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周泳杉老師:什麼是學習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第一章,開宗明義就告訴我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在小時候讀到這章書深感非常的不認同,為什麼?因為小時候讀書,確實感受不到那分喜悅,學而時習之,應該不亦苦乎才對。覺得聖人跟我們的距離怎麼樣?很遙遠。聖人好像是活在書本裡面,好像活在牆壁上,跟我們不是同一伙的,所以他講的話跟我們實際的狀況差異頗大。慢慢的念到高中、念到大學、念到研究所,這樣的心境從來沒有改變過,還是覺得很苦。後來慢慢的接觸到中國文化之後,對這個學習開始感受到有一點點的不一樣,開始感受到有一點點的味道。
後來我看了一本書,終於明白過去我們對學習的角度看錯,那本書叫做《說文解字》。它告訴我們,漢字在發明的過程當中,已經把中國人五千年的智能蘊涵在文字裡面。可是我們一直以來很粗心大意,對學習沒有認識,看錯了。這個“學”,古代的文字是這樣寫的,上面的符號是這個樣子,我畫得不好,大家看一下,上面這兩個是一雙手,長得很像手,打叉叉就是這個手很緊密的結合在一起。那這雙手在做什麼?這雙手把像是罩子這樣的東西緊緊的捉住,而罩子下面罩著一個小孩有沒有?罩著小孩。請問一個小孩子或者是一個人被這個罩子罩住之後會覺得怎麼樣?覺得很迷惘,覺得人生看不清楚。這雙手的功能在哪裡?在把這個人外面這層東西拿掉,這叫學。看了這個符號之後,讓我們領悟到什麼是學習?讓我們領悟到學習是把東西拿掉的過程,而不是把東西加進去的過程,這個意義讓我們感覺到無比的新奇。
過去我們認為什麼是學習?我們總以為加入很多東西叫學習。我們在學個新的知識,我們在這裡可能待了一個禮拜,我們筆記可能抄了厚厚的一本,這叫學習。然後身上背了更多的東西,覺得怎麼樣?很充實,這叫學習。但是漢字的智慧告訴我們這不叫學習,這可能只是知識的累積而已。真正的學習是,把罩在我們外面讓我們看不清楚世界的那層成見、對事情誤解的那層東西給拿掉,這叫學習。而我們看看下面那個孩子,不正是《弟子規》講的弟子嗎?它不一定是指小孩子,任何對生活有迷惑的人,都是在下面的那個孩子。而我們看到學習這個符號當中,透露出最重要的訊息是什麼?那雙手非常重要,也就是要有師承,師承是最重要的。而我們從小到大對學習的領悟完全的顛倒,所以我們學得很痛苦。學習如果能夠把東西一直拿掉的話,那我們的喜悅會從內心當中慢慢透露出來。
這就是《大學》裡面講的,“明明德”的過程,把我們內心當中,把我們本性當中本來的智慧給它開顯出來,那是把東西拿掉的過程,而不是加入的過程。所以讀書本身的目的在哪裡?我們教學的目的、讀書的目的到底在哪裡?我們從這個學字上面要有所領會。過去我在讀大學的時候,因為我讀的科系是科學方面的科系,大學方面我讀的是植物系。講這個其實我現在覺得非常的慚愧,為什麼?因為你問我這是什麼植物?在平地問我,我會跟你講我是學高山植物的;到山上問我的時候,我會跟你講我是學海濱植物的,因為我一個都不認識。為什麼?因為當時的學習是為了用來應付考試。我們可以在二、三天的過程當中,背下一、二百種植物的名字,可是在考試卷填完之後,又可以花二、三天的時間統統把它忘掉,這就是我們學習的苦處。 我們剛剛看到戲劇的節選,在《醫道》裡面,看到許大夫在學習醫術的過程當中,請問他是喜悅還是痛苦?他是無限的喜悅。為什麼他有無限的喜悅?我們想想看,他跟著師父在一起,師父帶他上山去采藥,采藥的過程當中,他只要采過一次,為這個病人煎一次藥,他對那個植物怎麼樣?終身難忘。為什麼?因為他學習的過程就是他在服務別人的過程,學習本身就是增加自己的能力來服務別人的過程,因此他學習是快樂的,學習是跟他的生活結合在一起的。而這樣子的一個生活,透過服務,讓他對人生愈來愈明白、愈來愈覺悟。這樣的學習是有喜悅的,這樣的喜悅是終身受用,是別人所無法剝奪的,因為它是發自內心的。
|
|
|
|
|
|
上一篇:周泳杉老師:經營家庭就是一個人最大的企業
下一篇:明一法師:《與祖師同行》文摘17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