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命運與“忍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命運與“忍辱”[摘編]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心懷惡念,就會做壞事,終得惡果;心懷善念就去做善事,就會積德,善人終會有善報。須知善惡只在一念間,切記;不可放縱自己,為所欲為。滿足就是幸福。有所得而不知足的人,什麼也不能使你幸福,而且你會一直在痛苦裡掙扎。唯有知足才能長樂。人生在世,要快快樂樂的過一輩子,何必一天到晚愁眉苦臉?珍惜你的所有,珍惜你眼前的一切,是你的,終歸屬於你;不是你的,你怎麼都得不到。正當的爭取會得到屬於你的東西,不正當的爭取會敗壞你的人品,即使一時得到了,也終會有一天失去的,而且還會失去很多其他的東西。

沒有智慧者受害最大。沒智慧者不明真象,往往會憑知見行事,既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我們不僅要做個智者,更要做個知者,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洞察人生。

摒棄貪欲吧,否則會萬劫不復。貪欲會使人掉入自我毀滅的深淵。去除貪欲要做到我所奢求,昨日已去,明日是謎,面對今朝我們應盡力。快樂來自施予,煩惱來自要求。要修身養性,經常打掃自己的心靈,給心靈一方淨土。

凡事都需一個“忍”字,忍他人之不能忍,方為人上人。仔細想想,沒有什麼值得你生氣的。對於一個能“忍”又會修行的人,他的心是清淨平等的,無論在什麼環境,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對他來說是一個樣,可是,對初修行的來說,實在講,每個修行人要在逆境裡面去鍛煉。一切看不慣的、看不順眼的,慢慢練習看順眼,要從這裡面去磨練,要在這裡面去修。在逆境裡面修忍辱,真正下功夫,什麼都能忍,最後在順境裡面修清淨心、平等心。順境難,順境比逆境還要難修!逆境能淘汰人,淘汰人實在講並不嚴重,順境淘汰人不得了!順境是樣樣都稱心如意,人滿足這個境界,向上奮發的心就沒有了。

自古以來,修行人被順境淘汰的,不知道有多少!佛在經上說,“一切法得成於忍”,一些修行人往往到最後失敗了,退轉了,墮落了,什麼原因?忍不過,他不能忍。

“忍”這個字,是對一切境界。順境不起貪心,逆境不起嗔恚心,順、逆境界當中,都保持著自己清淨心跟平等心,這就是忍。

所以要知道,“忍”這個字,不是專對逆境講的,逆境裡面你要忍,順境裡面你也要忍,所有境界裡頭,你都要能忍。

忍辱得眾善:

忍辱是一種陰德,可以增長福報。《大集經?月藏分》載:

忍為世間最,忍是安樂道,忍為離孤獨,賢聖所欣樂,

忍能顯眾生,忍能作親友,忍增美名譽,忍為世所愛,

忍得富自在,忍能具端正,忍能得威力,忍照於世間,

忍得諸欲樂,忍能成工巧,忍力降伏怨,及以除憂惱,

忍得好容色,忍能具眷屬,忍招諸勝報,忍能趣善道,

忍得人樂觀,忍能得妙好,忍能息諸苦,忍得壽命長,

忍能息諸怨,不害於眾生,忍能離偷盜,忍能捨YIN欲,

忍能止妄語,兩舌绮惡言,忍能除貪嗔,及離邪見意,

忍力成施戒,精進及禅那,般若波羅蜜,能滿此六度。

忍是菩提因:

忍辱不只可以培養世人的品格,而且也是成佛的重要法門。《羅雲忍辱經》說:“吾今得佛,諸天所宗,獨步三界,忍力所致。”又《優婆塞戒經》說:“我身若被截斫分離,不應生嗔,應當深觀往業因緣,當修慈悲,憐憫一切,如是小事不能忍者,我當雲何能調眾生?忍辱即是菩提正因,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忍辱果。我若不種如是種子,雲何獲得如是正果?”忍辱有如是功德,故《四十二章經》雲:“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無怨,必為人尊。”

布施、持戒是修福、修功德,忍辱能保持功德;你要沒有忍,你隨修隨失,這個就很可惜了!佛門有一句話說,火燒功德林,功德就好像樹林,好不容易培養起來,一把火就燒掉了。這什麼火?嗔恚之火。

大家要知道,功德是戒、定、慧,三學你要是得到定得到慧了,那個戒也是功德,戒定慧統統是功德;如果你持戒持得很好,沒有得定,這個戒算福德,不算功德,所以定、慧很不容易培養。

人一發脾氣,定就沒有了,慧也沒有了,統統沒有了!我們講修福德容易,福德你發脾氣沒有關系,那個福德在,不會燒掉的,功德就沒有了,所以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要有耐心,要能忍。

故事:佛陀過去修菩薩行作忍辱仙人時,當時有個國王叫歌利王。帶著妃子們去打獵。中午,他在帳篷裡休息,他的妃子們到山上玩,看見一座小廟裡有個青年僧人在打坐。他們就上前向佛 陀頂禮,並提出很多問題。佛陀就給她們講法,教化她們。

國王醒後問妃子在哪裡,聽說正在和一個年輕和尚交談,心想:這和尚肯定有壞心,便提起 寶劍來到小廟,看到妃子們跪著把佛陀圍在中間,頓時火冒三丈,沖上去一刀把佛陀的膀 子砍掉。當時佛陀的第一個念頭是:如果我成佛,首先度你。這是何等的氣量!所以我們學 佛的人,應當以佛陀為榜樣。當我們遇到別人給我們難堪、過不去的時候,應該想一想 ,佛被砍了膀子,都要先度砍膀子的人,我們僅僅被給了點難堪又算得了什麼?你這樣一想 ,你的心量一下就擴大了,什麼事就都能包容下去了。

如果一個人不能忍受惡罵之毒,就稱不上是入道的智者。經常聽到有人憤怒地說:“誰罵我?有種的站出來,要敢做敢當!”原來有人在背後罵他。 且不論一個人的品格如何,我們不應該罵他。罵人是不對的,背後罵人更是不對了。在背後罵人的人,就如同躲在暗處趁別人不注意放冷槍的人一樣。奉勸那些在背後罵人的人一句,快收起你們那一套,在罵人前先想一想是不是在罵自己。對於挨罵的人,也要反思自己為什麼會挨罵,更不必睚眦必報,以牙還牙。有人背後罵你,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星雲大師開示中說:“當有人對我們惡口毀謗、無理謾罵的時候,能夠漠然以對,以沉默來折服惡口,才是最了不起的承擔和勇氣。”《呻吟語?應務》中說:“不為外撼,不以物移 ,而後可以任天下之大事。”能夠接受他人的指正與批評,不為八風所撼,不為物欲所動,才是真正的大器。要能成就大事,就要一切皆擔當。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率大軍出征,司馬懿中計吃了虧,就閉關不出。諸葛亮先是多次命令士兵到曹軍陣前辱罵,但魏兵卻采取“罵不還武”的辦法,怎麼也不出兵。諸葛亮乃取巾帼婦人缟素之服,盛於大盒之內,修書一封罵司馬懿不像個男人。司馬懿看完信後,並不嗔怒,反而關心起諸葛亮的寢食生活狀況。從來使口中判斷出諸葛亮活不長了。於是更據守不出,蜀魏雙方在渭水一帶相持了百余日。結果,諸葛亮不得不撤回漢中,司馬懿防御成功。如果說諸葛亮氣死周瑜,罵死王朗,氣死曹真是因為後者的氣度太窄的話,那麼,司馬懿受辱不嗔則是有容乃大。司馬懿的“孔明食少事煩,豈能長久?”一語送終諸葛亮。諸葛亮只活了54歲,其短壽難道跟“輕搖三寸舌,罵死二三人”無關嗎?而被罵的人死與氣惱,不也值得後人引以為戒嗎?

生活中當被別人罵時,大多數人首先會怒火中燒,先是當場“回罵”繼而“升級”,甚至大打出手。常常有人還會聽到“好心人”傳來的“非議”甚至“惡罵”,盡管不是親耳聽見,卻比當面聽見還要氣憤,恨不得沖到當事人面前問個究竟或也反罵他一回,最好讓他立刻閉 上嘴。人的本性決定我們饑餓時想搶劫,憤怒時想殺人。但是又因為人大都是有理性的,極端的行為很少人會干,唯其這樣痛苦反而更多。胡適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說,有人罵我們,當我們聽到時,自然很生氣,非要跟他拼命不可。可是細分析一下,罵,到底是什麼東西呢?不過是由空氣傳來的一種音浪,自然用不著生氣 。至於罵我們的人呢?依著化學分析,也不過是個化合物;而被罵的我們呢,也是和罵我們的人一樣,幾種化合物而已。等到死後,大家都物歸原所,如此看來,所有的罵不過是一種氣體的流動,有什麼了不得?到此地步,就無人無我,四大皆空了。

現前這個社會,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太大了,幾個人能禁得起誘惑?所以要知道,順境之害,比逆境還要可怕!為什麼?逆境裡面起嗔恚,你可以覺察到;順境裡面起貪癡,你自己一點警覺心都沒有!

我們時刻要看著腳下。自己的路由自己走,別人能幫得了你一時,但幫不了你一世。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人能真正幫得了你一世,這個人就是你自己。遇到困難時,不要輕易向別人求助,要學會靠自己求助自己。謹記:求人不如求自己。

故事:有一名虔誠的佛教徒遇到了難事,便去寺廟裡求拜觀音。走進廟裡,才發現觀音像前己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長得和觀音一模一樣,絲毫不差。

“你是觀音嗎?”“是。”那人答道。“那你為何還拜自己?”

“因為我也遇到了難事。”觀音笑道,“可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這是一則有關佛教的趣談,它讓人深思,讓人回味。想來凡人之所以為凡人,可能就是因為遇事喜歡求人。而觀音之所以為觀音,大約就是因為遇事只去求己吧——如此再想,如果人人都擁有遇事求己的那份堅強和自信,也許人人都會成為自己的觀音!

故事:“百忍成金”山東張公五世同居,百忍家道興。據說他發願,在他的一生中,要行一百件大忍辱的事,忍過了九十九次之後,第一百次時是他的孫子娶妻那一天,突然來了個道人,要試驗他是否真有忍辱功夫,便向他要這個新娘子,先於自己做一夜夫妻,這一件事使張公很感為難,但他寬大一想,我什麼悔辱事都忍受過了,這最後一次忍辱有什麼不能呢?於是勸其孫兒,完成他的百忍大願,忍辱一下,後來這位道人在新娘房中,跳個不休,嘴裡不停地說:“看得破,跳得過”。跳到天亮,忽然倒在地上死了,新娘駭叫起來,待眾人來看時,已變成了一個金人,由此致富。故說張公百忍成金,山東那個地方,到現在還有一座巍峨的[百忍堂]紀念他忍辱的德行。

世上所有的問題都有解決之道, 命運並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當命運不濟時,我們需要去改變它。若想改變命運,最重要的不是改變別的,而是改變自己,就看我們能不能“忍” , 能不能看破、放下、一切隨緣,能不能用清淨心、恭敬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聖號,能不能往生西方,就要看我們自己。所以我們必須依戒為師、依四依法修行,深信因果,專修、專念,一句佛號念到底,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憶佛當生必定成佛。阿彌陀佛!

摘自  淨土修行必讀第三集

 

上一篇:人本是在一場夢與一場戲中生活
下一篇:印光大師:什麼樣的修行人是魔子魔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