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師,是歷代帝王給予某些僧人的崇高稱號。
據佛教史籍記載,古印度也有封國師的做法,甚至可以追溯到佛教以前封婆羅門為國師的。又據《出三藏記集》說,釋迦牟尼佛去世900年後,摩揭陀國王募境內學者,與前來挑戰的外道論師辯論,結果诃梨跋摩應募而來,戰勝了對方,國王非常高興,奉為國師。在西域也有國師的稱號,比如鸠摩羅什的父親鸠摩羅炎就被龜茲王迎請做國師。
在漢地,東晉南北朝時代,統治者對佛教加以利用和支持,當時許多有名的僧人雖然沒有國師的稱號,但受貴族王室祟信,被稱為家師、門師。東晉十六國時的縣無谶、佛圖澄、道安、鸠摩羅什等,實際上都相當於後世的國師待遇。北齊時,正式出現國師稱號。南朝陳宜帝時,也曾有國師名稱。
唐代300多年歷史,佛教各宗派高僧被尊為國師的很多,著名的有神秀、慧安、慧忠、知玄,無業(這是禅宗),金剛智、不空(密宗)、法照(淨土宗)。澄觀、法藏(華嚴宗)等人。
宋代沒有見到對漢地僧人封國師稱號的。
華嚴祖四祖清涼澄覌國師
遼、金、元三代特別尊崇佛教,國師等地位高的僧人兼有政治權力,特別是元代,命國師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及西藏事務,對藏傳佛教僧侶特賜或追谥為帝師、國師、三藏國師。灌頂國師的,非常之多,難以詳數,漢族僧人也先後有九人被元朝尊為國師。
明代繼承前朝,封藏傳佛教僧人為“帝師“、“國師”的也很多,而漢族僧人獲得這些尊號的極少。這是因為統治者把封國師、帝師作為影響和控制西藏等邊遠地區的政治手段,恩威並用。清代封國師的,不論是西藏青海,還是漢地的都比以往少,真正受皇帝正式封號的只有一兩個人。
國師雖然地位很高,有時也參與政治,勢力很盛,但總的來說,並沒有確立什麼固定制度,皇帝封號隨意性很大,真正品德高尚、造詣很深的高僧未必能入選,而江湖騙子倒可能成為國師,例如明代成化年間僧繼曉以邪術獲寵,封國師和法王。另外,因為國師榮譽很高,後人也常有隨意把前代高僧升格稱做國師的情況。特別是宋明以來,隨著專制集權制度的強化,佛教的支配統治大權牢牢地由朝廷控制,佛教的所謂“國師”往往成為虛設,統治者也干脆不封和少封此號了。