,就是因為我有天命,即使異類也要向我禮拜舞蹈。”於是便命令大象起舞。大象個個憤怒不已,瞪著眼睛,紋絲不動。安祿山惱羞成怒,就下令把它們全給殺了。
  李斯義點評說:這群舞象不順從逆賊欺騙各方首領,這與安祿山在凝碧池宴請部下,強迫皇宮中的梨園樂師演奏,他們一邊演奏一邊潸然淚下,又有什麼不同呢?當時樂師雷海清不勝悲憤,把樂器扔在地上,向西朝著唐玄宗逃亡的方向恸哭。安祿山大怒,下令把他綁在試馬殿前加以肢解。可見人與動物的忠君情感都是相通的,即使觸怒叛賊而被處死,也毫無懼怕!
  詩曰:
  裂眦刀頭死若生,象魂泣拜錦官城。
  恸心凝碧池頭宴,不獨铮铮雷海清。

  象擊賊(《滇黔紀游》)
  馬隆州有一座“義象冢”。明朝天啟年間,水西地區的安氏叛亂,率眾進犯馬隆州。雲南全省戒嚴,巡撫派陶土司去平定叛亂。陶土司有一頭大象,天色將晚的時候,它埋伏在山澗中,用鼻子吸進大量的泥水,然後突然躍出,咆哮著向前飛奔,鼻子裡噴著泥水,一直沖進叛軍的陣地,叛賊個個驚駭異常。這頭大象猛地卷起一個叛賊,把他扔到空中,墜地而死。陶土司軍中的將領趁勢率領部隊出擊,大獲全勝。到天亮時召集軍隊,發現大象已中毒箭而死。當地人敬仰並感激大象的英武,將它安葬在南山,每年春秋都要祭掃,至今都沒有改變。
  鶴子點評說:《左傳·曹刿論戰》說:“彼竭我盈,故克之。”這頭大象是多麼具有智謀和勇氣!雖不幸中箭而死,然而它丹心耿耿,英靈長存,什麼都無法傷害!
  詩曰:
  只身辟易萬貔貅,血食南山春又秋。
  鼻卷賊頭齊破膽,風雲長護馬隆州。

  定南公(《聖師錄》)
  明朝時廣西的一頭大象為皇上所寵愛,封為定南公。吳三桂投降清兵後,鎮守雲南,日益驕橫。他想把這頭大象押解到京城,獻給清朝皇帝,大象卻昂著頭去頂那些押解的人。養象人想方設法安撫勸說,它還是不肯屈服。吳三桂氣得大怒,下令把它殺掉。可是刀箭都不能傷害它,最後只好用火炮把它炸死。
  詩曰:
  粉骨飛灰不顧身,象奴苦勸象彌瞋。
  赤心只有蒼天鑒,愧爾承恩拜爵人。

  粵中戰象(《懸榻編》)
  清朝初年,南方還有少量殘存的明朝軍隊,繼續抵抗清兵。一次,清兵在廣東擒獲了一頭戰象,讓它投降,它表示拒絕。威脅要殺死它,它卻點頭接受。清兵調集了三百支火槍,環繞著它射擊,槍彈把它全身都打爛了,可它死後仍然屹立著沒有倒下。
  徐仲光贊道:多年身披铠甲征戰沙場,以奮勇殺敵為天職。如今地絕天窮,正是永別的時刻。雖然不能向君王叩頭盡禮,讓槍彈洞穿胸口也無所顧惜。就讓這堅強挺立的頭顱,警示那些屈膝投降的懦夫。
  詩曰:
  斷頭無憾效孤忠,戰象斑斑浴血紅。
  屹立乾坤留浩氣,火槍煙裡化清風。

  昭宗猿(《聖師錄》)
  唐昭宗特別寵愛一只猿猴,讓它隨著大臣一起上朝,還賜給它紅色的官袍。後來朱溫弑君篡位,建立後梁,仍下令讓這只猿猴跟著大臣上殿。沒想到它上殿後徑直走到朱溫的座前,跳起來向他奮力搏擊。朱溫氣得大怒,立刻下令把它處死。
  鶴子點評說:朱溫背棄了君主的深恩,陰謀篡奪皇位。這只猿猴卻以身殉難,沒有辜負皇上的厚愛。當時的唐朝宰相張文蔚之輩,卑躬屈膝,又該何處容身啊!
  詩曰:
  乾坤澒洞罷朝參,恩渥難酬淚暗含。
  也忝玉皇香案吏,堂堂豈肯事朱三?

  龍泉白馬墓(《聖師錄》)
  龍泉縣有一座“白馬墓”,裡面安葬的是明朝開國功臣胡深的坐騎桃花馬。當年胡深領兵征討陳友定,不幸在一次突圍中遇害。他的坐騎飛奔回家,在家門外聲聲悲嘶,隨後便氣絕身亡。胡深的夫人被它的忠義所感動,便將它安葬,立碑名為“白馬墓”。
  詩曰:
  奔回匹騎一門驚,繞墓飛沙怒未平。
  月夜騰空風鬣動,長嘶猶趁舊屯營。

  河北駿馬(《懸榻編》)
  明朝末年,四處流竄的叛賊攻陷了黃河以北地區。縣令丁運泰被抓住後大罵叛賊,被殘酷殺害。他的坐騎是一匹駿馬,叛軍將領騎著它進入縣衙,到了廳堂前,它突然大聲嘶叫,抬起前腿像人一樣站立,然後狂奔起來無法控制,撞到牆上死去。
  徐仲光贊道:原本可以求生,也知道沒有自己的責任。痛悼主人慘遭殺害,怎忍心忘記生前的鞭策?主人的屍首已經殘缺不全,自己悲憤的心卻如巖石般堅硬。這樣的馬和它的主人,在黃河之北悲壯赴義。
  詩曰:
  觸死衙前怒尚嘶,令君與馬赤心齊。
  願為厲鬼先驅賊,萬顆頭顱踏作泥。

  蜀藩白騾(《聖師錄》)
  明朝末年,張獻忠率領軍隊攻入蜀地。蜀王帶著子女、宮人,投井而死。蜀王平日所乘的白騾在井邊徘徊,最後也跳到井裡以身相殉。多年後,附近打柴的人在天陰時,常常看見王宮的故址上,有白騾在蔓草間出沒。
  詩曰:
  無聲踯躅有余悲,宮井苔花好護持。
  莫遣銀床秋雨塌,此中碧血尚淋漓。

  二犬助戰(《警心錄》)
  南宋紹興二十九年冬,在撫州宜黃縣有一個大盜謝軍九,糾集上百人到處殺人搶劫,負責治安的李縣尉一家大小都被他們殺害。當時李元佐知縣正好有事去了郡城,縣尉便派遣手下的兵士前去討伐。都頭劉超走在前面,王宣緊隨其後。半路上與盜匪相遇,劉超帶著部下逃跑了。王宣率領的兵士還不到盜匪的一半,他們大聲叫喊著鼓舞士氣,在黃山下與盜匪們激烈鏖戰。王宣養著兩條狗,每次出門都帶在身邊,此時也大聲咆哮,咬死盜匪二十人,盜匪們終於敗退。王宣率眾退到山上休息。一會兒盜匪又回來了,因為擔心死去的同伙被官兵認出連累自己,便砍下他們的頭帶走。王宣遠遠看到了,生氣地說:“這些盜匪被我們殺死,要是他們的頭都被取走,我們以什麼憑證去領賞呢?”便率領兵士下山,與盜匪再次激戰多時,反被盜匪所擊敗。王宣與兩個兵士奪得三顆盜匪的人頭,沿小路穿過農田向西飛奔,在穿越一片秸稈時陷到泥沼中,被盜匪們追上,三人慘遭殺害。兩條狗守護著他們的屍體,直到散去的兵士再次聚集過來。部下將事情經過禀報縣尉,等李元佐知縣返回,向遇害的三人家屬頒發了優厚的撫恤金,下令備好棺材前去收屍。這時兩條狗還一直伫立在原地,一整天都沒吃東西,看見家人到來就搖著尾巴相迎,領到屍體前。等到主人王宣安葬後,這兩條狗也死去了。
  詩曰:
  莫雲用犬猛何為,追賊如風肉亂飛。
  可惜功成銜恨死,戰場駐馬客歔欷。

  厓山鹇(《聖師錄》)
  南宋末年,宋軍殘部兵敗厓山,忠臣陸秀夫背著祥興帝跳海身亡。當時御船上有一只白鹇,奮力拍打著翅膀,聲聲哀鳴,帶著鳥籠一起墜入大海。
  詩曰:
  海哭天哀戰血紅,更無人到倩開籠。
  茫茫精衛無窮恨,都付崩濤慘霧中。

  群蜂投江三日(《聖師錄》)
  明朝正德年間,在鎮江的北固山下,有一群蜜蜂簇擁著蜂王出游。忽然遇到一只凶猛的大鳥,把蜂王抓住吃了。群蜂長時飛鳴著不走,隨後便一只只投入江中。後面聞訊趕來的蜜蜂絡繹不絕,也都紛紛投江而死,前後持續了三天的時間。相國楊一清,號邃庵,見此情形,便讓家僕把蜜蜂打撈起來掩埋,立碑名為“義蜂”,並作了一篇祭文悼念它們。
  徐仲光贊道:蜂王蒙難,起自草率的出游。身為左右陪從,為臣罪該萬死。大鳥的凶殘撕裂心肺,滿懷哀痛投向滔滔的江水。往昔齊王田橫自刎身亡,屬下五百義士紛紛自殺。群蜂的盡忠效死,也是同樣悲壯。
  [附錄] 《亦復如是》記載:有位姓姚的人,擅長養蜂,每年收獲蜂蜜達數千斤,因此成為小康之家。我曾去過他家,他告訴我說:“蜜蜂每天要朝拜蜂王兩次,就像潮水起落一樣,非常准時。遇到風雨將至,朝拜的時間就會推遲。以此預測天氣的陰晴,總是很准確。”
  那天我正和姚先生一起觀看蜂巢,恰好牆角被雨水沖塌,把一個蜂箱壓壞。我看見裡邊所築的蜂巢,中間位置有一個高台,像桃李那麼大。有一只蜜蜂比別的都要大,身上青黑色,獨自在高台上。姚先生說:“這就是蜂王。”我說:“看來王元之的《蜂記》中說的:‘營巢如台,擁王而行。’句句都是紀實。《化書》上記載:‘蜂有君臣之禮。’確實是如此啊!”姚先生說:“蜜蜂不過是一種昆蟲,怎麼可能懂得這些呢?”
  我說:“觀察一下螞蟻就可以知道,它們居住時有等級,出行時排著隊。古人說:‘螞蟻有君臣之義,所以蟻字的右邊是一個義字。’蜜蜂和螞蟻同樣是微小的物類,螞蟻既然懂得君臣之禮,蜜蜂也一樣會懂。何況任何動物都有靈知,如駱駝知道泉脈,老馬認識道路,燕子每逢一旬的戊日和己日便不再銜泥築巢,蝙蝠在庚申日的夜裡隱伏不出,鶴知道夜半時分,雞知道天亮的時辰,喜鵲築巢必背對太歲的方位,鼍在夜間按更鼓的時刻鳴叫,嘉魚知道在一旬的丙日出穴,鼠類能像人一樣拱手而立以示敬意,狐狸善於聽冰層下的水聲以確定能否通過,蜃龍吐氣變幻成樓閣。更奇特的是,歲蘭總在正月初一這天開放,梧桐樹和棕榈樹知道閏月。草木是無情之物,尚且有靈知,何況動物的靈知就更不奇怪。不過因為秉受天地之氣有偏,其所了解的僅限於此,不能進一步擴充,因此成為低等動物。人類卻是萬善具備,無所不知,因此說人為萬物之靈。若是不斷擴充自己的良知,就能成為聖人。若是良知不斷受到物欲的蒙蔽,就會喪失自己原有的本性,越來越接近動物,甚至有時連動物都不如,那就實在是太危險了!”
  詩曰:
  萬蜂爭擲浪花堆,三日江雲慘不開。
  谏獵書曾回漢武,侍臣惜乏馬卿才。

  南坡義猴傳(宋曹《會秋堂文集》)
  建南楊石袍先生告訴我說:在吳越一帶,有一個須髯卷曲的乞丐,在南坡搭了個茅草屋。他養了一只猴子,教它在盤鈴的伴奏下表演木偶戲,在集市上演出以維持生計。乞丐每次得到食物,都與猴子分享。無論嚴寒酷暑都與猴子在一起,彼此相依為命,如同父子一般,這樣過了十多年。後來乞丐又老又病,不能再帶猴子去集市表演了。猴子就每天跪在路邊,向行人乞食來養活他,過了很久也從不改變。乞丐死後,猴子悲痛地環繞著他的屍體,像人子喪父一樣捶胸頓足。哀悼之後,又在路邊跪下,垂下頭淒聲叫著,伸手向路人要錢。不到一天,討來數貫錢。它把這些錢用繩穿起來,到了集市上,在賣棺材的店鋪前不肯離去,於是店主便賣給它一副棺材。它還不肯走,看見有挑擔子的人,就上去牽拽他的衣服。挑擔的人便幫它把棺材抬到南坡,收殓乞丐的屍體,將他埋葬。猴子又在路邊跪著乞食,來祭奠主人。然後到四周的野地找來枯柴,堆在墓的一旁,取出以前使用的木偶放在上面,點火焚燒。最後長啼幾聲,便跳到烈焰中燒死了。路過的人無不驚歎,被它的忠義所感動,於是將它安葬,稱為“義猴冢”。
  詩曰:
  事生事死費躊躇,腸斷南坡舊草廬。
  烈火焰中魂冉冉,彩霞天半擁飙車。

  安福猴(《曠園雜志》)
  清朝康熙九年庚戌冬,天上一直下著大雪。從十月份到十二月二十四日,雪下得更大,路上行人很多都在雪地上失足,甚至因此喪命。安福縣有一個戲猴乞討的人,擔了兩只簍子,登上縣裡的狗爬嶺,寒風凜凜,衣衫單薄,沒有上去就凍死在半山腰。當時他所養的猴子看看沒有辦法,就四處張望,發現前方有三個行人正往另外一條路上走,急忙跑過去拽住他們。這三人掙脫不了,就問猴子:“你有什麼事想說嗎?”猴子便向他們叩頭。他們讓猴子帶路,走到半山腰,看見路上有一個死人,擔的簍子扔在一邊。三人驚歎道:“要是不趕快離開,恐怕後面的人懷疑我們是凶手,那就麻煩了!”猴子向他們不停地哀號,他們只好說:“你有什麼事,我們盡量幫助你。”猴子拿出死者的鑰匙,打開簍子取出三兩銀子,平分給這三個人。他們說:“是想用來買棺材嗎?這恐怕做不到。”猴子使勁搖頭。又問:“是出錢讓我們幫你把主人掩埋了嗎?”猴子連聲應諾。於是這三人用力挖了一個土穴,正要抬著屍體掩埋,猴子讓他們停下,又取出擔上的十片草席,從簍中拿出幾斤棉花。他拿出八片草席,把棉花分出三分之二,交給這三人用來裹屍。他們都感動得紛紛落淚,一一照它的意思辦理。封土完畢,對猴子說:“我們想把你帶回去養著,你願意嗎?”猴子一聲不吭,繞著主人的墳堆走了三圈,哀叫著用頭撞在巖石上死去。三人這才明白,先前所剩下的棉花、草席,是它為自己准備後事所用。他們就把猴子的屍體纏裹好,與它的主人合葬在嶺上的路旁。這三個行人回到家,為安福縣的人講了這件事。湘潭的郭幼隗為此作了一篇《義猴傳》。
  詩曰:
  相依為命恸途窮,慘慘彤雲獵獵風。
  願附主人同藳葬,生埋熱血雪花紅。

  白塔山猴(《聖師錄》)
  明朝正德辛巳年,有夫婦二人以耍猴賣藝為生,已經十年,住在嘉州白塔山。男主人去世後,葬在塔的左側,他養的猴子日夜哀號。不久,其妻又招來一個乞丐作丈夫,猴子舉著手嘲笑他。其妻牽著猴子讓它表演,猴子趴在地上不聽,用鞭子打它,它就使勁叫喚。夜裡,猴子跑到主人的墓前,抱著墳上的土悲號,這樣過了七天也死去了。
  詩曰:
  羞抱琵琶塞耳聽,也同七日哭秦庭。
  嘉州白塔山前路,哀嘯寒楓鬼火青。

  瑞昌門外義猴(《聖師錄》)
  三國時期的曹魏鹹熙年間,有一對老年夫婦在瑞昌門外耍猴賣藝。一天,老婦去世了,老翁把她埋葬。沒多久老翁也去世了,卻沒有人來埋葬他。他們所養的猴子一直守著老翁的屍體,人們看著可憐,就出錢把老人埋葬了。大家都稱這只猴子為義猴。
  詩曰:
  待誰負锸妥翁身,躄踴無殊子喪親。
  落木蕭蕭啼不住,酸風愁絕路旁人。

  忽雷駁(《酉陽雜俎》)
  唐代秦叔寶的坐騎,名叫“忽雷駁”。秦叔寶常拿酒給它喝,在月明的夜晚,試著讓它跨越障礙,竟能縱身跳過三張黑氈的高度。秦叔寶去世後,它便嘶鳴絕食而死。
  詩曰:
  四蹄奔月蹑青煙,飒爽英姿馬亦然。
  何處敝帷埋駿骨,欲澆醽醁野風前。

  陳平章馬(《稽神錄》)
  明朝淮南統軍陳璋,加封“平章事”官職,到朝中接受任命。當時李昇擔任丞相,對陳璋說:“我一會兒去貴府給您賀喜,還想見見您家公子,看是否有緣做我的乘龍快婿。請您先走一步。”陳璋騎馬上路,途中這匹馬忽然失足,把他摔了下來。到家不久,李昇來訪,陳璋勉強起身迎接。李昇慰問了一下傷勢,就匆匆告別了。陳璋把馬召來,責備它說:“我今天拜官,又要商議親事,你卻把我摔下來,你這畜生!”不忍心殺它,就讓人把它牽走,不許喂食。當天晚上,馬夫悄悄拿來馬料喂它,這匹馬看了看,直到天亮也沒有吃,一連幾天都是如此。馬夫把這件事向陳璋禀報,陳璋又把馬召來,對它說:“你既然知道自己錯了,那我就赦免你吧!”馬聽了跳著離開,當天開始像以前一樣進食。後來,陳璋鎮守宣城,任職期滿後還鄉,不久就去世了。十天後,這匹馬也悲鳴著死去。
  詩曰:
  的盧今日竟妨吾,數罪何辭謝秣刍。
  故相恩深難寸報,靈輀努力效前驅。

  畢將軍戰馬(《聖師錄》)
  南宋大將畢再遇,兖州將門之後。開禧二年隨軍北伐,屢立戰功。金人只要看到他的戰旗,就趕緊避開。後來他居住在湖州,有一匹戰馬叫“黑大蟲”,非常駿壯,只有畢將軍本人才能駕御它。畢將軍去世後,家人用鐵索把它拴在馬廄中。一次岳祠舉行迎神儀式,這匹馬聽見陣陣金鼓聲,以為又要奔赴戰場,就昂頭大聲嘶叫,奮力把鐵索掙斷跑了出去。家裡人擔心它會傷著人,就派了十個強壯的士兵把它牽了回來,好言勸說道:“將軍已不在人世,你不要生事給我家添麻煩。”馬支著耳朵傾聽,淚水潸然而下,聲音嘶啞地長鳴幾聲就死去了。
  詩曰:
  烏骓伏枥失重瞳,百戰沙場翊大功。
  熱血滿腔何處灑,仰天一恸飒靈風。

  克勒(《聖師錄》)
  清朝和碩親王有一匹良馬,名叫“克勒”,即漢語所說的“棗骝馬”。此馬身高七尺,從頭至尾有一丈多長。耳邊有一寸多長的肉角,肚子下的卷毛像鱗甲一樣。這匹馬駿異超凡,連懂馬的人都感到詫異,認為它是龍種,和碩親王十分喜愛它。親王去世後,這匹馬徘徊哀鳴,沒過多久也死了。
  詩曰:
  龍種奇姿一顧空,天人駕馭必英雄。
  世無伯樂誰真賞,昂首悲嘶萬裡風。

  張行人義騾(《池北偶談》)
  與我同年參加科舉考試的張鶴洲,擔任負責朝廷禮儀的“行人”職務,平時騎乘一頭騾子,十分喜愛它。康熙甲辰年,因涉及考場事故,張鶴洲被刑部關押,家中生計難以為繼,只好用騾子抵償欠下的款項。一天,這頭騾子經過街市時,突然酸楚地悲鳴起來,把新主人從背上摔下,自己逃回張鶴洲的家。來人想把它牽走,稍微離近一點,它就又蹄又咬,不肯離開。我的哥哥西樵,在吏部擔任要職,特為此事作了一首詩,名為《義騾行》。
  我由此不禁深有感慨,東漢末年的華歆、曹魏末年的賈充、劉宋末年的褚淵,以及唐末的張文蔚等六位佞臣,這些身居要職的人在改朝換代的過程中,辜負君恩,賣主求榮。相比之下,這只騾子不知勝過他們多少倍!
  詩曰:
  義騾日下競稱奇,消得琅琊吏部詩。
  新主縱然刍秣好,不如故土樂忘饑。

  姚氏二犬(《廣異記》)
  唐朝開元年間,吳興一位姓姚的人被流放到南方邊境地區,隨行的有兩個僕人和兩條狗。年長的僕人名叫附子,另一個是他的兒子小奴,父子倆性格都很凶悍。在南方住得時間久了,他們對家鄉的思念越來越強烈,於是便謀劃殺害主人,以便早日返鄉。
  姚某的住處十分偏僻,周圍沒有鄰居。有一天,附子忽然對主人說:“您是燕地的人,現在卻流落到萬裡之外,倘若遇到不測,我理當護送您的棺柩返回故鄉。可是最近我感覺正在衰老,如果忽然去世,我的兒子一個人無能為力,那您的遺骨就將永遠留落他鄉了!希望能盡早解決。”姚某明白了他的意思,就說:“你是想讓我死嗎?”附子說:“確實有這樣的考慮。”姚某無奈之下,只好請求把時間定在第二天早上。
  第二天清晨,奴僕父子准備了豐富的早餐,勸他多吃點。姚某放下酒杯,傷心地哽咽淚下。見兩條狗一左一右地依偎著他,剛才僕人進來時,也帶給它們食物。他撫摸著這兩條狗說:“豢養你們這麼多年,現在這兩個奴才要殺我,你們知道嗎?”兩條狗也哽咽著不吃東西,回頭看著主人悲叫。這時附子走了進來,一條狗突然躍起,咬住他的喉嚨,當下斃命。另一條狗飛快地跑到廚房,咬住小奴的喉嚨,也當下斃命。然後又去咬附子之妻,把她也咬死了。姚某這才幸免於難。
  鶴子點評說:奴僕父子陰謀殺害主人,兩條狗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它們咬牙切齒,滿腔憤恨,早已不是一朝一夕。此前臥在月下,對著野花吠叫,神情自若地陪伴著主人。隨後如電閃雷鳴一般,迅猛果敢地斬草除根。這兩條狗真是忠義而神勇!
  詩曰:
  一般豢養兩般心,觀變迎機智勇沉。
  劍客空空輸痛快,驚魂乍定涕沾襟。

  犬殉主(《聖師錄》)
  劉钊是鐵嶺衛人,他養著一條狗,無論去哪裡都跟著他。劉钊常到山上打柴,然後用馬馱回來,這條狗總跟著一起去。一天,狗獨自回來,朝著劉钊的兒子劉國勳不停地又跳又叫。劉國勳覺得奇怪,就跟著它上山,看見劉钊已被強盜殺害,屍體在山石間,那匹馬被搶走。劉國勳為父親辦理喪事,安葬完畢,參加葬禮的人都回去了,只有這條狗獨自守在墳旁,日夜不停地悲泣,淚水涔涔流下,浸濕了身邊的草葉和泥土。幾天後,這條狗把墳上的土刨開,露出了棺材,自己就死在棺材旁。
  詩曰:
  林下風腥馬曷歸,家人畢葬獨依依。
  淚痕滴處無干土,傍冢煙寒草不肥。

  黑兒像贊(宋玨作)
  黑兒是崔子鎮先生所養的貓。崔先生很喜愛它,與它同起同臥,取名“黑兒”,只要叫它的名字就會答應。崔先生每次外出,黑兒都要把他送到門外。等他回來的時候,黑兒一聽見腳步聲,就高興地跳起來。崔先生看它這麼高興,自己也特別開心,馬上找食物喂它。這樣過了十多年。一天,崔先生病了,黑兒一直守候在床邊不肯離開,觀察先生的起居狀況,表情很是憂愁。沒多久,崔先生去世了,黑兒繞著棺柩哀叫,幾天幾夜不吃不喝,也死在棺柩之下。崔先生的兒子公超,被它的忠義所感動,便將它安葬,名為“黑兒冢”。
  我聽說這件事後非常驚歎,為它畫了一幅像,並作了一首詩贊:“相彼狸狌,性則執鼠,馴性者良,貪饕者鄙。亦有名種,深毛修尾,溫柔善媚,依人而已。唯茲黑兒,人且難比,識主性情,解主言語。主出主歸,徘徊延伫,徘徊若悲,延伫乃喜。寢則侍衾,興則候履,歷十余年,如僕如子。主疾知憂,沒則號毀,無以酬恩,不食而死。殉秦三良,殉齊二士。誰謂物蠢,而不可擬?葬之龍門,大河之涘。陵谷有遷,冢不崩圮。庶幾千載,齊名黃耳。”
  詩曰:
  吁嗟古道棄如塵,生死相依幸托身。
  貌得狸奴毛發動,瓣香未許負心人。
  -----------------------------------

  三、忠貞不渝
  愛河滔滔無盡,眾生沉淪陷溺。兩情忠貞不渝,動物竟然如此。哪怕地老天荒,此情無終無始。

  比翼鳳(《嫏嬛記》)
  南方有一種比翼齊飛的鳳凰,無論在天空翱翔,還是休息進食,總是親密相伴,從不分離。雄鳳名為“野君”,雌凰名為“觀諱”。通稱為“長離”,意思是永遠相依相伴的愛侶。這種鳥能通宿命,知道前世的事情。死後再次重生,它們還會在一起。
  詩曰:
  比翼於飛薄紫霄,預思離別恨迢迢。
  分明夙慧三生在,一縷情絲未盡銷。

  許氏園鶴(《陳忠裕集》)
  許氏的園林中養著兩只鶴,後來雄鶴死了。過了一年多,朋友又送來兩只鶴。原先的那只孤鶴獨自回避,不和這兩只鶴一起覓食。一天,新來的雄鶴見自己的配偶到林中小澗邊去了,有心想擁有兩只雌鶴,便偷偷地靠近它。孤鶴引吭長鳴,與雄鶴搏斗,直到它離開為止。傍晚時分,若雙鶴在池邊休息,孤鶴就去庭院。它們在庭院裡,孤鶴就去池邊。每當月明風和的夜晚,雙鶴翩跹起舞,一唱一和地鳴叫,聲唳雲霄。那只孤鶴卻在一處寂靜地止息,從不應和。而當風雨侵襲,天色陰暗,寒冷的急流沖擊著巖石,霜葉從枝頭緩緩墜落,這只孤鶴忽然聲聲哀鳴,淒清悲涼,好似樂音中的角(jué)音,聽到的人莫不深感悲傷。主人痛惜它的遭遇,等它的羽毛長豐滿,便任它飛走了。
  正如貞婦守節的情操,鋒刃不能改變。鶴鳥守信的忠誠,寒暑不能奪走。而像《周易》“恆卦”九三爻所說的那種沒有信用、喪失操守的人,又該是多麼的可恥啊!
  詩曰:
  一般風月各悲歡,茹苦心頭欲訴難。
  孑影碧空何處去,故園回首暮雲寒。

  聞鶴墮淚(《情史》)
  南北朝時期的宋明帝,登基前為湘東王,一次他在竹林堂修建了新的房捨,太守鄭裒送來一只雄鶴,雌鶴仍在鄭裒家。時值深秋,在霜高月冷的夜晚,這只雄鶴總是聲聲唳叫。那些在岸邊船只上過夜的孤身行客,聽到後都禁不住墮淚。有一天,一只野鶴飛到竹林堂中,怎麼也驅趕不去,原來正是鄭太守家的那只雌鶴。兩只鶴在一起上下交鳴,翩翩起舞,叫聲或高或低,宛轉悠揚,妙合節拍。
  鶴子點評說:起初獨自望空,聲聲孤唳,霜月也顯得越發淒清。而後雙鶴對影,宛轉相和,白雲也為之隨風飛舞。
  詩曰:
  悲莫悲兮生別離,生離重遇舊相知。
  人間倘借雙飛翼,哪有徐郎破鏡悲。

  鴛鴦悲鳴(《第一功德錄》)
  北魏延興三年,在一次狩獵時,獵鷹捕獲了一只鴛鴦。它的伴侶悲鳴著,飛上飛下,不肯離去。魏顯祖看到後心中不忍,就問左右的大臣:“這只飛鳴的鴛鴦,是雌是雄?”大臣回答道:“臣下認為是雌性。”皇上說:“你是怎麼知道的呢?”大臣答道:“陽性剛強,陰性柔和。以剛柔的情形來推測,必定是雌鳥。”皇上感慨地說:“雖然人類與禽鳥不同,可是在秉性上又有什麼差異呢?”於是下令把捕獲的鴛鴦放了,並下诏書,禁止畜養鷹鹞等凶猛的禽鳥。
  詩曰:
  片語回春感至尊,秋江蓼影尚驚魂。
  而今結伴雙飛去,同拜金雞下赦恩。

  柳家燕(《聖師錄》)
  元朝元貞二年,有一對燕子在河北柳湯佐家作巢。一天晚上家裡人舉燈照蠍子,雄燕受到驚嚇摔了下來,被貓吃掉了。雌燕盤旋著不停地悲鳴,依舊早晚守護著鳥巢,哺育著幼燕,直到它們翅膀長成後才飛走。第二年,那只雌燕又飛回來,仍舊住在去年的鳥巢裡。巢裡好像有兩只卵,柳家的人猜想它有了新的伴侶,便悄悄爬上去觀看,卻還是去年孵化的兩只雛燕的蛋殼。從那以後,春來秋去,一共六年的時間,每年都見它只身飛來,又孤身遠去。
  詩曰:
  雙雛誰倚只身棲,獨返家山海霧迷。
  故侶雖亡遺壘在,年年不忍補新泥。

  報恩寺鹳(《秋燈叢話》)
  吳地的報恩寺佛塔頂端,巢居著兩只鹳,它們一起在空中翱翔,在巢中過夜,無論去哪裡都形影相隨。一天,雄鹳的腿掛進塔頂四周的鐵鏈中,雖然奮力拍擊雙翼,還是懸在空中無法掙脫。雌鹳朝下探著頭,大聲鳴叫,像在向人求救。眾人雖然可憐它,可是也沒有辦法上去。雄鹳不停地掙扎鳴叫著死去,雌鹳守在它的身旁不肯離去。周圍的鳥想來啄食死去的雄鹳,雌鹳就用尖利的嘴憤怒地驅趕,不讓它們靠近,直到雄鹳的毛骨都風化了,雌鹳才離開。每到風雨交加的夜晚,雌鹳在塔的四周來回翱翔,發出聲聲哀鳴,好像在表達自己的悲痛思念之情。
  鶴子點評說:《詩經》上說:“予美亡此,誰與獨處?”當雌鹳痛失愛侶,它悲憤的情形,淒楚的叫聲,至今仍宛轉缭繞在耳目之間。
  詩曰:
  倒懸誰解望蒼冥,慘對飙輪未蛻形。
  自此無心更鳴垤,孤飛夜傍塔燈青。

  雌鹳表貞(《聖師錄》)
  泰州鹽場的一座寺廟裡,在樓窗外的老樹頂上,有一對鹳在上面築巢。雌鹳孵卵期間,有村民趁它出去覓食,偷偷把所孵的卵換成鵝卵,雌鹳回來後並沒有發覺。過了一段時間,雛鳥破殼而出,卻是只小鵝。雄鹳驚訝地發現它和自己不像,懷疑雌鹳與別的鳥苟合,憤怒地朝它喧叫,雌鹳也委屈地鳴叫不已。不久雄鹳飛走了,過了一陣來了一群鹳鳥,一起觀察這只雛鳥,然後都朝著雌鹳大聲喧叫。雌鹳無從表白自己,就用嘴鑽入牆縫中自盡了。當地的詩人吳賓賢,號野人,作詩記述此事。
  詩曰:
  猜嫌毋乃太癡情,個裡疑團恨未平。
  休笑牆茨難遽掃,女貞枝上月分明。

  揚州署青鸾(《池北偶談》)
  我讀《雙槐歲鈔》時,看到書中有《貞莺》、《烈鴛》兩首詩。因此回想起以前在揚州的官署裡,有兩只青鸾,出入覓食總在一起。一天,雄鸾被鹿給頂死了。雌鸾日夜不停地哀鳴,讓人不忍聽聞,幾天後也死去。我被它的忠貞所感動,作了一首《青鸾操》。
  詩曰:
  嘉名疇錫果長離,五彩翩翩對舞誰。
  顧影生憎無賴月,記曾雙照夢回時?

  鴛鴦投沸湯(《聖師錄》)
  明朝成化六年的十月間,鹽城天縱湖的漁夫,見成群的鴛鴦在湖面上翻飛,便捉住一只雄鴛鴦,把它煮在鍋裡。它的配偶雌鴛鴦,一直跟著漁夫的船,邊飛邊叫,不肯離去。等漁夫揭開鍋蓋,這只鴛鴦就投進滾燙的開水中自盡了。
  按:《情史》一書中記載,劉世用在高郵湖見漁夫捕捉鴛鴦的事,與此大致相同。
  詩曰:
  霎時毒霧冪湖深,逐棹何人辨苦音。
  欣躍沸湯同畢命,碎身粉骨也甘心。

  燕冢(《南史》)
  南北朝時期,襄陽的衛敬瑜很早就去世了,他的妻子是灞陵王整的妹妹,當時才十六歲。她的父母和公婆,都勸她改嫁,她哭著不答應,並把自己的耳朵割下來放入盤中發誓,家人才只好作罷。王氏女居住的房子裡有個燕巢,一對燕子常飛進飛出,後來忽然剩下一只孤燕。她同情它的不幸,又為自己而感傷,就對這只燕子說:“你能懂得我立志守節的心情嗎?”並用一縷線系在它的腳上做為記號。第二年春天,這只燕子又飛來了,依然孤飛如故,腳上還系著那縷線。她看到後心有感觸,作了一首詩:“昔年無偶去,今春猶獨歸。故人恩義重,不忍復雙飛。”這只燕子春來秋去,經過了七個寒暑。來年再飛來的時候,王氏女卻已經去世了。燕子繞著房子不停地哀鳴,家人看到了,就告訴它埋葬的地方。燕子飛到墓旁,哀叫著不食而死。家人把它葬在王氏女的墓旁,起名“燕冢”。後來唐朝的李公佐,根據這個故事寫了《燕女墳記》。
  另有一種說法:這位女子名叫姚玉京,嫁給了襄州小吏衛敬瑜。衛敬瑜不幸溺水身亡,玉京守志不再改嫁。她居住的房子裡,有兩只燕子在屋梁上築巢,常常飛進飛出。後來被凶猛的大鳥抓走了一只,另一只則成了孤燕,獨自悲鳴徘徊。到了秋天,它飛落到玉京手臂上,好像是向她告別。玉京用一縷紅線系在它的腳上,對它說:“等明年春天,你還要回來與我做伴。”第二年,這只燕子果然回來了,玉京便為它作了上面的那首詩。後來玉京去世了,燕子飛來後,繞著她的家悲鳴。家人對它說:“玉京已經死了,她的墳墓在南郭。”燕子飛到玉京墳上,也死在那裡。每當風清月明的晚上,就會有人看見玉京和燕子一同在灞水邊游玩。有人說:“玉京”是王氏的乳名,前面加“姚”,是隨她母親的姓。
  詩曰:
  孤壘空房各自哀,分飛猶幸聚泉台。
  回頭無限春風淚,不許桃花傍冢開。

  雁邱(《情史》)
  元好問是金國人,一次到並州參加科舉考試,路上遇到捕雁的人捉到兩只大雁,一只死了,另一只脫網而去。只見那只脫網的大雁,在空中盤旋哀鳴了很久,然後墜地自盡。元好問買下這兩只雁,埋葬在汾水邊,壘上石頭作為標記,名為“雁邱”。還做了一首“摸魚兒”詞:“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別離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莺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
  栾城的李治,字仁卿,也和詞一首:“雁雙雙,正分汾水,回頭生死殊路。天長地久相思債,何似眼前俱去。摧勁羽,倘萬一,幽冥卻有重逢處。詩翁感遇。把江北江南,風嘹月唳,並付一邱土。  仍為汝,小草幽蘭麗句,聲聲字字酸楚。桐江秋影今何在,蕭瑟欲迷堤樹,露魂苦。算猶勝王嫱青冢真娘墓,憑誰說與?對鳥道長空,龍艘古渡,馬耳淚如雨。”
  李斯義點評說:或許有人會說:“這簡直就是情癡。”殊不知至忠大孝的事情,都是癡情笨拙的人做出來的。而敗節喪名的事情,卻被聰明人做盡。一念癡情正是心中真誠的表現,由此可以盡忠盡義,扶植萬古綱常。這正是人們所說的“其愚不可及”啊!
  鶴子點評說:原跋很妙。上文“燕冢”,此文“雁邱”,恰是天然佳對。而玉京的詩是生前相贈,元好問的詞是死後吊唁。孤燕在南郭殒身,大雁在橫汾殉情。二者交互輝映,流傳千古。大雁在空中盤旋了很久,然後墜地自盡。揣測它當時的心情,似乎是在悔恨自己獨自脫網而去,多麼令人感恸!
  詩曰:
  片碣苔花古墨香,勝他瘗玉白楊旁。
  至今秋影荒蘆畔,雙照汾河舊夕陽。

  雙雁樓(《聖師錄》)
  王天雨說:我的居所後面住著一戶姓張的人,曾經捕獲一只大雁,把它養在庭院裡。第二年,天上有大雁哀鳴,院裡的大雁應聲鳴叫。過了一陣,空中有一只大雁飛下,兩只雁彼此用脖子相纏,雙雙絞死在樓前。後來這個樓就叫做“雙雁樓”。這是明朝正德年間發生的事情。
  詩曰:
  一別茫茫兩度秋,悲嘶幾盡白雲求。
  斷魂不得雙飛去,煙黯空庭月黯樓。

  雁憤偕死(《情史》)
  明朝弘治年間,河南虞縣有人捕獲了一只雌雁,把它翅膀上的羽毛剪短,養在場院裡,用來引誘其他的大雁加以捕捉。每當看見雲中飛翔的雁群,這只雌雁都要抬頭仰視。第二年,大雁再次北歸時,它的配偶與群雁一起飛鳴而過。雌雁聽出了它的叫聲,仰空大聲鳴叫。雄雁也聽出了雌雁的叫聲,就飛落在場院中,二雁脖頸相依,其聲嗚嗚,好像在訴說久別的思念。過了很長時間,雄雁飛到半空中,徘徊著想要飛走。看見雌雁不能飛,它又飛落在地上,繞著雌雁號叫,聲音愈加悲傷。這樣飛去又飛回,三、四次以後,看到雌雁確實飛不起來,雄雁就與它互相咬啄踩踏,悲憤地相撞而死。
  按:《聖師錄》記載,在顧敬亭的園地旁邊,有人捕到一只雁。它的配偶在空中聽見叫聲,飛落到地上。兩只雁彼此脖頸相依,聲聲哀鳴,鮮血流盡而死。兩件事十分相似。
  詩曰:
  仰霄無計奮雲端,幾度徘徊去就難。
  義不獨生誓同死,當天曒日照心肝。

  鎮江隨舟雁(《警心錄》)
  明朝萬歷癸丑年,鎮江錢參將的部下,有一位士兵捉住一只大雁,用籠子裝著放在船尾。空中有一只大雁隨船飛行,不停地悲鳴,船中的大雁也連聲應和。船在江中行駛了一百裡,空中大雁一直跟隨著不肯離去。快要登岸時,籠中的大雁伸頸向外大聲呼叫,空中大雁迅速飛下,兩只雁用脖子緊緊交纏在一起不肯松開。船上的人非常吃驚,趕緊上前分開,卻已經都死去了。錢參將知道後大怒,下令把這條船上的士兵全都杖打一頓。那個捉到大雁的士兵,病了一個多月後死去。
  詩曰:
  百裡隨舟不暫違,死時交頸兩依依。
  長江有盡情無盡,悔傍蘆花淺水飛。

  民捨雁(《聖師錄》)
  王一槐曾在銅陵任職,他說那時有一戶民房,除夕夜裡熏煙,以祛除不祥。一只雄雁被煙熏暈掉了下來,這家人認為是不祥之物,就把它烹食了。第二天早晨,一只大雁在他家屋檐上繞著鳴叫,幾天後墮在地上死去。
  鶴子點評說:狠心作這種殘害生靈的惡事,才是真正的不祥!
  詩曰:
  無端虐焰誤戕身,香遍屠蘇慶歲新。
  鼎镬殘魂應待妾,願隨金谷墜樓人。

  铳落鸠(《矩齋雜記》)
  我的老友陳大介,曾應請在山中的一戶人家教書。看到一個獵人用火铳射中一只斑鸠,墜落在地上。另一只斑鸠飛過來探視,銜著東西喂它卻沒有反應,又用翅膀上的羽毛蘸著水,擦抹它受傷的地方。最後見它已不能復活,無奈地垂下頭,哀鳴著飛走了。過了一會兒,這只斑鸠從樹頂墜下撞地而死,原來是因為痛失伴侶,過度悲傷而自盡身亡。陳大介叫住那個獵人,勸告他說:“你射中一只斑鸠,卻使兩只斑鸠死去。鳥兒竟能為情義而死,難道你還忍心傷害它們嗎?”獵人聽了他的話,便折斷火铳,從此改業。
  施愚山點評說:這個故事與後面講的獵人射死鹿子,而鹿母肝腸寸斷的故事,有很多相同之處。那個故事說的是母子情深,這個故事說的是夫婦情笃。
  詩曰:
  百計求生無望矣,傷心慘目竟如此。
  到頭死別勝生離,地下重逢悲又喜。

  高郵烈鹳碑(《聖師錄》)
  高郵州有一對鹳,雙雙棲息在南樓上。有人射死了雄鹳,只剩下雌鹳孤身棲息。過了十多天,一群鹳鳥帶著一只雄鹳飛來,讓它與雌鹳共巢,好像是在說媒。雌鹳一整天也不肯與這只雄鹳相伴,於是群鹳就都飛走了。這只孤鹳哀鳴不已,突然把嘴鑽入巢隙中,懸足吊在空中自盡了。當時的游人看到後無不驚訝感歎,紛紛作詩憑吊它,還為它立了“烈鹳碑”。
  詩曰:
  風雨南樓孑處哀,群雌粥粥浪疑猜。
  墨花一片韓陵石,消受詩人下拜來。

  鴿斗死(《聖師錄》)
  元代出任江浙平章政事的大臣巙巙,家中養了兩只鴿子,其中的雄鴿被貓吃了。家人找來另一只雄鴿和雌鴿相配,雌鴿憤怒地與它搏斗而死。
  謝子蘭作了一首《義鴿詩》來哀悼它,詩中說:“翩翩雙飛奴,其羽白如雪。烏員忽相殘,雄死雌躄躠。絕食累數日,悲鳴聲不歇。蒼頭配他偶,捍拒項流血。血流氣亦憤,血盡氣乃絕。嗟爾非鴛鴦,天配不再結。嗟爾非雎鸠,所性殊有別。於人擬共姜,之死同一轍。奈何閨壸內,往往少貞烈。夏姬更九夫,河間不堪說。聊為義鴿行,以激夫婦節。”
  詩曰:
  血灑雪衣甘斗死,心懸天日忍偷生。
  援琴漫撥求凰引,聽否悲吟義鴿行。

  相思鳥(《聞見偶錄》)
  相思鳥產於江蘇沿海一帶,福建中部也有。它的大小與麻雀差不多,紅嘴,黃綠色翅膀,外形非常可愛,聲音細小悅耳。雌雄二鳥飛行時一起同飛,休息時一起棲止。每到秋季,鄉下的人用網捕捉,拿到集市去賣。愛鳥人喜歡用雕刻精美的鳥籠喂養相思鳥,鳥籠分為兩格,只要把其中一只鳥關著,另一只即使放出去也不會飛走,它總是在鳥籠的上下左右來回飛翔,過一會兒就回到籠中。如果死掉一只,另一只也會悲鳴而死,這和比翼鳥很相像。
  詩曰:
  朝朝暮暮苦相思,思到魂銷欲盡時。
  心有千行萬行淚,何能說與主人知。

  鄱陽烈雞(《警心錄》)
  王楫是鄱陽的一位算卦占卜的人,家裡養了雌雄兩只雞。有一天,母雞正在照看小雞,家裡來了客人,王楫讓家童捉來公雞,把它殺掉待客。公雞大聲呼叫著,母雞聽見叫聲走過來,雙眼凝視著王楫,哽咽悲鳴,好像是哀求他不要殺公雞。王楫沒明白,還是把公雞殺了。母雞徘徊哀鳴,不再管這群小雞,整晚唧唧作聲,不吃東西,在台階下站著不動,呆呆的像醉了一樣。一會兒氣血上溢,堵塞了喉嚨,它便急促喘息著死去了。
  詩曰:
  求生不得枉號呼,割愛何心顧眾雛。
  如醉如癡滿腔恨,可憐到死尚模糊。

  顏氏鵝(《警心錄》)
  南宋慶元三年,有一位商人離開榷場,前往淮河地區,途中住在一家姓顏的人開的旅店。顏某告訴妻子,明天殺了公鵝招待客人。晚上聽到欄中群鵝悲鳴,早晨去捉那只公鵝時,群鵝上前咬住顏某的衣服,擋著不肯讓路。顏某拿著棍子把它們趕開,最後還是把公鵝殺了。它的那只雌鵝和兩只小鵝,都悲痛地騰躍而死。其余的鵝也都撲在地上,拍打著翅膀,連續七天不喝水也不進食。
  詩曰:
  雛隨母死婦隨夫,同類摧腸絕復蘇。
  釜繞游魂齊掩泣,旁觀談笑動心無。
  -----------------------------------

  四、慈愛幼子
  閩楚一帶有溺女的風氣,吳越一帶有焚子的習俗。忍心戕害自己的骨肉,上天的震怒遠未止息。請不要漠視身旁的鳥獸,它們對幼子的慈愛刻骨銘心。

  鹿恸子腸斷(《警心錄》)
  許旌陽年輕的時候喜歡打獵。一天,他射死了一頭小鹿,看到母鹿不停地為死去的小鹿舔舐傷口,過了好一陣也死去了。許旌陽覺得奇怪,就剖開母鹿的肚子查看,發現裡面的腸子全都斷裂了。許旌陽生起深切的悔悟,折斷弓箭,入山修行,後來得道成仙。
  李斯義點評說:一旦悔悟,即可步入聖賢之道。人們只是由於不知悔悟,若能誠心忏悔,痛改前非,其成就不可限量。
  鶴子點評說:“過了好一陣”這幾個字中,有多少心中的血淚!
  詩曰:
  殺心放下即仙心,慘聽哀鳴淚不禁。
  沉痛盡頭共兒死,此情無古亦無今。

  鹿胎草(《人譜類記》)
  陳朝的惠度,曾在剡山射中一頭懷孕的母鹿,它受傷後產下一頭小鹿,用舌頭把小鹿的身體舔干,母鹿才死去。惠度見到後十分難過,便扔掉弓箭,出家為僧,在嵊縣東修建了惠安寺。後來在母鹿死去的地方長出一種草,人們稱為“鹿胎草”。
  詩曰:
  舐兒痛恨徹心頭,禮忏蓮台悔未休。
  芳草萋迷埋鹿處,斑斑猶有淚痕流。

  孕鹿哀跪(《警心錄》)
  邵文立是梁朝人,世代以屠宰賣肉為業。有一次殺一頭母鹿時,正值它要臨產,母鹿哀切地向邵文立跪下,眼裡流著淚水。邵文立認為不吉利,把它殺掉了。不久他的身上起了惡瘡,於是他為自己的惡行悔恨自責,把家產全部變賣,修建了小莊嚴寺。
  詩曰:
  不恤充庖念子哀,血飛霜刃已戕胎。
  誰知哽咽心頭語,跪訴屠前怒未回。

  鹿母悲鳴(《警心錄》)
  有一個叫章邵的人,富有而貪婪。一天凌晨外出,在林中遇見了鹿,母鹿看到人便趕緊逃走,他抓住小鹿把它殺死,丟棄在林中。母鹿遠遠看見,不停地悲號。這天章邵本來有別的計劃,他的一個兒子剛剛成年,已經趕在他之前出門,走累了就在一棵大樹下打盹等著父親。章邵路過這裡時,看見有衣物包袱就起了歹心,抽刀刺穿他的喉嚨,搶了行李就跑了。等天色漸亮,他看看搶來的行李,發現殺的人正是自己的兒子。於是他大聲哀哭,痛悔不已,但已經晚了。
  鶴子點評說:無端殺害母鹿的幼子,頃刻之間自己的兒子也遭殘殺。天道的報應竟在一天內應驗,真令人敬畏!此人居心貪婪狡詐,平時若用因果報應的道理相勸,他必然態度蠻橫不信。即使惡報臨頭,也會以為命當如此,絕不改悔。他又哪裡知道,那些被殺的冤魂是決不會放過他的!
  詩曰:
  滿腔殺氣莽縱橫,不到兒亡氣不平。
  轉盼殺人還自殺,林中未斷鹿悲聲。

  麈愛子(《宣室志》)
  廬陵有一個叫吳唐的人,喜歡打獵,箭無虛發。正值春暖時節,他帶著兒子出門打獵,遇到一頭母麈與它的幼子在林中嬉戲。母麈發現了吳唐,立刻帶著幼麈逃走。幼麈卻不知害怕,跳躍著又跑了過來,吳唐發箭把它射死。母麈遠遠看到,驚慌地跑回來,發出陣陣哀鳴。吳唐趕緊把幼麈放在地上,自己藏到茂密的草叢中,等母麈回來舔舐幼子,又發箭把它射中。這時又來了一頭麈,吳唐剛把弩拉開,弩上的箭忽然自己射了出去,正好射中他的兒子。吳唐扔掉弩,抱起自己的兒子,捶著胸口大哭不止。忽然聽見空中有聲音喊道:“吳唐!母麈愛子之心,與你有什麼區別?”他驚訝地環視四周,忽然一只老虎撲了出來,折斷了他的胳膊把他殺死。
  詩曰:
  抱子號咷首試回,弩機未發萬靈哀。
  葉飛谷動風悲嘯,鬼導山君白日來。

  麑母隨號(《警心錄》)
  戰國時期,孟孫在一次打獵時捕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把它帶回去。母鹿跟在後面不停地哀鳴,秦西巴心中不忍,就把幼鹿放了。孟孫知道後發怒,趕走了秦西巴。過了一年,他又把秦西巴召回來,做自己兒子的老師。左右的人問:“秦西巴曾違背您的命令,為什麼現在又讓他做公子的老師?”孟孫回答道:“秦西巴連一只幼鹿都不忍心傷害,怎能不善待我的孩子呢?”
  詩曰:
  乾坤萬古不銷沉,只此慈悲一寸心。
  誰放西巴仙佛手,空山目送淚涔涔。

  猿乞子(《搜神記》)
  臨川東興有一個人,進山捉到一只幼猿,把它帶回家,那只母猿也一路跟到了他家。此人把幼猿綁在院裡的樹上給母猿看,母猿立刻向他叩頭,好像苦苦哀求的樣子。此人還是不肯放過幼猿,竟然把它打死。母猿大聲悲啼,撲地而死。剖開它的肚子,裡面的腸子已寸寸斷裂。事後不到半年,當地瘟疫流行,這家人全都死光了。
  顏光衷點評說:不忍心傷害一只幼鹿,可以成為公子的老師。而在母猿哀求之下狠心殺死幼猿,還配再做人嗎?我同時又有這樣的感想:母子親情出自天性,即使是身為動物,其痛失幼子的極度傷悲,還能感召疫鬼,何況是蒙受不白之冤的人呢?何況是仁人孝子的至誠之心所感動、所會聚,怎麼能不興雲澍雨、裂石貫日呢?
  詩曰:
  乞子猿哀颡搏庭,忍看並命血風腥。
  霎時樹杪陰雲合,恍惚虛空怒百靈。

  猿號追子(《傷心錄》)
  東晉時,大將軍桓溫率軍進入四川,路經三峽時,有人捉住一只幼猿。母猿沿岸哀號,隨船走了一百多裡也不肯離去,最終跳到船上,剛到就氣絕身亡。在剝取母猿的皮時,發現它肚中的腸子已寸寸斷裂。桓溫知道後震怒,下令把捉猿的人從軍中趕走。
  詩曰:
  百裡追兒徑躍航,峽雲陰慘不飛揚。
  沾裳只聽三聲耳,啼到無聲聲更長。

  猿遺乳(《傷心錄》)
  有一個姓彭的人善於射弩,進山打獵時,見到溪流對面一只老猴正在給幼子喂奶,就用弩射去,正中老猴的胳膊。老猴知道自己支撐不了多久,勉力抱起小猴喂奶,讓它吃得飽飽的。還摘下幾片樹葉,把剩下的奶汁擠在上面,放在小猴身邊。它的嘴裡發出嗚嗚的聲音,好像在教小猴怎樣取食,然後大聲悲叫著死去。幾只小猴圍在它身邊,也嗚嗚地又叫又跳,悲傷不已。
  詩曰:
  念乳無多暫止饑,相看含淚兩歔欷。
  秋風也似淒情甚,不忍溪頭卷葉飛。

  猿垂死乳子(《警心錄》)
  武平出產一種猿猴,它身上的毛像金絲一樣閃閃發亮,非常漂亮。小猴的色彩尤為奇異,它們性情馴順,總不離開母猴。母猴機敏難以捕捉,獵人就用毒藥塗在箭頭上,伺機射殺母猴。母猴受傷後知道自己不行了,就把乳汁灑在林中讓小猴吃,灑完後即氣絕身亡。獵人剝下母猴的皮,對著小猴鞭打,小猴見了就會悲鳴著爬下樹,束手就擒。每天晚上,小猴都要枕著母皮才能入睡,有的甚至抱著母皮跳著撲地而死。
  李斯義點評說:母猴與小猴,無論生死都相互眷戀,它們的慈愛與孝義都到了極處。獵人為了捉到小猴,先用毒箭射殺其母,天下沒有比這更狠心的了!
  詩曰:
  毒矢相加顧子悲,藏身無計誤金絲。
  乳中滴滴心頭血,腸斷慈魂入夢時。

  老猿悼子(《南史·魚復侯子響傳》)
  齊武帝在華林園設齋,祭奠他的兒子蕭子響,嗚咽痛哭了很久,左右大臣莫不垂淚。幾天後經過景陽山時,遠遠看見一只老猿跳躍悲鳴。隨行的後堂丞說:“這只老猿的幼子前幾天掉到懸崖下摔死了,老猿到處都找不到它,所以才這樣傷心。”齊武帝聽後又思念起子響,歎息哭泣了很久,難以自制。
  鶴子點評說:一個是嗚咽痛哭,一個是跳躍悲鳴。淚水為什麼止不住地流淌?喪子之痛為什麼如此難以承受?是唯有人類才這樣呢?還是所有動物都有同樣的愛子之心呢?
  詩曰:
  悼子崖顛骨未收,聞猿駐跸幾回頭。
  景陽山畔秋蕭瑟,水咽雲低各自愁。

  猿哀子不食(《合璧》)
  從前有人養了母子兩只猴,一天,小猴被一只老鷹殺死。母猴哀鳴著不吃任何東西,到廚房取來一片肉,頂在頭上,站在院子裡等著。那只老鷹果然來叼這塊肉,母猴迅速將它擒獲,兩手用力撕下它的翅膀,咬碎腦袋,吞吃它的腦髓。
  詩曰:
  只影淒涼老淚垂,啼聲不斷自忘饑。
  區區一脔償兒命,快絕猿心痛絕時。

  聞牛鳴(《左傳》)
  春秋時期,介葛盧到魯國訪問,聽見一頭牛的叫聲,就說:“它的叫聲是說:‘我所生的三頭牛,都被用做祭品殺掉了。’”有人向飼養牛的人詢問,情況果然如此。
  鐘伯敬點評說:這位智者的話語,使人頓生敬畏,不敢隨便殺生。不用等到彌勒菩薩降生,然後再說法勸化眾生。韓范曾經說過:“介葛盧能聽懂動物的語言,晉代高僧佛圖澄能從鈴铛的聲音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各種事物彼此相通的道理,往往超出了常人的經驗范圍。”讀書求知的人,對自己沒有見過的事,不要輕易加以否定。
  詩曰:
  悔生骍角失團圞,哽咽人前欲訴難。
  回首三犧成往事,可憐老淚尚闌干。

  羊恸羔自踯(《同生錄二編》)
  宋真宗在汾陰舉行祭祀時,看見一只羊在路邊徘徊,感到很奇怪,就詢問是怎麼回事。左右侍從禀告說:“今天御廚把它的羊羔殺掉了。”宋真宗聽了很不高興,從此宮中不再宰殺羊羔。
  鶴子點評說:據《冊府元龜》記載,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前往九成宮,路過顯仁宮,親手給皇太子寫了一道诏書說:“我昨天看見鹿群懷孕的很多,即使是沒有身孕的母鹿,它們的幼子也剛生下來不久。母鹿若是死去,幼鹿自己無法存活。這些動物沒什麼智慧,君王應當從自己的切身感受去保護它們。”
  又據《甲申雜記》記載,北宋時,御廚特意用羊羔的肉做成一道菜。宣仁皇太後說:“羊羔剛生下沒多久就遭宰殺,我對它的夭折感到很難過。”便拒絕食用,並下旨,今後在准備御膳時不得宰殺羊羔。
  又據《同生錄》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在祭祀前,按照禮儀規定進行齋戒。禮部尚書牛諒說:“古時的禮儀中有規定,在重大祭祀的齋戒期內,可以宰殺牛犢為食,以補養精神。”太祖說:“像這樣以太牢為祭禮的重大祭祀,每年也不是常有。如果持齋三天,就要宰殺三頭牛犢來供膳,這樣豈不是太奢侈了?儉約可以節制欲望,恬淡可以順養真性。如果不加節制,一味奢侈浪費,只能使損害物類的心得到增長,而對禮敬神明,為天下蒼生祈福,卻沒有任何益處。”牛諒說:“《周禮》是古人制定的,不能說是奢侈。”太祖說:“《周官》上所規定的禮法,後世不再沿用的很多。可對那些生活享用方面有利於自己的,就要借口效法古人,這是什麼用心呢?”
  古代那些仁德的君王,能以這樣的胸懷愛護生靈,是多麼令人敬佩!這些君王的話語極為重要,對於愛惜民力物命,培養國家元氣,具有重大的意義。
  詩曰:
  黼幄推恩轸物情,道旁羊踯訝哀鳴。
  玉盤片片羔兒肉,暗有慈魂哭子聲。

  羊乞產後死(《昨非庵日纂》)
  白龜年曾經到過仙人的洞府,得到一部寫在白絹上的道書,因此能識別鳥獸的語言。有一天他路過潞州,潞州太守知道他有異能,就把他請來面談。當時正好有軍士趕著大約三十只左右的羊群經過庭院,其中有一只羊怎麼鞭打也不肯走,還發出陣陣哀鳴。太守問白龜年:“這只羊說了什麼呢?”白龜年回答道:“這只羊說:‘我的腹中懷著羊羔,馬上就要臨產。若能等產下羊羔再殺我,死了也心甘情願。’”太守讓人留下這只羊,驗證一下白龜年說的對不對,果然沒多久就產下兩只羊羔。
  李斯義點評說:即使聽不懂鳥獸的語言,它們的歡喜和悲哀,仍然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動物愛護自己的胎兒,與人類又有什麼不同?因此對於有胎孕的動物,應該更加憐惜。
  詩曰:
  人羊轉毂讵荒唐,爭羨盈庖李贊皇。
  休怒行遲鞭見血,為兒一步一回腸。

  溺女感化(《廣信府志》)
  弋陽的方家墩有一戶姓吳的人家,家裡的母狗生了幾只幼崽,吳某讓僕人拿去扔到河裡,僕人卻私下把它們烹食了。當時母狗跟在僕人身後,親眼目睹了這一幕慘狀,它悲憤地嗥叫著,用頭撞柱而死。村婦們知道後感歎說:“連一條狗都知道愛護它的幼子,何況是人呢?”從此當地溺女的風俗便逐漸停止了。
  詩曰:
  母魂慘慘繞刀盤,溺女滔滔欲挽難。
  休薄吳兒心木石,村姑片語且回瀾。

  犬埋子骨(《述異記》)
  南北朝時期的劉宋元徽年間,石元度養了一條黃狗,生下一只白色的幼崽。母狗對它特別疼愛,總是銜著食物喂它。等白狗漸漸長大,常隨石元度出門打獵,這條母狗總在門外張望等候。後來石元度患了氣喘病,漸漸加重,生命垂危。醫生說:“必須用白狗的肺熬湯喝。”家人到集市上去買,沒有買到,只好殺了家裡的這條白狗,用它的肺敖湯。母狗痛失愛子,一連好幾天又跳又叫。家人把狗烹煮了,與客人一起吃,骨頭扔在地上。母狗就銜到一個空房裡,又移到後園的桑樹下,刨土掩埋,從早到晚都對著桑樹哀叫。石元度的病情最終還是沒有好轉,臨終前他對身邊的人說:“白狗湯也救不了我的病,卻枉殺了這條狗。”他的弟弟石法度,從此再也不吃狗肉。
  李斯義點評說:《左傳》記載,楚靈王聽說他的幾個公子被殺,傷心地撲倒在車下。讀了這些記載,就會知道愛憐幼子之情,人類和動物都是相同的。
  鶴子點評說:《呂氏春秋》記載:趙簡子的一位手下將領陽城的渠胥,患了重病。醫生說:“要能找到白騾的肝髒,病就能好,否則必死無疑。”趙簡子便殺了自己喜愛的白騾,取出肝髒給他。這與石元度病重,殺白狗取肺的事很相似。渠胥的病是否痊愈,不得而知。而石元度卻因為造下殺業,反而使病情加重而死。世上給人看病的醫師,千萬不要忽視動物的生命,否則會使病人的病情加重以致死亡。石元度臨終時所說的“枉殺”,不要以為是他的呓語。當知冤冤相報,人類和動物沒有什麼不同。他在說這話時顯得非常痛悔,大概是在彌留之際見到白狗向他索命,才有感而發的吧!
  詩曰:
  埋骨荒園桑土新,幾回銜飼歷酸辛。
  怕揮老眼思兒淚,滴到黃垆草不春。

  豚媪哭聲(《迪吉錄》)
  唐朝有一個人叫果毅,鄠縣人,每逢家裡來了客人,他總是買豬殺了招待。衛士家養的母豬生了十只小豬,都被他買光了。最後買的那只小豬在鍋裡還沒有炖熟,果毅正與客人們坐著交談,忽然聽見一個女人的哭聲。果毅以為是他的妻子,進屋去看,哭聲又沒有了。回到客廳,又聽見哭聲。再進屋去看他的妻子,哭聲又沒有了。這樣來回幾次,後來進到屋裡,就聽見哭聲在門外。到了門外,又聽見哭聲在屋裡。客人們都很震驚,在席上心神不寧。仔細聽這哭聲,好像在說:“生了兒女十個,都被果毅吃光了。”聽得清清楚楚,令人傷感,客人們個個都散去了。果毅受此驚嚇便得了病,過了幾十天就死了。長安城裡的人們都在傳說這件事。
  鶴子點評說:古德說:“欲知世上刀兵劫,且聽屠門夜半聲。”像這樣陰陰慘慘,真是滿門都被殺氣所籠罩。前來做客共享美味的人很多,討還命債時要找的卻只有一個。試問那時所受的痛苦,有哪個客人肯替你承擔?
  詩曰:
  彭生豕立逐與啼,媪哭豚兒更慘淒。
  說與老饕渾不信,暌車翻笑《易》無稽。

  狙指腹(《湘山野錄》)
  南唐後主李煜,一次在青龍山狩獵,網住了一只母猴。它看見李後主,淚如雨下,倒地叩拜,用手指著自己的肚子。李後主吩咐守林的官吏看護它,當晚生下了兩只小猴。回到朝中,李後主前往負責刑獄的大理寺審查案件,發現關押著一個被判死刑的婦女,因懷有身孕而推遲刑期,不久在獄中生下一對雙胞胎。李後主想起打獵時遇到的那只母猴,心有感觸,就減免了她的死罪,改為流放。
  詩曰:
  敢同暮四與朝三,但乞生兒死亦甘。
  解網主恩同感泣,一時佳話遍江南。

  鼠狼救子(《北夢瑣言》)
  相國張文蔚的莊園在東都的北坡,莊內有一個黃鼠狼的洞穴,裡面有四只幼子,被鑽入的一條蛇所吞食。當時這對黃鼠狼父母情急之下,便在洞口外培土,使出口剛能容下蛇頭通過。等蛇從洞穴裡出來,在培土的地方探出頭,黃鼠狼趁它來不及轉身,攔腰咬斷。然後剖開蛇的肚子,銜出四只幼子,還有微弱呼吸。這對黃鼠狼父母把它們放在洞外,銜來豆葉,嚼碎了敷在身上,四只小黃鼠狼都活了。如此微不足道的動物,竟有這樣的真情與機智!
  詩曰:
  狼子休雲盡野心,狡猊智勇讓渠沉。
  長蛇浪喜撐腸飽,殺業深時怨毒深。

  鶴自拔氅(《警心錄》)
  隋朝大業二年,太守何稠責令轄區各州縣,按規定數量上交羽毛。於是百姓四處捕捉,當地鳥類幾乎絕跡。烏程縣有人進山捕捉,見一棵大樹高百丈,上面有鶴築巢養子。想去捕捉,可是樹太高上不去,他們就找來斧頭准備伐樹。鶴知道這些人一定不會放過它,擔心樹被伐倒,會摔死自己的幼子,就用嘴拔下身上的羽毛,一片一片從樹上投下來。
  詩曰:
  氋氃戢影老巖阿,無術將雛避斧柯。
  願捨己身全子命,喜心比似怨心多。

  慈莺一(《同生錄二編》)
  吳遁客在御花園裡陪侍皇上,宮中有人捉走一只小黃莺鳥,母莺悲切地高聲叫個不停,直到把小黃莺送回,叫聲才安靜下來。於是他作詩記述此事,詩中寫道:“不念飛禽愛子情,綠陰深處捕雛莺。可憐調舌綿蠻韻,變作驚心痛裂聲。要識放麑堪托子,須知渡蟻得延生。還渠子母融融樂,禁苑須教莫浪驚。”
  鶴子點評說:教雛莺調舌鳴叫,是天地間活潑潑生機。失去幼子而驚懼不安,是天地間陰慘慘殺機。生與殺,全在人心之一念。古人有詩:“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望母歸。”讀來淒切動人。昨非庵有詩寫到:“鳥鵲哺雛時,萬分心愛護。一啄十余呼,一飛十余顧。辛苦養將成,蓦被罟師捕。哀鳴及追逐,我不忍聞睹。”屠赤水《戒殺詩》說:“物我從來本一真,幻形分處不分神。如何共嚼娘生肉,大地哀號慘殺人。”普願天下一切有愛心的人,為捕鳥人含淚誦讀這些詩句,這也是在勸化眾生啊!
  詩曰:
  睍睆聲和侑玉卮,宮娥笑打小黃鹂。
  煙花還我春無限,母子枝頭話別離。

  慈莺二(《太平廣記》)
  有人捉到一只小黃莺,養在竹籠中。黃莺父母翅膀挨著翅膀,從早到晚在籠外哀鳴,不時前來喂它,見了人也不躲避。一天,這家人把小黃莺移入另一只籠子,悄悄藏到別的房間。這對黃莺父母銜食回來,看見鳥籠空了,就旋繞著飛來飛去,不停地悲鳴。其中一只投入火中而死,另一只撞鳥籠而死。
  詩曰:
  此恨綿綿死未平,為兒激烈太傷情。
  金衣公子心悲否,無復爺娘喚汝聲。

  免母鹳悲傷(《警心錄》)
  江蘇太倉劉家河有一座天妃宮,是明朝永樂年間修建的寺廟。一天,廟裡的僧人從外面回來,看見鍋裡煮著兩只鳥蛋,就問是從哪裡來的?童子回答說:“在鹳巢中掏來的。”僧人讓他趕緊放回巢中。小童說:“鳥蛋都煮熟了,放回去也活不了。”僧人說:“並不指望它們能活,只是為了讓母鹳免除悲傷。”過了幾天,忽然從巢中飛出兩只小鹳。僧人頗感驚異,就叫童子再到鳥巢去看,果然是那兩只煮過的鳥蛋孵成的。鳥巢內還留下一塊木料,長一尺左右,上面有五色花紋,散發著馥郁的香氣。小童取下這根香木,供在佛像前面。後來有日本的船只躲避風浪停泊在河濱,船上的人到寺裡看見這根香木,願出五百兩銀子買下,僧人同意了。幾年後,這位日本人又來中土向朝廷進貢,順便拜訪那位僧人,卻已經去世了。僧人的弟子問起那根香木是什麼寶物?他回答說:“這種香木焚燒時,能使死去的靈魂返回身體,它是聚窟洲所出產的返魂香。”
  詩曰:
  縱非完卵免親傷,三復僧言意味長。
  安得眾生無夭札,不煩更覓返魂香。

  鳥帶箭喂雛(《同生錄二編》)
  魏國大將鄧艾率兵攻打涪陵時,看到一只鳥正在喂雛鳥,就用弓箭向它射去。第一支箭射來,那只鳥趕緊躲避,可是幾只幼鳥還在原處,它不忍心飛得太遠。鄧艾接著再發一箭,將它射中。那只鳥帶著箭一個一個喂完雛鳥,又銜來食物放在它們身旁,好像是在教它們自己取食,然後哀鳴著氣絕而死。這幾只雛鳥圍著它,一起一伏地哀鳴不已。鄧艾非常悔恨,說:“我違逆了物類的本性,恐怕是不久於人世了!”
  詩曰:
  驚弦欲避顧雛棲,帶箭驚惶意慘淒。
  至竟英雄回首易,悔心幾個鄧征西。

  黃衣女乞兒命(《警心錄》)
  衢州的一位裡長到一戶村民家催租,這家人很窮,沒有東西招待他,唯有一只正在孵小雞的母雞,便准備把它殺了。裡長恍惚間好像看見桑樹下有一位黃衣女子,前來向他乞求饒命說:“我自己死了倒沒什麼,只是為我的孩子還未出生而深感難過。”他非常驚異,就走到房子旁邊,看見一只母雞正在孵小雞,這家主人正要宰殺它,裡長趕忙加以阻止。下次再來這戶人家時,這只母雞正照管著孵出的小雞,見到裡長,它又蹦又跳,好像是在謝恩。裡長離開這戶人家,剛走了幾百步遠,一只老虎突然跳了出來。這時那只雞飛撲上去,用嘴啄老虎的眼睛,他才脫離危險。
  詩曰:
  片念仁慈轉殺機,伏雞誰遣幻黃衣。
  柔腸兒女尋常事,不料雄心奪虎威。

  雞囑兒女(《勸誡類鈔》)
  常熟有一位差役到鄉下催糧,住在一家旅店。夜裡他聽見鄰居有一位婦人叮囑兒女說:“明天早晨主人要殺我招待官差,我死後你們要各自小心,門檻內外不要停留,主人的腳下不能去。”第二天,差役挨戶催糧,由那家鄰居負責供飯,主人捆住母雞,已經操刀准備宰殺,一群小雞繞著母雞悲鳴。差役急忙上前說:“趕快停下!你把這只母雞和這群小雞送給我放生,我來替你交公糧。”這家人欣然同意,把這些雞都給了他。
  幾年後,這位差役到三峰寺要求出家。寺裡的長老說:“你如果真心想削發出家,必須請求全寺的僧人同意三天不燒火做飯,這樣才能收留你。”差役挨個懇求僧眾的同意。滿三天後,正要出門取火,忽見一只猛虎守在門口,大家紛紛埋怨他。差役說:“大家已為我挨了三天餓,我就是死了也甘心,讓我去取火吧!”便出門取火,老虎並沒有傷害他。後來他終於悟道,修成了正果。
  [附錄] 《廣信府志》記載:興安有一位姓鄭的差役,到鄉下催糧。夜裡就宿時,隱隱約約聽見隔壁有人在說:“我明日就要被殺,你們要自愛,不要擾害人。”再仔細聽,其聲咿咿喔喔,原來是母雞在和小雞說話。清晨,他對這家主人說:“不用殺雞招待我,還是把它送給我放生吧。”差役帶著這只雞離去,路過岑山時,它突然奮力飛入一個山洞。差役跟著進去,看見裡面滿地都是銀子。他感歎道:“這是上天賜給我的吧!我該怎樣使用它們呢?”於是建橋修路,盡力行善。後來他棄家為僧,終身奉守戒律。
  詩曰:
  蠹吏回心便好人,雞窗絮語豈前因。
  余生虎尾掉頭去,笑悟碧空身外身。

  雙鯉救子(《迪吉錄》)
  吳江人劉子嶼,自己有一所魚塘。到了冬天,他修了一個擋水的低壩,准備把魚塘裡的水放掉,然後捕捉塘底的魚。水放了將近一半,他看見兩條大鯉魚跳出低壩,然後又跳回來,這樣進出好多回。劉子嶼覺得奇怪,就走過去看是怎麼回事,原來有幾百只剛產出的小鯉魚聚集在一個洞裡,被低壩擋住游不出去。這兩條鯉魚往來跳躍,用口銜著小魚救它們出去,即使身陷死地也在所不惜。劉子嶼心情沉重地歎了口氣,便挖開低壩把魚放走了。過了兩年,他在鋤地時挖到了金子,因此成為巨富。
  顏光衷點評說:世上正是這些情深意重的生靈,不論在什麼地方都讓人憐惜和感動。這兩條鯉魚奮不顧身地搶救幼子,活生生地刻畫出仁人孝子慈悲博大的胸懷,充溢於天地之間。
  鶴子點評說:彭尺木《南園放生池碑銘》說:“勿謂是魚,其形甚細。苟含生性,天地同氣。”又雲:“爾有室家,魚有妻子。相呴相濡,至於沒齒。”讀來令人猛發慈悲心。
  詩曰:
  銜兒騰出幾躊躇,盡室難依丙穴居。
  同隊不須過河泣,主恩波及到枯魚。

  鳝護子(《傷心錄》)
  學士周豫的家中有一次烹煮鳝魚,其中一條鳝魚向上弓起身子,用頭和尾煮在鍋裡支撐著。驚訝地剖開它的肚子,原來裡面有很多魚卵。這才明白動物們甘心忍受痛苦,竭盡全力保護自己的幼子,竟然到了這種程度。
  俞仲寬點評說:佛經上說:“一切畏刀杖,無不愛壽命。”所以遭到捕殺的禽鳥飛上書案,向魏君請求救助。無路可逃的走獸躲進廬捨,向歐氏請求庇護。最近又聽說周學士家煮鳝的事,更加感歎一切生命對幼子的愛戀之情,令人倍加哀憫。當它們遭到捕捉,望著身邊的親人卻不能再次相聚,獨自在痛苦中走向死亡,在悲憤中結束生命。它們或是慘遭宰殺割裂,或是被活活投進滾燙的水中,受盡折磨,痛徹骨髓。令人想起來汗毛直豎,說起來心神不安。今天的人們只要自己的孩子受點小傷,就心疼得不行。可殺害動物時卻恣意妄為,手段慘毒,沒有任何憐憫。真是太沒有同情心了!
  劉念台先生在《人譜》中說:“鳝魚又叫護子魚,善良的人不忍心吃它們。”試看這條鳝魚在被烹煮時還不忘捨身護子,吃的人可以盡享美味,讀者卻不免鼻中酸楚,流下淚來。鳥庵道人的詩中說:“有命盡貪生,無分人與畜。魚鱉無聲類,見死瞪兩目。掙命砧幾間,張口不能哭。死猶護其子,鳝烹將身鞠。”還有詩人在《戒殺瑣詠》中寫道:“毋謂動物蠢,愛生同吃緊。黑魚惜其胎,曲腰就湯殒。”說的都是鳝魚護子的事。
  詩曰:
  饔人鹽豉久調和,沸镬旁觀慘若何。
  一點護兒心不死,自身余肉已無多。

  魚乳(《冊府元龜》)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在西宮觀魚,他看見魚在水中不斷躍起,就問是什麼緣故。捕魚的人回答說:“這是魚正在產卵。”太宗於是下令停止捕魚。
  鶴子點評說:此時的西宮水面上,一片生機洋溢。這和《詩經》中頌揚當年周文王巡視靈沼,水中魚兒紛紛躍起的歡快景象,是多麼相似!
  詩曰:
  微生呴濕沐皇仁,新乳魚兒躍錦鱗。
  藻影花光朝雨後,綠波滟滟十分春。

  魚為子貸命(《慈心寶鑒》)
  李沖元准備殺一條魚時,想起了做過的一個夢。夢中有一位穿黑衣的婦人對他說:“我腹中有五千個幼子。我若是活著,這五千幼子就能活。我若是死了,這五千幼子就得死。請您慈悲哀憐,饒我一命。”於是李沖元就把它放生了,並立志戒殺。後來在水邊拾到了一顆寶珠。
  詩曰:
  曾聞薛偉化魚身,魚腹如何也幻人。
  但貸兒生甘就死,慈心極處每通神。
  -----------------------------------

  五、撫恤孤兒
  同是父母所生,幼小的孤兒令人憐憫。他們無依無靠,常常沒吃沒穿。動物也要撫育失去母愛的幼兒,它們的善行往往令人動情。

  斗谷於菟(《左傳》)
  春秋時期,楚國的斗伯比從小失去了父親,他的母親是鄖國國君的妹妹,因此就和母親一起到了鄖國,在那裡的宮中長大。後來斗伯比與鄖國國君的女兒發生私情,生下了斗子文。鄖國國君的夫人不想讓女兒的事被別人知道,就派人把所生的嬰兒丟棄在雲夢的荒澤之中,卻被一只老虎收養,用虎乳喂他。鄖國國君在一次打獵時看到這一情形,感到非常奇怪。回到宮裡,鄖夫人將實情告訴了他,他便派人把孩子抱回,並把自己的女兒正式嫁給斗伯比。楚國人把用乳汁哺育小孩稱為“谷”,把老虎叫做“於菟”,因此就給這個孩子起名為“斗谷於菟”。“斗”為姓,“谷於菟”意為“被老虎喂養的孩子”。後來他長大成為楚國賢明的令尹,史稱“令尹子文”。
  鶴子點評說:《詩經》上說:“誕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置之寒冰,鳥覆翼之。”詩裡是說,周朝的先祖後稷降生時,人們以為不祥,就把他扔在隘巷中,有牛羊用自己的奶喂養他。把他扔到寒冰上,有鳥飛來用翅膀為他遮寒。自古聖君賢相,出生後常常遭遇患難,得到身邊千萬生靈的呵護,不止是楚令尹子文一人如此。
  詩曰:
  呱呱何在隱深蘆,夢澤風雲氣象殊。
  豈識他年賢令尹,無人乳哺遣於菟。

  虎憐孤苦(《警心錄》)
  婺州的根溪有一位李婆婆,已經六十多歲了,她的幾個兒子相繼病死,只剩下一個七歲的孫子與她相依為命。這年春天,李婆婆領著孫子去采茶。突然一只老虎從林間躍出,撲上來抓住她的孫子。李婆婆挺身向前,拉住老虎大哭,向它敘述自己的孤苦遭遇,並且說:“還不如把我吃了!”老虎聽著聽著,垂下眼睛,耷拉著耳朵,好像慚愧後悔的樣子,急急忙忙跑走了。李婆婆又悲又喜,帶著孫子回到了家。
  李斯義點評說:語意悲切,連老虎這樣凶猛的動物也為之感動。《周易·中孚》說:“信及豚魚。”意思是“至誠懇切,連獸類、魚類也受到感化”,事實的確如此。
  詩曰:
  虎前痛哭訴酸辛,乞宥孤孫食老身。
  羞惡心中兼恻忍,誰雲物性不如人。

  犬哺貓(《宋史》)
  宋朝時有兄弟二人。哥哥張孟仁,妻子鄭氏。弟弟張孟義,妻子徐氏。兄弟倆在一起生活,沒有分家。妯娌二人親密無間,共有的財物即使是一根線也不私用。家裡有一只正在喂奶的母貓被人偷走,另外的一條狗就代替它喂養小貓。宋太宗知道這件事後,下旨表彰他們,稱贊他們的家庭為“二難”。
  詩曰:
  未聞黃耳哺烏員,失乳遺孤慘可憐。
  一視同仁忘物我,滿庭春盎太和天。

  李氏貓(《警心錄》)
  大庾嶺有一個姓李的人,家裡養了兩只母貓,各產下四只幼崽。兩只母貓輪流出外覓食,互相為對方的小貓喂乳,習以為常。十多天後,一只母貓被狗咬死。另一只母貓就把它的四只幼崽都叼到自己的窩裡,和自己的幼崽在一起。新來的幼崽生氣叫喚,感到很不安。這只母貓便圍在它們身邊,一個個舔著它們,情真意切,不忍心將它們捨棄。時間一長,母貓的奶供不上,身體一天天瘦弱,但還是像從前一樣奔走照顧這些小貓,直到它們過了哺乳期能自己進食為止。
  李斯義點評說:把愛護自己孩子的心,擴展到別的孩子身上,並且始終如一,這便是聖人以天下萬物為一體的意境,想不到動物竟能有這樣的襟懷!
  詩曰:
  生死交情若此深,陵孤遑復念苔岑。
  試思一樣同胞視,何等慈悲懇到心。

  貓代乳(《聖師錄》)
  唐朝時北平王的家中,有兩只貓在同一天生崽。其中一只死了,它的兩只幼崽餓的咿咿直叫,聲音非常淒切,還不知道自己的母親已死。另一只貓正在喂自己的幼崽,起身聽了聽,趕緊跑過去救護,銜過一只幼崽放在自己的窩裡,又跑過去銜來另一只,趕緊給它們喂奶,就像對待自己的幼崽一樣。
  詩曰:
  訝母酣眠喚不醒,咿咿索乳兩伶仃。
  此情慘痛憑誰告,難得關心掩淚聽。

  鳥覆棄嬰(《東觀紀》)
  東漢的敬隱皇後出生時,正好遇上動亂,她的母親把她遺棄在南山下。當時正值隆冬,異常寒冷,她在野外過了兩個晚上也沒凍死。她的養父母偶然從這裡經過,聽見嬰兒的哭聲,覺得很可憐,就過去察看。見到有飛鳥張開翅膀為嬰兒遮寒,覺得非常神奇,便把她帶回去撫養,就是後來的敬隱皇後。
  詩曰:
  雪裡啼聲竄虎狼,阿嬌歸抱外家藏。
  翩翩孰庇椒房貴,莫是丹山老鳳凰。

  鵲替哺(《聖師錄》)
  大慈山的南面有一棵大樹,樹上有兩只雌鵲,各自築巢生子。其中一只雌鵲被凶猛的大鳥所害,兩只幼鳥失去母親,啁啾鳴叫不停。另一只正在喂養自己的幼鳥,聽見叫聲心生憐憫,趕緊飛過去救護,把它們都銜到自己的巢中喂養,就像自己的幼鳥一樣。
  詩曰:
  昨同樾蔭恸離俦,銜子巢中撫字周。
  底事風人詩未及,均平心但美鸤鸠。

  來鶴寺鹳(《警心錄》)
  邵伯埭有一座來鶴寺,與佑聖觀為鄰。明朝嘉靖癸巳年,有兩只雌鹳在這裡分別築巢,各自喂養著兩只雛鳥。佑聖觀的那只鹳被人射死,它的兩只雛鳥在巢中嗷嗷鳴叫,每天都靠來鶴寺的鹳來喂它們。來鶴寺的鹳對待它們就像自己的幼鳥一樣。等它們羽毛長成,就要飛走時,雌鹳在後面飛鳴追逐,依依不捨。當時聽說這件事的人,都覺得很不尋常。
  李斯義點評說:第五倫是東漢時期的大臣,為官奉公守法,襟懷坦蕩。曾經有人問他有沒有私心,他回答說:“我哥哥的孩子得病,我一個夜裡要去探望十次,但回來就能睡著。我自己的孩子有病,雖然不用去探視,但整個晚上也睡不著。”表示自己在對待哥哥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的態度上,還不能完全沒有私心。何況是鄰居的關系,就更疏遠了。與自己的子女同等對待,想不到鳥類卻能做到。
  詩曰:
  哺雛如母憫牙牙,故侶同棲歷歲華。
  身在東家夜常起,婆心一半在西家。

  慈雞說(《廣虞初新志》)
  陳先生在京城做官,他的夫人回家鄉後,早晨沒人叫他起床。他擔心到官署會遲到,就養了一只公雞讓它早晨打鳴。又養了一只母雞與它相伴,不久就開始下蛋。僕人多事,作了一個窩讓母雞孵卵,四只小雞剛孵出來,母雞就死了。窩裡的四只小雞悲鳴不已,好像失去了依靠。公雞喪偶後,也忘了這幾只小雞是誰的,不久又買來一只母雞與它相伴。這只母雞來了以後,繞著這幾只小雞的籠子轉悠,好像看它們幼小就失去母親,心生憐憫。陳先生讓僕人打開雞籠,把母雞放進去。這只母雞招呼著幾只小雞,像自己的一樣,有時用翅膀護著它們,有時又讓它們伏在自己身上,帶著它們到處找吃找喝。那四只小雞高高興興地依戀著它,以為是母親又回來了,從此不再悲鳴。
  陳先生不禁感歎道:“雞中也有繼母嗎?雞中也有能慈心對待前母之子的繼母嗎?古人說雞有文、武、勇、仁、信五種品德,可誰知道它們還有一種品德,真令人驚歎。不過慈愛的天性,動物雖然也有,卻不是全都具備。而慈愛的天性連動物都有,人難道會沒有嗎?為什麼許多人還是沒有呢?正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所以天下凡是能得到繼母慈愛的人,應該知道自己有多麼幸運。而天下凡是身為繼母,卻不能善待前妻子女的人,應該引以為戒。”
  陳先生還在他的繼母壽誕這一天,在跋中寫道:“我們兄弟幼年就失去了母親,多虧繼母張太孺人像親生子一樣撫養,才得以長大成人,她對我們的慈愛真是出自天性。然而像她那樣的繼母,世間百中無一。現在看見窗下的母雞對幾只小雞能有這樣的慈愛,不禁深為這幾只小雞感到慶幸,同時也更加感念我們兄弟當年的幸運。”
  詩曰:
  伯勞哀泣繞親車,此獨恩勤更有加。
  倘使萱庭盡慈愛,孤兒何至衣蘆花。

  雞翼雛(王福徵述)
  我家近年買了一只白色的母雞。不久又買了四只小雞,其中一只被老鼠咬死。小雞們沒有母親照料,日夜哀叫。這只白雞愛憐地看護著它們,總是給它們喂食。早晨等小雞們吃飽後,帶著它們去曬太陽。它趴在地上展開翅膀,讓小雞們環繞著依偎在它的身上,好像擔心它們趴在地上受涼。傍晚就領著小雞們回到雞籠,有不知道回籠的,就把它領到籠口攔進去,然後自己也進到雞籠裡看護它們,每天都這樣。後來小雞漸漸長大,雞籠裡住不下,就領著它們到雞群中過夜。過了一年多,又買來一只小公雞,遇到有別的雞來啄這幾只小雞時,它總是憤怒地和它相斗。若這時又有雞在啄別的小雞,它便放下剛才這只,又去和那只雞相斗。另外在我的二姑家,一只孵卵的母雞保護別的小雞,情形也與此相似。為什麼動物撫恤孤兒的情況處處都有呢!
  詩曰:
  食息呼雛夙夜偕,相依如母戲苔階。
  是何風日太初世,繪出融融無我懷。

  鵝護雛(《警心錄》)
  常州的陳四家,養了黑白兩只母鵝,兩個窩離得很近,各自哺養著幾只小鵝。不久,黑鵝死了。白鵝每天早晨都去黑鵝的窩,叫上那幾只小鵝,和自己的小鵝一起到園中覓食。晚上還要領著它們回到窩裡才離開。
  李斯義說:以愛護自己子女的心,來愛護他人的子女。這樣的高尚品德,在動物中竟然也能見到。可是世間那些殘忍成性的人,以骨肉為敵,不但不會養育他人的子女,反而連他們的棲身之所也要侵吞,這又是怎樣的居心?
  詩曰:
  朝暮看雛各出窠,垂憐一日幾摩挲。
  故園更有淒情處,紅掌青苔舊跡多。

  蛛留一絲(《警心錄》)
  陳恂六有一次坐在屋檐下,看見一只大蜘蛛在檐邊結網,另一只小蜘蛛在它的右邊結了個小網,與大網相連。一會兒大網破了,大蜘蛛把全部蛛絲都收回腹中,准備另找地方結網。最後只剩下右邊的一根絲,這根絲牽著小網,如果收走,小網肯定會毀。這只蜘蛛為此在梁柱間徘徊,遲疑了很久,最終還是沒有收就走了。
  李斯義點評說:世上需要由成年撫育幼小,強者保護弱者。若勢力強大者只圖自己方便,毫不顧及弱小者的利益與生存,便喪失了最起碼的同情心。如果能於此時停下來替別人想一想,就會給很多的人帶來恩惠。
  詩曰:
  巧蛛收網雨黃昏,欲去遲疑小網存。
  人世張羅爭利己,誰留缱绻一絲恩。
  -----------------------------------

  六、眷念故舊
  衣裝以新穎為佳,知交以故舊為美。古樸的風俗早已消失,人們日漸視同陌路。感念動物的深厚情誼,仿佛向我們含淚傾訴。

  義鹿冢(《聖師錄》)
  銀台的侯廣成先生家,將一頭鹿在堯峰山上放生,已經好幾年了。侯先生去世後,這頭鹿跳著撲在地上撞斷了自己的角,幾天不吃東西也死了。山上的僧人悲憐它,將它埋葬,立碑名為“義鹿冢”。
  徐仲光贊道:離開圈養的藩籬,在山野間自在徜徉。依托主人的慈愛,免於被宰殺的厄運。生前蒙受大恩,死時緊緊相隨。仰天長呼,道不盡無窮的哀痛。以身相殉,山僧默默為你送行。鹿角摧折,肝腸欲裂。孤峰長眠,一抔黃土。
  詩曰:
  嘯傲深山樂未曾,侯嬴死後恨填膺。
  年年鹿冢憑誰薦,一掬寒泉付老僧。

  象悼亡(《博物志》)
  日南郡向朝廷進貢了四頭大象,雌雄各兩頭,其中一頭雌象死於九貢。到南海一百多天,那頭雄象的身上塗著泥土,不肯飲酒吃肉。負責接待的官員詢問原因,雄象便流下眼淚,顯得很哀傷。
  詩曰:
  象中荀粲黯神傷,身辱泥塗肉味忘。
  宴爾新婚花燭爛,何人回念舊糟糠!

  能仁寺猴(《警心錄》)
  南宋淳熙年間,知策長老在山陰能仁寺擔任住持,養了一只猴子,非常馴順,給它起名叫“孫大”,後來送給了總管夏侯恪。知策長老每次拜訪夏侯恪時,猴子認出長老的轎子和僮僕,就跳過來拉住不放。夏侯恪很憐惜它,就把它又送還給知策長老。長老在山中當了六年住持,想辭去職位,眾人都不同意,他就在一個凌晨獨自離去。這天猴子感到跟平時不同,就流淚絕食,不到正午就死去了。
  李斯義點評說:世人經常為了種種目的而棄舊求新,這只猴子卻只依戀舊主。人若能如此,豈有背叛主人、欺瞞君王的不忠行為呢?
  鶴子點評說:這只猴子竟以死送別,情感未免過於激烈,但遠比那些朝秦暮楚的人強多了。每當夕陽西下,撿拾林中橡栗的時刻。或是秋風吹破窗紙,落葉瑟瑟紛飛的夜晚。只身孤影,呼叫愛猴之名,卻再也沒有回應。此時此刻,長老的心中該是多麼的感傷!
  詩曰:
  捨舊謀新恥未能,六霜丈室伴禅燈。
  淒惶亦欲追隨去,又恐關河累老僧。

  東峰雙猿(《池北偶談》)
  鐵漢和尚住在金陵牛首山東峰下,獨自修行了幾十年。他養了兩只小猿陪伴自己,若有什麼東西想讓它們去拿,二猿都能明白他的意思。鐵漢和尚與龍眠的方拱乾學士(號坦庵)很投緣,專門蓋了一間房子,方學士來時便住在裡面,門上的匾額題為“坦軒”。和尚圓寂後,二猿悲鳴不食而死,葬在和尚的塔邊。方學士給鐵漢和尚遺像題詞道:“兩個猕猴杖一根,獻花石上獨稱尊。怪公事事能超脫,留此贓私誤子孫。”
  鶴子點評說:這件事與唐代潭州華林寺善覺禅師的兩只虎侍者大空、小空很相似,但沒聽說大空、小空也隨禅師圓寂而死去。
  (注:《五燈會元》等記載,唐代觀察使裴休,前來拜訪華林寺善覺禅師,問道:“您有侍者嗎?”禅師答道:“有一兩個,只是不能見客。”裴休問:“在什麼地方呢?”禅師叫道:“大空!小空!”兩只老虎從寺院後面走了出來,裴休見了很害怕。禅師對兩只老虎說:“現在有客人,你們回去吧。”兩只老虎哮吼著離去。裴休問道:“您是怎麼修行的,能使老虎馴服?”禅師沉默了一陣,然後說:“明白了嗎?”裴休答道:“不明白。”禅師說:“我常念觀世音菩薩。”)
  詩曰:
  無心鴻爪印泥中,畫裡雙猿侍遠公。
  一切有情都有性,可能拋性說真空?

  巧哥捷兒(《柳崖外編》)
  紹興人程生去四川給人做幕僚時,帶著一只八哥和一只猴子,他給八哥取名為“巧”,給猴子取名為“捷”。有客人來時,猴子就會前去接待引路。客人坐時,八哥就會招呼客人喝茶。平時用到的一些小的東西,就讓八哥銜來。客人取笑他說:“詩人林逋以梅花為妻,以鶴為子。你大概是想讓‘捷’為僕人,讓‘巧’為妾吧?”捷與巧,彼此也非常相好,常常一左一右跟著程生,非常聽話。它們兩個只要一會兒不見,就互相尋找,找到後就更加要好。
  一天,程生在小院飲酒賞花,令猴子看門,不讓俗客進來。又對八哥說:“巧兒,我的圍帶在屋裡,去幫我取來。”八哥聽命飛入屋裡,剛出房門,突然有一只老雕從空中飛來捉住它。八哥估計自己逃脫不了,松開口讓圍帶落在花階上,呼叫道:“程相公!程相公!八哥被老雕捉去,帶子在花階上。”又叫道:“猴哥!猴哥!”聲音愈加悲哀,漸漸遠去。程生聽到叫聲回頭一看,不見了巧哥,台階上圍帶還在,上面有滴滴鮮血,羽毛在空中紛飛。程生大叫一聲,把酒杯扔出十多步遠,又把坐凳差點摔碎。一會兒猴子來了,向天哀號,一跳四五尺高,面目猙獰地拍打著雙手,繞著圍帶和八哥的血跡轉了幾十圈。程生對它說:“捷,我與你和巧哥性命相依。今天巧哥被惡雕所害,你能為我洗雪這個恥辱,為巧哥報仇嗎?”猴子點點頭,好像明白他的意思。
  官署前有一根幾丈高的旗竿,靠近頂部有一個斗形。猴子早晨起來,拿著一只小雞,順著旗桿爬上去,蹲在斗裡,用一只手舉著小雞露在斗的外邊。一只雕盤旋而下,快要到斗形時,猴子躍起把它抓住,仔細看了看,把它撕裂,下來放在程生面前。程生問:“這是殺我巧哥的那只雕嗎?”猴子擺了擺手表示不是。第二天凌晨,猴子又舉著小雞爬到斗裡,快到中午時,抓獲了兩只雕,把它們撕裂了,又放到程生面前。程生問:“這兩只雕中有殺我巧哥的嗎?”猴子還是擺擺手。
  到了第三天,一群雕在大樹間盤旋,猴子到廚房取了一升左右的碎肉,撒在地上,然後藏在樹間。群雕飛下搶食,猴子審視了很久,突然跳下來抓住一只,急忙跑到程生面前,把這只還活著的雕緊緊按住。程生問:“它就是殺我巧哥的那只罪雕嗎?”猴子點點頭。他又問:“你怎麼知道呢?”猴子指著那只雕的翅膀,裡面夾著血片,爪子上還掛著紅線。仔細一看,正是八哥平時所系的。程生設好巧哥的靈位,對猴子說:“捷兒,行刑!”猴子於是撕開雕的身體讓血流出,滴在巧哥的靈位前,然後把它一片片撕碎。拜祭之後,程生和猴子都不勝傷感。
  詩曰:
  同群鳥獸且忘形,驟聽哀號入杳冥。
  妙手空空仇已得,血風灑處泣幽靈。

  詩送野賓(《警心錄》)
  王仁裕曾在漢中巴山任職,有捕獵的人送給他一只小猿。它又小又聰明,王仁裕很愛憐它,取名叫“野賓”,意為山野中的來客,一叫就答應。後來它長得很強壯,拴得稍松一點,它逢人就咬,就是用鞭子抽打也不怕。於是王仁裕就在一條紅綢上題了首詩,系在它的頸上,詩中寫到:“放爾丁寧復故林,舊來行處好追尋。月明巫峽堪憐靜,路隔巴山莫厭深。棲宿免勞青嶂夢,跻攀應惬碧雲心。三秋果熟松梢健,任抱高枝徹曉吟。”並派人送入孤雲兩角山,把它放了,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後來王仁裕任職期滿,進入四川,行到嶓冢廟前,看到漢江邊上有一群猿猴從峭巖上連臂相繼而下,到江邊喝水。其中有一只高大的猿猴離開猴群走向他們,在路邊的古樹間垂身往下看,脖子上的紅綢還在。隨從的人指著它說:“這不是野賓嗎?”大聲叫它的名字,每次它都答應。王仁裕停下馬,看了它很長時間,不覺心中有些傷感。他放開馬缰繼續向前趕路,野賓哀叫了幾聲離去。一行人在山路上走了很遠,還能聽見猿猴低沉淒切的聲音。王仁裕於是又作了一首詩:“嶓冢祠邊漢水濱,此猿連臂下嶙峋。漸來仔細窺行客,認得依稀是野賓。月宿縱勞羁绁夢,松餐非復稻粱身。數聲腸斷和雲叫,識是前年舊主人。”
  李斯義點評說:久別相逢,悲喜交加。野賓和主人兩情依依,不忍分離,就像故友重逢一般。讀到此處,令人為他們的離別感到惋惜。
  鶴子點評說:黯然銷魂的愁緒,唯有離別時感受最深。這兩首詩纏綿婉約,和江淹所作的賦,意境相近。相比之下,描寫野賓的詩句要更加鮮明生動。
  詩曰:
  紅绡詩就諷回環,送別孤雲兩角山。
  嶓冢重逢各含淚,余聲猶繞亂峰間。

  犬戀主(《警心錄》)
  復州的簽判廳主管官府各個部門的錢物,因此常要養狗來防范盜賊,其中有一條黃狗已經養了十多年。吳興人周砺在此任職時,對它尤其加意喂養,這條狗就像感恩似的,經常坐臥在他身旁。他任職期滿後,侄子周皋繼任,由於家裡的小孩較多,擔心被狗嚇著,就牽著它送到了蓮台寺。第二天這條狗又回來了,這樣反復了好幾次。周砺此時還沒有離開復州,一次前去拜訪周皋,這條狗認出了他乘坐的轎子,就迎上去繞著轎子戀戀不捨。等周砺乘著轎子離開時,它就一直跟在後面。周皋明白了它的意思,把它帶進了返鄉的船裡。船到達巴河時,這條狗登岸還未返回,船夫就解開纜繩開船東下。它望見了,急得又蹦又跳,嗥叫著追趕了三四十裡。周砺看到後,忙叫小船把它接來,上船後這條狗欣喜不已,一路跟著主人到達湖州。
  詩曰:
  托君宇下感恩多,古剎回頭怅若何。
  邂逅主人無限喜,看渠逐棹下巴河。

  貓戀主(《聖師錄》)
  蘇州齊門外的陸墓村有一戶平民,欠了官府的租稅,外出躲避。他的家裡很窮,只剩下一只貓,催租的人把它捉走,賣給了阊門的一家商鋪。一次此人從商鋪前經過,貓跳入他的懷中,又被鋪中的人奪走,小貓悲鳴著不停地回頭看他。到了晚上,它銜來一個綢緞包裹,裡面有銀子五兩多,放在這戶平民的家裡就離開了。
  詩曰:
  此身已矣憶奴無,寂寞花陰念主孤。
  去住兩難心苦甚,留金料足抵官租。

  白香山鶴(《唐詩金粉》)
  唐朝的劉禹錫在一篇詩序中寫到:“我的友人白樂天,去年在吳郡任職期滿,帶著一對鶴返家。我和他在揚子津相遇,一整天都在觀賞這兩只鶴,看它們飛翔舞動的姿態,與相書上的記載一樣,確信正是相傳的華亭鶴。今年春天,樂天又被任命為秘書監,沒有隨身把鶴帶去,而是留在了洛陽的家中。一天,我到他家中去看望他的家人,這兩只鶴姿態昂然優雅地過來看我,就像是從前的熟人。它們在我身邊徘徊俯仰,好像充滿感情卻又說不口。為此我作了這首《鶴歎》,以贈給樂天。”
  詩曰:
  萍水曾逢揚子津,洛陽宅裡復相親。
  多情尚認劉賓客,同憶長安遠宦人。

  陳州鶴(《聖師錄》)
  在陳州擔任副職的盧某,養了兩只鶴,性情十分馴順。其中一只鶴受傷而死,另一只哀鳴著不吃東西,盧某耐心地喂它,才開始進食。一天,這只鶴繞著他一邊飛一邊鳴叫。他就對這只鶴說:“你要是想離開,我不會強留你。”這只鶴展開翅膀飛到雲際,又在空中反復旋繞了一陣才離去。盧某又老又病,也沒有孩子,三年後回到了黃蒲溪養老。在一個蕭索的深秋,他拄著拐杖在林間散步,忽然看見一只鶴在空中盤旋,叫聲淒涼。他仰起頭說道:“莫非是我在陳州時的舊伴嗎?如果是的話,就請你飛下來吧!”空中的鶴立刻飛落到他的懷中,用喙牽著他的衣服,繞著飛舞,不肯松開,於是把它帶回了家。後來盧某去世了,這只鶴也不吃東西而死,家人把它埋在盧某的墓旁。
  鶴子點評說:先前的哀鳴不食,是眷念受傷而死的同伴。其後的叫聲淒涼,是眷念恩德深厚的故主。
  詩曰:
  放鶴徘徊不忍飛,孤山無子老何依。
  黃蒲溪上重相遇,豈接盧敖島嶼歸。

  三燕殉墓(《警心錄》)
  宋朝時,清溪王家的女兒,性情溫柔善良,好積陰德。她家的廳堂裡有一個燕巢,一天,母燕被貓吃了,三只小燕眼看就要餓死。她就用紅稻喂它們,直到它們長大後飛去。這年冬天,王家的女兒得病而死。第二年春天,燕子又飛回來,繞著她家不停地飛。她的母親說:“我的女兒已經死了,葬在園中。你們要想找她,可以跟我一起去。”燕子跟隨她到了墓前,它們一邊飛一邊發出哀惋的鳴叫,最後用嘴啄墓而死。
  詩曰:
  三雛失母哺誰依,仗女恩勤幸免饑。
  如雪梨花春黯淡,年年魂繞故園飛。

  蠟丸如故(《耳新》)
  金國的安撫使田琢,年輕時從軍,駐守在塞外。他居住的房屋有一對燕子飛來築巢,當地人想捕捉它們,田琢設法加以保全。忽然有一天,兩只燕子飛到他的座位旁邊,呢喃鳴叫著不肯離開。田琢說:“明天是秋社節,你們該飛到南方去了,是來向我告別的嗎?”隨即作了一首詩贈給它們,詩中說:“幾年塞外歷崎危,誰道烏衣亦此飛。朝向蘆汀知有意,暮投茅捨重相依。卿憐我處頻迎語,我憶卿時不掩扉。明日西風悲鼓角,卿應先我我何歸?”他把這首詩用小字寫下來,放進蠟丸,系在它們的腳上。第二年,他期滿還鄉。八年後,擔任了潞州觀察判官。一天,他坐在官署的含翠堂,忽然有一對燕子飛來,一只飛到屋檐下,一只飛到硯台邊的畫屏上。仔細一看,發現腳上系的蠟丸還在,才知道這兩只燕子正是他駐守塞外時贈詩的那兩只。他的好友龐才卿專門作了一幅畫,並寫了一首長詩記述這件事。
  李斯義點評說:邊塞荒涼,人與雙燕彼此相依,吟詩贈別,堪稱一段佳話。想不到過了八年,雙燕忽然飛來,腳上的蠟丸如故,真是一件奇事!
  鶴子點評說:這首蠟丸詩,抒情款款,含意深深。秋天雙燕作伴還鄉,為它們送別時深感慶幸。駐守塞外,思念家鄉的親人,為自己孤單飄零而惆怅不已。這兩層意思都表達得委婉周到。
  詩曰:
  等是楊花不住身,蠟丸珍重八回春。
  似曾相識來雙燕,還覓緘詩贈別人。

  鴻贖婦(《聊齋志異》)
  天津有一個捕鳥人,捉到一只雌性的鴻雁。雄雁一直跟到他家,在外面哀鳴翱翔,到傍晚才離去。第二天,捕鳥人很早就出門,發現那只雄雁已經來了,飛鳴著跟在他身邊,接著停到他腳下。捕鳥人正想把它也捉住,卻見它伸著脖子一起一伏,從口裡吐出半錠黃金。捕鳥人明白了它的意思,就說:“這是想贖回自己的妻子。”於是便放了雌雁。兩只鴻雁來回互相打量,似乎又悲又喜,然後雙雙飛去。捕鳥人用秤稱了一下,這錠黃金有二兩六錢多。
  鶴子點評說:這錠黃金是從哪兒銜來的呢?而捕鳥人能明白它是想贖妻,也算是一個明白事理的人。不知這只雄雁前一天傍晚獨自離開後,一整夜是怎樣的輾轉不安啊!
  詩曰:
  秋胡重見喜開顏,幾贖文姬入漢關。
  人世黃金如此易,不勞再築望夫山。

  景州雁(《秋坪新語》)
  景州的李鏡亭,曾經得到一只雄雁,把它養在院子裡,平時與鵝鴨在一起,非常馴服。一天,有一群雁從空中飛過,院子裡的這只雁昂首長鳴,忽然有一只雁飛下,原來是它的雌雁。它們親密地脖頸相依,咿啞鳴叫著互相應答,就像久別重逢訴說離愁,彼此相互親近一樣。過了一陣,兩只雁一同飛走了。第二年雁群歸來,以前養的那只雁獨自飛下,啞啞地向鵝鴨鳴叫,就像和老朋友打招呼。又來到以前棲息飲食的地方,來回打量察看。一會兒又飛到客廳,走進屋裡,來回幾遍尋找主人。看見主人出來,就伸著脖子扇動翅膀,響亮地大聲鳴叫,依依不捨之情溢於言表。過了一刻鐘,才翩然飛起,追逐雁群而去。當時見到的人,沒有不感到驚異的。
  詩曰:
  空際聞聲識故夫,不圖意外遇羅敷。
  相憐雲路分飛後,碧海紅塵兩地孤。

  隴山鹦鹉一(《警心錄》)
  唐玄宗的宮中養了幾百只鹦鹉,一天,皇上問它們:“你們思鄉嗎?”鹦鹉答道:“思鄉。”於是派宦官把它們送回山中。過了幾年,有朝廷的使臣路過隴山,鹦鹉問:“太上皇還安好嗎?”使臣回答:“太上皇已經辭世了。”鹦鹉們都悲鳴不已。使臣作詩道:“隴口山深草木荒,行人到此斷肝腸。耳邊不忍聽鹦鹉,猶在枝頭說上皇。”
  詩曰:
  聲聲頻問上皇安,曾記深宮帶笑看。
  隴水不流助嗚咽,鼎湖夢斷路漫漫。

  隴山鹦鹉二(《聖師錄》)
  宋高宗時,隴西進獻了一只特別善言的鹦鹉,皇上命人養在宮中。過了一段時間,皇上問它:“你想念家鄉嗎?”鹦鹉回答:“怎麼會不想,可是想又有什麼用?”皇上就派遣使者把它送還隴山。幾年後,這位使者路過這個地方。鹦鹉問他:“皇上還好嗎?”使者回答:“皇上已駕崩了。”鹦鹉向南朝著京城的方向悲鳴不已。
  詩曰:
  隴山南望不勝哀,目送迢迢使節回。
  五國城頭霜月苦,可曾雁信問安來?

  韓通判鹦鹉(《春渚紀聞》)
  韓奉議任隴州通判時,他的家人得到一只鹦鹉。沒有多久,它忽然對家人說:“近來特別思念我的家鄉。”家人覺得可憐,就把它放了。後來有位從隴州派往京城的差役,在道旁樹下休息,忽然聽見鹦鹉跟他說:“您還認識我嗎?我是韓通判家的鹦鹉,煩您到京城為我捎個話,多謝他們,我在家鄉的山林中過得很快樂。”
  詩曰:
  雲水翛然自在身,誤謀紅稻絆紅塵。
  關山哪有家山樂,寄語天涯薄宦人。

  秦吉了(《情史》)
  武則天當政時,擔任左衛兵曹的劉景陽,出使嶺南,得到兩只秦吉了,能聽懂人言。回到京城後,他把雄鳥獻給了武後,把雌鳥留下了。這只雄鳥在宮中煩怨,不肯吃東西。武則天問它:“為什麼這麼悶悶不樂呢?”雄鳥說:“我的配偶被使者留下了,我很思念它。”武則天把劉景陽召來問道:“你為何藏匿了一只鳥呢?”劉景陽趕緊叩頭謝罪,把那只雌鳥也進獻了,武則天也沒有怪罪他。
  詩曰:
  一路雙棲乍別離,難銜紅豆寄相思。
  影孤怯對瑤階月,何處聲聲叫畫眉。

  徑山寺雞冢(《宋高僧傳》)
  杭州徑山寺有位僧人釋法欽,養了一只雞,不吃蟲子等生命,跟著他形影不離,從不私自到其它地方游玩。後來法欽去了長安,這只雞哀鳴三天後死去。現在這只雞的墳冢還在山上。
  詩曰:
  三生帶得善根來,久傍禅扉舊綠苔。
  一片行雲留不住,寒窗風雨助啼哀。

  烏郎蒼女(《聖師錄》)
  湯初煥在江西協助郡守處理政務,在任時生了個女兒,滿一周歲時,當地人送了一只鵝,脖子被盒擔給壓折了,成了之字形。湯初煥的夫人覺得它可憐,就養了起來。後來任職期滿返鄉,親戚又送來一只鵝,它的一只腳掌有殘缺。湯夫人又可憐它,也養了起來。這兩只鵝一雌一雄,成了配偶。雄鵝叫“烏郎”,雌鵝叫“蒼女”,只要叫它們的名字,便會應聲而至。它們走路時就讓缺掌的那只先走,吃東西時就讓折頸的那只先吃。一直養了三十多年,等到夫人去世時,這兩只鵝也哀叫著絕食而死。
  詩曰:
  秩然有禮宛如賓,相敬相憐三十春。
  莫笑老鵝同缺陷,昂藏竟似兩完人。

  覓偶而來(《警心錄》)
  山陰的陳爾誠,在門前溝渠中網住一只大鱉,把它放在廚房的水缸裡。他的祖父陳華宇傍晚從外面回來,看見水缸旁邊又爬來一只鱉,估計是來找它的配偶,就把它也放到水缸裡。兩只鱉見面後,聚在一起眷戀不捨。陳爾誠不禁感歎,就把它們放回溝渠。從此全家人都戒食鱉。
  詩曰:
  有情眷屬盡堪哀,誰喻蹒跚覓偶來。
  假使夜闌人未見,不知含淚若何回。
  -----------------------------------

  七、恪守誠信
  燕子、鴻雁按照季節的變化准時遷徙,聖君的誠信使走獸、魚類受到感化。人若失去信用,就像車子缺少輗軏,根本無法行駛。指著滔滔江水立下鄭重的誓言,即使歷經患難也信守不移。

  申州虎(《警心錄》)
  唐朝貞元年間,王徵擔任申州太守,當時轄區內經常受到老虎的侵擾,王徵下令如果捕殺一只老虎就酬賞十匹細絹。有位年老的差役名叫丁巖,擅於設陷阱,沒幾天就有一只老虎掉進陷阱裡,圍觀的人成百上千。當時丁巖喝了酒,衣襟被樹根掛了一下,不小心也掉進陷阱裡。大家都害怕極了,用辘轳放下一根粗繩,讓丁巖把自己捆住,然後把他吊上來。丁巖被拉離地面二、三尺的時候,老虎踩住繩子不讓他上去,一連幾次都是如此。丁巖對老虎說:“你們這些老虎行凶傷人,理應翦除。現在大家沒有馬上把你除掉,是因為怕傷著我。你要是聽我的,讓我出去,我就禀告太守,保證不再傷害你們的性命,你就帶著虎群遠遠地離開這裡。我對天發誓,絕不違背這個誓約。”老虎仔細聽著,好像明白了。丁巖再被拉上去時,老虎不再阻止。丁巖出來後就拜見太守說:“現在就是殺掉這只老虎,也還是不能免除群虎之害。請求您把它放了,讓它帶著虎群離開。”王徵同意了。丁巖就向坑中慢慢填土,老虎最後一躍而出,哮吼著帶風而去。從此以後,當地的虎群就沒了蹤跡。
  詩曰:
  食言罕見信由中,心諾潛消坎窞凶。
  擒虎不難難縱虎,, , 腥風萬壑轉仁風。

  虎赴西關約(《排悶錄》)
  山西孝義縣城外,周圍山上有很多老虎。一天早晨,一位樵夫穿行在草木叢中,失足掉進老虎的洞穴。虎穴內臥著兩只小老虎,洞穴像一個倒扣的鍋,其中三面是鋒利的石齒,只有前壁稍微平坦,有一丈多高,長滿苔藓,十分濕滑,這便是老虎出入的路徑。樵夫跳了幾次都摔了下來,只好繞著洞壁無奈地走來走去,哭著等死。
  太陽下山時,洞口一陣風起,老虎呼嘯著翻越石壁而入,口裡銜著一只活鹿,給兩只小老虎喂食。當它發現樵夫蹲在洞裡,就張開虎爪准備搏斗。一會兒又四下看看,見小老虎沒有受到傷害,好像若有所思,把剩下的肉給了樵夫,然後進去抱著小老虎睡了。樵夫心裡想,今天老虎已經吃飽了,明天早上起來肯定會吃掉自己。早晨天剛蒙蒙亮,老虎從洞中一躍而出。正午時,又銜來一只鹿,喂它的幼子,依然把剩肉給樵夫吃。樵夫餓極了,拿著就吃,渴了就喝自己的尿。這樣過了一個月,慢慢與老虎熟悉了。
  小老虎漸漸長大,這天老虎背著它們出了洞穴。樵夫一看急了,仰天大叫:“大王救我!”不一會兒老虎又回來了,彎曲兩腿,低著頭讓樵夫騎到它身上,騰壁而出。老虎放下樵夫,帶著小老虎走了。陰森森的山崖裡長滿了灌木,連鳥兒的叫聲都聽不見,只有陣陣陰風從林中生起。樵夫一看又急了,再次呼叫大王,老虎回頭看他。樵夫跪著說:“承蒙大王救我出來,大王若是離開,我擔心還會遇害。請您救人救到底,把我領到大路上,我死也不會忘記報達您。”老虎點頭同意了,就在前面帶路,到了大路上,轉身看著樵夫。樵夫又對它說:“我是縣城西關的一個窮人,今天回去後再也見不到您了。回家後我要養一頭豬,在西關三裡外的郵亭等候大王,請您在某日某時前來食用,不要忘了。”老虎點點頭。樵夫哭起來,老虎也留下眼淚。等樵夫回到家中,家裡人驚訝地問他是怎麼回事,樵夫就把這些天的經歷告訴大家,全家人都非常歡喜。
  到了約定的時間,樵夫准備好了豬,正在忙著宰割。老虎卻已提前來到郵亭,沒見到樵夫,竟然進了西關找他。居民們看見老虎,趕緊叫來獵人,把路口的柵欄關上。獵人們帶著長矛、棍棒、火铳、弓弩,紛紛趕來,打算把它活捉了獻給縣令。樵夫聽到後急忙趕來救它,他對大家說:“這只老虎對我有大恩,請你們不要傷害它。”盡管這樣,大家還是把老虎捉住,送到了縣府。樵夫擊鼓大喊冤枉,縣官很生氣,責問樵夫,樵夫把以前的事訴說了一遍,縣官不信。樵夫說:“請您親自驗證一下,如果我說了謊,願受打罰。”縣官親自來到關押老虎的地方,樵夫抱著老虎痛哭道:“救我一命的是大王嗎?”老虎點頭。“大王是因為赴約才來西關的嗎?”老虎又點頭。“我為大王請求釋放,如果不行的話,我願以死跟隨大王。”話還沒說完,老虎就淚如雨下。圍觀的幾千人,莫不為之歎息。縣官大驚,趕緊下令放了它。老虎到了郵亭,人們把准備好的豬肉扔給它,老虎翹著尾巴大嚼,吃完後回頭看看樵夫便離去了。後來就把這座亭命名為“義虎亭”。南昌王猷定記。
  詩曰:
  虎解回思憫負薪,荷恩急難兩全身。
  臨歧對泣悲風起,千載荒亭感路人。

  黃耳冢(《述異記》)
  晉朝的陸機,年輕時喜歡打獵。在吳地時,有人送給他一條快犬,取名叫“黃耳”。陸機到了洛陽,常隨身帶著它。這條犬很聰明,能聽懂人話。有一次把它借給三百裡外的一個朋友,它認識路獨自返回,當天就到了家。陸機在京城做官,很久沒有家信,開玩笑地跟它說:“我家裡很久沒有音信,你能帶著我的書信回去,再把家裡的消息捎回來嗎?”黃耳聽了很高興,搖著尾巴出聲應答。陸機試著寫了封信,裝在竹筒裡,系在它的脖子上。黃耳沿著驿路出發,朝吳地方向跑去。每當經過江河,它就向擺渡的人馴順地搖著尾巴,因而總能把它渡過去。到了陸機的家裡,黃耳口銜竹筒,發出聲音讓他們來看。家裡的人打開竹筒,取出書信看完,黃耳又對著人叫,好像若有所求。他家裡就寫了回信放在竹筒裡,還系在它的脖子上,黃耳又一路飛奔返回洛陽。這段路程一般人要走五十天,而黃耳往返只用了一半的時間。後來這條犬死去,葬在陸機家村南兩百步的地方,用土堆成墳墓,村裡人都稱為“黃耳冢”。
  詩曰:
  绮年入洛飲香名,黃耳還鄉路幾程。
  一紙家書萬金抵,洪喬投渚太無情。

  圍城犬負米(《聖師錄》)
  後晉時,楊光遠在青州城叛亂,朝廷派遣軍隊討伐。孫中捨住在被圍困的城中,家族中的親屬都在西州鄉下的別墅。當時城門久閉,所有的糧食都吃光了,全家人都發愁歎息。此時家裡養的狗,在孫中捨的身邊徘徊,若有所思。孫中捨就對它說:“你能為我回鄉下取米嗎?”這條狗聽了之後搖著尾巴,表示答應。到了晚上,孫中捨取來一個布袋,又寫了一封信,系在狗的背上。這條狗從城牆的水洞出去,到了他家的田莊就開始吠叫。田莊的人開門出來,認出了這條狗,取出書信看過後,讓它把米背回去。這樣過了幾個月,直到叛亂平息,城門重新開放,孫氏全家人靠這條狗才沒有挨餓,此後更加寵愛這條狗。幾年後這條狗死去,把它安葬在鄉下的別墅。後來孫中捨的孫子孫彭年,將此事告訴了龍圖閣學士趙師民,把它的事跡寫下來,刻在墓前的石碑上,名為《靈犬志》。
  詩曰:
  圍城坐困絕糇糧,乞米帖誰郵舊莊。
  盡室回生靈犬力,虧他一路負歸囊。

  博羅犬(《偃曝余談》)
  博羅人何宇,母親去世後,他在墓旁的小屋裡守墳。家裡沒有僕從,只有一條黃狗,隔一天就到墓前守候。何宇需要什麼就寫在一張紙上,系到它的脖子上帶回家。家人看見後就准備好,綁在黃狗的身上,讓它背到守墳的地方,從來沒有出過差錯。
  詩曰:
  往來供乏歷年華,廬墓郵書望眼賒。
  蕭穎士奴輸捷足,陸家黃耳復何家。

  鶴寄詩(《內觀日疏》)
  唐朝的才女晁采養了一只白鶴,取名叫“素素”。一天,她在書房裡坐聽雨聲,想念自己出遠門的丈夫,很久沒有音信。她就對這只鶴說:“從前西王母的青鸾、郭紹蘭的紫燕,都能到很遠的地方送信,難道你就不行嗎?”白鶴向晁采伸長脖子,像是在接受她的囑托。晁采拿起筆寫了兩首絕句,系在它的腳上,果然送給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看後很感動,立即整理行裝返鄉了。
  詩曰:
  征夫聿至喜無端,鶴使多勞瘁羽翰。
  翦燭西窗同話雨,詩箋舊淚未全干。

  燕寄詩(《情史》)
  長安富豪郭行先,他的女兒名叫紹蘭,嫁給了巨商任宗。任宗在湖南經商,幾年都沒有回家。紹蘭看到一對燕子在屋梁間嬉戲,長歎一聲對它們說:“我聽說燕子從東海飛來,往返都要經過湖南。我的夫君離家已經幾年,音訊杳然,生死不明。想請你們替我帶封書信,交給我的夫君。”說完淚如雨下。這對燕子似乎表示應允,紹蘭又對它們說:“你們要是答應了,就請飛到我的懷裡來。”燕子直接飛落到她的膝上。紹蘭吟詩道:“我婿去重湖,臨窗泣血書。殷勤憑燕翼,寄與薄情夫。”用小字寫好,封上口,系在燕子腳上,燕子鳴叫著飛走了。任宗當時正在荊州,忽然有兩只燕子在他的頭上盤旋,他驚訝地抬頭觀看,燕子飛落在他的肩頭,發現有信函系在燕子的腳上。他解下打開一看,原來是妻子寄來的詩,不禁感動得流下了眼淚,燕子又鳴叫著飛走了。第二年任宗回到家裡,把燕子帶去的詩給紹蘭看。當時的宰相張說,把這件事記述下來廣為流傳。
  詩曰:
  裁詩好寄任公子,臨發開封帶淚哦。
  湘月莫遲送雙影,倚樓南望夜如何。

  飛奴(《開元遺事》)
  唐代的張九齡,韶州曲江人,年少的時候養了一群鴿子。給親戚朋友的書信,就系在鴿子的腳上,它們按交代的地方飛去送信,一次也沒有出過錯,因此昵稱它們為“飛奴”。(注:古人在動物名稱的後面加“奴”字,帶有喜愛的感情色彩。)
  詩曰:
  雁帛魚書杳莫尋,停雲空自撫幽琴。
  相思綿渺關山隔,仗爾飛奴達素心。

  真定鴿(《辍耕錄》)
  顏清甫的幼子射死了一只鴿子,發現它的翅膀裡有一封書信,信封上寫著“家信交兒子郭禹收”。郭禹是曲阜縣的縣令郭仲賢,這封信是他的父親從真定老家寄來的。當時郭仲賢已調任為遠平縣的縣令,鴿子不知道,四處尋找,所以遇害。顏清甫看見後,把他的孩子責罵了一頓,令人取小木盒把鴿子裝上,立即前往郭仲賢的官署,把信和鴿子都交給他,並把事情經過說了一遍。郭仲賢感傷地說:“這只鴿子已經養了十七年,只要有家信,即使遠隔幾千裡也能送到。”派僕人把它埋葬了。
  詩曰:
  拜命燕山寄好音,移官何處幾回尋。
  一緘空系身先死,地下猶懸未了心。
  -----------------------------------

  八、清廉自持
  桑扈鳥喜歡偷吃油脂,馬卻不吃油類食物,雞的秉性清廉,狼卻非常貪婪,動物的習性各有不同。我懷念志尚高遠的古人,安貧守道,樂而忘饑。

  周藩馴虎(《池北偶談》)
  我的祖父擔任過省級地方長官,在他任河南按察使時,見到周王府有一只被馴化的老虎,每天只吃豆腐幾斤。猛虎能夠如此,與不傷害任何生命的義獸驺虞有什麼區別?
  鶴子點評說:與這只老虎相比,那位“封使君”真應該慚愧而死。(注:據《述異記》所記,漢代宣城太守封邵,忽然有一天變成了一只老虎,啖食當地的百姓,百姓稱這只老虎為“封使君”。)
  詩曰:
  不知肉味有余歡,守素休嗤骨相寒。
  豪氣漸平心漸淡,向來虎穴捋須難。

  浯溪白驢(王念莪述)
  我的外祖父東川紀公,居住在浯溪。他曾養了一頭白驢,有力而馴良,即使特別餓的時候,也從不吃田中的莊稼,紀公非常喜愛它。沒有多久,這頭驢被人偷走。一天,紀公偶然路過一個地方,有頭驢遠遠向著他哀鳴。他過去一看,正是被偷走的那頭驢,就用四兩銀子把它贖了回來。後來這頭驢衰老有病,有人勸紀公把它殺了,用它的皮來熬阿膠。紀公回答說:“這頭驢為我效力十多年,現在卻因為它老了就殺掉,實在太不忍心。”這頭驢正好在一旁聽見,淚水潸然而下。這頭驢死後,紀公讓人用破席裹著將它埋葬。
  詩曰:
  浯溪水草樂忘年,風雪橋頭忍餓旋。
  天物豈容輕暴殄,怒渠黃犢慣蹊田。

  芮氏犬(《聖師錄》)
  常州有戶姓芮的人家,家裡貧窮,每天用糠粃喂狗。鄰居是一位姓姚的富戶,他家的狗經常有食物剩下。兩家養狗的地方只隔了一道竹籬,姚家的狗每次都對著竹籬的洞孔,搖著尾巴低聲叫喚,好像是在叫芮家的狗過去。芮家的狗蜷曲著趴在地上,只是抬起頭打個招呼,絕不過去吃它的剩飯,平常總是這樣。
  鶴子點評說:《五代史》說:“南唐時期,江州的陳氏家族,總共有七百口人。所養的一百多條狗,都在同一個地方進食。開飯的時候只要有一條狗不到,其余的狗都不先吃。”看到這個記載,就知道狗不但能固守清廉,還懂得相互禮讓。
  詩曰:
  食貧守窦歷星霜,多謝鄰情惠豈忘。
  糠粃膏粱都有命,觸籓何敢效羝羊。

  陸氏犬(《警心錄》)
  陸思俊是秀州呂氏家的一位老僕人。他家養了一條狗,特別馴順,已經養了七、八年。後來陸思俊夫婦相繼去世,房子無人居住,從外面上了鎖。這條狗還是每天臥在門前,有時神情沮喪地到別的地方去,一會兒又回來,常嗚嗚地發出聲音,好像在尋找什麼而傷心哽咽。鄰裡的人們不忍心,就拿著糟糠喂它,它不肯吃。時間一長,這條狗變得皮包骨頭,大聲叫了幾聲就死了。
  鶴子點評說:這條狗多麼具有獨立的品格和對主人的忠誠!霜月寒宵,獨自守候在已故主人的門前,仿佛往來空中的鬼神也被感動得流下了淚水。
  詩曰:
  皮毛脫落臥柴關,老屋荒涼蔓草間。
  不食嗟來甘餓死,清風想見首陽山。

  丹穴鳳(《孔演圖》)
  鳳凰出生於丹穴山,如果不是梧桐樹就不棲止,如果不是竹子的果實就不吃,如果不是醴泉的水就不喝。它身上的羽毛五色鮮明,鳴叫的聲音與五音相符。天下有道時才會出現,在空中飛翔時鳥類都跟隨在後面。
  詩曰:
  歸昌應瑞德徽昭,不易來儀下绛霄。
  顧視清高桐百尺,勞勞塵世等鹪鹩。

  禽避食卵(《括地圖》)
  孟虧,人頭鳥身,他的祖先一直負責掌管山林川澤,馴養百禽。夏代晚期,人們開始吃鳥蛋。孟虧便退隱而去,鳳凰跟隨著他,最後停留在丹山,這裡距九嶷山有一萬八千裡。這座山裡竹子很多,高達千仞,鳳凰吃竹子的果實,孟虧吃樹木的果實。
  詩曰:
  丹山木實足忘饑,世味濃時古味稀。
  莫謂玉團非肉食,未開混沌滿生機。

  審山鶴(《居易錄》)
  我曾記述過揚州官署貞鸾的事,最近看到朱近修的《義鶴記》,同樣感到驚異。在審山有一戶姓周的人,養了兩只鶴。清朝順治乙酉年,周家滿門都在戰亂中被殺死。士兵把鶴帶走,賣給了溪上的陳家。雄鶴哀鳴絕食而死,雌鶴不再與別的雄鶴相伴。一天,這只雌鶴在野外飛翔時看見了審山的佛塔,就從百裡之外飛到那裡,在塔下徘徊了三天。周家以前的一個僕人聽說後,就到那裡去看。這只鶴見到他,就飛到他的懷中不肯離去,僕人把它帶回自己家中。開始時喂它吃魚,供不起了就喂它吃粟,可還是供不起。這只鶴便飛到灶下,等僕人家吃飯時,自己啄食剩下的飯粒。有時整天都要挨餓,身上的羽毛變得稀疏凋零,還是不肯離開去別的地方謀食。看到的人都為它的歎息,有的甚至流下了眼淚。
  鶴子點評說:這兩只鶴,無論是雄鶴還是雌鶴,都具備貞節和忠義的品格。從這只雌鶴跟隨僕人回家,終日挨餓也不肯離去的情形來看,它堅持自己的操守是多麼的堅毅!
  詩曰:
  未同殉主錯孤飛,甘餓歸來舉目非。
  含淚相看唯老僕,青苔白骨黯斜晖。

  介鳥(《禽經》)
  雉,是一種清高的鳥類,具有獨立的品格,始終如一。
  《爾雅翼》說:“生長在沼澤地中的雉,每走十步取一次食,每走百步喝一次水。根據水邊的地形作為邊界,各自守護自己的地域,互不侵犯。”
  詩曰:
  稜稜介節仰昂藏,飲啄翛然步武詳。
  盡日山光自怡悅,時哉何處不山梁。

  黃山白鹇(《唐詩金粉》)
  李白在詩序中說:“聽說黃山的胡公有一對白鹇,由家雞所孵化,從小就特別馴順,一點都不怕人。只要叫它們的名字,就會到手上來取食。但這種鳥性情耿介,特別難養。我平生雖然酷愛此鳥,卻一直沒有機會得到。胡公決定把這對白鹇贈送給我,只求我做一首詩。我聽到後十分高興,終於實現了想養白鹇的願望,於是情不自禁拿起筆叫了三聲,信手寫來,不加修飾,以此贈送給胡公。”詩中寫道:“請以雙白璧,買君雙白鹇。白鹇白如錦,白雪恥容顏。照影玉潭裡,刷毛琪樹間。夜棲寒月靜,朝步落花間。我願得此鳥,玩之坐碧山。胡公能辄贈,籠寄野人還。”
  鶴子點評說:王羲之用書法籠得山陰道士之鵝,李太白以詩篇換取黃山胡公之鹇,都是一樣的風雅韻事。
  詩曰:
  拜贶雙鹇喜且讴,飄然塵外兩風流。
  他時好謝碧山月,還汝黃山雲水秋。

  越王鳥(《本草綱目》)
  《羅山疏》說:越王鳥,其形狀與烏鴉、老鷹相近,腳長,嘴上有勾,尾部為冠狀。從不落在地上,不飲江湖的水,不啄食百草,不吃魚,僅以樹葉為食。
  詩曰:
  誰將烏喙越王稱,木葉充饑冷笑鷹。
  罕見禽中陳仲子,不咽半李勝於陵。
  -----------------------------------

  九、護持善行
  善良的氣息氤氲彌漫,善良的心量深廣無邊。為什麼動物也被感動,全都緣於心靈的至誠。至誠的情意達到極處,鬼神也會為之感泣。

  鹿繞墳鳴(《孝子傳》)
  伍襲,字世公,在父親的墓旁守孝。搭建的小屋外有一頭鹿,每當伍襲哀哭時,就繞著墳墓悲鳴。
  詩曰:
  荒廬吊影獨銜悲,怪鹿雲何共涕洟。
  一樣椎心風木痛,想他踯躅繞墳時。

  群鹿感孝(《唐書》)
  唐朝的孝子褚無量,母親去世後,在墓旁建小屋守墳。有野鹿啃吃墳上種植的松柏,褚無量流著眼淚對它們說:“山中並不缺少草木,你們怎麼忍心吃我母親墳上的樹呢?”於是整個晚上都在墳上守護著。從此以後,鹿群變得馴順親近,不再來侵害墳上的樹木。
  按:皇甫山《逸士傳》說:羅威,字德仁,南海番禺人,母親去世後極為哀痛。為母守墳時,周圍的白鹿都馴順地在墓旁繞行。
  詩曰:
  誤侵茔木恕無知,怒犯山靈罪敢辭。
  萬點長條短條淚,鹿群相視亦含悲。

  虎避孝子(《聖師錄》)
  上虞人楊威,年幼時失去了父親,對母親非常孝順。有一次與母親一起進山打柴,遇上老虎襲擊。楊威自思無力抵擋,於是抱著母親,一邊哭叫一邊逃走。老虎看到這種情形,便垂下耳朵離去了。
  詩曰:
  抱母驚惶走且哀,磨牙攫爪出蒿萊。
  回頭底事荒山竄,知是樵蘇孝子來。

  虎釋孝女(《警心錄》)
  鹳坑隸屬於羅源,山嶺上有一塊平頂,當地人稱為“簥上”。有一位農婦回娘家時經過這裡,發現上面蹲著一只老虎。她看自己難以幸免,就大聲哭喊著說:“斑哥!我今天回家探望父母,與你無冤無仇,你怎麼忍心害我?”老虎垂下耳朵仔細聽著,然後就拖著尾巴從陡峻的山崖上匆忙離去,農婦因此得以脫險。
  李斯義點評說:只要有孝心,便可以免除災難。從來當事情到了無可奈何的時候,只要存一份誠懇的善心,一直堅持下去,絕不會遇到災禍,天理就是如此。
  鶴子點評說:這位農婦越哭越悲傷,其情景多麼淒慘。讀到這裡,就知道泰山虎也要甘拜下風。
  詩曰:
  盤陀坐待怒張眸,有女前行哭訴愁。
  聽到歸寧風動谷,公然讓路虎低頭。

  虎守忠義屍(《莼鄉贅筆》)
  明朝末年,清兵入關後攻陷南京,福王朱由崧被擒。隨後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年號為“隆武”。次年福州被攻陷,唐王遇害。桂王之子永明王朱由榔,接著在肇慶又被擁立為帝,年號為“永歷”。後來他逃入緬甸,被平西王吳三桂抓獲遇害。
  永歷稱帝後,曾在廣東西部一帶與清兵周旋,受制於孫可望。當時追隨永歷帝的忠烈之士,大半都被他殺害。輔臣嚴起恆、楊畏知,都是德高望重之人。孫可望逼迫朝廷封自己為秦王,嚴起恆堅決不同意。孫可望就派手下把他攔截殺害,推入河中,屍體漂了三十多裡。忽然有一只老虎背著屍體上岸,守護著不離開,派來的殺手們都驚得目瞪口呆,嚴起恆的屍體因此得以收葬。楊畏知聞知孫可望的卑劣行徑,感到非常憤怒,就赤手空拳當面擊打他,結果也被殺害。
  張獻忠的幾個養子,除了晉王李定國歸順朝廷以外,其他如劉文秀、艾能奇等,都喜歡制造災難,嗜殺成性,比傳說中吃人的猛獸猰貐還要凶殘。老虎尚且知道忠義,相比之下,這些逆賊真是禽獸不如!
  鶴子點評說:東漢的劉昆,任弘農太守三年後,仁政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當地的老虎紛紛背著幼子渡河而去。此外,宋均調任九江太守時,當地有很多老虎,常發生傷害人畜的事件。以前官府常派人設置各種捕捉機關和陷坑,可老虎還是經常造成傷害。宋均到任後,向所屬各縣發布命令說:“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四處捕捉,並非治理虎患、維護安定的根本。當務之急是在官吏中清除違法欺詐、貪污受賄的人,獎勵提拔忠義善良之士。因此要拆除所有捕捉老虎的機關陷坑,全面減免向百姓征收的賦稅。”不久以後,虎群就結伴渡江東去。這兩件事,記載於《後漢書》。昔日因為感念德政而離去,今天則因為感念忠義來保護,老虎真可以稱得上是豪傑!此外《後漢書》還記載劉陵擔任長沙安成長,注重修德,虎群越境而去,這也是由於感念德政的緣故。
  詩曰:
  誰藏碧血慰泉台,抗節如山志不回。
  天憫忠魂葬魚腹,怒濤驅虎渡河來。

  善士義虎墓(《井蛙錄》)
  清朝初期,贛邑的郭士俊品行端正,心地淳厚,待人友好溫和,鄉裡人都稱他為善人。他事奉父母非常孝順,卻很少為人所知。當時贛邑有虎為患,往來的人都要事先做好防范才能出門。一天,郭士俊到田莊去催租,有兩位僕人跟他一起去,路過一片茂密的草木叢時,忽然竄出一只老虎,橫擋在路上。兩位僕人一看,扔下包袱就逃跑了。郭士俊雖然想逃,可是腳卻嚇得動不了,只好坐在原地看著老虎,等它來吃自己,這只老虎也和郭士俊對著坐下。郭士俊看自己難以逃脫,就對老虎說:“我不幸與你相遇,是我命當如此。請你趕快吃了我,免得讓我長時間恐懼戰栗。”老虎忽然起來,靠近郭士俊的身體,與他親密相依,顯得非常馴順。郭士俊說:“你既然不想加害於我,來這裡干什麼呢?”老虎銜著包袱放在他面前,好像是要幫他背,抬起頭,躬著背,讓郭士俊放在它身上。郭士俊明白了它的意思,就將包袱系在它的背上。郭士俊動身往前走,老虎就一路跟著他。
  前面兩個僕人逃到田莊,把遇到老虎的事告訴了佃農們,大家都感到驚駭和惋惜,感歎郭士俊這樣的人都被老虎吃掉,天道真是無常。不一會兒,忽然看見一只老虎跟著郭士俊來了,大家都嚇得掉頭跑回家裡,插上門喊叫。郭士俊說:“大家不要害怕,這只老虎不會傷害你們。”就讓他們開門出來。這只老虎果然垂著耳朵和尾巴,聽從郭士俊的指使。於是人們轉驚為喜,爭著給它喂肉,老虎一一舔著吃了,晚上就睡在門外。郭士俊辦完事回家,老虎依然背著包袱跟著他。快到家時,村裡人見到都很吃驚,郭士俊就把事情經過說了一遍。大家都說郭士俊品德高尚,連老虎也受到感化,對他更加敬愛。從此當地的虎患也平息了。
  當時郡裡有嚴重的旱災,官府建壇祈禱,屢次向土地神呈送牒文,卻沒有應驗。有一天晚上,郡長忽然夢見城隍神對他說:“明天在北郊外,有一位老人帶著老虎往東去,他就是能為大家求雨的人,你應該去找他。”第二天,他派官吏前去恭候,郭士俊果然來了。這位官吏早就知道老虎不傷人,也不害怕,拉著郭士俊去見郡長。郡長覺得很驚奇,以隆重的禮節歡迎他,請他為郡裡的百姓祈雨。郭士俊一再推說自己沒有這個能力,但郡長的態度更加誠懇,他不得已,只好登壇拜跪,老虎就趴在壇下。正午時分,有一縷黑雲像一條龍從東南方蜿蜒而來,不一會兒就大雨如注。郡長大喜,請郭士俊進城款謝他。郭士俊堅決推辭,帶著老虎離去。郡長回府後,手書“降龍伏虎”四個大字,令官吏備好花酒,敲鑼打鼓送到郭士俊的家裡,從此他的名望就更大了。
  後來郭士俊辭世,老虎繞著他的床長吼,家人聽到它的吼聲很害怕,它就不再鳴叫。郭士俊入殓的那天,老虎的眼淚像線一樣往下流,每天晚上都睡在棺柩下。等郭士俊安葬完畢,老虎伏地大吼,撞碑而死。人們被他的忠義所感動,把這件事報告了郡長。郡長來到郭士俊墓前,見老虎頭破而死,心中恻然悲悼,便讓人們在郭士俊的墓旁選了一塊地,將老虎用布裹好埋葬了。在老虎的墓前立了一塊碑,題為“郭善士義虎之墓”,至今還在。
  詩曰:
  虎俯壇前禱雨哀,一般真氣薄風雷。
  白楊蕭瑟累累墓,幾見朱幡哭拜來。

  虎護高士廬(《獨異志》)
  成應元的《事統》記載:劉牧,字子仁,曾經居住在南沙的山野中,聆聽山鳥的啼鳴,觀賞松風的拂動,在周圍種植果樹、蔬菜。山民欺負他,常來砍伐他種的樹木,踐踏菜園。劉牧說:“我從不損害別人,別人為什麼要來損害我?”有一只老虎到離他不遠的地方作窩,看見劉牧就搖尾。劉牧說:“你是來保護我的嗎?”老虎聽了就低下頭。幾年中,山民不敢再來侵犯。直到劉牧去世以後,這只老虎才離去。
  鶴子點評說:人們總愛欺負善良的人,老虎卻庇護他們。這些人的橫暴無理,反倒不如老虎馴良。
  詩曰:
  鳥啼松韻寂聲聞,穩坐南沙一片雲。
  可歎抱茅欺杜老,村童幸未遇山君。

  義虎傳(祝枝山作)
  荊溪有兩個人從小在一起,長大後貧富不同。窮的那個人沒有別的技能,只是略懂一些書寫、算數,他的妻子容貌美麗。富的那個人圖謀占有她,就騙窮者說:“你生活這樣窮困,怎麼不想想辦法?”窮者告訴他想不出什麼辦法。富者說:“我就知道你沒辦法。我聽說某山有某人,家財富有,缺一個算帳的管家,找了很久,你的能力正好可以擔當。你要是想去,我可以幫你籌劃。”窮者十分感謝。
  富者出錢雇了一條船,把窮者的妻子一起帶上。快到山下時,又撒謊說:“我還沒和那家人提起過你們,要是他們突然見你們夫婦同去,會不會覺得不太高興?要是不高興,別的事就不好說了。還是讓你的內人留在船上,我和你先去,應該就沒什麼問題了。”窮者同意了,就隨他一起上山。富者帶著它在險惡的溪流叢林中輾轉穿行,窮者腳都磨破了,血流到腳踝和腳跟上。到了極其僻靜的地方,富者把他踢倒在地,取出腰中的鐮刀砍去,他立即昏迷在地。
  富者以為他已經死了,就假裝哭著下了山,對窮者的妻子說:“你的丈夫被老虎叼走了,怎麼辦?”她聽後恸哭。富者又騙她:“哭也沒有用,我和你再去看看,若是找不見,再想別的辦法。”婦人同意了,就跟他一起上山。富者又領她在另外一處險惡的溪流叢林中輾轉穿行,到了極其僻靜的地方,抱住她想占有她。婦人還沒反應過來,忽然一只老虎從叢林間竄出,咆哮著猛撲過來,叼著富者而去,富者便這樣死掉了。
  婦人受到驚嚇,慢慢平靜下來,心想老虎確實是吃人,看來我丈夫一定被吃掉了。她也不怨富者,轉身往回走,可是迷了路,只好邊走邊哭。忽然看見一位老人向她走來,問她怎麼到了這裡,婦人把事情經過述說了一遍。老人說:“你不要哭,還是先去船上,就可以回家了。你的船就在那個方向。”於是領著她返回,見到船後就忽然消失了,原來是一位山神。
  婦人上了船,不知該怎麼辦。不一會兒,山裡又有一個人哭著出來,遠遠一看,正是她的丈夫。婦人感到很吃驚,她的丈夫也以為她已經被富者帶走了,怎麼一個人在船上?直到走近了,果然就是自己夫妻倆。兩人一起大哭,各自述說事情的經過。窮者說:“他想占有你,卻沒得逞。想害死我,也沒害成。我沒有什麼可怨恨的了。”婦人說:“我擔心你死去,你卻沒有死。想找他報仇,他卻已經得到報應。我又有什麼可怨恨的呢!”於是轉悲為喜,止哭為笑,平安地返回家中。
  詩曰:
  殺心已伏見婵娟,一旦金蘭化作煙。
  人巧十分天更巧,是神是虎總操天。

  三馬驚逸(《閱微草堂外集》)
  洛陽的郭石洲說,鄰縣有一戶人家,公婆接受了富家的二百兩銀子,把家裡守寡的兒媳賣給他做妾。到了迎親的那天,強迫她披上彩衣,用手架著她登車。這位寡婦不肯走,他們就用紅布把她的手反綁上,媒婆抱著她坐在車上。圍觀的人全都歎息,為她抱不平,然而她娘家沒有人在,別人不好出面阻止。車夫抖動馬車缰繩的時候,寡婦放聲哭喊,頓時狂風大作,三匹馬都驚了,狂奔不停。它們沒有往富家的方向跑,而是直接奔向縣城,急速穿越泥濘的道路,如在平坦大路上一樣,即使是經過狹窄的小路、危險的橋梁,也沒有翻車。一直到了縣衙前,才穩穩停住,這件事於是敗露。由此可知,《淮南子》所說的民女含怨,仰天呼號,招致雷電下擊,並非古書中的虛構。
  詩曰:
  恥見金夫不有躬,翁姑奪志訴蒼穹。
  一呼三馬騰空起,白日冥冥鬼旋風。

  牛助孝子(《閱微草堂外集》)
  徐光大是慈溪人,康熙年間擔任清河主簿,以清廉能干而知名,任職期間因病去世。他的兒子徐雅涵,護送棺柩返回家鄉。渡黃河時,忽然刮起大風,水面的冰層凍結在一起,把船夾住無法前行。船上的人都踩著冰登上岸,只有徐雅涵獨自撫著棺柩大哭,決志以身相殉。眾人被他的孝心所感,打算用繩子把棺柩拉過去。剛剛拉了幾步,又陷到冰洞中,沒有辦法用力。徐雅涵仰天狂呼,血淚交流。眾人束手無策,也都為他掩面哭泣。這時忽然來了一只水牛,直奔棺柩前,用牛角頂起來。眾人無不踴躍,都說:“上天憐憫孝子,派牛來幫助他。”爭相拉著棺柩,很快就到了對岸。徐雅涵全家感激牛的恩德,從此戒食牛肉,已經有四代了。
  詩曰:
  哀動河神水不寒,烏犍戮力萬靈歡。
  請看孝子扶歸榇,天意何曾負好官。

  群烏銜土(《廣輿記》)
  顏烏是義烏人,他的父親去世後,他背土修築墳墓。一群慈烏幫著銜土,以致嘴都受傷了。以後這個縣就改名叫“義烏”。
  詩曰:
  荒碣猶存黯夕陽,爭傳顏巷義烏鄉。
  辛勤銜土成墳後,時聽啼聲隱白楊。

  群烏集捨(《周書》)
  宗懔的母親去世時,他哭得吐血。常有幾千只慈烏聚集在他的家裡,當他哭的時候就飛來,哭完便離去。
  詩曰:
  何處千烏繞帟帷,哭聞孝子百靈悲。
  思親各有傷心淚,仰視蒼天兩不知。

  庭烏哀泣(《北史》)
  北齊人蕭放,在他父親的喪期裡,以孝行聞名。他所住的房前,有兩只慈烏飛來,在樹上築巢,每天馴順地在庭院覓食。每當蕭放哀哭時,它們就展翅悲鳴,好像也在哀泣。
  詩曰:
  孝動三靈色慘淒,有生各自念孩提。
  問烏何亦悲傷甚,聲到心頭不住啼。

  仁烏蔽樹(《拾遺記》)
  晉文公為了讓介之推下山見他,就下令放火燒山。介之推在大火中抱住一棵樹,樹上有白色的烏鴉,成群繞煙飛鳴著蔽護他。介子推死後,在燒山的方圓數百裡內,當地百姓都不再設羅網,並稱它們為“仁烏”。
  鶴子點評說:慈烏能反哺其母就是孝,能夠護善就是仁。晉代成公綏稱其為“祥禽”,確實很有道理啊!
  詩曰:
  旌善綿田悔已遲,介山一炬到今悲。
  棠梨寒食煙和雨,尚有啼烏繞樹枝。

  日南雙雁(《警心錄》)
  虞國,年少的時候就有孝行,擔任日南太守時,經常有雙雁在廳上棲息。每次外出巡行各縣,它們就飛著一路跟隨太守的車。虞國在任期間去世,雙雁又隨著棺柩回到他的家鄉余姚。到了那裡就棲息在他的墓前,三年後才離去。
  李斯義點評說:這兩只大雁對虞國的情誼,生時同行同止,死後喪葬相隨。天下為人之子的,有幾個能夠這樣?東漢時蔡邕為母守墓,野雞、野兔都很馴伏,不肯離去,這也是孝行所感啊!
  詩曰:
  雙飛誰遣此勾留,五馬相隨幾度秋。
  惆怅墓田離別後,白雲渺渺水悠悠。

  神鷹(《堅瓠集》)
  明代嘉禾太守楊繼宗,為人莊重果斷,愛護百姓,禮賢下士。遇到郡內發生饑荒,餓死了很多人。楊繼宗深切憫念民眾的疾苦,來不及請示司道,就打開糧倉赈災,救活了數以萬計的百姓。他的仇家把這件事上告司道,以“擅自支用糧倉,少發多占”的罪名誣陷他。當司道打開狀紙時,忽然庭院中刮起一陣狂風,有幾十只鷹飛來抓走狀紙,飛到空中,紛紛用爪和嘴將它撕得粉碎。司道怒道:“鷹也敢來觸犯我嗎?”決定親自前往撫院通報此事。剛從船上下來,這群鷹又來了,瞪著眼睛奮力拍打雙翅,追逐鳴叫,就像是在辱罵他。司道氣急了,命令士兵獵殺它們。士兵們有的用弩,有的用弓箭,有的用網,但飛來的鷹越來越多,根本沒有辦法把它們趕走。這時鷹群中的一只老鷹,向司道急撲下來,他趕緊用手擋住臉,可是頭上的烏紗帽卻被抓走了。群鷹再次用爪和嘴把誣謗楊繼宗的公文撕得粉碎。司道嚇壞了,只好掉頭返回,這件事才得以平息。楊繼宗在嘉禾郡當了九年太守,風調雨順,常有祥瑞出現。在他期滿離任時,郡內七個縣的男女百姓,都趕來攀住車轅挽留他。當時的文士作了《神鷹錄》,以傳誦他的德政。
  詩曰:
  萬骨回生只手持,為民獲罪復奚辭。
  願書赫赫神鷹錄,傳遍黃堂太守知。

  龜負孝子(《九江記》)
  留京很有孝行,一次遇到江水暴漲,居民都被水所淹。留京背著母親大聲哭喊,忽然有一只大龜來到他們面前。全家七口人都爬到大龜的背上,一直在水中游了十多裡,到了一處高岸,大龜才離去。
  詩曰:
  一家魚腹只須臾,跋浪神龜載樂都。
  仰見天心憐至孝,艱危隨處百靈扶。

  龜負閣(《文苑匯隽》)
  徐瑞,幼時曾遭遇大水,他所在的樓閣即將沉沒。這時聽到空中有人說:“徐瑞是一個真宰相,應該保護他。”立刻來了幾千只龜用背托著樓閣,才得以不沉。後來他果然做了宰相。
  詩曰:
  神龜天遣庇賢才,百尺岧峣黑浪回。
  信是他年黃閣老,六鳌且戴海山來。
  -----------------------------------

  十、拯濟危難
  動物遇難,人來相救。人遇患難,動物相救。豈止動物,天也垂救。此因此果,善人自救。

  孫堅馬(《警心錄》)
  孫堅率兵討伐董卓,有一次打了敗仗,受傷落馬,躺臥在草叢中。當時孫堅的部下已潰散撤退,這匹馬便返回軍營嘶鳴,士兵們跟著馬來到草叢中,救回了孫堅。
  李斯義點評說:這匹馬真可說與主人同心同德。當時孫堅若是陣亡,討伐董卓的各路將領就會受到打擊,最後的勝負很難預料。孫堅不死,董卓必亡,全是這匹馬的功勞!
  詩曰:
  江東氣壓萬熊罴,討賊無端折義旗。
  主帥死生猶未定,悲嘶情急反營時。

  苻堅馬(《警心錄》)
  前秦苻堅,受到慕容沖的襲擊,他騎著一匹黃馬,不慎掉了下來,墜落在山澗中。這時追兵即將趕到,苻堅無計可施。馬慢慢走到山澗邊,垂下缰繩。苻堅夠不著,馬又跪下讓他抓住,這才登上了岸,逃往廬江。
  李斯義點評說:古人稱老馬的智慧可以信賴,是說它能認識路,想不到還能這樣托付生死!
  詩曰:
  與人生死一心同,追騎何愁迅若風。
  天助苻秦王景略,扶危馬亦出群雄。

  馬躍水援主(《儆誡錄》)
  五代時期,蜀國渠陽縣城相鄰的山中,有一位富戶叫王行思,他很喜愛自己的馬,用糧草來喂養它。一天,他乘馬進城,遇上夏季洪水暴漲。船工先把馬渡過去,再回來接王行思,船到中流,一陣狂風把船吹翻。這匹馬立刻跳入浪裡,在滔滔洪水中營救它的主人,王行思這才沒有被淹死。
  詩曰:
  勢難共濟浪滔天,悼主舟沉水底眠。
  國士何曾忘智伯,投軀猶幸報生前。

  向生騾(《警心錄》)
  向生,樂平人,在懷義鄉有一片旱田。他讓佃戶在這塊地裡種豆,可是佃戶卻改種了谷物。一天,向生騎著騾子到這裡巡視,看到後十分惱怒,把地裡種的莊稼全部拔光。佃戶也氣壞了,回屋拿了一把鋒利的斧子,沖上來把向生砍傷。他急忙跨上騾子逃走,但因為受傷墜到地上。騾子舉起腿向佃戶踢去,又用嘴咬他,把他趕出幾十步遠。佃戶逃走後,騾子又回來看護向生,銜草蓋在他的身上。等到黃昏,有割草的人來了,騾子就嘶鳴著迎過去,帶著來看向生,這才脫離危險回到了家。
  李斯義點評說:以斧子砍傷主人,固然是一場意外的變故。然而向生的做法太不近人情,讓佃戶無法忍受,這場變故歸根結底由自己引起,又能怪罪誰呢!
  詩曰:
  超忽追奴過孟贲,無慚都尉與將軍。
  區區一頃南山豆,來歲何妨督再耘。

  牛斗虎(《明紀》)
  天長縣村民戴某,早晨出門去了。他的妻子牽著牛去野外吃草,一只家犬跟著她。一會兒家犬跑到草叢中不見出來,戴妻牽著牛去找它,走了不到百步,看見一只老虎正按著犬在吃。老虎見有人來了,就放下犬,過來把人撲住。牛見主人有難,憤怒地向老虎沖去,老虎又把人放開,應付這頭牛。牛與老虎互相搏斗,沒過多久,老虎敗下陣來,戴妻終於幸免於難。太守把這件事禀報朝廷,皇上賜了一頭牛,代替原來的那頭牛耕地,讓立功的牛安享天年。
  詩曰:
  乳虎懷中氣食牛,未聞牛斗虎低頭。
  呼聲一動千山應,風箨蕭蕭白日秋。

  牛斗盜(《閱微草堂外集》)
  護持寺村,在河間以東四十裡。村裡有一位姓於的農夫,家境小康。一天夜裡,這位農夫外出。有幾個劫盜從屋檐上跳下來,揮動大斧破門,發出咚咚的聲音。當時家裡只有婦女小孩,伏臥在枕頭上戰栗,只能聽天由命。忽然家裡養的兩頭牛怒吼著跳了進來,用牛角與盜賊奮力搏斗。盜賊刀棍齊下,這兩頭牛卻越戰越勇,盜賊受傷後狼狽而去。
  原來在乾隆癸亥年,河間發生饑荒,養牛的人由於無力喂養,大多把牛賣到屠宰牲畜的市場。這兩頭牛也被賣給一戶屠夫,到了屠夫家的門口,哀鳴著伏在地上不肯向前。這位姓於的農夫見後心中不忍,脫下身上穿的衣服換錢把兩頭牛贖出,忍著凍把它們牽回家。因此這兩頭牛為了主人奮力效死,也在情理之中。只是盜賊當時在內室,而牛在外廄,它們是怎麼知道盜賊入侵的呢?況且牛也不是矯捷的動物,外門緊閉,怎麼能一躍就過了牆呢?這一定是受到了指使,若不是鬼神在幫忙又會是誰呢?
  這是乙丑年冬天,我在河間參加歲試時,劉東堂對我所講。劉東堂就是護持寺村的人,他說親眼看見那兩頭牛身上各被砍傷了好幾刀。
  詩曰:
  斧劈重扉婦孺悲,兩牛突至盜紛披。
  解衣贖命寒侵骨,牢記屠門伏地時。

  伏波灘犬(《異談可信錄》)
  伏波灘是進入廣東的要地,因這裡有漢朝伏波將軍廟而得名。某一年,有位客商收債返回,停泊在此處。船家好幾個人在夜裡持刀闖入,說道:“你今天注定要死在這裡,我們都是強盜,請你出來受死,免得你的血把船艙弄髒了,還得清洗。”客商哀求道:“我隨身所帶的財物都送給你們,如果能讓我全屍而死,不但心中沒有遺憾,還有四百兩銀子作為報酬。”盜賊笑道:“你所有的財物都已經歸了我們,哪還有四百兩銀子呢?”客商答道:“你們只知道船中的財物,卻不知道還有別的。”拿出一張銀票給他們看:“這上面的錢存在某商行,拿著這張銀票就可以去取。只是讓我這麼清醒地受死,實在難以接受,請你們讓我喝醉後,裹上破席扔進水裡,可以嗎?”盜賊可憐他,果然讓他大醉後用席子卷起來,再用繩子捆住,拋進河裡。
  剛被扔進水裡,他隨身所帶的狗也跟著跳了下去,和他一起順流漂到岸邊。狗爬到岸上,用爪子擊打廟門。僧人問是誰,卻沒有人回答,把門打開,看見進來一條狗,渾身濕透,銜著僧人的衣服不放,好像是要帶著他們去一個地方。僧人們隨著它來到河邊,見到一具用席子裹著的屍體,大家便都想散去,這條狗做出遮擋的樣子。僧人們明白了它的意思,把客商的屍體抬到了寺廟,一摸他的身上,發現酒氣熏騰,鼻子裡還有微弱的氣息。把客商身上的捆綁解開,見席子上有被牙齒咬過的痕跡,才知道是這條狗在水裡咬斷的,給客商喝了些茶湯,讓它躺下休息。
  第二天早晨,客商醒來說:“盜賊走水路,我們從陸路告官,到時候盜賊肯定會來。”斷定他們一定會拿著那張銀票去商行取錢。僧人們同意陪他一起去,到了那家商行,盜賊們果然還沒有趕到,他們趕緊告訴商行的主人,讓他不要洩露。不久盜賊們果然拿著銀票到來,商行主人表面上接待他們,叫那位客商趕緊去報官,終於被全部抓獲。
  客商帶著這條狗一起回到了家,在家中度過余生,再也沒有外出,並將自己的這段經歷寫成《義犬記》。
  詩曰:
  夜闌犬吠水聲中,引衲灘頭列炬紅。
  搖尾歸來心事了,花村穩傍主人翁。

  義靈(《井蛙錄》)
  有一位擅長風水術的沈某,在福建時曾見到一位客商騎著青驢,後面跟著兩個人,用竹轎抬著一條大狗。當他們進酒館歇息時,大家紛紛打聽抬狗的原因。這位客商說:“我是海鹽人,在各地做貨物的買賣,經商多年。不久前從汀郡的船行雇了一條船,載著貨物運往別處。船夫劉某貪圖我的錢財,中途乘我喝醉,用氈子裹著把我扔到江心。我隨身所帶的這條狗也叫著跳入水中,銜著氈子順流而下。氈子因為被狗銜著得以不沉,又順流漂回汀郡境內,被漁人撈起獲救。接著我又患上瘧疾,白天在大路上乞討,夜晚在古廟裡安身。想回船行,卻走不動路,就這樣過了一個月。一天,這條狗忽然自己跑到船行,銜住船行主人的衣服,把他領到古廟。我正在因病苦而呻吟,船主知道了事情的始末,找人把我抬了回去,而這條狗卻忽然不見了。過了十多天,狗又跑了回來,又叫又跳。船主知道這條狗遇到了特殊情況,就又跟著它走了幾十裡,到了江邊,遇到劉某。船主向他追問我的下落,劉某臉色大變,於是就把他綁上押了回來。劉某看到我,低下頭一句話也說不出來。船主到縣裡告發劉某,最後將劉某搶去的貨物還給我,將他依法嚴懲。縣令有感於這條狗的忠義,給它起名叫‘義靈’,還讓我用轎子把它抬回去。”
  原跋說:這條狗為了報答主人,不顧自己的安危而救主人脫險,其後又能報仇雪恨,全都是它的功勞。雖然是一條狗,卻像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
  鶴子點評說:忽然離去,忽然出現,這條狗的去來頗含深意。稱之為“義靈”,可說是當之無愧。
  詩曰:
  裹氈擲水浩無津,萬苦回生怨孰伸。
  犬坐筍輿從古少,斂容看殺道旁人。

  平望鎮犬(《果報聞見錄》)
  清朝康熙元年,吳江的平望鎮有個徽商,見到有店家捆住一條狗要殺,這個商人就用四錢銀子買下放生,隨便它去哪裡,沒想到這條狗一直隨著商人所乘的船而行。這條船經過一個僻靜的地方,來了幾個強盜,把船夫沉入河裡,接著要殺商人。商人懇求他們留下全屍,強盜就用一個大袋子把商人倒著裝進裡面,扎住袋口拋入水中。強盜離去後,這條狗見後面有船過來,就向船上的人叫著,好像在訴說什麼。然後跳入水中,用嘴銜著大袋,要把它拉起來。船上的人見了,一齊用力拽上船,解開袋口把商人救醒。商人訴說了事情的經過,然後立即向官府控告罪犯,先捉住那家店的主人,追查強盜,原來就是賣狗的幾個人。官府派人將他們一一抓獲,這條狗也隨商人來到公堂上,好似在作證一樣,幾個強盜都被斬首。
  詩曰:
  怅望奔濤趁舳胪,誰留絲喘剩殘軀。
  豈知船上操刀盜,即是街頭賣狗屠。

  楊褒犬(《集異記》)
  楊褒,廬江人,一次外出旅行,到了一個親友家。這家人很貧寒,又沒有准備,家裡只養了一條狗,就想殺了它招待楊褒,已經把刀拿在手上。這條狗跪下前腿,眼裡含著淚水看著楊褒。楊褒覺得異樣,趕忙阻止殺狗,提出想把這條狗帶走,親友便把狗送給了他。楊褒把狗帶回家,從此經常跟隨他出入。楊褒的妻子有二心,楊褒卻並不知道。一年後,他的妻子和情夫一起圖謀害死楊褒。楊褒這天晚上喝醉酒回到家裡,他的妻子等著情夫來殺楊褒。她的情夫來了以後,剛跨過門坎,狗就撲上去咬住他的腳,接著又咬傷楊褒的妻子,兩人都傷得很厲害。這時楊褒猛地驚醒,不知所措,大喊有賊。鄰居們都趕了過來,上去一搜那人的身上,有一把刀掉落在地。於是把二人綁送縣衙,審訊問明實情,二人都被處死。
  詩曰:
  怒窺中冓捍奇災,尚憶驚惶跪客哀。
  捷報不殊桴應鼓,都從刀下戴頭來。

  犬救溺(《聖師錄》)
  湖洲有一戶姓顏的人家,夫婦倆都出去做傭工,留下五歲的女兒守家,結果掉進門前的池塘裡。家裡養著一條狗,跳入水中,背負著她上了岸,又狂奔到傭主家,大聲吠叫,作出讓他們走的樣子。顏氏夫婦吃了一驚,趕緊跑回家,見女兒伏在地上,已經奄奄一息,急忙搶救,這才醒了過來。
  詩曰:
  悲號幾度繞深池,倘俟爺娘救恐遲。
  無限彷徨人不見,犬心並不望人知。

  犬救火一(《警心錄》)
  東晉太和年間,廣陵人楊生養了一條狗,十分喜愛它,去什麼地方都帶著,已有好幾年了。一天,楊生喝醉了酒,躺在大澤的草叢中不能起身。當時正值隆冬,野地上燃起了大火,風急火猛,不斷向這裡蔓延。狗對著他大聲吠叫,楊生卻醒不過來。前面恰好有一窪水,狗就跑過去浸入水中,再回來將身上的水灑在楊生周圍的草上,直到把周圍的草都沾濕。火到了這裡終於停下,楊生幸免於難。
  後來還有一次,楊生夜間出行,不小心掉進空井,狗在上面一直哀叫到天亮。有過路人感到奇怪,過來朝井下張望,見到了楊生。楊生說:“請你把我拉出去,當有厚報。”這個過路人說:“你得把這條狗給我才行。”楊生面有難色。這個人說:“要是這樣,你還出不來。”狗用眼睛示意楊生,楊生明白了它的意思,就同意了。過路人把楊生拉出來,牽著狗而去。過了五天,這條狗自己在夜裡跑了回來。
  詩曰:
  人世可憐憂患多,回思少日荷摩挲。
  報恩兩度敢辭瘁,筋力非前將奈何。

  犬救火二(《警心錄》)
  李信純是襄陽紀南人,家中養了一條狗,起名“黑龍”,非常喜愛它。一次,李信純在城外喝的大醉,躺在草叢中人事不省。遇上太守鄭瑕出獵時縱火,李信純躺的地方正位於下風,狗用口拽他的衣服也沒能叫醒。北去三、五十步遠有條小溪,狗就跑了過去,跳進水中把毛浸濕,在他的周圍來回灑水,這才幸免於難。而這條狗精疲力竭,竟然死在一旁。一會兒李信純醒了,看到愛犬為救自己而活活累死,悲痛不已,將此事禀報太守,太守下令將它埋葬。現在紀南還有這座“義犬墓”。
  李斯義點評說:這與楊生免於火難的事幾乎一樣,不過這條狗竟然活活累死,真是可惜!這不正是人們所說的鞠躬盡瘁嗎?
  詩曰:
  主人沉醉幾時醒,九地難埋一點靈。
  厚葬多勞鄭賢守,墓田春草至今青。

  犬救火三(《聖師錄》)
  上黨人盧言,曾見路旁一條狗非常瘦弱,馬上就要死去,心生憐憫就收養了它。一天喝醉後躺下睡覺,正趕上鄰家失火,這條狗急忙竄上床,對著盧言的頭部嗥叫,又銜著衣服使勁拽他。盧言猛地驚起,此時大火已燒著了屋裡的梁柱,於是趕忙冒著濃煙沖出去,這才得以幸免。
  詩曰:
  災已燃眉勢莫禁,黑甜鄉裡醉沉沉。
  喪家骨立何人顧,當日渾無責報心。

  犬咋虎(《聖師錄》)
  樂平縣人章華,在唐朝元和初年曾養了一條狗,每次進山打柴,這條狗都跟著。元和三年冬天,鄰居有個叫王華的人和他一起上山打柴,這條狗也跟著。忽然一只老虎從草木叢中躍出,把王華捉住壓在地上,但還沒有受傷。章華嚇得邊叫邊跑,老虎放下王華,上去追趕章華,把他捉住後也壓在身下。這時那條狗正躲在深草叢中,見章華被老虎咬住,猛地竄了出來,跳上虎頭,一下咬住老虎的鼻子。老虎意想不到它會突然出現,嚇得趕緊逃走。二人全身僵直,倒在地上,像喝醉了一樣。狗用鼻子對著章華的嘴呼吸,他的嘴裡開始吐出口水,這樣幾次以後,章華漸漸蘇醒。狗又用鼻子對著王華的嘴呼吸,王華也漸漸蘇醒。二人過了很長時間才能動身,相互攙扶著起來。這條狗卻累得趴在地上起不來,過了一夜就死了。當時前山有砍柴的人,親眼目睹此事,所以才為人所知。
  詩曰:
  虎奔坐守敢辭疲,起死回生此犬奇。
  縱使主人魂不返,已拌薄命夜台隨。

  犬斃蛇一(《聖師錄》)
  東晉泰興二年,吳地的華隆,喜好射獵。他有一條獵狗名為“的尾”,經常帶在身邊。後來有一次來到江邊,華隆周身被一條大蛇纏住,全靠這條狗把大蛇咬死。華隆全身僵直,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覺。這條狗在他身邊彷徨吠叫,又順著路來回張望。家裡的人覺得奇怪,便隨狗而行,找到華隆,把他用車拉了回來,過了兩天才醒過來。在華隆還未蘇醒的時候,這條狗怎麼也不肯吃東西。
  鶴子點評說:江邊行人不斷,而毒蛇卻唯獨纏住華隆,不能不說是他平時喜好打獵的報應。
  詩曰:
  死生與共寸心安,御難倉皇力已殚。
  防護未先滋疚甚,悲來雖餓下咽難。

  犬斃蛇二(《警心錄》)
  有一位讀書人,性情慈善。他的一戶親戚家,有一條狗生了四只小狗崽,親戚家以為是不祥之兆,打算把它們都扔到河裡。這位讀書人看見了,就把這四只狗崽要回來,在自己家中喂養。一天傍晚,忽然聽到如風雨來臨般的巨大聲響,草木隨風倒伏,震撼山谷。遠遠看見一條大蟒,身體如車輪般粗壯,目光閃閃,朝著這位讀書人直奔而來,轉眼就要把他吃掉。這時他養的這四條狗猛地撲向大蟒,或登或跳,纏住蟒頭競相嚙咬,居然把這條大蟒咬死了,讀書人最終安然無恙。
  李斯義點評說:當這位讀書人收養幼犬的時候,只不過由於心中感到不忍,而居然免除了一場大難。所以凡是行善事,只要盡心去做就好。若有心求報,那麼為善的力量就會變淺,其誠意不足以感動物類。
  詩曰:
  身纏毒蟒吐腥煙,並力酬恩始快然。
  溺犬路人尚憐死,自家溺女不知憐。

  燕侶營巢(《聖師錄》)
  郁七的家中,有燕子在巢中馬上就要孵出雛燕,此時燕巢卻日久而毀。鄰捨的燕子紛紛前來銜泥築巢,往來如梭,一會兒就把燕巢重新築好。第二天,在巢裡孵出了幾只雛燕。人們這才明白,在這家燕子倉皇急難的關頭,鄰家燕子都是前來出力相助的。
  詩曰:
  卵完難必覆巢時,駭聽哓音相顧悲。
  來去銜泥風更雨,家家黃口正啼饑。

  鹦鹉救火(《警心錄》)
  有一群鹦鹉飛到遠處的一座山中,那裡的飛禽走獸彼此間都很友愛。這群鹦鹉想:“這裡雖然很快樂,但還是不應停留太久。”於是便離開這座山,飛回原來的地方。過了幾天,那座山起了大火,鹦鹉們遠遠看見,紛紛前去相救。它們相繼浸入水中打濕羽毛,然後飛起來灑水滅火。天神看到後對它們說:“你們雖有心救火,可是這麼大的山火,憑你們怎麼救得了呢?”鹦鹉們說:“我們雖然也知道無法撲滅大火,然而曾經住在這座山中,與山林裡的飛禽走獸如同兄弟,實在不忍心見它們被大火吞沒。”天神聽了為之感動,立刻幫助它們把山火撲滅。
  李斯義點評說:凡是朋友身處危難之中,雖然勢不能救,也當竭力相助。如果以為事不關己,漠然置之,能感到心安嗎?
  詩曰:
  如山義重力慚綿,知己難忘邂逅緣。
  烈火陸渾誰撲滅,丹心一縷貫蒼天。

  畫眉警盜(《警心錄》)
  黃祝,黟縣人,南宋慶元年間擔任鄱陽主薄。他在官署中的住處,有盜賊趁著黑夜潛入,進到室內盜竊衣物,裝入兩個袋子。官署內有一只畫眉,非常馴順聰明,能解人語。這天夜裡,家中人都在熟睡,畫眉忽然在籠中上下跳躍,不停地大聲鳴叫。聽到叫聲的人以為它被貓抓傷,趕緊起來探視。盜賊受驚逃走,將袋子遺落,家裡的東西才沒有被盜走。
  詩曰:
  盡室甜眠盜穴垣,夜深柝靜掩重門。
  籠中未敢輕饒舌,飲啄多年被主恩。

  鹳吞蛇(《聖師錄》)
  在一戶人家的園亭中有一棵古樹,有喜鵲在上面築巢,馬上就要孵出雛鳥。一天,兩只喜鵲在屋子上來回飛翔,不停地悲鳴。不一會兒,又有幾只喜鵲彼此相互鳴叫,漸漸向這邊飛來,頭朝著鵲巢探視。隨後這幾只喜鵲對著嘴鳴叫,好像在互相商量,便一起飛去。很快有一只鹳從空中飛來,“閣閣”地叫著,喜鵲跟在後面。這群喜鵲對著它鳴叫,好似在訴說什麼。鹳又發出聲音,似乎答應了它們的請求,朝樹上看了一眼就直飛上去,從鵲巢裡銜出一條紅蛇,把它吞吃掉。這群喜鵲歡叫飛舞,好像是在相互慶祝並感謝鹳來相助,原來是喜鵲前去請鹳來殺蛇相救。
  詩曰:
  何處飛來閣閣聲,口吞赤虺鵲心平。
  莫非迎到虬髯客,怒掃腥煙一劍橫。

  龜濟將軍(《搜神記》)
  東晉時的將軍毛寶,有一次在江上乘船時,見漁夫釣到一只白龜,就將它買下放回水中。後來他在邾城戰敗投江,身下有東西馱著,一直把他送到對岸。仔細一看,原來正是當年所放的那只白龜,龜甲長四尺多。白龜回到江心,還回頭望著毛寶。
  李斯義點評說:人若平時常存護生之心,雖然遇到災禍也會化險為夷,其間機緣巧合,好像是有神明在相助。
  詩曰:
  鼓鼙聲死哭貔貅,龜載將軍達岸頭。
  反顧江心陰霧起,長天無際暮濤愁。

  巨魚救商(《懸榻編》)
  有個徽商帶著錢財從淮水返家,誤上了盜賊的船。路上碰到有漁夫捕到一條大魚,商人花錢買下將它放生。這天夜裡,強盜將商人綁上,准備投進水中。正巧一裡多外有巡邏士兵的船停泊在那裡,那條大魚奮力躍入船上,船身震蕩把士兵們驚醒。士兵們看到船裡有一條大魚,十分高興,就到商人所乘的船上取火,因此抓獲了這伙強盜,解救了商人,而那條大魚卻傷重死去。商人心裡非常哀痛,將它收殓起來,按照人的禮遇加以安葬。
  徐仲光贊道:楚國郢都被吳軍攻破,申包胥入秦哀哭七日請求救兵。為報燕太子丹之仇,荊轲攜匕首刺殺秦王。前面的道路充滿艱險,壯士卻早已視死如歸。幸已脫網生還,豈難掉尾而去?即使身為低微的魚類,負恩不報依舊會深感羞愧。
  詩曰:
  好生一念動江神,少緩須臾浪裡身。
  誰遣邏舟飛到此,是魚智士亦仁人。

  鳝救火傷(《異談可信錄》)
  高懷中在揚州小東門賣鳝面,每天都要殺掉數十條鳝魚。一個婢女心懷憐憫,每天夜裡將缸中的鳝魚悄悄從後窗拋入河中,一連幾年都是如此。一天店裡失火,這個婢女踉跄逃出,被火燒傷,由於困倦就躺臥在河邊,夜深時睡去。等醒來後,疼痛已經頓然減輕,火傷都好了。仔細一看,有河中淤泥堆在燒傷處,而鳝魚在地上爬過的痕跡非常清晰,才明白是以前放生的鳝魚前來救治自己。高懷中因為這件事而深受感動,於是便停業不再賣鳝面。等拆灶時,裡面的洞穴中還藏著好幾石活鳝,把它們取出都放進了河裡。(醫書上說,河底泥可用於塗在燙傷和燒傷的傷口處。)
  [附錄] 《聖師錄》記載:宋朝的時候,傅慶中家中捕得一只大鱉,家裡的婢女不忍殺死它,就在水溝裡把它放走了。一年後這個婢女得了重病,快要死了,夜裡有一只大鱉背著泥爬上她的胸前冷敷,居然痊愈了。另外,黃德環家中煮鱉時,將箬笠蓋在鍋上,揭開的時候發現這只鱉向上把著箬笠,背部都被蒸爛了,但頭和四肢還能伸縮。家人可憐它,悄悄把它放入河溝裡。後來這位家人患了熱病,生命垂危,夜裡有個東西徐徐爬到他的身上,頓時覺得十分涼爽。等天亮時看見自己胸口上都塗了淤泥,那只鱉在地上一邊爬一邊回頭看他,漸漸離去,他的病當天就好了。
  鶴子點評說:店鋪之所以被火焚燒,都是由於殺鳝的毒心將自家燒毀。婢女之所以能活命,都是由於救鳝的慈心將自己救活。
  詩曰:
  德怨分明報不空,青衣亦復抱慈衷。
  痛心殺業何時了,酣夢沉沉火宅中。

  仁蜂(《廣虞初新志》)
  太倉人張用良,平時最討厭蜂蟄人,見到了就要撲殺。一天,他看到一只飛蟲誤撞在蜘蛛網上,蜘蛛把它纏住,情況十分危急。忽然飛來一只蜂要蟄蜘蛛,蜘蛛避開後,這只蜂又幾次銜水沾濕飛蟲,過了好一陣飛蟲才得以脫身。他因為感念這只蜂的仁義,從此再也不殺它們了。
  張山來點評說:佛家所說的“蠢動含靈,皆有佛性”,果然如此。
  鶴子點評說:放出密網中的鳥雀,救活即將渴死的魚兒,一切拔困扶危、仁民愛物的善行,都是由這一點慈祥的心念擴充而來。
  詩曰:
  蟲裹蛛絲望救窮,游蜂乍見切慈衷。
  有生牽掛悲塵世,更待何人脫網中。

  蟻嚙械(《警心錄》)
  浙江富陽縣有一個人叫董昭之,一次乘船過錢塘江,到了江的中央,看見一只大螞蟻爬在一根短蘆葦桿上,急切不安地來回走動。董昭之說:“它這是怕死啊!”就伸手從水裡拿起這根蘆葦,打算把螞蟻放在船上。船裡的人罵道:“這種蜇人的毒蟲,我非把它踩死不可!”董昭之心裡還是很可憐它,就找了根繩子把蘆葦系在船上,等船到了岸邊,螞蟻得以爬上岸。晚上他夢見一個穿著黑衣的人,帶著一百多個隨從前來感謝,說道:“我是蟻中之王,今天不慎墮入江中,多謝您的搭救。今後若有急難,就請告訴我。”
  十幾年之後,當地遭到盜匪搶劫,董昭之被無端指控為主謀,關押在余杭的監獄裡。這時他忽然想起蟻王的夢,正在考慮的時候,有兩三只螞蟻爬了過來,董昭之就把它們放在掌中,說了自己的情況。晚上果然又夢見黑衣人說:“你要趕緊逃到余杭的山中,用不了多久就會遇到天下大赦。”醒了以後,螞蟻已經把他身上的刑具咬斷,因此得以逃脫。過江進入余杭的山中,不久遇到大赦而得以幸免。
  鶴子點評說:憐惜螞蟻的人得到這樣的善報,那麼殺害螞蟻的人又將怎樣呢?一念慈忍,禍福攸分,天理就是如此。
  詩曰:
  渡江飄葦意含淒,莫報洪恩與海齊。
  休訝元駒能斷械,試看一穴潰金堤。
  -----------------------------------

  十一、報恩酬德
  別人的恩德一定要報答,動物中也是如此。行善豈是為了得到酬謝,原本只是天性的流露。你如何對待別人,別人就如何對待你。就像拉弓發射,箭就應聲而出。

  鹿報恩一(《警心錄》)
  楚元王出外狩獵時,鹿群紛紛逃往山後,他帶兵在後面追趕。見鹿群全都逃入山谷,便派兵四處堵住路口,准備第二天一早全部獵殺。天亮時,兵卒將鹿群團團圍住,這時一頭體型高大的鹿突然沖出重圍,來到楚元王面前,跪下請求說:“我是群鹿的首領,被大王所追,已經無路可逃。然而古代的禮儀規定,狩獵時不能將獸群殺盡,以示仁德惠及群獸。我願意每天送一頭鹿,使大王的庖廚不缺鹿肉,我們鹿群也能得以繁衍,可以嗎?”楚元王扔掉弓箭說:“你是一個真正的鹿王,懂得愛護你的鹿群。”於是下令:“殺鹿者與殺人同罪。”後來吳國進犯楚國,上萬頭鹿乘著沒有月亮的黑夜沖向吳軍的營地,好像萬馬奔騰。吳軍受到驚嚇,就立即撤走了。楚王為此建了一個“鹿王廟”。
  李斯義點評說:鹿王的話語哀傷而婉轉,可以打動楚王。立下的功勞奮勇而神奇,可以酬報恩德。不過君子應以愛物為心,立廟往往導致殺生祭祀,所以建“鹿王廟”並不恰當。
  詩曰:
  萬鹿飛馳萬馬聲,昏黃蹴踏破吳營。
  獵場兵合無噍類,想到王恩淚雨傾。

  鹿報恩二(《南史》)
  南北朝時期的吳興人孫法宗,心地慈善,每當遇到獐鹿落入羅網,他總是想辦法放掉,用自己的錢物給狩獵者作為補償。後來他患了頭瘡,夜裡有一位女子前來對他說:“我是上天派來的使者,特向您的善行表示感謝。您這點小病不用擔心,用牛糞煮後敷在上面,馬上就會好。”說完就不見了。照著所說的一試,果然就好了。
  詩曰:
  麇至羅中向客哀,誰憐梃走角雙摧。
  頭風不待陳琳檄,冉冉花前鹿女來。

  華容象(《聖師錄》)
  唐朝上元年間,華容縣有一頭大象,來到一戶農家的院子裡臥下。它的腳掌扎進了木刺,這家人幫它取了出來。大象伏下身子讓人騎著,進到深山裡,用鼻子刨開土,取出數十根象牙來報答他們。
  詩曰:
  芒刺微傷亦累深,多勞妙手喜回春。
  也同一飯千金報,滿目悠悠負德人。

  虎助祭(《安城記》)
  都區寶是後漢人,父親去世後,他住在墓旁的小屋裡守喪。附近的人們追殺老虎,老虎逃進他的小屋,他用簑衣蓋住老虎,把它隱藏起來。人們順著老虎的蹤跡進來詢問,都區寶說:“難道還有人會可憐老虎並把它藏起來嗎?”後來老虎給他送來禽獸,作為上供的祭品。都區寶的孝心和仁慈都到了極處,所以能感通神明,他也從此為眾人所知。
  詩曰:
  不腆微誠當野蔬,離離白草谷風徐。
  虎心善等人心善,隨拜斜晖孝子廬。

  虎送新婦(《紀聞》)
  勤自勵年輕時以勇猛聞名,有一次路過一座山,聽到有老虎的咆哮聲,他四處尋覓,見一只老虎墮在陷阱裡。勤自勵看它可憐,就把它救了出來。後來他加入了軍隊,五年都沒有回來,傳聞他已經死了,他的未婚妻的父親就將女兒又許配給了別人。迎娶的那天傍晚,迎親隊伍途經一座山,忽然暴風四起,竄出一只老虎,把迎親的人都嚇跑了,老虎銜著新娘而去。沒過三天,勤自勵因為軍功被授予官職,回家探親,路過此山時,看見老虎馱著一位女子,跑到他的面前,把女子放下就走了。勤自勵仔細詢問,才知道是自己所聘的未婚妻,原來那只老虎是前來報恩。他們兩人彼此對視,都感到十分驚異,回家後就成了親。
  詩曰:
  五載從軍返故都,山前放虎記哀呼。
  報恩雄快多情甚,憐汝羅敷自有夫。

  病馬報恩(《亦復如是》)
  元生公是我的曾祖父。我小的時候聽我父親說,曾祖父有次見到一位西部的客商用騾馬馱運皮貨,其中有一匹馬的脊背都破爛了,血肉淋漓,臥在地上起不來。客商用鞭子抽打它數百下,它在地上翻來翻去,最後還是站不起來。
  曾祖父心中不忍,說道:“這匹馬看來已不能再馱運東西了,何苦還要打它呢?”客商說:“不這樣,難道把它扔在這兒?”曾祖父說:“為什麼不把它賣了?”客商答道:“它病成這個樣子,誰肯要呢?”曾祖父問道:“你想賣多少錢?”客商說:“這匹馬是用三十兩銀子買的,現在能有一半就行。”曾祖父把錢如數給了他,客商另外雇馬馱著貨離去。當時旁觀的人都笑話曾祖父太傻,還說這匹馬肯定站不起來了。曾祖父試著牽它,馬勉強支撐著站了起來,於是把它牽回家,調養了一個多月。它的傷口痊愈後,體格肥健,性情馴服,從不受驚失態,讓曾祖父十分滿意。
  一天,曾祖父騎馬到親友家赴宴回來,因為飲酒過量,沒走幾裡就在馬背上睡著了。途經山腳,旁邊就是深澗,路上崎岖難行。馬到這裡不再往前,而曾祖父卻沉睡如故。馬大聲嘶叫,他還是不醒。眼看太陽已經下山,馬便不停地大聲嘶鳴。村裡的人聽見馬的叫聲有些異常,走過來一看,原來是曾祖父睡著了,急忙把他喚醒。曾祖父驚訝地說:“馬如果冒險往前走,一定會有不測之禍。這匹馬果然沒有辜負我啊!”後來馬死了,曾祖父流著眼淚將它埋葬。
  詩曰:
  伏枥誰憐縷喘存,俯鞍沉醉怯黃昏。
  青山埋骨頻揮淚,何日驽骀再報恩。

  邬氏犬(《陳忠裕集》)
  我小的時候有個叫尤愚的僕人對我說,以前他跟著我曾在刑部任職的祖父,住在莘村別墅。相鄰有一戶姓邬的人家養的狗很凶猛,早晚都在各家門前搖尾,大家都喝斥它,只有我的祖父經常讓尤愚用剩飯喂它。春天的時候,祖父帶著尤愚一人到農家飲酒,喝醉後從田間的小路上返回,四周菽麥茂盛,一眼望不到邊際。忽然草叢中發出嗤嗤的聲音,從裡面跑出來一條瘋狗,迎著人突然沖了上來,相距只有五步。傳聞人被瘋狗咬傷就會死去,兩人驚慌失措,一邊跑一邊回頭。忽然看見那戶姓邬的人家養的狗,從旁邊的小路橫著沖了過來,截住這條瘋狗,彼此狺狺吼叫著咬在一起,兩人這才得以脫身。第二天再到那裡去看,兩條狗都死了。那條瘋狗是被這條勇猛的狗所制服,它自己卻被瘋狗的毒所害。祖父就讓尤愚把它埋葬在竹林裡。
  作者陳臥子說:這條狗的忠勇多麼令人感慨!春秋時的晉國曾有一位桑樹下的餓夫,因為一頓飯的恩惠,後來在急難中挺身救出了趙盾。如果不是這種知恩報德的人,即使每年都給他優厚的俸祿,天天都享用豐美的飲食,又有什麼用呢?
  詩曰:
  區區一飯已淪肌,瘈狗摧鋒竟脫危。
  食客三千俱碌碌,毛生去後報恩誰!

  蕪湖犬(《聊齋志異》)
  周村有個商人,在蕪湖經商,賺了很多錢,租船准備回家。他看見堤岸上有屠夫捆住了一條狗,就用兩倍的價錢買了下來,豢養在船上。這條船的船夫是多年的盜匪,見商人的行囊豐厚,就把船劃到隱蔽無人的地方,拿起刀要殺商人。商人哀求他留個全屍,盜匪就用氈子把他裹上扔到江中。這條狗見了,也哀叫著跳到水裡,口裡銜著裹著商人的氈子,在水中與商人共沉浮,漂流了不知有多遠,直到遇上淺灘才停下來。狗從水裡游出來,到有人的地方狺狺地哀吠。有人感到有些異樣,就跟了過去,看見氈子裹著一個人浸在水中,從水裡拉出來,剪斷繩子,裡面的商人還沒有死,把他的遭遇說了一遍。
  這位商人另找船夫載他返回蕪湖,打算在那裡等著盜匪的船回去。上船後商人發現那條狗不見了,心中覺得很難過。回到蕪湖碼頭三、四天,商船林立,沒有發現盜匪的船。恰好在這裡遇到同鄉的商人,就決定和他一起結伴回家。上船後忽然看見那條狗跑來,對著他吠叫,剛要招呼它,它卻轉身就走。商人下船追趕,見它奔上一條船,咬住一個人的大腿,怎麼打也不松口。商人上船去呵斥它,發現被咬的那個人正是先前的盜匪。他的衣服和船都換了,所以一直沒有找到。把他綁上在船上搜查,被搶走的錢還在。
  令人感歎的是,僅僅是一條狗,卻能夠如此知恩報恩。世間那些沒有心肝的人,應該在這條狗面前感到羞愧!
  詩曰:
  倍值售身荷主慈,囊空主在喜兼悲。
  蕪湖關外千艘泊,愁絕茫茫覓賊時。

  龛中犬(《聖師錄》)
  扶風縣的西面有一座太和寺,坐落在山的高岡之上。下面有一座佛龛,就像廳堂一樣寬敞,裡面住著窮人趙叟。他沒有妻子兒女,腳有毛病,背也駝著,常拄著拐杖在村落中乞討。人們可憐他又老又病,窮困無依,都願意把食物給他。他每次得到食物,經常先招呼群狗來吃。一年後,趙叟受了風寒,臥在龛中。當時下著大雪,他沒有衣服穿,裸露著身體趴在地上,一邊戰抖一邊呻吟著。群狗聚集到他身前,搖著尾巴吠叫,然後圍著他的臥席,競相用身體為他遮擋風雪,他的寒冷才有所緩解。十多天後,趙叟終於因為寒冷而死在龛中,這群狗一起哀鳴,晝夜不停。
  詩曰:
  垂憐群犬日摩挲,老病交侵喚奈何。
  繞榻溫存號且泣,飽飏饑附勝鷹多。

  阍者犬(《宣室志》)
  司空郭钊,在太和年間,從梓潼調任西涼府太守。當時官署有一位守門人,謹慎老實,郭钊很喜歡他,經常委派他去辦事。一天,派他去購買帶有繡花圖案的絲綢一百多段,價錢是平時的兩倍。郭钊認為他欺詐錢財,把他關進了監獄,審訊定罪後,下令在庭院中鞭打他。忽然有十幾條狗,爭相用身體護著他的後背,行刑的吏卒無法制止。郭钊大感驚異,向他訊問原由。守門人說:“我平時愛誦《金剛經》,從小就常用食物喂狗,別的就不知道了。”郭钊感歎說:“這些狗尚能感念他的恩惠,我又怎麼能不施恩呢?”於是下令放了守門人。
  詩曰:
  犬聲喧雜杖聲中,驟免公庭背血紅。
  分痛情甘身不顧,一時感動郭司空。

  母犬投兔(《後周書》)
  張元,禀性仁孝。有條小狗被人遺棄,張元見到就收留了它,把它帶回家喂養。他的叔父生氣地說:“你收留這麼個東西干什麼!”他回答說:“凡是有生命的物類,無不愛惜自己的性命,所以就收養了它。”過了沒多久,這條小狗的母親銜來一只死兔,放在張元的面前然後離去。
  詩曰:
  道旁聞吠費沉吟,母犬酬恩感戴深。
  見善若無真膽識,多緣片語易初心。

  獺賄(《異談可信錄》)
  涼州地區多產旱獺。在吐魯番,人們把它腌制後出售,每頭一百錢,味道就像南方的果子狸,但比它還要肥大。有一位武生名叫折蘭,膚施人,長著卷曲的連鬓胡須,身材高大,飯量能頂好幾個人,尤其喜歡吃旱獺。雍正年間,他隨軍隊出塞,經過山丹道上,看見有旱獺數十頭,都像人一樣立著,拉著手臂奔跑。折蘭下馬追趕,旱獺轉過身來,向折蘭跪下,一起發出叫聲,清晰可辨,同聲說:“饒命!饒命!”折蘭與同行的四個人都聽見了,大為驚異,於是便放了它們。當天夜裡他們在野外露宿,聽見帳蓬外有簌簌的聲音,出來查看,只見一群旱獺用草葉裹著沙棗,各自挾著放在門外的障礙一旁然後離去。把這些沙棗收回來,共有二斗多。折蘭因此發誓再也不吃旱獺。後來遇到有人勸他,折蘭說:“我曾經接受過旱獺的賄賂,怎麼還能再吃它們的同類呢?”
  詩曰:
  裹棗贖身類巧狙,老饕大嚼且躊躇。
  可憐物命貪生共,夜夜溪喧喜趁魚。

  鼠薦卷(《聞奇錄》)
  有一個名叫李昭嘏的書生,參加秋天舉行的鄉試。主考官在午睡時忽然醒來,見枕前有一份試卷,閱後覺得很一般,也沒怎麼在意,就讓辦事人員放在架上。剛准備繼續午睡,往側面悄悄看去,見一只碩大的老鼠銜著那份試卷,又送到枕前。這樣拿走放回好幾次,只好勉強把他錄取了。李昭嘏中榜後,前來拜見主考官,主考官問起其中的緣故。李昭嘏說:“我的祖先有什麼陰德,我也不太清楚,只知道家裡三代都沒有養貓。”主考官說:“這是老鼠前來報恩。”李昭嘏在第二年春天舉行的會試、殿試中又接連告捷,考中了進士。
  [附錄] 《宣室志》記載:唐朝寶應年間,有一個姓李的人,忘了他的名字,家住在洛陽,他的祖輩幾代戒殺,家裡沒養過貓。到了他孫子這一輩,仍能繼承先人的善德。一天,他們家召集親友,在廳堂裡聚餐,坐好後,忽然門外有幾百只老鼠像人一樣站立,兩只前腳互相拍擊,好像非常高興的樣子。家僮感到驚異就前來禀告,大家都跑出去圍觀。這時廳堂忽然坍塌,這家人十分幸運,竟沒有一個人受傷,很快老鼠也都散去。我知道這件事後,不禁為世人的忘恩負義感到悲哀!老鼠只是一種微不足道的動物,尚且能知恩報恩,何況是人呢?因此施恩的人應使恩德更加深廣,報恩的人也應全力予以回報。
  詩曰:
  家家貓喜食魚肥,世庇茅廬報棘闱。
  不俟簾官三度薦,點頭卷已拔朱衣。

  鼠捧珠(《異苑》)
  南北朝劉宋景平年間,東陽發了大水。永康的蔡喜夫,避難住到南壟的高地上。夜間有一只大老鼠浮水而來,趴在蔡喜夫僕人的床角,僕人出於憐憫並沒有趕走它,還常用飯喂它。水勢退後,蔡喜夫返回故居。老鼠用前足捧著一個青色的布袋,裡面有一顆直徑一寸左右的寶珠,放在僕人的床前,發出啾啾的聲音,好像要對他說什麼。
  詩曰:
  陽侯驅迫共高原,患難相憐豈市恩。
  自愧青囊珠徑寸,千金一飯有王孫。

  鶴銜珠一(《感應篇注》)
  哙參,對母親非常孝順。有一只鶴被箭射中,無奈之中便來投靠他。哙參將它收養,並為它療傷,等傷口愈合後,把它放走。後來鶴在夜裡來到哙參的家門,哙參拿著燭燈一看,見雌雄兩只鶴各銜著一顆明珠,放在地上離去。哙參用它們換來數萬缗錢,因此致富,得以更好地孝養自己的母親。
  詩曰:
  銜珠孝子舊衡廬,蒙憫傷弓負痛初。
  海碧天青無限意,春晖長願奉潘輿。

  鶴銜珠二(《張氏家傳》)
  張禧,任敦煌縣令的時候,有一只鶴中箭後落到庭院裡。張禧用甘草湯給它清洗傷口,敷上藥,留養了十多天才飛走。過了一個多月,這只鶴銜來兩顆赤珠,放到他面前。
  按:《搜神記》記載:隋侯在路邊看見一條大蛇受了傷,用藥為它塗抹傷口。後來這條蛇從江中銜來寶珠報答他,寶珠一寸大小,純白色,發出的光可以照亮整個房間,世稱“隋珠”。這是蛇銜珠報恩。
  《三輔決錄》記載:昆明池中有神泉,漢武帝夜裡夢見一條魚,請求去掉它嘴上的釣鉤。第二天,漢武帝來到池上,見一條大魚銜著釣線,游到他的面前,於是下令把它的釣鉤去掉。三天後,在昆明池側得到一對明珠。這是魚銜珠報恩。
  詩曰:
  驚弦鶴墮憫哓哓,靈藥回生手自調。
  不待三年拜君賜,銜珠充佩傍王喬。

  夢雉拜(《北史》)
  北魏的裴安祖,時值盛夏悶熱,在樹下乘涼。有老鷹追逐一只野雞,野雞慌忙躲閃,撞到樹上暈死過去。裴安祖可憐它,就把它放在陰涼的地方一直守護著,過了很久才蘇醒過來,很高興地把它放了。夜裡夢見一位穿著彩繡絲綢衣服的男子向他禮拜,說道:“十分感激您救了我,特來表示感謝。”
  詩曰:
  驟逐鷹鹯墮殺風,幸留殘喘返幽叢。
  感君無量纏綿意,都在深深再拜中。

  雀銜環(《警心錄》)
  漢代弘農人楊寶,九歲時在華陰的山北看見一只黃雀,被枭鳥抓傷後墜落在地,受到蝼蟻的圍困。楊寶非常可憐它,就把它帶回家放在屋梁上,又擔心被蛇吃掉,就移到巾箱中,每天采黃花喂它。黃雀的羽毛長好後,早晨飛出去,傍晚再飛回來。忽然有一天和一群黃雀一起飛來,繞著楊寶一邊飛一邊哀鳴,幾天後離去。一天晚上,楊寶夢見一位黃衣童子向他拜謝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去蓬萊時經過此地,被枭鳥抓傷。感謝您搭救了我,多日來悉心照料。現在我被派往南海送信,不能再朝夕與您相伴。”流著眼淚向他辭別,並贈給他四枚白玉環,說道:“您的子孫品行高潔,位列三公,就像這些白玉環一樣。”東漢時,光武帝劉秀尊崇他的德行,封為“靖節先生”。他的兒子楊震,楊震的兒子楊秉,楊秉的兒子楊賜,楊賜的兒子楊彪,四世都位登三公,果然與白玉環的數目相符。
  李斯義點評說:無論人還是動物,當他們處於危急之中,都應當出手救援。靖節先生積德很厚,他的兒子楊震(字伯起)拒收他人私下贈送錢財時所說的“畏四知”,孫子楊秉(字叔節)所說自己不受酒、色、財誘惑的“三不惑”,其兒孫的品格愈加高潔芬芳。黃雀銜玉環相贈,正是他們祖孫美德相承的征兆。
  鶴子點評說:黃雀銜環報德,其中隱含著“天道好還”的深意。
  詩曰:
  瑤池奉使到蓬山,小劫紅塵喜再還。
  童子何知知恻隱,幾曾奢望報銜環。

  雀獲盜(《警心錄》)
  宋朝井陉縣負責治安的縣尉名叫何經,廣昌人,性情仁慈。每次外出時,只要見到有人捕捉鳥雀,就毀掉捕鳥的器具。見到活的鳥雀,總要買下放生,戒令捕鳥人改換別的行業。三年任期將滿時,境內發生了鄉民被盜匪劫殺的事件,上官要求盡快將罪犯捉拿歸案,催辦得很急,他卻一直找不到盜匪的線索。正在這時,忽然一群鳥雀有好幾百只,迎著他的馬頭飛來,何經感到很奇怪,隨後便見這群鳥落在百步外的茅捨上。何經率領士兵進去搜查,看見有七個人喝醉了躺在裡面還沒醒來,搶劫的贓物就在一旁。將他們抓起來審訊,正是要捉拿的那伙盜匪,於是將他們押解到郡裡,依法判處死刑。何經任期滿後,被提升為東陽縣的縣令。
  [附錄] 余晦齋說:明道先生(宋代理學家程颢)曾經擔任過上元縣主簿,他曾經說:“一個人活在世上,如果能盡心愛護一切有生命的動物,一定會對人有所利益。我剛到縣城上任時,看見有人拿著竹竿,在路邊黏捕回巢過夜的鳥,就把竹竿拿來折斷,教他以後不要再這麼做。等到任期已滿,乘船離開,停靠在郊外。聽到幾個人在一起說:‘自從主簿折斷黏竿以後,鄉民子弟都不敢再畜養禽鳥。’”由程子的話可以推知,人如果能常懷慈愛恻隱之心,視人和動物為一體,那麼扶人未必用手,幫人未必用口,凡天地間一切能夠萌發、能夠呼吸的生命,都使它們得以自然生長,不致夭折凋零,使萬物不斷繁衍生息。在自己的心裡,才是真正的儒者氣象。
  李斯義點評說:人如果真能積累善行,遇上無法解決的困境,一定會有奇緣巧合。何經被提升為縣令,當然是他心地仁慈的善報,但如果不是抓獲盜匪使自己免於處罰,又怎能得到提拔呢?
  詩曰:
  何來群雀馬前迎,獲盜讴歌四境清。
  又聽仁聲程主簿,滿腔慈愛豈邀名。

  鼋報恩一(《警心錄》)
  唐朝江西觀察使韋丹,在他年近四十的時候,參加“五經科”考試沒有考中。一次他騎著跛足的驢子來到洛陽橋,看見漁夫捕到一只鼋,長幾尺,放在橋上,只剩下微弱的喘息。韋丹覺得它非常可憐,問漁夫賣多少錢,回答說要二千文。當時正值隆冬,他看自己的衣襖不能典當,就用所乘的驢換下這只鼋,把它放回水中,自己徒步而去。
  當時有一位胡盧先生,占算事情非常靈驗,韋丹就找他給自己算命。胡盧先生高興地說:“我的朋友元長史,談起您來贊不絕口,很想認識您。您可以和我一起去見他,您的福壽,到了那兒自然就會知道了。”兩人結伴來到通利坊,見有一扇小門,上去敲了敲,看門人把他們請了進去,裡面的大門非常壯觀華麗。不一會兒,走出一個高大魁梧的老人,眉毛、胡須都已發白,自稱元浚之,見面就先向韋丹禮拜。韋丹吃了一驚,趕緊回拜說:“我是一個貧賤的晚輩,想不到老人家卻對我這麼客氣,我實在是有所不明。”老人說:“在我快死的時候,承蒙您的搭救才活了下來,怎能不報答您呢?”款留了他們一整天。到了傍晚,韋丹向老人告辭。老人從衣袖中取出一份案卷,說道:“聽說您來問卜,我就在天上的仙官那裡抄錄了您一生的官祿情況,作為對您的回報。”又對胡盧先生說:“請借五十缗錢給韋丹君,讓他再買一匹馬,以便早日動身西行前往長安趕考,以滿我的心願。”韋丹向他再次拜謝而去。
  第二天,胡盧先生如約而來。查閱那份案卷,上面詳細記明了韋丹將在明年五月份的科舉考試進士及第,又在某一年被委任為尉官,然後有十七次升遷,每次都有詳細的年月日和時辰。最後在某一年升任江西觀察使,至御史大夫為止。再過三年,當廳前皂莢樹開花時,壽數將盡,就應該返鄉北歸了。後來韋丹的歷次任職情況,果然如案卷中記載的那樣。元和八年,韋丹在洪州任職,廳前的皂莢樹開花,於是他便辭去官職,在返鄉的途中去世。他的兒子韋宙,官至尚書僕射,同平章事。另一個兒子韋岫,官至福建觀察使。
  詩曰:
  谒祠我幸識公孫,轶事曾聞德報鼋。
  長史蠡湖勞入夢,西江雁戶共沾恩。

  鼋報恩二(《警心錄》)
  江西軍吏宋某,曾經到星渚采購木材,見漁夫捕得一只大鼋,就用一千文錢買下,放回到江中。幾年後,他所乘坐的船停泊在龍沙,忽然有一個老僕人找到他說:“元長史請您前去相見。”宋某感到很茫然。到了那裡之後,看見一位長官出來迎接,就座之後問道:“您還認識我嗎?”宋某想了想,確實未曾謀面。又問道:“您還記得星子江中放鼋的事嗎?先前我因為有罪,天帝將我貶為水族。若不是您的恩惠,早已死去了。我現在當了九江的官長,請您來相見,是有一件事想要報答您。您有個兒子,命中應當淹死,現在有一人與他的姓名相同,也該淹死,所以我就用他來代替您的兒子,請你們趕快登岸。”宋某拜謝而出。幾天後那條船果然遇到風濤,宋某的兒子得以幸免。
  詩曰:
  豫且脫網拜嘉多,欣晤龍沙掛席過。
  救物哪知還救子,免教老淚灑西河。

  龍宮方(《警心錄》)
  孫思邈,京兆華原人,隱居太白山,煉氣養神,精心研究醫藥,以濟人利物為心。一次在外出時,見牧童把一條小蛇打得流出了血,他就脫下自己的衣服把小蛇贖出,用藥給它包扎好,放回草澤中。一個多月後,路上遇到一位白衣少年,邀請孫思邈來到一座宮殿。有位戴帢帽、穿绛衣的人出來,高興地上前迎接他說:“前些天小兒獨自出門,被人打傷,承蒙您將它贖救。”又有一位王妃帶著穿青衣的小兒,再三拜謝救命之恩。主人殷勤設筵,留孫思邈住了三天,臨行時拿來輕绡、金珠贈送給他,他辭謝不肯接受。主人又拿出三十種藥方,說:“這個可以幫助您濟世救人。”派僕人備馬護送他。孫思邈回來後,這些藥方每次試用都很見效,於是編入《千金方》中傳世。到了永徽三年二月十五日,孫思邈清晨起來,沐浴更衣,然後就屍解成仙了。
  李斯義點評說:志在救濟眾生,正是學道的根基。謝絕金珠而接受藥方,與世人相比真有天淵之別!
  詩曰:
  大德淪肌浃髓深,龍宮秘授勝千金。
  利人濟物渾忘報,但盡區區一寸心。

  龜引路(《廣異記》)
  唐朝劉彥回的父親,曾任湖州刺史。有一位下屬在銀阬逮到一只龜,長一尺,把它獻給了刺史。官吏們都祝賀說:“得到這只龜的人,壽命能活到一千歲。”他的父親辭謝,說自己不是這樣的人,於是騎馬把這只龜送回銀阬。十幾年後,他的父親去世了。劉彥回被委任為房州司士,帶著家屬前去就任。路上遇到山洪泛濫,平地全部被淹沒了,一家人都惶恐不安,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這時來了一只大龜為他們引路。劉彥回和家人商量說:“龜是有靈性的動物,現在來給我們引路,一定有原因。”於是全家三十余口,都跟在龜的後面,所過之處都是水淺的地方。走了十多裡,終於到達平地,全家人都很驚喜。這天晚上,劉彥回夢到這只龜對他說道:“以前在銀阬時,承蒙您的父親相救,因此前來報恩。”
  李斯義點評說:所謂壽命能活到一千歲,不過是獻龜者的谄媚之言。把大龜送還原處,便是懂得知足,為自己和後人種下了善根。其後全家三十余口得脫水難,雖說是靈龜前來報恩,實際上還是刺史自己種下的福分。
  詩曰:
  爭介湖州刺史卮,愀然五馬送靈龜。
  十年夢示銀阬事,恰遇郎君失路時。

  龜授方(《警心錄》)
  黃叔達是宋代人,同鄉好友捕到一只龜,正准備剖開它的殼,黃叔達看它可憐,就買下放生了。後來他病勢危急,他的兒子前往京城探視,途中遇到一位老人,說:“我姓歸,從前差點被殺,幸虧你的父親相救才幸免於難,這個大恩我還未報答。你父親所得的病,是因為吃魚過多,停積在胸部,應趕快用姜附湯來治療。”說完就不見了。黃叔達服後果然病愈,這才明白兒子所遇到的老人,就是從前救的那只龜所化現。
  李斯義點評說:兒子前往探望父親的疾病,心中是何等的急切。得到治病的良方,心中是何等的欣慰。因此放生便是救病的良方,做兒子的應當珍視,切莫遺忘。
  詩曰:
  老人道左致纏綿,好慰高堂病即痊。
  憐物十分生意滿,危時物亦十分憐。

  禹門鯉(《好生傳》)
  莊麟是山西永寧州臨縣的村民,三十歲的時候還沒有成家。夏天他到河裡洗澡,看見一條大鯉魚被困在漁網中,重約一百多斤,張著身上的鳍,好像是在求救。莊麟看它可憐,就把它從網裡放了出來。鯉魚一邊向前游,一邊還回頭張望,然後躍入波濤之中不見了。
  後來有一次莊麟在隴上打了個盹兒,夢見一位秀才前來,後面跟著許多騎馬的隨從,個個都俊逸潇灑。這位秀才對莊麟作揖說道:“我特別感念你的恩德,已經向家父提出請求,要把我的妹妹嫁給你,請你不要推辭。”莊麟說:“我是山澤之中一個清貧的人,與你素不相識,哪裡會有什麼恩德?何況性情粗野也不般配,豈敢結為婚姻?”秀才說:“你還記得河上的鯉魚嗎?我是禹門龍王的第三個兒子,化身為魚出游,被漁網所困。當時要不是你,就要在市場上被宰割了。我的妹妹賢淑謹慎,是一個稱心如意的配偶,您為何要拒絕呢?”莊麟聽到後,惴惴不安地說:“水府與人間道路有別,承蒙您的厚意,原來是想讓我現在就死,我實在無法接受。”秀才臉色很不高興,但還是從懷中取出一顆水晶送給莊麟,說道:“如果遇上大旱,您拿著它祈禱,馬上就會下雨。”
  等莊麟醒來,發現這顆水晶就在自己手上。遇到旱災,每次用它祈禱都很有效,人們都稱他為“雨師莊老”。凡是州縣贈送給他表示謝意的財物,他都一概不要,遠近的百姓都非常感激他。順治初年,他七十多歲,臨終前三天,又夢見那位秀才說:“您的壽數將盡,水晶應歸還給我。”莊麟從懷裡取出水晶還給了他。秀才說:“您仁慈而正直,死後將受到當地人的祭祀。”他去世後,人們在河邊為他立了祠堂,堂裡的匾額上寫著“放鯉”,裡面塑了他的像,每次禱雨仍很靈驗。
  詩曰:
  無心放鯉締奇緣,不願龍宮坦腹眠。
  羅拜祠前旗卷雨,靈風飒爽尚年年。

  鯉報延齡(《渚宮故事》)
  梁朝的劉之亨,在南郡做官。曾經夢見有兩個人姓李,到他的面前請求饒命,劉之亨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天亮之後,有人送給他兩條活鯉魚。劉之亨說:“看來這就是我做夢的原因。”於是把它們放了。當天晚上,又夢見那兩個人來謝恩說:“已經讓您的壽命延長了。”
  華棲梧點評說:能給人托夢,還能使人延壽,這兩條鯉魚大概是龍的子孫吧?
  詩曰:
  刀砧折算怨何人,入夢分明信有神。
  奚俟延年雙鯉告,生機活潑滿懷春。

  放鯉增紀(《警心錄》)
  有個人名叫屈師,在元村遇到兩條鯉魚,就買來放生。後來夢見龍把它請到水府,對他說:“您的壽命本來已盡,因為您救了這兩條魚,所以增壽一紀。”(一紀就是十二年。)
  李斯義點評說:遇到紅鯉魚,並不知道它們是龍的化身。買來放生,也並不是為了求得福報。偶然的一次放生,便得到這樣的善報,即使不一定有這樣的酬報,也應當留心放生。
  詩曰:
  買鯉元村喜動天,慈悲無限寄長川。
  放生都笑渾閒事,不易延生十二年。

  鯉負舟(《異談可信錄》)
  江南有個書生,夜裡夢見一個身披铠甲的人跪著請求他說:“明晨我將有難,在您的朋友某某家,請您慈悲前去相救。”書生驚醒後,急忙起身到了朋友家,見一位僕人挎著竹籃進來,就問道:“裡面是什麼?”僕人說:“早上在集市上買的魚,准備早餐時吃。”上前一看,是一條活鯉魚,身上的鳍拍動著,不停發出聲音,目光閃爍,好像在求人憐憫。書生對朋友說明原因,把魚放入江中。一年後,書生乘船過揚子江時,忽然遇到狂飙,把船吹到山下,水中的礁石劃傷船底,馬上就要沉沒。眾人驚叫著,誰都沒有辦法,都以為活不成了。這時船卻隨著大風,鼓浪前進,好像有什麼東西在下面托著船行走。船裡雖然進滿了水,但卻行進得更快,竟然到達了對岸。回頭望去,只見一條巨大的鯉魚搖尾而逝。
  鶴子點評說:這條魚不給他的朋友托夢,轉而請求書生前去相救,他的這位朋友肯定不是一個禀性特別慈善的人。然而聽到書生講述夢中的情況,就把鯉魚放生到江中,畢竟還是善根路上的人。
  詩曰:
  今朝江上魚援我,去歲江中我放魚。
  百丈飛濤負舟起,回頭相視樂何如。

  群魚解毒(《警心錄》)
  李景文曾經將漁夫捕獲的魚買下,仍舊放回水中。他平時喜好服用丹藥以求長生,用火燒煉丹砂,吃了以後積熱成疾,背上長了毒瘡,用什麼藥也治不好。有一次在昏睡之中,好像有一群魚用嘴唇沾濕他身上的毒瘡,感覺清涼爽快,不久就痊愈了。
  詩曰:
  同在清涼世界行,臨淵底事殺心萌。
  求仙不少丹砂誤,哪識長生即放生。

  定風珠(《韻圃群芳》)
  從前有一位在遠方做官的人,在官署中和妻子一起用餐時,看見窗前有一只大蜘蛛,常爬下來就食,他的妻子就分一點食物給它。吃完後,蜘蛛仍沿著蛛絲爬上去,這樣有好幾年。到他離任的時候,蜘蛛將一顆寶珠放在桌上而去,以此酬謝他們的恩德。這個做官的人在返鄉時,遇到風濤大作,其他的船只都沉沒了,只有這條船安然無恙。一個見多識廣的人說:“這條船上一定有寶物,我觀察上面的雲氣就可以知道。”這個做官的人從箱中找到寶珠,那個人說:“這是定風珠,可以避開水難。”
  詩曰:
  布帆無恙謝蜘蛛,飽德難忘每飯俱。
  平地波濤何處度,人心各有定風珠。

  蟻入闱(《警心錄》)
  明朝的胡僖,字伯安,家住蘭溪,他做官當到按察使,一生救活了無數的龜、鱉、螺、蛤蜊等類的動物。他當初做書生的時候,進省城參加鄉試,住下後想找一個僻靜的地方搬過去,選中了潘氏園。進去打開房間一看,裡面到處都是螞蟻,有數十萬只之多。書童點火准備燒死它們,胡僖皺起眉頭說:“為了我能睡一個好覺,就要傷害數十萬條生命,實在於心不忍。”急忙返回原來的住處。進入考場之後,他感到文思枯竭,十分無奈。到了黃昏的時候,有很多螞蟻聚集在筆端,怎麼也趕不走。又過了一陣,文思忽如泉湧,七道考題很快答完,螞蟻這才不見了。考中之後拜見主考官,考官說他有神人相助。胡僖知道這是螞蟻報恩,從此好生戒殺更加盡力了。
  李斯義點評說:學子平時在窗下撰文,總是文采飛揚。一旦進入考場,卻往往江郎才盡,這難道不是被上天奪去了聰明嗎?此時應當猛然醒悟。
  詩曰:
  宋郊救蟻又胡僖,萬命回生寸念慈。
  下筆飙馳有神助,報恩多在入闱時。
  -----------------------------------

  十二、復仇雪冤
  此事與你何關,竟然恨之入骨。旁觀者拍手稱快,復仇者咬牙切齒。恩怨如此分明,卓然俠士之風。

  毗陵猴(《堅瓠集》)
  明朝萬歷年間,毗陵有個乞丐,每天牽著一只猴子,到街市上耍猴討錢,這樣積攢了幾年,約有五、六兩銀子。有一次與一個乞丐同伴一起喝酒,醉後向這個同伴誇耀。那個乞丐忽然起了惡念,把毒藥放進酒中,強灌他喝下去,把他毒死。然後取走了他積攢的銀錢,把他的屍體埋到野外,沒有人發現。這只猴子不肯順從,乞丐每天都鞭打它,猴子勉強跟著他,忽然有一天再也找不見了。
  當時的縣令張廷傑剛到任,升堂的時候,看到一只猴子突然跑了進來,盤腿坐在堂前,向著縣令呼叫。張廷傑覺得很奇怪,就派一個衙役跟著它,看看是怎麼回事。猴子來到養濟院,找不到那個乞丐,又拉著衙役往前走,沿途乞討糕餅給衙役充饑。到了大市橋,遇到了那個乞丐,猴子雙手把他拽住,跳上他的肩頭,對著臉頰就抓,乞丐沒有辦法掙脫。衙役把這個乞丐押解到縣衙,張廷傑再三審訊,他才供認了罪狀。
  張廷傑派衙役押著乞丐,去取回被他搶去的銀錢,發現裝錢的包裹還在。衙役在野外扒開浮土,把被毒死的乞丐屍體放進棺材,點火焚化。火勢正旺的時候,猴子向衙役磕了幾個頭,然後跳入火中燒死了。衙役回去後,將事情經過作了禀告。縣令張廷傑十分驚異,親自作了《義猴記》,刻在石碑上以長久傳世。
  詩曰:
  拜謝幽明恨已伸,悔教懷璧竟戕身。
  漫將一死看輕易,赴義從容世幾人?

  金華猴(《聖師錄》)
  學使汪可受,曾擔任過金華縣的縣令。當時有個乞丐走在山上,看見一群孩子綁著一只小猴,正在欺負虐待它。這個乞丐就把它買下來,教它一些戲法,每天到集市上乞討,得了很多錢。別的乞丐對他又嫉妒又羨慕,就把他灌醉之後,誘騙到一座空窯裡把他殺死。隔日把猴子用繩子拴上,又讓它表演戲法。正好縣令汪可受出行,喝令讓路的聲音傳來,這只猴子咬斷繩子,闖到縣令面前,好像在向他訴冤。汪縣令派人跟著它,在空窯中找到了乞丐的屍體。當即將其他乞丐抓捕,審問後供認了罪狀。全縣的人都被驚動,為這個乞丐的慘死感到哀悼。縣令派人買來棺材,將乞丐的屍體收殓後火化,烈焰剛剛騰起,猴子就哀叫著躍入火中燒死了。
  詩曰:
  何幸抽身訴長官,金華仙尹亦心酸。
  碎軀粉骨非奇事,也當逢場作戲看。

  騟復仇(《警心錄》)
  南宋開禧年間,九江的戍校王成,看到一匹有病的紫色馬,將它收留喂養。嘉定庚午年,峒寇李元砺進犯龍泉,王成戰死,這匹馬屹立不動,在他的屍體邊悲鳴。賊將看了說:“這是一匹良馬。”把它獻給了李元砺的弟弟。李元砺的弟弟非常高興,每天都騎著它。不久賊寇又去進犯永新,這匹馬認識官軍的旗幟,從陣地上飛奔而來,李元砺的弟弟騎在馬上怎麼也止不住。軍士都認識這匹馬,一起上去擒住了馬上的賊將,吶喊著向前沖去。賊寇大為震驚,於是紛紛敗退。
  李斯義點評說:收養之恩可酬,戰死之仇可報。稱之為良馬,果真是一匹良馬啊!
  詩曰:
  骁騰誰識凌波騟,身紫心丹世所無。
  望幟馳歸蜚捷電,生擒吐谷萬人呼。

  牛報兩世仇(陳定九《義牛傳》)
  這裡所說的義牛,是宜興銅棺山的農民吳孝先家的牯牛。它的力量很大,還有很好的品行,每天能耕山田二十畝,即使再餓也不吃田中的禾苗。吳孝先非常珍愛它,讓家裡十三歲的兒子吳希年放牧,希年騎在牛背上,隨牛而行。一次,牛正在澗邊吃草,忽然有一只老虎從牛後面的樹林中出來,想捉走牛背上的吳希年。牛察覺到了,就轉過身對著老虎,一邊吃著草,一邊慢慢往前走。希年很害怕,爬在牛背上不敢動。老虎見牛過來,蹲在地上等著,准備等牛走近就撲上去,捉走牛背上的小孩。快要靠近老虎時,牛突然飛奔上前,猛力用牛角頂向老虎。老虎正想要捉住牛背上的小孩,來不及躲避,一下被撞翻仰臥在狹窄的山澗中,沒有辦法轉身,被阻塞的澗水淹沒頭部,竟被淹死了。希年趕著牛回家告訴父親,吳孝先召集眾人將老虎抬回,把它煮著吃了。
  一天,吳孝先與鄰人王佛生因為互爭水源,發生爭執。王佛生富裕而殘暴,平時村裡人都怨恨他,因此在這件事上都不公平對待他,大家都袒護吳孝先。王佛生更加憤恨,帶著他的兒子把吳孝先打死。吳希年告到官府,王佛生用重金賄賂縣令,反而杖打吳希年,將他打死在杖下。吳希年死後,家裡再也沒有別的兄弟去伸冤。吳孝先的妻子周氏,每天都在牛前痛哭,對牛說道:“以前幸虧因為你,我的兒子才沒被老虎吃掉。如今他們父子二人都被仇人害死,皇天後土啊,誰來為我報仇雪恨呢!”牛聽後大怒,抖擻精神高聲鳴叫,飛奔到王佛生家。王佛生父子三人正在請客喝酒慶賀,牛直沖進廳堂,用牛角頂向王佛生,王佛生當即斃命。又去頂他的兩個兒子,也都頂死了。客人有拿著棍子跟牛相斗的,也都受了傷。村裡的人趕緊前去禀告縣令,縣令聽說後,竟然被嚇死了。
  外史氏說:不共戴天之仇,為人之子卻不能報的,比比皆是。而這頭牛竟能為吳氏一家報兩代殺身之仇,真是一頭義牛啊!
  詩曰:
  牛背兒誰脫虎牙,沉冤兩世雪仇家。
  不圖戴角披毛輩,也有英豪古押衙。

  牛白冤(《聖師錄》)
  齊河縣洪店,有盜賊在王臻家的門前殺了人,眾人把王臻綁送官府。在嚴刑拷打之下,王臻只好無辜地承認下來,已經有很長時間。一天,知縣趙清路過洪店,一頭牛跑到趙清面前跪下悲鳴,很久不肯起身,好像有話要訴說。趙清問道:“這是誰家的牛?”眾人回答說:“是王臻家的牛。”趙清說:“看來王臻是受了冤枉啊!”回到縣城,就釋放了王臻父子。後來審訊大盜王山,供認了他殺人的罪狀。齊河縣的百姓都稱揚知縣神明,有人還作了一篇《義牛記》。
  詩曰:
  赭衣誣服枉誰憐,牛淚空懸定谳年。
  不肯望塵輕乞訴,車聲預識使君賢。

  犬斷仇頭(《闡義》)
  浙西有官宦的後裔某甲,與某乙的居所相鄰。甲貪圖乙的家產,誣告乙與盜匪勾結,並說乙的家產都是自己的,將其全部侵吞,把乙害死在獄中。原先乙有一條高大的狗,特別喜愛它。乙被害死後,這條狗常到甲家吃食,夜裡回到故宅悲泣,時常發出怒斥聲。過了一年多,甲臥病在床,這條狗忽然躍到床上,咬斷了他的喉嚨。他的家人慌忙來救,用刀砍下狗的頭,它的牙齒之間還切切有聲。
  我認為這條狗真是一位忠臣。感恩圖報的心理,動物們也確實都有。可是由於需要人的豢養,自己無法選擇主人,雖然和原來的主人感情很深,時間一長也會改變,反而會事奉新的主人而忘記了舊主,原來的仇家也可能會變得很親密。而這條狗卻懷著仇恨,深藏不露,最後終於為舊主報仇雪恨,因此這條狗又是一位志士。
  李斯義點評說:唐人小說中記載的紅線女、聶隱娘等劍俠之事,想不到在動物之中也能見到。
  詩曰:
  恸傷主死未分明,滿意躊躇事竟成。
  犬斷仇頭頭亦斷,尚聞切齒不停聲。

  犬殺狄靈慶(《聖師錄》)
  袁粲是南北朝時期劉宋的顧命大臣。當時掌控軍政大權的蕭道成,圖謀改朝換代,奪取帝位。袁粲認為自己身受宋明帝臨終囑托,因此率眾起義,兵敗遇害。他有個兒子剛幾歲,乳母領著他投靠袁粲的門生狄靈慶。狄靈慶說:“我聽說交出這個孩子的人可以獲重賞。”乳母悲痛地哭喊著說:“袁公往昔對你有恩,所以我才不顧危險帶著孩子投奔你。你要是害死袁公的後代以求賞賜,神明有知,你的家族必將被誅滅。”結果孩子還是被狄靈慶交出,遭到了殺害。以前這個孩子常騎著一條高大的長毛狗玩耍,孩子死後過了一年多,忽然有一條狗闖入狄靈慶的家中,在庭院裡遇見狄靈慶,將他咬死,接著又咬死了他的妻子,正是以前孩子騎的那條狗。
  鶴子點評說:是這條狗殺的狄靈慶嗎?其實是袁粲所殺。是袁粲殺的狄靈慶嗎?其實是上天所殺。是上天殺的狄靈慶嗎?其實是狄靈慶自己所殺。春秋時期衛國的射手庾公之斯,不願在自己的師公危難之時予以加害,與學會射箭就殺死自己老師的逄蒙相比,真有天壤之別啊!
  詩曰:
  烈烈寧為袁粲死,悠悠不作褚淵生。
  負恩畢竟飲仇血,快極仰天雙淚橫。

  太原客犬(徐仲光《義犬傳》)
  清朝順治丙申年的秋天,有一個太原的客商,從南方經商返回,騎著一頭驢,袋子裡裝著五、六百兩銀子。經過中牟縣境,在路邊休息。這時有個年輕人扛著一根棍子過來,上面綁著一條狗,也在路邊休息。這條狗朝著客商咿啞叫喚,好像盼著他能相救,客商便把它買下放生。那個年輕人看到客商的錢袋很重,就悄悄跟在他的後面,到了僻靜之處,用棍子將他打死,把屍體拖到小橋水邊,用沙子和蘆葦蓋上,背著錢袋而去。
  這條狗看到客商被害死,就悄悄跟著年輕凶犯到了他家門前,做了記號。然後前往縣城,正好趕上縣令升堂,衙門裡非常肅靜。這條狗直接跑到縣令的前面,蹲坐在地上哀叫,像是在哀哭,又像在訴說什麼,別人趕它也不走。縣令問道:“你有什麼冤屈嗎?我派個衙役跟你去。”狗領著衙役出來,到了客商被害死的地方,對著水邊吠叫。衙役掀開蘆葦發現屍體,回去報了案,可是並不知道凶手是誰。
  這條狗又來到縣衙,還像上次一樣哀叫。縣令說:“你知道凶手是誰嗎?我再派衙役跟你去。”狗又出了縣衙,縣令派了幾個衙役跟在它後面。走了二十多裡,來到一個偏僻的村莊,這條狗直接闖入一戶人家,遇到一個年輕人,跳上去咬住他的手臂,他的衣服被撕開,血流了出來。衙役把他綁上押回縣衙,他供認了殺害客商的罪狀。審問他搶去的銀兩,還在他的家裡,就派人到他家裡去收繳,在錢袋中找到一個小本,知道了客商的住址和姓名。縣令判處年輕凶犯死刑,以抵償命債,並把搶去的銀兩沒收歸公。
  這條狗還是來到縣令面前吠叫不已。縣令想:“這個客商雖然已死了,他的家人還在,這袋銀兩應該歸誰呢?這條狗這麼吠叫,是不是因為這件事呢?”於是又派衙役前往太原,這條狗也跟著一起去。到了客商家,他的家裡這時才知道客商已經死去,又知道銀兩還在,感到非常悲傷。客商有個兒子,便收拾行裝跟隨衙役一起前來。這時凶犯已病死在獄中,縣令派人把客商的錢袋取來,驗收後就交給了他的兒子。這條狗仍然跟著客商的兒子,一路護送客商的棺柩返鄉。它來回往返數千裡,一路上吃飯住宿,與平常人幾乎沒有什麼區別。
  作者評論說:人根據各種跡象作出正確的決斷,需要有很高的智謀。而冷靜觀察,等待時機,則需要有很強的忍耐力。面對突然出現的災禍,慌亂震驚,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這是缺乏智謀。忍不住憤怒的情緒,為道義而慷慨赴難,然而謀劃不周,志願雖誠仍無濟於事,這是缺乏忍耐。所以說成就一番大事很難。
  假如這條狗在凶犯殺害客商的時候,就張開牙齒奮力與他搏斗,即使死於大棒之下也絕不退縮,可謂英勇壯烈,然而對已經死去的客商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意義。若是它滿懷悲痛,立刻前往官府哀呼控告,卻並不知道凶犯的住所,縱使當政者能夠垂憐聽察,可荒郊曠野之中,到哪裡去追捕凶手?冤屈雖然得以申訴,凶犯卻依舊無法抓捕。
  只有深懷復仇之志,而不突然使凶手受到驚嚇。雖知縣府可以申訴,但卻暫且忍耐等待時機。悄悄跟蹤凶手,探明住處,把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再去報官申訴。直到仇人落入法網,然後猛撲上去憤怒地撕咬。因此凶手終被抓捕,銀兩終被追還,太原家人的音訊可以送到,客商棺柩得以返回故裡。其謀劃貴在周密沉穩,不必立刻就含憤相拼,而是務必使自己的一片忠心最終完成復仇的重任。這是古代俠客荊轲、聶政所未能深慮,張良、豫讓等人所沒有成功,而這條狗卻最終做到了。並不僅僅是它吠叫申訴於縣衙,奔走於數千裡之外的奇特與豪壯!
  哪個人不懷有忠心,可是遇到種種不利情況便會改變。哪個人不具備才能,可是面對突發事件便會慌亂。所以智謀應更為深廣,勇毅要更加沉著,以此來應對天下萬事,還有什麼不能成功的呢?我既為商人遇難而感到悲痛,又羨慕他有這樣一條狗而為人所不能及。
  贊語:一頓飯尚且要報答,何況拯救了自己的生命。公庭申訴何足為奇,送葬和誅凶全部完畢。復仇要果敢堅定,謀劃要細致缜密。雖然不是堂堂男兒,作犬也一樣不辱使命。
  詩曰:
  橋畔深蘆哭旅魂,待誰申雪犬鳴冤。
  扶棺萬疊雲山外,一路悲隨到太原。

  范翊犬(《集異記》)
  范翊是河東人,因為有武藝而被任命為裨將。他養了一條狗,非常高大健壯。他有一個親友叫陳福,也擔任裨將。後來范翊被派往淮南,奉命購買絲綢用品,陳福擔任他的副手。范翊因為喝醉酒,傲慢自負,蔑視陳福。陳福懷恨在心,於是捏造范翊的罪名,暗自上報給主帥。主帥沒有問明情況,以為所報屬實,就罷免了范翊的職務。范翊飲恨而歸,陳福接替了他的位置。范翊養的狗見他被撤職,就直奔陳福的住所,等他睡覺時咬斷了他的頭,銜回來給范翊看。范翊大驚,帶著陳福的頭和這條狗,前去主帥那裡請罪。主帥向他追問原因,范翊把先前的事情述說了一遍。主帥給范翊恢復了原職,而把這條狗留在了帥府之中。
  詩曰:
  鼓簧奪印不須臾,怒目臣獒帳下趨。
  瀝血斷頭情過激,膽寒亦足懾讒夫。

  犬魂白冤(《亦復如是》)
  清朝乾隆年間,於可齋先生家所養的一條狗,被一個發配到這裡服役的犯人用棍棒打死。這個服役的犯人住在縣署的右側,離於先生家很遠。一天,這條狗跑進他的住所,他就用棍棒朝它猛力擊打,當下把它打死,打算吃了它的肉,再用它的皮做褥子。正要用刀剝皮,這條狗忽然蘇醒過來,跑著逃走了。它渾身血淋淋的,先到地保家,又到仵作家,又在捕廳的官署中跑遍了大堂、二堂,接著又到了縣署的大堂,最後才返回於先生家裡。回家時,房前屋後也都走了一遍,好像是在告訴主人自己被人打成重傷,希望大家都親眼見證一樣。又過了一會兒才死,大家還不知道是被誰所殺。當時擔任捕廳職務的是陳錦,見到這件事覺得很驚異,就派人順著它的血跡查找。此時地保、仵作已經查明是於先生家的狗,被那個服役的犯人用棍棒打死。幾人一起把那個犯人綁上押過來,犯人無法抵賴,被處以杖刑和上枷的處罰。
  有人或許會問:“畜類什麼也不懂,卻竟能訴冤,難道是真的靈知不昧,還是有什麼鬼神附體指使它這麼做的呢?”
  我認為:張元說過:“凡是有生命的物類,無不愛惜自己的性命。”講得已經很清楚。喜怒哀樂之情,並不只是人類才有,動物們也同樣具有。給它們喂食,就搖著尾巴過來,這是它們的歡喜。吃飽之後,就安安穩穩地臥在地上,這是它們的快樂。用棍棒毆打,就不停地嗥叫,這是它們的哀痛。把朽骨投向它們,就帶著敵意怒目相視,這是它們的憤怒。生死關頭,更容易激發它們的種種喜怒哀樂之情。這條狗向人們乞求憐憫,正是它的真情流露,所以與人沒有什麼兩樣,只不過動物有時昏昧而已,何必要有鬼神附體呢?一條狗尚且不肯甘心去死,一個人若是遭到他人強行殺害卻無人知曉,或者被陰謀陷害,至死都不能辯白,在九泉之下,又豈能甘心呢?
  詩曰:
  刀底逃生浴血來,訟庭歷遍有余哀。
  薄懲草草難銷案,一路呼冤徹夜台。

  豬道人(《異談可信錄》)
  鳳陽有一個商販,以販運生豬為業。其中的一頭豬特別馴順,好像能懂得人的意思,商販很喜愛它,把它留下來作為樣豬。每當豬群結隊而行的時候,就讓這頭豬在前面領路,已經豢養了十幾年。一天,商販到了宿州徐溪口,住在旅店裡。店主貪圖他的錢財,把他殺了,屍體扔進一口枯井,沒有人發現。這頭豬被賣給屠戶,它乘機逃跑,屠夫在後面緊緊追趕。正好遇到太守出行,豬伏在他的車前啼叫,好像有事想要申訴。太守覺得很不尋常,就派差役跟著它。這頭豬跑到枯井邊就開始嗥叫,差役下去查看,發現裡面有一具屍體。向屠夫詢問亡者的情況,屠夫說自己也不知道。問這頭豬來自什麼地方,屠夫回答說是從旅店買來。派人前去傳喚那家店主,裡面的人謊稱他久出未歸。這頭豬卻突然闖入室內,咬住店主的衣服不放。差役將店主抓捕,押送到官府,一次審訊就全部招認了。太守派人把這頭豬送到寺廟,每天供給它一升左右的口糧。
  後來這位太守升職走了,繼任者不再發給它口糧。寺裡的僧人由於經常缺少糧食,就把這頭豬叫來讓它去募化,豬點了點頭,好像是聽明白了。僧人把化緣的布袋掛在豬的脖子上,把它帶到集市,眾人都樂於布施食物給它。第二天,這頭豬就自己前往,已經給過的就不再討要,沒給過的就守著不離開。眾人都說:“這是一位豬道人啊!”從此它每天都去集市上化緣,風雨無阻,只要有人叫“豬道人”,它就搖著尾巴跑過去。給它瓜果,它也不吃,讓人一起裝到袋中運回去,人們愈發覺得稀奇。這樣一直過了三十年,寺裡的僧人靠它乞食賴以生存。乾隆戊子年,這頭豬老死了,僧人用棺材把它安葬在寺後,立碑名為“義豬墳”。
  鶴子點評說:前後都能夠報效主人,經歷曲折而忠心耿耿。眾人把這頭豬叫做道人,它就已經是人了。文中特記載它死去的年份,又不只把它當尋常人看待。
  詩曰:
  披毛乃以道人呼,跳出刀山快意無。
  靈蠢原來同佛性,何曾依樣畫葫蘆。

  大鳥助鹳(《聊齋志異》)
  天津的某座寺廟裡,有一對鹳在殿頂的鸱尾做巢。殿裡的承塵上藏有一條盆口粗的大蛇,每到幼鹳翅膀快長成時,就爬出來把它們吞食掉,兩只鹳鳥悲鳴幾天才飛走。連續三年都是如此,眾人都以為它們來年不會再來了。可是到了來年春天,兩只鹳照樣來這裡做巢,等幼鹳快要長成時,卻突然飛走了,過了三天才回到巢中,照常啞啞喂哺幼鹳。這時那條大蛇又蜿蜒爬了上來,快要接近鳥巢時,兩只鹳驚飛起來,急切哀鳴著,直上青天。突然有聲音傳來,剎那間天地都變得昏暗。眾人吃驚地抬頭看去,只見有一只大鳥,翅膀遮住了太陽,從空中飛撲下來,用爪子向大蛇猛擊,蛇頭立刻掉了下來,殿頂的一角也被毀壞了好幾尺。隨後大鳥便振翅而去,兩只鹳跟在它的後面,就像是在為它送行。鹳巢也遭到毀壞,兩只幼鹳都墜在地上,一生一死。僧人把那只活的幼鹳放在鐘樓上,一會兒鹳回來,依舊去喂養它,等它羽翼長成之後才飛走。
  鶴子點評說:一直過了三年才報仇雪恨,心裡積聚的怨恨該有多麼深啊!這正是司馬遷在《史記》裡所說的:“怨毒之於人甚矣哉!”
  詩曰:
  多載恩勤付子虛,九霄控告也欷歔。
  乍伸玉爪蛇頭落,笑殺張椎中副車。

  小鳥助鹳一(《見聞錄》)
  西湖靈隱寺,有一對鹳鳥在古松上築巢,幼鹳剛出殼不久。一天清晨,見一條巨蛇三丈多長,從樹下爬上來,要吃幼鹳。這對鹳鳥連聲鳴叫,張嘴對著它,蛇則昂著頭吐著舌,雙方相持一會兒,蛇才爬下去,這種情形持續了幾天。一天,雄鹳不知去了哪裡,傍晚的時候,背著一只鳥返回巢中。這只新來的鳥長著灰色的羽毛,身體不到鹳的三分之二。第二天早晨,兩只鹳鳥翱翔於雲間,新來的鳥和幼鹳在巢裡。不一會兒,那條蛇又爬上來,昂著頭爬向鹳巢。新來的那只鳥喔地叫了一聲,把尖嘴一伸,蛇立刻從樹上掉了下來。一會兒,雄鹳仍背著這只鳥飛去,從此蛇再沒有來過,鹳巢得以安寧。十多天後,僧房裡有一股臭穢不堪的氣味,也不知從哪裡來的,啟開地板,見這條巨蛇死在裡面,身體已經腐爛了。
  詩曰:
  古剎風腥白日昏,長蛇肆毒冤誰伸。
  豈知短小偏精悍,未到松巢氣已吞。

  小鳥助鹳二(《排悶錄》)
  鎮江的焦山,有鹳鳥在松樹上築巢,孵出了三只幼鹳,翅膀很快就要長成。這天,鹳鳥出外覓食,有一條巨蛇長一丈多,爬上樹頂進入鹳巢吞食了幼鹳。等鹳鳥飛回,知道自己的幼鹳已被蛇吞吃,不停地繞著樹悲鳴,三天後才離去。
  又過了七天,有一位僧人正坐在殿前,看見鹳鳥領著一群鳥雀飛來,前後有十多只,都繞著殿飛翔。一只小鳥獨自飛入殿中,向著屋梁間啾啾鳴叫。梁間有一條巨蛇昂著頭探出身來,想把小鳥吃掉。小鳥卻忽近忽遠,好像是在引誘它,蛇就把半個身子都探出來准備捉鳥。忽然有一只鳥從佛像後面伸出尖嘴,像錐子一樣又長又鋒利,突然劃破巨蛇的腹部,然後就飛走了,原來是預先埋伏在那裡等著蛇出來。這條巨蛇腸子破裂,墜落殿前而死。鹳鳥飛入殿內,來回翱翔,那群鳥雀也都叫個不停,過了好一陣才散去。
  僧人覺得這件事非常奇特,就告訴了來客。來客說:“這條蛇吞吃的幼鳥不知已有多少。鹳鳥本來是吃蛇的,可是蛇來吞食幼鹳,它也無可奈何。帶著一群鳥雀來圍攻蛇,而最後終於能夠復仇,卻全靠了兩只小鳥,真是太奇特了!”
  詩曰:
  杏梁慘霧接松雲,虺腹彭亨盡鳥群。
  誘敵楚羸潛盬腦,公然黃雀亦能軍。

  鴉集鈴索(《警心錄》)
  晉朝的京兆尹溫璋,在官署的大廳前懸掛鈴索,以便前來訴冤的人盡快將冤情上達。一天他獨自坐在廳裡,屢次聽見鈴聲,出去卻見不到一個人,這樣反復幾次,發現是一只烏鴉飛來停在上面。溫璋說:“這肯定是有人到它巢裡掏取雛鳥,所以前來告狀。”命令差役跟著烏鴉前去捉拿肇事者。那只烏鴉一路飛著,把差役領到城外的樹林間,果然有人掏了雛鳥,還在樹下歇息。差役把他押回官署,溫璋因為這件事不同一般,就下令重重責打了這個人。
  李斯義點評說:烏鴉固然善於申訴冤情,京兆尹也非常神明,想必他到各縣巡行審查案件,一定有很多冤情得以平反。
  詩曰:
  公庭兩造判分明,無怪慈鴉訴不平。
  幾見循良京兆尹,風傳鈴閣遍仁聲。

  盱眙鴉(《闡義》)
  盱眙縣有位商人,騎著一匹驽馬上路,趕馬人就跟在後面。路上見兩只烏鴉爭枝,墜落到地上,趕馬人捉住了一只。商人說:“還不到一塊肉,放了它吧。”趕馬人聽了很不情願。商人說:“我給你一塊肉的錢,可以了吧?”於是打開錢袋,露出很多的錢,被趕馬人看到。走到前面僻靜的地方,天越來越黑,趕馬人把商人推落地上,用鞭桿把他殺死,把屍體扔到深坑裡,拿走了錢袋。次日天亮,一只烏鴉在縣令的堂前大聲鳴叫,好像有冤情要申訴。縣令覺得很奇怪,就派健壯的兵卒跟著烏鴉前去查看,烏鴉低飛在人的身邊,領到深坑旁。兵卒找到了屍體和馬鞭,回來向縣令禀告,但卻不知道凶手是誰。烏鴉又大聲鳴叫似有所訴,縣令又派人跟著烏鴉,到了趕馬人的家裡。趕馬人剛回家不久,搶來的錢袋還沒打開,看到馬鞭後非常沮喪,交待了自己的罪行。縣令判處他殺人償命,而把這只烏鴉放入籠裡喂養。
  詩曰:
  囊金宛在旅魂依,引隸門前賊乍歸。
  客死淒涼緣底事,傷心不忍故巢飛。

  綠衣使者(《春渚紀聞》)
  唐朝的時候,長安有一個富人叫崇義,他的妻子劉氏與鄰居李弇私通,二人合謀將他殺死。下葬的時候,親戚們都來了,有一只鹦鹉在堂側大聲鳴叫說:“殺死主人的,是劉氏、李弇。”二人奸情因此敗露。唐明皇聽說這件事後,把它封為“綠衣使者”。
  李斯義點評說:鹦鹉為主人報仇,可謂忠誠。乘著眾人參加葬禮之時說出真相,不也很有智謀嗎!真不愧於“使者”的封號。
  詩曰:
  胸中懷恨欲號呼,事有難言且緩圖。
  人世覆盆冤不少,繡衣曾聽綠衣無。

  鳥銜誣牒(《果報聞見錄》)
  宜興的陸某,宅院四周環繞著茂林修竹,各種禽鳥都來這裡棲息,他從不允許獵人打鳥。遇到下雪寒冷的時候,就把米谷撒在林中喂它們。清朝順治三年,他的仇家以逆黨的罪名陷害他,他被抓到衙門嚴審。當時被拘禁的有上千人,訴狀堆滿了桌案。忽然百鳥飛來,聚集在公庭上,喧叫之聲震天。審訊到陸某時,有一只鳥飛到案頭,銜著誣告陸某的那張訴狀飛走,群鳥才開始散去。負責審訊的官員十分驚詫,就用刑罰審訊陸某的仇人,知道陸某是遭到誣陷就釋放了他。陸某在郡城裡建了一座“義鳥亭”,以紀念這件奇事,現在這座亭子仍在毗陵城中。
  詩曰:
  亭標義鳥德難忘,銜牒高飛釋桁楊。
  若果化身訟庭遍,如何六月下金霜。

  丹陽蛙(《現果隨錄》)
  蘇州同知王君,途經句容縣,快到丹陽時,忽然看見有幾百只青蛙,到車前鳴叫蹦跳。王君讓車停下,對它們說:“要是有冤屈,告訴我在什麼地方。”這些青蛙就都聚集在一個地方。王君下令把地挖開,發現了一具屍體,口裡塞著一根鞭子,鞭上有一個腳夫的名字。到了丹陽,一經詢問便將這個腳夫抓獲,立即讓縣令加以拷問。原來是一位商人買青蛙放生,露出自己所帶的錢財,因此被腳夫所害。最後判定腳夫殺人償命。吳人因此把王君稱為“田雞王”。
  詩曰:
  埋鞭賈禍爾何癡,蛙控輿前孰使之。
  不少沉冤泉下哭,問誰憐物切慈悲。

  蠅集筆端(《警心錄》)
  王五在京城做酒鋪伙計。釀酒時,蒼蠅經常落到裡面。王五就找來炭灰,盛在幾個器皿裡,放在旁邊。遇到掉進酒中的蒼繩,就撈出來放在炭灰上,讓它們翅膀干了以後飛走,因此救活了很多的蒼蠅。後來王五遭人陷害,被判處死刑。官員執筆正要簽署判決,總有一群蒼蠅聚集在筆尖,轟走了又飛回來,沒法下筆。官員由此知道此人一定是受了冤枉,查明真相後就將他釋放了。
  李斯義點評說:人若真的愛惜生命,隨處都可細心護持,使眾生受益,未必一定都要破費財物。
  詩曰:
  甘酒忘軀禍若斯,仁心甫動帝天知。
  筆頭落紙陰飙起,慎重秋曹斷獄時。
  -----------------------------------

  十三、預知征兆
  築巢的鳥類預知當年的風況,穴居的動物預知近期的雨情。若問它們何以得知,動物無法用言語回答。察知微妙的變化多麼神奇,恬淡寧靜之中自能領悟。

  荊州馬(《渚宮故事》)
  東晉時,司馬休之任荊州刺史,劉裕派遣使者去殺害他。司馬休之對此並未察覺,但他常騎的馬卻忽然連聲鳴叫,不吃糧草,兩眼注視著馬鞍。司馬休之試著把馬鞍放到它的背上,它就不再躁動。馬鞍備好後,司馬休之回去坐下,馬又驚跳起來。於是他就騎上馬,這匹馬立刻奔馳出門。此時使者已經趕到,他因為及時離去而得以免難。
  詩曰:
  紅塵飛騎向荊州,刺史堂前馬注眸。
  去去跨鞍追使到,一鞭風助四蹄秋。

  慕容廆馬(《廣古今五行志》)
  東晉時,慕容廆有一匹毛色赤白相間的駿馬,自己常騎乘著它。後來他的兒子慕容皝受到石虎大軍的圍困,情況十分緊急,打算備馬逃走,而這匹馬看見馬鞍就又叫又咬,於是只好作罷。不久邺城向石虎派來的使者趕到,向他禀報國中發生內亂,石虎便撤軍返回了。
  李斯義點評說:禍福即將來臨,都會有一些征兆,人覺察不到而動物卻能覺察,這是由於它們見到了造物者所預示的征兆。曾見有人積下深重的罪惡,對一切凶兆卻絲毫沒有覺察,他自己還在揚揚得意,以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然而頃刻之間便大禍臨門,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場,豈不是被上天奪去了他的明察!
  詩曰:
  城下蜂屯遍邺師,刀光叢裡著鞭馳。
  不勞諜告烏棲幕,望氣蒼黃馬預知。

  牛前知(《慈航人天度》)
  明朝江山人朱恺,字壽仁,性情淳厚好學。他們家裡不吃牛肉、狗肉,已經有三代了。朱恺小時候失去了父親,身體瘦弱,經常得病,每次喝了牛肉湯就好。因為家裡比較貧困,就在鄰村給學生教書。端午節的時候,得到酬金八兩銀子。在回家的路上到一座古廟避雨,見牆壁上貼著兩張紙,一張寫著殺牛的果報,另一張寫著吃牛肉的果報,讀來言詞哀傷懇切,不禁慚愧地流下汗來。他怅然地想道:“我今年二十九歲了,還沒有被錄取為秀才,未必不是吃牛肉的緣故。況且違背祖輩的訓誡,屬於不孝。食用有功的牲畜,屬於不仁。放任自己的口腹之欲,屬於不義。看到這種行為的果報卻不能痛改前非,屬於不智。犯了這樣四條重罪,恐怕災禍就要降臨,哪還有什麼功名福祿呢?”於是他到神像前叩頭禱告,立誓再也不吃牛肉。
  雨停了,他正要繼續趕路,碰到村裡的屠夫尤光宇進廟。朱恺問道:“你從哪裡來?”尤光宇答道:“近來買了一頭瘦牛,擔心會虧本,特來廟裡求簽。”朱恺又問:“牛在哪裡呢?”尤光宇說:“就在廟外。”朱恺出來一看,見那頭牛雙膝跪在地上,淚如雨下。朱恺心裡非常憐憫它,就問牛值多少錢,尤光宇說要七兩銀子,朱恺就如數給他。尤光宇嫌銀子成色低,又要再加三錢銀子,朱恺又補給他。買下這頭牛後,朱恺在一塊木板上寫了“神明放生”四個字,掛在牛的脖子上,然後解開拴在牛鼻上的繩子,把它放走了。
  這一年,朱恺終於考取了秀才,成了本鄉王賢家的上門女婿,他家是這一帶有名望的家族。一天,他和岳父一起喝酒,談起了以前放牛的事。這時僕人進來禀報:“門外有頭牛,脖子上掛著一塊木板,怎麼也趕不走。”朱恺出來一看,認出是自己放生的那頭牛,於是就讓僕人牽到後園的空房裡。此前鄉裡有個慣犯,外號“人猕猴”,對王家很熟悉。因為看到他家女兒的嫁妝豐厚,這天夜裡就在養牛的那間空房旁邊,從牆上挖洞進來,直接來到朱恺所住的新房,把衣物首飾裝進袋子,准備出門溜走。那頭牛突然闖了進來,撞倒桌子,發出很大的響聲。朱恺被驚醒,大聲喊道:“有賊!”全家人也都驚呼起來。盜賊感到害怕,就從牛的身下往外爬,牛發了怒,抬起蹄子絆住袋子。這時抓賊的聲音更急,盜賊只好丟掉袋子逃走了。朱恺的岳父見袋子裡物品完好,非常感激這頭牛,仍舊給它系上鼻繩,養在原來的空房裡,從此岳父家也立誓永遠不吃牛肉。
  過了不久,在一個下雨的晚上,這個盜賊又來到王家,砸開後園的門,進來見到那頭牛好像很憤怒的樣子,因為上次入室偷盜被牛所敗,所以這次沒敢進去。他順手把牛牽了出去,扔掉掛在牛脖子上的木板,把它賣給了屠戶,得到四兩銀子。正好朱恺替岳父外出收債,經過屠戶的門口,一眼看見這頭放生牛,問起原因,屠戶將實情告訴了他。牛還像上次那樣在他面前跪著流淚,朱恺又如數把牛買下,重新掛上一塊木板,寫上“雷電放生”,然後解開繩子把牛放走了。
  過了幾年,朱恺在古田的富戶鐘寬家裡當教書先生。附近村莊有一伙強盜,聚眾搶劫,鐘寬非常擔心。朱恺就替他出謀劃策,增修加高圍牆,以防不測。忽然小僮來禀報說:“不知從哪裡來了一頭牛,脖子上掛著一塊木板,一直站在教書的房子外面。”朱恺吃驚地說道:“這就是我放生的牛,一向都很機敏警覺,它來到這裡,預示著強盜們也快要到了。”於是對鐘寬詳細講述了這頭牛在岳父家趕走盜賊的事情,敦促他嚴加防范。到了第三天的夜裡二更,強盜們果然來了,拿著刀放火。鐘寬爬上梯子向外望去,火光中見到有一頭牛,怒吼著橫沖直撞,四蹄如飛,用牛角奮力頂撞,盜賊們都潰散而逃。等家人都聚集在一起的時候,這伙強盜便紛紛逃竄而去。此時牛已筋疲力盡,仰天頓足而死。牛的旁邊橫躺著兩個受傷的盜賊,用燭光一照,正是尤光宇、人猕猴。將他們捆綁起來押送縣衙,緝捕了其他同伙,這一帶的盜賊從此平息。鐘寬感激牛的恩德,將這頭牛安葬,立碑名為“義牛墓”。鐘家也從此立誓不吃牛肉。
  沒過多久,那年正是三年一度的大比之年,朱恺參加了秋天的鄉試。他的考卷由擔任考官的歸安縣令批閱,他閱後對朱恺的試卷感到不滿意,就放在一邊。晚上他夢到一頭牛跪在地上,一邊哭一邊哀求。醒後他又重新閱讀了一遍,文章寫得確實不怎麼樣,他想:“這個人肯定是積了陰德。”勉強推薦上去,最後居然被主考官錄取了。發榜之後,朱恺去拜見這位閱卷的考官,考官問:“你積過什麼陰德嗎?”朱恺回答說:“沒有。”考官再次詢問,朱恺就講述了他近年放牛的事。考官聽後也稱歎此事不同尋常,並把自己的夢告訴他。等到來年春天的禮部會試,他又繼續考中,當時在考場負責閱卷的考官也遇到了奇異的征兆。考中進士後,他被選派擔任商邱縣令,很有政績。在任期間,他嚴禁殺牛,用那頭義牛救人的事例,勸說轄區的百姓,鄉民多被感化。後來他被提升到顯要的職位,便辭去職務回家奉養母親。他的母親享年九十一,他自己享年九十六。生了兩個兒子,都步入仕途,至今子孫興旺。
  鶴子點評說:憐憫牛而買下放生,竟出自貧寒的教書先生之手,比起有錢人來,功德要大得多。只是難以理解盜賊還沒有到,牛是怎樣預先知道的呢?而且已被放走的牛,又是怎麼知道朱恺所住的地方呢?是鬼神在指使它嗎?還是這頭義牛靈光炯炯,自己能不告而知呢?
  詩曰:
  殘碑幾度藓花秋,傳說朱家舊放牛。
  熱血黃泉埋不得,尚騰靈氣暮山頭。

  鄭韶犬(《集異記》)
  隋炀帝時,擔任左散騎常侍的鄭韶,出任閩中太守,他平時特別喜愛一條狗。隨從他前去就職的人員有幾十個,其中一個人叫薛元周,在鄭韶還沒有顯貴以前就已隨從他,但直到他升任太守,也沒有得到提拔照顧。薛元周懷恨在心,屢次想謀害他,但沒有找到機會。當時鄭韶在福建,有朝廷使節駕到,鄭韶備馬前去迎接。那條狗拽住他的衣服,不讓他出家門。負責接待賓客的官吏飛馬禀報:“朝廷的使節已經進入外城。”鄭韶想趕緊出發,卻被狗拽住衣服不放。鄭韶生氣了,下令把它捆在柱子上。鄭韶剛出門,這條狗咬斷繩子跑出來,又上前拽住衣服不讓他走。鄭韶撫摸著這條狗說:“難道你知道我會遇到什麼危險嗎?”狗就吼叫一聲,向著隨行隊列中的薛元周飛撲過去,把他咬死了。鄭韶派人搜查薛元周的身上,發現衣服裡藏著一把短劍,用手一摸,鋒芒逼人。
  詩曰:
  小人難養聖言深,覆雨翻雲怨積心。
  誰料肘旁隨刺客,馬前殺氣晝沉沉。

  劉都督犬(《摭異記》)
  劉巨麟在唐朝開元末年任廣府都督,他養了一條狗,有力而溫馴。一次,劉巨麟在夜晚迎接使節,這條狗忽然擋住他不讓出門。劉巨麟察覺有些異樣,說道:“狗不想讓我出門嗎?”徘徊了很久。這時差役前來禀報:“使節快到了。”劉巨麟呵斥道:“我出門的時候隨從如雲,怎麼可能發生意外!”讓家人把狗關起來,起身而出。正在上馬, 的時, 候,這條狗又跟了出來,忽然咬斷一位隨從的咽喉,此人當即斃命。劉巨麟感到十分驚愕,搜查死者的懷中,發現了一把鋒利的匕首。此前劉巨麟曾用鞭子抽打這個僕人,因此積下怨恨,私下准備報復,卻被這條狗預先得知,使主人避免了遭遇不幸。
  詩曰:
  星轺火急駐雙旌,遮護門前阻莫行。
  匕首懷中猶未現,賊顱已墮寂無聲。

  潞安犬(《聊齋志異》)
  潞安有一個人,他的父親在獄中將被處死,於是搜集家中所有的積蓄,籌得百兩銀子,准備到郡城去托人相救。這人騎上騾子出門後,家裡養的黑狗就在後面跟著,呵斥它返回家裡,可繼續趕路時它還是跟著,用鞭子也趕不回去,一直隨行了幾十裡。這人下了騾子到路邊解手,然後就用石頭打這條狗,它這才離開。可等他上路時,狗又忽然跑了過來,咬住騾子的尾巴。此人非常生氣,用力鞭打它。狗吠叫不止,忽地跳到前面,奮力咬騾子的頭,好像要阻擋他的去路。這人覺得很不吉利,就更加生氣,騎著騾子掉頭驅趕它,看到狗已經遠去,才勒緊缰繩回身疾馳。到了郡城已是傍晚,一摸腰上的錢袋,少了一半,急得汗水涔涔而下,失魂落魄,整夜輾轉難眠,這才想起那條狗吠叫,原來事出有因。等早晨城門打開,順著來路仔細尋找,心想在這南來北往的大道上,行人眾多,錢既然丟了怎麼可能還在呢?漸漸來到昨天下騾子的地方,見那條狗已經死在草叢中,身毛被汗浸濕,像被水洗過一樣。提起它的耳朵一看,見丟失的銀兩依然完好。主人被它的忠義感動,買了棺材把它埋葬,人們把它的墳稱為“義犬冢”。
  詩曰:
  何獨前知力效忠,行行日暮怅途窮。
  郎君不諒牽衣意,死抱遺金蔓草中。

  分水犬(《聖師錄》)
  南宋淳熙年間,有一個人名叫王日就,字成德,分水縣人。年輕時崇尚俠氣,有一次夜裡出去打獵,有很多同伴騎馬相隨。這時家裡養的一條狗嗚嗚叫著,銜住他的衣服不放,打它也不退,怎麼驅趕都要跟著。王日就覺得很奇怪,擔心出現意外,就急忙跟著它返回了。第二天再到那個地方去看,發現到處都是老虎的蹤跡。他不禁感歎道:“這條狗只是一個畜類,尚且知道愛護主人。我的身體由父母所賦予,怎麼能不自愛呢?”於是解散了同伴,開始專心讀書。
  詩曰:
  退步常懷蹈虎憂,孰教俠氣一時收。
  帶來慧業轉頭快,幾個人間周孝侯。

  靈貓覆酒(《見聞錄》)
  山西的一位富人養了一只貓,形貌與眾不同,非常有靈性,也很有情義。它有金色的眼睛,碧綠的爪子,頭頂紅色,尾巴黑色,身上的毛潔白如雪。這位富人喂養著它,異常珍愛。同鄉有一個地位顯赫人家的子弟,見了這只貓非常喜愛,想拿自己的駿馬跟它交換,富人不同意。又想用自己的愛妾交換,還是不同意。用千兩銀子來買,依舊不肯。最後誣陷他勾結盜匪,使他傾家蕩產,他還是不肯把貓交出去。
  他帶著貓逃到廣陵,借住在一個巨商的家裡。這個商人也看上了這只貓,千方百計想得到它,他還是不肯給,那人就想用鸩酒把他毒死。這只貓與主人不離左右,鸩酒剛一斟上,貓就把它碰翻。再斟上,就再碰翻,這樣反復了三次。富人有所查覺,帶著貓連夜逃走,遇到一位熟人,把他藏在船尾。渡黃河時,富人失足落水。貓看見主人落入河中,大聲呼叫跳躍,然而已撈救不及。這只貓也跳進水裡,在波浪中沉沒。
  當天晚上,這位熟人夢見富人對他說:“我和貓沒有死,都在天妃宮裡。”天妃宮是祭拜水神的廟宇。這位熟人第二天前往天妃宮,看見富人的屍體和死去的貓,都在神廟的廊庑下,就買了棺材把他埋葬,那只貓就埋在他的墳旁。
  原跋說:動物界的蟲魚禽獸,有的在主人生前報恩,有的在主人死後殉難。如毛寶放生的白龜,孫思邈贖出的青蛇,袁粲的孩子騎乘的大獰犬,項羽的烏骓馬,不勝枚舉。這只貓三次碰翻鸩酒,是多麼有靈性。呼救卻無法挽回,就以死相殉,又是多麼有情義。這都不是畜類中所能常見的啊!然而此人由於愛貓的緣故,遭遇橫禍而傾家蕩產,流落他鄉,又被酒中下毒。要不是這只貓有所察覺,在他沒喝之前就把酒給碰翻,恐怕他已經中毒身亡了。等到主人失足落水,它呼叫跳躍求人相救,最後跳入河裡與主人一起淹死在波濤之中,以回報主人的珍愛之恩。反觀那些做臣子和姬妾的人,遭遇禍患而不能相救,危難關頭苟且偷生,真應該感到慚愧啊!
  鶴子點評說:“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尚書·旅獒》中的話語,概括了古往今來人類社會的無數案例。沉溺於某種偏好而不能自拔,所造成的危害無窮無盡。就像晉代的石崇,由於寵愛美妾綠珠而被滅族。春秋時鄭國大夫子華的弟弟子臧,由於喜好鹬冠而招致殺身之禍。這些都令人深深歎息!
  詩曰:
  識疏捍主憾如何,烈烈靈風黯黯波。
  無數神鴉迎水府,天留正氣壯黃河。

  燕培城(《北涼錄》)
  春秋戰國時期,魯國有燕群數萬只,銜土堆在國都曲阜的城牆下。魯國國君於是下令,加固增修曲阜四周的城牆。剛修築完畢,齊國進犯的軍隊就到了,由於無法攻克而撤回。
  詩曰:
  一丸信可塞函關,萬燕銜泥倦不還。
  卻敵何須煩展喜,回看雉堞彩雲間。

  鹳留箋(《淵池說林》)
  周宏正,字思方,小的時候曾在樹林中見到一只鹳,被人用彈丸射傷,就把它帶回家喂養,等傷口愈合後放它飛走。幾天後,他在夜晚讀書時,聽見有敲門的聲音,打開門一看,原來正是幾天前放飛的鹳。它背著一串金幣,放到地上。其中系著一個紙條,上面寫著:“始於博士,終於大夫。”後來的官位果然如此。
  詩曰:
  微禽風義與雲高,一串黃金亦足豪。
  寸楮分明未來事,不知何自錄天曹。

  蛤知不第(《感應篇注》)
  鎮江人邵彪,參加科舉考試多年都沒有中第。一天夢見自己到了一個地方,見一個大鍋裡煮著蛤蜊,它們都在像人一樣說話,叫著邵彪的姓名。一位官員對他說:“你一直不能中第,就是因為這個緣故。”邵彪於是念“南無阿彌陀佛”,蛤蜊都變成黃雀飛走了。邵彪醒後痛自改悔,戒殺放生,並廣勸世人。後來果然考中,官職做到安撫使。
  華梧棲點評說:看見有人殺生,有錢就買來放生,無錢就為它念佛,也是救護生命的一個好辦法。
  詩曰:
  幻中復幻幻中真,戒殺分明示鬼神。
  會得蛤蜊言外意,升沉何必問嚴遵。
  -----------------------------------

  十四、智慧通達
  這份智慧靈光,本體清淨圓滿。人與動物的心性,原本沒有差異。舉手指示明月,月亮不在手指。

  天狐指竅(《警心錄》)
  太和年間,有一個隱居不願做官的人名叫姚坤,禀性仁愛,住在洛陽萬安山。周圍每當有獵人網捕狐狸、兔子,他總是買來放生,前後共放了數百只。姚坤有一處田莊,抵押給了嵩嶺菩提寺,他拿著錢前去贖回。臨時管理田莊的僧人叫惠沼,他在僻靜的地方鑿了一口井,深數丈,裡面放進幾百斤黃精(一種藥材),想找一個人進去試著只食用黃精,看看能不能像一些書中所說有延年益壽的效果。他見到姚坤,就把他灌醉放入井中,把井口用石磨壓上。
  姚坤醒來以後,沒有辦法出去,只能每天以黃精為食。幾天之後,忽然聽到有人的聲音在井上說:“我是一只狐狸,感謝您救活我的子孫,所以特來教您一種法術。我原先棲身在墓中,透過上面的一個小洞注視天空,內心充滿向往,於是就聚精會神注視著,時間一長,不知不覺就從小洞中飛了出去。您要是也能這樣專心致志,用不了三十天,自然能夠飛出,即使洞孔再小也不會阻礙。”姚坤照它說的去做,一個月後忽然從石磨的孔中飛了出來。
  僧人見他從井裡出來,非常吃驚,詢問是怎麼做到的。姚坤隨口答道:“我在裡面只吃黃精,自然身輕能飛,洞孔再小也不會阻礙。”僧人以為真是如此,就讓弟子把他用繩索放入井底,約定一個月後打開探視。等到期來看,這個僧人已經死在裡面了。
  按: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的注釋中也記載了此事,文中說:“那個人到了井裡,有一只狐狸在井口對他說:‘我們狐狸中具有通天仙術的,在墓上打個洞,臥在墓中,雙眼凝視著洞孔,久了就能從洞孔中飛出,這就是《仙經》所說的精神能使形體飛行。所以您就專心地注視著磨盤的洞孔吧!我以前被獵人捕獲,多虧您救了我的命,因此前來報恩,希望您不要忽視。’那個人照它說的去做,十多天以後就從井裡飛了出來。”其他內容大致相同。
  李斯義點評說:姚坤從井裡飛出,是狐狸前來相救。這個僧人進入井中,是自己前去送死。必死的沒有死去,貪生的反而喪生。這便是仁愛者生還,陰險者死亡,天道往往如此。
  詩曰:
  黃精辟谷可飛形,不助陰功藥不靈。
  觀定天光開妙竅,存無守有悟仙經。

  豬得捨利(《紀聞》)
  唐朝開元十八年,京城的菩提寺有一頭被送到寺裡放生的長生豬,身體柔軟肥大。它在寺裡有十多年,頗為溫和安靜。後來這頭豬死了,僧人將它焚化,燒完後在骨灰中找到捨利一百多粒。
  詩曰:
  寂靜光中坐十年,達摩面壁印真傳。
  寒灰捨利分明在,各自靈台種火蓮。

  豬修行(《現果隨錄》)
  僧人戒顯說:黃梅縣有一戶姓石的人,養了一頭豬,兩只前腳各有五個爪子。因為請道士設壇做法事,所以把這頭豬賣給了屠夫,用所得的錢酬謝道士,第二天早晨就要被宰殺。晚上,姓石的人的母親忽然夢見東禅寺六祖慧能大師告誡她說:“你家所賣的五個爪子的豬,這頭豬殺不得,趕緊把它贖回,不然會有奇禍。”石母問道:“大師是什麼人?”六祖回答:“我是六祖,你家連著幾天在我的殿上請道士設壇做法事。道士不明事理,竟把三清像蒙在我的塑像面前,你還不認得嗎?”石母猛然驚醒,想想確有此事,感到非常驚異。這天晚上,屠夫也夢見那頭豬,身上穿著人的衣服,對他說道:“昨天石家把我賣給你,我不是豬,是人,你要是不相信,可以看看我腳上長的五個爪子。你不可以殺我,趕緊把我還給原來的主人,送我到東禅寺去修行。”屠夫醒後大為驚異,不敢殺它,凌晨牽著豬還給姓石的人家。彼此講述自己的夢境,都覺得非常奇特。他們一起對豬說:“你既然這麼有靈性,隨便你去什麼地方修行吧!”豬出了門,向著東禅寺方向投奔而去,並沒有人給它指路。東禅寺住持鐵壁禅師,給它起名“夢修”。不論親疏,只要叫一聲“夢修”,它都答應。我親自給它授了三皈五戒。這是甲辰年(1664)五月初三日發生的事。
  詩曰:
  大千熱鬧逐紅塵,說到清修冷笑人。
  去去東禅猶怕晚,可憐石火電光身。

  鼠聽經(《湖壖雜記》)
  一畝田在杭州城門內,有一座寺廟,由僧人靜然擔任住持。靜然法師每天早晚焚香修行,堅持誦經,從不懈怠。清朝順治戊子年正月初一,剛開始唱念梵呗,就有一只老鼠在房梁上窺視。其後每次敲響木魚,老鼠就會到來,漸漸由房梁到窗戶,再由窗戶到桌案。靜然法師對它說道:“老鼠,你也知道聽經嗎?”老鼠聽了點點頭,蹲伏在佛經的旁邊,誦經結束後才緩緩離開,天天都是如此,這樣過了一年多。一天,老鼠又來聽經,聽完經就向僧人頂禮,然後便寂然不動了。僧人撫摸著它說:“你圓寂了嗎?”果然已經涅槃了。過了幾天,身體像石頭一樣堅硬,散發著栴檀香味。僧人為它做了一個小龛,按照佛教的方法把它在塔中安葬。
  詩曰:
  無量佛中種善因,木魚敲處點頭頻。
  且看腐鼠堅如石,信否金剛不壞身。

  念佛鳥(《池北偶談》)
  唐朝詩人韋蟾有《岳麓道林詩》:“靜聽林飛念佛鳥,細看壁畫馱經馬。”
  宋朝的王得臣在《麈史》中說:“安陸有念佛鳥,小如鸲鹆,身色青黑,常念‘一切諸佛’。宋元憲詩句說:‘鳥解佛經言。’張齊賢在此地任郡守的時候,曾作古詩一篇以記述此事。”
  《華山志》說:念佛鳥,音韻清滑,就像在念誦佛號,又名“念佛子”。
  詩曰:
  鳥能念佛入三摩,人不回心奈若何。
  一聽佛聲雙淚墮,前身我豈老頭陀。

  鶴檢書(《金城記》)
  衛濟川養了六只鶴,每天用粥飯喂養,三年後學會認字。他想看書的時候,就讓鶴去銜來,每次都能准確找到。
  詩曰:
  牙簽萬軸邺侯居,六鶴分司甲乙廚。
  勿訝羽禽聰穎甚,前身曾校玉堂書。

  鹦鹉警夢(《異苑》)
  晉朝有一個人叫張華,養了一只白鹦鹉,每次出門回來,它總是說僕人的對錯。有一次它靜默無語,張華就問它怎麼回事。它說:“被藏甕中,如何能知?”又有一次,張華在外面讓人叫鹦鹉出去。鹦鹉說:“昨夜的夢很不好,今天不應出門。”張華非要讓它出去,剛到院子裡,就被鹯鳥給抓走了。張華教它啄鹯鳥的腳,才得以脫險。
  詩曰:
  饒舌休論是與非,聰明自古伏危機。
  脫身幸未踐妖夢,何似冥冥黃鹄飛。

  鹦鹉念經(《警心錄》)
  東都有人養了一只鹦鹉,因為它異常聰穎,就送給了一位僧人,僧人教它誦經。它常常在架上不言也不動,僧人問它原因,它就說:“身心俱不動,為求無上道。”它死去之後,僧人將它焚化,灰中燒出了捨利。
  李斯義點評說:聰慧的鹦鹉特別能說,這只鹦鹉卻不言也不動,而又能說出一般人都說不出的妙語,真可謂聰明內用,參透玄機。
  詩曰:
  心生無住悟曹溪,得意忘言直到西。
  多少聰明成底事,如如不動即菩提。

  鹦鹉念佛一(《警心錄》)
  唐朝的韋皋,擔任劍南西川節度使,鎮守四川。當地有一只鹦鹉特別聰慧,喂養的人為它講解佛法,說道:“若要念佛,應當從有念到無念。”它聽到後,就仰起頭張開雙翼,好像是欣然領受。以後再讓它念佛,它就默然不答。要是追問它為何不念,它就大聲念“阿彌陀佛”一聲。好像是已經深悟佛理,以有念為因緣所生,以無念為本然法性。一天,它不動也不倒,收翅屈腿,奄然而逝。焚化後,有捨利十粒。韋皋為它建塔安葬,名為“鹦鹉塔”。
  詩曰:
  無念心空月滿山,自來自去白雲間。
  腳跟止處知何在,各認生初第一關。

  鹦鹉念佛二(《警心錄》)
  南宋淳熙年間,麻成忠客居荊南。僧人壽普長老來訪,兩人見面後聊了很久,麻成忠到屋裡去取《圓覺經》。一只鹦鹉忽然鳴叫說:“關在籠中三年,無法脫身,望法師慈悲相救。”壽普長老說道:“小東西,誰叫你能說?”鹦鹉頓時醒悟,不再作聲。壽普長老勸麻成忠放了它,讓它自由。鹦鹉從籠中被放出來,直接飛到壽普長老的座位旁邊,啁啾鳴叫著向他致謝。壽普長老告誡它說:“你要飛得高高的,藏身在深林裡,以免再次落入羅網。”鹦鹉又請教修行的方法,壽普長老便教它念“阿彌陀佛”。過了一會兒,鹦鹉就飛走了。八年之後,壽普長老來到桃源縣,有一個小孩前來致謝說:“我就是從前麻家的鹦鹉,現在在西鄉的蕭家作兒子。”
  詩曰:
  幸脫雕籠結淨因,未空福報又回輪。
  卵生不及胎生好,總是拖泥帶水身。

  鹦鹉念佛三(《見聞錄》)
  嶺南有位讀書人養了一只白鹦鹉,每天早晨必誦觀音聖號、《白衣咒》,還能誦《歸去來辭》、《赤壁賦》,以及李太白等人的詩篇。若是早課沒有做完,讓它背誦詩文,它就不予理睬。一天,它對這位讀書人說:“我從西方來,還向西方去。”當天晚上便奄然而化。
  鶴子點評說:謝靈運因為心中雜念太多,因此慧遠大師沒有同意他加入蓮社。鹦鹉每天早晨做功課的時候,旁觀者用詩文誘導它都不予理睬,就是因為屏除了心中雜念,達到了湛然常寂的境界。
  詩曰:
  無來無去了空空,藐爾鹦哥慧性通。
  都恨西方塵世隔,西方只在此心中。

  鸲鹆念佛一(《語林》)
  宋朝時天台山黃巖寺的僧人,養了一只鸲鹆,隨著僧人念佛。一天,站在籠中死去,僧人將它埋葬,不久長出一朵紫色的蓮花,穿土而出。大智律師為它作了一首頌,其中寫道:“籠中立死渾閒事,化紫蓮花也大奇。”
  詩曰:
  不敲魚子不袈裟,念念西方認舊家。
  願化億身供養佛,一枝先放紫蓮花。

  鸲鹆念佛二(《警心錄》)
  昆山清華寺的一位僧人,養了一只鸲鹆,性情馴順,常隨僧人念“阿彌陀佛”。一天它低頭斂翼而終,僧人憐憫它,將它葬在後山。沒過幾天,埋葬的地方忽然長出一朵青蓮花,異常芬芳馥郁。掘開土一看,蓮花是從鸲鹆的舌根生出,全郡的人都去觀看。郡裡的太守特設齋會,題了一首偈:“天產飛禽八八兒,解隨僧語念阿彌。飛禽尚證無生理,我輩為人豈不知。”
  李斯義點評說:佛家所說的“舌吐青蓮”,居然在鸲鹆身上見到。看它臨終時低頭斂翼的樣子,頗有來去自如的神妙。
  詩曰:
  念佛無他念自心,信根全仗慧根深。
  低頭直入三摩地,冉冉香來薝蔔林。

  雞念佛立化(《第一功德錄》)
  福建一帶的僧人多吃葷,桐城的吳國琦,號雪崖,在當地擔任司理,加以勸誡和禁止,他們也不肯聽從。一天,吳雪崖在一座寺廟的禅堂中,忽然聽到雞的念佛聲,感到很驚訝,就責問僧人說:“你說寺中沒有雞,為什麼會有雞念佛的聲音?”一找果然就找到了那只雞,便對寺裡的僧人作了嚴厲處罰。後來把這只雞送到丹陽的海會庵,不久它站立而終。吳雪崖的兒子宏安,順治壬辰年入翰林院,其他幾個兒子也都很出色。
  詩曰:
  兖州刺史昔談玄,不謂家禽亦解禅。
  一片江南干淨土,翛然此去喜登天。

  明宇寺雞(《池北偶談》)
  明宇寺有一只雞,早晚都在佛像前聽僧人誦經,這樣過了四十年後才死去。一天晚上,它給一位老僧托夢說:“弟子已托生武岡王府,三年後請師父來看我。”僧人覺得它的話很不尋常,三年後如期前往武岡郡。郡王生了一個兒子,剛好三歲,還不能說話。他見老僧到來,忽然開口問訊說:“告別師父已三年,一切都好嗎?”僧人回來以後,把這件事記下來刻在石碑上。有位吳先生在湖南從軍,在寺中親眼見到。
  詩曰:
  人身難得展歡顏,鼎食鐘鳴幾閉關。
  四十年來風雨苦,不知何日到靈山。

  鵝聽經一(《第一功德錄》)
  明朝的侍中鐘復秀、徐遵壽二人,都住在羅家巷,信奉佛法,持誦《金剛經》。專門收拾出一間干淨的佛堂,二人一起誦經。鐘家有一對白鵝,聽見他們念佛誦經,就來佛堂中跟在二人身後,出聲繞佛而行,趕它們也不走,又不過於靠近。兩只白鵝無論是繞行,還是停下就位,都聽從木魚的聲音。天氣嚴寒時走得多了,鵝掌被凍裂,露出骨頭,就更加奮力而行。過了幾年,這對白鵝一起對著經案站立而終。二人把它們葬在淨業寺後面的空地,立碑名為“聽經鵝冢”。
  淨因居士點評說:這兩只鵝與僧爽白雞、念佛八八兒等同屬於一類,動物尚且如此,人又怎能不精進呢!
  (注:蘇轼有《僧爽白雞》詩,說這只雞“養二十余年,常立坐側聽經”。詩中寫道:“斷尾雄雞本畏烹,年來聽法伴修行。還須卻置蓮花漏,老怯風霜恐不鳴。”)
  詩曰:
  同來同去認家鄉,蹩躠忘疲意味長。
  淨業寺旁僧引客,聽經鵝冢帶爐香。

  鵝聽經二(《池北偶談》)
  靖州的觀音寺,與一位副將的官署相鄰。一天,他家的廚師殺鵝,這只鵝忽然飛到寺內大殿屋脊外端的鸱尾上。寺裡的僧人覺得很特別,就請求把它送給寺中。每當寺裡早晚課誦的時候,鵝就上殿專心傾聽,每天吃素喝水而已。從順治年間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現在還在寺裡。
  詩曰:
  入道多從憂患余,鬼門躍出佛天居。
  廿年蔬水生涯樂,日侍僧旁聽木魚。

  鵝聽經三(《兩京記》)
  淨因寺的沙門慧遠,養了一只鵝,曾跟隨他一起聽經。每當講經的時候,就入堂伏身傾聽。要是說別的事情,它就鳴叫著拍打翅膀出去。
  詩曰:
  聞到妙來心即神,香雲花雨幸皈身。
  此間未許談風月,不似孤高鶴傲人。

  鵝聽經四(《感應事跡》)
  明朝萬歷二年,無錫人秦貞,中年還沒有孩子。到了端午節,家人要殺鵝。秦貞看到這只鵝羽毛潔白,鵝冠和雙腳紅如丹砂,動了慈念,因此沒有殺它,送到北禅寺放生。過了三年,秦貞夢見鵝來答謝說:“承蒙您不殺,在寺中聽到講誦《金剛經》,現在特來報恩。”秦貞醒來時,懷孕的妻子腹痛,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夢奇。這個孩子聰明清秀,十二歲就考取了秀才。
  詩曰:
  六道無常疾電催,明珠老蚌孕慈胎。
  青衫一領休看易,三載聞經佛座來。

  萬魚念佛一(謝肇淛《五雜俎》)
  唐朝天寶年間,丹徒有漁夫劉成、李晖,載著魚去丹陽出售,船在浦中停泊。當時李晖有事離開了,劉成在船上突然看見一條大魚振鳍搖頭,稱念“阿彌陀佛”。劉成吃了一驚,趕緊跑到岸上。緊接著就聽到上萬條魚都在跳躍念佛,聲動天地。劉成非常恐慌,把船上的魚都放回江中。李晖回來之後不肯相信,劉成就用自己的錢作為賠償。第二天,劉成在蘆荻叢中拾到一萬五千文錢,上面寫著:“還你魚錢”。
  鶴子點評說:魚念佛,真夠神奇的。償還魚錢,就更加神奇了。
  詩曰:
  萬魚念佛幻耶真,還汝煙波自在身。
  何處飛蚨荻花裡,請君回棹問江濱。

  萬魚念佛二(《搜神記》)
  彭蠡湖邊有個人叫李進勍,載著魚去金陵出售,夜裡停泊在三山的浦口。他步行上岸後,聽見船中有上萬人念佛的聲音,仔細觀察,原來是魚群在念佛。
  詩曰:
  梵呗聲聲徹太空,卵胎濕化佛心同。
  月高籁寂三山浦,大地光明法界中。

  萬魚頂經(《現果隨錄》)
  黃梅縣汪靜峰居士,名可受,擔任大司馬的官職,長齋供佛。一次乘船停靠在江邊,天色將晚,忽見上萬條魚頂著一只木匣浮上水面。汪公讓船工趕緊撈起,放在船頭。當天夜裡總聽見船上有走動的聲音,好像有天人前來朝谒,心中非常驚奇。早晨起來,劈開木匣,原來裡面是一部篆書《金剛經》。經文共有三十二章,每章各用一種篆書字體寫成。汪公隨即請書法家洪公度臨摹,刻板刊行,自己作序流通。因為是龍宮裡的寶物,所以焚香頂禮,依舊送還江流之中。至今這個刻本仍流傳於世。
  詩曰:
  祇園多劫禮金仙,才得龍宮貝葉傳。
  不負西來萬魚捧,法施無量度人天。

  萬螺還經(《狯園志異》)
  相傳唐朝的時候有一位王待制,不知道他的姓名、籍貫,他每天專心持誦《金剛經》,從不間斷,已經堅持了很多年。一次他乘船從川中順流而下,經過漢江的時候,突然暴風驟起,波濤洶湧,眼看就要沉沒,全家惶恐不安。王待制實在沒有辦法,就拿出平時持誦的經函,捧向江心祈禱說:“難道老龍王想要我的這本經,所以才來試探嗎?我願意將此經奉送。”說完,就舉起經函投進水中,風波驟然停息。船只雖然平安度過險情,但王待制一想到失去的佛經,心中便郁郁不樂。船到了鎮江金山下,只見船後百步左右距離,有個球狀的物體在水中沉浮,很快離船越來越近。他急忙讓船停下,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大群螺蛳,大約有幾萬只,結成一個大團,浮到船邊,晃動著想爬上來。王待制叫左右的人把它撈上來,劈開一看,正是先前投進水裡的《金剛經》經函,依舊完好無損。從漢江到京口,相距二千裡之遙,這部經函竟然沒有濕一個字。原來這些細小的生靈,都在共同護持這部佛經,其誠敬為人所不能及。王待制內心驚喜異常,於是恭恭敬敬地禮拜後收存,並請寺裡的僧人作佛事超度螺蛳,然後才乘船離去。
  [附錄] 《金剛經果報》記載:明朝嘉靖四十三年,東南州縣發生了大饑荒。蘇州洞庭山寺有一部唐代白居易手寫的《金剛經》全文,為鎮寺之寶。這年寺裡的僧眾缺乏糧食,寺裡的住持迫不得已,將這部經抵押給山塘王宦,換來五十石米以救急。一年後,王宦把住持僧請到家裡,願意將此前的米布施給寺裡,作為對僧人的供養,並把這部經還給洞庭山寺。住持回寺時乘船過湖,向船上的人稱歎王宦的功德。眾人都請求看一看這部經,他剛展開經卷,忽然狂風大作,竟扯下經文的前幾頁,飄入空中吹走了,住持僧懊悔不已。三年後,有官員聽說這部經的來歷,找借口陷害住持僧,把他關進監獄,逼他獻出這部經。當這個官員看到經文已經不全,覺得不太稱心,就取消了住持的罪名,把經仍然還給寺裡。那位住持過湖的時候,又刮起大風,當時天已昏黑,船劃入一個偏遠的村莊避風。他登岸取火,到了一戶老漁夫家,看見牆壁上貼著以前被風吹走那幾頁經文,完好無損。漁夫姓姚,問他這幾頁經文的來歷,他說:“三年前有一道火光落在田間,我驚奇地過去觀看,原來是幾張寫著字的紙,我就貼在牆上了。”住持僧對著經文悲泣,不停地頂禮稱念“護法韋天”,說道:“要不是兩次神風顯異,這部經必定落入權貴之門,不能再成為鎮寺之寶了。”於是詳細講述了前後經過。漁夫又吃驚又感動,於是改業務農,又捐出很多錢裝裱經卷。每年到了得經和還經的日子,他都要去寺裡禮拜,後來活到八十二歲。
  詩曰:
  割愛投經怅逝波,漢江帆送好風多。
  二千裡水函無恙,揚子船頭拜萬螺。

  蜘蛛龛(《新異錄》)
  湖北公安縣的袁宗道,與弟弟袁宏道、袁中道,都信奉佛法。母親龔氏,常虔誦《金剛經》。一天,有一只大蜘蛛從屋梁上下來,圍著桌案上的《金剛經》繞行了幾圈,便蹲伏下來。龔氏說:“你是來聽經的嗎?”於是便開始誦經。當誦到經中的“六如偈”時,蜘蛛輕輕動了一下,像是在作禮。誦完後再一看,蜘蛛已經命終了。於是將它裝入龛中埋葬,還建了一座小塔。
  詩曰:
  聞經妙處辄神怡,妙處難言妙慧知。
  度脫是經還不是,有為法已悟無為。

  蜘蛛塔(《池北偶談》)
  京城西部的慈慧寺,有一座蜘蛛塔。明朝萬歷年間,由擔任少詹職位的南充人黃輝(字平倩)書寫碑文。黃平倩喜好禅定的樂趣,與僧人愚庵很投緣,曾經住在寺中。一天,他誦《般若經》時,一只蜘蛛爬上桌子,向著佛像俯下身體,把它趕走後又爬過來。黃平倩說:“你也知道聽經嗎?”為它把經文誦完,又為它講解一切情想都由因緣所生的道理,蜘蛛聽後當即命終。於是按照佛教的方法起塔把它安葬,並書寫碑文以記述這件事。
  詩曰:
  化身經畔復精藍,袁宅蜘蛛舊有龛。
  不掛一絲向何去,生生長願禮瞿昙。

  蜈蚣聽說法(《戒殺放生文》)
  蓮池大師曾在一座寺廟裡掛單,有人捉了幾條蜈蚣,用竹弓彎住頭尾,大師買下放了它們。別的都已經半死,只有一只還活著,急急忙忙爬走了。後來他與一位道友夜間打坐,牆上有一只蜈蚣,用木尺從旁邊敲擊來驅趕它,竟不肯離開。大師說:“你就是以前放走的那條蜈蚣嗎?你是前來謝我的嗎?若是這樣,我應當為你說法,你要仔細聽著。”然後就對它說:“一切有情,都是由心所造。心狠的就變成虎狼,心毒的就變成蛇蠍。你要能除去自己的毒心,就可以不用再當蜈蚣了。”說完後,讓它離去。蜈蚣不用人驅逐,慢慢地爬出窗外。友人目睹此事,驚訝地感歎太希有了。
  鶴子點評說:同樣是遇到放生機會,可是別的都死了,只有一只活下來,這都是由於各自的宿孽有淺有深。孽淺的一撥就醒,孽重的萬呼不應。
  詩曰:
  慈恩起死荷山邱,聽法慚惶去復留。
  最毒蜈蚣知忏悔,人心虺蜴幾回頭?

  譯白手記
  《物猶如此》為清代翰林徐謙所著,書中將散見於各種典籍中關於動物的種種有趣的見聞輯錄成編,並將這些動物們互助友愛、聰明機警的諸多感人事例,按孝友、忠義、貞烈、慈愛、恤孤、眷舊、踐信、守廉、翼善、救難、酬德、雪冤、知幾、通慧的類別分為十四篇,加以點評、詩贊,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引人入勝。原書中各篇都以“鑒”為名,如“孝友鑒”、“忠義鑒”等,就是希望讀者以書中這些動物的美德善行作為一面鏡子,來對照自己的不足,獲取做人的良知。書名“物猶如此”,意為“動物尚且如此”,乃是希望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能夠更加深刻地反省自己,努力追求道德人格的完善,成為天地的良心。
  現存《物猶如此》版本,有清代四香草堂刻本。民國二十四年(1935),上海道德書局重新刊版印行。次年,印光大師以七十六歲高齡再為詳加校訂,改版重排,印數達六萬冊。他在序中指出,近代以來世道人心之所以愈趨愈下,追根溯源在於宋儒破斥因果輪回事實,致使世人肆無忌憚,以至互相殘殺,國無寧日。要想挽回戰爭的劫難,應從戒殺放生做起,而在諸多戒殺書籍中,“其感人心而息殺機者,此書可推第一”。另外他在給弟子的信中說道:“此書專記物類之懿德懿行,雖不言戒殺放生,實為戒殺書中之冠”,是“戒殺中之特品”,若能使更多有學識的人閱讀,對世間具有重要的意義。
  兩年前,我受廬山東林寺刻經處所托,對原書詳加點校,以簡體標點本的方式印刷流通。出書後,我的孩子正在上小學二年級,非常喜愛這本書裡的每一個故事,要求我在他每晚睡覺前都要講幾段,從前面的序言到後面的校後記,包括每個故事的點評、詩贊,都必須盡可能詳細地一一講解。這樣一直過了幾個月,直到把這本書全部講完,我的講書生涯才得以結束。
  此次應商丘市壽康文化研究學會之約,在原書335則故事中,選譯了279則做成白話,大體含括了原書的主要內容。原文用字古雅,旁征博采,尤以評贊中引用經史典章頗多。在釋文的過程中,為了力求准確,對字義及典故出處一一做了艱苦的查證。本書是在我的妻子所作譯文基礎上重加改寫而成,同時參考了壽康學會所寄的另外一個白話譯本。此外還經常聽取家裡已經四年級的孩子的意見,盡量做到文字明白流暢,便於少兒閱讀。
  本書內容都是中國古代學識最為廣博的那部分文人所記,真實感人,健康有益,尤為少年兒童所喜聞樂見。通過這本書,孩子們可以從那些可欽可敬的動物身上,懂得如何孝順父母、珍視友情,懂得信守承諾、知恩報恩,懂得機智果敢、見義勇為,懂得父母對子女的疼愛之情是如此深厚,懂得伴侶之間忠貞的價值與意義,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為人處事的道理。本書原是按照中國傳統的道德理念編纂而成,從作者徐謙的本意來說便希望它能成為一本中國人的思想品德教科書。因此本書對孩子們所產生的良好影響,與許多迎合兒童心理的卡通動畫片相比,其利害得失有天壤之別。希望天下為人父母者多所留意,同時也希望這本白話選譯能成為最受歡迎的少兒讀物之一。
  一個和諧的人類社會,原本就建立在與自然萬類和諧共處的基礎之上。本書中所展示的這些由歷代文人記錄下來的一個個珍貴片段,可以見證古老的中華文明對於自然生命的那份特有的體察與關愛。這種根於“物我一體”的理念,而從大慈悲心中真實流露出的對於一切生命的理解與尊重,或許正是我們這個民族歷數千年興衰而依舊繁盛不息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2008年10月,張景崗譯畢謹記於北京清涼書屋。
 

上一篇:真心忏悔自己的所做所為
下一篇:戒邪YIN書:《性與“福氣”》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